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大学西安创新学院,陕西延安710100)
摘要:会计信息是世界范围内整理的商业语言,是相关信息使用者评估企业的一段期间内经营状况、预测企业未来一段时间的经营前景、制定投资或融资等经营决策、对企业的经营管理进行有效调控的重要参考依据,会计信息的功能和作用在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入的情况下显得更加重要。但是会计信息质量问题始终制约着我国经济的健康稳定发展,会计文化是社会文化在会计活动领域中的反映,是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在会计实践活动的各个方面。本文重要分析了会计文化与会计信息质量之间存在的相互关系,并提出了从会计文化视角下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的具体措施。
关键词:会计文化;会计信息质量;措施
中图分类号:F27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60X(2015)03-0053-03
1会计文化与会计信息质量的理论概述
1.1会计文化
会计文化是文化领域与会计领域的交集,是社会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其包括会计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精神文化四个部分,各部分之间存在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的关系,构成了具有多层次的文化体系,促进会计行业的健康发展。
会计文化所具有的功能主要有:
1.1.1加工、存储、传递会计信息。在会计的各种活动中会计人员利用会计物质技术手段对所发生的各项经济事项进行记录、加工、处理、核算和监督,并将不同期间的会计信息以某种特定的方式进行存储,传递给信息使用者,以供其在制定经济决策时使用。
1.1.2约束和教育。作为会计行为规范体系和价值体系的总和,会计文化能够通过教育使会计人员具有强烈的责任感、义务感、正义感和道德感等思想,在人格上制约着会计人员的行为方向。
1.1.3激励作用。以人为本是会计文化的一种特征,会计文化通过把会计人员看作是“自我实现的人”,从而实现对会计人员的认知,其激励作用强调的是在会计行为中非理性的感情因素的重要作用,创造出尊重人、关心人、理解人、培养人的和谐氛围,促使会计人员在自我实现的过程中努力工作,充分发挥出自己的最大潜能。
1.2会计信息质量
会计信息质量是一种比较特殊的产品,是会计人员实施会计行为的结果,其能够反映出会计信息在形成过程中是否完全符合会计准则的相关要求以能否满足信息使用者的各种需求。会计信息使用者通过对会计信息的真实准确性、披露的及时性、与决策的相关性等方面来判断会计信息的质量。
会计信息质量特征是整个会计信息系统为了实现会计目标而对会计信息进行约束,把会计目标具体化,是对会计信息提出的最基本质量要求。会计信息质量特征有:真实性、客观性、及时性、合规性、合法性、充分性、相关性、经济性、充分性、多元性、谨慎性等。
2会计文化与会计信息质量的相关性分析
2.1会计物质文化与会计信息质量
2.1.1会计物质文化制约着会计信息质量。会计人员在手工操作阶段提供的会计信息是过去式的,静态的,不利于制定未来期间的经济决策,而且这种会计核算方式的速度慢,生成会计报告的周期较长,导致会计信息无法及时披露。手工操作方式的缺点是重复抄写和计算,增加了中间环节和差错,直接影响了会计信息的可靠性。
会计电算化使会计人员提高了会计核算工作的效率,大大降低了生成会计信息所耗费的成本,保证提供会计信息的及时性,同时通过设置规范、标准的账务处理程序,提高会计核算的质量,使会计信息避免在重复转抄和计算时因为人为因素可能出现的差错,保证会计信息的可靠性。但也存在着局限性,比如,与手工操作处理账务方式相比,会计电算化是把手工会计账务处理程序移入电脑中,并没有增加会计信息。而且会计电算化只是财务部门的系统,没有与企业的其他部门和社会的信息系统相连接,限制了会计信息系统的共享,会计信息不对称的问题仍然存在。另外,会计电算化软件系统的安全性较弱,代替纸介质的磁性介质容易损坏而导致会计信息丢失或毁损。
在会计信息化阶段,信息化系统对计算机的物理性能、网络环境的安全性和稳定性及系统授权的严密性的要求积极严格,这也制约了会计信息化得推广。
2.1.2会计信息质量促进会计物质文化的发展。人类对会计信息需求的不断增加和对其质量要求的不断提高,都进一步促进了会计物质文化的发展。会计信息的作用随着社会经的快速发展、资本市场的逐步成熟和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而日益显现。会计信息所具有的功能由过去的事后反馈发展向事前预测、事中监督,这样会计信息的使用者就对会计信息的质量有了更高的要求,会计信息使用者越来越青睐可靠、及时、易懂的会计信息。会计手工操作方式所提供的会计信息已经无法完全满足会计信息使用者的需求,所以就需要提高会计核算的效率,引入能够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的现代化数据处理设备或设施,这种情况就促使计算机被很快引入到会计工作中。随着信息使用者对会计信息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和普及推广,会计信息化已经成为会计物质手段的发展趋势。此外会计信息使用者对会计信息质量的更高要求也必然促进会计技术手段日趋科学化。
2.2会计制度文化与会计信息质量
2.2.1会计前提规范与会计信息质量。会计前提规范分为会计目标和会计假设。会计目标的不同,导致对会计信息质量的要求也不同。会计信息使用者主要是企业投资人、债权人等直接委托者,需要随时掌握和了解受托人履行责任的情况,因为资产的经营业绩信息和资产保值增值是能够反映受托责任履行情况的有效信息,因此会计信息质量的首要要求是可靠性。
2.2.2会计法律规范与会计信息质量。会计法制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保证和提高会计信息的质量,而会计信息是会计人员实施会计行为的结果,其可靠性受到会计法律规范对会计行为的制约和规定。
2.2.3会计技术规范与会计信息质量。会计人员在实施会计行为过程中所应遵循的基本准则是由企业会计准则作为主要内容的会计技术规范,是会计信息生成和披露的基础,也是衡量会计信息质量的标准。政府相关部门对会计信息失真问题的治理也使得我国的会计准则趋于不断的完善和健全。
2.3会计行为文化与会计信息质量
2.3.1会计行为文化决定会计信息质量。会计信息质量水平是由会计行为文化各系统要素的发展水平来决定的,包括会计人员对会计理论和专业技能的掌握程度,以及自身的文化修养和思想素质等。会计行为的内容和复杂程度在不经常发生、交易或事项复杂的时候容易导致会计信息的扭曲甚至失真。
2.3.2会计信息质量反作用于会计行为文化。会计信息质量是会计行为文化所能达到既定标准和衡量会计行为是否能够满足信息使用者需求的程度。如果会计行为文化系统所提供的会计信息质量完全满足信息使用者的需求,即会计目标与会计行为结果是一致的,那就表示会计行为文化系统呈现稳定的状体,暂时维持着相对的平衡。如果无法满足会计信息使用者的需求,即会计结果背离了会计目标,会计行为文化系统就会失去平衡、稳定的状体,不断自我调节、优化,改善会计行为结果,以提高会计信息质量,满足会计信息使用者的需求。
2.4会计精神文化与会计信息质量
2.4.1会计道德是会计信息质量的保障。会计道德对会计行为的调节主要是通过内在的人格道德和外在的会计职业道德,促使会计人员的行为从不规范转化到规范。无论多完善的会计法律规范和健全的会计准则如果缺失会计道德都会导致会计信息失真行为的发生。
2.4.2会计法制观与会计信息失真。最容易治理会计信息失真是规范性失真,因为不是会计人员主管造成的,所以可以通过完善会计法律制度进行治理,通过加大会计教育投入加、强理论和技能的培训以提高会计人员自身的素质和业务能力,减少会计信息失真的风险。
2.4.3会计价值观对会计信息披露质量的影响。乐观主义和保守主义对会计实务中的不确定交易或者事项的会计处理不同。在保守主义的社会中,会计的价值观往往比较侧重于会计信息的谨慎性,表现为高估负债、费用,低估资产、利润,同时将会计信息作为商业机密,仅对有强制要求的会计信息予以披露,强调会计信息的披露要适当。在透明主义的社会里,强调会计信息的披露要充分、透明,对社会公众负责。
2.4.4会计美学观下会计信息质量要求。当今会计工作已经渐渐成为满足外部会计信息使用者的服务,衡量会计工作的重要标志就是优质、高效。优质是对会计产品来说的,而高效是对会计工作的过程而言。每一项会计信息都被人赋予一个专业的概念,会计科目到各会计要素及其之间的关系,由此构成财务报表包含的元素。把这些美学观念应用到工作中,能够提高会计工作的积极性并保证会计信息的质量,促进会计工作的发展。
3会计文化视角下的会计信息质量的提高措施
3.1提高会计物质文化的发展水平,增强会计信息的及时性和相关性
3.1.1从会计电算化过度到会计信息化。首先,需要企业的管理者认识到会计信息化对企业信息化经营管理所具有的重要意义并给予足够重视。其次,企业的管理者结合本企业的实际情况和需要来制定科学合理的发展规划。再次,企业需要配备相应的硬件设施,对引进的具有先进水平的计算机和配套设施时要注重成本效益。最后,企业需要准备相应的软件配套工作,比如提高网络的安全性和计算机系统的稳定性。
3.1.2培养高素质的会计人员。对高素质会计人员的培养,一方面,在高校中对会计信息化专业的教育层次和教学方法进行优化,本科阶段培养应用层次的体统操作者、维护者和管理者,研究生阶段培养理论层次的系统设计者和开发者。另一方面,企业管理者对会计人员在结合本企业的实际情况和实际需要开展计算机技术的培训,同时增加会计人员的忧患意识。
3.2加强建设会计制度文化来提高会计信息可靠性
3.2.1加强立法和执法的力度,保证会计行为的规范化、法制化。参照国际的成功经验,并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健全和完善并协调与会计相关的法律、法规,使它们形成一个整体,使会计法律法规体系更具科学性、完整性和严谨性,保证企业的各种会计行为有法可依。对已有法规中不明确的事项进一步作出明确的规定,增加可操作性,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3.2.2加强执法力度。首先,加强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能力,其次,企业会计准则的制定机构通过多层次、全方位培训方式对企业会计准则进行详细讲解,加深会计人员对企业会计准则的理解。
3.3进一步规范会计行为文化,使行为目标统一与会计目标
3.3.1对会计人员的需求给予重视,建立有效的会计行为激励机制。及时发现不合理的需求,对不良的会计行为动机要扼杀在萌芽状态。对会计人员的合理需求要善于发现,并通过有效的激励机制促使转化为正确的会计行为,调动会计人员做出积极的会计行为,保证会计标顺利转化为行为目标。
3.3.2树立以人为本的文化理念。要尊重、关心、理解会计人员,在工作中实现会计人员的自身价值,具有健康、积极向上的文化理念使会计人员的主人翁意识得到很好的发挥,增强他们的荣誉感、责任感和归属感。
3.4提高会计精神文化建设,确立并发展重视信息质量的会计意识
3.4.1加强会计法制和会计道德的培育。首先,对会计人员加强职业道德教育,会计人员要自觉把职业道德规范转化为自身的行为标准、思想观念,形成良好的自律意识。其次,会计人员不断加强在道德方面的修养,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内化到个人的道德品质中。最后,强化会计人员的法制理念,加强法制化的宣传教育,提高会计人员遵纪守法的自觉性,并发挥社会舆论的监督作用。
3.4.2加强会计诚信的培育。首先,高校或继续教育机构要会计诚信教育的规律进行不断探索,建立完备的内容体系,对会计人员实行多元化的教育方法进行诚信教育。其次,通过舆论的监督对失信的会计人员和会计行为进行有效约束,建立一个客观、公正的社会氛围,使会计人员追求和向往诚信。再次,在倡导和鼓励会计诚信的同时必须对会计失信行为加大惩处力度,提高会计失信的成本。
4总结
会计文化在物质层、精神层、制度层和行为层对会计信息质量产生影响,而会计信息质量对会计文化在一定程度上也会产生发作用。会计文化所具有的正能量能够给会计人员传递一种积极向上、健康乐观的动力和情感,使会计工作充满凝聚力,在工作中最大限度调动会计人员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和会计工作效率。
参考文献:
(1)刘跃科。会计文化视角下企业内部会计信息质量保证研究[J]。商场现代化,2010(11)。
【关键词】经营决策;会计信息;质量和应用
在“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战略推动下,企业信息化建设在企业中的重要性凸显,会计信息日益成为企业管理者最关心的问题。会计信息不仅是对企业经营状况和经营成果的反映,更是企业进行预测、决策,实施战略管理的基础和依据。为此,一方面有效利用财务数据信息提高经营决策水平显得愈加重要,另一方面企业在运用会计信息进行经营决策中对财务会计信息的质量也提出了新的要求。
一、企业经营决策要求高质量的会计信息
2006年的《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以下简称基本准则),在“经营责任观”这一会计目标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决策有用观”会计目标,明确将“向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提供与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有关的会计信息,反映企业管理层受托责任履行情况,有助于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作出经济决策”列作企业财务会计报告目标,对财务会计报告的要求也从单纯的事后反映向多元方向发展。在这样的情况下,必然对会计信息的质量有了更高的要求。
基本准则第二章由原来的会计核算“一般原则”,改变为“会计信息质量要求”,并将“如实提供”作为会计信息的第一质量特征作出规范,要求“企业应当以实际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为依据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如实反映符合确认和计量要求的各项会计要素及其他相关信息,保证会计信息真实可靠、内容完整。”如果以虚假不实的交易或事项为依据,或者不遵循会计准则规定的原则、标准、方法进行确认、计量、记录、编制财务会计报表,必然不能如实提供“真实可靠、内容完整”的有用信息,还会给信息使用者的决策产生误导甚至带来损失。
“会计信息质量要求”还对相关性原则作了规范,要求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与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的经济决策需要相关,有助于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对企业过去、现在或者未来的情况作出评价或者预测。”会计信息是否有用,是否具有价值,要看信息是否与使用者的决策需要相关,是否有助于企业预测未来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如当前部分行业进行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相关单位就应利用会计提供的营业收入、营业税金等历史资料,对照国家税收政策(如规定建筑业采用11%的适用税率)进行测算,预先了解这一改革对本企业未来的税收、利润、现金流出等影响,使经营决策建立在可预测的基础之上。
会计信息质量的清晰性原则要求会计信息应当清晰明了,易于理解。可比性原则要求会计信息应当使同一企业不同时期可比,不同企业相同会计期间可比。这就要求同一企业不同时期发生的相同或者相似的交易或者事项,应当采用一致的会计政策,不得随意变更。如有必要变更,应当在附注中予以说明。
此外,实质重于形式原则要求应当按照交易或者事项的经济实质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而不仅仅以交易或者事项的法律形式为依据。重要性原则要求会计信息应当反映企业所有与决策有关的重要交易或者事项,而不能任意省略。谨慎性原则要求不应高估资产或者收益、低估负债或者费用,防止不实的财务效益信息的发生。及时性原则要求及时收集、处理经济事项,及时将会计信息传递给财务报告使用者,等。当以上这些原则发生相互影响时,应以最好地满足财务报告使用者的经济决策需要为判断标准进行权衡,作出取舍。
只有真实有用的信息,才能对企业经营决策有用,而违背“决策有用”目标的不真实、不完整甚至虚假的信息,非但不会对企业的经营决策产生积极作用,反而会造成误导,而这样的信息在目前还是十分普遍地存在,这尤其表现在资本市场之中。如,“上海医药涉嫌财务造假被港证监会和联交所调查”(2012年05月23日《21世纪经济报道》)这一最新的报道,进一步证明了信息造假这一痼疾仍然顽固地存在。因此本文对“企业经营决策对会计信息的质量要求和应用”问题的探讨,应该建立在财务信息“真实、完整、有用”这一基础之上。只有这样,才能使经营者在企业运营的诸多方面做出正确决策,用最小的风险、最健康的财务状况来实现最大的效益。
二、关注企业财务报告体系的重心转移
《企业会计准则第30号——财务报表列报》第二条明确,“财务报表是对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的结构性表述。”因此财务报表至少应当包括: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所有者权益(或股东权益,下同)变动表和报表附注。而在如何利用这些报表,如何反映企业绩效方面历来有两种观念,即利润表观和资产负债表观。2006年我国的会计准则体系,在会计理念上由利润表观转向资产负债观,财务报表体系重心由传统的利润表向资产负债表和所有者权益变动表转移,在确认、计量和财务报表结构方面确立了资产负债表观的核心地位,在会计报表体系中较多关注企业资产、负债和净资产的质量,促使企业着眼于企业长期战略和可持续发展。这预示着人们将从注重短期利益中解脱出来,越来越以一种战略发展的眼光,面向未来,开拓进取,对企业价值增进及其目标实现进行更加全面而公允的认识。
长期以来,人们对企业业绩的观察,主要关注建立在会计分期假设和权责发生制基础上的当期利润表收益,即所谓的由所得税和税后净利润组成的“利税”,而对因市场价格变化而导致或可能导致的资产持有价值的升值或减值却不予以确认,因而不能反映企业真实的财务状况,甚至会扭曲企业全面真实的业绩信息。而在资产负债表观下,收益的计量从属于资产的计价,一般采用重置成本法或定期对期末资产进行估价来求得一定时期内的资产净增量,然后根据所定义的资产和负债的变化来确认当期收益。利润表只是反映进入利润的部分资产和负债的变化结果,因此它只是资产负债表的附属产物。
为此,为更好地利用财务会计信息,会计信息使用者应当从传统的以利润表为中心的利润表观,转向资产负债表观,着重对资产负债表和所有者权益变动表的企业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进行分析,对真正符合资产定义的资源确认为企业资产,对真正符合负债定义的现时义务确认为负债,并按资产负债表日的实际能够体现的价值计量,经过与期初对比,计算本会计期间的实际收益或损失。
资产负债表观的收益为综合收益,包括企业在某一会计期间除所有者内部变动以外的所有通过交易或其他经济事项所引起的净资产的变动。这包括由经营和其他业务产生的损益,也包括体现在当期损益中的利得或损失,以及直接在“其他资本公积”中反映的利得或损失。同时,在经营决策中也应十分重视对现金流量表的研究和对比分析。
三、企业财务报告运用中应注意的有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