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点作文网

数字化技术赋能(收集3篇)

时间: 2024-09-04 栏目:办公范文

数字化技术赋能范文篇1

关键词:MapGIS,宗地图,面积计算

中图分类号:P21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地籍调查是依据国家相关规定,通过权属调查和地籍测量,查清宗地的权属、界址线、面积、用途和位置等具体情况,形成数据、图件、表册等地籍调查资料,该过程为土地注册登记、核发证书的一项基础技术性工作。

地籍信息系统是一个在计算机和现代信息技术支持下,以宗地为核心实体,实现地籍信息的输入、存储、检索、处理、综合分析、辅助决策以及结果输⋯的信息系统。地籍数据的基本组成要素包括宗地、界址线和界址点这3个要素也是构成地籍数据的核心,对保证其数据的质量具有重要的作用。

1MapGIS功能

MapGIS软件具有图形编辑、修改、检索、造区等功能,从而使输入的图形更准确、更丰富、更漂亮。它的主要功能有[1]:

(1)先进的可视化定位检索功能---提供了多种图形窗口的操作功能,包括开窗口,移动窗口,无级任意放大缩小窗口比例,显示窗口及图元捕获信息等系列可视化技术功能。

(2)灵活方便的线元编辑功能---软件将各种线型(如点划线、省界、国界、公路、铁路、河堤、水坎等)以线为单位作为线图元来编辑。各种线图元,根据指定的坐标点数据、线型及参数,经过算法处理产生各种线型。线元编辑功能完成对线段进行连接、组合、增加、删除、修改、剪裁、提取、平滑、移位、阵列复制、改向、旋转、产生平行线、修改参数等。

(3)功能强大的点元编辑功能---图形中各种注释(英文、汉字、日文、俄文),各种专用符号、子图、图案以及圆、弧、直线归并为点图元来编辑。点图元编辑功能提供编辑修改注释及其控制点坐标的手段,可增加、删除、移动、复制、阵列复制各注释点,修改各类注释信息,包括字串大小、角度、字体、字号、子图号等,同时还可修改控制点的坐标方位。

(4)快速有效的面元编辑功能---面元编辑功能编辑图形中以颜色或花纹图案填充的区域(面元),包括面元的建立、删除、合并、分割、复制,面元的属性编辑及边界编辑功能。其中建立面元功能允许用户交互式选择组成面元的边界弧段、定义面元属性(颜色、填充花纹等);属性编辑可以进行匹配查询、修改、删除、定位等;边界编辑可对任意区域的边界进行剪断、连接、移动、删除、添加、光滑以及对弧段上的任意点进行移动、删除、添加等操作。

(5)图形信息的分层管理功能---系统提供了对图形信息进行分层存放、分层管理和分层操作功能,允许用户自行定义、修改图层名,随时打开或关闭个别图层或所有图层,自动检索图形的各个层及每个层上所存放的图形信息。由于图元可分层存放,从而可以利用图层作灵活的组合编图。

2宗地图制作原则

2.1宗地内容

宗地图一般应包含以下要素:(1)宗地土地使用权人名称(姓名或单位名称),本宗地地籍号的最后一级编号,土地用途代码,宗地面积;(2)本宗地权属界线、界址点及界址点号和界址边长注记;(3)邻宗地籍号的最后一级编号和界址示意线;(4)宗地四至注记;(5)宗地周边范围内全部地形、地物和注记要素;(6)图廓整饰要素。包括:图框、图号、比例尺、指北针等。

2.2编码方法

新宗地代码采用五层19位层次码结构,按层次分别表示县级行政区划、地籍区、地籍子区、土地权属类型、宗地号[2]。

第一层次为县级行政区划,代码为6位,采用《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代码》(GB/T2260)。第二层次为地籍区,代码为3位,用阿拉伯数字表示。第三层次为地籍子区,代码为3位,用阿拉伯数字表示。第四层次为土地权属类型,代码为2位。其中,第一位表示土地所有权类型,用G、J、Z表示,“G”表示国家土地所有权,“J”表示集体土地所有权,“Z”表示土地所有权争议;第二位表示宗地特征码,用A、B、S、X、C、D、E、F、W、Y表示,“A”表示庥体土地所有权宗地,“B”表示建设用地使用权宗地(地表),“S”表示建设用地使用权宗地(地上),“X”表示建设用地使用权(地下),“C”表示宅基地使用权宗地,“D”表示土地承包经营权宗地(耕地),“E”表示林地使用权宗地,“F”表示草原使用权宗地,“W”表示使用权未确定或有争议的土地,“Y”表示其他土地使用权宗地,用于宗地特征扩展。第五层次为宗地号,代码为5位,用00001-99999表示,在相应的宗地特征码后顺序编码。

2.3赋码规则

(1)地籍区、地籍子区划定后,其数量和界线尽量保持稳定,原则上不随所依附界线或线性地物的变化而调整。

(2)当未划分地籍子区时,相应的地籍子区编号用“000”表示,在此情况下地籍区也代表地籍子区。

(3)为保证宗地代码的唯一性,因宗地的权属类型、界址发生变化,宗地代码在相应宗地特征码的最大宗地顺序码后续编,原宗地代码不再使用。

(4)新增宗地代码在相应宗地特征码的最大宗地顺序码后续编[3]。

3宗地制作流程

基于MapGIS的宗地图制作流程图如下所示:

图1基于MapGIS的宗地图制作流程图

4宗地面积计算

4.1平面面积赋值

土地利用数据库建立在高斯平面上,数据库计算的图斑面积为椭球面积,而宗地图的图幅理论面积是平面面积,为保证土地利用数据库各图斑面积和图幅理论面积的计算方法一致,采用《规程》的规定,以平面面积作为宗地图的图斑面积。

MapGIS软件中通过“文件内属性赋值”模块实现这个功能。文件内属性赋值功能主要解决文件内部字段间的相互赋值问题。一般是有一定相关关系的属性字段,如面积和图斑面积等。具体的操作步骤如下:

①打开要处理的文件。

②确定是否用字段间赋值。

③选择结果字段。

④指定提取数据的字段(单字段赋值)或指定运算表达式。

⑤确定是否另存文件。

⑥单击“赋值”按钮,进行赋值操作。

⑦操作结束,如果另存文件,则系统弹出另存对话框。否则,单击“返回”按钮退出对话框。

4.2按图斑边界剪断线状地物

按图斑边界剪断线状地物是针对宗地图面积计算时,将图斑文件和线状地物文件进行叠加分析,按照图斑的边界剪断线状地物,这样在计算图斑的图斑面积时可以正确的扣除图斑内的线状地物面积。如果没有按图斑边界剪断线状地物,会影响线状地物属性赋值结果,影响土地利用面积重算结果,导致地类图斑中扣除线状地物面积比图斑面积大,从而导致后期汇总面积不对。在进行线状地物属性赋值之前一定要确保是否按图斑边界剪断线状地物。

操作时直接双击该功能,系统自动按图斑剪断线状地物,操作完毕后系统会有剪断完毕的提示,生成新的线状地物文件将覆盖原来的线状地物文件。

4.3线状地物属性赋值

数字化技术赋能范文篇2

关键词:博物馆数字化展示;交互体验;数字化

2023年6月2日文旅部公布《“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该规划是指导全国文化和旅游系统“十四五”工作的总体规划,勾勒出新时期文化强国施政方略。规划特别强调文旅数字科技融合,为行业前景和产业赛道带来多重利好。规划中要求新一代的数字博物馆应当顺应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发展趋势,加快发展新型文化业态,改造提升传统文化业态,推动数字文化产业加快发展,发展数字创意、数字娱乐、数字艺术展示、沉浸式体验等新业态,丰富个性化、定制化、品质化的数字文化产品供给。在新时期的博物馆建设中,如何通过可视化交互更好地复原文物,传承传统文化,促进优秀文化文博资源数字化,深度融合中华文物+艺术+科技,创新展示中华博物是业界当前的焦点话题。同时,随着越来越多数字化文化产品涌现,为了激发成长于数字时代的新一代年轻人,提升对文博、文化、文旅、文创相关内容的体验,不断丰富数字文博的相关内容,拓展相关边界,也是今后需要研究的主要方向[1]。

1赋能国潮:沉浸式再现历史文化

由传统文化带动的“国潮热”,是目前中国消费市场上最具活力和话题性的现象之一。如何让传统文化以年轻人喜闻乐见的形式不断“破圈”是业界的核心关切。然而“破圈”的关键是营造氛围,通过新媒体端为历史文化赋能,结合探险和文化,打造基于历史文化沉浸体验项目,助推历史文化“出圈”,收获了众多粉丝。通过差异化的设计思路,充分利用历史文化的非物质要素,将参观过程打造成具有强沉浸感的“探险”娱乐体验,利用高科技手段,实现动态场景还原,结合创新解说系统、丰富故事系统,力求历史情境再现,以最小化场地改造实现最大化体验效果。在展览物原真性的基础上对其保护性开发,实现原貌展示、社会教育科普、文化旅游融合三大功能。其中沉浸感的娱乐体验是重中之重。将沉浸感的设计思路与传统文化的挖掘相结合,为其营造身临其境的探险情境,让年轻人在游览过程中对历史真相进行自我探索,打开了探寻历史的新视角。通过应用虚拟现实技术,在展示场景上反复推敲,再现历史原貌,并用当下火爆的“沉浸式”体验来呈现,如同搭建起一座桥梁,令当下的年轻人们穿越时间,与传统文化再次亲密相拥,也让千百年来未经探索的历史遗址与其承载的汉代文化、青铜器文化在新时代再次闪光[2]。

2赋能文博:“新媒体+科技”书写历史中的风云激荡

遵循历史文化的现代诠释,借由科技与艺术融合的多媒体表现手段,从媒体中发掘创意,从技术中彰显人文,以更有效的消息传达、更丰富的视觉表现,营造更易感知的沉浸氛围。打造核心动态影像艺术,让传统展馆达到灵动加持、沉浸感知的效果,为博物院“画龙点睛”。博物院本身具有传承悠久的历史文化的社会责任,在新时代如何以新的跨媒介方式和科技手段介入,并从中凝练出新的视觉体验与审美感受,打造崭新的历史呈现,这无疑是艰难也是新的课题。籍由影像、声音、光效的跨媒介艺术激活那些尘封的历史,重现被忽略、隐存的昔日辉煌;在博物院中打造时间与空间多重交互的感知现场,以多媒体技术展现历史的纵深感、文化的厚重感、文物的价值感、史料的真实感、展示的创新感,让浩瀚历史和文化传承在科技赋能之下,维持持久强盛的生命力。目前采用的比较先进的解决方式,是采用LED屏组成的一个左前右顶底全包裹的五面空间,5.1声道音响打造环绕立体式音效,8K高清影像,带领参观者在短时间内沉浸于风云变幻的历史之中,跟随影片中人物场景的变迁,感受历史的纵深感、文化的厚重感[3]。

3赋能文化:用技术激活企业文化

在设计天津港博览馆项目中,深度挖掘天津港企业文化,遵循让文化”活”起来的意愿,颠覆普通观影方式和制作方式。将整个博览馆划分为企业文化战略中心、智慧成果交流中心、历史传承教育中心、党建教育中心4个主题部分,在立体空间上将展馆的立面和地面,形成双载体联动,实现裸眼3D效果。同时,运用多种高新数字技术,包含结构投影、全息幻影、纱幕投影、实景搭建等技术手段,在4000m2的室内空间里,让参观者获得更投入的观览体验,感受更浸入的企业文化。

4结语

在新兴的数字经济时代背景下,博物馆在当下宜以社会效益为导向,拥抱数字展示新业态,盘活公共文化空间,既能促进文化产业发展,也能充分释放文化资源使用效率,扩大优质内容供给,提高社会效益。在相关政策的推动下,随着新基建加速布局,“实施文化产业数字化战略,推动数字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

参考文献:

[1]岳娜.“大数据”背景下智慧博物馆发展现状及对策[J].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36(2):128-133.

[2]杨燕.智慧博物馆———数字博物馆发展新趋势[J].农家参谋,2023(2):201.

数字化技术赋能范文篇3

关键词:大数据;中文字体设计;新特征;发展趋势

当前,我国已经步入了“大数据”时代,数据量不仅庞大,而且种类繁多,但价值密度较低,且处于动态变化中。在这个大数据背景下,如何对其进行准确分析和科学利用,充分发挥大数据的优势,成为设计领域提升竞争力的关键。从中文字体设计领域来看,在如今这个大数据形势下,我国中文字体设计领域出现了一系列诸如承载媒介的日趋多元化、表现形式及手法的多样化、体验的日趋丰富化等新的特征。因此,要求设计师们应当充分把握好大数据这一时代契机,明确当前我国中文字体设计现状,善于借鉴国内外优秀设计经验,不断创新,促进中文字体设计逐步朝着民族化、本土化、个性化方向发展。

1“大数据”的内涵

所谓的“大数据”,也被称为“巨量资料”,主要指的是网络文本、图像、音视频等资源总体量巨大,难以采用常用软件等处理工具,于一定时间内迅速完成,也难以将其整合、加工为对用户具有巨大价值的资源。具体而言,大数据的大小会随时间的不断推移、技术的迅速发展而剧增。对于不同部门而言,满足大数据标准的规模数据集也存在很大的差异性,其范围通常从几TB到数千TB。

根据国外一组统计结果显示,网络每天信息流通量即使采用1.68亿张的DVD,都难以存储完。电子邮件总量高达2940亿,每日博客、日志量在200万以上,网民所发照片量超出2.5亿张,Pandor音乐播放时长高达1870万小时。随着全球数据规模的持续拓展,数据爆炸时代已经到来。

2大数据背景下中文字体设计的新特征

在大数据背景下,信息呈现爆炸式增长,而且体现着数据体量庞大、信息密度低、所需处理速度加快、数据多样化强等特点。在这样一个背景下,设计领域的竞争日趋激烈,消费者信息更易掌握,若能够有效利用大数据优势,将会更精准地进行设计定位,协助创新设计。对于中文字体设计而言,在大数据背景下其表现出了新的时代特征:

2.1承载媒介的日趋多元化

在大数据时代,各种数字化媒体技术的应用广泛普及,中文字体设计的承载媒介也日趋多元化,实现视觉传达设计的可视化已经不再是一个遥不可及的梦。大数据的介入赋予了设计师更丰富的表现方法,更灵活的承载媒介。诸如可视化网络、软件、视频影像、交互体验信息等等,这些都赋予了中文字体设计更多样化的形式和更广阔的发挥空间,促使中文字体设计开始出现了诸如动态化、多元化的新型表现形式。

2.2表现形式及手法的多样化

在新时代下,中文字体设计的技术支持十分有力,这是任何一个时代都难以比拟的。不仅如此,大数据背景下巨大的资源优势也催生了当代艺术的繁荣发展,进一步拓展了中文字体设计的思维广度,引发了中文字体设计表现形式及手法的多样化发展。例如,借助于触摸、触感等互动性设计,利用肢体动作实现交互式设计体验,明确目标实现可视化网络活动等等,此类表现形式、手法都为中文字体设计创新提供了多种可能性。

2.3体验的日趋丰富化

大数据背景下,中文字体设计带给观众的体验越来越丰富,受众甚至可以产生听觉、触觉、嗅觉、味觉等多种感官知觉体验,赋予了设计更立体化、全面化的吸引力。例如,随着动态技术的应用,中文字体设计开始朝着动态化方向发展,也开始进一步拓展其记忆、感知等多方面功能,不仅具有视觉、听觉双重刺激,而且呈现给大家更丰富、多层次的艺术审美。

3大数据时代中文字体设计的未来趋势展望

对于文字而言,其本质在于记录情感,传情达意,也可将其视为一种表意符号。在如今这个大数据时展趋势下,设计者开始广泛、深入地寻求相同的文化立场下的语意传达。中文作为我国典型的文化符号,也在试图寻求新的国际语境。对设计师而言,中文字体设计问题仍有待研究、探索。在新环境下,数据时刻改变着当今人们的生活方式,也为中文字体设计带来了挑战与机遇。未来,中文字体设计将进一步推陈出新,各种现代化技术的应用也将更为深入。对于中文字体设计而言,迫切要求创新与变化。不仅如此,随着全球化趋势的加快,中文字体设计的发展似乎成为一种国际化趋势,这不仅体现在越来越多的国家对于中文字体设计的青睐,也体现在当前我国设计领域对国外优秀设计思路、方法的借鉴,如此种种都极大地促进了中文字体设计的持续发展。中文字体设计进一步拓展了中文在全球领域的影响力,催生了各种有别于以往的新型表现方式,进一步增强了受众的参与性与互动性。虽然,国外很多设计师对于中文字体的尝试为我国中文字体设计提供了一定的思路和借鉴意义,但就中文自身而言,无论在表现方法上,还是表现形式方面,仍需要融入我国中文独特的构成与表达方法,不管对于技术难度,还是表现形式方面都仍待我国设计师进一步深入探索。

自我国中文字体设计的发展到如今,经历了不同阶段的漫长发展、探索、创新,也受到了传统文化观念的熏陶和影响。纵观我国传统中文字体与现代中文字体的发展情况不难看出,我们需要进一步拓展中文字体设计的研究的广度、深度。在全球这个大数据文化背景下,各种文化交流与融合不断加深,如何维持民族文化的特色,坚持走民族化、本土化、个性化的道路,成为设计人员不得不深刻思考的问题。纵观全球设计领域,各大国家的设计师们都将设计重点放在本国本民族字体研究方面,不断加以探索,赋予深刻的创意,为观者带来无限创意与强烈的视觉感染力,打造多变、丰富的视觉效果。而具有强大生命力的中文汉字,更应当充分发挥其先天结字造型的优势,实现形、音、义的三位一体化设计。当然,我国现代优秀设计师对中文字体的设计也有很多成功的先例,这也为广大设计人员带来了无尽的动力。对于设计师而言,应更多地思考全球文化大融合这一形势,对如何实现中文字体设计中东西文化的碰撞、融会,加强沟通、交流,吸纳不同类型的观念、形式、手段,打破传统设计思路和模式,立足于当代大数据化的舞台,对中文字体设计创作途径加以拓展,除了满足字体的使用功能以外,善于创造新的生命力,打造出极具民族感、时代感的现代化中文字体设计作品。

4结语

一个新时代到来带来的往往不仅是机遇,还带来诸多挑战。在如今这个大数据时代,设计师不仅需要快速学习和进步,以更好地把握潜在机遇。同时,及时掌握国内外最新设计动态,促进自身设计水平的不断提升,这对于设计自身而言大有裨益。

参考文献:

[1]张晓明.二十世纪中文字形结构研究[J].载语言教学与研究,2010,12(05):241-244.

    【办公范文】栏目
  • 上一篇:国外法律论文(收集5篇)
  • 下一篇:国外旅游市场现状(收集5篇)
  •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相关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