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程医疗就是利用各种通讯和电信技术,将医疗信息从一个地方传输到另一个地方,用于改善患者的健康状况。远程医疗服务主要包括:远程诊断、远程会诊咨询、远程监护、远程教育等。远程医疗对于共享优质医疗资源,延伸医疗服务,增加医疗覆盖,提高落后地区医疗水平,减少医疗错误以及教育培训具有重要的意义。
由于政策支持和市场巨大,目前国内正掀起一波建立远程医疗系统的热潮。很多厂商各显神通,利用自己的技术优势,以电信网络、互联网、卫星等作为载体,通过视频会议、流媒体传输等技术手段开发了很多远程医疗系统和解决方案。但需要指出的是:技术手段在远程医疗中固然非常重要,没有现代化的信息传输和通讯技术,远程医疗绝不会实现。但只有技术是远远不够的,远程医疗是一种新型的医疗服务和业务模式。离开了医疗这个核心,远程医疗只能是空中楼阁,是先进技术的堆积。因此,只有将技术与医疗业务、流程、管理和运营相结合,才能发挥远程医疗应有的作用。
其实,国内一些地区至少在2005年前就已经建成了远程医疗系统,其中一些项目甚至可以覆盖全省。但到目前为止,这些项目中能够良好运行,真正发挥作用的却寥寥无几,这表明是远程医疗本身还存在着一些没有解决的问题。
按照卫生部《关于加强远程医疗会诊管理的通知》等有关规定,远程会诊只能在具有资格的医疗机构之间进行,并且会诊双方医生之间是咨询关系。但是,通常远程会诊双方在设备、技术、知识和业务水平等方面相差较大,在这种情况下,申请医院所作的检验、检查和诊断是否规范准确?申请医生能否为会诊医生提供完整、准确的信息资料?会诊医生能否根据申请医生提供的信息做出正确的判断,并给出正确的咨询意见?下级医生能否真正理解会诊专家的建议,并对患者做出正确的处置?会诊双方医生是否有完整合法的记录?一旦出现问题责任如何认定?这些问题都是困扰远程医疗具体实施的流程和管理问题,这些问题如不妥善解决,远程医疗不会取得好的效果。
目前,很多地方远程会诊没有收费标准,即便一些地方有收费标准,远程会诊费也是属于自费项目,医保不能报销。另外,远程会诊是按次收费,不管患者对会诊结果是否满意,是否达到了真正的效果,患者都要缴费。
远程医疗实施方案
为通过信息技术得到异地专家的诊疗指导,更好地救治患者,提高我院医疗服务水平,贯彻落实省远程医疗政策试点工作推进会的精神,根据《贵州省医疗机构远程医疗服务实施管理办法(试行)》要求,结合我院实际,制定此方案。
一、目标
建设以省卫计委指定的三级医院为中心,连接我院的远程会诊系统,逐步扩大覆盖面,实现远程会诊、监护、预约、手术指导、教育等远程医学活动,提高我院医疗服务能力和水平。
二、实施内容与具体措施
1、建立领导机构
加强领导,成立组织机构,制定措施,抓好落实。成立以院长为组长,副院长为副组长、医务科、信息科、各临床、医技科室负责人为成员的领导小组,院长为一把手,亲自抓此项工作。明确各成员职责,各司其职,积极做好远程医疗工作。成立技术指导小组,负责对此工作的指导和业务培训。成立远程医疗中心,负责远程医疗具体工作的实施。
2.制定远程医疗的工作制度
制定出有利于远程医疗工作开展实施的制度和流程。有关规章制度应包括:远程医疗信息保密制度、远程医疗病案安全管理制度、远程医疗质量管理制度、远程医疗损害风险和责任分担制度、远程医疗奖惩制度等。
3.制定符合本院实际的远程会诊流程。
远程会诊流程
患者知情同意:主管医生征得患者、近亲属或者监护人同意,并签定“远程会诊知情同意书”
申请:管床医生申请,科主任同意,医务科批准后,向远程会诊中心提出申请
预审:院远程会诊中心对资料进行预审后提出增补资料意见,并将患者病史,检查数据、心电图、医学图像资料通过网络传送给选定的专家,专家对病例资料进行预先的了解,确定会诊时间,通知申请医生
网络连接演示:在确定的会诊时间前,双方操作人员将网络接通,调节好音频、视频至最佳效果
意见反馈:专家以文字形式填写会诊意见并传输给我院远程会诊中心,并由远程会诊中心转交给各申请医生
实施会诊:申请医生与会诊专家利用已开通的网络进行面对面的讨论与交流,并做好记录
4.建立远程医疗专家库
建立远程医疗专家库,成员均具有副主任医师及以上专业技术职称,也是我院各领域带头人,业务精湛的资深专家,专业涵盖了内科、普外科、骨科、妇产科及儿科。
5.远程会诊室建设
设置远程会诊室,完善硬件建设和软件建设,确保远程医疗工作顺利实施。硬件指房屋、设备和人员等,软件指制度规范和远程医疗操作系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