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点作文网

创新意识主要特征(收集3篇)

时间: 2024-08-13 栏目:办公范文

创新意识主要特征范文篇1

【关键词】创新型城市;自主创新;评价指标

一、引言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也是一个城市持续健康发展的不竭动力。我国“十一五”的战略重点是自主创新,“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科学技术发展的战略基点和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明确把建设创新型国家作为未来发展目标。

创新型城市建设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目前国内外对“创新型城市”并没有统一规范的定义,缺乏有效的评估体系。把握“创新型城市”的科学内涵,建立一套具有客观比对性和实践操作性的创新型城市评价指标体系,对于科学反映城市目前的创新能力、资源条件和创新效果,把握城市创新发展的方向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二、“创新型城市”的内涵

自20世纪初约瑟夫・熊彼特提出“创新”概念以来,创新的思想与内涵不断发展,创新理论的内容和体系不断丰富和完善,形成了包括技术创新、制度创新、管理创新、组织创新和文化创新等诸多方面的创新理论。

创新并不是一个单纯由技术推动的线性过程,有效的创新模式应该是多种创新主体之间的系统集成。从一项新思想的产生,到形成新技术,并进行商业应用,其间会受到知识积累、管理水平、人员素质、政策法规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同样,城市发展也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单靠某一方面的创新是远远不够的,只有各方面创新,如制度创新、知识创新、技术创新、服务创新、文化创新等的相互协调、相互配合,才能有效促进城市的持续、快速、健康、协调发展。

目前,无论是政府还是学术界,对于“创新型城市”均无统一的表述。笔者认为,“创新型城市”就是依靠人才、知识、技术、环境、资本、管理、文化等创新要素的有效聚集,营造良好的社会经济生态环境,推动新知识的孕育和运用、新技术的突破及其产业化,实现经济社会更大的进步,进而从根本上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和城市发展模式,显著提升城市品质和综合竞争能力,并且通过新观念的传播和新制度的建设,维持和促进创新在更高的层次持续进行的经济社会发展综合体。它是一种特定的区域创新系统,以科技创新为核心,延伸到制度创新、产业创新、文化创新、社会创新等,同时强调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和发展。

创新型城市的基本要素包括创新资源、创新机构、创新机制和创新环境。创新资源是创新活动的基础,包括人才、信息、知识、资金等;创新机构是创新活动的主体,包括企业、大学、研究机构、中介机构、政府等;创新机制是创新有效运转的保证,包括激励、竞争、评价和监督机制;创新环境是维系和促进创新的载体,包括创新政策、法律法规、文化等软环境和信息网络、科研设施等硬环境以及参与国际国内竞争与合作的外部环境。

三、创新型城市的主要特征

创新型城市不仅是一个发展结果,也是一个持续不断的发展过程。因此,创新型城市的特征有两个方面,从结果来说,具有静态性特征;从过程来说,具有动态性特征。创新型城市的静态性特征主要是基于城市空间各创新要素来表达的特征,可以归纳为主体特征、环境特征、投入特征、成果特征、结构特征和机制特征六大类。创新型城市的动态性特征是基于城市创新过程来表达的特征,可以分为起点特征、发展特征和效果特征。其中,起点特征包括城市的创新精神、创新环境、创新资源等;发展特征主要是指创新活动本身的发展过程、品质及其表现;效果特征是指创新活动对于城市经济社会发展和福利改善所产生的结果。从静态和动态两方面,创新型城市的特征可以进一步归纳为创新精神、创新要素、创新环境、创新成果、创新产业、创新效率和创新对城市的综合效果七个方面。因此,创新型城市的特征主要有以下七个方面:

第一,创新精神突出。创新型城市的所有参与者对于创新的态度和理念达到高度的共识,并因此形成对创新创业活动以及创新投入的高度自觉性。

第二,创新要素聚集。创新型城市必须做到创新主体明确,创新资源丰富,创新要素聚集,创新体系完善。

第三,创新环境优越。创新环境包括由政策法律、社会治安、城市文明、市民素质、市场、金融等构成的软环境和基础设施、信息网络等构成的硬环境。

第四,创新成果丰富。创新型城市的知识积累、技术创新成果、创新投入产出比均须达到较高水平。

第五,创新产业发达。创新型城市的创新产业主要指高新技术产业和知识创意产业,也包括传统产业中开发的创新产品,均应达到一定的规模和水平。

第六,创新效率提升。创新型城市的经济增长方式和城市发展模式得到显著改善,经济结构不断优化,生态环境不断趋好,科技进步贡献率明显提升。

第七,社会福利和生活质量显著改善。创新型城市的社会和谐程度、人们的社会福利和生活质量均应达到较高水平。

四、创新型城市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一)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

1.综合性原则。创新型城市是一个城市各种创新要素在一个系统内的有机结合。在指标选取时,必须对城市创新系统的主要因素进行综合考虑,客观反映城市自然、经济、社会、文化等各个方面的基本特征。

2.客观性原则。在指标选取时,必须做到数据客观可信、描述明确、定义准确。

3.定量和定性相结合,以定量为主的原则。指标选取要求客观,就必须以定量指标为主体,即根据现有统计口径,或经过简单计算,可以得出该指标的实测值;当然也会有小部分定性指标,主要是关于“创新精神”、政府管理环境和融资环境等“创新环境”类指标,该类指标难以量化,只能通过专家的判断和描述来确定。

4.可操作性原则。创新型城市的指标必须具备易取得、易量化和可比对性,使指标体系具有可操作性。根据指标体系可以对城市的创新化程度进行比较,也可以设定达到创新型城市应达到的指标值。

5.引导性原则。创新型城市评价指标体系除了评价功能外,还应发挥引导功能,即引导地方政府在实施城市创新工程中确定突破重点,建设适合本地特色的城市创新工程。

(二)评价指标体系的基本构架

因为创新型城市具有七大特征,笔者设计了7个一级指标(A1-A7);根据各特征所包含的内涵,分别设计了28个二级指标(B1-B28);根据二级指标所涵盖的重点,设计了106个三级指标(C1-C106),力求以有限的指标把握住创新型城市的评判标准和整体特征。其具体模块结构如表1所示:

(三)关于部分指标的说明

指标体系中的定量指标基本上可以从现有统计资料中获得或计算出来,而定性指标则根据目前一些权威评价指标体系的定义和计算公式选取,采取由专家打分(都以1分为计分目标值)的方式来获得具体数值。现将指标体系中的部分指标说明(主要是定性指标)如下:

价值取向指数(C1)主要考察市民的重商意识、赚钱欲望和消费倾向。计算公式:价值取向=(市民重商意识指数÷目标值)×35%+(赚钱欲望指数÷目标值)×35%+(消费倾向指数÷目标值)×30%。

创新氛围指数(C2)主要考察市民的求新意识、平等观念和兼容心理。计算公式:创新精神氛围=(求新意识程度÷目标值)×50%+(平等观念程度÷目标值)×20%+(兼容心理程度÷目标值)×30%。

人文国际化程度指数(C4)考察城市移民人口比重、外语普及率、外来文化影响度。计算公式:人文国际化程度=(城市移民人口比重÷目标比重)×25%+(外语普及率÷目标普及率)×40%+(外来文化影响度÷目标影响度)×35%。

经济外向度(C5)指一定时期内城市进出口总额与对外劳务收入之和占GDP的比重,计算公式:经济外向度=(进出口总额+对外劳务收入)/全市GDP。

政府创新水平(C29)综合考察政府执行政策的创新性、政府管理的创新探索、政府学习和交流的频繁程度。计算公式:政府创新水平=(执行政策的创新性÷目标值)×40%+(政府管理的创新探索÷目标值)×30%+(政府学习和交流的频繁程度÷目标值)×30%。

政府服务水平(C30)综合考察政府办事效率、服务态度和服务质量。计算公式:政府服务水平=(政府办事效率÷目标值)×50%+(服务态度÷目标值)×20%+(服务质量÷目标值)×30%。

政府招商引资水平(C31)考察政府每年引进外资的项目和实际外资到位情况。计算公式:招商引资水平=(全年引进外资项目数量÷全年新投资项目数量÷目标比重)×45%+(全年实际外资到位金额÷全年总投资金额÷目标比重)×55%。

知识产权保护度(C33)可通过调查了解市场上正版文化产品的比重进行评价。计算公式:正版文化产品比重=(正版文化产品产值÷全市文化产品总值)×100%。

公众对社会治安的满意率(C35)反映公众对城市治安的满意度(通过问卷调查确定)。

市场发育程度(C41)反映商品和生产要素由市场配置的程度。通过综合考察市内商品市场和要素市场数量、成交金额等作出定性评价。计算公式:市场发育程度=(大型商品批发市场实际数量÷目标数量)×20%+(商品批发市场成交金额÷目标金额)×30%+(要素市场个数÷目标数量)×20%+(要素市场成交金额÷目标值)×30%。

融资渠道多样性(C48)考察金融市场上可用的融资渠道类型和数量。计算公式:融资渠道多样性=(内资银行融资渠道比重÷目标比重)×30%+(外资银行融资比重÷目标比重)×20%+(股市融资比重÷目标比重)×30%+(风险投资机构融资比重÷目标比重)×20%。

融资便利性(C49)综合考察银行贷款获得的便利性、资本市场可接近性、民间及风险资本可得性。计算公式:融资便利性=(银行贷款获得便利性÷目标值)×35%+(资本市场可接近性÷目标值)×40%+(民间及风险资本可得性÷目标值)×25%。。

创意产业(B21)是指推崇创新、个人创造力、技巧及才华,强调文化艺术对经济的支持与推动,通过知识的开发和运用,创造财富和就业机会的行业,包括广告、建筑艺术、工艺品、时尚设计、电影与音像、互动休闲软件、音乐、表演艺术、出版业、软件及计算机服务、电视和广播等。

知识产业占GDP的比重(C69)是考察产业优化升级程度,知识产业包括教育业、研究与开发、通讯工具、信息设备、信息服务等五个行业。

科技进步贡献率(C80)是运用系统工程的原理和经济数学的方法,在促进经济增长的诸多要素中,剔除增加资金和劳动的因素,把科技进步的作用单独分离出来,并给予定量的评价。科技进步贡献率是用科技进步率来反映一个区域经济系统效率的总变化。

其计算公式为:

Eδ为科技进步贡献率;δ为科技进步的年平均增长速度,其公式为δ=y-αk-βL

y为产出的年平均增长速度。k为资金的年平均增长速度。L为劳动者的年平均增长速度。

α为资金的产出弹性系数(指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资金增加1%时,产出增加α%)。

β为劳动的产出弹性系数(指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劳动增加1%时,产出增加β%)。

五、评价测度的技术实施方案

为实现创新型城市的评价和引导,必须对指标进行测算和比对。为此,需建立评价指标的功效转换与总量测算模型。

在笔者设计的指标体系中,同一量纲的指标当然是可以直接进行比较的,而要比较不同量纲的三级指标综合集成为二级或一级指标,就必须对量纲各异的第三级指标进行功效转换,实现等效无量纲化后,再按指标间的逻辑关系,通过数学模型,测算出二级指标值、一级指标值和评价总分。为此,确定采用区间离差功效系数方式,实现指标的等效无量纲化,其公式为:

式中:Hi为第i个评价对象评价总分;Dij为第i个评价对象第j项指标的等效值;Wj为第j项指标的权重系数

按上述模型,亦可计算出二级指标评分值Bi和一级指标评分值Ai,从而计算出城市所得总分值;然后,可以设定一个标准值,总分达到或超过标准值的为创新型城市,还可以根据所得总分值的大小进行排序,来比对城市的创新程度。

六、后记

创新型城市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是为了考察创新系统的构成要素及其相互作用的方式,以及不同城市在创新构成要素的安排、创新要素的协调方面存在的差异,从而形成不同特色的城市创新体系。目前,国内许多城市在进行过程当中或出台了一些政策,但总体来说还处于探索阶段。

我国地域辽阔,各省市发展参差不齐,资源、环境条件各异,构建城市创新体系必须根据区域或城市产业结构的调整方向,以及资源的可支配性和可获得性,有重点、分阶段地培养、壮大新兴产业和主导产业,或对传统产业升级,以加快创新能力的获得和扩散,有效地利用技术成果开发有竞争力的优质产品,最终提升整个产业结构水平,人民在创新中受益,使创新成为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火车头。从特征分析出发构建创新型城市的评价指标体系,就是希望能够通过运用评价指标体系这个工具,客观科学地反映各个城市创新的总体情况,并对不同城市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效果进行综合评价和比较分析,为城市创新战略的制定和实施提供切实可行的依据。

【参考文献】

[1]CharlesLandry,TheCreativeCity:AToolkitforUrbanInnovators(1stedition)[M].London:EarthscanPublicationsLtd.,2000.

[2]李兴华.携手共建国家创新型城市[N].深圳特区报,2007-10-13(A3).

[3]吴林海.创新型城市评价指标体系研究综述与展望[J].科技管理研究,2008(1).

[4]杨冬梅,赵黎明,闫凌州.创新型城市:概念模型与发展模式[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6(8).

[5]李英武.国外构建创新型城市的实践及启示[J].前线,2006(2).

[6]梅克保.加快建设创新型城市[J].理论前沿,2006(1).

创新意识主要特征范文篇2

自金融危机之后,全球范围内掀起了新一轮的“工业竞赛”。其中比较著名的包括德国工业4.0、美国工业互联网、英法新工业振兴计划、中国互联网+工业等。从此类战略性的工业发展路径分析,其重点集中到了电子技术在工业领域的对接、融合、应用。但电子技术本身的特性在于“不断创新”,而且任何一个电子技术方面的项目实践均可以带动某个相关产业的整体发展。因而在这种发展战略、电子技术功用角度观察,应该对电子技术的自主创新问题展开具体研究,在策略方面推进其创新发展。

【关键词】

自主创新;电子技术;策略;研究

根据丹纳提出的“创造理论”,要求满足时代性、主要特征、创造环境。集中到关于产品的创新时运用该理论,应该明确认识到现代社会已经进入到了一个信息时代,同时,它的创造环境无论对于国家、团体、个人均有较大的自由度;但产品的创新重点需要抓住某个产品的创新特征,以主要特征分析为其进一步的创新实践提供方向与依据。由此可以在电子技术的自主创新问题上,先对其主要特征加以说明,再根据一些实证结果提出具体推进策略。

一、电子技术创新的主要特征

电子技术创新的主要特征体现在三个方面,分别是技术融合、创新周期、创新阶段。在技术融合方面,以知识创新、电子技术的融合为主,因此以此特征为导向的电子技术创新,就应该增加科学知识研究,令其能够较多的提供理论知识;而电子技术的创新则需要以此为基实现理论向实践的转化。在创新周期方面,电子技术创新周期“短”、“快”、“平”,在出现之后,迅速能够传导到各个行业,但其快速的成长也意味着快速的普遍化,以及被其它电子技术的创新所取代,因而周期短就决定了电子技术创新的“快、准、狠”方向。在阶段性方面,通常电子技术创新需要一个基本的铺垫,如原始创新阶段、再创新阶段就有效的体现了电子技术创新时的基础之重要、再创新发展之必要性。三个特征集中传达了电子技术创新的方向,也为电子技术创新提供了一种压力,如在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实力企业与一般企业之间竞争的激烈程度就是这种竞争压力的具体表现。

二、推动电子技术自主创新的策略

根据现在在电子技术自主创新速度快、转化效率高、经济效益好的发达国家经验分析,其推动电子技术创新的策略主要集中在知识产权保护、多元化投入、资源配置效率方面,所以,下面就这三点做出简要讨论。

1.加强知识产权保护

加强知识产权(IP)保护需要做到三点,一个是在法律层面做好保护的法律条例制定;二是确保执行的有效性;三是要求在保护中采用“严刑峻法”。从第一点分析,应该在法律条文方面细化到每一个关节点,尤其要增加典型案例方面的法律条文规定,一旦出现新的知识产权侵占、复制、剽窃、偷盗等行为,若属于法律条文之外,却能够根据证据进行进一步认定的,则应该以“经典案例”的思路加以补充。从第二点分析,应该在有法可依的情况下,真正做到有法必依,目前在司法改革的环境之下,已经有了显著进步,但电子技术的知识产权保护由于存在一些特殊的特征,因而需要注意在执行方面的技术性,运用“技术手段”,提高执行效果。从第三点分析,要求针对知识产权保护的力度,采取“严刑峻法”;其理由是,知识产权是推进创新能力、自主创新意愿、加强创新持续性的重要手段;同时只有严刑峻法才能真正的保证创造者的权益,保护其成果,对于创新个体、企业、国家均有百利而无一害。

2.推进多元化投入

在电子技术自主创新方面,需要实施多元化投入。比如,资金、教育、课题项目等。从资金投入方面来看,电子技术的自主创新除了一般的政府财政或相关课题项目研究资金扶持之外,还应该借助当前的金融环境进行一些其它投融资方式,包括风投的引入、银行信贷、股票市场、互联网金融等,以此有效的提高资金注入量,保障电子技术的资本基础——这也是电子技术行业属于资本密集型、技术密集型的行业本质所决定。而人才方面的投入则要求以教育作为主要路径,可以具体到教学研一体化层面,将电子技术方面的知识、理论、实践教学,与研究、成果转化,以及课题项目等集中到一起,较好的提高其自主创新诸要素的完备程度等。

3.提高资源配置效率

在任何一种生产行业,要提高效率、增加收益,均需要通过资源配置的高效化而实现(可以参看经济学家吴敬琏《中国改革二十年》中的具体分析)。电子技术自主创新需求的满足自然也不例外,需要以提高资源配置效率达到其创新目标。尤其是在电子技术的三大主要特征之下,创新速度之快、运用之有效、竞争之成败基本上依赖于资源配置效率的高度集中化的有效利用。具体的提高措施可以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是借助生产要素的解构、重构步骤,先对牵涉到电子技术自主创新的人才、资金、研究项目等进行生产要素的具体解构,然后利用项目管理方法,达到各项基于生产要素的资源高效配置,比如,以项目为准的人才、资金配置方案;再如,以团队人才为主力的新技术开发研究等等;因而要求满足灵活原则下的资源可调配性的有效配置。二是通过“合作”,如企业与学校的合作,当前就可以利用校企合作模式较好的实现双方资源的分享、共用实现资源配置率的优化处理,较有效的提高资源配置效率。

三、结束语

在市场环境之下,国家、企业之间的竞争集中于软实力,而软实力的最重要表现以技术为主;比如,中国华为集团由于在技术研发方面的投入较大,在短短十几年间就以其技术创新迅速排到了世界百强企业之前。电子技术在现代的运用已经涉及到了生存、生活的方方面面,也正在改变着世界的发展形态,但由于其属于“高、精、尖”类型,研发投入、创新需求、IP数量、风险、收益等均要求较多的资源配置;再加上更迭速度较快,所以持续创新就成为了必然的选择之路。因此建议在知识产权、多元投入、资源配置三个层面做出较好的推进,为我国电子技术的自主创新提供推动力。

参考文献

[1]陈皓,周洪艳.工程领域电子技术的运用[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5,(16):123-124.

[2]闫德林.新形势下的创新电子技术分析[J].商品与质量,2016,(24):72-72,73.

创新意识主要特征范文篇3

关键词:应用型;高职学生;特征

课题项目:2015年吉林省教育科学研究领导小组办公室吉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基于教育对象的高职数学教学模式研究”阶段性研究成果。

项目编号:GH150693。

G711

我国的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在逐渐发展成熟,它已经成为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的重要内容,但在我国的高职教育发展体系中还存在诸多的问题,导致高职学生的性格特征和整体心理素质较为薄弱,为此,我们应当针对性地对高职学生的人格特征和社会适应性特征,进行全面的分析,并提出高职教育人才培育的措施和方法,从而推动高职教育的持续、健康发展。

一、高职学生的人格特征辨识与分析

1.高职学生与普通大学生之间的人格特征差异分析

高职生比普通大学生更为外向和热情,它们的乐群度较高,合作适应能力也较强,主动参与社团组织的积极性也较高。高职生较普通大学生更为谦逊和通融,恃强性较低,有迎合他人的意愿和倾向。缺乏远大的目标和理想,创新探究意识较普通大学生差,随众意识较强。

2.不同性别高职学生的性格特征差异分析

高职男生和高职女生的人格特征,在乐群性、敏感性方面的人格特征共性较多,他们都能够积极地融入到社团群体之中,显示出热情、可亲近的人格特点,而且他们的适应能力较强,易于接受他人的建议。但是,他们在聪慧性和现实性方面存在较为突出的差异,高职男生的智力聪慧度高于高职女生,由于男女智力结构的差异,高职男生的专业性和实用技能性特征优于女生;而在现实性方面,高职女生比高职男生更为现实和世故,这主要是高职女生心理较为早熟的原因而导致的。

3.高职文理科学生的人格特征差异分析

高职文理科学生的人格特征差异表现出学科专业的特点,高职文科生容易与人合作相处,有较高的乐群性;敏感性较高,喜欢感情用事;在团队活动中表现出一些不着实际的想法,而降低团队工作效率;世故性高,有一定的忧虑性,有患得患失之感,紧张度较高而影响了潜能的发挥。高职理科生则表现出好强固执、独立性强的特征,他们的敏感性不高,较为现实;世故性和忧虑性较低,有较强的自信心,紧张度也较低,这应当与学科专业相关,由于理科生的专业性和技能水平较高,对于社会就业压力较小;而相对来说,高职文科生的社会就业压力稍大些。

二、高职学生的生涯适应性特征分析

总体来看,高职学生的社会生涯适应性水平较为良好,这不仅可以从其思维倾向来看,也可以从其自我调控性来看,高职学生都表现出一定的自我心理意识准备和行为方式策略,具有较大的发展潜能和空间。

三、高职学生的求职行为特征分析

高职学生的求职大多选择在企业单位就业,还有超过六成的学生选择灵活就业方式,他们选择升学的意愿下降趋势较为明显,求职的心理意愿更为理性和务实,在求职行为中,他们考虑个人喜好因素较多,其次还主要考虑专业、工作环境等因素,就业选择也逐渐向基层倾斜,自主创业的人数还较低。同时,高职学生自身也存在积极的求职行为和消极的求职行为的区别,一些学生的风险意识和服务意识还需要增强,要增强个人求职的吃苦精神和责任心,以诚信而实现个人就业问题,这也是高职生涯就业教育中的重大课题内容。

四、高职学生的教育分析

1.深化高职教育改革,基于学生的人格特征进行创新培育

在高职素质教育人才需求的背景下,在教学课堂上注重知识传授的整体性和探索性,要创设新型的教学模式,培养和提升高职学生的能力。

(1)赏识竞赛合作教学模式。由于高职学生的乐群性较高以及恃强性的特点,在课堂教学模式中,可以将其人格特征与赏识教育相结合,开展课堂竞赛活动,以正强化为主,发挥女生合作性和适应性强的人格特征,并让男生感受到成功和满足,在合作与交流的过程中,改善高职学生的弱势个性特征,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潜能,促进学生知识体系的进一步完善。

(2)媒体延伸式的教学模式。这主要是考虑到高职学生幻想性和创造力的心理特征,进行多媒体课件的延伸教学,教师可以根据不同课程的特点,进行网上教学、网上作业训练,从而丰富教学内容,帮助学生进行新旧知识的链接和巩固,生成个性化的知识体系。

(3)情境探索的创新教学模式。针对高职学生的心理维度,教师要摒弃传统的程序教学法,多融入一些情境探索教学法,让学生在开放式的情境下,自主参与、自主合作讨论、自主创编,进行知识的自我探究与合作,并与观察实验教学法相结合,增强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

2.注重对高职学生的实践技能训练和培养

高职教学要以专业特点和培养目标为宗旨,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培养和训练学生的实践技能,提升高职学生的“含金量”和竞争力。高职院校要积极与企业单位相联系,打造“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模式,并建构高职学生的实习实训基地,根据不同的专业,组织学生进行实习并参加职业技能资格考试,为社会生产一线提供应用型高等专业人才。

3.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和科学的择业观

高职院校要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健全学生的人格,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学生合作精神和抵御挫折的能力,健全高职学生的人格,并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科学的择业观,要从就业意向、求职心理和特征等方面入手,为学生提供必要的就业指导。

五、结束语

在高职素质教育的过程中,要关注高职学生的特征,注重对学生的性格、兴趣分析,并根据不同的专业特点,进行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健全高职学生的人格,充实高职学生的精神生活,强化高职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从而全面提升高职学生的综合素养和竞争力。

⒖嘉南祝

[1]王文艺.高职生综合素质的研究现状及提高路径研究[J].佳木斯教育学院报,2013-02-15.

[2]黄雪梅.谈高职生的综合素质培养[J].中国科技信息,2005-12-15.

    【办公范文】栏目
  • 上一篇:养猪培训总结(整理2篇)
  • 下一篇:养猪场盈利模式(整理2篇)
  •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相关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