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院校非口腔专业医学生的口腔科学教学质量总是不理想,本文通过总结本教研室多年教学经验,提出了如何提高非口腔专业医学生对口腔科学的重视程度及学习兴趣的方法,并对教学重点及教学方法进行了总结,以期为加强非口腔专业医学生口腔科学的教学质量提供一定教学思路。
关键词:口腔科学;非口腔专业医学生;教学质量
【中图分类号】
R780.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2-3763(2014)08-0023-01
口腔科学是医学院校为非口腔专业医学生开设的一门必修课,是临床医学和医学技术学教学中的一个有机成分。但该课程的课时数很少,仅24学时,这就要求非口腔专业医学生要在短短的20多个学时内掌握口腔专业学生2年内学习的专业知识,为了完成教学任务,授课教师只能将教学内容一再浓缩,很多内容都是“浅尝辄止”,流于形式,导致学生学习的知识体系不连贯。此外,大部分学生认为口腔专业的知识在今后的工作岗位用不上,从思想上轻视这门课程,学习不主动,目的只是为了混学分,有的学生甚至在课堂上看其他课程教材。这些原因均导致口腔科学这门课程的教学效果不佳。如何加强非口腔专业医学生的口腔科学教育,使学生在有限的课时内最大程度掌握重点知识,缓解教学课时与教学内容的不匹配,提高教学质量,为医疗行业培养更多的全科人才,值得口腔科学授课教师深思。我们根据以往教学经验,对教学设计进行如下总结。
1提高非口腔专业医学生对口腔科学的重视程度
在课程伊始,教师应从理论联系实际,使学生明确以下几点关系。首先,口腔是全身器官的一部分,全身系统性疾病可累及口腔,在口腔出现各种表征,口腔疾病也可以引起或加重全身其他器官的病变,对全身造成明显的影响[1]。例如白血病患者可表现出类似牙龈炎的症状,牙龈增生出血;艾滋病患者的口腔表征包括白色念珠菌感染、白斑、牙龈炎等;而糖尿病患者则表现为牙周炎、黏膜干燥等症状;牙周炎患者如不能及时得到治疗,则可能造成远隔脏器病损,如关节炎,与冠心病等心脏疾病有一定关联,还可能增加缺血性中风的风险[2,3]。如果不掌握全身系统性疾病与口腔疾病的关系,极容易发生漏诊或误诊。其次,中国很多地区的卫生条件还相当落后,人们缺乏口腔保健意识,有些边远山村的人民甚至认为牙齿问题不算疾病,有病不医,导致牙体缺损或较早脱落而影响生活质量[4]。因此,通过教师的讲解来增强学生的使命感,医学生应肩负起宣传口腔健康的重任,指导人们进行口腔预防保健。
2提高非口腔专业医学生对口腔科学的学习兴趣
教师可以通过向非口腔专业医学生介绍较熟悉的领域,多联系学生们的专业知识来调动其学习积极性。对临床医学系学生,可以重点突出口腔疾病与全身系统性疾病的关系。对医技系的学生,多联系影像和检验的知识,口腔检查和治疗均离不开影像检查,强调拍片对口腔医生开展诊疗活动的重要性,无论拔牙还是根管治疗,都需要为患者拍摄X线牙片;正畸和颌面外科治疗前都需要为患者做血液检查。以此引起学生的自豪感从而产生学习兴趣,拓宽医学知识面。
3对教学内容的侧重点
教学重点应与口腔专业的学生有所区分,根据学习目标重点介绍口腔常见病和多发病的症状及处理方法。比如,口腔颌面部的解剖结构和标志不需要重点讲解,应重点介绍面部形态标志与颜面部审美的关系,通过自我观察及互相观察激发学习兴趣。又如,牙周疾病的重点可以强调导致牙周病的不良习惯等病因,以及对人体健康的危害。再如,可重点讲解口腔颌面部外伤的急救处理知识,如颌面部伤员担架运送时的,颌面部出血时有效的止血方法,牙脱位后再植前的保存方法等等,便于学生在遇到相同情况时清楚应作何种急救措施。现代大学生学习压力较大,生活不规律,多数学生可能会存在颞下颌关节不适,可以重点介绍颞下颌关节紊乱的病因和治疗原则,学生会对此内容更感兴趣,学习积极性得以提高。此外,应该适当增加口腔卫生保健一章的教学内容,讲解如何选择漱口水、牙膏和牙刷,怎样漱口,刷牙的正确方法等卫生保健知识,利于医学生今后随时进行口腔卫生宣教。通过教学侧重点来引导非口腔专业医学生学习口腔专业的基本知识。
4教学方法对非口腔专业医学生学习口腔科学的影响
采用多媒体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手段较传统板书式教学方法更新颖直观[5]。口腔颌面部解剖结构较为复杂抽象,口腔疾病专业性强,凭空讲述口腔专业知识,学生很难理解。将书本上枯燥的文字转化成图、声、像三维材料展示,能够帮助学生更加直观的学习口腔专业知识。在介绍一些临床操作时,视频及Flas的加入使语言难以表述的内容形象化,便于学生的理解,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讲述什么是根管治疗,以往学生只能依靠教师对课本文字的解释,难以理解,而采用动画示教,根管治疗的步骤一目了然,生动鲜明的画面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提高了学习效率。又如介绍口腔卫生保健,单纯讲述什么是牙膏、牙刷,如何刷牙平淡无奇,通过动画演示,学生可以更加直观地看到牙刷与牙齿的位置关系及旋转动作,轻松掌握刷牙的动作要领。再如介绍漱口方法之前,我们尝试利用影视剧作品中漱口的视频吸引学生注意力,引入漱口的观念,学生表现出了极大地兴趣,教学效果显著。
采用互动式教学法:在传统被动式教学法的基础上增加互动教学模式,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例如讲述恒牙的名称以及牙位记录法,教师在示教之后任意选择某几颗牙齿,请数名学生回答该牙齿在口内的具体牙位,或者在黑板上写出该牙的牙位记录式,举行一个随堂竞赛,看谁回答的即快又准确。教师还可以采用病例引导的形式,先以图片向学生展示某一种疾病的典型特征,再通过引导形式使学生总结出引起该病的病因及预防方法,加深记忆。
5利用教具进行教学:口腔颌面部解剖结构复杂,文字描述晦涩,单纯依靠图
片示教,平面形象不利于学生理解,教学效果不理想,可以购买示教模型交给学生近距离观察,理解并记忆口腔颌面部神经、肌肉、血管的解剖结构。牙齿分类繁杂,可以让学生通过观察离体牙加深对不同种类牙齿的理解和记忆。
注重实践能力教学:口腔医学是一门实践操作性非常强的学科,单纯依靠理论教学,不利于学生理解和记忆,无法深入掌握基础知识[6]。可以通过设计教学实践环节使学生将理论知识与临床实际融会贯通,加深理解和记忆。但是对于非口腔专业的医学生而言,不应像要求口腔专业学生那样注重临床操作,而应着眼于对口腔疾病的诊断和得出治疗方案。因此在安排实验课程时,可以模拟临床中接诊病人的程序,引导学生对给出的病例进行详细的病历信息采集和规范的口腔检查,通过分组讨论,得出正确的诊断结果,并列出正规的治疗计划。
综上所述,以上教学形式和方法灵活多样。我们采取这些教学方式对非口腔专业医学生进行口腔科学教育,获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今后我们还将继续努力,探索更全面更适合各专业的教学形式,保证非口腔医学专业口腔科学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张志愿,俞光岩.口腔科学.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193.
[2]郑真真,周云.中国老年人的健康行为与口腔健康.人口研究.2014,38(2):83-91.
[3]Joshipura,KaumudiJ,Hsin-ChiaHung,etal.PeriodontalDisease,ToothLoseandIncidenceofIschemicStroke.Stroke.2003,34:47-52.
[4]John,MikeT,ThomasD,etal.DemographicFactors,DentureStatusandOralHealth-relatedQualityofLife.CommunityDentistryandOralEpidemiology.2004,32:125-132.
关键词:医学教育;口腔临床医学
自1917年加拿大牙科医师林则博士创建华西口腔以来,中国现代口腔医学教育的发展已经历了逾百年的历史,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口腔医学教育体系并培养了大批优秀的口腔临床医生和科研人才,为中国口腔医学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但是,随着知识经济全球化、信息化及现代医学技术的不断拓展,全球性的医学教育改革趋势和日趋国际化的医疗卫生服务标准,对我国的口腔医学教育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作为一名接受了中国正规口腔医学教育、从事口腔本科教学工作数年的基层医务工作者来说,我对近年来我国口腔医学教育改革的丰硕成果深有体会,澳大利亚牙科学院为期一年的访问学习使我对未来我国口腔医学教育的发展有了更深的理解。
1口腔医学专业人才的特点
口腔医学是一门实践性、操作性及治疗个体化极强的学科,是非常注重临床实践经验的学科,它要求未来的口腔专业人才在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娴熟的临床技能及分析与解决问题能力的同时,要具备较高的职业素养,人际沟通、技术管理能力和创新水平。我国目前的口腔医学教育发展很快但口腔卫生人力资源仍然匮乏,现有的教育质量和培养模式很难适应越来越高的社会需求,亟需建立更加有效的培养机制以适应口腔卫生保健实际需求和国际竞争的双重需要。
2我国口腔医学事业发展现状
目前,我国口腔医生与人口的比例大约为1∶40000,而国际公认的合理比例应为1∶2000,人才匮乏及比例失衡的现状很严重。而且我国职业牙医师主要集中在大中城市,更加重了口腔医疗资源的“贫富两极分化”。此外,我国大部分口腔院校自建立以来一直沿袭前苏联20世纪50年代的教育模式,在学制、课程设置、实践教学等方面与西方国家明显不同。虽然随着近年来国际交流合作的日益频繁,我国的口腔医学教育体制发生了很大改变,但学生的主动思考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及动手能力仍未得到充分锻炼和提高。同时,我国目前的学制设置参差不齐,有专科的三年制到本科的五、六、七年制,获得硕士学位,也有七、八、九年制,获得博士学位。学位类型有临床型,也有科研型,考核机制及考核标准不统一,缺乏严格的淘汰机制,有的机构以发表文章数量和科研水平作为评价医生能力的主要标准,导致了“学历高,技术低”,“重科研、轻临床”,“文章多所以职称高”以及“大规模考研考博”等怪现象的出现,忽视了其作为临床医生的专业基本技能培训。我国大部分口腔医学专业本科生的课程设置均为第一、二及第三学年上半年,完成约50门公共基础课和医学基础课程的学习,第三学年下半年到第四学年进行口腔专业课程的学习,直至第五学年才安排学生进入口腔临床实习,而每个专业(包括口腔内科学、口腔外科学、口腔修复学、口腔正畸学)只有各约3个月的学习时间,学生无法真正完成临床常见病、多发病的系统诊断和治疗,加上许多医院没有配备单独的学生诊室和专业临床带教老师,更有患者拒绝学生治疗的现象出现,导致学生仅有的1年临床实习最终也流于形式,无疾而终。医学教育的终极目标是为社会培养医疗服务所必需的优秀医生,以保障社区人民大众的健康,守护生命,造福人类。其检验的最终标准不应单单是他们知道什么,而是他们真正能做些什么。如何结合我国现代口腔医学教育的现状和发展趋势,选择和更新适合我国国情的教育机制,建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明确融通式、渗透式和突出专业特色的教学模式,注重学生综合素质、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培养,形成新的人才培养方案将成为我们亟待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3对口腔医学教育改革的几点见解
3.1学制及课程设置改革
建立“5+3”,“3+2”,“七年制”三种适合我国国情的学制培养模式。“5+3”指完成五年制口腔本科医学教育,取得本科学位后,开始三年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及科研能力培训,进而取得临床住院医师资格及硕士学位,以达到培养少而精的国际化医学拔尖创新人才的目的。“3+2”为通过三年制口腔医学专科教育取得大专学历的同时加上两年全科医生培训从而取得助理口腔医生资格,以满足农村基本医疗卫生服务需求,培养出大批面向乡镇卫生院、服务农村医疗的口腔医生。“七年制”指通过4年基础理论学习加上3年口腔临床专科培训以取得符合基层医院诊疗需求的临床型医学硕士,它有别于“5+3”模式,是因为这种模式更加注重人文、心理、法律、伦理、美学等有关口腔临床医生技术及综合素质的培养,使其能够成为优秀的临床口腔医学专家。至于博士培养应列入高级人才梯队的再培养计划,旨为国家培养高、精、尖的专业科研人才,而不应纳入医院业务绩效考核、职称评审标准之列。至于课程设置,我们更倾向于增设社区医学、艺术与美学、循证医学、营养和保健品学、数字化口腔医学、社会心理学、人文社科和行为科学、医患沟通学等选修课的学习,同时加大实验课和临床实习课的比例,结合学制设置,由原来的1年延长到2年~3年,让学生尽早接触临床案例,自我发现问题并动用所有网络信息资源查找问题,这样才能真正激发学生自觉思考、自觉学习及自觉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以后开展临床工作打下坚实基础。在招生的数量和规模上也应根据学制设置的改革做相应调整,杜绝盲目扩招,将学位培养、临床技能、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三大目标有机结合起来,做到真正一体化、合理化、标准化,最大程度地节约国家资源,培养出更多优秀的口腔专业人才。尝试借鉴悉尼大学从本科生中招收非医学专业优秀毕业生,进行4年~5年口腔医学再教育的招生体制,必将会成为我国教改中的一个重大突破,当然以部分优秀一类医学院校为试点做小范围尝试,是为稳妥之举。
3.2教学模式改革
“师者,所谓传道、授业、解惑也”,这是千百年来我国传统教育传承至今、根深蒂固的教育理念,即当今所谓的LBL教学法(Lecture-basedLearning),仍为目前我国最普遍的一种教学模式。但这种“填鸭式”的教学模式,限制了学生的自我思考能力,学生不由自主变成了被动学习,在催生懒惰、倦怠心理的同时,确实有悖于当今培养创新型人才的美好目标。于是,符合现代医学教育理念的PBL教学法(Problem-basedLearning),CBL教学法(Case-basedLearning),TBL教学法(Team-basedLearning)等教学模式应运而生。PBL教学法[1],是指把学习设置于复杂的、有意义的问题情境中的一种问题模式教学法,可以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自主学习的能力。但这种开放探索性的教学模式,需要学生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收集整理所需资料,缺乏对知识整体的纵向把握,适合具有一定临床实习经历的高年级学生或研究生教育。CBL教学法[2]是指学生在一个可控环境中模拟医生,自主进行分析或决策的一种以案例为基础的学习模式。该方法具有问题相对集中、纵向挖掘知识、节奏易于掌控等特点,在某种程度上可弥补PBL的欠缺,在学生开始临床见习时实施效果很好,是一种理想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式。但这种方式对学生的基础理论知识水平要求较高,同时易受老师主观导向性的影响,使学生在理解和领悟上出现明显差异。TBL教学法[3]是2002年Michaelsen提出的一种以团队协作为基础,将小组学习和大组讲座相融合,提倡以个人测试、小组测试、应用性训练为主的一种新型阶段式教学模式,一定程度上弥补了PBL和LBL的不足,既保证了学生对基础理论知识的掌握,又培养了学生的临床技能和独立思考能力,是我国现阶段较为适合的一种教学模式。正像我们之前所说,教学改革不是可以全套照搬的标准化程序,必须根据我国的实际国情、资源和可行性,因地制宜,有的放矢,方能取得好的效果。所以,对于我国目前的口腔医学教育,我们更愿意根据学生群体的特点和学位设置类型进行相应的教学模式改革,在基础阶段以LBL和TBL教学法为主,在临床阶段逐渐采用PBL和CBL教学法,循序渐进、取长补短、相得益彰。悉尼大学牙科学院招收的均为4年制非医学专业的本科毕业生,他们设置的是大课(30%)、PBL课程(30%)、临床教学(30%)、实验课(10%)的教学模式,而其他三部分都是围绕PBL展开的。我去旁听他们授课时发现,学生对老师所讲内容知晓很多,而且兴趣颇浓,经常在听课过程中打断老师的讲解并进行提问,而且所问问题确实很有深度,同时不停用电脑记录并查找问题,课堂气氛非常活跃。我想这一定与他们所受的本科生基础素质教育和阶段性培养体制有密切联系。
3.3师资队伍建设
从以上各种新型的教育模式不难看出,我国在实行医学教育改革的同时,对教师的角色定位和素质要求也提出了新的挑战,教师不仅要掌握本专业的教学内容,还应有较宽的知识面,较强的英语功底,以及良好的组织技能和经验积累,要从理念到方法上完成“授人以鱼”到“授人以渔”的角色转换。作为学院,应该更新教育理念,制定适合本学科发展的专业人才培养制度,加大青年教师培养力度,采取“请进来、送出去”等多种培养模式,尽快提高教师的创新思维能力、表达能力、人际沟通能力、团队协作精神,打造一支具有国际化视野的高素质教师队伍,使其在实施创新教育的过程中能够处于主导和决策地位,并始终保持敏锐的生命意识、科学意识、创新意识和终身发展意识,能随时洞察口腔医学发展的前沿、动态和命题,要有身先士卒,敢于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的激情和勇气。学院应加强教育资源配置、建设(留)学生教学网站、建立完善的教学质量评估体系、定期举办各种学术讲座、为教师营造一个国际化的交流与合作平台。
3.4学生考核体制改革
以往,学校都以考试成绩、发表文章数量作为考核学生能力的主要标准,很大程度上违背了医学教育的目的和初衷,因为任何疾病的诊断和治疗都不是靠简单的书本知识和因果关系能够解决的,更多的是需要医生扎实的基本功和解决临床突发、棘手、多变问题的能力。所以在考核过程中,应更注重考查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更多地把学生的注意力放在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上,从而提升教学效果和技能水平。
3.5临床实习改革
长期以来,我们一直反复强调“三基”培训,即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在口腔医学实践教学中的重要性,但却忽视了“三早”,即“早期临床实践”,“早期科研训练”,“早期技能训练”在学生创新能力、心理素养、医患沟通能力培养方面的关键作用[4]。它不仅可以让学生尽早将理论知识付诸实践,还可以在早期接触社会、适应社会的过程中磨练意志,培养出强烈的归属感、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这才是医学教育改革的终极目标和升华。应加大临床实习的时间和比例,构建完整的实践教学平台,将实验室教学、临床技能培训和综合实习三大模块有机结合,为提高学生的临床实践操作能力提供有力保障。在实习期间,因地制宜采取适合的带教方案,尽最大可能创造条件让学生独立操作、独立与患者沟通,训练其应急处理问题的能力。除此之外,应定期组织学生走上街头、走进社区,进行义诊和口腔卫生宣教活动。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培养出优秀的口腔临床工作者。
3.6加强学术交流
一直以来,我国的学术交流大多是在研究生、教师、教授的层面上进行,很少有本科生参与。应打破这种常规,设立学生专区,给有想法、有成就的年轻人展现和学习的舞台,让他们在与顶尖级的教授交流的同时开拓眼界,锻炼自己,提高自己,为更好地规划自己的学习目标和人生方向打下坚实基础。学院、医院、地区、不同专业、不同领域之间也应加强交流和合作,通过学术研讨会、互访、进修、公派等方式,提高本院学生的理论和业务水平,将先进的临床技术以最快最好的方式普及开来并使其尽可能向标准化靠拢,这也为医疗纠纷中法律证据的保存提供了一定的佐证和参考。
4结论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乃百年、千年之大计,没有教育,就没有人类文明;没有教育,就没有社会进步。口腔医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在我国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它的改革和发展必将会推动我国的口腔卫生事业向着国际化的标准迈进。未来,我们必将会顺应全球性教育改革的潮流,推动我国的口腔医学事业向着更高、更快的方向发展,为我国培养出更多优秀的口腔医学人才。
参考文献:
1资料和方法
1.1教学对象选择中国医科大学92期口腔系的2个班级共约60名本科生为教学研究对象。
1.2教学方法打破以往对生产实习中的中、小学生及社区居民等单纯地进行口腔健康检查并记录的传统模式,将《预防口腔医学》中“特殊人群口腔保健”、“社区口腔保健”和“口腔健康教育”3章的内容结合在一起,以PBL教学模式为基础,对原有的生产实习教学模式进行改革。
1.2.1带教教师培训和集体备课生产实习的所有带教教师共同学习PBL教学模式。摒弃原有的学习模式,并统一各类常见口腔疾病诊断标准的培训内容,共同研究和制定PBL模式在预防口腔医学生产实习中的应用计划。带教教师结合社区卫生服务的工作实际,将常见的各年龄段特定人群口腔保健问题及口腔疾病相关知识设计在选题中,研究实施细节,针对细节认真备课。例如“老年人口腔保健”这一选题是在社区进行宣教时的常用内容,与老年人有关的主要口腔问题是牙根面龋、无牙颌和不健康的牙周与黏膜组织[2]。由于进行预防口腔医学生产实习时,《口腔修复学》、《牙周病学》、《黏膜病学》等课程尚未开始,学生对相关知识了解较少。所以,备课时教师要了解学生的兴趣所在,注意如何利用已讲授的知识引导学生分析老年人口腔状况的特点,主动了解和学习老年人常见口腔疾病及其预防。
1.2.2PBL教学过程将教学研究对象分成若干学习小组,生产实习前1周对学生进行培训,以了解实习方式,克服畏难情绪。每个学习小组由5名或6名学生组成,小组成员在生产实习期间保持稳定以便形成较好的团队关系,并推选组长1名。在教师的监督下,组长抽签确定每组选题。教师根据每组选题,引导学生成为生产实习学习过程中的主动角色。由各组组长作为主持人主导组员们对选题实施中的各种问题进行讨论,教师旁听并启发学生的思路。教师手上有备课时完成的与讨论选题对应的指导手册,其上有学生应掌握和讨论问题的背景知识[3]。每个学习小组在整个生产实习过程中共有3次讨论课。第一次讨论课:组长负责主导讨论选题程序的实施,各小组成员自行通过生产实习中的社会实践、网络、教科书、专业参考书和期刊搜集相关资料,自我学习相关知识,独立思考,分析问题。第二次讨论课:各小组成员将所搜集的资料带到小组中讨论相关选题,特别针对每一选题中遇到的困难,成员间通过讨论共同探讨,并应用生产实习过程中所学到的新知识寻求解决办法。组长负责在生产实习过程中监督组员的资料整理和收集,并将资料汇总。第三次讨论课:小组合作汇总资料,由各组组长依次对本组的选题进行25~30min的汇报。之后教师和其他小组成员根据报告内容进行提问,全组成员根据自己在生产实习过程中的实践和理解进行解答。
1.2.3反馈和评估每组报告结束后,由教师和其他组的组员对该组选题的准备情况、答辩情况进行综合评估及打分。小组得分即为组员的生产实习个人分数,其评价和分数记入《本科生毕业实习手册》中。
2结果
生产实习中学生无故迟到、旷课等现象较以往大为减少,除个别因特殊原因请假外,学生基本能保证每天满额参加社区或中、小学校的口腔检查及健康知识的宣传教育工作。在PBL讨论课上,学习小组中各成员能够积极自主地学习及查找资料,共同协作讨论问题,加强了对课本上抽象理论知识的认识。尤其在第三次讨论课上,小组间的竞争及荣誉感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课堂气氛活跃。通过PBL模式对预防生产实习方式的干预,学生在进行卫生服务时,不仅对口腔健康状况进行检查和记录,还能够主动地为受检人群进行口腔保健常识的宣传和普及,改变了以往“重治疗轻预防”的旧观念,提高了学生对预防生产实习的重视程度。
3讨论
3.1PBL教学模式改革的优点
中国医科大学口腔医学院口腔预防教研室从1991年起即开始在幼儿园、中小学校开展生产实习教学工作,每年还会利用适当的条件和机会,带领学生来到社区、大学、养老院、福利院等为不同年龄段的人群进行口腔卫生服务工作。多年的实践和努力,让生产实习的学生初步接触社会,且基本形成一定规模的生产实习合作模式。然而经过多年的生产实习实践发现,由于缺乏预防观念,口腔卫生服务意识差,导致学生不够重视预防口腔医学生产实习,参与热情不高。而PBL是以学生为主体,学生主动学习的教学方式,主要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4]。在PBL前1周,教研室所有带教教师对学生进行动员和培训,克服了学生从被动接受知识到主动学习知识的角色改变中产生的畏难情绪,调动了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使预防生产实习时的出勤率大为提高,加强了学生对生产实习的重视程度。PBL教学过程中,学生针对教师提出的选题分工合作,在进行社区服务或调查的同时查阅相关资料,集思广益,通过讨论课理清思路,充分锻炼了学生的自学能力。而带着问题进行学习,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能够积极思考,以主动探求的方式进行知识的归纳、整理和吸收,学习形式更加灵活,养成主动学习的习惯,更具有创新意识[5]。本研究选题设计中充分考虑了与临床相关学科的联系,例如“妊娠期妇女的口腔保健方法”这一选题与牙体牙髓病学及牙周病学密切相关,学生不仅能在主动查找资料、协同完成学习任务的同时深刻理解此部分内容,更能够理论联系实际,掌握该知识在临床的应用,提高了对知识的整合提炼能力,从而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为今后其他学科的学习打下基础。在学习小组的讨论、资料查找等过程中,需要组员之间不断地相互交流与协作,打破了传统个体被动接受知识的方式,学生的语言表达、沟通能力得到了锻炼[6]。小组间的竞争和集体荣誉感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没有依赖和观望情绪,在提高人际沟通能力、调查研究能力及团队合作能力的同时,也使参与社区生产实习的学生对社区卫生服务概念、相关知识、技能及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有了更深刻的认识。目前,辽宁省仍然存在着口腔人力资源分布不平衡、结构不合理、基层口腔人力资源整体水平低、无法满足居民口腔卫生保健需求的现象[7]。口腔医学专业的学生毕业后有很大一部分要到社区及社区诊所从事口腔卫生服务工作。因此,口腔医学专业在校生不仅要掌握口腔疾病治疗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更应有较强的口腔疾病预防意识和医患沟通技巧,具有开展口腔健康教育、指导具体干预措施的能力。而以往的预防生产实习传统教学模式以老师讲授为主,虽以培养实践能力为中心,但一直未采用考核或评价的方式来检查教学效果,导致学生在预防生产实习中大多处于被动接受状态,在为社区居民、中小学生服务过程中,很少主动宣传口腔保健常识。通过PBL教学模式的实践,学生通过查找资料和讨论课的自主学习,能够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吸收课本上抽象的理论知识,并在生产实习的实践过程中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对选题中的知识点也有了感性认识,真正做到对知识的消化和吸收,使学生在为中、小学校和社区居民进行口腔卫生服务时,能够主动地为受检人群进行口腔保健常识的宣传和普及,预防观念有所提高[8]。
1、口腔医学主要学习物理学、生物学、口腔解剖生理学、口腔组织病理学、口腔材料学、口腔内科学、口腔颌面外科学、口腔修复学、口腔正畸学。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包括口腔内科、口腔外科和口腔修复等学科的毕业实习,一般安排36-42周。
2、口腔医学专业学生主要学习口腔医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受到口腔及颌面部疾病的诊断、治疗、预防方面的训练,具有口腔常见病、多发病的诊疗、修复和预防保健的基本能力。
(来源:文章屋网)
顺铂诱导颊癌细胞凋亡及凋亡分子(Apo-1)表达的实验研究江宏兵,廖小宜,李芃
治疗残髓炎97例临床分析王海龙,瞿百玲
HSV-tk基因转导对涎腺腺样囊性癌细胞生物学特性的影响孙春晓,何荣根,张志愿
端粒酶蛋白催化亚基(hTRT)mRNA在口腔鳞癌形成过程中的表达张铃,张伟国,刘正
血链球菌和牙龈卟啉单胞菌在SPF大鼠口腔中的相互作用周村,章锦才,吴波
双胶片X线投照技术显示软硬组织侧貌王学侠,姬广国,汤庆奋
变形链球菌牙面粘附唾液受体的筛选和纯化詹玲,傅明德,刘天佳
程序性细胞死亡在小鼠腭突发育及腭裂形成中的意义李鑫,金岩,董绍忠
转化生长因子β对骨形成蛋白-2基因转染细胞生物学行为的影响司晓辉,杨连甲,金岩
颌下淋巴结Burkitt's恶性淋巴瘤一例报告何志秀,马莉,黄河长
可切削渗透陶瓷氧化铝基体的研究杨禾,廖运茂,鲜苏琴
牙科用Ti-Zr合金的研制及性能特点张玉梅,郭天文,李佐臣
机械压力对大鼠下颌髁突软骨细胞增殖活性影响的体外研究杨红梅,罗颂椒
紧急结扎颈总动脉止血一例报告余琼,石冰,温玉明
足叶乙甙与8-甲氧基补骨脂素对人粘液表皮样癌高转移细胞株抑制作用李焰,吴军正,司徒镇强
种植体-杆卡式附着体固位的覆盖全口义齿赵铱民,刘宝林,马轩祥
安氏Ⅱ类1分类错矫治前拔牙与否的形态学影响因素研究李棋,白丁,庞光明
重睑成形术前术后外眼形态的变化余自能,温波,徐保华
颌外动脉重要毗邻关系及临床意义朱友家,皮昕,朱世柱
乳前牙反(牙合)的追踪观察研究王祖华,史宗道,佘秉钺
口腔局麻突发颜面局部缺血14例报告顾海英,邱洪晟,陈志新
颈内静脉扩张症的诊断和治疗——附3例报告高益鸣,邱蔚六,唐友盛
多发性埋伏多生牙并先天缺牙一例报道张岱尊
下颌骨髁突软骨细胞传代过程中生物学特性变化焦岩涛,王大章,韩文利
高海拔地区唇腭裂一次性修复的探讨柳江太
上前牙金属烤瓷冠修复的美学初探王冰蓉,陈正刚
前牙区种植义齿138例临床报告毛荣辉,张先刚
地塞米松联合替硝唑预防干槽症陈发明,孙海花,贾保军
小基托舌侧卡环可摘局部义齿63例邓礼辉
牙髓塑化液过敏反应一例周柏良
上颌骨骨折致眶上裂视神经孔综合征2例报告崔庆权
美国牙周专科医师及研究生培养简介毛尔加,吴亚菲
Tricine-SDS-PAGE法分析腮腺唾液蛋白郭颖,罗海燕,黄宁,杨美薷,吴琦,王伯瑶
菌斑中超氧化物阴离子自由基的测定阎鹏,黄力子,王成龙,王多宁
人口腔粘膜鳞状细胞癌及白斑P16蛋白及PCNA表达的研究姜育红,何国斌,石爱梅,赵红宇
冠桥修复前激光龈外科处理任煜光,李若兰
含氟涂膜对新生恒牙防龋1年临床效果观察范旭,万呼春,DogonL
上唇下三分之二对偶三角瓣法修复不完全单侧唇裂谭开威,陈杏燕,张帆,卢忠林
涎腺恶性淋巴瘤14例临床分析寿柏泉,孟昭业,杨震,石群立,郑葆春,周楠
颈动脉体瘤2例报告杨焕,杨兰
咬合力丧失影响大鼠牙周组织白细胞介素-6变化的研究袁林,赵云凤,周伟东
口腔鳞癌中抑癌基因的失活秦兴军,关晓峰,高英贤,王兆元,王绪凯
地鼠颊粘膜癌变过程中增殖细胞核抗原及核仁组成区表达变化实验研究林梅,段开文,李秉琦,周敏
激光焊接铸钛和锻钛机械性能的比较卢军霞,郭天文,王宝成,刘高杰
脉冲Nd:YAG激光影响复合树脂修补烤瓷粘接强度实验研究李若兰,任煜光,韩捷
纤维蛋白粘接剂盖髓的动物实验研究任卫红,杨连甲,李媛,陈新梅
单克隆抗体对人牙菌斑中变链球菌检测的研究文立亚,张传彬,岳松龄
牙龈出血为首发症状的急性再生障碍性贫血一例蒲志杰
气相色谱及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分析牙菌斑脂肪酸方法的建立李继遥,周学东,戴朝政,张萍
口腔鳞癌淋巴转移的临床病理危险因素周宏志,顾晓明,金岩
计算机辅助合成颞下颌关节镜全景图像王旭东,杨驰,邱蔚六,蔡协艺,哈
口腔粘膜下纤维性变组织中内皮素1的免疫组织化学和定量研究许春姣,彭解英,刘蜀凡,方厂云
上颌快速扩大后成人与儿童牙弓及腭弓形态的比较王林
外伤全脱位牙自体再植术的临床观察研究杨德芸,史宗道
MRI结合动脉造影检查在头颈部血管畸形中的应用价值范新东,邱蔚六,罗济程,余强
变形链球菌表面蛋白pcDNA3/pacA与pcDNA3/pacP真核表达质粒的构建郭丽宏,刘天佳,陈舟
可切削渗透陶瓷的渗透方法及性能杨禾,鲜苏琴,廖运茂,薛玉萍,柴枫
真空烧结粉末冶金法制作钛合金试件的物理性能测试丁旭艳,梁星,巢永烈,韩晓莉
维甲酸处理前后外胚间充质细胞中CyclinD1蛋白表达的定量分析吕红兵,金岩
正畸牙齿移动刺激信息传导通路的动物实验研究冯雪,王凌,林珠,段银钟
颌下腺鳞状细胞癌动物模型的建立曹选平,刘学军,郝志芳,马长路,毛祖彝
叶绿素光敏剂选择性损伤鸡冠血管参数选择杨耀武,吕春堂,赵晋龙,吴洋,曹罡
钙对变形链球菌MT6R(血清型c)表面蛋白P1粘附的影响黄定明,罗宗莲,周学东
单睑分型与重睑成形术的设计余自能,廖湘凌
三段片段弓同时压低和后退上切牙临床研究刘东旭,白丁,王春玲,孙文红,郭泾,席茹
接数字成像技术在龋病诊断中的应用研究胡涛,谭红,洪亮,王虎
4340例烤瓷修复体选色调查郭航,王峰,冯化端,苟小平,李克非,武天逾,姚晨
应用高频彩超血流显像和能量图诊断腮腺肿瘤朱声荣,王秀丽
个体化单侧唇裂修复术式的改进石冰
平阳霉素致过敏反应一例报告寿柏泉
神经生长因子在损伤牙牙髓中的表达变化林莉,于静涛,潘亚萍
遮色瓷中结晶相对钛-瓷结合强度的影响研究莫安春,王建华,廖运茂,岑远坤,石旭旭
bcl-2、Bax基因在面神经损伤后面神经元的表达及对神经元凋亡的调节杨军,方泽强,李慧增,张从纪
腭裂小鼠鼻中隔前部附属器官发育的比较形态测量学研究蔡志刚,HelmutvonDomarus,EveleyEngel
毫米波治疗口腔扁平苔藓的临床疗效观察及免疫机制研究金早蓉,林梅,夏娟,庄杰,杨容第,李欣,何园
奶瓶龋的变链菌和乳杆菌水平及产酸分析钱虹,李成章,乐进秋
螺旋CT三维重建在复杂颌面骨折的应用南欣荣,范亚伟,李睿,武志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