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I:10.3969/j.issn.1005-5304.2013.11.001
中图分类号:R2-0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04(2013)11-0001-02
中医预防保健是指在中医“治未病”为核心理念指导下预防疾病、养生保健的理论认识和技术方法,是中医药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医预防保健服务是指在固定场所由专业人员在中医理论指导下,运用相关技术、手法、产品及知识等,以满足服务对象保养身心、改善体质、预防疾病、辅助治病和促进康复的需求。制定中医预防保健服务标准在规范我国预防保健服务市场、提高预防保健服务水平、促进中医预防保健学术发展等方面均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因此,笔者现对中医预防保健服务相关标准的现状进行分析,并针对现有问题提出相应对策。
1我国中医预防保健服务标准的现状
由于时展、医学模式的转变,以及健康观念的变化,中医“治未病”理念受到前所未有的关注,中医预防保健服务的实践需求亦日益增加。随着国家的支持和重视,以及监管力度的增大,各类中医预防保健服务相关标准和规范日益增多。
1.1预防保健是中医标准体系的重要内容
预防保健是中医药标准化体系中的重要部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标准化中长期发展规划纲要(2011-2022年)》(国中医药法监发〔2012〕43号)明确提出中医“治未病”标准为中医标准体系建设中的重要任务。作为行政主管部门和权威学术团体,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和中华中医药学会大力推进中医预防保健服务标准工作,并初有成果。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自2009年起先后出台了中医预防保健服务基本规范、服务机构标准等管理类标准,面向各级医疗卫生机构,从服务内容、服务设施等多角度提供指导规范。2006-2010年,中华中医药学会共21项相关技术标准,为服务实践过程中技术操作提供专业指南。
1.2预防保健服务标准已初成体系
根据属性分类,完整的标准体系应包括基础标准、技术标准和管理标准三大类。基础标准是指在一定范围内作为其他标准的基础并具有广泛指导意义的标准,其他两类标准则分别是对预防保健服务中的技术及管理等事项进行协调统一。
从总体来看,中医预防保健服务标准已初成体系。但目前已的标准规范以技术标准和管理标准为主,基础标准尚不足。2010年,经国家标准委员会批准立项的《保健服务业分类》
基金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2012BAI41B03)
通讯作者:彭锦,E-mail:
(项目编号为20100122-T-469)2项国家标准经过2年的调研撰写,于2013年在中国保健协会休闲保健专业委员会官网上公开征求意见。该标准规定了保健服务业分类的术语和定义、分类原则及基本分类方式,填补了预防保健服务基础标准的空白。
1.3现有服务标准尚不能满足实际需求
部分在市场上出现较早的预防保健服务,从国家到地方,从技术、工作到管理,各层面均有规范可依。以保健按摩(包括盲人按摩)为例,“保健按摩师”和“足部保健师”早已作为2种国家职业标准,由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监管、组织专业培训,以规范从业人员准入资质,保障服务质量。原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等4部委2009年出台《盲人医疗按摩管理办法》后,各省、市、自治区均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出台了地方盲人保健按摩行业管理办法。部分地区还进一步制定了工作和技术标准,以确保地方监管落到实处。
标准化是学科发展过程中的必然环节。随着中医推拿按摩学科研究的发展,中华中医药学会2010年了一系列按摩保健行业技术标准,其中,对9项按摩保健技术,从术语和定义、操作步骤与要求、注意事项与禁忌等方面作出了明确详细的规定,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其他服务技术如沐浴、足疗和药膳,也陆续出台了相应的标准规范。2006-2008年,上海、南京、扬州的相关机构分别了地方沐浴、足浴行业经营和管理技术规范;2008年,商务部出台了《沐浴业经营技术规范》、《足浴保健经营技术规范》;2010年,中华中医药学会了足浴保健、中药药浴保健、藏药药浴等技术规范,中国药膳学会《中国药膳制作及从业资质基本要求标准》等。但是,就对该服务行业进行规范而言,现有标准无论从数量还是功能上均无法满足实际需求,预防保健服务领域标准规范的空白区域仍非常巨大,从基础研究到体系构建方面均有待加强。
2对中医预防保健服务标准工作的思考
随着社会对“治未病”需求的不断增长,中医预防保健服务行业机构正逐渐壮大。为规范服务市场,保障消费者利益,本领域标准化工作已被国家提上重要议程。
2.1加快学科发展,完善中医预防保健服务标准体系
标准是学科成熟的重要标志。尽管有几千年的实践历史,但作为一门现代学科,中医预防保健学科尚处于起步阶段,其现状为“基础研究薄弱、理论体系不完善”,而中医预防保健
服务标准化的发展正受此制约。因此,要加快学科的发展步伐,加大对中医预防保健学科的科研投入,应重视基础研究,完善理论体系。
由于市场的需要,中医预防保健服务技术的实践常先行于理论。许多服务技术尚不明确机理、适应症、适应人群,未进行有效性、安全性等评价,就已在市场上付诸实践,这有损消费者的利益及身心健康。因此,在步骤上不能等待基础研究和理论体系构建完善后再着手制定标准,而应齐头并行。集合行业专家的智慧,从目前预防保健服务的现状进行反思,明确主次,逐步完善标准体系框架构建。通过标准的制定、推广、应用、反馈和修订这一螺旋上升过程,指导基础研究的方向及促进理论体系的完善,进而推动中医预防保健学科的发展。
2.2“产学研用”结合,促进服务标准应用推广
一项标准生命力的体现在于推广应用。中医预防保健服务标准的应用主体是企业。因此,如果仅由科研机构和政府部门自上而下对中医预防保健服务进行标准化,那么,在推广应用环节必将遇到阻碍。
标准化是科研成果转化为市场所用的最高层次途径。中医预防保健服务的标准化更应紧密结合市场需求,确保能够有效指导并服务于实践。为此,必须在政府部门监管下,由科研机构和行业学会进行专业指导,邀请相关企业参与,结合专业培训机构,实行“产学研用”相结合,共同完成标准规范的制定。这既能保障标准的专业质量,又能充分满足市场需要,还能通过企业推广、培训等有效渠道进行应用。
但需要注意的是,在鼓励企业参与的同时,要启动企业监管机制,规避防范不法企业借制定标准之名聚集钱财或垄断市场。此外,中医预防保健服务应遵循中医理论的指导。因此,在相关标准规范的制定过程中,尤其当涉及中医预防保健服务核心技术时,应保证中医专业机构的参与。
3结语
(一)对象。采用整群随机抽样方法,抽取我校部分大三本科学生500人进行调查。其中,护理专业65人、中西医专业95人、口腔专业28人、药学专业35人、临床及相关专业255人。
(二)方法。本次调查共发放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500份,回收478份,回收率为95.6%。对非预防医学专业医学生学习预防医学的心理需求进行调查,内容包括课程设置、理论教学的需求、实验教学的需求。采用SPSS13.5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比较不同专业学生在各种需求之间的差异性。
二、结果
(一)不同专业学生对课程设置的需求结果。表1显示,不同专业学生对预防医学教学的总学时以及各章内容要求都不同。临床医学及其各专业方向学生对预防医学教学的总需求量较大,并且实践课程所占比例比其他专业高。大部分专业在自然环境与健康、职业环境与健康、统计与流行病学方法、疾病预防与控制、社区预防服务与临床预防服务等章节的教学需求所占比重较大。临床医学和药学专业对“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应对与临床医生的作用”内容的教学需求所占比重相对于其他专业偏大。
(二)不同专业学生对课程内容分配比例需求结果。表2显示,总的来说,各个专业对生活和职业环境与健康、食物与健康、人群健康研究的统计方法、人群健康研究的流行病原理与方法、社区服务与临床预防服务、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控制这6部分内容的教学需求所占比例较偏高,但每个专业的侧重点又有所不同。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偏重于生活和职业环境与健康、食物与健康、人群健康研究的统计方法、人群健康研究的流行病原理与方法、社区预防服务与临床预防服务、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控制;中医专业偏重于生活和职业环境与健康、食物与健康、行为与健康、社会因素与健康;口腔专业偏重于生活和职业环境与健康、食物与健康、人群健康研究的统计方法、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控制;药学专业偏重于生活和职业环境与健康、食物与健康、人群健康研究的统计方法、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控制、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应对与临床医生的作用;护理专业偏重于生活和职业环境与健康、食物与健康、行为与健康、社区预防服务与临床预防服务、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控制。
(三)不同专业学生对预防医学实践教学需求调查。各个专业对预防医学实验需求不同:临床及相关专业对开设社区卫生服务见习的需求最高,其次开设统计上机实习和疾病控制中心见习,社会实践需求最低(χ2=13.42,P<0.05);中西医结合专业对实验室实验需求最高,社区卫生服务见习次之,对疾病控制中心见习需求最低(χ2=8.93,P<0.05);药学专业对实验室实验需求最高,其次是统计上机实习,最低为社区卫生服务实习(χ2=18.23,P<0.05);口腔专业学生对实验室实验需求最高,其次是社会实践和社区卫生服务见习,对疾病控制中心见习需求最低(χ2=21.83,P<0.01);护理专业对社区卫生服务见习需求最高,其次是统计上机实习,疾病控制中心最低(χ2=23.64,P<0.01)。对于同一实验不同专业需求不同。对于实验室实验:药学专业>口腔专业>中西医结合专业>临床相关专业>护理专业(χ2=15.98,P<0.05);统计上机实习:临床相关专业>护理专业>药学专业>口腔专业>中西医结合专业(χ2=25.90,P<0.01);疾病控制中心见习:临床相关专业>口腔专业>药学专业>护理专业>中西医结合专业(χ2=22.19,P<0.01);对于社会实践:口腔专业>临床相关专业>药学专业>护理专业(χ2=13.65,P<0.05);社区服务见习:护理专业>临床相关专业>中西医结合专业>口腔专业>药学专业(χ2=25.47,P<0.01)。
doi:10.3969/j.issn.1672-9676.2014.08.074
通过对国家近20年余年来颁布的医院院感政策文献研究发现,护士在医院感染控制中占主要地位,而目前我国大多数护理专业未开设“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独立课程,开展较多的是医院组织的短期简单的医院感染培训,缺乏系统性[1]。基于此,笔者所在院校课题组通过多方的调查、研究,成功研发《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一门课程,现已对2010级学生投入使用,反响较好,现将课程研发体会报道如下,为研究者提供参考。
1针对不同对象调查课程设置情况
1.1对象一在校医学生。在课程研发前向在校医学生(含护理专业学生、中医临床学生、中西结合临床学生)发放问卷调查,问卷主要包括3个部分:第1部分为医学生基本信息;第2部分为医院感染知识掌握情况、态度及行为遵循程度;第3部分为建议。调查结果显示在校医学生对医院感染知识掌握不足,在校医学生希望通过医院培训、学校课程教学及带教老师教学等方式来学习医院感染知识[2]。
1.2对象二实习护生。在课程研发前对实习护生发放问卷进行调查,问卷主要包括3个部分:基本信息、对医院感染的认识及学校开设《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课程的认知。调查结果显示实习护生在实习期间遭受不同类别的医院感染职业危害,其中安瓿划伤、针刺伤居前两位,绝大部分护生认为有必要开设《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课程,并希望以理论授课和医院见习并重的方式开展[3]。
1.3对象三临床管理人员。对湖南省68名临床护理管理人员进行问卷调查,问卷主要内容包括:临床护士医院感染知识薄弱方面及对医院感染课程理论框架的评分。调查结果显示临床护理管理人员认为临床护士在职业防护、传染病预防与隔离等方面需要加强,所有临床护理管理人员均认为有必要开设医院感染课程,绝大部分临床护理管理人员认为最佳授课方式为理论授课与医院见习并重,其中临床护理管理人员对《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课程内容的打分成为笔者课题组的重要参考依据[4]。
2《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课程构建
2.1构建教材内容在文献研究及课题组前期研究的基础上,数十位专家进行论证,最终形成教材的章节内容。教材由
理技能和良好的服务态度,与患者的沟通能力成为临床护士必备的一种能力。操作过程中运用有效的沟通方式,不仅能融洽护患关系,提高患者满意度,同时还可减少护患纠纷的发生[4]。因此,在操作训练的全过程要求护生运用良好的语言表达,并做到规范、得体。除了课本上要求做到操作前解释,操作中指导,操作后交待外,还要求对患者给予适当的称呼,切不可用床号代替。对积极配合完成治疗任务的患者应表示感谢;对因技术操作不熟练或某种客观原因而影响操作的完成应表示欠意;为患者进行操作前应学会用商量的口气,征得患者的同意。将护生沟通能力的培养放在临床技能培训同等重要的位置。
随着医院由技术竞争向服务竞争的转变,人性化护理已经成为医学文明和现代医院的重要标志[5],患者在接受治疗的同时更渴望得到医护人员的关怀和尊重。为了使护生更快、更好地适应临床环境,在护理临床技能培训教学中,增加人性化护理理念,是适应市场的需求,提高护生就业率和社会适应能力的需要[6]。
4结论
12章节组成,分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基本理论”三大块,系统归纳、阐述医院感染的概念、医院感染管理的组织体系、感染暴发的处置措施、临床消毒灭菌隔离方法、医院感染监测方法、抗菌药物合理应用以及医务人员职业防护、手卫生等多个方面,涵盖医院感染控制中护理工作的所有内容。
2.2明确教材读者人群医院环境下医师、护士、送检师、药剂师、后勤人员、工人等都在医院感染之内,医务人员面临的职业风险来源于各方面。《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课程可供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医学院校护理专业教学使用,可作为医学生在临床实习阶段的必读参考书,亦可作为医学生、临床护理人员在职培训书籍和医院管理人员、各临床科室医师、护士和感染控制的重点科室(如消毒供应室、手术室、检验科、血液透析室、内径室、药剂科等部门)工作人员的工具书。
2.3确定编写团队采取院校联合方式,结合医院、学校的优势特点,编写人员由高校护理教育者、传染病临床医师、医院感染管理专家、卫生监督专利专家、临床护理管理专家组成,教材主审由国内著名医院感染控制专家把关。
3教学是传播《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知识的主要途径
3.1确定开课时间及课时分配笔者课题组认为要实现理论与临床无缝对接,应将《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一门课程安排在实习下点前进行系统学习,这对于已具备专业课程知识的同学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能为临床顶岗实习奠定很好的基础。开课课时共16学时,学分1分,具体章节学时分配见下表1。
3.2授课方法目前仍以课堂理论教学为主,辅以多媒体视频。除课本知识外,对学生进行相关知识扩展及专题跟踪研讨,课后加强学生拓展知识的获取,以了解医院感染新进展。
3.3初步确定评价方式由于缺乏可借鉴的经验,院感课程评价方式采用理论考试及闭卷的形式进行考核评价。
4小结
《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的课程研发历经多方调研、论证、编撰教材及教学等阶段,现已开展教学,但由于《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课程是一门创新课程,国内尚无可借鉴的经验。在教学及研究的过程中,笔者的课题组成员认为以下几个方面需要完善:(1)进一步完善教材建设。原医院感染部分内容散在《护理学基础》、《外科护理学》等课程,与《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教学内容重复,应以《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课程为中心,减少相关课程教学内容重叠。(2)完善课程评价体系。首先应革新教学方法,采用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例如采用PBL教学、画图式教学、小组讨论、临床见习、调研等方法。其次丰富教学效果评价内容,采用多体系相联合,全面评价,进行多元化考核,如理论考核、学生调研、实践操作、创新能力考核等。(3)强化师资。由于院感方面的专业老师缺乏,应从学院选送教师参加医院感染专业学术会议,并派送教师进入临床相关科室研修,加强院感方面知识及临床实践。(4)深入院感研究。以教学为基础,科研为动力,深入学习和了解院感新进展、新问题,将科研知识、科研结果等应用于课堂教学,丰富课程内容,同时有助于学科发展。
参考文献
[1]陈燕,晋溶辰.护理学专业开设“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课程的构想[J].中医药导报,2010,16(8):136-139.
[2]蒋新军,陈燕,晋容辰,等.对336名中医院在校医学生医院感染知识与行为状况的调查[J].中医药导报,2013,19(9):132-134.
[3]陈燕,朱正刚,蒋新军.实习护生对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的认知情况调查[J].护理研究,2013,27(7C):2208-2209.
[4]蒋新军,陈燕,晋溶辰,等.临床护理管理人员对开设医院感染课程态度及建议的调查研究[J].中国护理管理,2013,13(9):90-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