关键词:物流产业;区域经济;产业结构
现代物流业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区域经济的发展结构和水平决定了物流的发展结构和规模。反之,物流业的发展能力为区域经济的发展提供保障和支撑作用,并进一步促进社会分工,有效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优化。如何增强物流产业为其他产业提供保障服务的能力,发挥其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作用,进而推动区域经济的发展成为一个新兴的课题。
一、问题的提出
随着龙岩市经济的快速发展,对物流的需求逐渐增加,物流业不断发展。2014年,龙岩市GDP为1621.21亿元,与2013年相比,增长幅度为9.7%,其中第一产业187.80亿元,第二产业876.25亿元,第三产业557.16亿元,其增长幅度分别4.0%、11.7%和8.0%。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的增加值为93.27亿元,比上年增长9.6%,公路货运周转量为99.89亿吨公里①。物流业作为第三产业的组成部分,其发展壮大能为经济的增长做贡献,为区域经济的发展提供支撑保障作用,为产业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龙岩市政府高度重视物流业的发展,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政策措施,如:《龙岩市促进第三产业加快发展行动计划(2014~2016)》提出重点扶持发展物流业,推进区域性物流节点城市建设,物流业朝综合物流、冷链物流、快递物流及专项物流等方向发展;《龙岩市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3)》提出加快物流园区和覆盖农产品收集、存储、加工、运输等环节的冷链物流体系建设;《关于进一步加快产业转型升级的实施方案(2015)》指出将商贸物流业列入龙岩市产业发展四大主导产业之一,到2023年,实现商贸物流总产值达2200亿元。经济的增长能有效促进物流业的发展,但物流业的发展对区域经济的促进作用如何,尚需要进一步论证。根据实物形态产品产业对物流需求比例高于其他产业的角度分析,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对物流的需求高于第三产业[1]80,相应地物流业对于第一、二产业的促进作用比第三产业明显。但根据龙岩市产业发展情况,第二、三产业的发展情况优于第一产业,因此物流业对三次产业的促进和优化作用有待实证分析。如何提高物流业发展水平,增强其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还应根据实证结果提出适宜的建议。
二、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一)区域物流与区域经济的互动关系研究
很多学者从不同角度阐述区域物流与区域经济的互动关系,张红波,彭焱运用系统动力学分析现代物流对区域经济增长的作用机理,提出了物流作为区域经济的主要构成要素,制定积极、适宜的物流产业政策,增强物流供给能力,已逐渐成为区域经济研究的重要课题[2]124。郭湖斌对长三角区域物流与区域经济之间的协同关系进行量化分析,认为长三角的物流能力对GDP的促进作用还没达到最佳水平,应在物流规模、管理和协同方面进一步改进[3]33。邹睿蓉通过分析区域物流与区域经济的相关性,提出物流业应降低区域经济运行成本、加强区域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完善、优化区域产业结构等方面促进区域经济发展[4]133。陈志新等通过分析宁夏物流业与区域经济的关系,得出了现代物流供给不足制约区域经济发展的结论,提出了加快物流通道建设、优化物流产业空间布局,发展陆路国际物流服务体系等对策[5]39。吴爽对海南省的物流业与区域经济发展的相互作用进行实证分析,得出物流业对区域经济具有促进作用,但区域物流发展落后于区域经济发展,提出了发挥区位优势,加大对物流企业的招商引资,注重物流人才的引进与培养,发展地区经济等建议,加快物流业发展,提升区域经济发展水平[6]156。
(二)区域物流与区域经济的实证研究
目前关于区域物流与区域经济的实证研究文献来看,大多数学者采用一元线性回归的方法。徐茜、黄祖庆选取货物周转量、旅客周转量为物流能力指标,GDP为区域经济发展水平指标,以浙江省1978~2008年的有关数据进行分析,证明浙江区域物流与区域经济具有显著的相关性[7]116。张朝国选取温州市1993~2008年的GDP、货物周转量、固定资产投资和劳动力数据,利用格兰杰因果检验来分析物流发展水平和经济增长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并提出了促进物流产业发展的建议[8]4。沈忠明,张潜选取福建省1978~2010年的物流产值、货物周转量、旅客周转量和GDP四个变量,利用误差修正模型及格兰杰因果检验,证明区域物流的发展水平与区域经济增长存在长期均衡关系[9]60。颜双波选取泉州市1995~2011年的GDP、三次产业增加值和港口吞吐量作为分析指标,证明物流产业发展能够促进区域经济增长[10]123。孔庆华运用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模型,分析Y市物流对区域经济增长的贡献关系,选取GDP、物流投资和物流产值建立多重线性回归模型,分析区域物流与区域经济的互动关系[11]268。宋宝瑞等运用最小二乘法计算物流产业与区域经济的线性关系,提出了物流产业对区域经济增长的贡献模型,利用河北承德2003~2011年的货运量、货物周转量和物流投资进行实证分析,证明区域经济增长离不开物流产业的推动[12]220。贺玉德等构建了区域物流和区域经济的“CRITIC—DEA”协同发展模型,对四川省2003~2012年相关数据进行分析,提出了促进协同发展的政策建议[13]116。众多学者的实证研究主要是通过采用地区的时间序列数据对物流产值和GDP总额等变量进行协整检验、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以及建立误差修正模型等,具有一定的借鉴价值,但是研究还存在个别指标选取不恰当、统计量较小、评价方法过于繁杂等问题。
(三)龙岩市物流产业发展研究
关于龙岩市物流产业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产业发展现状、物流需求、物流人才培养和发展对策研究等方面,罗茂华提出龙岩市现代物流发展水平低,制约了国民经济的发展,应从物流基础设施、第三方物流、社会物流经营模式、物流企业竞争力等方面促进物流业发展[14]5-8。陈燕赟利用区位商和定性分析方法,研究闽粤赣经济区产业结构对物流的需求现状[15]90。饶淑雯从人才需求趋势出发,对龙岩市商贸物流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了加强校企合作、改革物流教学模式、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等人才培养建议[16]166。郑国诜利用SWOT-PEST分析法分析了龙岩市物流业发展情况,提出了争取政策支持,开展物流政策执行情况调查,促进物流管理创新等提升龙岩市物流业竞争力的对策[1]80。关于龙岩市物流产业的研究较少,大多数研究集中于理论方面阐述,主观性较强,更缺乏对物流业与区域经济的互动关系方面的实证分析和研究。根据区域物流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研究成果,物流产业与区域经济之间存在一定的相互作用,但是由于不同地方的物流产业发展水平不同,区域经济结构、发展层次不同,物流产业对区域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也不同,而相关研究结论不具有普遍适用性,需要针对不同的地区进行个别研究。因而本文针对龙岩市物流产业对区域经济增长、三次产业的促进作用进行实证研究,并根据结论提出相关对策建议,为龙岩市物流业、区域经济发展规划提供决策依据。
三、龙岩市物流业与经济发展的实证分析
(一)指标选择
本文通过选取龙岩市的GDP、物流产业增加值和一、二、三产业增加值作为研究变量,分析龙岩市物流产业与经济增长的互动关系。在龙岩市物流发展评价方面,本文选取了物流产业增加值,即用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加值作为衡量指标。在区域经济发展水平评价方面,选取龙岩地区生产总值(GDP)和第一、二、三产业增加值作为衡量指标,分别构建出龙岩市物流产业与总体经济、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发展水平的时间序列模型。数据样本区间为1993~2014年,所有数据来自2014年《龙岩统计年鉴》和龙岩市201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如表1)。
(二)实证分析
1.物流产业促进区域经济增长分析用X表示物流产业增加值(亿元),作为自变量;用Y表示龙岩市地区生产总值(亿元),作为因变量,样本数据均以当年价格计算为准。为消除时间序列的非平稳性,模型中加入一阶自回归,通过D.W.值检验,得出一阶自回归模型的残差序列无法判断,因而加入二阶自回归,导入Eviews软件建立回归模型(1):Y=18.33X-93.57+0.84AR(1)-0.58AR(2)(1)(44.74)(-5.21)(4.28)(-3.00)R2=0.996,F=1411,D.W.=1.66通过查询t分布临界值表可知,在显著水平为5%的情况下,自由度为20的临界值为2.086,自变量、参数和自相关参数的t统计量的绝对值分别为44.74、5.21、4.28和3.00,均大于2.086,所以拒绝原假设,通过系数的显著性检验。反映拟合优度的可决系数R2=0.996接近于1,F=1411统计量很大,各解释变量都显著,说明原模型是一个较好的模型。通过查询D.W.统计临界值表,在1%的情况下,样本数为22,自变量个数为1的D.W.检验值分别为Dl=1.239,Du=1.429,回归结果的D.W.值为1.66,处于Du和4-Du之间,说明模型无自相关,消除了残差序列相关。模型(1)的经济意义为龙岩市物流产业增加值每增加1亿元,龙岩市地区生产总值(GDP)将增加18.33亿元。物流产业作为地区经济起着支撑和保障作用的产业,既能为生产制造业提供原材料采购和供应,又能实现产成品和半成品的流通,与其他产业关联度较高,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能够有效提高地区经济竞争力。2.物流产业促进三次产业发展分析龙岩市“四大天王、金刚”的产业发展格局,影响物流产业的发展方向,物流产业的发展水平高低也会影响区域经济产业结构的调整。为分析物流产业对第一、二、三产业的促进作用的高低,本文分别建立物流产业增加值与三次产业增加值的回归模型。其中以物流产业增加值作为研究变量X,以第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分别为对应的自变量Y1、Y2、Y3。与模型(1)类似,导入样本数据通过Eviews软件分别建立物流产值与第一、二、三产业增加值的回归模型(2)、(3)和(4):Y1=1.75X+26.79+0.41AR(1)(2)(27.22)(8.54)(2.27)R2=0.992,F=1116.8,D.W.=1.87结果表明,模型(2)通过显著性检验,R2=0.992拟合优度很高,D.W.为1.87,处于Du(1.429)和4-Du(2.571)之间,消除了残差系列的序列相关。模型(2)的经济意义是物流产值每增加1亿元,第一产业增加值增加1.75亿元。健全的农产品配送网络、农业物流体系为农资产品进入农村、农产品进城提供保障,进一步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Y2=10.43X-93.65+0.88AR(1)-0.53AR(2)(3)(27.68)(-5.54)(4.32)(-2.69)R2=0.992,F=681,D.W.=1.60结果表明,模型(3)通过显著性检验,R2=0.992,拟合度好,D.W.值处于Du和4-Du之间,消除残差序列相关。模型(3)经济意义表明,物流产值每增加1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提高10.43亿元。工业物流主要是为工业企业提供原材料集中采购、零部件加工配送、车间生产物料供应和产成品仓储与运输等服务,保障物资的供应、生产和消费。提高工业物流水平能有效促进物资、原材料在区域间的流动,推动经济增长。Y3=6.11X-25.18+1.05AR(1)-0.59AR(2)(4)(49.25)(-4.62)(5.04)(-2.76)R2=0.998F=3200D.W.=2.183结果表明,模型(4)通过显著性检验,R2=0.998,拟合度好,D.W.值处于Du和4-Du之间,消除残差序列相关。模型(4)经济意义表明,物流产业增加值每增加1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提高6.11亿元。物流产业作为第三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自身的发展必然会增加第三产业产值。同时为电子商务、商业贸易、金融和旅游等产业的发展提品供应和配送,共同促进服务业的发展。从模型(2)、(3)、(4)分析得知,物流产业发展对三次产业的发展具有较强的促进作用,其中对第二、三产业的作用要大于第一产业,能够有效推动产业结构优化。根据物流业与区域经济的互动关系,结合龙岩市经济发展实际,分析产生以上结果的原因如下:一是受龙岩市产业发展格局的影响,第二产业如机械、有色金属、烟草和能源精化等产业作为龙岩市主导产业,极大地拉动了对工业物流的需求,相应地工业物流的发展壮大必能为第二产业的进一步发展起到支撑作用,从而促进产业升级;二是物流业作为第三产业的组成部分,随着电子商务、旅游、文化创意等产业的蓬勃发展,作为其他产业支撑体系的商贸物流业、快递业等也同步发展,提升了产业质量;三是龙岩市的产业比例不断调整优化,第一产业的发展水平逐渐弱于第二、三产业,对物流业的需求相对较弱,农产品物流、农村物流观念不强,发展缓慢,因而产生物流业对第一产业的推动作用较弱的结果。
龙岩市物流业虽得到一定的发展,但仍存在总体规模偏小,基础设施不足、企业实力不强、服务业务单一、农产品物流发展缓慢等问题,制约着物流业的进一步发展,影响区域经济增长速度。根据龙岩市物流业与经济发展的实证分析结果,要增强物流业对区域经济的推动作用,优化产业结构,必须增强物流业的发展动力,进一步提高工业物流、商贸物流的发展水平,构建农产品物流配送网络,加快商品流通。
(一)加快物流基础设施建设
政府部门应加快推动物流基础设施建设,科学规划与布局物流园区、物流中心、配送点等物流节点,推进农产品物流交易城、陆地港综合物流中心、龙门物流园等项目建设,推动高新物流区、汀州物流园区等的建设,建立城乡配送点,完善铁路、公路等交通运输线路,逐渐形成满足市场需求的综合物流网络。完善市区配送条件,建立满足需求的物流园区、配送中心,加快物资、产品在城市的快速流通与配送。加快农村物流网络建设,优化运输线路,推动县道、乡道和村道的升级改造,完善县级中转站、农村配送站的建设,充分利用货运站、客运站的已有设施条件,增加仓储中心、分拨中心等配套设施。逐步健全农产品冷链配送网络,加大冷库、冷链配送中心、冷藏车等设施设备投入,保证农产品质量。
(二)推进与其他产业联动发展
加快实现“物流+制造”,支持制造业改造现有业务流程,实现物流业务分离外包。充分发挥龙岩市物流产业与机械、有色金属、烟草、能源、纺织等产业的有机融合,为制造业提供原材料、零部件的供应保障,畅通产成品、半成品的流通、销售渠道。加强与闽西汽贸城、闽西建材城等的合作,促进产业集聚。推动“物流+电子商务”发展,与电商产业园、培斜淘宝村和永丰电子商务园等进一步合作,为电子商务企业提供快捷方便的物流快递服务,保证网络营销产品的配送。推进“物流+农业”,随着龙岩市特色现代农业的发展和阿里巴巴农村淘宝项目设立,农业物流发展势在必行。开展为农业生产提供大宗生产资料,为农产品加工和销售畅通渠道的物流服务,加速消费品下乡和农产品进城,推动农业经济增长,提高农民收入。发展农业物流,一是提高人们对农业物流、农村物流和农产品物流的认识,其中以冷链物流观念和食品安全相关标准的普及为重点;二是加大技术投入,农产品的易腐性和食用安全性要求农产品物流需采用冷链物流模式,提高物流专业化水平。
(三)支持物流企业做强做大
培育龙岩市龙头物流企业的同时,引进国内外大型知名物流企业、快递企业,充分发挥这些企业的带头和示范作用,支持闽盛物流、信运冷藏、紫金物流和鑫叶物流等物流企业做强做大,规范企业经营管理行为,引进先进物流人才,提高信息化水平,促使企业向专业化、规模化、一体化发展。创新物流服务形式,物流企业在传统的运输、仓储业务的基础上,应不断创新物流服务,逐渐向3PL、4PL、供应链和物流金融等方面发展,避免同质化竞争,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利用“互联网+”“物联网”等先进的信息技术,向更深更广的领域开发物流市场。
(四)加快人才引进与培养
为解决龙岩市物流人才不足的问题,在人才引进方面,面向社会招聘引进物流管理高层次人才,帮助企业解决企业战略发展导向、决策经营的问题。加大物流相关人才的培养,加强龙岩学院、闽西职业技术学院、龙岩技师学院等在物流技能型、管理型和战略型人才的培养,设置相关的专业课程,提高学生的理论水平和实际操作能力。鼓励物流企业与高等院校合作,建立实习实训基地,既可以对从业人员进行培训,又能提高在校生的实践能力,使企业用人需求与学校人才培养相衔接,满足龙岩市现代物流发展的需要。
(五)加大政府扶持力度
在基础设施规划建设、与其他产业联动发展、鼓励企业做强做大和推进人才培养等方面都需要政府的引导和扶持。在基础设施布局方面,可采取政府科学规划、物流设备企业设计建设、专业物流企业综合经营的模式,实现用地保障,产权、经营权分离,提高各方效益。在与相关产业联动方面,政府引导,积极推动,为合作各方搭建平台。在鼓励企业做强做大方面,出台相关政策法规和奖励办法,在土地、税收、融资和信息技术等方面制定优惠政策。在人才培养方面,推进大中专院校的人才培养基地建设,制定高端人才引进政策,保证物流人才的供给。
作者:陈晓凤郑国诜单位:龙岩学院
参考文献:
[1]郑国诜.龙岩市物流业发展的SWOT—PEST分析与对策[J].龙岩学院学报,2015(1).
[2]张红波,彭焱.现代物流与区域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J].工业工程与管理,2009(1).
[3]郭湖斌.长三角区域物流与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经济计量研究[J].商业时代,2010(19).
[4]邹睿蓉.物流业与区域经济相互关系分析[J].中国商贸,2011(2).
[5]陈志新,杨巧红,王林伶.物流业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实证分析及对策研究———以宁夏为例[J].开发研究,2013(2).
[6]吴爽,赵达,刘殿国.区域物流与区域经济的互动关系研究———以海南省为例[J].物流技术,2015(4).
[7]徐茜,黄祖庆.区域物流与区域经济发展互动关系研究———以浙江省为例[J].统计与决策,2011(9).
[8]张朝国.区域物流对区域经济影响的研究———以温州市为例[J].科技创业,2011(5).
[9]沈忠明,张潜.福建省区域物流对区域经济的实证研究[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12(2).
[10]颜双波.物流产业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实证分析[J].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12(6).
[11]孔庆华.区域物流与区域经济发展关系研究[J].物流技术,2013(9).
[12]宋宝瑞,刘勋,焦翠影,等.物流产业对区域经济增长的贡献研究———以河北承德为例[J].物流技术,2014(8).
[13]贺玉德,马祖军.基于CRITIC—DEA的区域物流与区域经济协同发展模型及评价———以四川省为例[J].软科学,2015(3).
[14]罗茂华.龙岩市现代物流业发展问题探讨[J].闽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1).
一、内蒙古农牧业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农牧业现状
1.内蒙古生产结构在受资源禀赋和自然条件、农产品需求结构变化、经济体制和组织经营方式等因素的影响中经历了几次变动,使农牧业结构有了初步调整。根据内蒙古统计年鉴的统计数据近10年(1995年-2004年)的数据推算,截至2004年,与1995年相比,全区农林牧渔业产值增长了92%,其中种植业增长了57%,畜牧业增长了170%,2004年农业产值占48%,牧业产值占44%。于1995年相比,农业产值比重下降了14%,牧业产值比重上升了10%,种植业结构依据市场需求呈现出多元化发展,优质、专用、特色农产品种植有所增加。2004年全区粮食总产量达到1505.4万吨,是1995年的1.43倍。油料产量103.7万吨,是1995年的1.48倍,具有比较优势的玉米、大豆、薯类等农产品产量增长显著。粮食作物、经济作物和以饲料为主的其他作物种植结构由1995年的42:7:1,调整为2004年的6:1:1,开始由粮、经二元结构向粮、经、饲三元结构转变,正逐步形成适合内蒙古实情的农牧业产业结构。畜牧业也有了很大的发展:2004牧业牲畜总头数6722.9万头(只),比1995年增长40%,肉类产量202万吨,是1995年的2.47倍,禽蛋产量38.8万吨,是1995年的2.06倍,奶类产量502万吨,是1995年的9.81倍,牛奶产量497.9万吨,是1995年的10.25倍;良种牲畜及改良种牲畜总头数3101万头,总增率108.47%。奶业的迅速崛起为农业结构调整带来机遇,通过优化奶业发展布局,龙头企业的带动,发展产业化经营,奶类产量和质量不断提高。
2.虽然城乡经济取得很大发展,但是二元结构体制的矛盾仍很突出。城乡差别、脑体差别,不但没有缩小,而且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从1995到2004年的10年间,城市居民可支配收入平均每年增长11%,农民人均纯收入平均每年增长7%,城乡居民不仅绝对值差距大,增速上城市居民收入远远快于农村,并且有继续拉大的趋势。其主要原因是内蒙古城市化水平低,特别是产业支撑能力差,接受农牧民进城务工的容量很有限,农牧民收入维持在较低水平上。
(二)农牧业结构不合理阻碍了农牧业经济向纵深发展
1.农产品品种、品质结构不合理,低品质作物多,优质作物少。畜牧产品供给不能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结构性矛盾日益突出。随着城乡人民收入的增长,城乡居民的消费水平日渐提高,人们已从“吃饱”的消费层次提升到“吃好”的水平。而农牧民还没有改变片面追求产量的生产观念,导致农产品结构过剩。一方面普通的农副产品积压,另一方面适销对路的优质农副产品相对紧缺。深加工产品少;大路产品多,优质品种少;直接消费多,间接消费少。2004年粮食作物播种面积仍占到71%,与1995年相比下降了13%;经济作物仅为17%,与1995年上升了2%,以青饲料为主的其他作物播种面积13%,与1995年相比上升了11%。目前玉米、大豆、油料、甜菜、蔬菜等主要作物大都是大路货,优质高效产品的比重很小。玉米品种结构单一,优良品种的区域化、规模化和产业化经营的水平很低。全区农产品区域分工布局刚开始起步,对优势农产品的比较优势和薄弱环节及其市场与需求变化趋势,缺乏全面充分的研究论证。产品质量不高,不能适应消费者对食品安全性日益提高的要求。农产品的质量安全和标准化生产问题重视不够,出现一些如蔬菜中的高毒有机磷农药残留问题,畜禽产品中兽药残留和动物疫病问题等。既影响农民收入,危害消费者的利益,又直接损害了内蒙古农产品在市场上的声誉,削弱了内蒙古农产品的竞争力。
2.种植业和畜牧业的结构不合理,种植业比重仍然较大,畜牧业比重还比较小。2004年种植业仍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44%,畜牧业仅占39%。种植业内部粮食作物、经济作物和饲料作物结构仍然不合理,不适应农牧业发展的需要。虽然有伊利、蒙牛等龙头企业的带动,畜牧业得以迅猛发展,但是草场被破坏、退化严重,饲料作物需求大量增加,远不能满足畜牧业发展的需要,全区粮经作物占农作物总播种面积比重1995年、2000年、2002年、2004年分别为84%、75%、74%和71%,而同期青饲料的播种面积占农作物播种面积的比重分别为2%、4%、9%和13%,2000年以前青饲料比重变化很小,2002年以后虽然有较大的增加,但与专家预测的全区粮、经、饲的合理种植结构为2.5:1.5:1相比,还有一定距离,如果不能迅速改观,可能会制约畜牧业的发展。
3.农畜产品加工业发展缓慢。产业链短,产品结构层次低。全区农畜产品加工发展落后,大部分农畜产品加工都是以初级产品形态销售,没有形成从田间到餐桌的完全产业,加工增值的比例很小,农牧民只能得到来自初级产品的有限收入。相比之下,发达国家农产品加工业产值与农业产值之比大都在2.0-3.7:1以上,而我区平均只有0.23:l,内蒙古农产品多层次加工、保鲜、包装、储运等各环节多层次的发展水平不仅与发达国家相距甚远,就是与国内发达地区比较也是落后,所有这些都影响农业产业链的延伸。农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生产经营方式乃至管理运行模式,都不适应发展的需要,面临着很大的挑战和冲击。当前松散的产业链,使农民利益无法得到充分保障,农户、龙头企业、基地之间没有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共沾的利益共同体,许多企业与农民之间的经济联系只是简单的市场自由买卖关系,没有建立有效的合同约束机制。有的企业与农户之间虽然有合同约束,但是由于农户处于弱势地位,不能与企业之间构成对称的地位,因而不能充分地分享加工增殖和销售利润。另一方面,龙头企业少,除伊利和蒙牛外,大部分企业都规模小、档次低、带动作用不强,企业缺乏活力,市场竞争力不强,生产规模和质量档次远不能适应产业化发展的需要。
4.结构调整主体的综合实力和竞争力不强,产业化程度低。农牧民自身组织程度低,农牧业经营高度分散。农户经营规模和范围狭小。分散经营、实力弱小,导致生产成本高,销售手段落后,市场信息不灵,缺乏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很难发挥各地自身优势、产品优势以及经济优势。
5.市场体系建设滞后。目前尚无一家功能齐全的中心批发市场和能辐射带动农牧产品的产销联动的批发市场;农贸市场基本上没有电子交易系统,缺少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设施,不能满足广大消费者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的要求;中介组织和营销中的经纪人缺乏统一组织,农产品收购随意性较大。
三、内蒙古农牧业经济发展的基本思路
(一)增加农牧民收入
根据农牧民收入增长的脆弱性、约束性和波动性,农牧民收入增长,一是要使农牧民收入来源多元化,既要靠农民自己努力,又要靠国家适当扶持,既要立足于现有政策,又要尽可能增加一些新的投入;普遍实行义务教育,使广大农牧民真正享受“国民待遇”;对农产品实行直接价格补贴,这是最直接、最有效地增加农牧民收入的途径;加快科技推广,提高农牧民素质,以达到乘数效应;转移农村牧区劳动力,减少农村牧区人口数量,实现增收。
(二)对农牧业结构实行战略性调整
1.进一步调整优化种植业结构。利用无污染或少污染的洁净空气、淡水、森林、土地资源,发展有机农业,从而满足有机食品市场消费需求。充分利用各地自然资源优势,开发出经济价值高、效益好、品质优的特色的农产品,生产无污染的安全、优质、营养的绿色食品,将其发展成为优势产业。适度控制粮食播种面积,调整品种结构,优化区域布局。规模开发黄河灌溉渠的专用小麦种植,建设大兴安岭东南部的优质大豆生产基地,改良大豆品种,发展高油高蛋白大豆生产,在西辽河流域推广专用玉米品种,发展高油高淀粉优质饲用玉米生产,引进先进的技术和设备发展玉米深加工。在阴山丘陵地带发展脱毒马铃薯、荞麦、啤酒大麦、豆类等名、特、优杂粮、杂豆生产基地建立区域性支柱产业。在饲料作物上应加大饲料作物的播种面积,特别是那些不适宜种植粮食作物的耕地,种植饲料作物或绿肥作物。在呼和浩特市、包头市及乌海市引进、选育营养丰富,易于调制干草的青饲料、适口性强的牧草和饲料作物;在赤峰市、通辽市采用粮、草轮作和引草入田等技术措施,推行青储和氨化饲料,提高农作物秸秆及其副产品的转化利用;在呼伦贝尔市、锡林郭勒盟和阿拉善盟地区建立人工、半人工草场,调整放牧牲畜规模和畜群结构,采用分区轮牧、移场放牧和封育保护相结合的办法保护、建设牧场。
2.调整养殖业结构。内蒙古拥有辽阔的天然草场,其面积占全国草场面积的l/4,居全国之首,是发展草原畜牧业的得天独厚的条件,广大的农区、半农半牧区,有比较充足的粮食和丰富的秸秆资源。发展畜牧业特别是农区畜牧业,既能增加农民收入,又能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和剩余粮食的出路。要使草原畜牧业的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并重,以调整生产力布局结构。根据生态效益优先的原则,家畜由全放牧转向半舍饲、舍饲的集约化经营转化,优化轮牧系统,发展农区畜牧业,实现农村与牧区优势互补。在玉米产区和饲草料充足的草原牧区加快发展育肥牛和育肥羊;在乳品加工业较为发达的呼市、包头等城市郊区和呼伦贝尔市岭北地区,发展良种高产奶牛业;在西辽河、嫩江平原及河套、土默川平原等粮食主产区,据市场供求状况合理规划,大力发展猪禽生产。依靠科学技术和改善经营管理迅速提高畜产品在国内外市场上的占有率,并力争使牛羊肉、牛奶、毛绒等优势产品在全国居于领先水平,通过发展“循环经济”,建立多种产业相互联系的生态产业,实现可持续发展。
3.调整农村牧区经济结构。为了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农牧民收入水平,应把剩余劳动力转移到二、三产业。要积极扶持多种形式、规模、层次的农畜产品加工企业,通过贮藏、包装、保鲜、运输及农畜产品的初加工和深加工等多种途径逐步形成一个以批发市场为主框架、以各地综合农贸市场为支撑,以各地商贸经销点为网络,以农牧民产销组织和经纪人队伍为补充的市场流通体系。
(三)全力推进农牧业产业化进程
1.扶持发展龙头企业。农牧业产业化通过龙头企业、专业市场和中介组织,把分散经营的农户与大市场衔接起来,从而把农牧业经济纳入到社会化大生产的轨道,提高了农牧民进入市场的组织程度和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龙头企业是产业化中最重要、最关键的环节,它担负着市场开拓、科技创新、带动农户和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重任,其经济实力的强弱和带动能力的大小,决定着农牧业产业化的发展速度、规模和成效。经济实力越强,对农业结构调整的带动作用就越大。因此要重点培植一批有自主知识产权、产业关联度大、带动能力强、有国内外竞争力的大型龙头企业。政府和金融部门要加大对现有大中型龙头企业的技术改造的支持力度,支持各种所有制形式、多种经营类型的龙头企业的发展。
2.搞好基地建设。要适应龙头企业的发展规模,养奶牛、肉牛、肉羊和绒山羊,种植业也要提供多少优质饲草料,切实做到种植业服务养殖业,养殖业服务龙头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