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点作文网

热敷理疗的好处范例(3篇)

时间: 2025-07-04 栏目:办公范文

热敷理疗的好处范文

【关键词】中西医结合;护理;骨关节痛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2010年12月至2012年12月文水县开栅镇中心卫生院外科收治的骨关节痛患者132例患者,男73例,女50例;年龄25~76岁,平均47岁。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其中研究组66例:男40例,女26例;关节炎12例,颈椎病22例,腰椎间盘突出32例。对照组66例,男38例,女28例;关节炎10例,颈椎病21例,腰椎间盘突出34例。两组年龄、性别、疾病类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两组患者均采用口服消炎止痛药物,按摩推拿、外贴止痛贴等常规治疗,按骨科常规护理实施操作。颈椎病患者外加牵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患者给予以静脉注射甘露醇250ml,地塞米松注射液10mg,1次/d。两组患者。研究组患者加用中药热敷疗法,治疗前均征得本人及家属知情同意,由主治医师开据长期医嘱,参与本研究的护理人员经过培训,严格按照操作规范实施。

1.3中药热敷方法独活20g、威灵仙20g、伸筋草20g、透骨草20g,川乌20g、麻黄20g、桂枝20g、乳香20g、没药20g、牛膝20g、杜仲20g、甘草30g,将上述药物混匀,加入适量的食醋将其拌湿,然后装入到袋中,在锅里蒸30min取出,趁热置于疼痛部位,每次30~40min,7d为1个疗程。每袋中药可连续使用7d。

1.4护理要点①护理前积极宣教:向患者及家属说明治疗目的、方法、注意事项及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使其心理上接纳,行为上配合,并教会家属治疗的方法,以使其在出院后能够在家自己治疗。嘱患者治疗前进食不宜太饱,保持情绪稳定。②护理中细心操作:热敷过程中患者保持平卧位,防止敷料松脱移位,如发现敷位的不准确时,给予指导和解决。严密观察热敷的温度,及时对患者进行检查,避免烫伤。如有不适,及时对症进行处理。③护理后密切观察:在热敷完毕后,用干毛巾立即擦干敷处,注意观察局部皮肤有无皮疹瘙痒、水疱、变色发硬等等,并在3h内不能进行清洗,以避免药效的丧失。

1.5效果评定按《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确定疗效。痊愈:自觉疼痛及压痛点消失,遇剧烈活动及寒冷等相关因素不复发;显效:自觉症状消失,局部压痛点疼痛减轻,遇相关因素仍感不适,但无需服用止痛药物;有效:自觉症状减轻,压痛点仍存在,遇相关因素仍需服止痛药物;无效:临床症状及特征无改善或加重[1]。

1.6统计学方法数据采用SPSS12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和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

2结果

研究组66例患者中,治愈患者28例,占42.4%;显效患者19例,占288%;好转患者11例,占167%;无效患者8例,占12.1%,总有效率为879%。对照组66例患者中,治愈患者21例,占31.8%;显效患者17例,占258%;好转患者12例,占182%;无效患者16例,占24.2%,总有效率为758%。与对照组患者相比,研究组患者的治愈率和总有效率均显著提高,分别为42.4%和879%;而无效率则显著降低,仅为12.1%,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骨关节疼痛性疾在农村基层医院的就诊患者中比较常见,属中医“痹证”的范畴,包含很多病种如:腰椎间盘突出症、颈椎病、风湿性关节炎等。受基层医院的医疗设备技术等水平所限,目前多采用保守治疗如药物及物理治疗。药物治疗以对症处理为主,使用各种止痛类药物,物理治疗包括牵引、推拿按摩等。这类病症大多缠绵难愈,需长期治疗,患者难于坚持,针对农村地区对中医药认可程度高的特点,我们选用中药热敷疗法,对骨关节痛疾病的治疗和护理进行的探索,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中医认为:痹证的发生多因素体正虚,卫阳不固,风寒湿邪内侵经络关节,导致气血运行不畅,或长期劳损造成局部气滞血瘀,经络受阻,不通则痛,故治疗以祛邪通络,扶正固本为基本原则[2]。在选用做中药热敷的药物中,独活、威灵仙、伸筋草、透骨草祛风除湿、通络止痛;川乌温经通络;麻黄、桂枝散寒止痛,发散寒邪;乳香、没药消肿活血止痛;牛膝、杜仲益精活血、强骨舒筋;甘草补气益中。中药热敷还可以通过热力促进局部血液循环,缓解局部肌肉痉挛,消除病变部位充血水肿,加速炎症代谢产物的吸收,从而达到驱散风寒、温经通络、肝肾得补,消炎镇痛的作用[3]。与对照组患者相比,研究组患者的治愈率和总有效率均显著提高,分别为42.4%和879%;而无效率则显著降低,仅为12.1%,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参考文献

[1]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214253.

热敷理疗的好处范文篇2

甘肃省中医院甘肃省兰州市730050

【摘要】目的:分别观察三黄膏和50%硫酸镁治疗静脉炎的疗效。方法:将48例因静脉留置针引起静脉炎的患者随机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局部涂擦三黄膏,对照组给予50%硫酸镁局部湿敷。结果:实验组患者使用药物后的起效快,且效果优于对照组。结论:静脉炎发生后使用三黄膏比50%的硫酸镁能更快的消除局部肿胀,减轻疼痛。

关键词三黄膏;50%硫酸镁;静脉炎

静脉炎是静脉输液治疗中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是由于输入浓度较高、刺激性较强的药物或静脉内放置刺激性大的塑料管时间太长,而引起局部静脉壁的化学炎性反应,一般表现为沿静脉走向出现条索状红线,局部组织发红、肿胀、灼热、疼痛,严重者可引起干性坏死。临床常用的热敷、理疗、50%硫酸镁湿敷等方法效果不理想。中医理论认为,静脉炎的病机在于血瘀气滞。三黄膏主要成分为:黄芩、黄柏、黄连,其三味药均性味:苦,寒,有清热解毒,活血祛瘀,清泄湿热之效[2]。对因静脉输液引起静脉炎红肿疼痛,其消肿散结止痛作用优于一般的湿热敷。我院使用自制药品三黄膏治疗护理静脉炎,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我科2012至2014年内静脉炎患者共48例,均符合静脉炎诊断标准,其中男性27例,女性21例,年龄30~78岁,平均57岁,随机分为2组。采用三黄膏治疗实验组23例,其中输注:高能营养液4例,20%甘露醇6例,留置静脉针所致12例,锁骨下静脉穿刺所致1例。常规硫酸镁湿热敷对照组25例,其中输注:高能营养液5例,20%甘露醇9例,留置静脉针所致10例,锁骨下静脉穿刺所致1例。2组病人年龄、性别、用药浓度、剂量、静脉炎程度等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均P>0.05),具有可比性。

1.2材料

三黄膏(生产批号:20131211;产地:甘肃)。

50%硫酸镁(生产批号:1310057;产地:河北)。

1.3方法

1.3.1分组方法

按随机划分原则分为实验组23例和对照组25例。静脉炎严重程度如表1。

1.3.2静脉炎判断标准

根据美国静脉输液护理学会(INS)制定的《静脉治疗护理实践标准》(2000版)的分级标准,将静脉炎分为4级(见表2)[3]在本次实验的观察对象中,凡达1级标准者均计入静脉炎发生范围。

1.3.3治疗方法

实验组应用三黄膏外敷,先清洗局部皮肤,将三黄膏外敷于患处,覆盖厚度一般以0.2~0.3cm为宜,大小须超出病变处2~3cm为度,每24h更换一次,敷药后应询问病人有无搔痒难忍感觉,并观察局部有无皮疹、水泡等过敏现象,若有过敏反应,应停止敷药。对照组50%硫酸镁浸湿纱布后敷于患处,外层包裹塑料薄膜湿热敷(早期24h内冷敷,晚期超过24h后热敷),每日2次,每次60min。

1.3.4疗效评定

根据炎症的临床特点及严重程度,分别在外敷后的第1天,第3天和第5天进行疗效评定。有效:沿静脉走向的红肿、灼热、疼痛消失,受累静脉无压痛。无效:静脉炎的症状体征无改善或加重。

2结果

见表3。

第1天:沿静脉走向的疼痛较前稍有好转,仍感红肿,灼热。静脉有压痛。

第3天:红肿、灼热较前好转,疼痛明显好转,静脉稍有压痛。

第5天:沿静脉走向的红肿、灼热、疼痛消失,静脉无压痛。

3讨论

(1)静脉炎所致水肿组织抗病能力减弱,易受细菌侵袭,且水肿组织的再生和修复功能减弱发生损伤后常不易愈合[5]。

传统方法用50%硫酸镁湿热敷。虽然对静脉炎有一定的治疗作用,但对三级静脉炎疗效差[6]。并且硫酸镁味苦、咸、有风化性,在皮肤表面容易形成无色结晶[7],有一定的刺激性,使患者感到不适。50%硫酸镁主要用其高渗作用吸收水肿,需经常更换纱布,操作程序多,护理工作量大。湿热敷能降低痛觉神经的兴奋性,使局部血管扩张,改善血液循环,促进炎性渗出物的消散,减轻炎性水肿,解除局部神经末梢的压力,从而缓解疼痛。但操作中难以保持有效温度,而使痊愈时间延长,不易达到理想效果。

(2)三黄膏主要成分为:黄芩、黄柏、黄连,其三味药均性味:苦,寒,有清热解毒,活血祛瘀,清泄湿热之效。其优点有:a.疗效好:采用三黄膏治疗静脉炎,效果可靠,在临床中使用,治愈率较高。

b.成本低:三黄膏采用中药材制作,费用低廉,提高静脉炎的治愈率,缩短了患者的治愈时间,减轻了患者的痛苦,可在临床推广使用。

c.使用方便:三黄膏治疗静脉炎,使用方便,清洁局部皮肤后,沿静脉走向敷于病人皮肤肿胀、疼痛处,肿痛消退速度快,成本低,无毒副作用,操作方便,实用性强,患者易于接受[7]。

d.市场需求量大:随着中医药事业的发展,更多的人在注重身体健康的同时追求中医中药的治本原则,三黄膏完全由天然中草药加工而成,应用安全,中医中药日益受到关注,因此三黄膏治疗静脉炎市场需求量大。

(3)积极有效地保护血管是减轻痛苦,提高优质护理服务的具体体现。血管是患者治疗和营养的主要通道,积极防止静脉炎,可以在保证患者的治疗,减轻患者的痛苦。我们在临床护理观察中发现使用三黄膏治疗静脉炎,不仅作用明显优于以往使用硫酸镁局部湿热敷的方法,而且操作简单,易于掌握,患者感觉舒适等优点。

因此,我们认为对于静脉炎,选用三黄膏外敷治疗静脉炎的方法,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殷磊.护理学基础(第3版)[M].第3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35.

[2]许兆亮.中医药学概论[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01):1.

[3]庄倩,单丽霞,田亚男等.外周静脉留置输液皮肤消毒法的改良及应用[J].现代护理,2006,12(1):31.

[4]张洪清.实用水肿病学[M].成都: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134-135.

[5]韩雪玲,胡淑芳,张文香等.甘露醇外渗后局部组织处理的实验研究[J].中华护理杂志,2002,37(4):260-261.

[6]肖雪芬,林伟茹,林晓婷.红花酒精热湿敷对甘露醇静滴所致静脉炎的疗效观察及护理[J].现代临床护理,2004,6(3):34-3.

[7]马晓娟,杨春林,杨萍.三黄膏外敷治疗PICC置管致静脉炎60例效果观察[J].中国优生优育,2013,9(25):528-529.

作者简介

热敷理疗的好处范文

【关键词】解毒消炎散;静脉炎;中药外敷

【中图分类号】R47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7484(2012)14-0009-01

静脉输液是临床上治疗各种疾病给药的重要途径之一,静脉炎是静脉输液治疗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主要原因是长期输注高浓度、刺激性较强的药液,或静脉内放置刺激性较强的塑料管时间过长,引起局部静脉壁发生化学炎性反应,而沿静脉走向出现的条索状红线,局部组织发红、肿胀、灼热、疼痛的表现。它不仅增加了病人的痛苦,同时也影响了治疗。为了减轻患者的痛苦,保证治疗的顺利实施,我院采用外敷解毒消炎散治疗静脉炎,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2010年2月至2012年2月我院中医骨科因输液引起静脉炎患者60例,男38例,女22例,年龄25-72岁,静脉炎观察采用美国输液护理学会静脉炎程度的判断标准[1]。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观察组1级16例,II级9例,III级5例;对照组I级18例,II级7例,III级5例,两组性别、年龄、静脉炎程度等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

1.2方法

1.2.1对照组:常规应用50%硫酸镁湿热敷于静脉炎患处的皮肤上,每次30~60min,每天4次,持续5天。

1.2.2观察组:根据静脉炎范围,取适量解毒消炎散,用适量的温水

调制成糊状,放入少量蜂蜜,粘稠适度,冷却后敷于患处,敷药面积大于红、肿、痛面积,上面用白纸覆盖,然后用绷带包扎。每日1次,连续5天。

1.2.3疗效评估标准:显效:静脉炎处红、肿、热、痛完全消失,条索状血管硬结消失。有效:疼痛减轻,条索状血管变软,近期不能再作为输液用血管。无效:症状和体征无改变。

2结果

经过治疗5天后两组比较(见表1)

3讨论

3.1输液引起的静脉炎是由于各种原因引起的静脉血管内膜损害,表现为局部组织红、肿、热、痛。临床常规采用50%硫酸镁湿敷,是因为利用其高渗作用,促进局部组织水肿的消退,从而减轻水肿对局部组织的损伤,达到止痛的目的[2]。但硫酸镁水分易蒸发,蒸发后析出结晶,使纱布变硬、干燥、远离接触面,不利于药物吸收、起效慢。

3.2中药理论认为,在输液过程中,穿刺伤致局部脉络血行不畅,瘀血阻滞,不通则通;气血运行不畅,凝聚肌肤,输布受阻则肿胀;湿热淤毒内蕴而致红肿;瘀血内蕴,蕴久发热,则局部发热。静脉炎的治疗当以清湿热、化瘀血、散结脉为主[3]。我院采用的解毒消炎散,其主要成分有归尾、生地黄、白芷、川芎、丹皮、黄柏、、紫花地丁,其中归尾、川芎、丹皮、白芷具有活血散瘀、消肿止痛的作用,生地黄、黄柏、、紫花地丁具有清热解毒之功效,可达到对静脉损伤的治疗目的。

3.3采用中药局部外敷方法简单,效果显著,患者易于接受,敷后患者有清凉、舒适感,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付春华,赵雁,于莹,等.静脉输入硫酸镁预防诺维苯所致静脉炎的研究[J].中华护理杂志,2002,37(11):816―818.

    【办公范文】栏目
  • 上一篇:小学教育知识与能力知识点范例(3篇)
  • 下一篇:对社交媒体的态度(整理2篇)
  •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相关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