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点作文网

大学生旅游市场分析(收集5篇)

时间: 2024-08-21 栏目:办公范文

大学生旅游市场分析篇1

关键词:旅游市场;需求预测;方法

一、引言

旅游需求是旅游市场形成的根本基础,没有旅游需求,旅游市场就无从谈起,旅游产品的价值也就无法实现。因此,对某地旅游产品的需求量是旅游目的地旅游管理部门、旅游企业(景区、旅行社等)和旅游从业人士都十分关切的重要问题。旅游需求的重要性说明,任何一个国家或地区在发展旅游业时,都必须以人们对该国或该地区旅游产品的需求为依据,在此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开发旅游产品,合理地规划和控制旅游业的开发规模和发展速度,以实现发展区域旅游业的最佳效益。对旅游者需求研究特别是对其消费行为的研究非常重要,中国的旅游业发展需要这方面的研究来指导实践。而消费者的需求和消费行为也随着社会发展不断变化,需要业界不断地追踪研究,与时俱进。旅游者需求与消费行为将始终是中国旅游研究的前沿问题[1]。我国的学者一直以来十分重视这个问题的研究,进行不断地探索,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

随着我国旅游业的不断发展,旅游活动对社会的影响不断加大,关于旅游需求的研究开始向更深的层次展开,很多不同领域的学者开始介入到旅游需求的研究之中。从旅游目的地的角度研究旅游需求可以指导目的地的旅游产品的开发与规划、旅游企业经营策略,为旅游资源开发与规划等提供科学的依据。

二、旅游市场需求预测研究中的统计分析

利用中国期刊网搜索,从研究内容进行选取,共有137篇文章来探索旅游市场需求预测问题。王铁生(1984)首先发表文章探讨杭州国内旅游需求预测[2]。而1985年12月通过鉴定的《北京旅游发展战略》,其中包含了客源市场调查研究篇幅,从内容上看,包括了客源市场预测、市场发展战略、旅游者行为分析等;从方法上看,使用了大规模的问卷抽样调查,并进行了旅游市场预测研究,在全国具有领先意义[3]。从此开始,我国学者对旅游需求预测进行不断研究和探索。

(一)文献数量统计

从文献的时间动态分布统计中看出(见图1),我国学者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进行旅游市场需求预测研究,在20世纪80年代仅有4篇相关文献。而持续进行此方面的研究始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我国学者陆续开始进行旅游市场需求预测的研究。从1996-2004年,文献数量基本持平,但总体上略有递增趋势。近几年(2005-)有关旅游市场需求预测的研究又有新的增长,而且增幅很大,尤其是2005年达到15篇,是2004年的3.75倍,2006年达到了20篇,2007年截至到7月份已经有19篇文献,可见我国对旅游市场需求预测的研究真正兴起于最近几年。

(二)研究方法分类统计

国内对旅游需求预测的研究主要是在借鉴国外旅游需求预测方法的基础上做更进一步的探索与分析,不少学者对旅游需求预测方法改进做了大量研究[4]。笔者参考了任来玲(2006)的旅游需求预测分类[5],将137篇文献按照研究方法进行分类。从传统的研究方法来看,有60.1%的文献采用,其中有15.2%的文献采用了定性研究方法,有44.9%文献采用了定量研究方法,所有的传统研究方法中回归模型的应用最多,达到了24.6%;有39.9%的文献采用了人工智能方法,在人工智能方法中,灰色系统研究方法应用最多,达到了19.6%。

三、旅游市场需求研究轨迹分析

在对137篇文献进行总体统计分析的基础上(结合表1和图1),根据我国旅游市场需求研究的具体情况,从研究发展的轨迹来看,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为20世纪80年代,我国的旅游研究起步于改革开放以后的20世纪70年代末期,这个旅游研究处于起步阶段,一直到20世纪80年代末期,我国对旅游市场需求预测的研究仅有很少的学者介入,研究成果很少;第二个阶段为20世纪90年代,我国的旅游研究蓬勃发展,有较多的学者开始对旅游市场需求预测进行研究,从内容和方法都有一定的扩展;第三个阶段为2000年以来。2000年以来,我国的旅游市场需求预测研究在数量上和研究方法上都出现了比较大的变化,虽然回归模型仍然是主要的研究方法,但是已经从简单的一元回归向多元回归、指数回归、多项式回归转变,新的研究方法引入、如神经网络、粗集理论开始应用到旅游市场需求预测之中,而且多种方法的综合应用研究也不断地增加。

(一)零散的摸索起步阶段(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末)

在此期间共有5篇相关文献。从研究方法的时间演进看,我国的旅游市场需求预测研究在1990年以前,我国的学者开始进行旅游市场需求预测研究的摸索,在研究方法上主要使用传统的研究方法,虽然以定量方法为主,但是利用的定量方法比较简单,回归模型都是使用了简单的一元线性回归方法,而且都以国民人均收入为自变量。

这一阶段代表性成果有王铁生,葛立成(1984)利用铁路运输、公路运输、水运和空运发送人次对杭州旅游人次进行匡算,并指出了其中的误差。在对杭州市旅游市场需求进行预测中,认为经济发展是衡量国内旅游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其利用人均国民收入作为自变量用一元回归模型进行旅游市场需求预测。同时为了弥补第一种方法的不足,又使用了指数方程(时间序列)进行了预测。文章最后指出旅游增长率高于人均国民收入增长率[2]。叶涛(1986)首次提出运用计量经济学的方法进行旅游市场需求预测。文章提出了黄山客流量模型,文章使用了回归和滑动平均结合模型对黄山旅游市场需求进行了预测[6]。韩德宗(1986)首次将引力模型和旅行发生模型引入国内,并进行了介绍、分析[7]。

(二)稳定的探讨成长阶段(20世纪90年代)

在这一阶段,旅游市场需求研究文献数量相比较第一阶段有了很大的提高,在研究方法上也出现多元化,特尔菲法、ARIMA模型和灰色系统都第一次运用到旅游市场需求预测之中,但回归模型和时间序列仍然占有主导地位。研究出现了从简单单变量分析向复杂的多变量分析、静态模型向动态模型、单一方法向方法综合发展,多种学科(如数学、地理)开始介入到研究之中的变化趋势。

一些新的预测方法、模型应用到旅游市场需求预测之中。保继刚(1992)首次运用修正引力模型对北京市6月份国内游客预测模型,并指出模型的使用范围,在我国使用引力模型存在数据问题,要使用引力模型进行旅游市场需求预测必须有些解决旅游数据获取[8]。张洪明(1995)首次将灰色理论应用于旅游市场预测之中,建立了引入残差信息的灰色预测模型,指出灰色建模不需要大量原始数据,不存在误差积累,和概率统计、回归模型比较具有精度高的特点,适合用于中长期旅游市场需求预测[9]。赵西萍,王磊,邹慧萍(1996)对国际上旅游市场预测方法进行了综述,并提出了旅游需求预测的发展趋势——与经营管理过程相融合的预测方法[10]。魏启恩,刘新平(1997)引入随机时间序列ARMA,ARIMA模型分析方法,建立了西安境外游客的ARIMA动态预测模型[11]。

这一阶段一些综合性的组合方法开始出现,如周建设,刘新平(1996)选用了逻辑斯缔曲线模型,选用常规的线性回归和三次曲线模型等7种模型对昆明入境游客进行预测,通过比较分析发现带虚拟变量的线性回归模型和指数曲线模型较优。并利用7种预测模型进行了组合预测[12]管宁生,杨丽,王建平(1998)利用指数模型和特尔菲法对鹤庆县旅游市场进行了预测[13]。

(三)快速的发展整合阶段(2000年-)

2000年以来,我国对旅游市场需求预测的研究进入了新的阶段,目前有108篇成果出现,远远多于前20年的总和,由此来看,对于旅游市场需求预测的研究成为了旅游研究的热点之一。随着经济学的介入和人工智能理论的成熟以及在各行业的广泛应用,旅游研究者将计量经济方法、神经网络、灰色模型等这些方法引入旅游业,并进行了旅游需求模型和预测研究的有益探索。在旅游市场需求研究中尝试将新的研究方法于最新的研究结合和整合运用,研究方法逐渐精细化,这样得益于旅游需求理论的不断提升,旅游建模和预测方法也经历了比较大的变化。

李峰,孙根年(2006)应用旅游本底趋势线的概念和方法研究了2003年“SARS”对我国的旅游的影响[14]。吕连琴,王世文(2000)通过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分析了小浪底国内客源市场的趋势和走向,还尝试采用了趋势分析法、专家咨询法、分级累计法、平均值法等多种预测方法,对小浪底旅游区国内旅游市场进行了深入的分析与预测[15]。田喜洲(2001)对重庆市美国旅游客源市场进行了详细分析,并通过建立指数方程预测模型预测了重庆市未来3年的美国游量[16]。张启敏,汪文帅(2002)采用Hammerstein模型对宁夏2006年的旅游需求量进行预测、并对该模型进行了修正,同时指出在小样本条件下Hammerstein模型是一个非线性模型[17]。吴江,黄震方(2004)运用Logistic曲线对旅游地生命周期的发展阶段进行模拟,并应用StellII语言建立了模型,代入一定的数据进行处理,模拟旅游产品生命周期曲线,并对这一曲线的主要影响因素进行了讨论,得出旅游市场预测的非线性规律,并讨论回头客对旅游地持续发展的重要性[18]。王娟、曾昊(2001)研究了人工神经网络(ArtficialNeuralNetworks)在旅游市场预测的应用及其重要性[19]。郑江华,刘平(2001)利用线性组合预测方法对新疆国际旅游客源量进行了预测[20]。张立生(2004)研究了影响旅游需求的因素,并对经济、人口和交通因素分别进行分析,建立了预测模型,预测了我国2005年和2010年的国内旅游人次和旅游收入[21]。刘颂(2003)利用GM(1,1)模型对旅游地客源市场动态预测方法进行了探讨[22]。曹霞(2006)在分析上海市2000年1月—2004年9月旅游市场动态变化时序数据的基础上,采用博克斯-詹金斯(B-J)方法预测了2004年4月—2004年9月间上海市旅游客流的发展变化趋势[23]。谭频频等(2006)建立基于月度数据的桂林漓江旅游航班、运量及游客的需求预测模型,运用指数平滑、SARIMA和Elman人工神经网络3种方法,并采用平均绝对误差(MAE)、均方差百分比误差(RMSE)和平均绝对百分比误差(MAPE)评价模型预测效果。预测实例表明Elman神经网络模型更能反映时间序列的波动性,更适合桂林漓江旅游需求预测[24]。

四、结语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国内对旅游市场需求预测的研究具有以下特点:新晨

第一,从研究方法来看,国内在对旅游市场需求预测的研究过程中仍然偏重于定量研究方法(模型)的使用和探索,但是,研究成果具有一定的相似性。近年,开始注重定量与定性方法相结合以及一些方法的综合运用,预测方法正由单一化逐渐向综合化方向发展。但是和国外的研究相比较,虽然研究方法日益丰富,但是研究零散,缺乏系统性,没有形成体系,因此,对于研究方法的理论探讨和体系形成需要不断地努力。

第二,从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来看,国内旅游市场需求预测研究方面着重现象的统计描述,利用模型进行过程和机制分析较少;针对某一消费者群或旅游目的地的实证分析较多,对基础理论与方法论的探索少;强调个案研究多,以个案推导整体的做法不够严谨,样本质量和代表性存在问题,研究结论不具备普遍指导意义。在研究中对于旅游市场需求预测的目的和意义认识不够,对于预测过程和结果的分析不足,致使其实用价值受到很大影响。

参考文献:

[1]范业正.旅游者需求与消费行为始终是旅游研究的前沿问题[J].旅游学刊,2005,20(3):10-11.

[2]王铁生,葛立成.对来杭国内旅游者的动态分析[J].浙江学刊,1984(4):7-13.

[3]http:///expert/user1/27/archives/2005/458.shtml[EB/OL].

[4]欧阳润平,胡晓琴.国内外旅游需求研究综述[J].南京财经大学学报,2007(3):80-83.

[5]任来玲,刘朝明.旅游需求预测方法文献述评[J].旅游学刊,2006(8):90-92.

[6]叶涛.黄山旅游市场的分析和预测[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1986(2):63-68.

[7]韩德宗.旅游需求预测重力模型和旅行发生模型[J].预测,1986(6):66-67.

[8]保继刚.引力模型在游客预测中的应用[J].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2(4):133-136.

[9]张洪明.森林旅游客流量引入残差信息的灰色预测[J].四川林勘设计,1995(4):29-33.

[10]赵西萍,王磊,邹慧萍.旅游目的地国国际旅游需求预测方法综述[J].旅游学刊,1996(6):28-32.

[11]魏启恩,刘新平.西安市境外游客动态预测模型[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7(2):67-71.

[12]周建设,刘新平.昆明境外游客市场预测探讨[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6(4):75-79.

[13]管宁生,杨丽,王建平.鹤庆县旅游市场分析与预测[J].社会科学家,1998(增刊):105-108.

[14]李峰,孙根年.基于旅游本底线法(TBLM)的旅游危机事件研究——以2003年“SARS”事件为例[J].人文地理,2006(4):102-105.

[15]吕连琴,王世文.黄河小浪底旅游开发的国内客源市场分析与预测[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0(4):93-96.

[16]田喜洲.重庆市美国客源市场分析、预测与开发对策[J].重庆商学院学报,2001(3):18-20.

[17]张启敏,汪文帅.宁夏旅游需求量的预测[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2):162-165.

[18]吴江,黄震方.旅游地生命周期曲线模拟的初步研究—Logistic曲线模型方法的应用[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4(5):91-94.

[19]王娟,曾昊.人工神经网络——一种新的旅游需求预测系统[J].旅游科学,2001(4):24-27.

[20]郑江华,刘平.新疆国际旅游客源量的线性组合预测[J].交通运输系统工程与信息,2001,1(2):140-143.

[21]张立生.我国国内旅游市场规模分析与预测[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4(1):59-61.

[22]刘颂.旅游地客源市场动态预测方法探讨[J].曲阜师范大学学报,2003(4):107-110.

大学生旅游市场分析篇2

中美入境旅游,谁的市场更大马来西亚入境旅游市场浅析北京入境旅游营销市场分析柬埔寨入境旅游市场分析分析四川入境旅游市场入境旅游对地区收入的影响新疆入境旅游的影响因素分析入境旅游:国际客源市场的规模及影响拓展重庆入境旅游客源市场的对策建议陕西省入境旅游市场结构的SSM分析深度开发江西韩国入境旅游市场的策略基于竞争态的安徽入境旅游市场研究河北省入境旅游市场的发展对策分析西部民族旅游入境客源市场动态演化研究杭州市韩国入境旅游市场拓展对策研究广州入境旅游市场国际竞争力研究大理入境旅游市场分析与对策探讨大连市入境旅游市场发展对策黑龙江省入境旅游市场拓展研究天津市入境旅游市场特征分析常见问题解答当前所在位置:l.;各国出境旅游人数和世界出境旅游总数来自世界银行的WorldDevelopmentIndicators(《世界发展指数》)WorldBankGroup.WorldDevelopmentIndicators2013[M].Washington:WorldBankPublications.。

2中美入境旅游市场对比分析

旅游发展对经济增长有显著积极影响,两者呈现长期稳定均衡关系(赵磊,王佳,2015)。入境旅游直观反映了某国对世界各国居民的吸引力,能促进就业、带来大量的外汇收入并促进与各国间的经济文化交往,是许多国家争先发展的产业。表1为2003年至2013年中美入境旅游发展历程的比较。近年来中国入境旅游发展迅捷,各项增长率均高于美国,但与美国仍有较大差距。尽管中国接待的入境过夜游客数量可观,但大部分为港澳台游客,入境外国游客比例不大。2003年至2013年,美国入境旅游人数从4122万人次增长到6977万人次,中国接待的外国游客从1140万人次增长到2629万人次,两者之间的差距在2.3~2.7倍。不仅如此,入境游客的人均花费差异更大,2003年至2013年,美国入境游客人均花费从2315美元增长到3075美元,而中国入境游客人均花费从528美元增长到928美元,两者相差3.3~4.4倍。

一般来说,入境外国游客的多少反映了客源市场的大小,人均旅游花费的高低反映了旅游的享受水平,两者共同影响了某国入境旅游业绩和旅游竞争力水平。在此基于上,采用上一节构建的O-D矩阵分析模型,着眼内部集中度、多样性和外部旅游偏好和吨位指数,分析中美入境旅游市场的大小具有重要意义。

2.1基于市场占有率、集中度和多样性的比较

各客源地在某目的地占取的市场份额不同,会直接影响该目的地入境客源市场的多样性与稳定性。从表2来看,中国方面,韩国为首位客源市场,市场占有率达15.03%;前四位客源市场还包括日本、俄罗斯和美国,累计市场占有率为43.47%;马来西亚、新加坡、越南、蒙古为前八位客源市场的后四位,8国市场占有率之和为60.3%。美国方面,加拿大为第一客源市场,市场占有率高达33.78%;它与墨西哥、英国、日本构成前四位客源市场,累计占有率为65.72%;德国、巴西、中国、法国紧随其后,8国市场占有率之和为75.89%。对比分析,美国的CR1、CR4、CR8值分别是中国的2.25、1.51和1.26倍,美国客源市场与中国相比具有高度集中性;中国的HHI值是美国的1.24倍,入境客源市场更为多样。综上所述,中国入境旅游市场集中度低、多样性高,说明市场更为稳定,但各客源国“众口难调”,不利于市场营销;美国入境旅游市场集中度高,由少数几个客源市场垄断、多样性低,这在市场营销方面更为有利,但市场稳定性较差。

2.2基于市场重要度、旅游偏好和吨位指数的比较

旅游活动是以一定经济基础为依托的非必须消费活动,国际旅游在此体现得更为明显。从全球旅游大市场来讲,欧洲一直处于领先地位,是出境旅游市场的“核心骨干”,而近年来亚太地区经济的高速增长促使区域旅游业快速发展,使其超越美洲成为世界第二大出境旅游市场。因此,在现阶段,国际旅游市场展现出欧洲、亚太和美洲“三足鼎立”的格局(杨音南,2009)。本文节选出中美两国共有的国际前20位出境旅游客源国,从客源地视角着重探讨中美共有的国际旅游圈关系(见表3)。

从市场重要度来看,中国等8国出境旅游人数超过2000万,市场重要度均>2%,是国际旅游核心客源市场;荷兰等7国出境旅游人数在1200万~2000万间,市场重要度在1%~2%间,在国际旅游客源市场上占据重要地位;西班牙等5国出境人数小于1200万,市场重要度

从旅游偏好视角来看,洲际差异如下:除俄罗斯外,其他10个欧洲国家对美国的旅游偏好明显强于对中国的旅游偏好;亚洲的韩国、新加坡2国对中国旅游偏好更强,日本、印度对美国旅游偏好更强;美洲的加拿大和墨西哥对美国旅游偏好极强,而对中国旅游偏好极弱;大洋洲的澳大利亚对美国旅游偏好略强于中国。综上分析,俄罗斯、韩国、新加坡对中国的旅游偏好强于美国,其余15国对美国的旅游偏好强于中国。由此可见,美国对世界出境旅游大国的吸引力远远大于中国,入境旅游更为发达。

从吨位指数来看,中美两国旅游吨位指数分别为225.2和574.3,美国是中国的2.6倍,由此说明美国的旅游实力比中国强。这是由美国软硬实力均强于中国、旅游业起步较早、发展成熟所致。

2.3基于市场重要度-旅游偏好二维矩阵的比较

各客源国出境人数的不同决定了其在国际旅游市场上地位的差异,再者,中美两国地理位置、经济水平和文化背景不同,对各客源国的吸引力也存在差别。在此,本文以市场重要度指数为纵坐标,将各客源国分为非常重要(γ≥2%)、重要(1%≤γ

中国方面(马来西亚、伊朗、巴基斯坦3国出境数据暂缺,见表4),纵向来讲,15个客源国市场重要度≥1%,22个客源国市场重要度

美国方面(台湾地区和挪威、巴哈马、牙买加3国出境数据暂缺。见表5),纵向来讲,15个客源国市场重要度≥1%,21个客源国市场重要度均

表4、表5对比分析,中国方面,位于矩阵左上、左下、右上、右下的客源国数目分别为2、7、13、15;美国方面,位于矩阵左上、左下、右上、右下的客源国数目分别为3、8、12、13,中美两国差异不大。具体来看:(1)中国方面,市场重要度≥1%的15个国家有13国对中旅游偏好

2.4基于市场占有率和旅游偏好双指标的比较

吸引更多游客前来旅游是发展入境旅游的前提。因此,查清自己的客源市场,针对不同的市场进行有的放矢的市场营销,提高各市场旅游偏好及到访率,是推动入境旅游发展的有力手段。本节结合市场占有率和旅游偏好2个指标,从市场占有率角度将各客源国分为一级市场(α≥10%)、二级市场(3%≤α

中国方面,从市场占有率来看极少数国家或地区出境旅游数据缺失,对应的市场重要度和旅游偏好值空白,因此,单从市场占有率分析的客源国数目与市场占有率和旅游偏好双指标分析的客源国数目有差别。,韩国、日本2国是一级客源市场,市场占有率之和为26.99%;蒙古、马来西亚、美国等7国为二级客源市场,累计市场占有率达36.97%;三级、四级客源市场包括加拿大、泰国等31国,累计市场占有率为30.14%。从空间分布来看(见图2),中国绝大部分一级、二级客源市场地处中亚、东亚及东南亚,与中国空间距离近,同时,南亚、欧美、大洋洲的一些国家,如印度、美国、俄罗斯、法国等,它们出境人口基数大,多为中国二级、三级客源市场。对中国呈强、中强旅游偏好的客源国集中在中亚、东亚、东南亚地区;南亚的印尼、印度以及大洋洲的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对中国呈中弱旅游偏好;除俄罗斯和美国,其他欧美国家对中均呈弱旅游偏好。中国各客源国在中市场占有率从高到低依次基本为亚洲、大洋洲、美洲、欧洲和非洲,对中旅游偏好从强到弱也符合这一规律,由此可见,旅游流基本呈现出“距离衰减”规律,地理距离的增加对入境游客数量有负向影响(方远平,等,2014;鲁小波,等,2015)。

美国方面,从市场占有率来看,加拿大和墨西哥两国是一级客源市场,市场占有率之和为54.7%,两国占据美国入境旅游市场的“半壁江山”;二级客源市场包括英国和日本两国,累计市场占有率为11.01%;三级、四级客源市场包括德国、中国等36国,累计市场占有率29.41%。从空间分布来看(见图3),美国2个一级市场地处北美,与美国接壤;二级、三级客源市场跳出北美,分布在西欧、南美、东亚和大洋洲,客源分布更广。对美国呈强、中强旅游偏好的11国除澳大利亚和日本,其余9国均地处美洲;对美国呈中弱、弱旅游偏好的客源国除去南美几个国家外,绝大部分地处亚洲和欧洲。各客源国在美市场占有率从高到低依次基本为美洲、欧洲、大洋洲和亚洲,对美旅游偏好从强到弱也符合这一规律。

图2、图3对比分析:(1)中国入境游中,一级、二级、三级、四级客源市场数目分别为2、7、9、22,美国入境游中,一级、二级、三级、四级客源市场数目分别为2、2、9、27,中美两国一级、三级客源市场数目持平,但中国二级客源市场数量较多而四级客源市场较少,与上文得出的中国入境旅游市场更为多样和分散的结果相吻合。(2)中美两国旅游圈层存在差异性:亚洲各国为中国主要客源市场,它们对中旅游偏好也较强;北美的加拿大和墨西哥是美国主要市场且对美偏好极强;欧洲和大洋洲的大多数国家为两国旅游圈的交集部分。

3结论

本文构建一种新的市场分析模型,从目的地和客源地相结合的视角来分析一国入境旅游市场大小,并分别选取入境中美前40个客源国,对中美两国入境旅游市场进行了对比分析。

第一,从目的地视角来看,中国入境旅游市场更为多样和分散,美国客源市场更为集中。究其原因,中国位于亚洲大陆,邻国众多,再者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高速增长,与欧美各国贸易频繁,客源市场遍布亚、欧、美等各大洲;美国位于北美大陆,仅与墨西哥和加拿大两国接壤,与欧洲联系紧密而与亚洲各国关系相对疏远,客源市场集中于欧美地区。

第二,从客源地视角来看,首先从国际前20位出境旅游大国来讲,除俄罗斯,其他欧洲、美洲和大洋洲国家对美国旅游偏好更强;亚洲的韩国和新加坡对中国旅游偏好更强,而日本、印度对美国旅游偏好更强。从中美两国各自前40位客源市场来讲,美国各客源国对其平均旅游偏好是中国的3倍,说明美国对世界各国的吸引力更强,美国旅游吨位指数是中国的2.6倍,旅游竞争力强于中国。

第三,从目的地和客源地相结合的视角来看,即市场占有率-旅游偏好双指标来看,中美两国国际旅游圈层存在差异性:中国以亚洲地区为主,“穷朋友”较多,美国以美洲地区为主,而欧洲和大洋洲大多数国家是两国旅游圈的交集部分。对于目的地来讲,占有率高的各客源地入境人数多、创汇能力高,是入境旅游市场的核心力量,旅游偏好强的各客源地发展潜力大,是发展入境旅游的后备军。因此,加强对重要客源市场和强偏好客源市场的开拓,这是实现入境旅游跨越式发展的有力手段。中美两国可根据各自入境旅游市场的空间分布状况,进而采取相应战略手段。

总的来说,与美国相比,现阶段中国入境旅游实力偏弱,但具有较大的拓展空间和发展潜力。其一,中国幅员辽阔、资源丰富、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对境外各类旅游者都有强烈的吸引力。其二,中国位于亚洲东部,亚洲各国是中国入境客源市场的主体,近几年亚太地区的崛起显示出良好的旅游发展前景,因此中国应紧紧抓住良好的地缘优势这一特征,着重对包括韩国、日本、菲律宾等国在内的洲内客源市场的开拓。与此同时,欧美各国作为国际出境旅游市场的主干部分,为实现入境旅游的跨越式发展,积极拓展欧美远程客源市场也刻不容缓。然而,欧美各国与中国空间距离较远而与美国距离较近,再者由于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存在较大差异,在与美国争夺欧美客源市场的“激战”中,中国应注意营销策略的选择,方能“出奇制胜”。

参考文献:

[1]方远平,谢蔓,毕斗斗,肖佑兴.中国入境旅游的空间关联特征及其影响因素探析――基于地理加权回归的视角[J].旅游科学,2014(3):22-35.

[2]李景宜,孙根年.旅游市场竞争态模型及其应用研究[J].资源科学,2002(6):91-96.

[3]刘春济,高静.基于亲景度与竞争态的上海入境旅游市场分析[J].人文地理,2007(3):73-77.

[4]刘锋.旅游地理学在中国的发展回顾[J].地理研究,1999(4):434-439.

[5]鲁小波,陈晓颖,马斌斌.东北亚各国间旅游流规模与潜力分析[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5(11):208-213.

[6]马耀峰,梁旺兵.基于亲景度的美国旅华市场拓展研究――以我国六大旅游热点城市为例[J].旅游学刊,2005(1):35-38.

[7]孙根年.新世纪中国入境旅游市场竞争态分析[J].经济地理,2005(1):121-125.

[8]宣国富.中国入境旅游规模结构的省际差异及影响因素[J].经济地理,2012(11):156-161.

[9]薛刚,孙根年,侯伟涛.基于亲景度与竞争态的西安国内旅游分析[J].旅游学刊,2008(9):12-16.

[10]杨斯涵,马耀峰,冯学钢.基于亲景度和竞争态的京沪陕入境旅游市场研究[J].资源开发与市场,2011(6):572-576.

[11]杨音南.民族地区旅游业的若干思考[J].企业导报,2009(2):89-90.

[12]杨兆升.运输系统规划与模型[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1996,12.

[13]周彩屏.基于SSM方法的入境旅游市场客源结构分析――以浙江省为例[J].旅游学刊,2008(1):46-51.

[14]张艳,章锦河,王浩.黄山市入境国外旅游市场亲景度与竞争态分析[J].人文地理,2007(2):43-47.

[15]赵磊,王佳.中国旅游发展与经济增长――基于省际面板数据的协整分析[J].旅游科学,2015(1):40-57.

[16]MyriamJansen-Verbeke(1995).AregionalanalysisoftouristflowswithinEurope[J].TourismManagement,(1):73-80.

[17]Tak-KeeHui(2002),ChiChingYuen.AstudyintheseasonalvariationofJapanesetouristarrivalsinSingapore[J].TourismManagement,(2):127-131.

大学生旅游市场分析篇3

关键词:大学生;旅游市场;包头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以及旅游业的蓬勃发展,我国的青年学生旅游也正形成潮流。但是由于缺乏必要的研究及市场调查,目前大学生旅游市场存在产品设计和开发一系列问题。本文对包头市五所高校在校大学生旅游偏好做了较详尽的调查分析,希望通过了解这颇具潜力的旅游客源市场的特点,为这一旅游客源市场的开发奠定基础,从而推动包头旅游业的发展。

一、调查对象与方法

本次研究以包头市五所高校(内蒙古科技大学、包头医学院、包头师范学院、包头职业技术学院、包头轻工职业技术学院)的本、专科学生为对象。调查采用访谈、问卷调查的方法,对包头市四所高校在校大学生进行随机抽样调查,获取了第一手资料。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315份,回收310份,回收率为98%,有效问卷300份,有效率为97%。从调查对象的分布考察,本次调查涵盖范围较广,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能够客观反映当前包头市高校大学生旅游行为的总特征。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包头市大学生旅游态度及出游频率分析

在回收的300份问卷中,表示“非常喜欢”旅游的学生占44.35%,回答“喜欢”的学生仅占37.10%,“一般”的学生占16.13%,“不喜欢”的学生仅占1.61%。wWw.133229.cOM在回答“平均每年出游的频率”时,在被调查的学生中,有21.77%学生旅游频率每年在零次。“一次以下”的占样本总数的38.71%,选择“二次”的占样本总数的16.94%。三次及三次以上的占22.58%。

数据表明,大部分学生对旅游持有非常肯定的态度,认为旅游能够丰富大学生活,增长见识。但仍有一部分学生难以实现出游愿望,出游愿望与出游次数明显的不协调。

(二)包头市大学生旅游空间分析

旅游目的地选择作为知识密集的群体,大学生对旅游目的地的资源优势和文化积淀较为重视。调查显示,包头在校大学生,在旅游目的地的选择上,倾向于亲近大自然的海滨沙滩(52.42%)、名山大川(56.45%),及富于人文历史底蕴的名胜古迹(47.58%);对于与所在地包头有较大差异性的江南古镇(37.10%)及园林景观(40.32%)有一定的热情,这说明大学生日常学习生活的压力较大,因而渴望在大自然中休闲、放松;而对于主题公园(25%),现代都市(13.71%)这类代人工斧凿的旅游项目及相对熟悉的草原沙漠风情(23.39)兴趣较小。亲近自然是大学生选择目的地的一个重要因素。

(三)包头市大学生旅游时间分析

大学生的闲暇时间比较多,有足够的可供自由支配的时间,这为其旅游提供了时间上的保证调查显示,大学生旅游较多集中在寒暑假(占33.87%),其次为“五一”或“十一”长假(占33.06%)。由于寒暑假及“五一”或“十一”长假的时间比较集中,学生出游的时间较为宽裕。而对于本地游及区内游,周末或传统节假日去游玩即可满足需求;从旅游的时间机会来看,包头大学生的旅游市场有较大的发展空间,可充分开发。

表1包头市大学生出游时间统计表

(四)包头市大学生旅游消费分析

超过89.52%的学生选择费用来自家长,其他来源为选择费用来自勤工俭学占8.06%、奖学金占4.03%、助学金占4.03%和2.42%其他来源。

在出游接受的价格范围这项调查中,选择50元以下的学生占8.87%,选择50~100元学生占33.06%,选择100~200元的学生占28.23%,选择200~300元的占20.97%,仅有8.06%的学生认可在300元之上。

(五)包头市大学生出游方式分析

在出游方式上,70.16%的学生选择和朋友结伴,选择与家人出游及自助游的分别占32.26%和31.45%。选择其他出游方式占0.81%。大学生出游具有明显的群体性,更希望与同龄人沟通,并要求摆脱家长束缚,进行独立的社会活动而大部分学生不喜欢随团旅游,一是因为受经济条件所限,二是因为旅行社提供的旅游产品在服务质量、服务水平上难以满足学生的需要,针对大学生这一消费群体的旅游项目极少。

(六)包头市大学生对于本地旅游资源认知及偏好分析

1.认知分析

对于包头及其周边景点的了解程度问卷调查显示,50.81%的大学生曾今游览过赛罕塔拉公园;29.03%的大学生去过南海公园;15.32%的大学生去过梅力更;12.90%的大学生去过成吉思汗陵;10.48%的大学生去过希拉穆仁草原或白云鄂博草原;9.68%的大学生去过五当召或美岱召;8.06%的大学生去过转龙藏;7.26%的大学生去过响沙湾(见图1)。

图1大学生对包头及其周边旅游资源认知图

2.偏好分析

在回答问卷中“若以高校为平台,与旅行社建立合作关系为大学生提供旅游产品,你更倾向包头及其周边那类形的产品”时,58.87%的大学生选择了山水休闲游;40.32%的大学生选择了带有探险、野外生存性质的露营游;21.77%的大学生选择了宗教文化游;20.97%的大学生选择了沙漠体验游;19.35%的大学生选择了包头城市景观游;8.06%的大学生选择了工业观光游;另有5.65%的大学生选择了其他类型(见图2)。

图2大学生对包头及其周边旅游资源偏好图

大学生对于包头市周边的旅游资源大学生的认知程度较高,因此周边的一些传统的山水风光景区景点,如梅力更、南海、九峰山、响沙湾还可开辟一些相关的探险路线和野外生存基地,打造了一系列适合旅游、度假、休闲、探险的景区景点。对于人文景观如宗教文化,工业旅游等参与性旅游较小的旅游产品类型,大学生表现出一定的兴趣,未来有一定的拓宽空间和潜力。

研究结论

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大学生追求新鲜、刺激易于接受新事物,而旅游作为一种新的生活方式更容易被年轻人接受,所以,整体呈现出旅游动机较强、闲暇时间较多和潜力巨大等特点。同时,由于大学生这个群体的消费能力有限,存在旅游动机和出游次数的矛盾。所以无论包头旅游企业还是政府来讲,都应该对这个市场引起足够的重视,针对大学生的旅游需求和消费特点相对应,开发适销对路的旅游产品,才能使更多的包头学子参与到旅游当中来。

参考文献:

[1]张金层.大学生旅游消费心理分析—基于长沙市部分学校的调查分析[j].学理论,2009,(14).

[2]蔡靖芳,范雪蓉.泉州市高校大学生旅游行为特征与市场开发[j].黎明职业大学学报,2009,(1).

大学生旅游市场分析篇4

[关键词]旅游市场;旅游营销;合肥市

[作者简介]任开荣,枣庄学院旅游与资源环境系助教,山东枣庄277160

[中图分类号]F59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2728(2010)05-0020-03

合肥作为安徽的省会城市,地处皖中,是全省城镇体系中的中心城市。它集多项荣誉于一身,先后被评为“全国园林城市”、“全国卫生城市”、“全国环境综合治理优秀城市”、“全国科教城市”等。合肥旅游资源丰富,单体旅游资源达86处。但是,目前前来合肥市旅游的人数较少,与合肥市丰富的旅游资源不相称。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合肥市旅游开发市场潜力很大。只要认真分析。合理组织和利用客源市场并有针对性地开展营销活动,合肥市旅游业将会有较大的发展。

一、合肥市旅游市场现状分析

(一)旅游市场人口构成分析

根据2004年合肥市客源市场抽样调查资料显示,游客主要为企事业单位、服务销售商贸人员和公务员,其中企事业管理人员占28.87%,服务商贸人员占17.19%,公务员占13.39%。说明合肥市旅游业的发展主要建立在城镇居民旅游的基础上。合肥市游客月平均收入主要集中在2000~4000元之间,占40.92%;1000~2000元和5000元以上的分别占25%和24.18%;1000元以下仅占10%。此外,来合肥的游客学历较高,有61%为大专以上学历,他们是合肥目前旅游市场的主体。而中专及高中以下学历的仅占39%。

(二)旅游者旅游目的分析

来合肥的游客主要以商务目的为主。从表1可见,以“商务会议”为目的占51%,以“游览观光”为目的的占13%。这说明合肥市旅游者的旅游目的与旅游者的职业、收入与学历存在内在的一致性,同时也反应了合肥的市场开发工作做得还不够,需要拓展本市近域客源市场。

(三)旅游者景点选择分析

目前,最受游客欢迎的旅游景点是李鸿章故居陈列馆,其次是包公祠和徽园。这显示厚重的人文底蕴是合肥吸引游客的主要原因。

(四)旅游者旅游消费构成分析

合肥市游客人均花费总体呈递增趋势,结构日趋合理,具体情况见表3。在旅游消费结构中,食、住、行比重较高,而游览、购物、娱乐、休闲比例偏低。随着人均收入的增加,人们出游将由基本满足型向舒适型、享受型过渡。合肥在这一方面拓展的空间很大。

二、合肥市目标客源市场的选择

根据合肥市旅游资源的特点、区位条件以及客源市场现状,可以把目标客源市场进一步划分为一级客源市场(重点市场)、二级客源市场(拓展市场)和三级客源市场(机会市场)。由于一级市场是重点,因而可作为旅游营销的出发点。

合肥市目标客源市场主要有:一级客源市场(重点市场)是指具有稳定客源的市场,市场份额50%~70%左右,合肥市一级客源市场包括合肥市区、六安市、淮南市、蚌埠市、巢湖市和滁州市;二级客源市场(拓展市场)份额仅次于一级客源市场,但其客源潜力很大,合肥市二级客源市场主要包括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和省内主要城市,如果开发得当,它可以转化为一级市场;三级客源市场(机会市场)一般交通费用高、耗时长,对于机会市场应适时开发,借助合肥市举办大型旅游节庆、大型文化活动、大型会议、大型体育比赛以及民俗节庆等活动,以扩大影响,增加客源。

三、合肥市旅游市场营销

(一)合肥市旅游营销的制约因素

尽管合肥市旅游在近几年来取得了一些成就,如旅游产品体系不断丰富、旅游信息化建设逐步加强,旅游宣传工作也得到进一步的加强,但是由于一些制约性因素,合肥市旅游并没取得明显的进步。合肥市旅游营销的主要制约因素有:

1、缺乏“拳头产品”和特色旅游品牌。合肥市旅游资源丰富,并具有大分布、小集中的优良布局,而且其中许多资源具有较高的开发价值,但终因开发力度不够,没有形成超强吸引力的特色旅游品牌和拳头产品。

2、旅游资源文化含量高,但观赏价值较小。合肥市人文旅游资源丰富,但针对当前旅游市场热衷于参与性较强的旅游活动来说,人文旅游资源的吸引力还不够。如何开发这类资源、激起游客旅游动机、吸引客源是旅游经营者面临的主要难题之一。

3、旅游知名度不高。合肥市虽然先后被评为“全国园林城市”、“全国卫生城市”、“全国环境综合治理优秀城市”、“全国科教城市”,但从旅游的角度来讲,外界对其认知较少。再加上合肥市旅游对外宣传力度不够,游客选择目的地尚难将其纳入旅游计划。

(二)合肥市旅游营销策略

1、重视形象、构建品牌。合肥市旅游营销应该把形象视为生命,要经常利用报刊杂志、电视、电台等媒体,广泛宣传旅游资源、各项旅游服务项目、景点和产品;多组织展览、会议、旅游摄影比赛、旅游知识有奖竞赛等活动,积极搅动旅游市场,让更多的人更广泛地认识合肥旅游。现在许多城市的“形象营销”都获得了巨大成功,比如“动感之都”香港、“东方威尼斯”苏州、“休闲之都”成都等等。只有旅游目的地形象被完整、系统、良好地表现出来,形成品牌,且有效地传达到消费者的头脑中时,才有可能被旅游者选择为出游目的地。因此,合肥市城市旅游形象要在“包公故里、滨湖名城”的基础上提炼合肥市旅游产品的内涵,加强合肥市旅游形象的品牌建设和品牌营销。

2、合肥文化旅游的创新。要充分了解和领会徽文化的内容和特色,努力挖掘出徽文化的民俗风情艺术、民间文艺、民间文学等珍贵的文化遗产,将静态的徽文化营造成动态的、活的、充满生活情趣的、与游客互动的徽文化旅游,总之就是要让微文化活起来。但在创新时要抓住合肥自身旅游文化的独有特点,确立鲜明的主题形象,选准自身卖点,切忌机械模仿,走别人开发的老路。

3、加强合肥市旅游的网络营销。21世纪是旅游业繁荣发展的时代,也是一个网络蓬勃发展的时代,如果在发展旅游业的同时能积极合理利用网络手段,将为旅游业经营方式、传播方式以及技术手段方面插上新的翅膀。旅游网络营销是适应网络技术发展和信息网络时代社会变革的新生事物,已经成为新生积极的旅游营销策略。合肥市应巧妙利用网络来进行广告宣传、旅游网络交易中心、旅游网络预定和结算等事宜。

4、树立长期规划和发展眼光。合肥市旅游市场营销中存在追求短期销售目标而不是长期营销目标的现象。旅游企业应注意研究旅游市场营销策略,切实针对市场发展变化趋势,制定适合本企业中、长期规划。根据旅游者消费心理,深入挖掘潜力,不断推出一系列有新鲜创意、有经济效益的营销策略,开拓新渠道,增加旅游企业的收益,从而带动合肥市旅游业的整体发展。

大学生旅游市场分析篇5

1.旅游危机管理的外文研究文献概述

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旅游与恐怖、旅游与战争、旅游与政治不稳定因素等方面,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宏观地研究旅游企业如何进行危机管理,另一类则侧重于微观,研究某一类企业应对危机的策略,如饭店业危机管理等。相关研究情况如下:德克•格莱泽(DirkGlaesser)的《旅游业危机管理》,是当今仅有的一部全面系统论述旅游危机管理的著作,在国际旅游学术和实业界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作者从消费者、旅游产品、竞争、政府等角度出发,列举了旅游活动的范畴,开展危机分析和诊断方法,提出早期预警体系和方法,并探讨了旅游危机管理的战略、危机计划和组织及危机管理工具。朱卓任(ChuckYGee)的《国际饭店管理》中提出饭店的危机管理,认为饭店应建立处理危机的紧急计划,以缓解各种危机,如政治危机、自然灾害、恐怖事件等,危机计划中把人身安全放在第一位,其次是财产安全和避免损失。其他研究包括:皮扎姆和曼斯菲尔德主编的《旅游、犯罪和国际安全》,主要内容包括:旅游与犯罪,旅游与政治不确定性,旅游与战争等。Sónmenz分析了旅游、恐怖活动和政治动荡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通过对1980年到1998年36篇相关文献分析发现的研究主题,包括恐怖主义和政治动荡对游客需求的影响、袭击游客的动机、利用旅游作为政治的工具、政治暴乱对目的地形象的影响、危机管理和恢复营销的效果等。

2.国内旅游危机管理研究概述

20世纪90年代初,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佘廉等人从事“企业危机的预警原理与管理方法”等方面的研究工作,开始了国内企业危机管理的研究进程。目前,国内关于旅游危机管理的基础性研究成果主要有:李九全等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旅游危机管理是“为避免和减轻危机事件给旅游业所带来的严重威胁,通过研究危机、危机预警和危机救治达到恢复旅游经营环境、恢复旅游消费信心的目的,进行的非程序化的决策过程”。郑向敏的《旅游安全学》较为系统地阐述了旅游安全管理手段,但理论体系的完整性和先进性还存在欠缺。邹统钎的《旅游危机管理》较为系统地介绍了旅游危机管理的理论与危机防范方法,全面分析了“非典”对中国旅游业的影响路径和方式、影响程度与影响周期,对中国消费者行为的影响,同时针对中国政府处理突发事件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中国旅游业危机管理的对策建议。谷惠敏的《旅游危机管理研究》系统地论述了旅游危机理论、介绍了危机对旅游业的冲击的表现和冲击度计量模型,较全面地分析研究了国外突发性危机冲击与激活旅游市场的实证研究,并对我国旅游业应对未来突发性危机提出了对策建议。北京大学旅游研究与规划中心和美国普渡大学旅游与酒店研究中心协同进行国际合作研究,其课题是“SARS对中国旅游业的影响及其危机管理研究”。该研究从旅游产业自身的脆弱性以及产品产销一致性方面分析了旅游业受“非典”影响的必然原因,并就政府采取的救市措施的效用、旅游业到底受多大影响、政府应进一步采取的政策、旅游业损失对整个国民经济的影响程度等问题进行了系统研究。张广瑞、魏小安的《中国旅游业:“SARS”影响与全面振兴》涉及“非典”对中国旅游业的影响、企业的应对措施、危机管理、旅游振兴策略、国际借鉴等多方面内容。邓冰、吴必虎、蔡利平的《国外旅游业危机管理研究综述》对近年来国内外相关文献进行了系统回顾。李树民、温秀的《论我国旅游业突发性危机预警机制建构》在归纳分析危机的类型特征和危机管理目标的基础上,界定了建构我国应对旅游业危机的预警机制的作用和内容,并从宏观、微观两个层面提出了建构预警机制的步骤和方法。其他有关研究有:戴学锋的《SARS让我们对旅游研究进行反思》,高舜礼和任佳燕的《浅析9•11对我国入境旅游影响的研究》等。此外,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课题组通过“非典”对旅游业的影响机制研究,重点阐述了后“非典”时代中国旅游业环境变化及中国旅游产业发展的政策调整,提出尽可能减少“非典”对中国旅游业的负面影响,政府、企业、协会应确立共同的目标,进行协调,制定相应的产业政策。石培华等从“非典”事件对中国旅游产业的影响角度出发,提出旅游产业的第四特性是“敏感产业”,并从我国旅游产业轻视危机管理的现状出发提出从宏观层面开展“风险管理”的必要性。

二、金融危机对旅游业影响的研究概述

1.关于金融危机对旅游业影响的外文研究文献概述由于金融危机爆发的频繁性、超周期性及不可预见性,必然会对旅游业造成严重的冲击和影响,目前国内外已有学者对此方面着手进行研究,但还处于起步阶段,成果相对较少。Croach指出,对于国际旅行的价格衡量、境外目的地的旅游商品和服务的外汇价格以及不同汇率的影响是旅游业所要考虑的重要变量。Agarwal考察了商业经营发生的一般性经济危机所造成的影响以及旅游景区的重新恢复政策。亚洲金融危机后,Pine、Chan&Leung评估了此次(1997)金融危机对旅游业的影响及旅游业发展的趋势。Raab和Schwer调查了亚洲金融危机对拉斯维加斯收入的短期和长期影响。Sausmarez研究了亚洲金融危机对马来西亚旅游业的影响。Prideaux对危机与旅游业的关系进行了全面和深入的分析,在评估此次金融危机对旅游业影响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旅游业极易受到危机的影响,原因之一就是旅游各个环节之间是高度依赖的,极易产生连锁反应。旅游研究者们尤其关注旅游业特性的研究,希望能从根本上对现象做出解释。LawsEFaulkner,B&MoscardoG认为,旅游业以“多方位的混沌”著称。SantanaG论述了全球化时代中旅游业的脆弱性(vulnerbility)。WorldBank①(2002)在巴厘岛爆炸事件之后,考察了巴厘岛旅游经济的脆弱性。国际旅行中,游客过去的旅行经历、风险的类型以及对安全的感觉程度都会影响游客将来的旅行行为。Sónmenz&Graefe以信息集合理论和保护动机理论为框架,解释为什么旅行者会避免某些目的地。Faulkner.B从广泛的与危机和灾难相关的文献入手分析旅游业的灾难,建立了一个用来分析和制定旅游灾难管理策略的一般模型,包括一系列有效的旅游灾难管理计划的先决条件和原则(旅游灾难管理框架)。同时,他还和Vikulov以澳大利亚Katherine为例来检验和补充完善这一模型。LawRob论述了亚洲金融危机对地区经济造成的重要影响,特别是对旅游目的地的影响。并根据官方公布数据分析预测了赴港旅游的日本游客及需求因素。deSausmarezNicolette指出,旅游业是一个脆弱的行业,分析了马来西亚旅游业应对亚洲金融危机的举措,以及在部门(公共、收入)层次进行旅游危机管理。SamirSharma(Nepal)以尼泊尔为例,论述了金融危机对旅游目的地的影响,认为金融危机使全球航空业受到重大影响从而使全球旅游业损失惨重。旅游业尽管不会覆灭,但会影响人们的旅游行为。在此情况下,旅游业和酒店行业应采取相应对策以求生存。LeanHooiHooi&SmythRussell运用LM单位根测试法,以马来西亚10个客源地市场数据分析危机对到访旅游者数量的影响是长期的还是暂时的,得出从长远看影响是暂时的结论。2009年6月,在西班牙Mallorca召开的全球经济危机与旅游的国际会议上,AndreasPapatheodorou、JaumeRosselló、HonggenXiao等指出,全球经济危机使亚太地区、欧洲、北美的经济和旅游业下滑,并分析了经济危机对全球经济和旅游业影响的结果和前景②。EgonSmeral根据2009~2010年欧盟15国的数据,分析和预测了在价格和汇率不变时国际旅游需求的变化,并从宏观经济的关键要素出发,分析其对国际旅游需求和发展的影响的模型,并提出战略性建议。PetrevskaBiljana论述了世界经济危机对马其顿旅游业的影响。

2.关于金融危机对旅游业影响的国内研究概述国内学者关于金融危机对旅游业的影响研究可以分为两个阶段:一是1998年到2000年期间关于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对旅游业的影响研究;二是2008年以来关于全球金融危机对旅游业的影响研究,其中,以全球金融危机对旅游业的影响研究更为广泛和深入。(1)亚洲金融危机对东南亚各国旅游业的影响国内学者关于金融危机背景下的旅游研究,最早始于1998年的亚洲金融危机,由于此次金融危机持续时间不长,影响范围不广,对我国旅游业的影响也相对较小,因此,国内相关的研究并不太多,其对旅游业的冲击和影响的理论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主要集中于1998~2000年。研究主要集中于以下3个方面:①亚洲金融危机对东南亚各国旅游业的影响比较系统的研究主要有:郑一省的《东盟国家复兴旅游业的策略和措施》分析了1998年金融危机对东盟各国旅游业的影响,主要包括出境旅游市场疲软、入境旅游人数锐减、外汇收入大幅度下降、旅游支柱行业损失严重且竞争日趋激烈、旅游业发展计划受阻等,并探讨了东盟国家复兴旅游业的策略和措施。陈艳提出了金融危机对泰国旅游业的影响以及泰国政府的应对策略和措施。马振分析了金融危机中越南政府在旅游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使越南旅游业取得较大的成功并保持了良好的发展势头。宋一兵分析并总结了亚洲金融危机后东南亚各国开拓旅游市场的有效策略,提出新的发展计划与目标、致力于提高服务质量和改善旅游环境、重视发展会议旅游、开发新的旅游资源、加强区域间旅游合作、重视对中国及中国香港市场的开发等。②亚洲金融危机对我国旅游业的影响及对策周玲强的《亚洲金融危机对我国国际旅游业的影响及对策研究》运用经济学基本原理,分别从需求的收入弹性、需求的交叉价格弹性、需求的价格弹性等3个层面分析了亚洲金融危机对我国国际旅游业的负面影响,并从制度设计和制度创新的角度提出了7个方面的对策。刘阳的《亚洲金融危机与中国旅游业发展》分析了在亚洲金融风暴的冲击下,中国出境旅游与入境旅游受影响的程度,同时探讨了开拓国内旅游的问题。杜家元的《东南亚经济危机对旅华市场的影响及对策》分析了金融危机对东南亚国家旅华旅游市场的影响,并提出我国开发旅游市场的对策建议。何忠诚的《金融危机对东北亚旅游客源市场的影响与我国的对策》提出1997年下半年以来的金融危机使中国旅游市场深受影响,并准确地评估了金融危机对东北亚诸国旅华市场的影响。郭英之、姚新民分析了东南亚金融危机对我国国际旅游市场的影响,并对我国当前发展国际旅游应采取的措施和对策提出了建议。李开宇、张艳芳通过对突发性旅游事件对入境旅游影响的时空分析,探讨了入境旅游业应对突发性事件的空间管理措施,并从时空角度分析了近年突发性旅游事件对中国入境旅游的影响及中国入境旅游对抗突发性旅游事件冲击的能力,并提出应对突发性事件的区域行动建议。张广瑞从不同的角度研究了亚洲金融危机对我国旅游业的影响,认为其主要集中体现在以下3个方面:入境旅游锐减、出境旅游增加、国际旅游竞争加剧;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或建议。此外,还有不少学者研究了亚洲金融危机对我国地方旅游业的影响,如段合明(1998)、张玉伟(1998)、李波(1998)、盛毅(1998)、李天德(1999)、谢建刚(1998)、郭路(1998)等。③亚洲金融危机对世界及其他各地旅游业的影响研究梁昭、梁琦分析了亚洲金融危机对国际旅游业的影响,主要包括全球国际旅游服务贸易增速放缓、亚洲出境旅游市场疲软萎缩、亚太区内国际服务贸易严重受挫等。(2)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对旅游业的影响研究2008年以来,国内许多不同学科背景的学者对金融危机影响下的旅游业进行了不同视角的研究,总的来看,主要包括以下4个方面:①全球金融危机对我国旅游业的影响2008年9月以来,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逐步演化为全球性经济危机,多数学者都从金融危机对我国旅游业三大市场(即入境旅游、出境旅游、国内旅游)的影响出发进行分析,戴斌从入境旅游、国内旅游和出境旅游三大市场以及企业融资等方面分析了金融危机对中国旅游市场的影响,对中国旅游市场走势进行了短期和长期预测。林婧、杜富荣等的基本结论也相对一致,主要体现在:入境旅游客源锐减、国际旅游市场竞争激烈;出境旅游人数激增、内需“漏出”加大;国内旅游市场疲软、旅游消费水平降低等。于成国认为欧美金融危机会从多个层面上影响中国的旅游经济发展,并分别分析了金融危机对旅游投资方向的影响、对旅游市场的影响和对旅游支柱产业的影响。钟先丽认为旅游业是极易受经济波动影响的产业,经济的衰退必将导致旅游业的萧条,造成全球旅游需求与支付能力的萎缩、旅游企业资金链的吃紧、旅游消费信心的丧失。并从入境旅游、出境旅游和国内旅游三大旅游市场入手,分析金融危机对中国旅游市场所产生的影响,特别是给入境游带来了较为不利的影响,从而提出金融危机影响下中国政府为刺激经济、扩大内需所推出的一揽子计划所带来的战略机遇。张冬(2008)、任静(2009)、刘涛等(2009)、魏震铭等(2009)、岳乐等(2009)、姚远(2009)、王晴(2009)等都特别探讨了全球金融危机下我国旅游业的发展对策,主要集中于:大力发展国内旅游、加强中国特色景区建设、强化旅游管理和服务、加大休闲旅游开发力度、增加经济型酒店建设、加强国际旅游合作等。此外,高维全、王玉霞(2009)重点就全球金融危机下我国旅游产品的定价策略进行了分析研究;赵建强、张海超(2009)则以秦皇岛为例提出了加强区域旅游合作以应对金融危机的对策。②全球金融危机对我国旅游业各具体要素的影响研究国内学者关于全球金融危机对我国旅游业中旅游饭店和酒店、旅行社、旅游企业等各具体要素的影响研究。朗楷淳的《美国:金融危机让旅游业受伤》指出,2008年9月份以来美国旅游业受到金融危机的沉重打击,航空业和饭店业出现衰退。何建民在介绍和分析了金融危机下国外旅馆的经营策略的基础上,提出了我国旅游饭店的经营策略。陈祖斌、戴祎华从市场的重新定位、着力内涵建设、做好会展营销、拓宽融资渠道及开源节流等几方面,为金融危机下我国旅游饭店业的突围提出了相关的对策。吴南(2009)从旅游市场、地域范围、星级饭店、国家政策等方面剖析了金融危机背景下我国旅游饭店业发展面临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发展策略。苗苗(2009)、黄兰兰(2009)则分析了金融危机对经济型酒店的影响,并探讨了全球金融危机背景下我国经济型酒店发展的机遇。李祗辉、李明从参考韩国旅行社业应对金融危机的策略出发,提出了我国旅行社业应对金融危机的借鉴。朱琳琳探讨了金融危机对河南旅行社行业发展的影响,并提出了应对的策略。褚士永、姜剑波则探讨了金融危机下忻州旅行社业发展的问题与出路。张赛、万华(2009)探讨了金融危机下我国旅游企业创新的重要性、旅游企业创新的对策,并提出了我国旅游企业的创新道路③全球金融危机对我国地方旅游业发展的影响研究由于全球金融危机对我国旅游业的影响首先表现在入境旅游方面,尤其是外国游客数量的下降,因此,对于我国地方旅游业来说,那些原来的入境旅游接待大省(如广东、上海、江苏、浙江、北京、福建、山东、云南、广西等省市区)受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应该最大,理应受到更多的关注和研究。但目前国内学者对金融危机对我国地方旅游业的影响研究还相对较少,关注面也相对较窄。④全球金融危机对我国旅游市场及旅游者的行为影响研究林龙飞、王佳佳、瞿利娟在分析全球金融危机对我国入境旅游客源市场结构的影响的基础上,提出了优化我国入境旅游客源市场结构的对策。赵春峰在分析金融危机背景下我国旅游者行为模式的变化及新特征的基础上,提出了我国景区的应对措施及对景区发展的预期。王永明、马耀峰、张佑印通过总体分析和对比分析的方法,从全国和区域两个角度分析了金融危机对我国入境旅游业产生的影响,并对入境旅游业走势进行了初步预测,最后提出在新形势下促进我国旅游业恢复发展的对策。邹家红、王慧琴运用总体分析结合区域差异分析的方法,分析2008年金融危机带给我国入境旅游业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大力拉动国内旅游市场、重新定位和选择入境旅游市场、调整旅游产品开发策略、加快基础设施建设、优化入境旅游空间格局等应对此次金融危机的措施。张凌云、刘波指出后金融危机时代,我国旅游业的发展面临重大的转型和发展机遇,国民旅游成为推动经济增长、扩大内需的重点,而自驾车旅游、大众度假、低碳旅游将成为今后我国旅游业发展的三大热点。何建民运用国际经济学与旅游经济学原理,收集分析世界经济与世界国际旅游业发展的统计资料,对具有代表性的旅行社、旅游饭店与旅游景区点进行调查研究,同时对我国国际化程度最高的世界著名旅游城市香港进行比较研究,从而分析了国际金融危机对世界国际旅游业影响的传导机制、对影响进行科学分析与预测的指标、影响的状况及影响的趋势及我国的对策等问题。

三、小结

    【办公范文】栏目
  • 上一篇:跟踪审计依据(整理2篇)
  • 下一篇:对生命意义的理解(收集3篇)
  •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相关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