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是最大的社交媒体平台
从德国受众获取信息的主要社交媒体渠道来看,排在前十位的分别是Facebook,Youtube,StayFriends,Wer-kennt-wen,Google+,VZ-Netzwerk,Xing,Twitter,MyVideo和Jappy(见表1)。调查结果显示,Facebook在德国是迄今为止最大的社交媒体平台,拥有其帐户的受众数占整个被调查人数的72.1%,这其中每天有77%的用户至少使用一次该媒体。YouTube为第二大社交网络平台,有38.7%的德国受众通过该平台获取信息,其中每天使用的人数也达到了41.6%。
值得一提的是,谷歌公司的Google+在推出短短一年之内,于2012年7月成为了德国第五大社交媒体。虽然该社交网络用户只占整个互联网人数的19.4%,但每天至少登入一次并使用其平台的德国受众人数达到了49.8%,活跃率仅次于使用Facebook的用户。此外,尽管每十个德国互联网用户中就有一位拥有Twitter账户,而且在德国相当长一段时间内被视为专业社交网络平台,但其受众人口数目前只排名第八位。
受众在公务活动中较少使用社交媒体
如表2和表3所示,在私人交往中,社交媒体牢牢扎根于德国受众的日常生活,并已承担了重要的作用。社交媒体已成为第二重要的通讯沟通工具,每天至少有45.1%的德国人通过社交媒体进行联络。当然,电话在日常使用中仍被应用最多达到53.2%。电子邮件居第三位,每天受到43.4%的德国人的青睐。相比之下,传统的信件和明信片每天只有3.4%的人使用。
在公务活动中,每天使用频率最高的是电话,达41.7%;其次是邮件,达35.0%。但在对社交媒体的态度上,受众在公务活动中只有7.1%表示在每天的工作中会使用社交媒体。受众在因私或因公环境中对社交媒体选择的态度不同,有价值观的因素,也有个人偏好的原因。然而,值得注意的是,还是有相当大一部分的受众对社交媒体在商务活动中的安全性表示怀疑。
商务环境中对通信设置及其安全性能的要求与在私人环境中完全不同。在德国,虽然一些较大的公司已经开始建立自己的企业社交网络,但大多数中小企业还没有完全对社交媒体开放。一方面,他们担心在对外沟通时,不良的表现及回应会对公众、员工和客户群体产生不利影响;另一方面,企业在进行内部结构调整的过程中,往往倾向放缓消息的传递速度,以求降低不必要的麻烦带来的风险,所以在新媒体及通信手段的选择上也更为慎重。2012年的一项调查显示,有72%的德国企业仍限制员工在工作中使用社交媒体,有9%的企业甚至阻止社交媒体应用程序的使用。这也从另一个方面解释了为什么德国受众有66.2%的人在工作中从来没有使用过社交网络,75.7%的受众在职业生涯中从未使用过即时信息服务。
当然社交媒体的运用是时代的趋势,各种机构对社交媒体使用指导方针的制定以及针对社交媒体运用的培训也越来越重视。但从整体来看社交媒体在企业的发展运用仍处于起步阶段,阿尔穆特/盖格哈特/施泰因豪泽(2012)的一项研究结果显示,66%的德国企业还没有社交媒体的指引,85%尚未向他们的员工提供社交媒体方面的培训。
受众主体意识、选择性需求和娱乐化心理增强
德国社交媒体受众的人群特征可以从年龄层次、收入水平和教育背景三方面来分析。从年龄层次来看,大多数受众属于青年。德国社交媒体受众的年龄分布情况中,大多数集中在35-44岁之间。从25岁开始,使用社交媒体的用户数量逐步递增;到了45岁之后,使用社交媒体的人数呈递减态势,开始下降。
从收入和教育背景构成来看,大多数德国社交媒体受众的收入及教育水平属于中低层次。从收入水平来看,多数社交网络受众群体的平均收入为1,000-1,999欧元之间。XING用户是这六个社交媒体中唯一一个平均纯收入达到2,000-2,999欧元水平的,值得注意的是,此社交媒体的受众不仅收入最高,也是受过最好教育的一类人群。
关键词社交媒体营销微信
如今,社交媒体渐渐地融入了人们的生活,网络交往已经满足不了他们的需要了,他们更多的是利用社交媒体进行信息的获取和消费。
一、社交媒体与营销的相关概念
随着web2.0系统技术的产生和发展,社交媒体产生了更多的基于网络的应用,互联网和移动平台实现了组织与个人的联系互动,给社交媒体的营销提供了前提条件。全球最著名的百科全书网站维基百科(Wikipedia)上这样定义社交媒体:社交媒体(SocialMedia),是人们用来创作、分享、交流意见、观点及经验的虚拟社区和网络平台。社交媒体和一般的社会大众媒体最显著的不同是,让用户享有更多的选择权和编辑能力,自行集结成某种阅听社交。社交媒体能够以多种不同的形式来呈现,包括文本、图像、音乐和视频。目前,国内流行的社会化媒体平台包括,以微型博客形式出现的“新浪微博”“腾讯微博”;腾讯公司推出的即时通信软件“微信”;与Facebook类似的中文SNS网站“人人网”;具有博客功能的个性个人主页“QQ空间”;以书影音起家的,帮助都市人群发现生活中有用事物的社区网站“豆瓣网”等。[1]
下面我们谈一下市场营销,美国市场营销协会下的定义是:市场营销是在创造、沟通、传播和交换产品中,为顾客、客户、合作伙伴以及整个社会带来价值的一系列活动、过程和体系。市场营销是满足人们的需求欲望而实现的交换。
二、社交媒体营销出现及其发展
在我国,手机已成为人们访问社交媒体的主要设备。社交媒体应注意手机终端的使用满意度,及时搜集用户反馈、做好相应功能的完善、不断满足用户不同的使用需求,才可以将社交媒体进行良好的推广。网民搜索数据以及搜索引擎营销,虽然它有精准性的优点,但是也有个人信息安全隐患和信息传递滞后等缺点。因为已经进行过一次相关产品的搜索,所以消费者很有可能已经进行了相关的消费,此时推荐对于他们来说价值相对较小。另外,随着手机购物APP的兴起,手机购物的便捷使人们越来越倾向于使用手机购物,不仅是随时性的还具有专门性。
如今传统的网络购物向利用社交媒体购物转变。随着人们对智能手机的适应,手机网上购物渐渐已经成为一种潮流。除了主流的营销型网站之外,社交媒体的营销也走入了人们的视野,如微信、微博、Facebook等社交媒体的营销方式各不相同。我们来着重分析已经形成自己的一套营销体系,并不断创造营销奇迹的微信营销。[2]
三、社交媒体营销应用――以微信为例
微信是由腾讯公司研发出来的一款语音产品,支持语音短信、图片、视频、文字等,用户可以通过微信进行群聊,实现了语音通讯。如今,微信比较火爆,是因为它满足了人们的需求,于是社交媒体的营销无不受到大家的热烈追捧。[3]
(一)微信营销的优势
1.客户数量大,营销成本低。由于手机用户数量庞大,在微信推出后仅仅14个月的时间里,其用户就突破了2亿。客户数量之大展现了微信的发展前途和利用微信进行营销的一种优势。微信在任何时候都不收费,所以用它来和用户沟通的成本就比较低。
2.营销定位准,营销方式多。微信营销可以对某一客户进行一对一、有针对性的消息推送,也可以针对某一地域和某一点进行消息推送。摇一摇、漂流瓶、附近的人、二维码、朋友圈等微信功能都能成为新的营销方式。缩短与用户的距离,使营销活动变得更加多样,于是营销活动的展开就会变得更加容易。
3.营销方式人性化,客户群体真实。微信公众用户每天只能群发一次消息,一次最多8条。因此用户不会受到干扰,提高了用户体验。其他社交媒体的粉丝中存在着太多的所谓不是真正的粉丝,并不能够真正地为你带来几个客户,然而微信不同,微信用户一定是真实的、私密的、有价值的。[3]
(二)微信I销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1.安全方面。在微信营销中,安全问题是最重要的问题。信息安全、交易商品安全以及支付安全等都会直接影响到营销效果。若安全保障机制不健全,带来的后果必然是难以留住原有的微信用户,更别说吸引微信用户。建立微信用户安全保障机制势在必行,微信营销想要走得更远,首先应当保证安全性,保证软件的正常运行、保护微信用户的个人信息;其次,还应当对微信公众平台和微信商城经营者进行监管,保证微信用户购买商品的质量。
2.微信营销策略方面。微信营销出现的时间还不是很长,对待微信营销的态度也不是很一致。一部分持观望态度,还有一部分持冒进态度,由于面对新兴的营销模式,一时间没有制定好微信营销策略,也没有规划本自身的产品是否适合做微信营销,也没有对微信群体进行调查,盲目跟进,最终造成忠诚顾客的流失。我们应当抱着积极的心态去迎接微信营销,也要针对自身情况制定微信营销策略。现在微信营销已经有许多成功案例,持观望态度的可以对成功案例进行研究,时代的发展伴随着自身的快速发展,若不想被淘汰,就要抓紧机遇,抓住微信营销。[4]
3.微信平台推广方面。腾讯公司对微信平台推广的问题表现在:首先,微信只是为企业搭建一个平台,微信自身没有对它的功能进行大量宣传,管理和宣传却在企业自身。其次,微信只能搜索公众账号,让微信用户自行发现或企业自行进行推广。质量与信任是企业的根基。一个企业想要获得长远发展,就要注重产品的质量,只有坚持质量优先,才能创造品牌、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以及让目标群体对其信任,再展开微信的品牌营销。产品质量和企业的口碑将会决定企业微信营销的成功与否。[5]
四、结语
从微信营销的优势和劣势可以反映出社交媒体营销存在的优势和劣势。不同的社交媒体平台又有其各自的特点和作用,能够帮助达到企业品牌不同的营销目标。同时,大数据技术和新兴智能技术的爆发式发展都将对企业社会化营销起到推动作用,并提升营销的有效性,社交媒体的发展使得社交媒体在营销中得到充分利用。
(作者单位为华北理工大学管理学院)
[作者简介:张海红(1991―),男,华北理工大学管理学院学生。]
参考文献
[1]侯佳.社交媒体在企业市场营销中的应用[D].吉林大学,2016.
[2]郑思远.微信营销模式分析[D].吉林大学,2016.
[3]王珏.浅谈对微信营销的思考[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2014(04):172-173.
[4]吉亚力,韩露.移动互联网时代下的微信营销探析[J].商场现代化,201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