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点作文网

探索精神的重要性(整理2篇)

时间: 2024-08-10 栏目:办公范文

探索精神的重要性范文篇1

科学是人类认识世界的重要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标志人类文明进步的尺度。人教版必修三第四单元的科普文集知识性、科学性、人文性于一体,阅读和学习的过程中不但可以普及科学知识,启迪心智,激发想象;还能激发学生探求未知世界的兴趣,提升科学素养,培养和弘扬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就本单元教学而言,应结合科普文的特点及作用来设计教学方向,要特别注意二个方面。一是要“重视科学精神的培养,关注科学探索的过程,感受科学家在探索真理中所表现的人格魅力”;一是要注意语文能力的培养和审美鉴赏,“感受科学思维及其语言表述的特殊美感。”

二、科学知识和语文能力不容忽视

语文课上学习科普文章,虽不是以学习最新的科学知识和科学方法为主要目的,但也不能忽视科学知识的普及和语文能力的培养,过程与方法、知识与能力的训练是达到精神熏陶的前提。只是要注意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兴趣,发挥其特长,充分调动学习和探究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以免学习的枯燥和空洞的说教。

科普文属于说明文范畴,说明文的学习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把握说明的对象和特征,特别是从文本中概括、提炼出事物的特征,这也契合高考现代文阅读考点的要求。如《宇宙的边疆》就可以指导学生逐段归纳概括,总结出宇宙辽阔无垠、神秘莫测的特征。二是要理清结构思路,特别是弄清说明顺序,这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水平。如《动物游戏之谜》的逻辑顺序、《宇宙的边疆》的空间顺序和《一个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的时间顺序都需要学生清晰地梳理出来。三是关注说明方法,让学生在具体的语句中了解下定义、举例子、打比方、分类别等常见的说明方法,并品味说明的效果。四是体会语言的准确和美感。准确、全面、简明是科普文语言的首要特征,本单元的几篇文章在语言上还呈现出一些散文化的倾向,散文语体的形象性与生动性更能让学生在审美鉴赏中感受到科学思维及其语言表达的特殊美感。如《动物游戏之谜》前三段对动物游戏行为的描写就显得亲切、生动,充满趣味。

科学知识的普及和文本内容的把握,是实现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培养的前提。高中生对科学知识虽有一定的兴趣和了解,通过本单元的学习更有助于进一步普及科学知识,扩大学生视野和阅历,提高科学素养,促进学生全面、长足发展。如在《动物游戏之谜》中,学生如果没有对动物游戏现象、类型和种种假说的梳理及动物学家探索游戏之谜过程的了解,就不可能真正感受到怀疑、求实、创新和宽容的科学精神。

在《宇宙的边疆》一文中,学生只有了解了宇宙的辽阔无垠、神秘莫测以及地球的珍稀、人类的渺小;才能真实认识到人类在探索广阔宇宙的勇敢和伟大,才能增强自己珍爱地球环境、珍惜美好生活的意识。

三、注重探索过程,培养科学精神

科学精神是科学主体在长期的科学活动中所陶冶和积淀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行为准则等的总和,一般包括求实精神、创新精神、怀疑精神、批判精神、宽容精神等几个方面。科学精神是科学主体在科学探索过程中的产物,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也要从探索过程和科学主体这两方面入手。转贴于

首先要关注科学探索的过程。如《动物游戏之谜》一文,要引导学生关注和梳理动物学家对动物游戏行为的探索过程,正是动物游戏行为有违生物世界普遍规律“尽可能节省能量”的反常,引发研究者的疑问,进而通过实地考察、推理、验证等创造性地提出了种种假说,而假说之间也有质疑、争论、批判。最后作者也没有下定论,而是以宽容的态度、继续探索的精神收结全文。在对探索过程的关注中,学生自然而然地感受到“质疑、探索、逻辑、创新、实证”等科学精神的内涵。

其次要关注科学探索过程中的人,学习他们献身科学、执着追求、勇于实践的伟大精神和高尚人格。如《一各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作者不是简单地叙述科学家成长的故事,而是蕴含着深刻的科学精神内涵。作者从对鲤鱼世界的想象中,认识到人类观察空间的局限性,进而感悟到高维空间存在的可能,并由感性的想象上升到理性的创造,体现了科学家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另外,探寻自然的奥秘对真正的科学工作者来说,是和自然做的近似于捉迷藏的“游戏”,也是人生的“境界”。“游戏”使之乐此不疲,充满激情,“境界”使他们不顾功利,不畏强权,只求真理,这些对学生的学习和示范作用是显而易见的。

探索精神的重要性范文篇2

关键词:数学课堂教学探究精神探究习惯探索能力

“探索是数学的生命。”所谓探索性学习就是从问题出发,用类似于科学研究的方法去发现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一种科学方式。在教学中提倡进行探究性学习,目的是为了改变传统教学单一的接受性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为他们终身学习和研究打下基础。而数学这门学科,其根本的特征是探究。勇于探究的精神是数学创新学习的前提和基础,探究性学习应成为课堂教学实施创新学习的着力点,应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如何让研究性学习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生根发芽”,让数学课堂真正焕发生命活力,真正成为创新能力发展的摇篮呢?

一、传授新知,培养学生探究精神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学生作为发展的个体,无论是认识的发展,还是知识的获得,情感、个性、态度的培养,都需要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在自主的实践中实现。因此,教师在课堂上如何点燃这“发现”之火、“研究”之火、“探究”之火,就显得尤为重要。教师应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不能只是将课本的知识从头至尾认真讲解一遍,把现成的知识灌输给学生,教师在新知的教学时要充分信任学生,放手让学生探究,要让学生本人把要学的东西自己去发现或创造出来。学生在“研究”过程中出现偏差不指责,应该耐心指导,帮助分析,逐步完成“研究”任务,从而培养学生提出问题、探究问题的能力和独立思考的本质以及善于合作交流、勇于创新的意识。

只要我们在教学中高度重视培养学生的探究性学习,那么一定会使数学变得有活力,学生也会更有兴致学数学,更加主动地学习数学。

二、巩固新知,培养学生探究习惯

数学知识需要得以巩固,才能使学生牢固掌握并熟练应用。学生学到的知识必须应用于实践才能感受到是有用的,而有用的知识他们才会珍惜和进一步深入研究。因此,在教学中当学生掌握了新的知识后,我们要求马上用新的知识来解决学生身边的实际问题。这个新的问题情境,可以由教师创造让学生思考,也可以学生自己创造自己思考或同桌创造交换思考,也可以让学生创造难题考老师。这样通过师生或生生的互动实践,深化对问题的认识和了解,通过实践应用,学生能解决他们自己想要知道的不少问题。学生们学得开心,学得主动。

课堂练习、巩固新知是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也是决定一堂课成败的重要因素。课堂练习,其目的是使学生巩固掌握所学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训练探究的习惯。在设计练习题时,为了避免优等生做完等着、中下等生手忙脚乱地赶作业的情况发生,可根据所学内容和学生的差异,除了设计面向全体学生的题目外,再设计几道面向优等生的题目,要求做完第一部分后再做第二部分,对第二部分不作统一要求,分类达标,使每个学生都有满足感和愉。这一环节中要注意避免形式呆板、内容乏味的练习,淹没学习新知识时激发出来的兴趣,扼杀和抑制学习新知识时愉快的心情和探究的精神。

三、创设情境,激发学生自主探索

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教师在进行教学准备和设计时就应从学生的心理特点和需要出发。小学生注意力不持续,易转移,因此教师要精心设计教学,运用有效的教学手段,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吸引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使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活跃状态。学生的学习兴趣一旦得到激发,学习效率也必将得到极大程度的提高。

在进行《轴对称图形》一课的教学时,我首先运用多媒体展示了一幅迷人的郊外景色:轻快的音乐中,蝴蝶、蜻蜓、蜜蜂在花丛中欢快的起舞――学生都被美丽的大自然吸引住了。此时,画面中的蝴蝶、蜻蜓、蜜蜂定格放大,再让学生自主观察小动物的翅膀并找出共同的特点。学生纷纷踊跃发言指出“对称”,教师因势利导,揭示课题。新颖有趣的引入课题,唤起了学生的求知欲望,为学习新知铺设了一条平坦的大道。在小学数学课堂中,蕴藏着丰富的探究学习资源,但这并不意味着每一个知识点都可以任由学生去探索发现,教师应有选择地将问题交给学生去探索。具有探究性的问题不仅要难易适中,还要能够突出重点,抓住本质,具有挑战性,具有思维的空间,具有探究的价值。

四、科学引导,提高学生探索能力

在展开探索学习的过程中,更应当注意教师的引导作用。教师要把自己变成“探索顾问”,将学生的学习方式向探索型、发现型的主动学习方向引导。如在教学《圆的面积》时,由于圆是一条曲线围成的图形,与以前学过的平行四边形、三角形等由若干条线段围成的图形不一样,这就给学生的探索带来了困难。在教学中我也发现,学习在教师未做任何引导的情况下,有的把圆沿两条直径平均剪成四份;有的把圆剪成长方形,而长方形外面的弧线却不知如何处置。这些现象都说明有时学生的探索没有方向,这时就需要教师的引导:“能不能把圆平均分成若干等份,再转化为已经学习过的圆形呢?”再经过小组合作,学生成功地把圆转化成了长方形、四边形。在此基础上教师接着引导:转化后的长方形与圆有什么关系?你能根据长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导出圆的面积计算方法吗?在教师的一步步引导下,学生最终推导出圆的的面积计算方式,享受成功喜悦的同时也体会到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这样整个学习过程便成了学生的再发现、再创造的过程,通过学生的探索与合作,通过教师的科学引导,使学生参与了知识的形成过程,从而培养了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造能力。

五、激励评价,引导学生体验自主探索的乐趣

    【办公范文】栏目
  • 上一篇:中长期产业发展规划(收集5篇)
  • 下一篇:医疗纠纷处理技巧和方法(收集3篇)
  •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相关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