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家庭健康档案;建档随访;矛盾与思路【中图分类号】R197.3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8602(2013)12-0001-02
建立社区居民健康档案,能够了解社区居民的健康状况;掌握社区居民主要健康问题和流行病学特征;为筛选高危人群,开展疾病管理,采取针对性预防措施奠定基础;通过社区卫生服务获得居民健康信息,并及时进行健康评估,为决策管理部门完善社区健康保障体系提供理论依据。健康档案中反映出来的社区居民健康状况、危险因素,以及由其分析出来的卫生需求,是卫生管理机构制定区域卫生规划、卫生服务计划,进行卫生服务效果、效益评价的依据;通过健康档案收集居民健康信息,为居民提供便捷、有效和连续性社区卫生服务,提高工作效率和资源利用效率,健康档案中提供了社区内全人群不同时期的基线健康资料,保证了社区卫生服务医疗、预防、保健、康复、计划生育、健康教育六位一体功能的实现。2009年4月13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表了《国家人权行动计划(2009-2010年)》,其中在健康权利中,就提到了从2009年开始,逐步在全国统一建立居民健康档案[1]。然而,健康档案的现状却不容乐观,目前社区卫生服务在全国各地广泛开展,各地都建立了社区健康档案,并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但是健康档案面广量大,繁琐细碎,有许多矛盾没有协调,导致各地的健康档案只注重形式,不注重内涵;只注重数量,不注重质量。因此,无法满足社区居民连续性、综合性、协调性、整体性、人性化和个性化的社区卫生服务需求。健康档案变成"假档""死档",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主要是什么,结合多年工作经验,分析,总结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因素和解决思路。
1居民因素
健康档案是个新生事物,许多居民对它还是比较陌生的,而且里面涉及许多个人隐私,建档时会打扰居民休息,影响他们的生活,所以会遇到许多阻力;这就要求医生提前做好各种准备;首先建档要与居民而且最好是户主或者全面了解家庭情况的人员见面,交谈,冒冒失失上门往往要遭遇铁将军把门,所以在上门前要在准备建档随访的社区楼层张贴通知单,尽量选择在下班后,晚饭前这个时间段,或者节假日,晚饭后一般居民会外出散步,也不容易找到人;有少数居民不会开门,只是隔着猫眼询问一下,有些是因为家里只有老人和小孩,防范意识原因,所以要尽量选择合适时机,全家人在时为宜,有些人是对健康档案不了解,这种情况一定要做好宣传工作,让居民了解健康档案的重要性,争取开门接受调查;有些居民对医生穿工作服上门有忌讳,特别是新房,所以要尽量穿便服,衣着整洁,佩戴证件;进入居民家庭要换鞋,注意礼节,风俗习惯,先要对他们进行一些简单体检如测血压,听心肺,咨询等,即可以增强居民的接受程度,也是建档案的服务内在要求,在登记血压等其他健康资料时,无意识询问一些敏感资料,对于隐私性比较强的,不愿意提供的内容,可以暂时保留,如电话,身份证信息,可以考虑从其它途径获取如派出所户口登记,但要尽量获取与健康密切相关的资料,可以查看病例,体检表等,同时要宣传建档的重要性,对有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相关疾病的要顺势讲解生活注意事项,合理膳食,戒烟限酒,具体的如控制食盐量,许多居民都不知道如何控制,可以宣传控制总量,每个月用多少盐,每年买几包盐,等,不配合调查一般都是有原因的,要尽量解除他们的顾虑,如保密性,免费用,如果没有成功,也要混个脸熟,好下次再争取容易入门。医生建档随访遭遇闭门羹是常有的事,如果没有一套很好的工作方案,很容易频繁遭受挫折,影响以后工作的积极性。一定要注意时间的选择,不要在中午上门,许多人都有午休习惯,有些还有加夜班,影响他们休息,不光不会让你进门,还可能受骂,以后的工作就更加难开展了,最好是在居民楼道里发放健康档案,填好后收取,对没有填的可能是不懂,不愿意泄漏隐私等,再专门上门咨询,沟通,服务,也可以通过与居委会协调沟通帮助发出去,收回来,可以解决大部分基础性的工作。
2医生因素
医生因素主要是人员短缺,家庭健康档案因为涉及随访等许多医学相关服务,所以一般都是医生为主体参与,而社区医生数量是比较少的,一般大多数社区服务中心加上乡村医生只有10几名医生,能参与建档随访的就更加少了,但要负责2-3万人的社区工作,工作又是极其繁重、琐碎。这次医改,社区医院业务量明显增加了,医生护士却没有正常增加,有的医院甚至退休了还得不到及时补充,只有返聘,平时医生都要忙于临床诊疗,全部在岗时侯尚且都有病人候诊的,加上还要接受继续教育,开会培训,迎接检查等都比以前频繁的多,一般正常医疗都没有保障,医生要去建档随访只能另外抽出时间加班才行,这种状况是很难持久下去的,就更加别说保质保量完成任务了;其次是电脑人才缺乏,现在建档一般都要有电脑知识和技能,一份档案要完整输入要花大量时间,熟悉电脑操作的医生社区医院毕竟是比较少的。针对这种情况一方面要尽快引进人才,补充新鲜血液,一方面要加强社区服务站乡村医生的培训,特别是电脑培训,在每天建档随访时,就可以及时输入电脑,不能一个人做的事要两个人来做,当天能完成的事情,几个月后才汇总完成,即影响进度,也影响统计,考核,这样中心的主要任务是指导、培训、社区诊断等,提高了建档的效率,健康档案的价值,减轻了中心人员的压力,中心医生有更多的精力集中于临床诊疗。
3设备因素
设备包括软件和硬件;硬件自不必说,每个团队至少要有一台笔记本电脑和一台台式电脑,由于笔记本电脑屏幕比较低,键盘比较高,不符合人性化设计,经常使用对医生的颈椎,肩关节,腕关节都会明显伤害,所以输大量数据的电子档案尽量选择台式电脑。软件系统也是非常重要,一份档案的建立要填多项表格,之后还要回单位输入电脑,一份档案的建立到完善需要一名医生和一名护士忙活至少三、四十分钟,期间无法做其他的工作。这就要求软件要性能良好,要有比较好的查找功能,数据导入,导出,链接,自动填表,默认等许多功能,要达到尽量让许多资料只是通过鼠标选择就能操作完成,尽量减少打字输入,这样才可以减少大量的工作量,如有些居民既有高血压,又有糖尿病,在高血压档案中已经输了一遍资料,在糖尿病中又要重新输入一次,这是十分不合理的,应该给医生提供一个工作平台,只是输入一次数值,相关的地方就自动填充进去,高了也有相关的预警弹出。
4管理因素
家庭健康档案难建,随访难访,许多健康档案变成"假档""死档"与管理是密切相关的,首先档案建立原则是自愿加政策导向原则,单位既要响应上级的号召,又要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循序渐进,逐步完成,只会增加医生压力,弄虚作假,草率完成;同时要增强建立家庭健康档案的严肃性,一经建立不能随意改动,健康档案相当于病历,也是有法律效力的,要引起重视。要充分利用体检资料,门诊就诊资料完善健康档案,这样既真实,又方便,不用特意上门;其次最重要的是实行绩效考核,量化考核,所谓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对复杂的工作,要有相应的奖励,及时兑现,保证工作的顺利完成,保证工作的连续性,不能因为公平问题,影响大家积极性,"一粒老鼠屎,坏了一锅粥",单纯某个医生,某个卫生服务机构建好健康档案也是没有意义的办法总比困难多,只要认真思考,积极对待,问题总能迎刃而解,健康档案建立后,可以说对个人、家庭、社区三个层次的健康干预都有积极作用,健康档案也成为社区医院与社区居民联系的纽带。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总体要求,将建立、使用和管理居民健康档案作为建立健全基本医疗卫生体制的重要举措,促进公共卫生基本服务均等化。
二、基本原则
建立城乡居民健康档案要坚持循序渐进、动态管理、客观准确、严格保密和知情自愿的原则。通过入户调查、门诊就诊、健康体检、信息调查、数据录入、动态维护等方法和途径,为全县城乡居民建立完善的健康状况数据库,逐步建立从健康档案到电子病历、从健康保健到诊疗服务的信息化平台。
三、工作目标
从年起,为全县所有重点人群(包括0-6岁儿童、孕产妇、65岁以上老年人、预防接种重点人群、高血压、Ⅱ期糖尿病和重性精神疾病患者)建立健康档案,并逐步扩大到一般人群。到年底,全县居民健康档案建档率达50%,并逐步实现信息动态管理。到2015年,全县初步建立起覆盖城乡居民的,符合基层实际的,统一、科学、规范的健康档案建立、使用和管理体系。以健康档案为载体,更好地为城乡居民提供连续、综合、适宜、经济的公共卫生服务和基本医疗服务。
四、组织实施
县政府成立由分管副县长任组长的县建立城乡居民健康档案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全县城乡居民健康档案建档工作的组织实施。县政府办分管副主任、县卫生局局长任副组长,县财政局、县卫生局、县广播电视台等单位为成员。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地点设县卫生局,县卫生局局长兼任办公室主任。各乡镇(区)也要建立相应的组织机构,明确专人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居民健康档案建档工作的组织实施。要通过建立分级负责的管理机制,明确职责,分工协作,共同做好居民健康档案的建档和管理工作。
各相关单位职责:
(一)县卫生局:负责制定具体的实施方案;加强对参与建档人员的业务培训;督促各基层医疗卫生单位按照统一的标准和要求开展建档工作;及时向上级报送建档工作进展情况。
(二)县财政局:及时足额下拨公共卫生服务专项经费,落实配套资金,加强对资金的使用和管理进行监督。
(三)县广播电视台:开展建立居民健康档案工作的宣传报道,提高群众参与建档工作的积极性。
(四)县政府督查室:组织对县直各单位、乡镇(区)建档工作落实情况进行专项督查,对组织不力的单位及时予以通报。
(五)乡镇(区):各乡镇(区)是建立城乡居民健康档案的责任主体,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居民建立健康档案工作的具体组织实施。
(六)乡镇卫生院:各乡镇卫生院是建立城乡居民健康档案的实施单位,承担本乡镇城乡居民建立健康档案的具体实施工作要具体落实好以下工作:
1.要及时记录、补充和完善相关健康档案资料,多渠道采集居民健康信息并及时记录在案。
2.要加强居民健康档案管理。应建立居民健康档案调取、阅读、记录、存放等管理制度,明确专人负责居民健康档案的管理工作,确保居民健康信息安全。
3.按月汇总上报居民健康档案的建档进度,定期分析评估辖区居民健康状况以及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协助公共卫生机构有针对性制订疾病谱干预方案。
(七)行政村、居委会:负责本村(居)居民建档对象基本信息的采集工作;配合乡镇卫生院开展对辖区重点人群的健康教育、随访、干预;协助乡镇卫生院做好居民健康档案其他工作。
(八)其他医疗卫生保健机构职责:积极协助配合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做好居民健康档案建档工作。
五、工作方法
(一)多种渠道建立居民健康档案居民健康档案建档对象为辖区内常住居民,包括居住半年以上的户籍及非户籍居民。建立健康档案的责任主体为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
1.结合入户调查,建立健康档案。乡、村两级卫生机构派员完成该项工作。调查时要按照统一的调查内容和要求进行,讲究工作方法,询问要详细认真,并做好记录。
2.结合日常门诊和住院,建立重点人群健康档案。重点人群在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的门诊中逐步开展首诊建档工作,并实行跟踪记录;对35岁以上就诊首诊发现的高血压和糖尿病等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患者建立随访表,并制定随访计划;妇幼健康档案的建立应与妇幼保健系统管理相结合;对60岁以上老年人应全部建档。
3.结合健康体检,建立健康档案。以村民小组为单元,依托乡、村两级卫生机构,在居民自愿基础上,开展居民健康检查,筛选居民的主要健康问题,建立个人健康档案。
(二)建立电子档案,实现信息共享
在入户调查原始资料基础上,归纳整理纸质档案,从年8月10日起将原始健康资料录入到微机系统,将纸质档案转化为电子档案。在年11月30日前完成全县50%居民健康档案电子建档工作任务,实现农民健康档案的动态管理。各医疗卫生机构提供医疗卫生服务时,应当调取并查阅居民健康档案,及时记录、补充和完善健康档案信息。
六、工作要求
(一)做好宣传发动。各乡镇(区)要加大宣传力度,利用各种媒体,宣传建立居民健康档案的重要意义,组织由乡、村有关人员和医疗卫生技术人员参加的调查队,做好入户调查人员的技术培训和入户调查前各项准备工作。
(二)准确收集信息。各相关责任单位要按照卫生部门确定的内容和要求进行全面细致的入户调查,认真填写入户各种表格。纸质档案建立后,适时组织辖区居民进行健康体检,并将体检表存入健康档案。
(三)科学整理数据。以乡镇(区)为单位,对入户调查登记表和体检表统一编号,科学分类,存在疑问的信息要认真澄清,确保资料全面、真实、可靠。录入电子档案的数据必须与登记表一致,确保各项信息准确无误。
(四)加强档案管理。居民健康档案建设是一项长期、动态、连续的工作,要根据人群看病治疗等具体情况,与计划免疫、妇幼保健、健康体检等工作相结合,及时更新补充有关资料,真实反映居民健康状况。要把健康档案作为居民就医、医疗诊疗的基础性依据,方便各级医疗机构的查询和使用。要对所有建档居民的就医看病、用药治疗、健康生活给予指导。
1.档案的存放:各乡镇卫生院要设立专门的居民健康档案保管室,档案室设施要齐全,要防潮、防火、防蛀、防盗,确保档案安全。
2.档案的管理:居民健康档案要明确专人管理,严格保密制度。居民健康档案一经建立,要为居民终身保存,不得随意损毁,不得擅自泄露健康档案中的居民个人信息和隐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