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色彩学说色彩应用色彩教学
一、近代色彩学说
人类对色彩的感知与人类自身的历史一样漫长。在牛顿前,中国古人已经将色彩依五行学说分为青、赤、黄、白、黑五种颜色,称作五色。据说,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著作中也有关于色彩的论述。但那时对色彩的研究无论国内国外都仅限于哲学范畴。17世纪,牛顿把太阳的光线,用棱镜分解出光谱后,色彩科学的研究、学说的建立才迎来革命性的发展。
1.光谱学说
1666年,英国物理学家牛顿把无色的太阳光从隙缝引进暗室,在通道上放置棱镜,光通过棱镜产生折射。当折射的光碰到白色幕布时,在那里显现出如雨后彩虹一样美丽的色带,色带以红、橙、黄、绿、青、蓝、紫的秩序排列着,这条色带被命名为光谱。
牛顿以前的学者,认为白色是最简单的光线,牛顿把白光分解成红、橙、黄、绿、青、蓝、紫七色。这种被分解过的色光,即使再一次通过棱镜也不会再分解为其他的色光。光谱中不能再分解的色光叫单色光。被分解过的色光让它们再经过一个顶角较大的倒置棱镜,结果这些色光重新复合成白光。
通过实验,牛顿证实了白光是由七种不同的色光复合而成。含有红、橙、黄、绿、青、蓝、紫的光线称为全色光,白光是全色光。自然界之所以绚丽多彩,就是因为有了全色光的照射。
2.三色学说
在牛顿发表“光学试验”一百多年之后,英国医师和物理学家托马斯·杨,于1801年创建了色觉三色理论。托马斯·杨认为,色彩感觉依赖于视网膜本身物质的固有特性。他认为在视网膜的所有位置上都同时存在三种,分别是红色、绿色、蓝色形成共振的粒子。当接受光照后,粒子分别按各自固有的共振曲线共振,并分别经三种神经纤维将各自的振动值传给大脑中枢形成色觉。多少年来,笔者一直为色光三基色、色料三原色能混合出丰富的色彩,而它们本身不能由混合得到而困惑。“三色理论”是否解释了一些此类问题,色彩的奥秘还需要我们孜孜不倦的探索。
3.电磁学说
托马斯·杨创建色觉三色理论30年之后,英国物理学家麦克斯韦(1831—1879)诞生了,这位“经典电磁理论的奠基人”,揭示了光的电磁本质,证明了电磁波的速度等于光速;光和电磁波在本质上是相同的,光是一定波长的电磁波。我们每天都在和色彩打交道,有光就有色,有光就有电磁波,那么有色彩就有电磁波存在的说法,应该是合理的。我们现代人使用色彩就应该考虑到色彩(电磁波)对人的利弊。
4.拮抗色(对立颜色)学说
德国心理、物理学家埃瓦尔德·赫林。1878年提出了拮抗色即对立颜色学说。这种理论假设有6种独立的原色,即红、黄、绿、蓝、白、黑色,它们分别组成三对:红和绿、黄和蓝、黑和白拮抗色机制。因为彼此在感知上不相容,不存在带绿的红色,也不存在带蓝的黄色,赫林的拮抗色(对立颜色)理论解释了三色理论无法解释的某些色觉现象,如补色现象。
二、近代色彩应用与现代高校色彩教学
19世纪后半期,印象派绘画在法国诞生了。印象派画家是牛顿时代后色彩学说应用的先驱。先有了革命性的色彩学说才促进了印象派绘画的发展。印象派最伟大的革命是利用了反光和反光的空间混合原理。印象派绘画把短小的笔触点到画布上,利用空间混合原理产生一种富有生气的视觉混色效果。它的画面最吸引人的是绚丽的色彩和颤动的阳光。
光学试验的发展给色彩的应用带来了更多的启示。用众多的光电组成原理制作成大型霓虹灯;利用高频头、显像管吸收色彩信号和还原色彩,制成彩色电视机;彩屏电脑遵循光点的原理不断地推陈出新,影响我们的生活。
近代提出的形态、色彩的运用须符合人的内心要求的观点,影响了设计之风潮。对此,笔者深有体会。2003年笔者在广州乘地铁,因听不懂广东话,又看不到外面车站站台名,怕坐过站而非常紧张。当时就想如果每个站台的空间环境用一种色调来进行设计,当列车刚进站还没停下来的时候,从车窗就非常容易地看到列车外面站台色彩环境,通过色彩环境就知道自己要下车的地方,这样将会给不懂汉语和粤语的国内外乘客,及听不到声音的聋哑乘客带来很大的方便。
电脑的应用和普及,对色彩科学的影响也是必然的,是不可阻挡的。有人说社会文明的标志有三:一是轮子的出现,二是蒸汽机的发明,三是电脑的诞生。每一个文明都给人类原来的生存状态带来巨大的冲击和改变。电脑的诞生使现代人的生活进入数字化的生活状态。数字色彩的实践和应用已经非常广泛,如电脑辅助设计,扫描仪、彩色打印机、数码相机、数码录像机的使用等。可是我国高等艺术院校色彩教学体系、教学内容、教材还停留在“色彩构成”上。学校开设的电脑软件课程,也只是讲讲简单的操作而已。很多人只知道与颜料相关的“色彩学”,不知道与色光相关的“色度学”,不了解色度图和比色料色彩更为宽阔的色彩空间,甚至提及数字色彩,就要承受故弄玄虚之嫌。色彩科学的应用,越来越广泛,越来越深入,色彩科学的普及、利用和开发,高校色彩教学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高校色彩教学应走在色彩科学的普及、利用和开发的前面,现代社会需要的是一技多能的复合型人才。
改变色彩教学现状要思考几个具体问题:其一,教师的知识结构应该是博大精深,也只有博大才能精深,有博大做基础,精深才有可能;其二,教师不但要精深本专业,还要研究相关学科的发展,关心学科发展与社会应用问题;其三,教学管理部门要组织专家学者编写教学大纲,支持鼓励相关人员编写新内容的教材,调整教学计划和课程设置。这些工作做到实处,高等艺术院校的色彩教学现状才有望得到改变。
参考文献
[1]张梅等《新设计色彩》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8.1
设计色彩课最早起源于包豪斯色彩分析课,色彩分析课理性色彩非常强,它是站在科学角度研究色彩。目前。国内外很多设计专业美术教学都开设了观念艺术、材料等内容,以往绘画占绝大部分的美术课已经取消了,设计美术教学必须重视实用性和艺术性的结合,设计色彩是设计美术教学的关键组成部分,一定要将实用性和艺术性有效结合到一起。装饰色彩和色彩构成等现代设计课程是以包豪斯教学体系为前提下进行演变得来的。室内设计等色彩教学工作要注意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与表现力,要加强色彩训练,增强学生表达设计意图能力。要使实用性和艺术性充分结合,需要改革设计色彩教学,具体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改革。
1、加强以实体空间与模型为主要内容的体验训练
设计色彩是设计美术教学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要加强学生的色彩训练工作,将色彩训练加到三维空间里,使学生能够真正地体验到色彩的魅力。开展教学工作时可以适当增加空间色彩课,设立空间色彩课能够让学生准确的理解空间,进而才能准确的表现空间。在进行空间色彩课时,可以辅导学生运用彩色的纸板制作代表空间的模型,再通过绘画展现各空间之间的关系。设计建筑类美术课时,要设立一些动手操作环境,要求学生描绘自己设立的空间场景,指导学生利用创造性色彩展现现实空间关系,使学生形成全面空间感,这样学生才能主动积极的利用各种色彩去设计空间。另外,可以要求学生在特定光线条件下利用色彩展现现实生活中的各种常见场景,构建三维体验和二维体验间的感受联系,让绘画过程变成是不同色彩的研究与利用过程。
2、重视写生训练
通常情况下,学生色彩感需要从两方面着重培养,第一方面是通过写生感受感性色彩,第二方面是利用色彩构成课理解理性色彩规律。写生中的风景写生与静物写生两种训练方式能够形成感性色彩感受,因此,要开展设计色彩教学必须先学会客观景物写生,教师要指导学生面对各种物象时,仔细观察物象构成的各个体、面、色彩及材料,培养较强的观察空间能力,只有会观察,才能进一步学习如何描绘。要使学生获得良好的写生能力,一定要不断探索新的训练手段与观察方法。进行色彩教学工作时,必须重视空间关系展现,空间关系可以分成浅空间与深度空间,浅空间是背景和图形前后关系,它注重运用色彩规律组织画面,深空间可以理解为透视空间,是在二维平面基础上形成三维空间。利用多种物体相组合的形式可以训练学生利用色彩表达空间、深度,提升学生创造能力和加强形象思维。
3、借助多媒体开展教学工作
教师在开始设计色彩教学工作时,要注意参照设计作品及绘画作品进行分析。绘画是利用二维画面来展现三维空间,根据色彩教学的具体情况,可借助多媒体进行直观形象教学,将色彩在多媒体视觉下进行形象化处理,赋予色彩以情感化、人性化,从而激发学生在色彩教学过程中对色彩产生浓厚情的感体验,使学生对色彩的学习始终充满着极大的兴趣,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色彩应用的主观能动性。随着现代艺术的飞速发展,绘画与设计已经在抽象点、抽象线及抽象面方面实现了统一,于是借助多媒体开展色彩教学是探索视觉语言的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开展色彩设计课教学工作过程中,多媒体高科技的运用是色彩教学的必然趋向。对比分析每个时期绘画、艺术家的风格,研究空间和色彩间的管理,能够加深学生对色彩的认识。因此,利用现代科技多媒体加强教学工作的开展是色彩教学的重要举措。
二、结语
关键词:数字色彩色彩应用思考模式
数字色彩作为数字化教学改革的实践课程开设已经有段时间了,很多高校的动画专业、数字媒体专业纷纷开设本课程。传统的色彩构成用颜料绘制,显得费时费力,而数字色彩利用电脑等数字化设备的帮助,能让学生更有兴趣、更高效快速地完成色彩构成的学习。本文从数字色彩的教学实践方面探讨此门课程的教学方法。
学生在最初接触数字色彩的阶段,往往不太适应课程的内容,会为基本概念和色彩模型所困扰,这种新鲜的色彩模式不光带来了工具上的改革,同时也颠覆了他们传统的色彩观念。因此,在初开始的教学阶段应该在以下两个方面加以引导和强化。
一、对数字色彩理论体系的正确理解和接受
数字色彩体系与传统色彩体系虽有相似,但又有所不同。它以现代数字媒体理论系统作为基础,以红、绿、蓝(R、G、B)光色为三原色,这就与传统色料中的红、黄、蓝三原色的色彩体系产生了根本的区别。这也成为学生必须接受的第一个“新鲜事物”。
二、避免陷入软件的迷思
由于数字色彩本身的特点,学生的作图手段发生改变,练习和作业都用图形图像软件,且由于此课程多为大学一年级的基础课,所以很多学生之前并未接触过这些软件,在学习的同时,学生需要对软件进行学习与熟练。这本是两全其美的事,即学得了色彩知识,又练习了软件应用,但事实上,很多学生过分苛求于对软件的熟练操作,更关注软件的使用、特殊效果生成,忘记了本该把重点放在色彩的科学合理搭配上,本末倒置、得不偿失,使得教学效果大打折扣。在这一点上,应该从教师和学生同时入手,在教授课业内容的时候,强调对色彩的解读,时时刻刻提醒学生:色彩设计不是靠电脑,而是靠人脑,不要过分依赖软件,要重视感性思考和理性思考的结合。
了解了最基本的原理和概念后,进入创作阶段。最初接触数字色彩的学生,更多的是用感性来思考题目的实现,这样做的好处是思维发散、活跃,想到的东西很多,会产生多种多样的表达形式,但同时也会由于色彩应用经验不丰富而造成不知道如何实现自己的想法。即使作品做出来,很多人的色彩设计也是过于繁琐、无序。这就需要教师进行一系列的引导,不光教授如何搭配色彩,也要教授如何思考:简单——复杂——简单。
引导学生进行从简单到复杂再到简单的思考模式,第一个简单往往是从感性的角度出发,得到一个题目或者一个课题,脑海里迸发出来的第一个模糊的想法或概念便是个简单的想法。这种单一的感性认知优点在于能够充分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在此期间会产生很多的想法和点子,在一种无意识的放松状态下进行,没有思想负担,提高学习兴趣,以一种轻松的姿态进入创作,激发其创作的兴奋状态。这种从模糊意识出发的创作方式,其结果要么是作品的色彩表现含糊、错误,要么就是半途而废。因此,还需要引导学生进行下一步的分析和思考。
在第一步简单的联想和选择做完后,引导他们从感性思维向理性思维转化,也就是进行复杂分析。首先要看一看上一步决定的设计方向是否能够准确地表达课题,如果没有,果断舍弃,重新思考和选择。一旦设计方案确定,就需要挖掘已选题材里深的层次和更丰富的内涵。接着上一步的关于红色的题目,如果选择了“火”作为表现红色的素材,那么就应该引导学生深挖“火”这个字背后的含义,拆解其含义,并用色彩来描述这些含义:青年人是火热的、热火朝天的劳动、上火、篝火晚会、鬼火等等。通过拆解出来的含义,用理性的思考来分析用什么色彩可以将这些信息表达,比如刚刚拆解出的词汇就可以用橙色、红色、黄色、蓝色等颜色进行表达。这就需要学生在脑海里形成一个拾色器,拾取尽量多的色彩信息,这便是复杂的思考阶段。
经历理性的思考后,学生需要对这些色彩信息进行梳理和筛选,这一步便是将复杂重新变为简单,让庞杂的色彩信息变成概况、准确、精炼的色彩语言。一个优秀的设计作品并不在于颜色的多少,而在于色彩是否能够准确地传达作品的信息与精神,设计用色越少就越好。此时应该引导学生首先分析上一步产生的各种色彩之间的主从地位,再通过这种主次关系进行筛选和删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