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点作文网

农产品质量安全生产技术范例(3篇)

时间: 2025-06-30 栏目:办公范文

农产品质量安全生产技术范文篇1

近年来,为切实抓好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保障公众饮食安全,梅河口市农业局始终把农产品质量安全作为民生工程放在突出的位置,采取有力措施,全面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建设、标准化生产、执法监管等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通过将规模养殖场(园区)、农产品生产基地、农业投入品生产、销售、使用环节100%纳入监管范围,积极开展农业投入品质量安全抽样检测和农产品质量安全抽样检测工作,实施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责任考核,狠抓农产品产前、产中、产后监管工作,确保了农产品质量安全,杜绝了农业投入品坑农害农事件的发生,预防了重大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的发生,全市农产品质量安全整体水平稳中有升,实现了农产品安全可靠的工作目标。

1.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完善的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推进机制

1.1成立组织,加强领导为切实做好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市政府成立了以分管副市长为组长,市政府秘书长为副组长,农业、畜牧、水利等相关部门为成员的领导小组。具体负责农产品质量安全综合协调、工作指导、情况调度、监督检查及日常监管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在农业局,农业局局长为办公室主任,质检、农科、执法等相关单位负责人为成员,在局机关成立了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科。市政府又与24个乡、镇(街)签订了《农产品质量安全目标责任书》,把部门工作职责和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有机结合,做到认识到位、组织到位、措施到位,为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保证。

1.2制定方案,落实责任制定了《梅河口市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实施方案》、《宣传工作方案》和《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目标责任制考核办法》,并以文件形式下发到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和各乡、镇(街),明确了工作任务和目标,建立了目标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市政府、主管部门和职能单位三级层层签订责任书,细化量化考核指标,严格按照方案要求,分解任务,明确责任,落实具体单位和责任人,并与年终考评挂钩。

2.构建长效机制,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2.1建立健全规章制度,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扎实推进完善和落实了农产品产地安全管理、农产品生产档案记录、农产品包装标识、农产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和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披露“六项制度”,以及农产品质量安全责任追究制度、农业投入品管理制度、农产品生产基地技术指导和推广制度、生产监督管理制度、培训制度等,为全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的制度化和法制化起到了示范带动作用。

2.2健全检验检测体系,完善监管服务平台为了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重点加强“体系、制度和基础”的建设。2010年,市农业局争取国家投资300万元,建设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新建化验室300平方米,购置农产品检测设备50余台(套),目前仪器设备已安装调试完毕,开展部分农产品检测工作。三是加强监管机构建设,提高依法行政能力。在24个乡镇(街)农业技术推广站加挂“农产品质量监管服务站”牌子,乡镇农科站长兼任农产品质量监管服务站即“一个机构,两块牌子”,实行联合建设,不增加人员编制,统一纳入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管理,具体承担本乡镇农产品质量安全定性检测任务。配强了工作班子,明确了任务目标,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有安排、有部署、有人抓、有成效。

3.加强督导检查,深入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

3.1加强农资市场监管,从源头上杜绝有害农产品进入市场每年备春耕生产前,会同工商、质监打假办等执法部门联合组织人员在全市范围内开展农资安全大检查,着重对种子、农药、肥料等重点农资产品的品种、质量、来源和经营进行专项整治,加大对农业投入品的市场监管力度,严厉查处违法生产、销售国家明令禁止的农药、肥料和食品添加剂的行为。2012年共出动人员145人次,动用车辆18台次,检查农资经营商店123家,共扦样种子1000多样份进行检验;查处无证经营业户1户;水稻侵权品种1起,涉案种子1450斤;假种子150公斤;查处违法违规经营案件29起,立案6起,结案4起,罚款27000元。通过执法检查,净化了农资市场,杜绝了假冒伪劣农资进入梅河口市销售,从源头上保障了农业投入品安全。

3.2建立农资经营业户档案,确保诚信经营为从源头上控制和预防假冒伪劣农资进入市场和生产环节,对全市农资经营业户的经营品种、进货渠道、进货日期、生产单位、货源数量、产品标识、登记证等逐项登记备案存档,实行动态监督。通过建立农资信用卡,经营业户档案,诚信档案,记录经营行为、监督抽检结果、违规行为,实行质量安全检查追溯制和农资销售与技术服务相结合的机制,提高了农资经营业户的法律意识和服务意识,确保了农业投入品的安全,从源头上加以防范。

3.3建立基地生产记录档案,加强源头管理从生产入手,建立农产品基地生产记录档案,对种植品种、农药及肥料使用品种、使用时间、使用量、使用次数等进行全程记录。在农产品生长旺季或采收季节,组织人员对农产品生产基地、批发市场、农贸市场和超市中农产品进行例行监测,采取产品年检、不定期抽检和委托吉林省政府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站检测等手段规范基地生产、销售,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重点检查蔬菜农药残留,2012年共开展监督检查32次,送省质检机构抽检样品50个,秋菜抽样数量500个,未发现违禁药物超标现象。

4.抓好基地建设,推行标准化生产技术

4.1加强农产品生产基地管理调动市、乡、村三级技术人员,对农产品生产过程进行全程技术指导和服务,确保农民安全、科学、高效使用化肥、农药,减少化肥、农药对农产品和环境的污染。推行“统一优良品种、统一生产操作技术规程、统一投入品供应和使用、统一田间管理、统一收购”绿色食品的“五统一”生产管理制度。通过采取测土配方施肥、农田统一灭鼠、赤眼蜂防治玉米螟,推广应用生物农药和有机肥料,开发生物农药技术,推广以菌治虫、以虫治虫的生物技术,减少农药、肥料的投入,确保全市农产品全部达到无公害标准,无农药残留超标现象。

4.2开展产地环境监测教育农民和企业禁止向农产品产地排放或者倾倒废水、废气、固体废物或者其他有毒有害物质。积极组织农民和农产品加工企业对农产品生产基地进行环境监测。共监测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面积3.3万亩,培育无公害蔬菜生产示范基地8个;监测绿色食品生产基地面积23万亩,培育绿色食品原料(水稻)生产示范基地13个。

4.3认真开展标准化生技术指导和培训通过采取市里集中办班、乡镇分散培训、聘请专家授课等多种形式,对农产品生产基地管理人员、技术推广员、产业化经营企业和农户广泛进行农产品质量安全知识培训。2012年举办各类技术培训班800期,印发技术资料11万份,培训农民11万人次,举办农业技术讲座30期,播放录像80次,送科技下乡24次。提高了生产者标准化生产技能和科学种植水平。

4.4建立农产品生产基地质量监督管理制度为了堵塞管理环节上的漏洞,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农产品生产基地监督管理办法,制定了相互制约的监督机制和奖惩制度,推行农产品市场准入制度,在每个村聘请1名责任意识较强的农户担任生产监督员,适时对生产过程进行监督管理,有效防范了违禁农药的使用。同时,在农业局设立举报监督电话0435-5095106,对举报重要线索的有功人员给予50~100元的奖励,提高了全民农产品质量安全意识。

4.5建立农业投入品公告制度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纸、简报、农村集市、培训班、梅河农网等新闻媒体定期公布基地允许、禁止或限制使用的农业投入品目录,扩大低毒低残留农业投入品使用宣传范围。

5.注重宣传培训,提高全民农产品质量安全意识

5.1对监管者开展培训组织农产品质量检测站、农业综合执法大队、园艺特产站监管者参加农产品质量安全及标准化培训班。通过培训切实增强了监管者的责任意识、大局意识、协作意识、提高了农产品质量安全知识能力和水平,增强了农产品质量安全专项整治决策能力、管理能力、执法能力。

5.2对企业从业人员的培训组织农产品生产加工企业从业人员参加省、市举办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知识培训班,实地去生产企业进行现场培训,增强了企业从业人员责任意识、农产品安全知识和法律法规知识,保证了农产品加工企业加工产品的质量全部达到安全标准。

农产品质量安全生产技术范文

关键词: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技术

现阶段,国内食品安全问题十分严重,而且食品的质量安全对社会的危害极大。为此,农产品的食品质量安全问题备受关注。但是,市场监测始终停留在单一农药的残留检测层面,并且农产品的检测技术与标准也并不完善。所以,要想保证民众食品的安全性,就一定要增强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的力度,对检测的标准进行细化,深入研发检测技术,对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的有效性予以重视,使其与社会发展相适应。

一、关于天然毒素检测技术的研究

农产品天然毒素主要包括生物碱、黄曲霉素及硫代葡萄糖苷等。而黄曲霉素的致癌性十分明显。在检测农产品黄曲霉素的过程中,一般采用的是薄层层析的方法,操作方面相对复杂,且检测的时间很长,实际检测的成本也相对较高,精准度很低。为此,现阶段,采用ELISA技术,被称为酶联免疫吸附剂测定技术,对农产品当中的黄曲霉素展开深入检测。从本质上来讲,这两种检测技术之间存在一定的关联。但是,ELISA技术在检测操作方面十分方便,所需要的时间不长,实际成本不高,具有较高准确度。在我国,ELISA技术得到了广泛地推广与应用,已经独立生产出了ELISA检测试剂盒,在性能方面可以与国外产品保持一致。为此,农产品当中的真菌霉素都已经构建了ELISA检测的方法。

二、关于农药残留检测技术的研究

化学农药被应用在农产品生产的过程当中,为此,对农药残留检测的重视对于增强农产品的质量安全具有积极的作用。检测农产品农药残留,从本质上来讲就是检测并分析痕量与超痕量。因此,在检测过程中,对于仪器的要求相对较高,特别是检测仪器需要具备一定的灵敏度,而检测的方法需要灵敏且快速,在操作方面应简单便捷。现阶段,农产品的生产使用了诸多高效农药,在农药残留检测方面的要求也更严格。气相色谱与液相色谱的方法是当前比较常用的检测技术,灵敏度极高,且检测的范围也十分广泛,可以定量且定性检测农产品中的农药残留。由此可见,这种检测技术具有极强的稳定性,实用价值明显。此外,酶抑制剂检测与酶联免疫的方法在农产品的农药残留检测中应用的也比较广泛。对于国内农药残留的控制,酶抑制剂检测技术被应用其中。但是,这种检测的技术仍然存在局限性,特别是在对农药中的有机磷类或者是氨基甲酸酯等检测方面,其精准度仍然偏低,检测的结果难以实现定量与定性。

三、关于粮食熏蒸剂检测技术的研究

粮食在存储过程中,会因为害虫侵入并繁殖而导致粮食受到污染。而对于防治粮食害虫而言,通常采用的都是熏蒸化学剂,能达到有效抑制害虫的效果。然而,熏蒸化学剂本身含有大量的磷化氢与敌敌畏等多种成分,所以,同样会危害人们的身体健康。为此,在粮食存储方面,一定要对其展开农药残留的检测,同时,还应当严格检测熏蒸剂残留量。对于检测工作来讲,效果最理想的检测技术就是气相色谱检测与比色检测的技术。

四、关于微生物检测技术的研究

病毒、细菌与真菌都是农产品当中的微生物,而微生物的存在对于农产品存储和使用都会带来一定影响,特别是微生物繁殖,会形成毒素,对于食品安全具有严重的危害。因而,在食用或者是加工农产品前,应当积极展开微生物的检测,保证食品质量的安全性。而当下相对成熟的微生物检测技术主要包括自动旋转平板计数技术和紫外光显微镜计算技术等。在快速检测农产品微生物方面,比较常见的技术包括微量热技术和放射测量技术。

五、关于农产品存储检测技术的研究

对现代农产品而言,产品不同,其存储的要求必然存在差异。若农产品存储方面采取的方式不合理,就很容易导致产品变质,最终出现失误中毒或者是食源性问题。由此可见,农产品的存储质量检测工作作用显著,需要研发并使用相应的检测技术。现阶段,在对农产品存储过程检测方面,性能理想的就是红外分析仪,基本原理就是使用透射光谱来测定出农产品中的脂肪、水分与蛋白质,还有氨基酸。这种检测的技术在操作方面十分简便,而且所需时间不长,检测过程并不需要展开化学处理。换句话说,这种检测技术在对农产品存储过程进行检测的时候,并不会影响到生态环境,所以,具有一定的实用性,值得全面推广使用。

六、结语

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人们的生活质量有所改善,食品安全意识也有所增强。笔者将农产品的质量安全检测技术作为研究重点,详细地阐述了天然毒素检测技术、农药残留检测技术、粮食熏蒸剂检测技术、微生物检测技术与农产品存储检测技术,希望能够在农产品质量安全全面提升方面提供有价值的理论依据。

参考文献:

[1]卢白娥,王艳.农产品质量安全与检测技术的发展及应用[J].农业与技术,2015(16):203.

[2]赵芸,方献平,柳爱春,等.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几种新型检测技术[J].安徽农业科学,2014(29):10369-10370,10383.

农产品质量安全生产技术范文

关键词:农产品大数据平台追溯平台质量点评

中图分类号:F3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98X(2017)01(c)-0104-02

基于大数据技术的农产品质量点评及安全追溯平台建设是基于大数据技术,以实现产销对接,形成生产、销售、服务一体化的完整产业链,从根本上实现农产品的“来可查、去可追”,最终促进农业产业升级为目的,构建农产品质量点评及安全追溯平台,集成农产品质量评估于农产品追溯过程中,平台面向农户、农业企业、农业合作组织等所有农业生产者,真正意义上实现农业生产者和农业消费者的对接;通过平台检验农产品的质量,体现供需关系;搭建供需渠道,解决供需矛盾;区分农产品等级,促进农产品品牌形成;推动农业产业升级。

1发展现状

2002年以来,欧盟、美国等发达国家逐步确立了食品和农产品可追溯制度。近年来,随着问题农产品的频频出现,国家和有关部门也都在积极探索如何解决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将农产品追溯作为一个重要的措施,一种发展战略方向。且近年来,随着物联网等技术的发展,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农产品追溯,重要产品生产经营企业追溯意识显著增强,社会对追溯的认识度和接受度逐步提升,追溯体系建设市场环境明显改善,对追溯的需求也日益强烈。我国在北京、河北、上海、天津、深圳、南京等地就蔬菜、畜禽产品安全追溯制度及系统建设方面已经开展了试点示范工作,然而这些试点或收效甚微,或成效不持久,大多声势渐息。已有的农产品质量追溯系统虽然具备了可追溯性,却也没有强调对追溯过程标识的真实性进行鉴定。2014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再次强调“要建立从生产加工到流通消费的全过程监管机制、社会共治制度和可追溯体系,切实保障舌尖上的安全”。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工作势在必行[2]。

2建设必要性

现有的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系统仍面临农产品生产分散、溯源的“源头”不明确、流通不畅、市场信息不对称、信用缺失使数据信息真假难辨、农产品安全质量追溯分段式监管造成信息割据,形成数据信息孤岛等问题,因此农产品质量安全溯源的实现不能一蹴而就,而是需要分阶段由低到高,逐步完善。为了进一步推进产品追溯体系建设,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推进重要产品追溯体系建设的意见》,提出推动农产品生产经营者积极参与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管理。在该意见指示下,同时考虑现有的生产、技术和经济条件,提出建立基于大数据技术的农产品质量点评及安全追溯平台,实现过程加结果监控,提升质量管理能力,促进监管方式创新,保障消费者安全。基于该平台形成生产、销售、服务一体化的完整产业链,建立基于大数据技术的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全链条;突破现行的农产品销售瓶颈,建立新平台、新渠道,将农产品产销带入全面信息化r代,扫除农产品流通不畅、市场信息不对称等障碍,为不同形式的农业生产者提供了一个规模空前的市场契机,并形成消费者认可的农产品品牌,实现农产品的生产智能化、管理透明化、经营网络化、服务灵活化,颠覆传统零售模式,推动农产品产业升级。

3技术方案

构建基于大数据技术的农产品质量点评及安全追溯平台是以信息技术为依托,以物联网设备、大数据平台为载体,有效的信息获取、信息展示、信息共享以及信息管理机制的农产品质量点评及安全溯源平台。该平台采用C2C模式,直接对接农业生产者和农业消费者,并从农产品平台准入准出、农产品产地生产信息、农产品销售者提供的产品描述信息、平台农产品描述信息监督、平台农产品质量检测、平台农产品描述信息奖惩、消费者点评7个环节实现对农产品质量的安全追溯[3]。平台提供:(1)农产品质量追溯服务;(2)农产品电子商务服务,开辟农产品C2C营销模式;(3)品牌塑造服务,基于平台的监督机制和激励机制,通过市场化将农产品进行区分,形成农产品质量比拼竞争机制,促进农产品品牌的形成;(4)宣传推广服务,基于平台推广放心的农产品品牌,保证农产品从“田间”到“舌尖”的质量安全。基于大数据技术实现产销对接,形成生产、加工、销售、服务一体化的完整产业链,带动农产品产销全面信息化时代,从根本上实现农产品的“来可查、去可追”,促进农业产业升级。

4创新点

充分考虑平台处理的准确性和及时性以及将来的可拓展性,采用大数据架构,保证处理能力和响应时间能够满足日益增多的用户对信息处理的需求。(1)为了适应不同使用者的具体需求,平台能够针对具体要求进行定制,以适应生产者、农产品类型各异、品种繁多、特色明显的现状。(2)提出农产品生产者、平台、农产品消费者三方共同参与的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模式。(3)提出将农产品追溯过程与质量检测、质量点评相结合进行质量监管,综合追溯平台、第三方检测机构和消费者共同对农产品质量进行监督。

5结语

该系统通过农产品产地信息的实时获取、农产品定期质量检测及用户质量点评,实现对农产品生产、销售的全过程动态监控,并将这些实时监控数据以云的方式分布式存储在数据中心,实现对农产品的各个环节的监控、预警,建立完整的农产品质量控制体系和可追溯体系,实现从源头到市场整个供应链全程可控,并基于该平台提供农产品质量控制、质量追溯、农产品电商、农产品品牌塑造、宣传推广服务。

(1)经济效益:突破现行的农产品销售瓶颈,拓宽农产品市场,借助该平台搭建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的桥梁,降低农产品流通成本,提高农产品质量,促进农产品等级及品牌形成,建立了产业转型升级的高速通道,具有显著的经济效益。(2)社会效益:促进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满足了人们对无公害农产品日益增长的需求;提高了政府监管能力,保障了人们身体健康,提高了人们生活质量;开放的流量平台创造了商机,丰富了农产品的销售渠道,提高了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和产品附加值,部分解决农民创业、就业问题;提高了农民生态、环保、健康和科学种田意识,提高了农民素质;为生态农产品开发起到积极推动作用。(3)生态效益:严格的农产品质量安全及溯源体系,最大限度地控制了化学农药和肥料的使用量,同时有效地防止了土壤、水源、农产品的污染,保护了生态环境,不仅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同时也为人们创造了良好的生活环境。

参考文献

[1]陈红华,师严涛,田志宏.我国食品可追溯系统中的博弈模型分析[J].经济师,2007(7):10-12.

    【办公范文】栏目
  • 上一篇:开展教育整顿的思想认识范例(3篇)
  • 下一篇:科技创新对社会的意义范例(3篇)
  •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相关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