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指导思想和主要目标
指导思想:严格按照“企业集中布局、产业集群发展、资源集约利用、功能集合构建”的发展原则,以改革创新、合力推进、加大扶持、自我积累、科学发展为重点,加快推进产业集聚区科学、快速发展,大力实施招商引资、投资倍增、基础配套、科学规划、升级竞赛五大行动计划,切实落实电价、财税、土地、环保、资金、扩权六项支持政策,努力完善管理体制、服务平台、督查奖惩、人员培训四项保障措施,形成基础设施和产业项目建设新高潮,实现产业集聚区跨跃式发展。
发展目标:2010年,17家产业集聚区完成固定资产投资600亿元,同比增长40%以上,其中基础设施投资150亿元,同比增长50%以上(其中,水电气路等基本设施完成投资80亿元);实现企业总收入2700亿元,同比增长20%以上,其中主营业务收入2200亿元以上;形成1个主营业务收入超500亿元、2个300—500亿元、4个100—300亿元、4个50—100亿元的优势产业集聚区。
二、工作任务
(一)大力实施五大行动计划
1.招商引资行动计划。抓住我省被确定为承接服装产业转移实验区、我市被确定为中西部加工贸易重点承接地和首批省级国际服务外包基地等机遇,积极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结合“新企业、新园区、新基地”建设,全面深化与国内外大型企业的战略合作,努力提高产业集聚区招商引资成效。2010年,每个产业集聚区要引进10个千万元以上生产经营性项目(其中,至少3个亿元以上项目);每个专业园区要引进5个千万元以上项目(其中,至少2个5000万元以上项目);争取年内实际利用省外资金超过150亿元;每月至少有一位市领导带队外出招商,县(市、区)每月至少两次集中外出招商,全年在外的招商小分队始终不少于30个;利用牡丹花会、豫商大会等契机,全年举办产业集聚区专题推介、招商活动不少于4次。
市商务局牵头,市工信局负责指导,各县(市、区)政府、产业集聚区负责实施。
2.投资倍增行动计划。联合运用联审联批、项目例会、首席服务官、周报月报等推进机制,进一步加大项目前期工作推进力度,优化项目建设环境,千方百计加快项目建设进度,促使项目早落地、早开工、早投产。2010年,产业集聚区要完成固定资产投资600亿元以上,争取达到800亿元;每个产业集聚区投资增速要达到50%以上,部分产业集聚区力争实现投资倍增翻番,确保完成2010年各项主要目标(见附件)。
市发改委牵头,市工信局负责指导,各县(市、区)政府、产业集聚区负责实施。
3.基础设施配套行动计划。要把产业集聚区起步区和近期发展区作为优先开发区域,集中完成路网、电网、供水、排水、供热供气、通讯、污水处理和垃圾处理等基本设施建设,实现与区外设施的互通对接,加紧建设商务办公、公共食堂、经济适用房、廉租房等公共服务设施和技术研发、信息网络、检验检测、交易市场、职业培训等生产性配套设施,突出抓好市场化运作、连片开发的标准化厂房建设,促使产业集聚区尽快成规模、出形象。全市产业集聚区要确保完成基础设施投资150亿元以上,其中完成基本设施投资80亿元,将产业集聚区基础设施投资列入县(市、区)年度目标考核,督促各单位加大投入力度。
市发改委牵头,市住房和建设委员会、公用事业局、交通运输局、服务业局等单位负责指导,各县(市、区)政府、产业集聚区负责实施。
4.科学规划行动计划。市发改、规划、国土部门要协同搞好规划管理,在“三规”合一、精准衔接的基础上,严格规划实施。集聚区的开发建设,必须严格按照批准的规划分步实施,有序开发,严禁随意变更规划或用途,切实维护规划的权威性和严肃性。要把产业集聚区规划与交通、水利、能源、通讯、生态环保等专业规划相结合,实现城市建成区与产业集聚区的共享衔接,产业功能与城市功能相互支持。要进一步深化专项规划,优先抓好产业集聚区控制性规划和近期开发功能区详细规划,争取5月份前完成近期开发的生产区、生活区、商务区等专项空间设计,上半年完成综合交通、市政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绿地及景观系统等专项规划。
市城乡规划局、发改委、国土资源局分别牵头,各县(市、区)政府、产业集聚区负责实施。
5.升级竞赛行动计划。要加强激励奖惩,实现“比、学、赶、超”竞相发展的大好局面,促使我市集聚区(专业园区)在全省排位全面前移。对产业集聚区晋升为省示范区、专业园区晋升为产业集聚区,或考核进入全省中心城市区集聚区前10名、县域集聚区前30名,以及进入我市市区集聚区前3名、县域集聚区前6名的,除和绩效考核、干部使用相挂钩外,还要在我市产业集聚区发展资金中安排专项资金进行奖励。确保2010年3个产业集聚区进入全省中心城市区集聚区前10名、6个产业集聚区进入县域集聚区前30名中;力争2家产业集聚区晋级成为示范区,2家专业园区晋级成为产业集聚区。
市产业集聚区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牵头,市绩效办、财政局配合。
(二)切实落实六项配套政策。围绕扶持产业集聚区建立自我积累、自我发展的良性机制,切实落实省、市各项产业集聚区支持政策。有关部门要在省政策正式后15天内根据各自职能,制订我市各项配套政策,并督促各县(市、区)政府落实。
1.电价政策。按照省要求,实行同网同价,对县域省级产业集聚区内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大工业项目生产用电,执行省网直供电价。
市发改委负责落实。
2.财税政策。一是实行异地投资、税收分享。对于政府主导的规模以上异地投资企业直接缴纳的主要税种(增值税、营业税、企业所得税省以下部分)收入,自项目投产之日起,投资(招商引资)主体所在地政府与项目入驻地政府可以按双方协商一致的税种、比例和期限共同分享;二是财税扶持政策。实行“核定基数、超收返还、一定三年"的办法,省分成“三税"收入比核定基数超收部分,全额返还产业集聚区。2010—2012年,从产业集聚区集中的增值税、营业税和企业所得税收入返还产业集聚区,主要用于集聚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征地拆迁等工作。
市财政局、国税局、地税局负责落实。
3.土地政策。年度土地利用计划指标重点保障集聚区用地需求;集聚区工业项目新征土地可按分批次用地方式单独组卷报批;制定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政策实施方案,在国家、省下达的挂钩周转指标范围内,优先在产业集聚区内安排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
市国土资源局负责落实。
4.环保政策。对完成规划环评的产业集聚区,所有无重要污染因子或污染因子单一且有成熟治理技术的项目环评,由原审批机关委托下一级审批;符合主导产业和环境容量要求的具体项目,可简化项目环评内容,重点加强施工期现场监管和“三同时”验收;优先为符合环境准入条件的入驻项目配置环境总量指标;积极探索并实施区内排污权交易制度,实现环境总量指标的高效利用。
市环保局负责落实。
5.资金政策。市政府和各县(市、区)政府集中一定比例的土地出让金收入,用于集聚区基础设施建设;积极争取国家、省专项资金,支持产业集聚区基础设施和产业项目建设;市招商引资奖励专项资金、工业结构调整资金、高新技术产业化资金等产业优化资金都要向集聚区倾斜,重点支持集聚区发展;设立产业集聚区发展专项资金,市产业集聚区发展专项资金不低于7000万元,县(市、区)专项资金不低于1000万元,主要用于支持集聚区招商引资、基础设施和标准化厂房建设等。
市产业优化资金领导小组、市发改委、财政局负责落实。
6.扩权政策。减少办事环节、提高工作效率,积极探索扩大县域集聚区在发改、规划、国土、环保、工商、统计等领域的经济管理权限,使其能够行使县级主管部门的行政审批许可和处罚权。开通“集聚区与市级管理机构的直通车”,未涉及县级主管部门负责审批的事项由集聚区管理机构直接办理,需上报市级管理部门审批的事项由集聚区管理机构直接报送,同时抄送县级主管部门备案。
市产业集聚区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牵头,市发改委、城乡规划局、国土资源局、环保局、工商局、统计局负责落实。
(三)努力完善四项保障措施
1.管理体制保障。加快建立高效的产业集聚区管理机制,一是进一步发挥市、县产业集聚区发展领导小组和联席会议制度的作用,加强对集聚区发展问题的研究,统筹协调全市集聚区发展,形成齐抓共管、联合推进、统筹发展的良好局面;二是要进一步规范集聚区管理机构,市编制办会同组织部门、人事部门,进一步规范集聚区管委会内部机构设置和职能职责,增加编制人员,提高其管理服务能力;三是要采取委托管理和必要的行政区划调整方式,妥善解决集聚区与所在乡镇政府的职能交叉问题。
市产业集聚区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市编办、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负责落实。
2.服务平台保障。加快完善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探索有效的运作机制,进一步提高产业集聚区公共服务能力。一是提高投融资平台运作能力,积极探索融资方式,提高集聚区自我“造血”能力;二是建立完善中小企业担保平台,每个产业集聚区都要建立中小企业担保公司,为中小企业融资服务。市金融办、财政局、工信局等部门要加强对各产业集聚区的指导,力争年内每个产业集聚区的融资平台资产规模超过1亿元,融资规模超过3亿元,所有集聚区融资平台与金融机构签订授信协议;三是每个产业集聚区都要建立土地开发整理中心,解决项目建设用地问题。
市金融办、财政局、工信局、国土资源局、服务业局负责落实。
3.督查奖惩机制保障。要结合省集聚区监测、考核办法,建立我市集聚区发展监测机制,进一步修订我市考核办法,建立完善的集聚区和专业园区统计和考核体系,从经济总量、税收就业、发展质量、建设进度和技术创新等方面进行考核评价,对排序靠前的集聚区给予奖励,对工作落后的集聚区给予一定的惩罚,引导和推进集聚区科学发展。督查奖惩按照每月召开例会听取工作进展,每季度巡回观摩、讲评,每半年工作总结、通报,年度考核、奖惩的程序进行。
市产业集聚区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市统计局、绩效办负责落实。
4.人员培训机制保障。产业集聚区建设是一项新工作,部分负责产业集聚区工作的同志对产业集聚区如何发展的认识还不够清晰,集聚区管理机构的工作人员业务能力还亟待提高。市产业集聚区领导小组要会同市委党校,分批次对集聚区干部进行集中培训、参观交流和学习观摩,市发改、国土、规划、环保、财政、金融办等产业集聚区发展领导小组成员单位要按照职责分工,对集聚区干部进行有针对性的专业培训,深化其对集聚区建设工作的认识,提高集聚区规划管理、项目组织、招商引资、服务协调和创新发展的能力。
市产业集聚区发展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市委党校负责落实。
关键词:天然气安全生产工业卫生
中图分类号:F407文献标识码:A
1.1安全生产原则
天然气输配系统中,输配设施为各类管道,所输配的天然气符合城镇天然气质量要求。天然气加气站中主要生产设备为压缩机,储存设备为地下储气井,供应的天然气符合天然气加气汽车使用质量要求。
天然气属易燃易爆气体,其安全生产犹为重要,为了保障安全生产,本工程安全生产原则如下:
1.须制定相应的安全生产管理条例。
2.根据实际生产情况,采取行之有效的安全生产措施。
3.在生产过程中,要严格管理,严加防范。
1.2危害特点
天然气工程属高压、易燃、易爆的系统工程,生产过程中可能发生的危害如下:
输配气管道发生爆炸、燃烧,会危及到职工及附近地区居民和建筑物的安全。
生产设备运行中产生的噪声会对职工的健康产生危害,在噪声过大的环境中长时间工作会导致听力损害。
管道放空时可能带出的粉尘会对人体产生危害。
在生产和维修期间,可能发生一些意外事故,对职工的生命或健康产生危害。如触电,天然气泄漏导致的窒息,有害或有刺激性气体对人体的危害等。
1.3工程设计安全性评价
要求门站四周空旷,环境安全,地质条件较好,符合《城镇燃气设计规范》(GB50028-2006)有关门站的选址原则。场站与周围的民用建筑物、火花发生地等的安全距离,场站内生产危险区域与生产辅助区域的防火间距,站内消防通道、安全疏散、消防系统的设置都达到了《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2006)、《城镇燃气设计规范》(GB50028-2006)、《建筑灭火器配置设计规范》(GBJ140-90)等中的要求。
天然气加气站与周围的民用建筑物、公共建筑物、火花发生地等的安全距离,天然气加气站场站内生产危险区域与生产辅助区域的防火间距,站内消防通道、安全疏散、灭火器的配置等都达到了《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J16-2006)、《汽车加油加气站设计与施工规范》(GB50156-2012)、《建筑灭火器配置设计规范》(GBJ140-90)等中的要求。
总而言之,本工程中的场站位置、总图布置、消防设计和各类管道设置情况等均较为合理,项目的危险、危害程度也都不高;所采取的各类安全措施也比较可行有效;工程的劳动安全卫生符合有关标准和规范要求。
1.4安全生产措施
天然气属易燃易爆气体,其安全生产非常重要。本工程采取了以下五个方面的有效措施,以保障安全生产。
1.4.1工程设计
本工程在设计上对工程防火、防爆、防雷、抗震等方面作了全面考虑。
防火:根据国家有关规范,在安全间距、耐火等级等消防措施上进行符合规范的相关设计,配备专用的消防灭火器具。
防爆:天然气场站均按甲类危险场所和火灾危险区域2区进行防爆设计,设有安全放散系统、天然气浓度越限报警装置,重要厂房有泄压设计,电器设备和仪表均按Q-2级防爆选型,灯具为防爆灯具。
防雷、防静电:对系统进行了防雷和防静电设计。
设备选用时安全配套:设置安全放散系统和泄漏检测仪器,对压力容器和管道进行保护;设置过压切断装置,对低一级压力的管道和设备进行保护。
抗震设计:新中心区抗震设防烈度为7度,其它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
安全监控:设置现代化的自动化控制系统和调度系统,对天然气供应系统进行生产及安全方面的管理,增强安全生产保障。
维护与抢险:对系统进行安全生产维护设计和抢险设计,配备了较好的设备和相应的设施。
1.4.2工程建设
要求工程施工和安装单位及人员有相应的资格,制定并执行安全施工方案。严格实行工程监理制,对建设过程进行包括安全在内的监督管理。严格按国家有关规范进行质量检查和验收,保证安全生产设计得以全面落实。
1.4.3操作运行
天然气系统的正确操作和正常运行是安全生产的首要条件。本工程除在设计上对安全生产提供了有力保障,在操作运行方面也要求天然气经营企业设立安全管理机构,工作人员必须进行岗前专业培训,严格执行安全生产操作规程,进行安全性专业维护和保养,对安全设备进行定期校验,确保安全生产。
1.4.4管理制度
制定严格的防火、防爆制度,定期对生产人员进行安全教育,组织安全队伍,建立安全监督机制,进行安全考核等。
电工作业、电焊作业、压力容器操作等作业人员必须按照《特种作业人员安全技术考核管理制度规则》规定进行安全教育和安全技术培训,考试合格后,方可持证上岗。
1.4.5抢险与抢修
天然气经营企业应按《生产经营单位应急预案编制导则》或《危险化学品事故应急预案编制导则》编制企业事故应急预案。当发生事故时,为了不使事故扩大,防止二次灾害的发生,要求及时抢险和抢修。应保证抢险队伍的素质,并能全天候出动,力求尽早最好地恢复安全生产;同时,遇险时应及时与当地消防部门取得联系,以获得有力支持。
1.5工程及设备质量
1.5.1工程建设质量
工程建设质量是工程质量的根本保证,是质量的十分重要的环节,因此,必须按照国家对建设项目的管理办法和业主对工程质量的要求,严格依照设计要求把握工程建设质量。本工程建设实施过程中应做到以下几点:
1.实行监理制度。本工程建设将全部执行工程监理制度。工程监理应从招投标、施工、安装、供货等各个阶段着手,依据合同关系,对工程项目的质量、进度和投资进行全面监督控制和安全的监督管理,而且一切以质量为中心。
2.资证检验。对所有的建设单位,包括施工和安装单位的主建单位和经审查同意的分包单位应进行资证检验和相关人员的资证检验,不得使用不符合规定的单位和个人参加本工程建设。
3.手续完整。首先必须按照建设管理程序完整申报有关建设手续并取得许可方能开工。其次,凡须接受检查的项目和各工序,应记录完整,在应该进行检查时应及时和完整地出具手续和资料。
4.加强参建人员的质量意识的教育和培训。
5.严格执行相关的建设质量规定,如施工及验收标准,质量评定标准等。
1.5.2设备及材料质量
本设计根据本工程的工艺需要和辅助生产设施配套的需要,在设备选型上进行了包括设备主要技术参数、性能、材质等方面的设计规定,同时,这些设备的生产和制造还必须符合技术质量监督部门的要求和行业的有关规定。
同样地,本设计对本工程建设需要的材料如各类管材(包括管件等)和三材等也进行了规格、材质、选用标准等方面的设计规定,同时,这些材料的购买也必须符合技术质量监督部门的要求和行业的有关规定,也应选择有相关生产和加工许可证以及相应资质的单位。在竣工验收阶段,应出具相关质量和标准的证明材料,以获得技术质量监督部门、安全部门、设计部门等的认可。
1.6劳动保护
天然气无毒,无粉尘但易燃易爆,因此本工程设计在以下方面加强劳动保护。
1.建立劳动保护制度,明确各危险区域和等级,非相关人员不得随意进入。
2.凡动力设备,设置操作保护网(板)以隔离机械运动部件。球罐上的高空作业,应设置操作平台和爬梯,配备防护栏杆。为避免天然气放散对人员造成伤害,安全放散口必须高出附近建构筑物2米。控制压缩机噪声,并尽量使操作值班人员与噪声源隔离。设计并划分出操作通道,保证良好的劳动条件。
3.场站总平面设计,保证了人流、车流与货流的畅通,减少了交叉阻碍,重点对人员进行了保护。
4.对危险性作业人员(如抢险队员)进行重点培训和工作保护,配备必要的救护设施,设置了休息室,要求对劳动人员进行定期体检,积极预防职业病。
1.7工业卫生
本工程采取以下措施,以达到国家有关工业卫生标准:
1.有可能泄漏天然气的生产厂房采取机械通风和自然通风相结合的办法,以便于天然气的排出和空气流通。
2.产生较大噪声的设备(如压缩机),从设计选型到消音设计上保证其符合标准,操作值班室与噪声源已进行隔离。
3.各场站应设置相应的卫生设施如更衣室、浴室、厕所等。
4.绿化场地,保持生产环境的卫生。门站及调压站绿化率达到了50%以上,天然气加气站达到了35%以上。
参考文献:
[1]《建筑灭火器配置设计规范》.
[2]《特种作业人员安全技术考核管理制度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