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点作文网

村居的诗意(收集3篇)

时间: 2024-08-06 栏目:办公范文

村居的诗意范文篇1

论文关键词:陶渊明田园诗理想现实

陶渊明可谓是田园诗的开山祖师,历代也有不少人写田园诗,可后世田园诗人的作品中,可以说几乎未有逮及陶诗的。原因在于两点,其一是陶诗中体现出肃穆、和谐、优美的意境,这种意境折射着陶渊明理想的光辉,因而充满了诗意和美感;其二是陶诗中对田园生活真实、深入的描写,体现出人与自然契合的情境,是对现实田园生活的真切写照。

一、陶渊明诗中理想的田园生活

正如歌德所说,“艺术家拿一种第二自然奉还给自然,一种感觉过的、思考过的,按人的方式使其达到完美的必然。”陶渊明的诗便是描写经他感觉过的自然外物,他笔下那和谐、优美的田园,正是他理想的写照,平凡的乡村景色在诗人欢欣目光的沐浴下散发着无限的诗意。

(一)在陶诗的理想国里,田园景色宁静优美,人与自然融为一体

陶渊明曾经做过一段时间的官,但他在官场中战战兢兢、格格不入,只有回到大自然中他才感到自由舒畅。刚欲归田时,乡村田园便是他的理想国,在他的想象之中,乡村没有官场与政治的黑暗和浑浊,清净淡远,那里是他最亲切的身心所安之居。他在《归去来兮辞》里写道:“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既自以心为行役,奚惆怅而独悲!”这描写了他归田前悲伤怅惘的情景。接下来,他想象归田时的情景:“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自酌自饮,无比自在,亲戚看望,叙旧道新,弹琴看书,忧愁烦恼不翼而飞;春天即将到来,农事也接踵而至,生活将忙碌而实在,归田后的日子安宁而美好。

归田前后陶渊明写了不少田园诗,《归园田居》、《饮酒》等是其中的代表作。在这些诗里,田园景色优美,人成为其中的一部分,自由自在,心灵得到了解放。例如,在名作《归园田居·少无适俗韵》一诗中,诗人把他归田喻为羁鸟恋林、池鱼乐水,可见他对田园怀着多么深厚的热爱之情。在这首诗里,诗人还描绘了一个宁静、朴素而优美的世界:十余亩方宅,八九间草屋,绿树成荫,绕屋而列;远可见炊烟袅袅的村子,狗吠深巷,鸡鸣桑树,诗人身处田园,自由而快乐。在《饮酒》其五里也表现了同样的佳境: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庐在人境,能无车马喧吗?当然不可能。诗人却并不觉得,他以一句简洁而意味深长的话道破了心中奥秘——“心远地自偏”,诗人的心中一片安宁欢欣,因而他看到的田园是那么悠然自在。这句诗可以说是陶渊明许多田园诗的解释:虽然事实上的田园也许并没有那么美,但正如辛弃疾所言,“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亦如是”,心境决定情境。在陶渊明的诗中,自然景色和谐静美,而且人与自然融为一体,如鸟与林、鱼与水。

(二)在陶诗的理想国里,呈现了真淳和谐的人际关系

陶渊明厌恶虚伪的社会风气,痛感“羲农去我久,举世少复真”(《饮酒》二十),认为移居田园、坚守自然可对抗庸俗世风。他在诗中表现了田园中人诚朴快乐的形象,描绘了人们和谐共处的乡居图。如《移居二首》中的描述:

邻曲时时来,抗言谈在昔。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其一)

过门更相呼,有酒斟酌之。农务各自归,闲暇辄相思;相思则披衣,言笑无厌时。(其二)

在第一首诗里,诗人说他想居南村的原因是听说那里多有淡泊之人,邻里往来,纵谈往昔,奇文共赏。在第二首诗里诗人说到春秋天好,登高作诗,邻人过门相呼,喝酒闲话,总不厌倦。这里远离危险的政治风波、黑暗虚伪的浑浊官场,人们相互之间毫不设防,和谐而真淳。作者在为官时盼望归田,认为淳朴友好的人际关系更适宜于人类生存,这可以说是他对人际关系的一个理想。诗人多次描写了这样的邻里关系,如“时复墟里人,披草共来往。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归园田居》其二),“故人赏我趣,挈壶相与至。班荆坐松下,数酌已复醉。父老杂乱言,觞酌失行次”(《饮酒》十四)等。在诗人的笔下,披草来往,松下共饮,人与人之间没有勾心斗角,有的只是亲切真淳之情。

由以上论述可见,陶渊明的田园诗自然是美的,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是和谐的。上述诗歌大多是他五十岁之前所作,那时归田不过十年,生活也尚宽裕,田园曾是多年的梦想,因此他眼中的田园一切都很美好。诗中描写的读书耕地、弹琴赋诗、采菊饮酒、邻里相契这种田园生活正是诗人中年时的田园理想。

陶渊明具有自然、和谐、完美的人格,任真自得,固穷守节。晚年他生活逐渐困苦,天灾虫害,屡有不幸,“夏日抱长饥,寒夜无被眠”(《怨诗楚调示庞主簿邓治中》),愈老愈困,甚至有时要靠乞讨生活(《乞食》)。但他并没有因此麻木,在对现实失望后,重建了自己的田园理想。这集中表现在《桃花源诗(并记)》里面,他描绘了一个桃花源世界,那里景色优美,没有剥削和压迫,“童孺纵歌行,斑白欢游诣”,男女耕种、怡然自乐,人与自然、人与人都是那么和谐自得,生气勃勃。它集中反映了陶渊明晚年的理想,也是陶渊明田园与社会理想的终极设想。

值得一提的是,在陶诗中,除田园诗外,咏史诗、抒怀诗、刺世诗和杂诗,常常也有描写田园的诗句,如“东园之树,枝条载荣,竞用新好,以怡余情”(《停云诗》),“翼翼归鸟,载翔载飞,虽不怀游,见林情依”(《归鸟》),“翩翩新来燕,双双入我庐。先巢故尚在,相将还旧居”(《拟古》其三)等等,这些诗句可以说是田园诗描写的补充,它们和田园诗体现了一致的感情。

二、陶渊明的田园思想和实践

陶渊明是个士人,读过很多书,曾经也是“猛志固常在”,在短暂的出仕生涯中,他对官场的黑暗险恶感到失望。在归田后的二十余年左右的时间里,他虽然也不时想起大济苍生之志,自感壮志未酬,因而伤感以致难以入眠,不过,他还是在农村待下来了,无论生活优裕还是困苦,他都固守田园。他的诗歌和行事显示,他不仅是一个执着于理想的人,还是一个踏实生活的人。正是因为他深入农耕生活,真正懂得田园的苦乐,所以其田园诗尤其是后来的作品写得愈加朴实真切。这一点正是后来的田园诗人难以企及的。

(一)崇尚自然的田园思想

陶渊明“性本爱丘山”,具有抱朴含真的自然天性。《读山海经十三首》其一集中体现了这点:孟夏草木长,绕屋树扶疏。众鸟欣有托,吾亦爱吾庐。既耕亦已种,时还读我书。穷巷隔深辙,颇回故人车。欢言酌春酒,摘我园中疏。微雨从东来,好风与之俱。泛览《周王传》,流观《山海图》。俯仰终宇宙,不乐复何如?

草木繁茂,环绕房屋,我爱我屋,或耕或读,没有达官贵人登门,也少了老朋友的拜访,清静悠闲,酌酒摘菜,雨微风好。只有对自然具有深切的热爱之情,才能把自然描绘得如此细致真切、富有情意。

由于这种质性自然的气质,陶渊明萌生并发展了崇尚自然的田园思想,在诗文创作中体现出浓郁的哲理意味。如《自祭文》中写道:“茫茫大块,悠悠高曼,是生万物,余得为人”,从天地宇宙的广阔视野中看到人只是自然万物的一种,人秉受天地之灵气而生,委运任化随顺自然、居于山林躬耕田园最符合人的本性。可以说,陶渊明思想的核心就是崇尚自然。返回自然的思想,包含着对于世俗社会和名教礼法的厌恶与鄙弃。虽然它的方式只是消极的逃避,其中却有反抗黑暗、不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积极意义。陶渊明对社会的不满与厌恶,主要是因为社会道德的堕落以及因此导致的人性的扭曲,他努力探求一个抱朴含真、自给自足的社会。因而,陶渊明不仅爱田园之景,而且尊重农人及其劳作,劝人耕种。如《劝农》诗中有:

民生在勤,勤则不匮,宴安自逸,岁暮奚冀?儋石不储,饥寒交至。

此诗写道人们自古以来就通过种田,达到朴与真的境界;民生就该勤劳,只有耕耘才会有收获。《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二首》其二不仅劝勉农人,也有勉励自己的意思。诗曰:

先师有遗训,忧道不忧贫。瞻望藐难逮,转欲志长勤。秉耒欢时务,解颜劝农人。平畴交远风,良苗亦怀新。虽未量岁功,即事多所欣。耕种有时歇,行者无问津。日入相与归,壶浆劳近邻。长吟掩柴门,聊为陇亩民。

这首诗表达了陶渊明早年朴素的田园思想和劳动观。虽然儒家先师孔子早有遗训,要忧道不忧贫,但是陶渊明没有被先人的教训束缚住,他有自己的思想。他认为强迫自己去接受先师的思想,不如背着农具欢欢喜喜地去干农活。

中晚年的陶渊明躬耕愈久,愈加深刻地体会到朴素的人间真理。如“人生归有道,衣食固其端,孰是都不营,而以求自安!”(《庚戌岁九月中于西田获早稻》)诗人在收获稻谷的过程中感悟到人生之道衣食为首,这看似简单的常理,却往往被追逐功名和坐而论道的人们遗忘。

现代工业社会造就了诸多自然生态灾难和人类精神危机,陶渊明崇尚自然的思想对于观照当代人的生存困境是具有深刻意义的。

(二)农耕劳动,身体力行

陶渊明与其他山水田园诗人相比,最大的区别就是他愿意身体力行,参加农耕劳动,很多诗歌都记叙了他的劳动生活。如《归园田居》之三: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全诗叙述描写,十分真实:辛勤种豆,豆苗反而没草长得好,这真有点可笑而又无可奈何;早出晚归,道狭草长,衣裳被露水沾湿,惟愿收成不错。一个没有真实经历的人是难以想象这种情景的。

陶渊明四十四岁时家曾遭火,此后家境便逐渐穷困,但在困境中他仍然踏实地生活生产。在《丙辰岁八月中于下潠田舍获》里他提到自己已归田,从事农耕多年,人渐渐老去,但仍然没有放弃农耕。在自然和劳动之中,人往往会更深刻地理解自我和世界。正是这样,陶渊明的诗真实而深刻,无矫揉造作之病。

村居的诗意范文篇2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五课《古诗词三首》,紧扣第二单元主题“永远的童年”编排,包括《牧童》《舟过安仁》《清平乐・村居》三首古诗词,描写的是古代儿童有趣的生活。选编的目的是通过理解诗意,体会童年生活的纯真和美好;通过背诵、默写古诗词,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进一步激发学生热爱中华传统文化的感情。

诗中展现的童年趣事,与当今城市孩子的生活有比较远的距离。探究千年以前的儿童生活,对学生有很大的吸引力。本着以诵读为主,在情境化、故事化的吟诵中,培养高年级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我从整体入手,指导学生展开了逐步深入的比较阅读。

一、初读比较,整体把握内容

在学生课前预习,能正确流利朗读的基础上,课始,就让学生三首连读,比较它们的异同。学生能纵观三首诗词,发现异同。相同点:都是写有趣的童年生活的叙事诗,都有可爱的孩童形象呈现。不同点:(1)三首诗词中儿童形象不同。有晚归休憩的一个牧童,有渔船中的两个孩童,有乡村人家三个可爱的儿子。(2)三首诗词中儿童所做之事不同。牧童或放牧吹笛,或卧在草丛休息;渔船中的两个孩童在船中费力撑伞;乡村人家的三个儿子锄豆、编织、剥莲蓬。(3)三首诗词中描述的地点不同,分别为乡村原野、安仁江上、农村人家,呈现出不同的景致。

二、品读比较,入境想象体验

这一环节,我先留给学生10分钟的时间,让4人小组合作互助,结合注释,交流三首诗词的意思。我分组聆听,对“笛弄晚风”“怪生”等处作了指导,学生汇报疏通诗意,作好了深入品读的铺垫。

古诗词意境的品读开拓,诗词中孩子对诗人感情的体会,是我此次尝试比较阅读要突破的难点。我琢磨设计,又按范读入境―插图浓境―想象创境的教学思路展开比较阅读。《牧童》这一课,我配上笛子乐曲进行范读,学生边看插图边用心聆听。请一男生用动作和表情范读《舟过安仁》,其余学生试着从书中画面听出活动的小故事。《清平乐・村居》则配以古乐,让男女生分开读词的上下阙,漫步乡村。范读带入诗境,插图染浓诗境,我趁势让学生带上美妙的感受多次吟诵,用心在脑海中创造更清晰和个性化的解读。如《牧童》中牧童放牧原野,草色葱茏,何其开阔,归时晚风中笛声悠扬,尤其是牧童饱饭卧月夜,多么惬意!再如,《舟过安仁》里渔船上稚气的两个孩童,不再费力撑篙划桨,异想天开地撑伞,借风行船,很是聪明!《清平乐・村居》低矮的茅屋前,溪水潺潺,安详的老夫妇略带醉意地闲聊,三个儿子各自忙碌,真是和谐幸福的一家人。

最后巧抓“诗眼”悟情感,透过诗眼体会每首诗不同的情趣。三首诗词的诗眼分别是(闲)“弄”(奇)“怪”“喜”(欢),联系每一首诗词,体会诗人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情感。我适时补充,介绍诗歌创作背景,让学生体会《牧童》流露出诗人吕岩(吕洞宾)对恬静闲适生活的向往。《舟过安仁》表现了杨万里对聪明伶俐的两个渔童的喜爱和赞赏。《清平乐・村居》则表达了辛弃疾退居江西上饶,对农村田园生活的向往和热爱。结合学生对诗词的理解和对作者感情的体会,引导学生把握作者的感情基调,读出自己的感受,使新课标“在诵读积累中感染熏陶,培养语感,注重情感体验,发展对古诗词的感受和理解能力”的目标得以落实。

三、赏读比较,感悟不同写法

村居的诗意范文篇3

《清平乐・村居》是豪放派词人辛弃疾的一首田园词。它通过对农村清新秀丽、朴素恬静的环境描写以及对翁媪及其三个儿子的形象刻画,抒发了词人喜爱农村安宁、平静生活的思想感情。这首词好似一幅栩栩如生、有声有色的农村风俗画,处处洋溢着浓郁的农村生活气息,洋溢着作者对农村生活的喜爱之情,画面感极强。

教学设想:

依据教材及学生特点,我们可采用多种的教学形式,创设多彩的教学情境,让诗意在课堂飞扬。乐:课伊始,让悠扬的古琴声把学生带入情境,欣赏画面。接着伴着乐声,教师范读,学生初步感知,了解词的大意;品:深入品析词句,畅谈感受,边读边悟;想:“醉里吴音相媚好”是本篇词作的“留白”处。抓住这点,让学生充分展开想象:老头儿和老伴儿三两杯酒下肚,微带着醉意,话开始多了起来。他们会说些什么呢?吟:学生读懂全词后,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吟诵此词。诵出对词的理解,受到情感的熏陶。以“乐”“品”、“想”、“诵”等教学活动来感悟如画般的词《清平乐・村居》,有利于使画面立体起来,使文本走进学生的心田,与作者产生共鸣,受到美的熏陶,营造出多彩的课堂!

一、教学目标

1.读准“乐”“亡”“剥”在这首古词中的读音。

2.有感情地朗读全文。积累经典诗文。

3.感受诗词大意,理解诗词的含义。

4.在学习中,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和农家生活的快乐。

二、教学重点

理解词的意思,感受田园生活的意境。

三、教学难点

感悟词中田园生活的意境,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正确地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四、教学方法

读中思考,读中探究,读中想象,读中感悟。

五、教学用具

CAI课件及背景音乐(古筝曲)

六、教学过程

(一)在古乐中“走向村居”,恬淡走近诗词

1.导入:同学们,画是一种含蓄深刻的语言,它能将我们引入心驰神往的美好境界。下面,就让我们一同走入一幅优美的田园风光图,去领略其中蕴藏的美。

2.让学生在古筝乐曲的相伴中欣赏画面,然后谈自己的感受:伴随着悠扬婉转的乐曲,我们来到了一条潺潺流动的小溪旁,眼前的景色太美了。说一说,你们都看到了什么?(学生自由表达)

3.进入诗词,理解题目:同学们,你们用自己生动优美的语言描绘出了眼前的美景。那么,想不想知道我国南宋大词人辛弃疾是如何描写的吗?今天我们就一同来学习宋词――《清平乐・村居》。(板书课题,明确词牌名与题目)

(二)在吴音中“走入村居”,悠闲走进诗词

1.教师范读,学生用心聆听,边听边欣赏画面并谈自己的感受。

2.学生练读

对照出示的图画,借助课后的拼音,带着自己的感受,将这首词读正确,读通顺,初步感知词的内容。(适时评价)

3.品味诗句,进入诗境

一首词就如一首曲,需要我们用心去聆听;一首词就如一杯浓浓的茶,需要我们用心去品味。那么你们觉得在这首词中,哪个句子或哪个词值得细细品一品呢?

(1)小组交流,畅谈自己的感受

(2)全体交流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一座矮小的茅草屋旁,有一条清澈的小溪,溪边长满了绿茵茵的青草。(诗人淡淡的几笔,就为我们勾勒出了江南农村的美丽风光。此时,我们仿佛已经置身于小溪边了。)

“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听见茅草屋有人操着南方口音,带着醉意在亲密地聊天,是谁呢?哦,原来是一对白发苍苍的老夫妻啊!他们为何如此悠闲呢?(孩子们懂事孝敬……)

重点探究“醉”:1酒醉;2陶醉于悠闲的生活、美丽的景色之中。

他们老两口在聊些什么呢?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

大儿子正在豆田里辛苦地锄草,二儿子正在专心地编织鸡笼。

(从大儿子身上,我们看到了农民的质朴、勤劳;二儿子心灵手巧,乖巧懂事。)

“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最讨人喜欢的小儿子正趴在溪头剥莲蓬呢!

你觉得小儿子是个怎样的孩子?(顽皮、可爱)作者用了一个什么词来形容他?从哪儿我们可以看出小儿的“亡赖”?理解“卧”字(随意……悠闲自在)

(三)在欣赏中“走出村居”

学到这儿,你感觉这户农村人家生活得怎样?(和睦幸福、其乐融融……)

(四)体悟作者的心境,有感情地诵读全诗

1.看到此情此景,辛弃疾真是感慨万千啊!他会发出怎样的感叹呢?(学生自由表达)

普天下的老百姓都有一个幸福的家庭,该多好啊!

……

2.让我们带着美好的愿望,一起来诵读这首清新的宋词吧!

(五)小结

    【办公范文】栏目
  • 上一篇:能源管理体系建设方案(整理2篇)
  • 下一篇:工地安全预案(收集5篇)
  •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相关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