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点作文网

古代人物故事(整理2篇)

时间: 2024-11-06 栏目:办公范文

古代人物故事范文篇1

论文关键词:浑言,析言,名词,同义词

许慎所著《说文解字》(以下简称《说文》)是我国文字学史上的经典著作,它总结了先秦、两汉文学的成果,给国人保存了汉字的形、音、义,对理解古书上的词义有很大帮助。自其问世以来直至清初,在我国文字学史上逐渐形成了以它为中心问题和学术基础的潮流,这个潮流发展到清代乾嘉时期达到了极盛。当然,期间也出现了许多集大成者,其中就有清代说文四大家之一的段玉裁,其代表著作就是《说文解字注》(以下简称“段注),段注也是今人研究的一部重要著作。

语言作为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它必然会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而词汇又是语言中与人类社会联系最为紧密的最重要的建筑材料,故古今词汇在其发展过程中也产生了诸多不同之处。我们在整理段注中训诂术语“浑言、“析言所系之词时,对这一点会有比较直观的认识。“浑言、又称“统言、“散文等,“析言又称“对言、“对文等,是训诂学中用来系联同义词的重要术语,我们在统计段注中“浑言、“析言术语所系名词时发现,古人在对待同义词的态度上与今人有所不同,下面我们选取几组比较有代表性的词加以分析,以探求古人在同义词的认定和使用上的基本类型,并简要分析古汉语与现代汉语在这方面存在不同的原因。

一、同物异名所形成的同义词

同物异名即两个名词所指事物实为同一事物,但由于某些外在的不同而有两个或多个名称,这些名词在古代往往被看作是同义词。例如:

菡萏、夫容一下艸部:“萏,菡萏,扶渠华。未发为菡萏,已发为夫容。段注:“此就华析言之也。《陈风》:‘有蒲菡萏。’《尔雅》、毛传皆曰:‘其华菡萏。’此统言之析言,不论其未发、已发也。屈原、宋玉言‘夫容’不言‘菡萏’,亦犹是也。许意菡之言含也,夫之言敷也,故分别之。高诱曰:‘其华曰夫容,其秀曰菡萏。’与许意合。华与秀散文则同,对文则别。由许书和段注可知,二者实则是为同一个事物荷花所命名的,只是“菡萏是指“未发的荷花,“夫容是指“已发的荷花。二者所指一物,浑言不别;由于外部形态不同,析言有异。

膍胵、百叶这两个词都指牛胃。四下肉部:“膍,牛百叶也。段注:“鸡鸨皆有脾肶,谓胃也,即许所谓鸟膍胵也。……谓之百叶者,胃薄如叶,碎切之,故云百叶。未切为膍胵,既切则谓之脾析、谓之百叶也。……《广雅》云:‘百叶谓之膍胵论文提纲怎么写。’浑言之也。由段注可知,“膍胵、“百叶均指牛胃;只是“膍胵指外形完整“未切的牛胃,“百叶则指外形细碎“已切的牛胃。

“菡萏与“夫容,它们所指本为一物,根据语言的经济性原则,在现代汉语中一般是不会为了同一个事物创造两个名字的,提到此物,人们会想到“荷花,“夫容也已少用,“菡萏就更少见了。“膍胵与“百叶也一样,现在人们在表达牛的“胃这一器官时,会先联想到“胃这一器官,然后再加以限定为“牛的“胃。

这类词还有如盐/卤、郷/牗、枝/條、牙/齿、阖/扇等,它们的特点是所指之物实为一种东西,实则没有必要为同一个物体命两个名字。

二、同类异物所形成的同义词

同类异物即名词所指代的事物是同一类事物,故都有其共同之处,古人在此共同之处上,会把它们看作是同义词。这类词又有如下几种情况:

1.外形相似

例如:

苏、荏一下艸部:“荏,桂荏,苏也。“苏,桂荏也。段注:“‘苏,桂荏’,《释草》文。《内则》注曰:‘芗苏,荏之属也。’《方言》曰:‘苏,荏类。’是则析言之则‘苏’、‘荏’二物,统言则不别也。由上我们可以看出,“苏、“荏所指代的是不同的两个事物,只是它们同属于草类,从而可以统言不别也,古人在使用时可以混用。

橘、柚六上木部:“橘,橘果,出江南。“橙,橘属。“柚,条也,似橙而酢。段注:“按:‘今橘、橙、柚三果析言,莫大于柚,莫酢于橙汁,而橙皮甘可食。《本草经》合橘柚为一条,浑言之也。这三个词都表示树上所结的果实,虽都不是同一物,但外形很相似,因此古人也常常会对它们“浑言运用。

这类词在段注里是很多的,比如槚/楸、萧/蒿、莙/藻、猴/蝯等,它们实为同一类的两个不同的事物,但古人对同类事物或者外形很相似的事物的认识往往不如现代科学,故运用起来也比较宽泛,即使为异物,有时也可整理。

2.功用相同或相似

例如:

簦、笠五上竹部:“笠,簦无柄也。段注:“汪氏龙曰:‘笠本以御暑,亦可御雨。’故《良耜》传:‘笠所以御雨。’《无羊》传:‘蓑所以御雨,笠所以备暑。’《都人士》传:‘台所以御雨,笠所以御暑。’三传相合。竹部:“簦,笠盖也。段注:“笠而有柄如盖也,即今之雨伞。……按簦即亦谓之笠,浑言不别也。这两个词都指古代以竹制成的御雨防暑的用器,“笠即今天所说的竹笠、斗笠,“簦即雨伞,由段注可知,“笠与“簦因为具有相同的功用,故有时用法上“浑言不别,即可以当成同义词来整理。

箪、笥五上竹部:“箪,笥也。“笥,饭及衣之器也。段注:“《礼记·曲礼》注曰:‘圆曰箪,方曰笥。’《礼经·士冠礼》注曰:‘隋方曰箧。’许曰:‘箪,笥也。’又匚部曰:‘匧,笥也。’许浑言之,郑别言之也。这两个词都表示盛物的竹器,正因为二者用途相似,故古人往往不会细分,从而可以浑言整理。

这类词在段注中比例也很大,如有篦/梳、棚/栈、鐏/镦等,它们的特点是用途相同或相似,这类词使用起来有时会侧重于其相同点,故可以同义混用。

3.整体与部分

例如:

股、髀四下肉部:“股,髀也。段注:“骨部曰:‘髀,股外也。’言股则统髀,故曰‘髀也’。四下骨部:“髀,股外也。段注:“肉部曰:‘股,髀也。’浑言之。此曰:‘髀,股外也。’析言之。其义相足。由段注可知,“股指整个大腿;而“髀则指大腿的外侧,只是大腿的一部分;二者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但是古汉语中二者有时可以同义互训。

皮、革三下皮部:“皮,剥取兽革者谓之皮。段注:“剥,裂也,谓使皮与肉分裂也。云革者,析言则去毛曰革析言,统言则不别也。三下革部:“革,兽皮治去其毛曰革论文提纲怎么写。段注:“皮与革二字,对文则分别,如‘秋敛皮’、‘冬敛革’是也;散文则整理,如《司裘》之‘皮车’即革路,《诗·羔羊》传‘革犹皮也’是也。由段注可知,析言之,“皮指带毛的兽皮,“革指去毛的兽皮,“革实为“皮的一部分;而浑言之,“皮与“革无别,可以整理。

这类词在段注中也有很多,如臀/尻、腨/胫、袪/袂等,整体与部分之间往往也可以同义互用,这点在现代汉语中也是存在的。

4.同一物体的不同组成部分

例如:

肓、鬲四下肉部:“肓,心下鬲上也。段注:“《左传》:‘疾不可为也,在肓之上、膏之下。’贾逵、杜预皆曰:‘肓,鬲也。心下为膏。’按郑驳异义云:‘肺也、心也、肝也,俱在鬲上。’贾侍中说‘肓,鬲也’,统言之;许云鬲上为肓者,析言之。鬲上肓,肓上膏,膏上心。由段注可知,“肓与“鬲实为二物,只是因为它们同属人体的内部器官,且位置很接近,故古人往往会笼统起来说,因此二者才会形成同义整理的用法。

止、踵八上人部:“企,举踵也。从人止。段注:“止部曰:‘止为足。’《说文》无‘趾’,止即趾也。从人止,取人延竦之意。浑言之则足称止,析言则前止后踵。止鐏于前,则踵举于后矣。可见,“止即脚趾,“踵即脚跟,二者都是“人足的组成部分,故也会形成同义整理的用法。

这类词在段注中也是很常见的,比如脇/胠/膀、桴/栋、榦/桢等,即两个名词同属一个事物的不同组成部分,实则不是一个事物,但由于位置很接近,往往可以当成同义词来互用。

当然,段注中“浑言、“析言所系名词之间的同义关系远不止上面这几种,比如段注中“艸与“木、“饴与“饧、“瘉与“病等等,可以看出,上古汉语在同义词的使用上是很宽松的,我们在这里只是选几类很有代表性,且在段注“浑言、“析言术语所系之名词中占有比例比较大的词加以分析,从而对我们阅读古籍有所帮助,同时我们也深知,要想得出更有科学性的几轮还有待于进一步穷尽性分析。

三、原因浅析

由上我们可以看出析言,古人对于同义词的用法相对于现代汉语来说是比较宽泛的,同时也不难发现,古人对同义名词的判定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直观的视觉感受,究其原因,我们认为上古时期生产力的落后是其根本原因。正因为生产力不发达,人们所从事的生产实践活动还处于初级阶段,故对于事物的认识还局限于很简单、直观的感性层面上,从而对事物的认识还不是很科学。比如第一组词中,实为一物,只是因为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或由于外力作用而变形等,所以它们所呈现出来的形状不同,据此人们会给一个事物冠以两个甚至更多的名字,从而形成了一组同义词。又如第五组词中,也是由于古代科学不发达,限制了人们的认识,所以才出现了不同事物却可以混为一说的现象。而在现代科学比较发达的情况下,人们的认识则更趋于理性,比如就植物这类来说,人们会分得很细很科学,像“橘和“柚,现在人们会很明确的知道它们二者是两种不同的水果。

当然,这也与语言自身的发展演变有关,古汉语词汇发展到现代汉语词汇,其最主要的变化是由单音词为主演变为以双音词为主,而单音词的抽象、概括能力远没有后来的复合词那么发达,故古汉语同义词的使用情况比较复杂,我们也期待进一步地科学研究。

参考文献:

[1]许慎.说文解字[M],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

[2]段玉裁.说文解字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

[3]马景仑.段注训诂研究[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7年.

[4]赵克勤.古代汉语词汇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4年.

[5]蒋绍愚.古汉语词汇纲要[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年.

[6]孙雍长.训诂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年.

[7]张永言.词汇学简论[M]武汉:华中工学院出版社,1982年.

[8]徐朝华.上古汉语词汇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年.

[9]苏新春.汉语词义学[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1997年.

古代人物故事范文篇2

历史也具有文学所具有的娱乐价值。普通群众所喜欢的历史人物,宫墙之内种种。那么2023中国古代人物故事小学生读后感600字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为你们整理的关于2023中国古代人物故事小学生读后感600字的内容,希望你们能够喜欢。

2023中国古代人物故事小学生读后感600字一时间如梭,日月如箭。回想春秋,不想便知,敢问豪杰为谁,管仲、齐桓公、鲍叔牙。

坐着时空飞船,观看往事,敬意不空而有。

推开窗户只见一位看上去很文艺的青年即将要被杀头,他就是才华横溢的管仲。再看皇帝旁边有一位打扮像大臣,看上去宽厚仁爱的人正在劝阻皇帝,他们就是最佳伯乐鲍叔牙和一代明君齐桓公。原来管仲用箭射中了齐桓公,可他侥幸活了下来,后来管仲落到了齐桓公手里,桓公一怒之下要杀掉管仲。可鲍叔牙看出管仲是一位治国理政、宽厚仁爱,领兵打仗比自己都强的人,就宁愿把一人之上万人之下相国这样的职位让给他,这样大公无私慧眼识才的品格值得我们敬佩,孔子以“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这句话来赞颂他。

齐桓公听到鲍叔牙的劝阻后考虑再三同意了他的意见。我看到这里惊呆了呀!他的仇人竟然不杀?就一番劝阻后,就让他的仇人当了宰相?我再仔细品这块微凉的茶时,发现这不止与鲍叔牙的慧眼识才有关,也与齐桓公的心胸宽广有很大的关系。孔子称赞他有话:“晋文公谲而不正,齐桓公正而不谲。”

管仲也为此而感动。用尊王攘夷之技,让许多小国和齐国成为了同盟。管仲又分发给他们田地,家畜,同时收回他们的实权,这样齐国的实力一下就雄壮了起来,为后来齐国成为春秋五霸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可见管仲是如此才华横溢。

关掉了窗户。他们的才华、宽容、慧眼识才真不愧为春秋三豪杰。

2023中国古代人物故事小学生读后感600字二郑成功是我国明代著名的民族英雄。1661年,他带领两万多名将士,乘百艘战船,历尽九个月浴血奋战,把何兰殖民者驱逐出境,收复了我国神圣领土——台湾。

收复台湾后,郑成功决定给高山族同胞送去耕牛、谷种、犁、锄和布料,还按照当地的风俗举行了受礼仪式。

当郑成功一行人来到高山族同胞的村寨时,高山族的长老带领乡亲到村口迎接。他们高兴的收下耕牛、谷种、犁、锄和布料,还按照当地的风俗举行了受礼仪式。

锣鼓响了,民族唱起了民歌,在欢歌中,全村老少排列整齐,领头的长老双手捧着金、银、谷、土四盘礼品,恭恭敬敬地献给了郑成功,作为他们回敬的礼物。

郑成功向高山族乡亲拱手致意,兴冲冲地说:“东渡台湾,收复祖国的河山,为的是同心开发宝岛。赠给你门的东西,为的是生产旺盛,这是应该做的事,怎能收你们这样贵重的东西呢?”长老说:“有来有往,兄弟情谊,请收下吧!”

郑成功笑盈盈说:“尊重高山族的礼节,我收下一盘最珍贵的礼品。”说着,他双手接着一盘土。

长老说:“礼品自古是收金送银,怎么只能送土?”

郑成功把手中的一盘高高举起:“土地,是我们祖国的!有了土地就能收谷子,产金银!”

长老们翘起了大拇指,兴奋地说:“收土不收金,我们心连心!”

郑成功的事迹,我们中国人民永刻在心,台湾人民也永刻在心。

2023中国古代人物故事小学生读后感600字三王安石这个人,在没了解历史之前,只知道他是个特别牛的诗人,还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读了宋史后才知道,他的“本职”,是个改革家。

王安石这个人,争议颇多,人们对他的评价褒贬不一。喜爱他的人,认为他具有超前的思想。讨厌他的人,认为他的变法直接导致了北宋灭亡。

王安石这个人,若以品德考量,绝对是中国历史上最两袖清风的官员之一。即便是他的政敌,都没能对他的品行挑出刺来。可我却对他的仪表,敬佩不起来。想象一下,一个男人,每天不刷牙、不洗澡、不换衣服,确实不像一个品德高尚的人。但是,这也从另一个方面说明了,人不可貌相。谁能想到,这样一个不修边幅的人,最终当上了宰相?这多要归功于王安石的伯乐——宋神宗,当励精图治的神宗遇上以天下为己任的王安石,变法拉开了帷幕。我肯定,49岁的王安石,心中有宏伟的蓝图,他希望宋朝能永远延续下去,一直国富民安。

可是,王安石这个人,却是一个有些刚愎自用的理想主义者。他以为自己的方案完美无缺,任何不同意、批评他方案的人都是他痛恨的敌人,阻止他拯救苍生。但是后来,越来越多的人反对他,他就把朝廷全部洗牌,任用了许多小人。宋朝就像一个终于耗尽能量的机器,开始走下坡路了。

王安石这个人,我真的无法把他归类于“好”或“坏”。他有些坏毛病,比如不修边幅、刚愎自用,但他又一心为民,鞠躬尽瘁。似乎有些矛盾,但这才像一个有血有肉的人,这才有那么多学者愿意去研究他的生平,讨论他的事迹。我觉得他是个有点可悲的人。他那么孤独,亲人、朋友都不支持他。他所坚持的变法,一直也没成功。他只能带着悲伤死去了。

王安石这个人,在不同的人心中是不同的形象。历史就是这么有意思,对于一件事,可能有很多很多解释和看法。你只能根据你自己的经历去选择你心中的答案。

2023中国古代人物故事小学生读后感600字四王安石,宋朝的政治家、文学家,他的文章让后人学习,他的为人使后人瞻仰,他的政治才能则备受人们争议,于是,我怀揣种种疑问便阅读起《王安石传》一书

书中讲述了王安石传奇的一生。王安石从小便早慧,饱读诗书,在长大后考取甲等第四,也就是进士。首任准南签判,此职相当于给知州老爷做秘书,让他觉得无法一展自己的抱负和才华。三年一转眼便过去了,他又被任命为勤县县令,在这里,他推行了青苗法,以缓解老百姓向地主借贷款的资金困难,他还新修水…做了许多好事。又是三年过去了,由于王安石政绩突出,他被升为通判,此职仅次于知州。

随后,王安石被召入京城,皇上觉得他是个人才,将他升为知制诺,没多久,现任皇帝驾崩,英宗即位,王安石任群牧司。英宗即位四年,身体每况愈下,驾崩了。神宗继位,神宗对王安石十分宠爱,王安石虽深得幸,可他主张变法。这时,朝中响起"不和之音",很多"保守派"大臣站出来反对,王安石与司马光为此事而翻了脸,可神宗仍相信王安时,并将他升为副宰相,正宰相为"保守派"老臣富弼,可富弼后来被调出京城,任礼部尚书等几项职务。后来,王安石任相,推行了"青苗法"、"保马法"等几项新法,取得了巨大成就。后来,却被副宰相吕惠腮陷害,差点失掉官职,被郑侠的《流民图》贬回江宁。他虽又复官,可其爱子王雳病逝,使他上了一道辞职信,被则赋了一个闲职,调离京城。

在神宗驾崩后,过了一段时间,王安石逝世,被加赠大师。

纵观他的一生,我觉得,我应当学习他的为人,学习他的改革精神、爱国精神。学习他的不为所动,我在做作业过程中经常分心,取得小成绩就容易骄傲,可他却没有,我要向他学习。静静地合上书页,我沉思良久,默默地想:我应当像他一样饱读诗书,像他那样坚定信念。梁启超说王安石是"三代以下唯一的完人",虽有些过誉,但王安石确实是值得我们后人敬佩的。

2023中国古代人物故事小学生读后感600字五陶渊明,名潜,字元亮,世人称其为“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人。他的诗多描写田园风光,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

在古代,若想大展身手,只有进入仕途。陶渊明二十岁时就开始了自己的游宦生涯,但他渐渐看透了,厌烦了官宦生活,最后“不为五斗米折腰”,解印辞官,过上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生活。

陶渊明的一生似乎与菊花有着不解之缘。北宋的周敦颐曾在《爱莲说》中写道:“晋陶渊明独爱菊”“菊之爱,陶后鲜有闻”。那么陶渊明为什么这么喜欢菊花呢?

首先,陶渊明的原配妻子陈氏十分喜欢菊花。陈氏去世之后,陶渊明思妻心切,又在梦中见到了妻子。陈氏告诉他自己做了菊花仙子。陶渊明醒后在墙角见到一株茂盛的菊花。从此,他便爱上了菊花。

虽然这个故事的真实性无法证实,但在历史上陶渊明与妻子的确恩爱有加。陈氏死后,陶渊明还特地写了《闲情赋》来追忆亡妻。一向潇洒,豪放的陶渊明也会为儿女情长所困,可见他也是一位多情,浪漫的诗人。

其次,菊花有着隐逸的气质和孤标傲世的性情,它“宁可抱香枝头老,不随黄叶舞秋风”。菊花不像牡丹那样富贵,不像玫瑰那样妖娆,不像桃花那样美艳,它只在深秋默默开放,这正是陶渊明的精神追求。

古代人读书为了做官,而陶渊明却想远离这一切,比起官宦之旅,他更向往“种豆南山下”得田园隐居生活。在他所描绘的桃花源中“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或许这就是他心中的理想社会。可惜他生不逢时,在那个年代,这个愿望不可能实现。

    【办公范文】栏目
  • 上一篇:放射医学专业技术总结(收集3篇)
  • 下一篇:车间班组长岗位职责(收集5篇)
  •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相关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