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化和化学工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十三五”时期(2016年~2023年)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后冲刺的五年,也是石化和化学工业加快转型升级、我国由石化工业大国向强国迈进的关键时期,“十三五”规划是行业在经济新常态下编制的第一个五年规划,编制出台《石化和化学工业发展规划(2016~2023年)》(以下简称《规划》),作为“十三五”时期石化和化学工业发展的指导性文件,对于石化和化学工业贯彻落实《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以下简称“十三五规划纲要”)、《中国制造2025》等文件,推动石化和化学工业由大变强,促进行业持续科学健康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本次《规划》有哪些亮点?
《规划》有五个亮点:
一是正确研判形势,把握新常态下的发展特征。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快速发展,我国石化和化工行业也越来越明显地呈现出一系列新的、常态化的发展趋势和特征,面临着不同以往的重大挑战与机遇。《规划》贯彻落实了系列讲话精神,特别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深刻把握新常态的特征,充分认识新常态下的新要求和新机遇,并以此作为开展“十三五”规划编制的指导思想。
“十三五”规划和新一轮工业革命不期而遇,我国石化和化工行业要抢占新一轮产业竞争的制高点,加快实现由大变强。石化和化工行业是传统大行业,在我国工业经济中占有很大比重,是中国制造的重要组成部分。《规划》切实贯彻落实了《中国制造2025》规划纲要精神,坚持创新驱动、智能转型、强化基础、绿色发展,加快从化工大国转向化工强国。
二是运用群众路线的方法,集中全行业智慧。编制“十三五”规划,是全行业的大事,《规划》编制过程中按照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要求,密切联系群众,深入一线调研,广泛听取基层群众的意见,充分吸纳群众智慧。多次召开各种形式的规划研讨会,请有关专业协会、地方行业协会、部分有代表性的石化和化工企业积极参与,力求做到集中全行业智慧,更多掌握翔实、可靠的依据,更为全面系统、准确地把握“十三五”石化和化学工业发展方向。
《规划》编制过程中,我们转变作风,积极走群众路线,特委托《中国化工报》开设《“十三五”规划大家谈》栏目。以该栏目为载体,邀请行业各领域专家、企业负责人发表真知灼见,谈思路、提建议、说期望,在更广泛的范围内集中智慧,汇集正能量,为科学制定“十三五”规划提供参考。《“十三五”规划大家谈》栏目历时4个多月,共刊登署名文章86篇,总计15万余字,各子行业和业内骨干企业结合实际发表了对“十三五规划”的思考和建议。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走一条从群众中来再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以海纳百川的胸怀,开门搞规划,这个过程也是在全行业统一思想的过程,不仅有利于把握好规划方向,同样也有利于将来调动全行业力量实施规划。
三是坚持问题导向、分类施策。我国现已成为世界第一大化学品生产国和第二大石化产品生产国,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仍然“大而不强”。《规划》坚持问题导向,针对我国石化和化学工业存在的部分传统化工行业产能过剩、结构性短缺矛盾突出、工程化创新能力不足、产业布局集约化水平不高、安全环保节能水平有待提升等五大问题,提出了产品结构高端化、原料路线多元化、科技创新集成化、产业布局集约化、安全环保生态化的“五化”发展原则。
《规划》针对不同品种,分类提出任务措施。如,针对我国化工新材料三分之一以上依靠进口的问题,《规划》提出通过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完善创新体系、突破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核心技术等措施,加快发展化工新材料;针对我国乙烯、对二甲苯等石油化工产品一半以上依靠进口的问题,《规划》提出通过有序推进七大石化产业基地及重大项目建设,增强烯烃、芳烃等基础产品保障能力;针对我国传统化工行业普遍存在程度不同的产能过剩现象,《规划》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提出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的任务措施,着力提高传统产业竞争力。
四是更加注重安全、绿色发展。随着城市化快速发展,“化工围城”“城围化工”问题日益显现,石化和化学工业安全环境突发事件时有发生,行业发展与城市发展的矛盾凸显,“谈化色变”和“邻避效应”严重制约了行业健康发展。为此,《规划》高度重视行业安全、绿色发展问题,提出了深入实施责任关怀、强化安全生产责任制、开展智能化改造、推进危险化学品全程追溯、实施城市人口密集区危险化学品生产企业转型或搬迁改造、完善化工园区基础设施配套,以及发展循环经济、推行清洁生产,加强重点污染物治理等措施,提高本质安全水平和资源能源利用效率。
五是强调以提质增效为中心的发展方式。经过多年快速发展,产品短缺已不再是石化和化学工业的主要矛盾,产业发展模式也将由“量变”向“质变”转变。因此,《规划》及时调整调控模式,在经济发展目标设计上,不再提出产值、收入等体现总量的指标,而用工业增加值增速、销售利润率等体现发展质量的指标替代;不再设定主要产品产能、产量目标,通过列出主要产品2015年产能、产量以及2023年预测消费量等数据,引导企业结合企业实际,科学决策、理性发展。
三、《规划》明确了哪些主要任务?
为明确《规划》实施路径,将《规划》目标分解为八项主要任务,并相应提出了十大工程,以此作为《规划》实施的抓手。八项重点任务分别是:
一是施创新驱动战略。构建一批有影响力的产业联盟,在化工新材料、精细化学品、现代煤化工等重点领域建成国家和行业创新平台,支持开展互联网“双创”平台建设。加快化工新材料等新产品的应用技术开发,培育新产品市场。营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良好社会氛围。
在此任务中提出了技术创新重点领域及方向,提出了“十三五”期间石化和化学工业重点突破的重大关键核心技术和重大成套技术装备。
二是促进传统行业转型升级。严格控制尿素、磷铵、电石、烧碱、聚氯乙烯、纯碱、黄磷等过剩行业新增产能,探索建立落后产能法制化、市场化退出机制,推动落后和低效产能退出。开拓传统产品应用消费领域,扩大消费量。打造一批知名度、美誉度较高的国际知名品牌。
在此任务中提出了传统化工提质增效工程、农用化学品优化升级工程和绿色发展工程三大工程,明确提出了氯碱、电石、染料、涂料、化肥、农药等重点子行业结构调整方向,以及石化和化学工业节能减排工作重点。
三是发展化工新材料。围绕航空航天、高端装备、电子信息、新能源、汽车、轨道交通、节能环保、医疗健康以及国防军工等领域,适应轻量化、高强度、耐高温、稳定、减震、密封等方面的要求,加快开发高性能碳纤维及复合材料、特种橡胶、石墨烯等高端产品。提升为电子信息及新能源产业配套的电子化学品工艺技术水平等。
在此任务中提出了化工新材料创新发展工程,分别提出了工程塑料、氟硅材料、高性能纤维、功能性膜材料、电子化学品、生物基材料、3D打印材料等领域重点开发的产品和技术。
四是促进两化深度融合。建立石化和化学工业智能车间、智能工厂以及智慧化工园区标准应用体系,加快智能工厂和智慧化工园区试点示范。推动工业互联网、电子商务和智慧物流应用,大力推动企业向服务型和智能型转变。培育石化和化学工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新模式,构建面向石化生产全过程、全业务链的智能协同体系。
在此任务中提出了石化和化工智能制造工程,对完善标准应用体系、开展智能工厂示范、促进工业互联网开发与应用、培育智慧物流和电子商务等工作进一步细化。
五是强化危化品安全管理。优化危险化学品规划与布局,推进城镇人口密集区危险化学品生产企业搬迁改造。加快淘汰高风险产品及工艺,提高危险工艺的自动化控制水平和企业安全管理水平。实施全球化学品统一分类和标签制度(GHS),建立全产业链的危险化学品安全监管综合信息平台,启动危险化学品全生命周期管理试点。
在此任务中提出了危险化学品本质安全水平提升工程,提出了危险化学品生产企业搬迁改造、智能化改造、综合监管平台建设、实施全球化学品统一分类和标签制度(GHS)等工作的实施路径。
六是规范化工园区建设。加强化工园区的规划建设,科学布局化工园区。建立化工园区规范建设评价标准体系,开展现有化工园区的清理整顿,对不符合规范要求的化工园区实施改造提升或依法退出。开展化工园区和涉及危险化学品重大风险功能区区域定量风险评估,科学确定区域风险等级和风险容量。支持化工园区开展智慧化工园区试点。
在此任务中提出了化工园区改造提升工程,提出了化工园区改造提升的主要工作内容,以及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的建设目标。
七是推进重大项目建设。有序推进七大石化产业基地及重大项目建设,增强烯烃、芳烃等基础产品保障能力,提高炼化一体化水平。加快现有乙烯装置升级改造,优化原料结构,增强国际竞争力。加快推动芳烃项目建设,弥补供应短板。在中西部符合资源环境条件地区,稳步开展现代煤化工关键技术工程化和产业化升级示范。
在此任务中提出了基础产品强化保障工程,为烯烃、芳烃、有机原料等行业发展指明了方向。
八是扩大国际合作。深入推进实施“一带一路”战略,重点推进油气资源开发、北美页岩气制甲醇和乙烯及下游衍生物、钾肥和轮胎生产基地建设。鼓励骨干企业通过投资、并购、重组等方式获得化工新材料和高端专用化学品生产技术。加快国内优势产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合作,开拓新兴市场。加大石化和化工技术装备国际推广力度,积极推进国产技术装备“走出去”,加快工程服务输出。
在此任务中提出了“一带一路”国际合作工程,提出了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开展产能、资源、技术合作的工作重点。
四、“十三五”时期,怎样判断国内外环境新变化和新特征?
“十三五”时期是我国石化和化学工业转型升级、迈入制造强国的关键时期,行业发展面临的环境严峻复杂,有利条件和制约因素相互交织,增长潜力和下行压力同时并存。
从国际看,世界经济复苏步伐艰难缓慢,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和深层次影响在相当长时期依然存在,贸易保护主义升温。美国大规模开发页岩气、页岩油,伊朗重返国际原油市场,化石能源替代技术快速发展给国际油价回升带来较大不确定性。中东、北美等低成本油气资源产地的石化产能陆续投产,全球石化产品市场重心进一步向东亚和南亚地区转移,部分石化产品市场竞争更加激烈。同时,“一带一路”战略的深入实施,为国内企业参与国际合作提供了新的机遇。
从国内看,随着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加快推进,特别是《中国制造2025》、京津冀一体化、长江经济带等国家战略的全面实施,我国经济将继续保持中高速增长,为石化和化学工业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国防科技工业的发展,制造业新模式、新业态的涌现,人口老龄化加剧以及消费需求个性化、高端化转变,亟须绿色、安全、高性价比的高端石化和化工产品。同时,我国经济发展正处于增速换档、结构调整、动能转换的关键时期,石化和化学工业进入新的增长动力孕育和传统增长动力减弱并存的转型阶段,行业发展的安全环保压力和要素成本约束日益突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质增效、绿色可持续发展任务艰巨。
五、从总体上看,如何理解把握《规划》?
总体而言,《规划》包括四个部分:行I现状和发展环境、发展原则和规划目标、主要任务和重大工程、保障措施。《规划》分析了行业现状和发展环境,以中央最新政策精神为指导,结合行业特点确定五个发展原则和五个方面的规划目标,将规划目标分解为八项主要任务,以十项重大工程作为完成主要任务的抓手,为优化发展环境提出了深化机制改革等五项保障措施,可以简化为“五五八十五”。
六、《规划》提出的主要目标有哪些?与以往规划的目标有何不同?
“十三五”期间,在稳步推进新型城镇化和消费升级等因素的拉动下,石化和化工产品市场需求仍将保持较快增长。随着居民收入增加,消费习惯由“温饱型”向“发展型”转变,绿色、安全、高性价比的高端石化和化工产品的需求增速将超过传统产品。综合应用弹性系数法、消费强度法、专家经验法,预测了代表性石化和化工产品消费量。在此基础上,根据“十三五”规划纲要确定的发展目标,结合石化和化工行业转型升级的要求,提出了经济发展、结构调整、绿色发展、技术创新、两化融合等5个目标。
(一)关于经济发展目标
工业增速目标。按国家统计局行业分类,石化和化工行业包括“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橡胶制品业”和“石油加工”三部分。其中,“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和“橡胶制品业”占行业经济总量76%,“石油加工”占24%。
“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和“橡胶制品业”工业增加值的增速与GDP的弹性系数为1.46。按照“十三五”规划纲要预测的GDP增长率计算,“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与“橡胶制品业”的工业增加值增速约9.8%。“石油加工”工业增加值的增速与原油加工量增长率的弹性系数为1。2015年我国原油加工量约为5.2亿吨,预计2023年将达到6.2亿吨左右,年均增长3.5%。因此,“石油加工”的工业增加值增速为3.5%。综合考虑上述两部分增速,《规划》提出“十三五”期间石化和化工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8%的目标,较“十二五”降低1.4个百分点。
发展效益目标。经研究,《规划》选用“销售利润率”这一指标表征行业发展效益,从2015年的4.6%提高到2023年的4.9%。
(二)关于结构调整目标
《规划》提出,“十三五”期间传统化工产品产能过剩矛盾得到有效缓解,烯烃、芳烃等基础原料和化工新材料保障能力显著提高,环境友好型农药产量从2015年60%提高到2023年70%以上,新型肥料的比重从10%提升到30%左右,形成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企业集团、世界级化工园区和以化工为主导产业的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行业发展质量和竞争能力明显增强。
(三)关于技术创新目标
“十二五”末,我国科研投入占全行业主营业务收入的比例占1%左右,预计“十三五”期间科技投入会有所加大、比例可提高到1.2%左右。产学研协同创新体系日益完善,在重点领域建成一批国家和行业创新平台,突破一批重大关键共性技术和重大成套装备,形成一批具有成长性的新的经济增长点。
(四)关于绿色发展目标
“十三五”规划纲要提出万元GDP能耗下降15%、二氧化碳排放降低18%、用水量下降23%的目标。在“十三五”期间,石化和化工行业一方面要推广节能技术、二氧化碳减排和捕集利用技术以及节能和中水回用技术,降低单位产品的能耗、水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另一方面要大力推动产品结构升级,提高产品附加值,预计可实现单位GDP能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减少18%,单位GDP水耗减少23%的目标,节能降耗幅度与国民经济总体水平基本相当。
“十三五”规划纲要提出化学需氧量(COD)和氨氮排放总量降低10%、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排放总量降低15%的污染物总量减排目标,石化和化工行业相关排放标准在2015年进行了修订,按照新的排放标准,单位产品的减排幅度较大。“十三五”石化和化学工业产值预计增长35%,因此通过严格执行新的排放标准,加快推广先进适用的清洁生产和污染物治理技术,石化和化学工业可以完成化学需氧量(COD)和氨氮排放总量降低10%、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排放总量降低15%的污染物总量减排目标,与国民经济的总体减排幅度保持一致。
(五)关于两化融合目标
企业两化融合水平大幅提升,实现信息化综合集成的企业比例达到35%。石化和化工智能工厂标准体系基本建立,在石化、煤化工、轮胎、化肥等领域建成一批石化智能工厂和数字车间,建设若干智慧化工园区,开展石化和化工行业工业互联网试点。
七、为实现《规划》的目标,需要采取怎样的保障措施?
为确保《规划》目标实现,共提出了五条措施。
一是完善产业政策。研究编制相关行业规范条件,建立健全安全、环保、产品标准体系,引导行业健康发展。
二是加强行业监管。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加大安全、环保、质量、节能等检查力度,严厉打击以次充好、假冒伪劣、逃避缴纳税款等行为,维护公平市场环境。
三是创新体制机制。发挥市场对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推进石油、天然气、危险化学品监管等重点领域改革;探索负面清单管理模式、促进各类市场主体公平竞争;实施中央财政科技计划(专项、基金),建立技术创新联盟,突破重点领域关键共性技术装备,建立重点领域产业联盟,促进化工新材料上下游合作。研究制定支持化工新材料“首批次”应用的保险补偿机制;推动地方创新管理体制机制、加强“放管服”改革。
四是加大政策扶持。推进银企对接和产融合作,继m利用现有专项资金渠道(专项、基金等),对产业升级、技术改造工作予以支持。适时研究调整石化和化工产品进出口关税、出口退税及加工贸易政策。加大石化和化工人才培养力度。
五是组织实施。各地区和中央企业发展规划应与本规划做好衔接,对规划实施的阶段成果实行动态监测,并适时委托第三方开展规划中期评估,行业协会要发挥桥梁和纽带作用。
八、《规划》出台后,如何贯彻实施?
要做好规划的宣贯工作,要准确把握规划精神实质。社会各界应团结一心、形成合力,共同促进《规划》提出目标、任务的实现。有关部门要认真落实《规划》中涉及的相关任务措施,建立健全有利于促进行业科学健康发展的政策体系,加强事中事后监管,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地方人民政府要做好与《规划》的衔接,组织编制实施方案,分解细化目标,落实相关任务措施,根据情况变化对辖区内石化和化学工业发展规划进行调整。行业协会要发挥桥梁和纽带作用,引导企业落实规划重点任务,做好行业自律,及时反馈规划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工业和信息化部将建立规划实施的动态评估机制,对规划实施的阶段成果实行动态监测,适时委托第三方开展规划中期评估,并根据评估结果按程序调整规划内容。
[关键词]战略性新兴产业规划实践深圳
[中图分类号]F1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6623(2015)03-0089-04
[作者简介]汪云兴(1984―),江西婺源人,综合开发研究院(中国.深圳)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产业经济;阮萌(1967―),广西藤县人,综合开发研究院(中国.深圳)副研究员,研究方向:公共经济学。
“十二五”时期,我国加强统筹规划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制定出台了相关规划和政策,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总体上取得了较好成效,为“十三五”时期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2014年,深圳市战略性新兴产业总规模达1.88万亿元;增加值占GDP比重提高到35%,5年年均增长约20%,约为同期GDP比重增速的2倍。实践证明,通过制定和实施合理的产业规划和政策,对于引导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是必要的,也是符合当前我国国情的。
一、关于战略性新兴产业规划问题
战略性新兴产业既符合一般产业的共性规律,也具备新兴产业的个性特征,更拥有其自身的特性。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战略性、动态性、全局性、长远性、风险性等特征会影响着其规划问题,对于规划方法选择、发展重点遴选、发展目标制定、配套政策支持等有着特殊要求。如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战略性和全局性,就需要国家或地区从战略层面给予全局考虑,而不仅仅只考虑产业发展规划问题;动态性就需要在制定规划过程中考虑发展重点、发展目标和支持手段的动态调整等;长远性和风险性就需要政府在规划过程中不能仅仅注重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近期“显绩”,而也应当注重远期发展的“潜绩”,同时在政策支持方面政府要加强转变职能,发挥市场主体作用,让企业主体参与市场竞争等。
“十二五”以来,我国各地高度重视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但仅就规划本身而言,仍然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在发展方向上,存在区域趋同、重复布局、重点不突出等问题。由于没有长期的发展思路和统筹安排,各地投资盲目、产能严重过剩,据有关资料统计,2008~2011三年间中国光伏企业数量增长近5倍。在发展目标上,存在需求导向、区域攀比等问题,一些地方在制定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目标时,一方面结合了当地企业未来发展规划和计划,另一方面还考虑了战略性新兴产业占当地经济总量的比重以及与有关地区的总量比较,以此来综合制定发展目标。在政策制定方面,为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一些地方政府部门对特定企业、科研机构、高等院校等,在税收、人才、土地、等方面实施了优惠政策,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产业发展。但从企业调研所反映的政策需求来看,大部分企业更多的是需要政府给予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和完善的政策体系,避免政策有失公平,防止政策碎片化。
二、深圳战略性新兴产业规划实践
(一)以市场发展需求来明确规划主要内容
深圳在编制战略性新兴产业规划过程中,综合运用系统分析法、比较分析法、趋势判断法、数学模型法等各种方法,逐步积累并形成了一些具有地方特色的规划范式和思路。从规划理念来看,由于企业是最重要的市场经济主体,是各类产业经济活动的最终承载主体,产业发展水平实质是企业发展能力的集合体现,因此深圳编制战略性新兴产业规划,始终将调研企业、分析企业、培育企业、发展企业等贯彻规划全过程,突出企业市场主体地位。从规划内容和架构来看,深圳编制出台了生物、互联网、新能源、文化创意、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等六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及配套政策,基本包含发展基础与形势、指导思想与发展目标、主要任务、重大工程、保障措施五方面内容。此外深圳战略性新兴产业规划表现形式丰富,使重点领域的发展目标、重大工程和政策需求等内容更加突出和清晰。
(二)以市场发展方向为重点明确发展导向
深圳在编制相关专业规划过程中,深入开展企业调研,从企业所在行业情况和优势特色,全面了解深圳战略性新兴产业基础和优势,以此来选择具体的产业及其细分行业。一是始终坚持发展基础和比较优势,选择了具有比较优势和深圳特色的六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二是在相关产业细分领域,结合国内外相关研究、产业发展现状和趋势,选择了具有良好发展基础并符合深圳发展方向的细分领域,给予重点扶持;三是在产业界定方面,更加侧重对未来一定时期内产业发展重点的论证,更加注重产业发展重点的开放性,并根据产业发展动态进行适时调整。
以互联网产业规划为例,深圳依据咨询报告、企业、行业协会和相关专家意见,结合互联网产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对部分细分行业进行归类合并和调整。提出重点发展互联网基础服务业和互联网应用服务业。其中,互联网基础服务包括接入服务、域名注册服务(DNS)、设备托管服务(IDC)和网络加速服务(CDN)等;互联应用服务包括电子商务、网络娱乐、网络内容、网络通讯、信息检索、数据挖掘和其他新兴互联网应用服务。以新材料产业为例,根据国家有关分类体系,深入分析各省市新材料产业发展重点领域,结合深圳市新材料产业实际,充分征求业内专家、企业、科研院所及行业协会等意见,提出了支撑领域、优势领域、新兴领域三大重点领域。
(三)以整合企业计划为核心制定发展目标
深圳有关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目标,既考虑了总体目标和分项目标,又考虑了产业特色目标;既制定了近期目标,又提出了远期定位;既运用自身产业基础加以推算,又结合了发展环境加以佐证,尽可能客观制定发展目标。从近几年深圳实施情况来看,各项规划目标总体进展良好,个别指标还需进一步调整和优化。
以互联网产业规划为例,深圳主要对典型企业、龙头企业、知名企业、行业协会进行调查,并对有关协会、企业调查数据进行汇总统计和分析,得出产业基础数据。关于产业增速及目标的测算,主要是根据重点企业抽样调查测算数据,并参照全国互联网市场规模发展速度的预测,以及有关专家、企业和协会的预测,提出了深圳互联网产业发展速度和目标。以生物产业为例,深圳结合生物领域发展情况,在创新药物、生物医疗设备等细分领域提出了具体目标,并提出在生物医疗、生物医药、生物农业、生物环保等方面,成为以生物医疗设备为突出特色、世界重要的生物医疗产业集聚区;世界领先的基因治疗药物研发与产业化基地、亚洲最大的疫苗生产中心、中国领先的创新药物研发与产业化和药品制剂出口基地;中国领先的转基因农作物、绿色农用生物制品创新与产业化基地、南中国海地区海洋生物技术研发与产业化基地;中国领先的水处理、生态修复技术创新与产业化基地等特色目标。
(四)以弥补市场不足为导向制定配套政策
战略性新兴产业政策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包括专项资金、自主创新、人才政策、融资政策、重大项目、税收政策、土地政策、政府采购、营造环境等方方面面内容。深圳在编制战略性新兴产业规划过程中,重点把握了以下几个原则:一是突出企业主体地位,以服务企业、促进产业发展为核心;二是突出战略性新兴产业特征,根据深圳相关细分行业比较优势,围绕产业培育和发展制订有关政策措施;三是从解决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制约因素着手,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和政策引导作用,按照轻重缓急的原则研究制订政策;四是注重与现有政策衔接,保持政策的延续性和系统性;五是从需求侧出发,加快推进相关应用示范,着力培育市场需求,带动产业发展。近年来,通过规划和政策的实施,深圳战略性新兴产业总体上保持了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三、“十三五”战略性新兴产业
发展和规划建议
企业是经济的基本细胞,在战略性新兴产业规划过程中,无论是发展方向及重点,还是发展目标及政策等都必须坚持以企业为主体,同时以“负面清单”思路厘清政府不能干什么,应该干什么,以此达到市场行为与政府行为的平衡。在总结深圳“亲市场”的战略性新兴产业规划编制经验的基础上,我们对国家“十三五”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和规划提出四点建议:注重因地制宜,加强规划统筹;注重远近结合,灵活确定目标;弱化政府扶持,完整政策体系;强化市场主体,营造公平环境。
(一)注重因地制宜,加强规划统筹
“十三五”时期,是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关键时期,对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升综合国际竞争力具有战略意义。国家应加强统筹部署,树立“亲市场”规划理念,结合新形势,从国家发展战略出发,制定“十三五”战略性新兴产业规划,加强对地方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信息引导和宏观指导,明确不同区域总体功能定位和重点发展方向。鼓励和支持地方政府开放创新,结合国家规划,从各地实际情况,选择具有比较优势的特色行业,制定出台发展规划,引导产业发展。与此同时,在规划和政策实施过程中,注重研究新情况、新趋势、新问题,针对产业新变化,适时调整发展重点和政策内容,以适应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发展的要求。
(二)注重远近结合,灵活确定目标
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一项长期工作任务,必须坚持提升国民经济长远竞争力与支撑当前发展相结合。要着眼长远,把握科技和产业发展新方向,对重大前沿性领域及早部署,积极培育先导产业。同时,要立足当前,推进对缓解经济社会发展瓶颈制约具有重大作用的相关产业加快发展,推动高技术产业健康发展,带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加快形成支柱产业。
要结合空间时序,围绕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需求,着力发展市场潜力大、产业基础好、带动作用强的行业,提升城市乃至国家经济长远竞争力,促进可持续发展。在此基础上,结合客观实际情况,制定近期发展目标和远期发展定位。在制定具体定量目标时,建议将预测周期定为2~3年,尽可能使发展目标与实际情况接近;在制定远期发展定位时,建议将预测周期定为5年;在确定宏观战略时,一般可将预测周期定为10~20年。此外,在针对不同细分行业制定专项发展规划时,可根据不同细分产业的本质和特征,制定能够反映产业特色的发展目标。
(三)弱化政府扶持,完整政策体系
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事关我国现代化建设,对于不同产业、不同领域、不同区域、不同阶段,总体上要区别对待,弱化直接财政扶持。加强“需求侧”政策创新,注重“供给侧”政策配套,形成完善的产业政策体系。对于市场主体先行开展关键核心技术和前沿技术研究等具有一定外部性的经济活动行为,给予适当财政资金扶持。对于完善标准体系和市场准入制度、加强人才保障、重大产业创新发展、建设产业创新支撑体系、重大科技成果产业化和产业集聚发展等,建议政府尽可能采取非财政资金补助方式,更多地通过创造市场需求、给予配套便利等间接引导型政策给予支持。与此同时,建议各地要因地制宜,从全局系统角度出发,制定涵盖财税、金融、人才、土地、创新、市场、示范、改革等全方位系统支持政策,对于不同领域、不同环节给予分类扶持。
(四)强化市场主体,营造公平环境
有学者认为,产业政策的强化必然导致竞争政策的弱化,这对产业发展和竞争力的提高是非常不利的,随着信息化和全球化不断深入推进,产业政策的效率会越来越低,负面影响将会随之增大,政府直接扶持政策的内在缺陷在某些领域和环节会逐步显露,这就要求政府扶持产业发展的重点要转向竞争性政策,为产业发展创造公平竞争环境。
首先要强化市场主导地位,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着力营造良好的市场竞争环境,激发各类市场主体的积极性。其次要加强政府引导,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培育市场,规范市场秩序,为各类企业健康发展创造公平、良好的环境,针对产业发展的薄弱环节和瓶颈制约,有效发挥政府的规划引导、政策激励和组织协调作用。再次要优化政府政策执行方式,建立公平透明的财政资金扶持管理办法,确保政策落到实处,改变社会上所谓的“分项目、分资金”传统方式。最后要加强规划政策执行的监管和绩效评估,鼓励社会参与,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Z].2010-10-10.
[2]国务院.国务院关于印发“十二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的通知[Z].2012-7-9.
[3]深圳市人民政府.深圳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深圳生物产业振兴发展规划(2009-2015年)的通知[Z].2009-9-16.
[4]深圳市人民政府.深圳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深圳互联网产业振兴发展规划(2009-2015年)的通知[Z].2009-12-28.
[5]深圳市人民政府.深圳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深圳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振兴发展规划(2011-2015年)的通知[Z].2011-12-29.
[6]李若馨,陈静.目标增速倍超GDP各地新兴产业投资“抢跑”[N].中国证券报,2011-2-15.
[7]骆祖春,范玮.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国际比较与经验借鉴[J].科技管理研究,2011,7:35-38.
[8]赵西君,吴殿廷,何燕,宋金平.基于集群理论的产业规划模式探析[J].世界地理研究,2011,16(3):59-64.
一、资源优势,发展产业,经济社会发展成就
(一)经济社会发展情况
“十一五”期间,我市用新思路、新理念打造新城市,城市建设和产业发展并进,经济、社会、环境有序发展,迈出了又好又快发展的步伐。总体上看,我市“十一五”规划纲要实施比预期要好,规划所的大或超过计划进度,“十一五”规划主要指标和任务有望或超额,为“十二五”规划的制定和下一步战略的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为全市新跨越打下了坚实基础。
经济增长速度,综合实力。—我市经济年均增长15.2%;财政收入年均增长24.2%;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34.5%;外贸进出口总额年均增长47.8%;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21.5%;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7.6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8.5%。,全市地区生产总值264.8亿元,增长11.8%;财政收入32.07,增长19%;外贸进出口总额15.99亿美元,增长72.6%,增速排全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4.88亿元,增长22.3%,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732元,增长15%;农民人均纯收入3754元,增长14.1%。
工业生产增长,工业主导地位。,郭书记关于崇左要抓好“一白一黑”两大产业的指示精神,坚定不移地培育、糖、锰工业。—,全市规模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34.6%;全市规模工业总产值206.09亿元,增长21.3%;规模工业值75.4亿元,增长21.3%。工业占gdp比重30.9%。在蔗糖业:抓好拉长机制糖产业链。以东亚和南华两大制糖企业为,蔗渣、桔水、滤泥等资源,发展蔗糖循环产业链。广西东亚纸业有限公司9.5万吨蔗渣纸厂一期工程、安琪酵母项目一期工程、广西扶绥东亚糖业有限公司精炼糖生产项目都已相继竣工投产。此外,南华集团9.5万吨蔗渣纸项目、湘桂集团活性干酵母项目建设。几年的努力,机制糖—精炼糖—蔗渣文化纸—活性干酵母—酒精-复合肥料等产业链。抓好甘蔗种植,稳定甘蔗产量和蔗糖产量。/榨季,全市榨蔗量1495万吨;产糖223万吨。还抓好甘蔗田间管理,以今年蔗糖增产增收。抓好制糖企业的技术改造。技改,全市机制糖日压榨能力今年17.5万吨/日,是建市之初的两倍多。
在发展锰业:锰业科技创新,发展绿色锰业。在稳定铁合金生产的,发展电解金属锰、电解二氧化锰等产品,开发四氧化三锰、锰酸锂等高附加值产品。一批锰业项目。引进了中信大锰、埃赫曼康密劳、新振锰品等一批强优企业;扶大压小,锰业企业结构。实施环保政策,淘汰一批生产能力小、环境污染大的铁合金生产企业,扶持中信大锰、法国康密劳、新振锰品、三锰龙等大型企业;矿石、电力等供应,企业开足马力生产。几年的努力,崇左机制糖、锰业初具规模,拉动崇左经济发展的主要支柱。
在优势资源,发展建材、电力、农副产品加工、林产林化等产业。去年,扶绥海螺水泥二期工程日产5000吨干法水泥生产线投产,生产能力180万吨/年,全市水泥年生产能力已480万吨,水泥产值11.37亿元,增长65%。电力行业增长,电力产值23.8亿元,增长12.7%。,农副产品加工、林产林化等优势产业也发展。
项目建设,投资总量增长。,全市上下以项目建设为载体,全心谋划项期工作,精力抓投入、上项目、促发展,掀起项目建设新热潮,呈现了市、县(区)、乡(镇)三级联动上项目的新格局,了全市投资增长和经济发展。-,全市累计投资额达314.6亿元,年均增长34.5%,高于“十一五”年均增长速度16.5个百分点,支持了我市建设,大大了我市的发展后劲。一批重大项目,东亚年产9.5万吨文化纸、中信大锰电解二氧化锰、海螺水泥二期、扶绥山秀水电站、扶绥东亚蔗渣产电—精制糖综合能源循环项目、广西安琪有限责任公司酵母生产线等项目建成投产,南友高速公路建成通车,崇左—大新、龙州—水口、崇左—上思等二级公路建成通车,以崇左为中心,通往首府、通往各县(市)的“一小时交通圈”;崇左—钦州高速公路、凭祥综合保税区一期工程、凭祥万通物流园二、三期等一批重大项目开工建设。
沿边开放提升,区域合作有新拓展。崇左融入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合作和—东盟“一轴两翼”多区域合作,开放开发工作新进展。在南宁—友谊关高速公路沿线上规划了崇左市城市工业区、中越(凭祥)边境经济合作区、
—东盟青年产业园等园区,努力打造融入泛北部湾经济合作的投资平台。与东盟是与越南的全方位合作,在交通、
农业、口岸、跨境旅游、对外投资、跨境合作区、商贸物流、资源开发等产业合作开发与投资。广西凭祥综合保税区建设,凭祥—越南同登边境经济合作区等项目建设;—东盟自由贸易区凭祥物流园服务功能;崇左火电厂项期工作;组织参加东盟各国投资合作洽谈会、—东盟博览会等重大招商引资活动,派出代表团赴泰国、柬埔寨、越南、马来西亚等地交流洽谈项目,密切了与东盟各国的,—,全市外贸进出口额年均增长47.8%。全市外贸进出口额15.99亿美元,增长72.6%;增速排名全区;边境小额贸易出口占广西的80%;对越出口占广西的将近50%;我市列入广西外贸出口额前50强的企业有11家。农业产业化,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基础上,甘蔗、蔬菜、水果、畜禽产品产量稳定增长,木薯、剑麻、茶叶等优势产业产品农业经济新的增长点,产业结构优化;优势产业区域化、规模化发展,农业、品牌农业和生态农业发展,无公害蔬菜、龙眼、辣椒、瘦肉型猪、优质肉牛等优势农产品基地已初具规模。畜牧水产业良种化、规模化、标准化建设新成绩;生态林业建设,速生丰产林建设稳步。,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30.75亿元,增长6%。水产品总产量4.65万吨,增长3.58%;肉类总产量10.84万吨,增长5.33%;新农村建设有序,18个试点村正在抓紧建设中,农村道路、水利、电网、教育、卫生、文化等基础设施建设。
城市基础设施日臻,中心城市雏形。“六年见新城”要求,中心城市建设,市行政中心、市政广场、友谊大道、公务员住宅小区、城南区13条市政道路、旧城供水管网改造工程、丽江水厂扩建工程、江南污水厂、生活垃圾填埋场等已投入使用;壮族博物馆、文化长廊、城市工业区等一批项目投入建设;新建市医院、市职业技术学校等项目建设。中区直、市直办公楼竣工使用。房地产规模。城南区绿化、美化、亮化建设。城镇化为31.5%,比9.5个百分点。。
(二)经验
1、以科学发展观全局,符合市情的发展路子。和科学发展观、政绩观,一切从,注重调查,注重科学决策、民主决策,把科学发展观到工作实践中。的和对市情的把握,“富裕崇左、文化崇左、生态崇左、平安崇左”发展战略,实施工业强市战略和三百亿工程,坚定不移地经济结构,着力“工业化、城镇化、农业产业化和市场化,发展通道经济”发展思路的基础上,“一道、二区和三基地”,即“一道”,指对接东盟交通物流大通道,“二区”,指全国糖蔗核心主产区、南国边关风景名胜旅游区,“三基地”,指建设全国的制糖工业基地、锰加工业基地和中越边境贸易加工基地。又了“一区两园三基地“(即广西凭祥综合保税区;—东盟自由贸易区凭祥物流园和崇左<东盟国际物流园;蔗糖业生产基地、以锰铝等加工为的冶金产业基地、旅游文化产业基地)经济工作,今年“扩内需、保增长、调结构、抓项目、重民生、促发展”的总方针,实施“项目年、民生年、绩效年”,了全市经济社会提速发展。
2、实施投资拉动和开放带动战略,狠抓项目建设和招商引资,多区域合作。建市不久的新兴城市,投资是拉动崇左经济增长的首要因素。为此,市委、市把招商引资、项目建设、投资规模夯实基础、发展的重大举措,“上项目、抓工业摆在经济工作的首位”的观点;“抓项目抓发展”、“项目建设的度就经济发展的高速度”的理念;统筹城乡经济发展,强化各县区、乡镇抓项目、上项目的意识,从而了市、县(区)、乡镇三级互动上项目,整体项目建设的新格局。我市《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规划》的实施方案,承接东部产业转移,泛珠三角、“两廊一圈”经贸合作、“大湄公河次区域合作、—东盟“一轴两冀”多区域合作,参加东盟各国投资合作洽谈会、—东盟博览会等重大招商引资活动。是与广东、浙江、福建等地交流与合作,我市区域合作、承接东部产业转移了。
3、工作谋划早、行动快。及早了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增长的任务和主要举措,了工作权。每项工作都尽量往前赶,能多快就多快。实施“项目年、民生年、绩效年”、“项目建设年、服务企业年”建设,工作环环相扣,快步。
4.工作实、。强调干实事、出实招、求实效。为解决项目建设和企业生产经营的和问题,市四家班子和市直包企业、包项目,一线为企业、项目排忧解难;破解项目融资难、用地难、审批难等瓶颈制约,我市项目联合审批活动,与银行崇左支行签订政银企合作机制,解决企业融资难问题。
(三)问题
在看到成绩的,也清醒认识到,与新新任务的要求相比,我市经济社会发展还差距。经济总量小,综合实力弱,可用财力少;工业基
础薄弱,综合和精深加工重大项目少,产业链较短,工业受市场价格大,抗市场风险能力不强。城镇化高,城市规模小、功能不。四是“三农”工作有待。五是投资和土地难度加大。六是外资和外商直接投资发展后劲。二、应对,措施化解国际金融危机的
在国际金融危机蔓延、实体经济受到严重冲击的大背景下,我市经济发展面临着急速、变数、变向难测的严峻。在自治区党委、的下,我市宏观调控精神和自治区党委、自治区决策部署,紧紧抓住北部湾经济区开放开发、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和—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的重大历史机遇,以非常信心、非常措施、非常办法、非常、非常政策工作。
为应对金融危机,我市“扩内需、保增长、调结构、抓项目、重民生、促发展”十八字方针,自治区党委、的“四个非常”(即非常办法、非常措施、非常、非常政策)的要求,努力发展,了八项措施:以项目建设年、服务企业年为契机,超强抓好产业发展和城市建设。“四个非常”措施的要求,超常规项目责任机制,市四家班子“三个一”(即一条线、县(市、区)、承包一批项目)项目工作的进展;超常规解决项期工作问题,“马上办理”办法,联审联批进度;超常规解决项目筹融资问题,组织银企项目对接会,市内各金融机构支持项目建设,超常规掀起项目建设新高潮,以大会战迅速掀起项目建设的热潮,扶持中小企业发展,企业和挂点项目制度,金融机构解决中小企业贷款难问题,出台了鼓励锰业企业生产的财政补贴政策,加大对中小企业的资金扶持,帮助企业信心,原有市场,开辟新的市场。
千方百计做大搞活对外贸易和边境贸易,对和自治区出台的一系列外贸进出口政策的分析、和宣传,把出台的优惠政策的落到实处,保障和企业用足用好政策,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四是多渠道筹措资金,超常融资规模。紧紧把握内需的政策机遇,千方百计投资。五是千方百计跑厅(委、局)跑部争项目。与自治区项目沟通、对接与跟踪,力争有更多的项目纳入投资计划。六是着力抓好煤电油运综合服务,加大对制糖、锰矿等行业的煤电油运综合服务工作,帮助企业渡过难关。七是加大农业农村投入,支农惠农政策。八是千方百计民生。
三、“十二五“时期崇左市实施优势资源开发战略,发展产业,老、少、边、山、穷地区发展新路子的考虑
(一)总体思路与发展定位
—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的,崇左融入北部湾经济区的加大,崇左市迎来了重大的历史发展机遇,崇左市今后时期将以科学发展观为,以解放思想为动力,以工业化、城镇化为核心发展战略,以发展口岸经济为口,面向东盟,融入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开放开发,以建设“一区两园三基地”(即广西凭祥综合保税区;—东盟自由贸易区凭祥物流园和崇左<东盟国际物流园;蔗糖业生产基地、以锰铝等加工为的冶金产业基地、旅游文化产业基地)为,区域中心城市建设步伐,深化改革,开放,努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建设面向东盟开放合作的区域性新兴城市。
(二)战略举措
以批准广西凭祥综合保税区建设为契机,面向东盟开放,口岸经济发展迈出新步伐,努力提升沿边开放。是要以凭祥综合保税区为引擎,国内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打好“东盟”牌子,“东盟”文章,打造以南友高速公路为纵轴,沿边口岸线为横轴的“t”型交通物流、口岸经济带。北部湾经济区开放开发的若干政策规定。东兴(凭祥)组团规划。2、多区域合作。要好崇左对越经贸合作的优势,将凭祥—越南同登跨境经济合作区、崇左火电厂、左江国际航道通航工程等一批“两廊一圈”的合作项目列入《中越经贸合作五年发展规划》,并优先。与越南口岸、交通、旅游等优先领域合作与对接。要凭祥友谊关口岸、宁明爱店口岸、龙州水口口岸和大新硕龙口岸的发展规划,口岸功能定位,加大口岸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崇左—钦州高速公路、宁明—爱店二级公路、雷平—下雷二级公路建设进度,口岸交通状况;要—东盟自由贸易区凭祥物流园二、三期工程建设和崇左(东盟)国际物流园的建设;友谊关工业园(一期亩)基础设施建设,家电企业入园的工作。全力打造533公里口岸经济带,使之崇左对外开放和发展的前沿地带。
,做大做强崇左和竞争优势产业,在产业发展上新优势。本地资源和产业优势,着力打造糖、锰、旅游三大支柱产业,发展铝、膨润土、稀土、建材、电力、林产林化、商贸物流等产业。依托蔗糖、锰矿项目带动发展上下游产业链,尽快产业发展新优势,打造蔗糖业生产基地、以锰铝等加工为的冶金产业基地、旅游文化产业基地。
“立城、建城、兴城”,在城市发展上新,面向东盟开放合作区域性新兴城市建设。
四是统筹兼顾,发展。既抓工业,又抓农业和产业;既抓城市,又抓农村;既抓经济,又抓社会事业。这当中,要抓好“三农”工作,新农村建设,农业基础地位,农民收入,保障粮食安全。
五是边境贫困地区扶贫开发,边境地区“兴边富民工程”建设,边境地区边民生产和生活条件,解决边民行路难、贫困、饮水难、住房难、用电难、通讯广播电视收视难等问题。
六是资源节约、生态环保,可持续发展。把保护生态环境首位,把节能减排科学发展的抓手,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可持续发展,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蓝天。
四、崇左市对自治区起草“十二五“规划思路报告和编制”十二五“规划的意见和建议
当前,崇左市是广西最年轻的地级市,从19世纪50年代的近150年间,边境地区战争,解放近60年就有36年在支前打仗,耽误了发展经济的时机,,建市以后,经济发展,但受历史和客观条件限制,崇左发展面临,产业、城建、社会事业、民生项目等要大上,大,财力非常紧张。为此,请求自治区在起草“十二五”规划思路报告和编制“十二五”规划中崇左市更多的和支持,策制定、产业发展布局、重大项目布局、建设项目资金投入考虑等支持。
(一)建议自治区将我市产业布局纳入规划。建议将我市锰业、铝业、稀土纳入规划并将项目布局在我市,将崇左年产100万吨锰系不锈钢、年产50万吨不锈钢、年产120万吨氧化铝、60万吨电解铝等项目纳入“十二五”规划,支持崇左建成全国最大锰业基地、铝业和稀土工业基地。建议支持崇左蔗糖优势资源,发展糖化工等深加工产品,将崇左年产100万吨蔗糖化工项目、年产50万吨蔗糖—酒精联产项目纳入自治区“十二五“规划,将糖化工、非粮燃料乙醇基地布局在我市;建议自治区对崇左电厂项目支持。
(二)建议自治区将我市基础设施建设纳入规划。建议将南宁至新加坡国际联运铁路南宁—凭祥高速铁路项目、钦州—崇左—靖西铁路纳入规划,尽快开工崇左—靖西高速公路、崇左—水口高速公路等。建议支持崇左市通边出海等二级公路建设,请求采用全额投资补助或市、县、乡、村的地方自筹资金比例帮助崇左农村公路建设。建议支持崇左市水利基础设施建设。请求自治区与水利部,尽快批复《广西左江流域综合规划报告》和《广西崇左市左江流域抗旱灌溉工程规划报告》,并把左江治旱工程列入近期投资计划。
(三)建议自治区将沿边开放战略规划纳入自治区专项规划中。
(四)建议自治区将我市园区建设纳入规划。建议将崇左市城市工园区、—东盟青年产业园、凭祥边境经济合作区等三大园区纳入规划,由自治区统筹布局、支持建设,以我市连接与东盟的独特区位和自然资源优势,糖、锰等产业重大生产力布局优势,产业园建设和发展。
(五)建议将凭祥市—东盟自由贸易区先行先试纳入规划
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期将在今年年底结束。依照惯例,人们要总结过去,展望未来。回顾这五年的经济与社会发展轨迹,人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理解,但是都需要首先集中到最基本的问题上来:五年规划的目标是否顺利地如期实现?规划工作千头万绪,最终全部归结为目标实现的核心问题。
首先,在经济发展目标上看,四个经济指标均已经实现。国内生产总值规划目标是55.8万亿元,年均增长7%,实际上到2014年就已经超过63万亿元,各年都超过了7%。2015年尚未结束,但实际前三季度增长7%,因此全年实现7%计划目标也是有望的。服务业增加值比重规划目标是在2010年的43%基础上提高4个百分点,到2014年,服务业增加值比重就上升到48.2%,提前完成了规划目标。城镇化率规划目标也是在2010年47.5%的基础上提高4个百分点,到2014年,实际城镇化率已经达到54.7%,提前超额完成了规划目标。尽管“十二五”规划没有将通货膨胀管控列入规划目标,但是由于计划管理与宏观调控有效结合,使得经济持续增长而通货膨胀保持低水平,实现了比较理想的经济增长即低通胀增长。总之,中国在经济发展目标方面干得非常出色。国民经济在平稳中持续增长,并实现了一次巨大跃升,到达10万亿美元产出水平,稳稳地坐在了世界经济总量排名第二的位置上。仅此而言,“十二五”规划将足以被载入历史史册。
其次,在科技教育方面,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目标规划:达到93%,而2014年已经达到92.6%,离目标值还有0.4%的差距,这就取决于2015年的努力情况了。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规划目标是87%,到2014年实现到86.5%,离目标值差0.5%,同样要取决于2015年的努力情况。研究与实验发展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规划目标是2.2%,到2014年实际为2.09%,还有0.11%差距。而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规划值是3_3件,到2014年已经达到4.9件,大大超过规划值。总体上看教育科技任务比较艰巨,但是基本上能够完成。
在资源环境方面,“十二五”规划目标达12项之多,指标最多,实现难度也很大。到2014年的实际情况看,已经实现的目标有5项,其他7项接近完成。总体上看规划任务艰巨,但基本上能够完成。
在人民生活方面,“十二五”规划列出了9项规划目标。到2014年,已有4项目标实现,其他5项还有一定差距。总体上看,民生问题非常重要,但任务同样十分艰巨,顺利完成有压力。
观察“十二五”规划目标完成情况,有一个突出的印象:在29项规划目标中,经济目标只占4个,数量少且完成情况非常好;其他非经济目标25项,数量多但完成情况有快有慢。实际上从“十一五”规划期开始,我国规划工作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发展重心就已经从经济增长转向可持续发展。到“十二五”期间,非经济的发展任务更加居于整个国家发展的中心位置。经济增长要继续,但是更重要的是实现可持续发展,把环保、社会、民生放在重要位置上。相对于完成经济增长任务,环保、社会、民生任务更加繁重和艰巨,更加不轻松。“十~--TF"规划期实际成为了实现发展从经济为主转向社会、环保、民生为主的重要历史转折期。
战略性转换:强力反腐、深化改革、精准调控、设立自贸区、筹建亚投行
“十二五”规划期间,国内发生了许多重大事件,这些事件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原来“十二五”的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轨迹。第一件重大事件是2013年党和国家最高层的新老更换。以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形成了新的领导核心,并提出了一系列新的发展理念和发展战略。随着“十二五”期间国家发展战略的转化和新的战略推出,原定的战略及其目标就可能有所变化了。“十二五”期间明显出现战略性-变化的事件有:
第一,从严治党,强力反腐,引发了从上到下的政治生态变化,这给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完善创造了良好的制度条件以引发更进一步的政治改革。“十二五”后期开始形成的一系列从严治党和强力反腐行动,会不会改变20世纪60年代以来形成的经济开发型模式或升级为高版本的开发型模式,可以拭目以待。
第二,深化改革,释放市场活力,产生新的经济增长动力。“十二五”规划之初,尽管有改革的设想和内容,但是全面深化改革以至于形成一个新的改革高潮,却始于“十”召开之后。不断改革是中国经济发展的持续动力,但是改革的难度也随着深度而加大。尤其是在以往的改革中形成了一批既得利益集团,这些利益集团会有意无意成为下一轮改革的阻力。新的领导层敢于面对改革的难题,继续推进改革,掀起新一轮大规模的改革。与以前的改革不同的是,此轮改革着重顶层设计和底线思维,是全面而系统的,从而避免了单项改革捉襟见肘的尴尬结局。这也使得“十二五”后期的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呈现出新特点和新景象。
第三,宏观调控新方式的出现。与“十二五”期间频繁的宏观调控次数和细致化的宏观调控手段应用相比,“十二五”期间宏观调控的方式发生了许多变化,即所谓定向调控、精准调控、区域调控。大水漫灌式的宏观调控在应对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时发挥了积极作用,但是也给国民经济留下了许多后遗症,比如高达16万亿元的地方政府融资债务平台,传统产业产能过剩,等等。“十二五”规划后期宏观调控有了许多改进和改革,一方面通过简化行政审批程序和取消审批权限,使得宏观调控的作为空间大大缩小,另一方面推出负面清单的管理方式,主动发挥市场调节经济活动的功效。宏观调控在“十二五”期间无论是在实践上还是体制上都有了较大的改善。
第四,自由贸易区的设立开辟了对外开放改革与试验的新格局。2013年9月在上海设立第一个自由贸易区,不是一个简单的改革试验,它是继深圳经济特区之后中国对外开放的一个新的大胆举措。自由贸易区本质上不是开发区的概念,而是政策试验区,是将国内普通区域不能采用或不能全面放开的外汇和资本开放政策放在自由贸易试验区内试验。时间不长,已有上海浦东、深圳前海、福建平潭、天津滨海四个自由贸易区开设,并立即将试验区中获得成功的政策经验,如负面清单管理迅速在普通区推广。自由贸易区的构想产生在“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也体现了中国对外经贸格局的新变化。
第五,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和丝路基金的建立,对世界经济政治格局都产生了重大影响。亚投行和丝路基金脱胎于“一带一路”战略构想,成为实施战略的具体抓手。由于世界经济不景气、美国经济带动世界经济复苏乏力,中国的亚投行倡议获得了世界各国的关注和响应,最终57个国家成为创始成员国。亚投行的建立具有十分深远的历史和国际意义,它是第一次由中国倡议和实施的国际区域化合作构想,中国作为世界大国的形象开始确立。
规划功能完善:整合各个重大规划,创新区域性战略规划、专项规划
中国经济自20世纪70年代末开启改革开放以来,选择的发展道路是与其他国家有所不同的。其中一个重要的不同就是尽管建立了市场经济体制,但是依然保留和改进了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建立起来的中期计划管理做法,这与其他原来实行计划经济体制国家在转型之后纷纷放弃中期计划管理方式明显不同。并且,这个中期计划(“十一五”更名为规划)连续实施了六个周期之后,一举将中国经济发展到世界经济排名第二的水平,这个巨大成果是谁也无法否认的。改革开放30年,计划管理改革始终没有停止,各种试验不断推出,最终形成了比较可行的计划管理体系和方式,中国的计划管理性质也由此发生与计划经济体制条件下不同的特点,“十二五”规划在探索计划管理体系和方式上也有一些新的突破和尝试。
其一,“多规合一”的改革。由于部门管理分工,致使我国的一些重大规划编制工作背靠背的进行,而且各个重大规划的时间期限和编制周期也不统一,加上其他越来越多的专项规划,规划编制工作越来越频繁,导致重复性编制和规划之间相互扯皮越来越多,规划成本越来越大。那么,从“十二五”开始,我国在部分地区开始探索将多个规划整合在一起编制。虽然这项改革还没有完全结束,但是改革方向是值得肯定的。
其二,区域性战略与规划的创新。由于地方规划编制是按照行政管辖范围进行的,因此各地行政主管部门编制出来和大力推行的地方规划具有行政分割和地方利益保护的负面趋向。这是不利于建立统一的市场体系的改革方向。在“十二五”期间,从中央层面对此进行了协调和改革,如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横跨沿江流域包括支流11个省市,统一按照中央部署规划,避免各个省市各自为政谋发展。再如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打破三个省市行政界限,按照区内合理分工和优势互补原则进行定位,打造世界最大和最具活力的首都经济圈,不单单是化解北京市“大城市病”问题,更是形成三个省市经济一体化的发展格局。此外,在“十二五”期间还陆续出台了20多个区域性发展规划。这些规划的共同特点是不以行政划界,而是以区域经济内在联系和整体发展为出发点,打造具有特色的功能区。在目前行政管辖权不变的前提下,成立跨区域协调小组,是推行区域规划的合理做法。
其三,把专项规划作为实现综合规划的抓手。“十二五”规划制定之初,有关国民经济结构调整的问题虽然列入文件,但是如何贯彻文件精神需要有力抓手。经济结构问题始终困扰中国经济前行,而且老问题刚刚解决,新的问题又不断涌现。在上一个规划周期即“十一五”规划期间,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我国前后出台了两个产业结构调整规划,前一个为“十大传统产业振兴”规划,后一个为“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这些规划延续到“十二五”期间,需要作进一步的补充和调整。因此在规划期间,中央有针对性地出台了若干个专项规划,其中最具有影响力的是刚刚出台的《中国制造2025》规划。这项专项规划在整合了此前推出的各项相关规划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提出了中国产业结构升级的目标和步骤。所有这些细分行业和领域的专项规划,对实施“十二五”总体规划提出的目标和任务起到了具体化和可操作的作用。
规划未尽使命:产能过剩、环境保护、内需不足等问题仍需下一个五年规划期继续解决
如果规划只是墙上挂挂,而不去落实,再精心编制的规划也不能产生良好的作用。因此规划重在落实。回顾过去“十二五”规划期间,有一些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突出的问题,依然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这是需要下一个五年规划期去认真解决的。
产能过剩问题。中国经济结构的不平衡特征导致中国经济处于周期性摆动过程。在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之前,中国经济已经出现了产能过剩问题,但是为了应对危机拉动经济增长,产能过剩问题被急速创造出来的人为需求所掩盖。等到危机过去之后,产能过剩问题重新露出水面。产能过剩问题存在有一定的必然性,因为市场经济就是一种过剩经济。目前中国的产能过剩问题也不仅限于传统产业,已经扩大到了高端新兴产业如光伏产业。“十二五”期间,产能过剩问题有所缓解,如水泥、钢铁等建材领域和房地产,产能盲目扩张得到一定遏制,但是问题依然存在。因此继续压缩过剩产能、调结构,将是下一个规划周期的任务。从根本上看,产能过剩得到彻底解决需要新的经济增长高潮契机。
产业规划密集出台
据统计,2011年11月份,共有18份“十二五”产业规划出台,仅11月28日一天,工信部、商务部、国土资源部等部门就出台了包括《建材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服务贸易发展“十二五”规划》在内的8个产业规划。目前即将出台的“十二五”规划还有纺织业、高端装备制造、生物质能源、软件行业、家电、医药包装、节能环保业、金融业、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等。
据悉,由工信部牵头制定的包括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汽车、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以及和卫生部共同组织规划的生物医药规划在内的“四个半”战略性新兴产业规划已经上报,预计的时间将在2012年初。
由发改委牵头,汇集环保部、财政部、国税总局、央行等多部委意见的《“十二五”节能环保产业发展规划》已历经5稿,即将提交相关部门会签。
医疗行业也在近期密集出台了一批包括《医药流通“十二五”规划》、《医学科技发展“十二五”规划》在内的产业规划,《生物医药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以及《医疗器械产业科技发展专项规划(2011~2015)》等规划也将在近期出台。此外,通信业、文化产业等相关规划也已上报有关部门,预计将在近期出台。
“保增长”新动力
在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后,我国GDP增速从2007年的13%大幅下滑到9.6%,为了解决经济增速、工业增速快速下滑的问题,我国出台了十大重点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成功拉动我国工业经济企稳回升。
时至今日,在欧美债务危机持续发酵,全球经济有进一步衰退可能的背景下,我国经济增速也不可避免地再次走到了下滑的十字路口。专家普遍认为,加快寻找、培育、形成新的经济发展支撑,增强我国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不仅是我国应对国内外各种经济风险的基础,更是我国今后经济发展的重要方向。因此,为了调整我国经济结构、促进产业转型,我国在“十二五”期间提出了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规划,并以此作为我国下一轮经济的新增长点和产业发展的制高点。
华融证券分析师肖波认为,以往我国过度依赖外部资源、依赖国家投资来推动经济发展,在外部需求持续萎缩的情况下,这种发展模式必须要得到转变,大力发展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就是为了转变现有的经济模式,这也是“十二五”规划出台的大背景。
此前,国家曾提出了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目标,按照近几年我国GDP发展速度及规模测算,预计到2015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约达4.3万亿,2023年将达到11.4万亿,在2011年至2015年间要实现24.1%的年均增速,2016至2023年要实现21.3%的年均增速。
业内人士表示,从国家的发展目标来看,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高速成长将成为中国经济未来十年最大的增长点,伴随2012年进入经济调整期,我国经济增速与工业增长速度会平稳回落,而战略性新兴产业年均增速将超过整体工业增速约10个百分点。
掘金战略新兴产业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战略新兴产业规划密集出台,给人以目不暇接的感觉,也让市场担心如此多的产业规划是否都能落实到位,不过日前有外媒透露,美国商务部部长布赖森称,中国已向到访的美国官员确认,未来5年计划对战略性产业投资1.7万亿美元(约10.8万亿元人民币),此举也表明了中国政府力图让增长动力向清洁和高科技产业转变的决心。
国家对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有利支持将是行业快速发展的契机,市场人士认为,随着产业规划的陆续,市场将掀起一波“掘金潮”。
机构普遍认为,由于政策微调的反弹行情已经告一段落,在政策出现实质性放松之前,市场投资机会主要集中在业绩稳定的大消费行业以及政策导向明确的新兴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