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中小学生心理素质培养方法
学生的学习成绩很重要,但是心理健康的培养不容忽视。所谓心理健康,不仅指个体没有心理上的疾病或变态,而且在生理上、心理上和社会上均能保持良好状态,是衡量个体健康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这一理念在世界卫生组织的中得到了很好体现。我国著名心理学家张厚粲提出,界定一个人心理健康与否应遵循心理活动与外界环境是否具有同一性、心理过程是否具有完整性和协调性、个性心理特征是否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三个原则。中小学生正在长知识、长身体的重要时期,各方面都不成熟。一方面学生的认识、智力、意志、道德等心理活动随着年龄的增长有了一定提高。另一方面,由于人的先天因素不同,生活环境不同,所受的教育环境不同,所从事的实践活动不同,每个人的个性心理必然存在差异。普遍存在学生的心理状况和学校生活的不相适应。
一、心理不健康表现以下形式
1.自卑心过重。在学校班级管理中,特别是后进生往往由于成绩、操行方面弱于其他学生,很容易产生自卑心理,行为上也常常表现为孤独、羞怯。同时,由于种种原因,或是基础差,或者学习方法不当,或是因为环境不佳,经过努力后仍然得不到改善,于是责怪自己,怨恨自己,最后破罐破摔以求心理负荷的释放。
2.耐挫能力差。由于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如父母的过分宠爱、激烈的学业竞争、学校教育的欠缺,当代中学生都不同程度地存在心理疾患,抗御挫折的能力比较弱,缺少战胜困难的勇气和信心,经受不住批评,遇到挫折不是勇于战胜困难,而是逃避困难,失去信心,甚至遇到挫折后感到压抑、想不开,严重影响了他们的身心健康。
3.学习方式的不适应。学生的生活紧张压力较大,而且在学习方式和方法上有所不同,相当一部分学生的自学能力差,缺乏自信,特别是当学习成绩不佳时,更缺乏抗挫折的能力,往往无所适从。
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知识经济日见端倪,社会竞争日益激烈,对人们的知识结构和文化水平不断提出新的要求,学生在学校不仅要掌握科学文化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他们的实践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而这些能力的形成都是以一定的心理素质为基础的。人的各方面素质的提高是在需要、动机、兴趣、信念、态度、意志、情感等因素的助长和推动下完成的,一个人整体素质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非智力因素。中国在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后,教育将面临更严峻的挑战。为此,在学校教育中怎样通过各种形式对不同年龄层次的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指导,帮助学生提高心理素质,增强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已迫在眉睫。
二、健康心理的培养方法
1.思维能力是中小学生心理素质培养的重要因素。缜密的思路,往往能提高办事效率,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其实这也是一种习惯性的问题,如果从小就培养严谨的思维能力,那么他们在遇到问题时就不会慌乱,他们会思考怎么解决问题,这也就体现了心理素质问题及心理承受能力,对他的人生和事业都有帮助。
2.培养学生的想象力。青年人爱幻想,要珍惜自己的这一宝贵财富。幻想是构成创造性想象的准备阶段,今天还在你幻想中的东西,明天就可能出现在你创造性的构思中。
低年级:培养学生的合群心理,使学生从小学会与他人交往低年级学生绝大部分是独生子女,在家中倍受长辈宠爱,加上家庭生活环境缺乏同龄伙伴,使大部分孩子从小娇生惯养,不合群,“以我为中心”的意识较强。刚入学时,又对学校里的一切感到陌生,不能适应学校的集体生活,表现出胆孝冷漠、任性的心理特征。小时不合群,容易养成孤僻的性格,长大就不易与他人交往合作,影响身心的健康发展。从低年级开始对学生进行合群心理培养,引导他们学习人际交往的规范,不仅有利于形成良好的心理氛围,使学生在愉快的心境下自觉接受教育,而且有利于良好班集体的建设,从而进一步加快个体社会化的进程。
在低年级思品课本中,《我上学了》、《课间游戏守秩序》、《我喜欢和同学在一起》、《说话要有礼貌》、《不打扰别人》、《不随便拿别人的东西》、《可爱的班集体》、《团结起来力量大》、《我爱帮助同学》、《心中有他人》、《讲谦让》等课文均是进行合群心理培养,教学生学习人际交往艺术的好教材。
教学中,我们对这类课文的内容和教法进行了深入研究,力求达到提高学生思想素质和心理素质的双重目标。如在教学《我喜欢和同学在一起》一课时,充分利用图中形象,启发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置身于课文所描绘的情境之中,使学生从中体会到和同学一起生活、学习、游戏十分愉快、有趣,并鼓励他们学习同小伙伴友好相处,不断适应集体生活。本课的两道练习题是对课文内容的深化和补充。在让学生看图明意,说图明理的基础上,引导他们把自己的感受融进故事中表演出来,设身处地地体会“离开伙伴真没意思”、“还是和伙伴们一起玩快乐”、“在集体生活中要相互爱护相互帮助”的愉情,激发学生喜欢和伙伴在一起活动的愿望。
造成学生交往失败或交往障碍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而不懂交往礼仪是其主要原因。在教学中,我们不仅注意培养学生的群体意识,使他们明确人际交往是人们学习、工作、生活的需要,而且重视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学会正常的交往礼仪。《说话要有礼貌》一课是通过两个同学以不同的交往方式去借锤子,得到不同结果的故事,使学生体验到礼貌交往是获得交往成功的重要因素。教学中,可抓住课文重点,引导学生再现课文中的故事情节,并设计如下问题进行讨论:(1)叶锋为什么要去向黄爷爷借锤子?(2)叶锋借到了锤子吗?为什么?他当时的心情怎样?(3)小亮为什么能借到锤子呢?(4)你从中懂得了什么?(5)设想一下,叶锋是怎样还锤子的?学生通过有情有景的对比分析,深刻体验并领悟到礼貌语言在人际交往中的重要性,逐步掌握了人际交往的要领。
结合思品教学培养合群心理,学习交往艺术,是一项长期的任务。在中、高年级的《热情大方对外宾》、《积极参加集体活动》、《真正的好朋友》、《有事大家商量》等课的教学中,我们同样注意相机渗透,进行强化训练。帮助学生克服在人际交往中产生的心理障碍,不断提高交往水平。
中年级:培养学生的自我意识,引导学生克服自卑心理,树立自信心自我意识是一个人对自己的看法、态度与评价,是人格的核心部分,并对人的行为起调节作用。中年级学生对学校生活基本适应,逐步脱离“权威阶段”,自我意识开始觉醒,但水平不高。也就是说,处在这一年龄段的学生一般都缺乏正确的自我意识,自信心不强,自我发展的需要一旦遭受挫折就会产生轻视自己的情绪,即产生自卑感。比如,有的“差生”由于不能正确认识自我,总是认为自己在老师和同学的眼里是个失败、无能的人,由此而直接影响他们的内控行为,成就动机得不到合理发展,成绩呈下降趋势。由此可见,良好的自我意识是学生取得学业成功、心理素质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思品教学中,我们在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同时,辅以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的性格、兴趣、能力等,学会对自己进行较客观的评价,形成自我调节的心理机制,从而找到一条发展自我、实现自我价值的途径。
第七册《接受别人的意见要虚心》一课是借用一个寓言故事从正反两方面说明正确认识自我、虚心听取别人意见的好处。课前,我把课文内容进行了配乐录音,把书上的两幅图制成幻灯片。教学时,我引导学生边听录音、边看图、边思考:(1)两棵小自杨都生了虫子,结果一棵长得茂盛,一棵却枝枯叶黄,这是为什么?(2)听了这个故事,你有什么想法?它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学生通过对比分析,初步懂得掩盖自己的缺点、错误,骄傲自大,是不对的。只有看清自己存在的问题,虚心接受别人的意见和帮助,才能使自己更快地成长和进步。
接着,教师可启发学生联系自己的学习、生活实际,谈感想,谈体会,使其通过内心体验提高认识。
《取人之长,补己之短》一课意在教育学生要虚心学习别人的长处,弥补自己的不足。要实现这一教学目的,首先要让学生明确,每个人都有长处,也有短处,要善于发现别人的长处,认识自己的不足。在引导学生学文明理的同时,可让他们各自找出自己的优点和缺点,正确公正地认识自己。接着,组织学生进行了一场说“长”接力赛,让学生开火车说出同座同学的一两个自己所缺少的(或不及的)优点和长处,比一比谁说得准确。通过以上的交流,既让自以为是的“优等生”看到了自己的不足,明确了今后的努力方向,又让哪些“差生”看到了自己身上的优点和长处,消除了自卑心理,树立起敢超先进的信心和决心。为学生自觉做到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奠定了良好的心理基矗由于小学生年龄小,认识、评价自己的能力有限,主动性、自觉性不够强。
要培养学生良好的自我意识,使其形成健康的人格,不是一两节思品课所能完成的,要注意挖掘每一课的教育因素,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具体指导,不断提高学生的认识和能力。
高年级:加强耐挫心理指导,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学生进入高年级后,学业负担日渐加重,家长、老师对他们的要求也逐步提
高。学生既要应付名目繁多的竞赛,又要迎接升学择校考试;既要服从老师的严重管理,又要接受家长的检查监督。处于这一时期的学生不可避免地面临着种种压力和挑战、迷茫与烦恼。由于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差。面对纷至沓来的困难和挫折,许多人无所适从,因而灰心丧气,精神萎靡,失去了进取的信心和勇气,如不及时加以疏导,就会给这些学生造成沉重的心理负担,变成有心理障碍的人。为此,《思品教学大纲》高年级教学要点第十九条中明确指出:教育学生“做事要有毅力,胜不骄,败不馁,不怕困难和挫折。”结合思品教学不失时机地渗透挫折教育,进行耐挫心理指导,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和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使其从小就作好承受逆境厄运的心理准备,从而更好地适应波澜壮阔的改革大潮,成为生活、事业的强者。
在教学《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艰苦奋斗代代传》、《要有毅力》、《胜不骄》、《败不馁》等课文时,可引导学生结合具体、生动的事例进行讨论分析,加深对挫折的认识,归纳遭受挫折后的种种表现,使学生正确认识自身存在的问题。还可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展示课文中的典型形象,挖掘其精神实质。如不断攀登高峰的“铁榔头”郎平;艰苦奋斗,发奋图强的南京路上的好八连;锲而不舍,持之以恒的居里夫人;勇于在逆境中锻炼成长的;不被敌人残酷迫害所吓倒的徐特立;面对千百次失败毫不气馁的爱迪生、诺贝尔;在考试失败面前不灰心丧气的童弟周……用他们曲折坎坷的人生经历和顽强拼搏的进取精神感染、激励学生,使他们从中体会到,在前进的道路上,不可能一帆风顺,困难和挫折在所难免,只有在困难和挫折面前毫不动摇,以正确的态度对待之,才能不断进步,获得成功。同时要进行耐挫心理训练。比如,学生通过学习《败不馁》一文,初步懂得失败是成功之母,败不馁才能进步的道理后。教师可引导学生思考交流:你遇到过考试失败、比赛失败吗?当时的心情怎样?你是怎样对待的?
一、树立自信心,是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基础
人们常说:“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我们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要多从学生身上寻找闪光点,对他们多表扬、多鼓励,使学生受到鼓舞,心理处于一种亢奋状态,在愉悦的状态下更容易接受新的东西。实际上,学生往往特别注重老师对自己的评价。平时上课时如果我们在课堂多说上两句“不错、很好、有进步”之类的话,如果我们在学生的成绩有了一点进步时多说两句“你很有潜力”之类的话,如果我们在学生考试前多说两句“你能行,你一定会成功”之类的话,学生就会因此产生信心,而自信就是力量,就会爆发出巨大的能量,这样就有可能后进变先进、失败变成功。
二、通过情感投入,使学生的心理素质得到健康发展
有一广告词:“双赢源于沟通。”这句话富有哲理,它告诉了我们沟通的作用与重要性。在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我深刻地体会到体育教学中同学生思想情感的沟通有着重要的导向作用。教师的“思想感情”教育制约着学生的求知心理,能变被动为主动,让消极转化为积极,让学生沿着教师正确思想感情的线索去修养品德、学习知识。我在体育教育教学中浓缩了以创设情境来启发思想感情、用体育明星激发思想感情、拿体育项目来抒发思想感情。
三、加强意志教育,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
由于体育自身固有的特点,学生在体育运动中总会遇到困难。意志顽强的人会知难而进,而意志薄弱者就会知难而退。因此加强对学生意志品质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