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点作文网

护理内科病例分析范例(3篇)

时间: 2025-07-04 栏目:办公范文

护理内科病例分析范文

【关键词】心肺内科;护生;带教;管理;病例分析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4.02.036

护理实习生进行临床实习是非常关键的时刻,是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操作的过程,对其今后的工作有非常关键的意义[1-3]。为探讨加强心肺内科护生带教管理工作的方法及效果,笔者对本院2012年4-12月接收的22名护理实习生进行研究,所有护生均实施一日一问及病例分析讨论制度进行带教。护生进科后分阶段进行3次考试,比较考试结果以分析带教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笔者所在医院2012年4-12月共接收22名护理实习生,均为女性,年龄19~22岁,平均(20.4±1.2)岁。其中10名为中专学历,12名为大专,学时均为3年。

1.2方法所有护生均接受系统、科学、完整的带教计划,带教计划由科室组建的带教小组完成,小组人员均为科室骨干人员,并组织专业医生加入到小组中,给予专业医学知识支持。并重点实施一日一问、病例分析讨论制度。

1.2.1一日一问所有护生均实施一日一问及病例分析讨论制度进行带教。一日一问制,即一天对实习护生提问一个问题。首先组建带教小组,小组人员制定详细的培训计划,利用每天的晨会时间对实习护生进行提问,要求所有护生逐个进行回答。每位护生回答完毕后由小组带教老师对其回答进行总结、补充、完善,最后护士长对所有回答进行评价。小组带教人员对每次会议进行记录。要求每位护生均端着学习态度,认真回答提问,前期进行复习。护生每日回答问题的评价分值与出科成绩挂钩,并在日常工作中强化各项问题,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1.2.2病例分析讨论每周五组织护生进行病例分析讨论,讨论中带教老师提出病例,所有护生进行分析讨论,提出自己的意见。病例由带教小组统一进行研究制定,病例应具体代表性,最好从科室现有病案中选取。病例选择后让所有护生提前准备一周,要求其收集相关资料,并查阅相关书籍,护生必须提出自己护理计划表。讨论中应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让所有学员都投入其中,大胆地提出自身的见解。讨论内容由护生中选取1位进行记录,并进行轮换。讨论结束后由带教老师对讨论进行点评,并在实践中进行实施,这样可以强化护生的实践意愿,提高学习能力。应注重护生的实践能力,要求护生对讨论病例进行体格检查、收集患者资料、病案整理等各项工作,从而对病案患者的资料详细掌握。

1.3评价指标所有护生在进科后分3个阶段进行考试,分别是进科时、实习中段、出科时。考试内容包括笔试和实际两部分,笔试为闭卷考试,实践操作由带教小组统一安排实施,两项总分均为100分。内容由带教小组研究制定。所有护生在出科时还应填写对带教老师的满意度调查表,分为满意、一般、不满意,所有表格均为匿名填写,当场填写当场上交,由护士长进行整理分析。

1.4统计学处理应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比较应用t检验,以P

2结果

护生出科考试结果与前两次考试结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护理实习生在科室实习是一个关键的阶段,其不仅对今后的工作有一个初步的认识,还可总结前辈的经验、吸收消化以投入到日后的工作中。总之,实习阶段是实现理论知识向实践转化的一个过程,是护理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也是护理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4-6]。如何进行有效护理带教,也一直是众多护理工作者所关注的问题。通过护理带教不但要提高护生们的实践能力、医德医风,还应激发他们的学习欲望,这些都应由带教老师来完成。故带教老师的职业素质就很关键[5-8]。

本科室针对护生专门组建了带教小组,小组人员均为科室骨干人员,并组织专业医生加入到小组中,给予专业医学知识支持,科室护士长负责所有人员的调配。带教小组人员的素质决定着带教成果,其实护生们临床实践的启蒙老师,其直接影响护生们技能的掌握程度。另外,实习计划的制定也应系统、科学、完整,本科室制定的带教计划均由小组讨论完成,所有人员均参与计划的制定与落实,并制定成册。内容包括实际技能、理论知识、法律法规、科研研究等各项知识。

本科室在带教中强化一日一问和病例分析讨论制度,结果表明护生出科考试结果与前两次考试结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综上所述,实施科学、系统的带教制度,重点实施一日一问及病例分析讨论制度,可提高护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其独立处理问题的能力,强化实践能力,避免护理差错的发生。

参考文献

[1]潘素招,宋春仙,应莲琴.实习积分加周记法在产科护生带教中的应用[J].护理学报,2010,17(4):124-126.

[2]周丹丹,罗阳,邓雪英,等.品质管理圈在健康管理中心护生中的应用效果观察[J].中国医药导报,2012,9(24):218-220.

[3]阮菊意,张乃芬.激励式带教模式在改善妇产科护生实习积极性中的效果观察[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3,9(4):110-113.

[4]温桂华.“统一培训”与“分层次培训”结合在临床护生带教的应用及效果观察[J].医药前沿,2011,10(21):84-86.

[5]刘彩萍,陈月琴.PDCA循环法在护生带教管理中的应用[J].中国医药指南,2010,8(24):2451-2455.

[6]李春玲,吴春子.传染科护生临床带教问题和对策探析[J].健康必读(下旬刊),2011,12(10):46-48.

[7]王晓华.三级制护生带教效果观察与研究[J].中国现代医生,2013,51(1):3154-3155.

[8]张飞云.人性化带教模式在妇产科护理带教中的效果观察[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2,9(8):38-41.

[9]杨阳,陕海丽,李琪.浅议临床护生带教的要点与技巧[J].中国美容医学,2012,21(z1):81-83.

[10]张丽英,耿岚.护理风险管理在儿科护生带教中的应用[J].中国误诊学杂志,2011,11(2):75-77.

[11]李秀杰,郭嬿.目标管理在临床护生带教中应用效果观察[J].中国医药指南,2012,15(27):51-53.

[12]张燕琴,张晓岚.骨科护生带教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甘肃中医,2009,22(1):63-65.

[13]张月琼,李影婷,余淑芳.手术室护生的带教与管理[J].现代医院,2009,9(3):145-147.

[14]钟桂芳,陈夏.视频对比教学法在手术室护生带教中的应用[J].中国乡村医药,2013,8(12):46-48.

[15]李艳萍,黄丽萍,彭小丹.电子教学网页与邮件信息在临床护生带教中的应用[J].南方护理学报,2002,9(5):71-73.

[16]于红艳,张春燕.护理带教工作现状的调查分析[J].全科护理,2008,6(2):30-32.

[17]孙燕,陈庆丽.泌尿外科优质护理病房护生带教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3,10(3):55-58.

[18]沈凤岐,陈慧华.入科教育在医院消毒供应中心护生带教中的应用[J].齐鲁护理杂志,2012,18(24):75-78.

护理内科病例分析范文

关键词:心血管内科;护理;不安全因素;防范对策

0引言

心血管疾病是临床上的常见病、多发病,以5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发病居多[1]。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生活方式的改变,使得每年患有心血管疾病的人数逐渐增多并且有向年轻化发展的趋势,严重威胁着我国人民的身体健康以及生命安全[2]。临床上引发心血管疾病的病因很多,如高血压、糖尿病、血液粘稠、吸烟酗酒等,以上几类人群的心血管发病率大大高于正常人[3]。对于心血管病患者,及早发现、及早治疗是提高治疗效果以及促进预后的关键。但是在患者的治疗中,临床护理过程中存在的一些不安全因素也会影响到患者的治疗效果。为了规避这种护理过程中的不安全因素,保证患者的临床治疗顺利进行,本院对心血管内科护理中存在的不安全因素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防范对策,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2014年12月本院收治的80例心血管内科患者的临床护理资料,将其作为对照组,其中男性患者44例,女性患者36例,年龄44-81岁,平均(62.3±3.1)岁;选取2015年1月-2015年12月本院收治的心血管内科患者80例作为观察组,其中男性患者46例,女性患者34例,年龄42-79岁,平均(62.1±2.9)岁。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经统计学分析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回顾性分析心血管内科患者的临床护理资料,对其中的不安全因素进行分析总结并提出相应的防范对策,具体如下:

1.2.1护理中的不安全因素

1.2.1.1护理人员因素

由于心血管内科患者多数病情复杂且变化较快,要想使患者获得良好的治疗效果,护理人员不得不投入更多的精力加强对患者的护理工作,这就导致心血管内科护理人员的工作劳动强度更大且心理压力更重,进而使得她们对护理工作产生厌烦、倦怠的心理,反映在工作中就是工作责任心不强,对待工作没有耐心,不能严格执行工作制度以及操作流程,因此容易导致护理风险事件的发生[4]。而护理人员的专业知识以及操作技能不过关也是导致风险事件发生的重要原因。

1.2.1.2患者自身因素

心血管内科护理中存在的不安全因素除了与护理人员有关之外,与患者自身的配合程度也有一定的关联。由于心血管疾病病情容易反复,使得患者常常会存在一定的消极情绪,有些患者甚至不能够积极配合医护人员的治疗以及护理,不能很好地遵从医嘱,从而导致治疗效果大打折扣,甚至为病人的病情带来不利的影响。

1.2.1.3环境因素

心血管内科是医院的重要科室,住院人数较多,并且患者的年龄普遍较大,因此患者在住院治疗过程中更易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5]。同时如果对患者的住院环境管理不善,也容易发生风险事件。如地面湿滑容易发生患者滑倒事件,从而导致患者病情加重,引起护患纠纷的发生。

1.2.2防范对策

1.2.2.1加强对护理人员的职业培训

在所有护理不安全因素中,因护理人员工作不足产生的风险事件占比最大,因此加强对护理人员的职业培训显得十分重要[6]。对护理人员的职业培训主要应从以下两方面进行:(1)加强专业技能培训:定期对心血管内科护理人员进行专业技能培训,使其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同时对于低年资护士可以采用带教的模式,由高年资护士对低年资护士进行护理指导,使其尽快成长为专业技术过硬的护理人员;(2)加强职业道德培训:良好的职业道德是保证护理服务质量的重要前提,因此应加强对护理人员的职业道德培训,增强她们的责任感,使她们在临床护理中始终保持工作的热情。

1.2.2.2增强患者的护理

依从性护理人员应加强与患者的沟通,及时了解患者的心理动态并做好患者的心理疏导工作,同时对于患者提出的合理要求要尽量满足,以增强患者对护理人员的信任感与依赖感。同时告知患者积极配合治疗以及护理工作对其疾病转归的重要性,从而取得患者的积极配合。

1.2.2.3不断完善护理环境

护理环境的不完善对患者的病情也有一定的影响作用,因此医疗机构应加强对护理环境的管理工作,定期组织专人对护理环境中的不安全因素进行规避,以确保患者就医环境的安全。1.3观察指标分析比较两组患者风险事件发生情况以及风险事件发生原因。

1.4统计学方法

所得数据应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处理,行χ2检验,用(%)表示,当P<0.05时表示数据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风险事件发生率为1.25%(1/80),发生原因为患者自身因素;对照组患者的风险事件发生率为7.50%(6/80),其中护理人员因素造成的风险事件3例,患者自身因素造成的风险事件2例,环境因素造成的风险事件1例,两组比较差异具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心血管内科是医院的重要科室,同时对护理质量的要求也较高,然而在临床护理过程中,常常会存在一些不安全因素为患者的治疗带来不利的影响[7,8]。为了减少护理风险事件的发生,保证患者的就医安全,本研究通过对护理中的不安全因素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防范对策,收到了良好的效果,结果表明护理风险事件发生率明显下降,同时医患纠纷的发生也大大减少,因此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张蓓.心血管内科护理不安全因素分析及防范对策[J].实用临床护理学电子杂志,2016,1(08):43,46.

[2]董泽芹.心血管内科护理中不安全因素分析[J].心血管病防治知识(学术版),2016,15(09):111-113.

[3]徐敏.心血管内科护理中不安全因素分析及防范对策[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16,4(23):121-122.

[4]宋建华.论心血管内科护理工作中存在的不安全因素及管理防范[J].中国卫生产业,2015,13(21):101-103.

[5]王玉美.心血管内科护理不安全因素分析与防范对策[J].齐鲁护理杂志,2015,21(01):75-76.

[6]申时艳.心血管内科护理不安全因素分析及防范对策[J].心血管病防治知识(学术版),2014,13(04):100-102.

[7]陶莉,赵岩,吴丽香,等.心血管内科护理中不安全因素分析[J].中外医疗,2013,33(34):169-170.

护理内科病例分析范文篇3

【关键词】病例汇报;实践及体会

为了提高护士在病例汇报的完整性和专科性方面的能力,我科施行在护理早交班中进行病例汇报,取得一定成效,现汇报如下。

1一般资料

呼吸科病人病情复杂、危重。全科床位40张,护理人员共15人,其中本科学历5人,占33.3%,大专学历8人,占53.3%,中专学历2人,占13.3%。护士平均年龄27.2岁,

在呼吸科工作年限分别为10年以上3人(分别是护士长、主班护士、治疗护士)、占20%,4-7年6人(为责任护士),占40%,1-3年6人(为三班护士),占40%。

2问题分析

呼吸科护理人员年资低,对病情观察要点及护理重点掌握不全面,健康教育不能体现专科特色,专科知识有待提高。护士长质控及护理部历次工作检查发现,护士对病人病情掌握欠缺,病情汇报不全面、缺乏专科特色,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病情掌握不全面;病情观察要点及护理重点不突出,尤其是三班护士;

2.2综合分析能力欠缺,忽略了对基础疾病及合并症的观察,将专科疾病与基础疾病及合并症的护理脱节;

2.3健康教育未能体现专科护理特色;

2.4在护理工作中,加入个人的主观经验,缺乏理论依据;

2.5语言表达能力欠缺,条理不清晰;

3管理措施

针对以上问题,与科室质量管理小组成员讨论决定:自2012年8月开始,每天护理早交班后,由夜班护士进行5分钟的病例汇报,责任护士给予补充、护士长进行点评,最后由夜班护士将该病例记录在病例汇报本上,护士长给予修改。具体实施如下:

3.1第一阶段(2012年8月):每周一至周五的早交班,由一至五组责任护士分别为夜班护士指定要汇报的病人,夜班护士准备,晨会医护交班、护理床头交接班后,由夜班护士在护士站汇报病情,相应组的责任护士及其他组责任护士给予补充。

3.1.1第一阶段小结:夜班护士普遍存在汇报病例时条理不清晰、内容及顺序各不同,责任护士对汇报内容的认识也不尽相同,缺乏统一标准。

3.1.2对策:护士长制定病例汇报模板,先对责任护士进行培训;夜班护士按照模板写下要汇报的内容,再进行口头汇报,责任护士给予补充;语言表达能力差的护士可暂不脱稿汇报,以增加其自信心。

3.2第二阶段(2012年9月):按照第一阶段对策执行。

3.2.1第二阶段小结:夜班护士在不脱稿情况下,能汇报病人基本情况。通过夜班护士的病例汇报、责任护士的补充修改及护士长点评,凸显出各护士之间专业知识的差距。

3.2.2对策:护士长要求夜班护士及相应组责任护士对汇报病例所涉及的相关理论知识进行预习,各责任护士在提出补充修改意见时要以本土化护理常规为依据;护士长在点评过程中就汇报病例的相关内容进行提问,以便督促护士对疾病及相关知识不断学习。要求在下一阶段,表达能力好的护士可脱稿。

3.3第三阶段(2012年10月):按照第二阶段对策执行。

3.3.1第三阶段小结:通过本阶段,责任护士(6人)在汇报病例方面,内容基本全面,条理清晰,1人次脱稿后内容表达不清;夜班护士中,有3人脱稿后病例汇报全面、条理,另外3人次脱稿后汇报内容不全、顺序紊乱,但书写内容比较全面。

3.3.2对策:护士长对病例汇报中的相关内容进行提问,回答不全的,若为共性问题,护士长组织一起学习;个别问题,护士长对三班护士进行个别指导,要求责任护士自学,然后找护士长汇报,落实自学效果。就语言表达能力欠缺的护士给予鼓励,力争在此基础上有所进步。每周选择一种疾病,反复强化护理人员在专科疾病的病情观察、个性化护理及健康教育方面的能力,护士长根据病例汇报内容每日检查护理措施落实情况,并给予护理人员反馈,以此规范护理行为。

3.4第四阶段(2012年11月)按照第三阶段对策执行。

3.4.1第四阶段小结:通过本阶段的强化,责任护士(6人)病例汇报内容全面,条理清晰,具有专科特色;夜班护士(6人)1人次口头汇报病例内容不全,但书写内容基本全面,能体现专科特色。

4效果评价

护士在专科护理及专科教育方面掌握较好,能主动查阅教科书及相关文献,将病人的专科疾病、基础疾病及合并症进行综合分析,依据疾病的护理常规,制定护理计划、实施并评价护理效果;并针对病情及时与医生、病人及家属沟通,提出合理化的建议,如病人心功能情况与实际不符,建议医生修订诊断、根据病情及时更改饮食及护理级别等,提高了医生、病人及家属对护士的满意度;同时,也提高了护理人员主动学习专业知识的积极性,丰富了专科知识【1】,也锻炼了护理人员的语言表达与沟通能力【2】。

总之,通过在护理早交班中进行病例汇报,护士能掌握病人的观察要点及护理重点,并能将专科疾病、基础疾病及合并症进行综合分析,以疾病的护理常规为依据,制定护理计划、实施并评价护理效果,对病人进行专科化的护理教育,并针对病情及时与医生、病人及家属沟通,提出合理化的建议,提高了医生、病人及家属对护士的满意度;在临床工作中,护士应多与病人沟通【3】,健康教育增加了护士与病人沟通交流的机会,融洽了护患关系,增加了病人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病例汇报同时也提高了护士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巩固了护士的专业知识,为持续改进“以病人为中心的责任制整体护理”质量、提高护士专科素质提供了新的思路。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李艳燕,杜海英,洪辉樊.护士晨会交班模式的革新与思考.当代护士,2009,(12):121-122

    【办公范文】栏目
  • 上一篇:国土规划方案范例(3篇)
  • 下一篇:资本成本和财务风险的关系范例(3篇)
  •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相关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