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校园文化建设实践思考
1988年创办的上海市徐汇区“希望之星”校园文化活动,是上海市校外教育系统中颇有影响的一个活动品牌。它组织形式新颖、寓教于乐,极大地激发了广大中小学生积极参加课余活动的热情。
2009年,“希望之星”校园文化活动以“民族文化”和“迎世博”为抓手,在全区各中小学校开展了丰富多彩的主题系列活动,在社会上取得了很好的反响。
一、注重民族文化传承,凸显活动主题
2009年,徐汇区“希望之星”校园文化活动以民族文化传承教育为主要载体,通过在各中小学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实践活动,来进一步激发广大青少年民族文化认同感和自豪感。
1.“薪火・传承”――徐汇区中小学生非物质文化遗产寻访活动
上海市徐汇区历史悠久,人文资源底蕴深厚,获得部级、市级、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共13项,在上海市19个区县中名列前茅。徐汇区青少年活动中心通过对各中小学的校园文化负责教师专题培训,让教师学习了解了徐汇区的悠久历史、人文资源和已经获得部级、市级、区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各中小学学生通过参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基地、少先队入团、入队、十四岁生日等仪式,开展了形式多样的探究体验活动。
2.“千年古刹,别样龙华”――徐汇区中小学考察实践活动
龙华古寺是上海地区历史最久规模最大的古刹。相传三国时,东吴孙权为孝敬其母而建造,距今约有1700多年。
为了更好地帮助和促进徐汇师生了解、知晓、体验“人文徐汇”的魅力,链接“历史与现实”的情感,探索社会教育基地及资源开发利用的有效途径,徐汇区“希望之星”活动开展了区中小学生对龙华古寺、龙华古塔、龙华庙会考察探究的实践活动。学生通过确立参观寻访和畅想龙华未来,了解了这些古建筑的历史,并激发了学生作为徐汇区学子的自豪感。
二、把握时代脉搏,提升活动品牌
2010年,世博的盛会在上海拉开了绚丽的序幕。“理解、沟通、欢聚、合作”,作为东道主,我们为世博会的召开而欢庆。徐汇区“希望之星”活动以此为契机,开展了各项世博有关的校园文化活动,例如:
“土山湾与世博文化”――徐汇区中小学土山湾寻访考察活动;
“上海世博欢迎您”――徐汇区初中学生世博明信片设计比赛;
“铿锵鼓乐庆世博”――上海市中小学鼓乐展演活动;
“对话世博”――徐汇区中小学主题征文活动;
“美好生活我来画”――徐汇区中小学庆世博绘画大赛;
“庆世博、促环保、爱生活”――徐汇区中小学庆世博主题论坛;
“我与海宝共成长”――徐汇区小学生学做纸偶海宝活动;
……
在各项主题活动中,有这样二项活动得到了学校、家长、以及社会一致的好评,使“希望之星”这一活动品牌得到了提升。
1.“典藏世博,相聚申城”――历届世博珍品展参观活动
本次世博实物展向全区师及社区居民免费开放,展示的是自1893年起将近20届世界各国举办世博会的纪念册、明信片、馆藏介绍等近千份实物。活动的形式除了展馆的参观,还有“历届世博珍品展的知识问答”、“徐汇区初中学生世博明信片设计比赛”、“土山湾与世博文化”专题教育活动,让全区的中小学生和广大居民在了解世博会的历史的同时,感受人类人文、科技的变迁,了解历届世博的核心理念。此次活动历经4个多月,共组织参观专场70余场,约有15000余人参加了活动,更有外省市兄弟学校特约前来参观,在社会上取得了高度的评价。
2.“中国大使看世界”――庆祝建国六十周年主题活动
2009开展的“中国大使看世界”主题系列活动,以庆祝建国六十周年和迎世博为契机,通过参观各中国驻外大使的明信片等物品的展览、组织外交知识竞赛等形式,让广大青少年了引导广大青少年用眼去看、用耳去听、用心去体会中国历任驻外使节的风采和中国在世界历史舞台的地位变迁。
活动邀请到了原上海市外事办主任、原中国驻毛里求斯大使夏守安先生,原中国驻纳米比亚、驻希腊大使――唐振琪先生,刘浩清基金会执行董事俞平尔女士,以及区县相关领导。学生们通过与大使的互动,了解了与中国建交国家的风土人情,了解了中国的外交发展历史和取得的伟大成就,从而激发了青少年爱国意识、责任意识和民族自豪感。此活动设计新颖,得到了很好的社会反响。
三、课题引领,开展实践研究
徐汇区“希望之星”活动以区级课题《徐汇区中小学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教育的实践与探索》的研究来推进徐汇区校园文化建设工作。同时,《千年古刹,别样龙华――徐汇区中小学文化基地社会实践活动》方案被徐汇区教育学会批准为区级课题。在这两大课题的引领下,通过成立课题小组、专项课题研究,让学校师生对自己所在区域产生使命感、归属感,形成强烈的向心力、凝聚力和群体意识,大力推进了校园文化的建设,探索出了徐汇区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的新途径。
四、关于校园文化建设活动的思考
1.校园文化活动的广泛性
校园文化活动面向的是全体学生。作为一项普及性群体活动,我们在设计各项活动时应充分考虑时代特点、学生的年龄特点,发挥中心、学校、社区、家庭整合后的张力作用,设计出更多学生喜爱的活动,为每个学生提供活动体验的平等机会。
2.师资培训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保障
在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中,教师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建立一支素质高、相对稳定的教师队伍,是校园文化建设的关键所在。定期组织教师考察、观摩、交流学习、拓展训练等举措,能使教师理论知识、教育平与能力不断提高,形成创新性和启迪性的思维,形成巨大辐射作用,从而使校园文化建设迈向更高的层次。总之,师资培训是校园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保障
3.深化课程建设,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
校本课程开发和实施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手段。由于所属地域的不同或习俗的差异,每一个学校都应该有自己的文化特征,“一校一品”。通过区级、校本课程的开发,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中充分施展才华,发展个性,并在各种创造性活动中挖掘学生个体的潜在能力,充分认识自我。
4.校园文化活动应与信息技术的融合
一、小组合作教学模式开展要素
教学模式是教学理论在课堂教学中的具体化,在高中历史教学过程中运用小组合作教学模式必须抓住以下几个要素:
1.选好教学内容
历史教师要深刻了解教材,把握课文重点和难点,确定教学内容和讨论主题,唯有这样才能构建高效的高中历史课堂。如学习人教版选修一第九单元“戊戌变法”时,让学生首先了解“戊戌变法”发生的背景和发展过程,在此基础上引导各小组讨论“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及历史意义,然后指派一个成员做成果汇报,并与其他组相互讨论。鼓励每个成员从不同角度进行交流和探讨,让他们总结“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及意义。
2.对学生进行指导
小组合作学习不是任由学生随意进行的,应在老师正确指导下进行。每次小组合作学习之前,老师一定要明确提出本次活动的内容及要求,让学生知道合作学习中应该怎么做。小组讨论期间,老师应四处走动巡视,随时解答学生提出的疑问,并对合作学习活动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指导。
3.建立合理高效的评价机制
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学习结果,还要关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在小组合作学习实践中,部分小组仅有一两个学生发言,更多的学生还是被动接受,甚至出现无人说话的冷场现象。建立合理高效的评价机制是促进小组合作学习最有效的办法。课程结束后,对各小组表现给予评价能激发各小组成员合作学习和展示欲望。每次合作学习可设置最佳小组、最佳组员、最佳点评人等奖项,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增强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二、加强小组合作学习,构建高中历史高效课堂
小组合作学习有利于提高学习效率,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有利于提高高中课堂教学效率,因此,历史教学者应大力倡导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充分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1.科学组建合作学习小组
学习小组组建是合作学习活动顺利开展的前提。一般来说,以前后三桌六个为一组。六人人中,优等生、中等生、学困生各两个,使各个小组总体水平基本一致,保证各小组开展公平竞争,民主选举一个小组长或者由小组成员轮流担任。对小组内部进行合理分工,组内有细致明确的分工,如历史小组长、纪律监督员、声音管理员、汇报员等。小组成员既要积极承担个人责任,又要相互配合,发挥团队精神,使每一位组员都能在有限时间和空间里参与进来。每个小组都创立小组标志和名称:团结无敌、天使之翼、光荣梦想、雄鹰、必胜等,融洽的情感增强了合作学习效能。
2.加强小组合作的前置性学习
精心设计前置作业,达到以下目的。首先,让学生初步了解学习内容,便于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新知识;其次,围绕教学目标,对学习重难点进行分解,使课堂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最后,必须以文本为基础,推进与文本相关的更多阅读,让学生通过阅读拓宽视野,获得更多的课外知识。前置性学习是一种学习活动,需要老师根据不同的学习内容,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适当的指导,使学生逐渐形成自学能力。比如“戊戌变法”这一课前置性学习,首先学生通读课文内容,了解这一历史事件发生的始末。
3.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技能
加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推进小组合作学习中互帮互助的学习风气,让优等生明白,帮助后进生是自己深化理解知识、提高能力的过程。小组合作学习中要给予后进生更多帮助,为他们提供更多提问、答题、汇报成果的机会,及时肯定和赞扬他们取得的进步,逐步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促使他们踊跃参与小组合作学习和探讨。历史老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只关注优等生,而忽视中等生和后进生,应该同等对待。同时加强学生合作技能培养,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要进行科学合理的分工,根据成员学习能力不同,分配给他们不同难度的任务,确保小组合作学习时人人有事做,分工明确,保证任务顺利完成。鼓励小组成员各抒己见、畅所欲言,相互交流意见和见解。
4.加强成果汇报展示与交流
小组讨论结束后,各小组分别展示合作学习成果,交流讨论学习程中遇到的诸多问题,加强组员之间、师生之间、小组之间的互动交流。成果汇报展示的内容,可以是课文的重点知识、难点知识,可以是各组员之间不同观点和想法,也可以是对课文知识的疑问和不解。成果汇报展示的时候,学生之间、小组与小组之间要加强互动交流,老师要进行适当点评引导。通过点评,逐步引导学生归纳、提炼课堂内容重点、难点,探索历史学习规律,研究历史课程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技巧,重点关注易错、易混、易漏的薄弱环节。成果展示与交流是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的最重要部分,是提高学生综合能力和素质的关键环节。
5.注重教师的引导作用
教师通过电子白板展示的这个表格是动态的,每个栏目里的信息都做了链接。需要讲解哪个知识点时,教师只要利用电磁笔点触标题栏,就能够进入新的窗口界面,展示出需要的历史资源。需要退出时,教师直接按电脑上的ESC键即可返原来的课件界面。这种教学方法凸显了历史课堂教学的对比性,可引导学生进行对比学习,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这样的教学,有利于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全面了解,不仅能掌握条条框框的知识点,还能更系统地掌握历史知识的内在联系,全面把握历史观点,从而能够提高学生梳理历史知识的能力。很多历史知识的教学,教师都可以利用这种教学方法组织教学。比如,在进行“甲午中日战争和抗日战争“第一次工业革命与第二次工业革命等类型知识点的教学时,教师均可把相关素材制作成电子表格,利用交互式电子白板进行对比教学,给学生直观明了的信息展示,就能很好地启迪学生的历史思维,提高历史教学效果。
二、巧用交互式电子白板进行“思维导图法进行教学,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初中历史教材知识模块相对比较独立,每个单元具有比较集中的知识要素。教材的这一特点有利于教师的科学施教。教师可结合教材特点和学生掌握知识的规律,采用“思维导图教学方法,就能取得不错的教学效果。在每个章节的新课教学时,教师在课前可利用电脑制作“思维导图,把这节课或者本单元的相关知识点汇总到导图中。这样,学生通过对导图的理解,就能够全面把握本节课或者是本单元的知识点。学生再通过这些知识点进行思维发散,就能把知识点延伸到与此相关的其他章节中,达到教学的横向延伸,从而能够提高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突出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落实学生主体地位。
比如,在进行“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教学时,教师可根据教学需要建立“思维导图。当本节课新授环节结束后,教师可以利用交互式电子白板进行知识点的总结与回顾。通过“思维导图的展示,学生清晰了解了本节课中的重点知识,了解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发生时间、历史背景、发生的根本原因、参与大战的国家、引发大战的导火索、大战的结果以及对社会的影响等。“思维导图能够为学生提供系统、全面的知识结构,思路清晰,条理性强,有利于学生的理解和记忆,更有利于学生在今后的自主学习,提高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对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教学,教师同样可以利用“思维导图的教学方法。并且,在学完这一节的新知识点后,教师可以再利用对比教学法将两次世界大战的相关知识点汇总到一个电子表格里,通过电子白板展示给学生,让学生通过对比的方法掌握本单元的知识。这样的教学,丰富了学生的知识视野,提高了学生掌握知识的技能,并综合提高了学生的历史素养。
三、巧用交互式电子白板进行资源整合,揭示历史本质,突破教学难点
在初中阶段,学生对史料性的历史教学感觉较为简单,对历史现象、历史事件发生的原因、本质、根源等理解不到位。所以,教师仅仅靠语言上的学法指导,告诉学生掌握学习历史的规律和技巧,学生接触起来也较为牵强。运用交互式电子白板科学整合历史资源,能揭示历史知识的本质,可降低学生理解的难度,从而可使教学取得更好的效果。比如,在进行“美国独立战争的教学时,教师可利用交互式电子白板展示美国独立战争爆发的视频短片。学生通过观看视频发现了一系列的问题,知道了开始时间和战争结束时间、参战双方和指挥官、历史原因及结果等信息,从而直观解决了教学难点,提高了教学质量。
四、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