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默写听写法
默写和听写,对学生全面掌握某个重要知识点很有帮助,但是很多人混淆了“听写”与“默写”,认为听写就是默写,默写就是听写,实际上这两种方法还是有比较大的差异的。默写的方法是教师以问题的形式要求学生把相关知识“默”出来,比如提问:“隋唐三省六部制中三省的职责各是什么?三省之间的关系如何?有何作用?”而“听写”更符合高三历史复习迎考的要求,我们以上面同一个知识点的考查来设计问题,可提问:“唐太宗时期,如果计划在长安城内修建一条宽阔的马路,以改变因人口众多造成狭窄街道不堪重负的状况,你认为当时一般的行政流程是怎样的?如果该流程运行不顺利,你认为最可能是在什么环节上出了问题?请用箭头示意图写出该流程及出了问题时的处理方法。”这样的提问,运用新情境,符合新课程改革的趋势,需要学生“理解”掌握知识点,明显比“默写”更有优势,参考如下:
皇帝中书省(拟诏)门下省(审核诏令)尚书省工部(负责执行)
“听写”与“默写”的目的都在于巩固基础,而“听写”妙就妙在要求学生在“记”知识的基础上,还会“用”知识,把“死”的知识变成“活”的知识,这就是高考复习中历史教师经常强调的“活用知识”、“理解掌握知识”。相比较而言,“听写”比“默写”具有更高的要求,更能体现出学生掌握知识的真实情况。
二、互纠式提问法
“互纠式提问法”,即把“提问”主要放在课外如自习课,学生一般两人一组(最好是基础接近),围绕某一核心概念进行提问。具体的方法可如下:对一位同学提出一个问题,如果回答正确,再询问另一位同学是否已掌握回答的要点;若回答不出或回答不够准确,让第二位同学纠正;若两人都回答不准确,再由教师指出该问题的掌握要点,力求“准确”。按照这一方法,对第一位同学提问几个问题后,交换两位同学的位置,先回答问题的同学纠正另一位同学的回答。教师在提问时要注意知识点的全面性,在设问时有必要的话还需横向、纵向地联系相关知识点,以知识体系的形式展示给学生。
问答与相互纠正的复习方法能够使学生对提问内容留下深刻的印象,也明白其要点所在,同时“文科强调的是一种最基本的循环记忆学习方法,因此历史复习时需要反复,复习到后面还要时不时温习前面的知识”。
三、边读边写法
学生在朗读复习时,必定会遇到一些难记、难理解的知识点,这时学生就可准备好笔和草稿纸,在读的过程中把自己还不懂或还没记住的概念写下来,而且要多写几次,没有理解清楚的还要求教于同学和老师。比如学生在复习“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这一专题时,普遍觉得世界市场的发展史比较难记,不少学生花了大量时间只能暂时记住该知识点,过两三天再回忆时,发现还是掌握得很模糊。可以这样尝试:读到“新航路开辟”时,把这五个字写下来,并加上早期殖民扩张,这是世界市场开始出现并逐渐扩展阶段;读到“第一次工业革命”时,也写下这几个字,到它完成时,世界市场初步形成;读到“第二次工业革命”时,就要知道它完成时,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四、百家讲坛法
如果从清帝国的瓦解算起,大众对清官的这种好奇和“窥探”已经持续了百年,清宫魅力却丝毫不减,它究竟还有什么可供消费的“资源”?在不同时代,大众文化语境下的“清宫热”,又怎样引导甚或迎合着观赏者对历史的想象?面对清官,正说也好,戏说也罢,既然是讲故事,还是让我们从头道来。
民初:解禁后的“狂欢”
1912年,老大帝国轰然坍塌。言说者面对原本属于“”的这一段历史,“解密”的热情空前高涨。期刊编辑和大小书商们也很快发现了这一大“商机”,直接的反映便是出版市场上快速形成的“清官热”。清官、官场、政治事件、皇家轶事,均成为历史写作者们热衷写作的对象。不论是掌故笔记(如许指严、狄保贤等人的笔记小说),还是历史演义(如蔡东藩、许啸天等人的长篇演义),关于有清一朝的“故事”绝不愁没有读者。“辛亥以后,国人喜谈胜朝遗事,尤乐道宫禁轶闻,大抵得诸传闻者十之二三,出诸附会者又十之三四,欲求语有本源,堪作一朝信史者,十不一二觏,识者悲之。”(迦龛《清宫谈旧录》,《小说大观》第9集第1页)
事实上,清朝的终结,不单单是一个王朝的终结,更是整个中国帝制时代的终结,因此,民初时读者和写作者面对历史的热情,并未单独集中于清宫,在新的价值观念和意识形态的影响之下,所有的历史都面临着重新书写的可能。民初的通俗历史写作潮中,自上古史到晚清史,均有不同热度的呈现。但不可否认的是,其中清史写作无疑是热点中的热点,究其原因,一是因为这段历史还没有权威的“官修”文本,相对而言,发挥空间最大;二是如前所述,由于“解禁”,必然带来言说的。恰如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刚刚结束时在影视和文学中兴起的“‘’题材热”,“禁忌的划定,极为有力地加强了大陆社会的精英知识分子某种斗牛士式的‘突破’的热情,以及市民心态定的‘禁书’、‘禁片’情结,引发了一种对‘’、真相、珍闻,对当代政治悲剧、政治内幕、秘闻的空前的,不间断的关注与热度,并在不断地强化、制造着一种特定的政治文化‘窥视癖’的类型”。(戴锦华《隐形书写》,第77页)这段分析转接到民初知识分子的身上似也完全契合,历史解禁引发的窥视热潮,就这样在文学市场上促成了一次消费热潮。
和当下大众文化中的“清宫热”相比,民初对于清官的消费自有其“时代特色”。换言之,民初的读者和写作者们向历史索取的和当下大相径庭。中国本有隔代修史的传统,其好处显而易见,便是可以更多地保证历史的客观性,当然,修史者所受的限制也相对较少些。民初与清宫清史相关的写作在这些方面则欠缺明显,大部分带有鲜明倾向性和情绪化特征。以面对历史的姿态而论,民初的清史写作不论形式如何,大抵可分为“正说”和“野史”两大类。考虑到这类写作对面对的多为通俗文学消费市场,后者的受众面更广是可想而知的。即便是以严肃态度面对历史的写作如蔡东藩的《清史通俗演义》,力求遵循“以正史为经,务求确凿,以轶闻为纬,不尚虚诬”(《唐史通俗演义·序》),也不可能在写作中完全放弃民众喜闻乐见的“轶闻”,以《清史通俗演义》为例,诸如“太后下嫁、顺治出家、血滴子、乾隆身世”等,虽不如其他书中重笔渲染,但也颇有涉笔。至如以“宫闱秘史”为卖点的历史小说,在这方面的表现也就不难想见。
“正说”和“野史”,在很多时候相互杂糅,难以分辨。民初清史写作潮中最先兴起的笔记小说,从内容上说往往包罗万象,从有据可查的典章制度至道听途说的秘闻志怪,从作者的亲身经历到古老相传的传说故事,均能涵括其中。许指严向被视为此类笔记小说作家之代表,许本人自幼便随祖父游宦,其笔下的清史轶闻多得之于此,再加上之后自己的考证,至少读起来可信度是颇高的。他以乾隆南巡为题材的《南巡秘史》风行一时,日后关于乾隆下江南的诸多“戏说”之作,其材料多源于此。至于《十叶野闻》,则将视线转移至宫廷生活,正史背后的种种宫闱秘闻,与军国大事的正面书写相比,对于其读者而言,想必是提供了另一种阅读趣味。这类笔记小说,因虚实杂糅,一般读者很难进行分辨,其中相当多的部分成为后来的清官消费中的热门话题。
高中就读于天津市耀华中学,2013年高考成绩为609分(文科),现就读于南开大学编辑出版专业。
天津市耀华中学
学校创建于1927年,是天津市教委直属的公立重点高级中学。耀华中学以历史悠久、校风淳朴、英才辈出享誉于世。建校至今,该校已为国家培养了数万名优秀人才,其中有15位“两院”院士,一大批政界精英、军中将帅、学术大师、艺术名家和体育健将。近几年,耀华中学每年为全国各类高等学校输送700多名优秀毕业生,数量居全市中学之冠,高考录取率均达到本科率100%,重点率97%以上。
十年寒窗苦读,终于考上了我心仪已久的南开大学。虽然文综总成绩并不突出,但是耗费最多时间的历史给了我惊喜:历史总分100分,我考了89分。很多人都问我,2013年历史卷子那么让人摸不着头脑,你怎么还能考得那么好?这个问题并不难回答,一言概之,就是要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接下来,就让我给大家介绍一些学习经验吧。
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若想学好历史,最重要也是最实用的一点就是要对历史有兴趣。有人会疑惑,兴趣不是天生的吗?还有人说,我一看见文字就头疼,一提起背诵就难受,完全提不起兴趣,怎么办?其实这个问题解决起来很简单,只需要把学历史的过程当成是听故事的过程就可以了。我猜大家应该对听故事不反感吧?相较于政治,历史更具有沉淀感,如同第二、三次泡的茶,浓郁香醇;而与地理相比较,则更有逻辑感和趣味感,如同破案游戏,环环相扣。所以,把学历史比作听故事,绝对是贴切的。
那如何才能有听故事的感觉呢?我的方法就是把课本上印的铅字变为脑中的一幅幅图画,同时让图画动起来,演绎课本上的故事。历史书中提到的人物大多数为我们所熟知,如秦始皇、唐太宗等霸主明君,拿破仑、曹操等一世枭雄。根据自己对他们的认识了解,把他们的历史事迹变成图画也并不算困难。而当你有了能将铅字变成图画的能力,那至少证明你已经不再排斥历史。在这个基础上,再将史实联系实际,就能在掌握知识的同时锻炼出虑事缜密的思维,可谓益处多多。
二、努力是成功的钥匙
有了兴趣之后,接下来便是走好以下三步。
第一步:写。好记性不如烂笔头,上课时记笔记十分重要。笔记是老师多年教学经验的精华,它不仅融入了书本中的必记内容,同时还记录了老师自己对历史的见解,如同一个引路人一样,给了你一个学习的方向,同时教会你把握住重点。那我们应该怎样记笔记,又该如何利用呢?记的过程只用记大纲,如同目录一样,以关键词为主,而不是做小抄写员,对课本中出现的原字原段照单全收,这样不仅浪费时间,而且很容易忽略老师在课堂中提到的重点。利用笔记时,可以把笔记当成前情提要,根据笔记内容联想书本知识,同时又根据个人理解笔记的实际情况,对笔记进行增减。这样整理下来,笔记就成为了自己的学习财富,而不再是一个普通的本子了。
第二步:念,即读书。课本是出题的源头,自然也是考生获得佳绩的关键依据。可是历史必修加选修一共五本书,字写得又密又小,该如何找到读的重点呢?平时不喜欢死记硬背的我有以下建议:一按时间顺序,时间就是历史事件的根。课本后面都有大事年表,方便的话可以直接撕下来,不方便就直接复印。然后,按照大事年表的顺序,写出年代特点。如果自己总结得不好,可以请教老师,也可以上网查询。掌握了年代特点,就好像拥有了一件可攻可守的武器,分析起事件和材料来就会有年代代入感,落笔答题也绝对有理有据。二按课本顺序,逐课阅读。或许你已经熟悉史实了,但自己的语言却不是很规范,很可能无法答到得分点上,这就像是钉钉子钉了一圈,结果却都偏了,典型的费力不讨好。而书上的语言是准确凝练的,所以,背诵之后答起题来会十分顺手,而且更容易扣中得分点。不过,我要提醒大家,只有理解后再背才是最有效的,建议大家按照笔记和参考书的讲解来深入理解,而有的内容在理解之后不用背就已经印入大脑了。三按专题,按照古代现代、国内国外、政治经济或者战争科技交通分都没问题。归纳专题可以让历史内容更具有连贯性,容易以点连线,由线成面,把知识点串成知识网,背诵起来也会更加容易。以上三种背诵方法都是我常用的,三种混合起来使用背诵速度绝对够快,并且记忆深刻。
最后一种:习,即复习。按照记忆曲线图示,三天内复习效果最好,如果相隔10天再复习,那下次你再看的时候就不认识它了。并且,复习过程中有一点十分重要,就是不要总停留在课本前几页,每次都从第一页开始看起。我给大家的建议是“广撒网少漏鱼”,你可以选择乱序,翻到哪页看哪页;也可以重点突破,从最生疏薄弱的下手,先补最大的洞。
三、拓宽知识的广度是取得成绩的捷径
拥有了兴趣,又肯下工夫去学习,现在你差的就只是知识的广度了。你需要掌握一定的历史常识,建议多阅读一些《史记》《左传》这类的正史。当然,如果你认为它们实在太严肃,网络上流行的“唐宋元明清的那些事”也是不错的选择。如果你实在不喜欢阅读文字,那最后的绝招就是中央电视台的“百家讲坛”和“大国崛起”系列了,绝对娱乐的同时又掌握了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