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社会实践教学是《概论》课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各个高校的《概论》课程基本上都按照教育部的相关规定设置了实践教学的课时,但往往因为各种各样的因素,导致一些高校《概论》课的实践教学沦入走形式的境遇。实践教学的开展固然需要政策、资金、人力、组织等多方面因素的考量,但只要因地制宜,充分发挥各个高校所在地区的地方性教学资源,仍能创造出很好的教学效果。本文以湘西地区为例,探讨如何更好地结合地方性教学资源构建《概论》课的实践教学体系。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以下简称《概论)))是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新课程方案中的一门重要课程,同时也是高等学校的公共必修课之一。它着重讲授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历史进程,充分反映了各个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它承担着提高大学生政治理论素养,树立马克思主义信仰,坚定社会主义信念,增强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自觉性,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骨干人才的重要任务。为了让大学生真正学懂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核心内容,并会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来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仅仅依靠课程上的理论教学是远远不够的。因此,必须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实践教学,让大学生真正接触社会、了解社会,才能使《概论》课走出学理性的樊篱,使大学生真正领会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精髓,并自觉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目前,各个高校的《概论》课程基本上都按照教育部的相关规定设置了实践教学的课时,但往往因为各种各样客观或主观的因素,导致一些高校《概论》课的实践教学出现了走形式和过场的问题。虽然实践教学的开展需要政策、资金、人力、组织等多方面因素的考量,但只要因地制宜,充分发挥各个高校所在地区的地方性教学资源,仍能创造出很好的教学效果。本文以湘西地区为例,探讨如何更好地结合地方性教学资源构建《概论》课的实践教学体系。
一、与《概论》课相关的湘西地区的地方性实践教学资源概况
湘西地区,地处湖南省西部,云贵高原东侧的武陵山区,与湖北省、贵州省、重庆市接壤,狭义的湘西地区包括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张家界和怀化等地区,广义的湘西地区,即所谓的大湘西地区除了包括上述辖界之外,还包括湖北的恩施地区、重庆的秀山地区及贵州的铜仁地区等。因为地理位置的邻近和相对便利的交通,我们在这里所提到的湘西地区所指的主要是广义的概念。湘西地区的地方性实践教学资源可谓相当丰富,从革命战争时期的根据地建设到现阶段的西部大开放都与《概论》课的实践教学密切相关。
第一,湘西地区具有悠久的革命历史传统,曾经在中国近现代革命史中留下了辉煌的一页。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红二军团和红六军团曾在该地区建立著名的湘那川黔革命根据地、湘鄂西革命根据地和黔东革命根据地。抗日战争时期,该地区的怀化以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重要的战略地位,成为战时大后方,形成当时军事、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湘西会战作为中国抗日战争最后一战,标志着中华民族取得了彻底的胜利。怀化的芷江前进机场是远东盟军第二大机场,成为华中最重要的空军基地,在对日作战攻防方面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芷江洽降标志着中国抗日战争全面胜利,芷江也因此成为当时世界瞩目的焦点。因此,该地区与《概论》课相关的地方性实践教学资源十分丰富,包括了湘鄂川黔革命永顺塔卧根据地、怀化芷江受降纪念馆。著名的革命家如贺龙、任弼时、关向应、滕代远、萧克、王震、周逸群、朱早观等都曾经在该地区生活和战斗过,而像贺龙、滕代远、周逸群等人就出生于该地区,因此在该地区的实践教学资源还包括张家界的桑植贺龙纪念馆、怀化的滕代远纪念馆、贵州铜仁的周逸群纪念馆等等。《概论》课中的第二章和第三章,尤其是第三章中有关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内容与这些地方性的实践教学资源可谓联系紧密。
第二,湘西地区在中国区域经济发展中也具有特殊性。由于历史的原因和地理的影响,该地区是典型的老、少、山、穷地区,也是国家重点扶贫地区。农村人口在总人口中占据较大比例,且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贵州、重庆等地隶属于国家西部大开放战略规划的省份之中,而湖北的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和湖南的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也被国家纳人西部大开发的范围之内。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和西部大开放战略在该地区也更具代表性、艰巨性和迫切性。因此,在该地区担任领导工作的共产党人,肩上的担子尤为沉重。这里是一心为民的好书记—郑培民曾经工作过的地方,湘西州凤凰县火炉坪乡的郑培民纪念馆,传递着共产党人为民服务的无私精神和坚强信念。这里还有着一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试点村镇,比如吉首林木乡小康村、张家界慈利县零阳小康镇等等。这样的实践教学资源与《概论》课中的第六章、第八章、第十章和第十五章等内容可谓紧密契合。
第三,湘西地区同时还是中国少数民族的主要聚居区之一。居住在该地区的少数民族包括土家、苗、回、瑶、侗、白等30个民族,涵盖着湖南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湖北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等多个少数民族自治区域。长期以来,湘西地区各民族和睦相处,紧密团结,社会和谐而稳定,这对于了解当前中国的民族政策,更好地把握中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也具有十分重要的参考意义,而这与《概论》课程中的第九章、第十一章和第十四章等内容也是密切联系的。
二、结合湘西地方性教学资源构建《概论》课的实践教学体系
实践教学是一个体系,其构建需要具备一系列的要素,包括实践教学基地的设置、实践教学形式的开展、相关的规章制度和组织结构的设定、师资队伍的素质建设和经费开支等等。湘西的地方性实践教学资源,相对而言,有针对性且比较丰富,若能充分利用其资源优势,构建一套良好的《概论》课的实践教学体系是完全有可能的。
第一,建立起规范的社会实践教学基地。教学基地建设是社会实践教学活动的一项基本建设,也是社会实践体系构建的一项必备要素。建立相对稳定的社会实践教学基地,是使社会实践教学活动得以长期顺利开展的基本前提。社会实践教学基地的建立可以根据《概论》的课程内容和湘西的地方性资源加以整合,有针对性地建立起各种社会实践教学基地。基地建设可以分为几类,比如:利用湘西周边地区的革命遗址和老一辈革命家的纪念馆等资源,对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的革命历史传统教育;利用湘西周边地区的小康村、民族区域自治和基层民主建设等资源,加强大学生对改革开放中所取得的经济、文化、民主政治建设成就的认识。在建立和管理社会实践教学基地的过程中,命名挂牌、共建合作、示范建设、双向受益、深度实践等重要环节都要处理妥当。目前,在湘西地区,虽然很多社会实践教学基地都已经建立起来了,但仍有部分地方性教学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地利用,而且有些已经建立起来的基地在维护等方面也存在着不少的问题。社会实践基地建设是开展社会实践教学的基本硬件条件,《概论》课只有充分地利用地方性教学资源,以社会实践教学基地为依托,才能保证社会实践教学的持久性和规范性,才能构建好完备的社会实践教学体系。
第二,开展多种多样的社会实践教学形式。社会实践教学形式是服务于社会实践教学内容的,同时也是社会实践教学体系必不可少的要素之一。传统的社会实践教学形式主要包括参观、访问、社会调查和专业实习等。传统的社会实践教学形式在实际运用中尽管存在一系列的问题,但其在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方面还是能起到一定的作用。比如在社会调查中,学生可以在老师的指导下,分组分散进行社会实践,根据《概论》课的教学需要,结合学生的专业属性,充分利用地方性的教学资源,在业余时间或假期进行社会调查。通过社会调查,学生可以直接接触社会的现实面,获得第一手的材料,使他们积极主动地把理论学习和实践感受结合起来,亲身感受革命、建设和改革给社会带来的巨大变化,加深对《概论》课程内容和基本理论的理解,提高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实际上,每一种实践教学方式都有其适用上的局限性和作用上的有限性,其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也有各自不同的侧重点。因此,除了传统的社会实践教学形式之外,也可以充分利用学生的专长及网络社会资源,开创和丰富新型的社会实践教学形式,使社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也能够做到与时俱进。
更精粹,为读者做好筛选
目前,报业竞争十分激烈,具体到副刊,基本上达成两项共识:一是副刊的新闻性。二是大副刊理念,如今的副刊已由过去单纯的文学副刊发展到生活、文化、教育、法制诸多领域。党报副刊正在经历一场历史性的转型,从单纯的文学副刊转型为大文化概念、多种专刊相组合的复合式副刊。对党报副刊必须进行更宽泛、更具包容性的界定。
与网络副刊大而全相比,专与精应该是党报副刊不二的选择。更精粹,是党报副刊的目标与方向。《湖南日报》创刊号即有“湘江”副刊,伴随共和国一起成长,至今已有60余年历史,在湖南文艺界享有很高的声望与影响力。“湘江”副刊力争当好文化田园的守望者和传承者,从2010年开始了初步转型,把传播触角从以前单一的文学,伸向了文史、读书、艺术、民间文化等,将以前的纯文学性的专版扩展到包括“艺林”“休闲”“楚韵”“读书”“情感”“收藏”等在内的各种特色专版。这些专版的设立,为“湘江”副刊增加了多维度、多视野的丰富性、广泛性和灵活性,改变了以往单一文学副刊的面貌,内容和形式上都更具贴近性和亲切感,更加适应当前社会生活的发展变化,更能满足读者们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更主流,充满时代的声音
党报副刊是正刊的延伸和深化,它具有鲜明的立场、观点和时代特征,不能也不可能远离时代主旋律及党的工作大局。在一定程度上,党报副刊具有更深刻、更持久、更潜移默化的影响力,它以“润物细无声”的传播方式,更容易为广大读者所接受。无论是报告文学还是小说,无论是散文还是诗歌,无论是随笔还是文艺评论,对读者的思想观念、精神境界、认知水平等方面,都会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和渗透。因此,我们必须从思想观念上高度重视办好党报副刊,从组稿、编辑到排版的每一个环节,都要坚持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指针,牢牢把握时代主旋律,把党报副刊办成宣传先进文化的主阵地,充分认识办好党报副刊的重要性。
《湖南日报》“湘江”副刊与新闻同样重要的任务就是,唱响时代主旋律,充分彰显党报文艺阵地的魅力。只是服务的方式更灵活、更让人喜闻乐见。坚持用新文艺的表达形式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坚持以格调高雅的品位感染人、鼓舞人、启迪人。如何围绕中心,“湘江”副刊注意把握两点:
一是国家的大事。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湘江”副刊紧紧抓住这一中心,2011年2月下旬推出《党旗飘飘――个共产党人的足迹》征文专栏,成为全国省级党报最早推出建党专栏的文艺专刊之一。
二是老百姓的生活。“湘江”副刊注意多维度、多视野地关注普通老百姓的生活,写出他们身上的真善美,从而起到弘扬主流社会价值观的作用。在2009年重阳节到来之际,“湘江”副刊与湖南省委老干部局联合开辟“七彩晚霞――我的离退休生活”专栏,较为系统地展示老同志的精神风貌与生活情趣。
更本土,保持副刊独特性
关键词:生态经济;生态经济城市;规划
1.“生态经济”概念与相关研究
“生态经济”一词首先出现在美国经济学家肯尼斯.尔丁(KennethBoulding,1966)出版《一门新的学科―生经济学》的“生态经济协调”理论中,生态经济协调的核目的在于如何实现生态和经济的平衡上。城市的实质就是一个生态经济系统,具有生态与经济的双重特征,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是城市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城市化将进一步要求生态经济平衡。生态经济城市的概念也应运而生,“生态经济城市”与在目前社会界流行的“绿色城市”、“生态城市”、“低碳城市”等概念相比,存在较大差别。当前在探讨“低碳城市”和“生态城市”时,都是关注生态环境方面的问题,“生态城市”关注自然环境、人居环境等多个方面,而低碳则主要关注全球气候变化,“绿色城市”的核心问题是城市交通和城市发展形式。相对来说,生态经济城市具有更丰富的内涵和更多样的衡量标准。
生态经济城市规划,是以生态经济协调发展为导向的城市规划,是以“人与自然协调”为规划原则,在多学科参与的基础上强化生态经济学的理论知识和生态经济规划技术方法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通过广泛的部门协商和公众参与对城市空间布局和各项建设的综合部署等来实现城市复合系统的良性运转。目前,城市规划已从基于解决具体可持续发展问题的常规规划路径如彼得.卡尔索(PeterCalthorpe,1993)提出的“公交主导发展模式”(TransitOrientDevelopment,TOD)和安德雷斯・杜安伊和伊莉沙白.普拉特夫妇(AndresDanny&ElizabethPlater,2001)提出的“传统邻里发展模式”(TraditionalNeighborhoodDevelopment,TND),发展为“一体化规划发展模式”,如集能源、交通、水、固体废物于一体的城市规划―哈默比湖城(RonaldWennersten,2007)。
2.湘潭湘江生态经济带规划
湖南最大河流湘江,为长江主要支流之一。湘江孕育着敢为天下先的“湖湘文化”。自古以来,湘江就是湖南省最重要的通江达海的航运河流。国家经济战略向内陆中部转移之后,对其重视度日渐提高,湘江经济走廊势必逐渐发展壮大。湘江作为湖南沿江带城市群发展得天独厚的优势,不仅带来了丰富的自然滨水景观,同时,在城市生态安全格局,区域生态基底中承担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2.2湘潭湘江生态经济带规划措施
2.2.1总体规划策略
我们把湘潭湘江生态经济带的定位为湘潭的城市名片,文化之源、生活之乐、休闲之所、生态之谷。其总体规划策略主要有两个方面:
2.2.1.1结构规划
形成“生活居中,产业两头”“商贸入城,休闲临江”“拥抱湘江,江城联动”圈层发展,梯度推进,江城共生的整体发展结构圈层发展:区域空间发展以湘潭城区为核心,向南向北,圈层发展;商业商贸旅游为中心,居住向外,产业两头;绿地东西向楔入分隔,层次分明。
梯度推进:城市空间布局为沿江至城市内部,东西向梯度推进,沿江以服务休闲,生态绿化休闲为主,商贸入城,工业外拓。江城联动:沿江产业功能,与城市广大腹地产业功能共生共融共进,空间格局透江透绿,绿脉通江。最终形成,内外衔接,有主有辅,绿蓝相间的和谐城市蓝图。
2.2.1.2功能规划
坚持腹地与沿江统一策划的原则,加强城市功能的延续性,共生性和可持续性。坚持开发利用与保护兼顾的原则,积极保护滨江岸线的自然生态环境。打破岸线利用的条块分割,进行统一规划布局。增加生活岸线和中央商务岸线长度,增加滨江公共空间。对重点地段编制相应的规划,并在土地利用规划上加以落实。
2.2.2详细规划策略
2.2.2.1道路结构规划
①两纵十横:跨湘江的10处城市道路桥梁以及沿岸的滨江大道构成湘潭湘江经济带的核心道路交通系统。加强城市主要道路,过江桥梁与城市铁路站场,城市快速路的联系,将外部交通利用最大化,建立起城市快速交通系统。②增加雨湖大桥:在一桥与三桥之间增加一座桥梁(雨湖大桥),疏解一桥交通压力,连通旧城旅游区、火车站和新城行政中心区。远期预留壶山过江隧道位置。③沿江大道分段控制:九华片区沿江道路红线宽度控制在50-60米宽,车行道为双向8车道;万楼片区到一桥,沿江大道控制红线40米宽,双向6车道;湘江三桥至望衡亭东侧附近道路控制红线为30米宽,双向4车道。
2.2.2.2公共设施系统规划
区域整体公共设施布置原则为:商贸入城,休闲临江。由现在的“双城记”走向“复合中心”将人流量大、商贸性强的商业活动布置在远离江边用地条件更适合的中心区域,而休闲、文化、娱乐生态等优雅闲逸的活动沿江布置,打造诗意湘江的生活。湘潭的城市规模和发展趋势,应该由两岸“双城”式的分离发展,走向以文化休闲为中心的复合式发展,集中力量建设湘潭市的核心区,从而提升城市建设服务水平,提升城市竞争力。
规划形成“一主三副”公共设施系统:一主:河东河西复合中心,城市的主中心;三副:万搂、板塘城市副中心;九华滨江新城副中心易俗河新城副中心。同时,在各社区的中心规划相应的商业公共设施,满足社区发展需要。
2.2.2.3生态绿地系统
湘江要打造成中国的“莱茵河”,生态基础是前提条件,生态安全,尤其是水生态安全。重点防治水污染,在湘江综合水利枢纽建设后,由于水流速降低,自净能力下降,要加强水污染治理,建设沿江截污管网,将污水排放至于污水处理设施处理。
湘江生态带是区域生态的核心,在确保湘江水生态的基础上以间隔渗透绿地的形式楔入两岸,将生态“带”延伸为生态“网”构建更全面的生态绿化体系。结合长株潭绿心的背景山体,形成外有群山环抱,内有碧水蜿蜒的依山傍水,交织渗透的生态网络体系,也是“山水湖南、诗意湘江”的基本保障。
2.2.2.4滨水岸线规划
1)景观规划:以自然柔性植被缓坡岸线为主,以人工块石驳岸为辅,局部点缀人工亲水平台硬质岸线,同时充分利用湿地本身自净功能,过滤水中杂质。水域种植莲藕、荷花、芦苇等水生植物,并养殖一定数量的水生动物(鱼类),将自然景观与经济作物结合起来,争取获得双丰收。
2)功能规划:根据功能规划,沿湘江由北往南,功能带组合依次为九华北段生态公共岸线、九华金沙滩开放岸线、昭山自然岸线、九华生产岸线、易家湾生态岸线等18段滨江岸线。
2.2.2.5防洪排涝规划
湘潭市地处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全年降水时空分布不匀,季节性较强,春夏之间,降水量集中,秋季多旱,暑热期长。结合道路以及排水管道的走向。43米以上区域的排水直接排入湘江,43米以下区域的就近排入河道水体,日常直接排入湘江,洪水期由排渍站排出。
为确保防汛安全。拟建的长沙湘江航电枢纽工程,将会起到调蓄作用,减少湘江水患的发生。湘江航电枢纽工程建成后,将进一步降低洪水爆发的机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