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卖——米——喽!”每周六,我们那空荡荡的小区里总会回荡着这么一声吆喝,这么响亮而又熟悉的吆喝。
用不着看,也知道这肯定又是那位老妇人。我曾经仔细地观察过她,满头的银丝,梳得很干净,整整齐齐地盘在后脑勺。岁月匆匆,却也不忘在她的脸上刻上几笔,使她的脸上布满深深的皱纹。她或许有八十多岁了,却还是坚持着要来买米。
妈妈催促着:“来五十斤大米!”随之而来的,是一阵沉重的脚步声。“砰”地一声,门开了。一阵腊月的寒风跑到了屋里,吹得我打了一个寒颤,连忙请那背着一大袋米的老人进来,关上门,把那呼呼作响的狂风挡在门外。
我和妈妈都裹着厚厚好几层睡衣,相比之下,老人身上的`衣服就少多了,只有一条像麻袋一样十分破旧的裙子,上面还打着补丁,老人光着脚,没有裤子。老人有一张瘦黑的脸,老人的脸红扑扑的,干瘪的嘴唇有些发白,却微微上扬,虽然,八层楼的楼梯让她有些疲乏,但她始终快活地笑着。她的眼睛不大,像两粒黑芝麻一样,深深地陷在皱纹里,却也颇有笑意。
有一次,老人突然兴奋地拽着我的手,要领我们去她家作客,说我们和她们家之隔一条河。过了桥,我们看见了她的家——确切地说,是她的房间。这是一座小小的砖房,只有三四平米,差不多被一张小床占满了,床边有一个破木盆,和一只小碗。她自豪地向我们介绍哪里是卧房,哪里是浴室,哪里是厨房……我们惊呆了:这么小,这么无趣的房子也能被老人分配得井井有条。
在房间里转了一圈,我们走了出来,看见了老人正在收大麦。想在正好是秋初,天还不见转凉,老人的额头上滋出了细细的汗珠,背上的衣服已经被汗水浸湿了。
我问老人:“你的孩子呢?他们都去哪儿了?”
老人听了,眼泪一滴滴往下流,噙着泪吐出了几个字:“他们……不要我了。”老人接着哭得更凶。
可怜的老人,在被孩子抛弃的世界中痛苦地活着,一天天消瘦下去,背也渐渐驼了,眼睛因流泪过多而看不见了——从此,我很少看见她的笑容。
今天早上,我出门时,看见了对面的稻田旁,立着几个大大的花圈,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走过那座桥,我看见……没错,花圈摆在她家的旁边。这位卖米的老人,她离开了我们,希望她在另一个世界能够幸福地生活。
“白云奉献给草场,江河奉献给海洋,我拿什么奉献给你,我的朋友,白鸽奉献给蓝天,星光奉献给长夜,我拿什么奉献给你……”听着优美的歌,我不禁想到了那些为祖国捐躯的战士,那些为别人而奉献自己一切的人………
那是个偏远的山区,有一条河横在村庄和小学校之间。每逢下雨,河水上涨,孩子们就无法自己渡河,一个男教师主动担任送孩子渡河的任务。他艰难地背着每一个孩子过河,用自己的背搭起一个坚实的人桥。男教师因此受到表彰,升职调走。继任的是一位柔弱的姑娘。孩子们在雨天又没法过河了。家长们只得去学校背自己的孩子过河。女教师因此决定为孩子们建一座永久的桥。她奔波于政府的各部门之间,费尽口舌,甚至自己掏钱送礼,请客。在她长期不懈的努力下,一座铁桥连接了河的两岸,孩子们再不必为过河而担心。女教师没有因此得到提升,她在那个小学里默默耕耘了一辈子。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
在我生活中,也有很多平凡的人都在默默的奉献,只是他们没有要求回报,所以没有人认真的去体会他们的奉献,也没有人去觉察其中所包含的爱心,这就注定了奉献者一生的平凡。我想,很多人会为女教师而感到不平:她付出那么多,为什么没有回报?其实大可不必这样,不仅仅因为无私付出的人很多,更主要的是,我相信,那位女教师并无怨言,反而我感觉她活得很充实,很快乐,当她决定为孩子们建一座桥的时候,她的心里只想到那是她的责任,只想到为孩子们去做点什么,她实现了自己的心愿。
因为奉献,她得到了快乐。看着孩子们过桥时轻快的身影,看到家长们放心的笑容,她拥有的是最真实的快乐和满足。至于,有的人还为她在山村工作一辈子而感到不平。我想说,不要用我们自私的思考方式判断她的生活,当她有愿望成为一名山村教师,当她扎根在那片贫瘠的土地,当她选择无私奉献,尽职的工作,当她决定用自己的生命,擦亮那一双双稚嫩的眼睛的时候,她已明确了快乐的意义,找到了生活的目标,用一生的时间,换取山村孩子们美好的未来就是她的理想和心愿!
最大的幸福是莫过于把自己的精神力量奉献给他人。也许我们都应该像的法国作家蒙田说:“生命的用途并不在长短,而在我们怎样利用它。许多人活的日子并不多,却活了很长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