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点作文网

中学体育课教案(整理2篇)

时间: 2024-08-04 栏目:办公范文

中学体育课教案范文篇1

当前,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笔者发现,在不少的中学体育课上,很多学生觉得上课枯燥,不喜欢上体育课,并且如何根据中学生的生理及心理特点进行教学,越来越受到专家学者的关注。因此,本人通过查阅大量文献资料,并根据本人所听到的一堂体育公开课进行分析,反思本堂课之教学。

二、项目时间:二0一四年三月至二0一四年六月

三、发现问题:

在本人所听的几次课堂教学评比中发现,有一位A老师,他的课对于本人所谈的枯燥及现在很多学生不喜欢上体育课上,很有代表性。A老师在初备试上课时,设计的教学思路如下:根据中学生的生理及心理特点及结合新课程标准,从准备部分开始到课的结束部分,始终贯以学生为主的学习方式,教师通过讲解示范、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让学生通过各种障碍以及负重搬运练习来获得身体、心理上的锻炼,完成学习的目标,争做时代优胜者。

但是,依据上述思路试课效果还不明显。于是该老师在同仁的帮助、探讨下发现以下问题:第一,教学内容没有贴近现实生活,使学生学习时感到上课过于枯燥,再练习一次之后,就不想再练习第二次了;第二,上课过程中,体育器材应用过于繁杂,给课堂带来了零乱的感觉,同时也给课堂管理带来了很大安全隐患,而且这样复杂的器材应用很难适应当前农村及城镇地区体育课堂的教学实际;第三,授课内容基本是以游戏为主线,对于中学生来讲,他们在练习时思考时间不够,最终很难较好地完成预定的教学目标。

经过反复推敲,做了如下改进:

(一)教学内容社会化。现代社会的一些突发事件,如火灾、地震、交通事故等严重威胁着人们的生命安全。在灾难面前,作为21世纪的中学生如何选择自救与救人(见义勇为)。教学中将障碍设为突发事故现场,学生设为灾民或救护队员。这样,教学内容社会化,激发学生好奇心和学练热情。

(二)教师的“导”与学生的“学”相结合。在课的基本部分作了如下调整:师:火灾发生了,危险就在身边,时间就是生命,在这危急的时刻,我们应该怎么办?生:(思考后回答)求救、自救逃生。师:危险区与安全区之间只有一个安全通道在有限的时间内如何把所有灾民安全脱离危险区?生:(自主学练)体操凳(断壁残垣)-体操垫(烈火浓烟下唯一通道)-II栏架(很窄的通道)。

组织要求:(1)教师根据“异质”分组,把学生分成4组;(2)学生走过体操凳,钻过栏架,爬过垫子;(3)比赛结束后学生相互评价讨论成败关键;(4)学生练习3-4次。

师生:小结,有序组织、发挥凝聚力、尽其所能。师:(导)见义勇为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美德,当我们的亲人、朋友身处危险不能自救时,我们应利用自己所学的方法和技能,努力去救人,争做时代的英雄。师生:(讨论)面对四肢、躯干、头等不同部位受伤的灾民,我们应该选择什么样的救人方法?生:(自主学练)安全区-危险区-救人。

组织要求:(1)一组为救护人员、一组为受伤灾民;(2)通过比赛的形式,把灾民由灾区救回安全区;(3)练习3-4次。

师生:(讨论)如何在很短的时间内成功救出灾民结论:相互协作、齐心合力。

(三)构建自救与救人的情境。课的基本部分中“自救”过程,通过播放救护车的警声,学生听到声音如临其境;在“救人”的过程中播放《真心英雄》的曲目,让学生充分发扬人道主义精神争当时代英雄。在自救和救人的方法上,教师相机引导、点拨、比较如何去做效果更好。

四、教学反思:

A老师在集体意见的基础上,对教学思路和教学内容作了较大幅度的调整,并根据教案内容结合课堂45分钟录制了相关音乐,由于反复推敲各个环节,A老师在教学过程也显得更有信心,教学效果得到评委及参加观摩课老师的一致好评,课的主要特点具体表现在:

(一)超越教材。新课标在教学内容选择上,给教师留下了自主发展的空间,只要符合学生身心发展,只要能激发学生运动兴趣,有较强的实效性,就可以让学生去学习,如本课教材内容选择生活中出现危险时自救与救人,使学生身心都得到发展。

(二)超越课堂,与生活实际相结合。体育课堂不光是传授体育技能技术,而是要通过课堂教学为学生掌握终身学习的能力,掌握强身健体的方法,包括协调性、平衡能力、自我保护和躲闪能力。教学目标制定及教学内容的选择始终以“自救与救人”为主线,学生在模拟真实的场面中完成教学目标。

(三)突出了学生主体地位。教师通过引导和点拨,让学生学会自救和救人的方法,学会锻炼、学会互助合作。为了培养学生勤动脑的习惯,在练习过程中通过竞赛来评出“谁是真正的英雄”,教师设计了两个锦囊,让学生根据锦囊里提供内容去思考、去练习。

参考文献

[1]李强、赵猛,创设体育教学中的情境教学[J].中国成人教育,2008/14

[2]黄胤黉,情境教学设计在中职体育中的应用[J].才智,2012/28

[3]田兴志,创设情境教学彰显体育魅力[J].学周刊,2011/31

中学体育课教案范文篇2

论文关键词:多媒体案例;中职;心理健康教育

中职学生正处在从少年走向青年,从学校走向社会的关键时期,身心发生剧烈变化,容易产生种种矛盾,引发心理健康问题。当前我国很多中职院校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其目的是普及心理学知识,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与其他知识性的课程教学不同,心理健康的教学包含了大量内隐性的知识和社会技能,采用传统以教师课堂讲授为主的教学方法并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为了提高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质量,教师在心理健康教育课堂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例如案例教学、活动训练、自我探索等。其中案例教学是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最常用的方法,尤其采用多媒体方式呈现的案例,能够为学生创建一种再现的真实情景,通过学生的观察、体验、讨论、反思,促使学生掌握内隐的心理调节知识,形成健康的人格,达到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

但是教师在实践中发现,多媒体案例教学法并非总能够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而是受到两方面因素影响,一是多媒体案例的选择,二是多媒体案例教学的课程设计。我们根据教学实践,对多媒体案例在中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课堂的实践进行了探讨,并对总结了多媒体案例教学的课程设计。

一、多媒体案例在中职心理健康教学中的实践

(一)多媒体案例的选择与制作

选择一个好的多媒体案例对中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的教学效果非常重要。教师在选择心理多媒体案例时,应遵循以下原则:

1.典型性。案例应具有一定的典型性,能够反应学生遇到的普遍性问题,教师在教学中才能帮助学生将案例中涉及的心理健康知识和技能广泛迁移到其它环境。

2.真实性。案例应来自学生的日常生活、学习,真实的案例才能令人信服,引起学生的共鸣。多媒体案例在人物背景、性格特点、事情的前因后果上都应加以完整介绍。

3.时效性。社会在不断发展,中职生所面临的环境也在不断变化,在选择案例时,要考虑中职生所处的时代背景,选择他们所关注的热点问题。

找到符合标准的多媒体案例并不容易,教师可以考虑根据课程教学的要求,拍摄相应的情景剧。情景剧取材于中职生中职生生活中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由教师和学生共同创作、拍摄。

以“人际交往”一课为例,我们根据沟通的理论,按照表达、倾听、礼节、心灵四个部分,拍摄了四个人际交往小故事,每个故事均以AB剧的方式呈现。AB剧是指多分枝的故事,有A、B两种不同的情节发展。在本研究中则是由于其中的主人公的处理方式不同,造成了不同的沟通结果,其中一种为错误的沟通方式,会导致误会、矛盾和冲突,另一种则是正确的沟通方式,沟通的结果是互相理解、顺利解决问题。

除了AB剧情之外,还加入了专家分析,动画演示等材料。采取主持人、专家访谈的形式,让专家点明A剧和B剧中沟通之所以出现差异的原因,解释其中所涉及的沟通原理和技巧。当专家解释时,辅助以动画、情节重现等手段,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其中的道理。在每个小故事的最后,设立了一个问题环节,即给出一个虚拟的沟通情景,要求学生选择在该情节中会怎样采取行动。这个环节可以让学生开展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活动,以便对本段内容有更深入认识,并且能够真正达到训练沟通技巧的目的。

(二)多媒体案例在心理健康教学课堂的使用

我们在北京某中职院校的心理健康教学课堂上使用多媒体案例,并验证其教学效果。A、B两个班在一节课内都学习案例1和案例2,分别以文本和视频形式呈现。其中A班先学文本案例1,再学视频案例2;B班先学多媒体案例1,再学文本案例2。每个案例看完视频资料或者文本资料之后,教师均根据案例组织小组讨论和全班讨论,之后由教师进行总结。对学生上课的状态进行观察,并记录学生参与讨论的情况。课程结束以后,让学生根据对故事内容的兴趣在5点量表上打分。

结果表明,对于先学习文本案例,再学习多媒体案例的A班,在兴趣量表上,对多媒体案例的兴趣与文本案例的兴趣差异边缘显著(P=0.06),对多媒体案例的兴趣大于文本案例。课堂观察也表明,学生对多媒体案例部分的教学更投入,全班出现多次笑声,分组讨论时也更加积极,在全班讨论时有8名学生主动举手回答,平均回答时间为20秒。对文本案例的注意力则较为分散,在全班讨论时有6名学生主动举手,平均回答时间为16秒。值得注意的是,观看多媒体案例的学生在回答问题时,涉及自己的感受较多,而观看文本案例的学生回答问题时多围绕案例本身来进行。A班的结果显示,多媒体案例比文本案例更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学生参与讨论的积极性也更高。

对于先学习多媒体案例,再学习文本案例的B班,在兴趣的得分上,两种形式的案例差异不显著(P=0.55)。课堂观察表明,学生在多媒体案例时的注意力并不投入,有部分学生开小差,课堂较为嘈杂。分组讨论时,有3名学生举手,平均回答时间为15秒。在观看文本案例时,学生们分神的状态依然较严重,但课堂较为安静。分组讨论的积极性不高,在2分钟之后很多组就停止了讨论。全班讨论时,只有1名学生举手回答问题。

课后对AB两个班的学生进行访谈,两个班的学生都认为,多媒体案例形象生动,容易理解,文本则较为枯燥,容易走神。但B班对本课的评价低于A班,认为这个课程的用处不大。以往的多媒体案例教学法主张首先利用多媒体案例的真实性、趣味性来激发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兴趣。但我们在本研究中发现,作为心理健康教育使用的多媒体案例并不适合在课堂的开始阶段呈现。主要原因有两个:首先,本片采用的情景剧案例他课堂常用的“纪录片”式案例不同,由于与真实生活情景非常接近,其中所含的人际沟通知识也是内隐性的,并没有将主题用显而易见的方式表达出来。如果没有对相关知识的了解,学生在观看中注意的焦点不够集中,在后面的讨论也只能限于肤浅的表面理解,导致讨论的积极性不高,也没有深度。

其次,由于学生长期接受“讲授”式的课堂教学方式,对课堂开展的方式已经有了预期,一般的课堂开始时,学生是从下课时的“松”进入上课时“紧”的状态,随着课堂内容的开展,教师会适当地让学生再“松”,然后再次“紧”。但是在B班,教师一开始向学生呈现视频,让学生直接进入“松”的状态,打破了学生已经习惯的课堂教学节奏,学生来不及调节自身的状态,导致对多媒体案例注意不足,对随后讨论的兴趣也不高。对于后面的文本案例,学生觉得更加枯燥,出现了完全不在状态的情况。相反,对于A班来说,文本案例的呈现方式与平时较为接近,提供了一个缓冲调整的时间,后面的多媒体案例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心理健康教育课与其他课程在教学目标上有很大的差异,授课形式、师生互动上也有不同。心理健康教育课总是强调体验式学习、在行动中学习,常用游戏、训练,鼓励学生发言,参与讨论,但是传统课堂以知识、技能的培养为主仍然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在其它课堂上已经习惯了这种学习模式,对课堂的呈现形式已经有了一定的预期,猛然转到心理健康教育课堂上,常常表现出不愿意参加活动的心态。我们在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中发现,学生在心理健康教育课堂上往往不愿意参加游戏活动,但如果是在放学后的课外活动中开设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学生就能够非常积极。两者的差别正是由于学生对“正式课堂”和“课外课堂”的预期不同造成的。因此,教师在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教学设计时,需要必须要考虑中职学生的心理特点,在课程中设计一定的过渡环节,逐渐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生对活动、讨论的参与程度。

二、基于多媒体案例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学设计

多媒体案例为中职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提供了生动形象的教学环境,但要心理健康教育真正发挥其优势,还需要适当的教学方式和精心的教学设计。Dooley&Skinner(1977)指出,案例教学方法中,教师不是进行通常宣讲式的教学,而是进行苏格拉底式的讨论,即教师只批评与提问,让学生发现他们自己的解决方案。因此在使用多媒体案例进行教学时,要采用以案例为中心,以理论知识为基础,以师生交互为教学活动的课堂教学模式,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学生为主体开展讨论,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增强参与意识,提高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

经过前期的实践探索,我们总结在中职生《心理健康教育课》上使用多媒体案例教学的基本过程如下:

(一)课前准备

教师选择、熟悉有关视频片段,包括情景剧、专家讲解,以及相关的沟通理论和技巧。我们在实践中发现,心理健康类的多媒体案例的时间不宜过长,内容不宜过多。一般来说,一段视频在3-5分钟左右,学生讨论时间在15-20分钟,教师总结时间大致在5分钟作用较为合适。

教师还需要设定课程相关的认知、情感、技能教学目标,要让学生通过课堂学习和讨论认识到基本原理。学生在上课前要对本课的目标有了解,知道本课的内容,最好在课下有过相关的观察和思考。

(二)知识学习

心理健康教育课要教给学生关于身心发展的常识、关于自我调节的技巧和方法,因此在课程体系方面要注重课程结构的完整性和系统性,要让学生掌握一定的心理健康理论知识,这有助于学生将案例学习中学会的技能广泛迁移到其它环境。在教学开始时,先向学生介绍有关的知识和理论。这部分主要以教师讲授、提问、讨论的方式来进行。通过讲授、让学生进入对相关的知识点的思考状态,以便学生能在后面的案例学习中将理论和实际联系起来。

(三)多媒体案例呈现

在呈现多媒体案例之前,向学生简单介绍多媒体案例,并让学生观察并体验案例中的人物所遭遇的情景和冲突。学生根据自己所学的理论知识,对案例中人物的心理活动和冲突场景进行分析和反思,形成对该问题的看法。

(四)案例分析讨论

分析讨论是多媒体案例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看完心理多媒体案例之后,教师根据多媒体案例,结合本课的内容给出几个讨论的题目,让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在小组讨论中,每位同学都有发表意见的机会,形成认知冲突,并通过讨论获得对相关问题的深入理解。在小组讨论之后,教师可以组织全班讨论,让学生进一步开阔思维,加深对问题的理解。

在讨论中教师还可以再次重复播放多媒体案例材料。学生第一次观看多媒体案例时,容易忽略其中的一些细节,或者未能抓住案例的重点。经过讨论之后学生形成了对问题新的看法,这时再次观看案例,学生能根据讨论所形成的想法更仔细地观察多媒体案例的内容,获得更多的体验。教师也可以根据学生讨论的情况,只播放多媒体案例中普遍被忽略的重点细节,引导学生去体会、思考。

    【办公范文】栏目
  • 上一篇:医疗产品营销策划方案(收集5篇)
  • 下一篇:财产保全(收集3篇)
  •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相关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