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事业单位;社会责任;社会责任报告架构
中图分类号:F121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4年5月20日
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是社会对企业的期望也是企业健康发展的需要,随着企业市场主体地位日益受到尊重,对其的研究也成为热点,而事业单位这种以服务为目的的组织如何履行社会责任并没有被重视。本文就立足公益性科研机构来分析其社会责任报告架构。
一、事业单位的特点及履行社会责任必要性
事业单位是不同于国家机关、社会团体和企业的社会组织,它们一般是以增进社会福利,满足社会文化、教育、科学、卫生等方面需要,为国家机关和经济社会生活等领域提供各种社会服务为直接目的的社会组织。这类组织一方面与政府机关不同,绝大多数没有行政权;另一方面与企业不同,不以盈利为目的。基本功能是以自身的专业技术和知识为社会提供公共服务,实质上是公共服务机构,其服务由政府定价,政府对其实行必要的行政管制,由国家编制部门统一管理。
事业单位具有公益性、公立性和政府依附性,这决定了它在社会中的重要地位和承担社会责任的必然性。统计数据显示,我国现有111万个事业单位,事业编制3,153万人,如此庞大的事业单位队伍,需要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目前,编制社会责任报告的事业单位并不多。从国际情况看,编制独立的报告是组织社会责任走向成熟的标志,也有利于各利益相关方对组织履行社会责任情况进行直观的评价。在当今社会日益重视可持续发展的背景下,努力成为对社会和环境负责任的单位,这既是时代的要求,也是单位自我的社会价值追求。事业单位积极承担社会责任的过程是自身生存和发展的过程,也为全社会的发展与进步提供了基本的服务与保障。
二、事业单位社会责任报告架构
公益性科研机构是以向全社会提供公共技术和服务为主的科研机构,关系到国计民生和社会进步,是政府协调社会发展不可缺少的技术支撑。因此,此类事业单位社会责任报告应该以提供高质量技术服务为中心,围绕保障相关者利益、节能环保和承担其他社会责任展开描述。本文以这一原则研究公益性科研机构社会责任报告架构。本研究认为,公益性科研机构社会责任报告应该主要包括以下几部分:
(一)报告基础部分:主要包括报告编制说明、领导致辞和单位简介等,是报告的引言部分,对报告内容做一些说明,并介绍单位基本情况。1、编制说明:主要包括时间范围、组织范围、报告数据与参考依据、报告主体和称谓说明等内容;2、领导致辞:主要包括领导对社会责任的认识、单位与社会责任关系的说明,并对单位年度社会责任工作做出总结;3、单位简介:主要包括介绍单位基本情况、主要工作或服务内容、单位规模、性质、使命、愿景、价值观等内容。
(二)报告主体部分:主要包括单位组织结构、责任管理、责任绩效。1、组织结构:可以通过图、表或文字的方式描述单位组织情况,成立社会责任小组的也可通过结构图的方式体现;2、责任管理:主要包括单位战略及管理体系建设、利益相关方的识别与参与等;3、责任绩效:主要披露单位在社会责任方面开展的实践活动,包括在服务、员工保障、节能环保、社区和谐等议题方面的理念、主要措施、主要成效和典型案例等。
(1)服务责任:公益性科研机构的科研管理具有服务社会、非营利的特征,主要向社会提供公共服务,研究成果具有公共产品的属性,不具有排他性及竞争性,这就要求它应履行服务责任。公益性科研机构可以从先进科技的研制开发和推广运用中体现对社会的负责态度和服务精神。因此,报告应披露单位的经济运行、参与的课题研究及科研成果、产品或服务通过的国际国内认证情况、因产品或服务不合法规要求而受到健康或安全影响情况等。
(2)员工保障:单位的发展离不开员工的个人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负责任的单位的员工会以自己特有的价值取向、社会责任感在社会中产生辐射,逐步影响或推动形成健康向上的社会风气,而员工为单位服务也希望从单位得到归属感和成就感。因此,报告应披露员工薪酬福利、休假权利、健康与安全保障、教育培训、职业发展平台、民主管理、文化建设等方面内容。
(3)节能环保:每个社会组织都有它办公、生产、生活的场所,这些活动场所构成社会环境的一种客观存在。作为一个社会存在,它的干净整洁或破旧脏乱不仅仅影响着本身,也影响着整个社会。因此,报告要从优美的环境形象、优良的工作秩序和节能办公方面披露节能环保的责任。
(4)社区和谐:一个单位有许多应社会需要而尽责的义务,这种义务责任体现得如何,会很明显地反映该单位对社会的负责精神,比如防灾救灾、义务捐献、为社会服务、为公益活动出力等。因此,报告应积极披露在防灾救灾、慈善捐助和志愿者服务方面的内容。
(三)报告结尾部分:主要包括未来展望、社会评价和意见反馈等内容。1、未来展望:主要披露未来一段时间,特别是在下一年度单位在社会责任领域的工作目标和计划;2、社会评价:主要包括上级领导给予的关心和支持、单位在积极履行社会责任的过程中获得的重大荣誉及媒体对单位履行社会责任方面给予的关注;3、意见反馈:主要是为关注单位发展的单位或个人提供一个反馈渠道,以利于未来社会责任的履行及报告披露内容的修改完善。
三、结论
CSR报告作为沟通与交流平台,通过公开单位履行CSR的信息,有助于利益相关方了解企业的履责情况,也有助于单位与利益相关方相互沟通共同推动单位履行CSR实践。针对目前大多数事业单位没有CSR报告的情况,本研究从基础信息、核心内容、报告结尾三部分提出事业单位CSR报告编制体系,为事业单位未来编制科学规范的CSR报告提供参考。
主要参考文献:
[1]赵连荣,张志忠,蔡运记.事业单位的社会责任及其改革目标[J].企业改革与管理,2006.3.
[2]韩倩.事业单位社会责任观初探[J].管理观察,2009.25.
目前,报业已从媒体经营发展到经营媒体的时代。报业的改革创新必须将报业的特点与市场规律相结合,努力寻求既符合市场规律又有利于发挥自身优势的新路子。科技报如何更好地发挥作用,求得最佳生存环境,与时俱进,只有适应新形势,开拓进取,方能化蛹为蝶,振翅飞翔。
一、进一步深化体制机制改革
根据我国报业发展的“十一五”规划,科技报要积极探索体制改革,加快制度创新。可以试行在发行、广告和多种经营上实行公司化管理,注册相应的公司,从事相应领域业务的开发工作,在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的前提下,追求效益的最大化。在组织机构设置上,改变传统事业单位的多层次机构设置,按照现代企业管理理念和报业发展的规律,整合内部资源,创新管理机制,培养采编、经营和管理队伍,建立新闻采编中心、广告发行中心、出版印刷中心、多种经营中心。实行扁平化管理,减少中间层次,使管理层次和管理人员的数量大幅度下降,从而减少管理成本,提高综合效益。
二、发挥优势打造品牌提高竞争力
科技报作为各级科协组织开展工作的舆论阵地和喉舌,配合科协的中心工作进行鼓与呼,全力以赴宣传科协工作的亮点,树立新时期科协的良好形象,是科技报应尽的职责与义务,这也是新时期科协工作所需要的。科技报要充分发挥独特的优势,发挥其在科普宣传中不可代替的作用,提高竞争力。
科技报要实施自己的品牌战略,把追求权威性和高品位作为提高科技报的竞争力,保持舆论竞争力和主流媒体地位的必然选择。把握和引导读者的需求,加大内容创新和形式创新的力度,增强报纸的影响力和亲和力。《河北科技报》经过近50年的市场历练,在不同的时期先后创办了一批精品栏目和专版,如《种养参谋》、《能人谈经》、《行情报告》、《举案说法》、《专家咨询》、《乡村小议》专栏、《畜禽饲料》、《民事民情》、《农村干部科普课堂》专版等,深受读者喜爱,已在广大农村读者心目中树立了良好的社会形象,这就是科技报的品牌。
另外,科技报的新闻不能停留在追求一般意义的新闻产品上,而是应当追求高附加值的背景新闻和超前新闻产品,把提供具有专业深度的、独家的行业新闻作为制胜法宝,确立报纸在行业重大问题上的发言权。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选准课题,进行系列报道,深度挖掘,形成宣传报道攻势,产生影响,打造自己的品牌,提高核心竞争力。如2007年,按照中央一号文件提出的发展现代农业的部署,结合河北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建设沿海强省目标,《河北科技报》组织了“发展现代农业,建设沿海强省”系列报道。围绕发展现代农业的5个方面,策划了5个专题,集中版面、集中时间刊发45篇文章。这一系列报道形成了宣传攻势,产生了强烈的社会影响,受到了省领导及广大农业干部和群众的好评。
三、找准报纸定位
目前,党和政府非常重视“三农”问题,农村人口多,市场广阔,这尤其为面向农村的科技报提供了用武之地和发展空间。因此,科技报的定位一定要坚持面向农村大方向不动摇,积极构建自己特有的读者群体,把它办成不可替代的媒体。在农村,科技报占有人口众多的读者群,还有50年的良好口碑和品牌效应。目前农村这个巨大的读者群的从业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化,一方面农民不再从事单一的种养模式,农民需要独立面对市场,要了解信息、要寻找销路。另一方面,随着大批农村富余人员向城市转移,留守在家的老人、妇女和儿童等需要特殊的关注,尤其是绝大部分农民在进入市场的过程中,遇到了大量的政策、法律、营销、加工、组织管理等方方面面的问题,这就需要科技报真正定位到一个细分了的受众群,真正地为他们服务,根据农民需求去调整报道的内容,使得科技报与生产生活更加贴近,只有定位准确,有所为有所不为,才能大有作为。
四、解决发行问题
建立农村发行网络,积极与邮政、客运、学校或其他报刊的发行网络敞开合作,互为代订,利益共享。如买断包销可充分利用邮局的力量,明确规定发行份额和签订有关经济合同,这种买断包销是面向农村的报纸发行的一种有效形式。邮报双方通过发挥各自的优势,为农村读者提供优质精神产品和服务,从而实现双赢。而村邮代办则是保证包销能顺利实施的重要营销策略。在村邮代办点上,由农民组成的队伍开展有关业务,是邮政“普通服务”的一种延伸。农民也得到了城市居民才可享受的“上门”服务,农民高兴,邮局本身也获得了好的效益,报社得到了新的发展。
探索寻求新的发行网络。这里指的是邮局之外的网络。即通过科协系统,发挥科协组织网络优势,结合科普惠农工程的“一站、一栏、一员”建设,每个县由科协负责,在乡镇物色合适的人员,把每个村的科普宣传员发展为报纸投递员,组建乡村投递员队伍,报纸则由投递中心负责运送。
五、调整广告结构
我们曾经做过一个调查,面向农村发行的科技报的广告以农资广告最多,占总广告量的40%;其次是医疗广告,占31%;然后依次是畜牧和林果、项目和设备、分类、招生、其他广告。无论属于哪类广告项目,广告内容都是紧紧围绕农村的传统消费,缺乏现代生活消费项目,而且农资和医疗两项广告占到报纸广告总量的71%。由此可以看出,农村报纸广告项目的分配是种子广告、医疗广告和其他所有广告呈三足鼎立、各占其一的格局。表明除种子和医疗之外的广告项目仍有很大潜力可挖,因此,在保证种子广告和医疗广告的前提下,必须通过调整报纸内容,加大广告经营力度,从而达到拓宽广告项目,增加广告总量的目的。
六、用新媒体新技术提升科技报
首先要确立网络化在科技报发展中的战略地位,把网络市场作为科技报发展的重要市场。建立以新闻信息为主的电子网站,为读者提供更多更及时的新闻,充分利用自己的品牌优势,利用自己在行业内建立的广泛联系,发挥纽带作用,尽力扩大网络成员,为生产者和用户提供更全面、更直观、更便于交易的权威易平台,真正同报纸形成宣传上、经济上的互补。
为了获得竞争力,报社本身也要把传统媒体的优势和网络优势结合起来,形成自己独特的新闻优势。积极探索未来报业将报纸阅读体验和数字化传播方式相结合的显示技术和传播技术,如目前已经流行的“网络报”、“手机报”、“电子报纸”等多种数字报纸出版形式。河北科技报社以报纸为基础,建设“河北农业科技110服务体系”。该体系的核心是:农民出题,专家服务。利用报纸、电话、科技110网站、科技110短信平台、报友会组成的服务体系,迅速解决农民的个性化科技需求。目前,报社开通的专家咨询电话、科技统一短信平台、科技统一网站,已累计供求信息80多万条,提供技术咨询2万多人次,实现专家与农民互动800多次;“科技统一短信平台”平均每天收到农民短信150多条。对农民提出的具有普遍性的问题,在报纸上开设“科技110咨询”专栏,给予及时解答。对农民反映的重大技术问题,科技110在第一时间组织专家到现场帮助解决。
七、发挥媒体优势,促进科普资源共享
科普资源作为发展科学技术普及所必须的人力、财力和物力等支持性要素的集合,是提升科普能力的重要因素,也是科普工作发展的基础性条件。合理开发和整合社会科普资源,不仅是实现科普工作社会化的必要途径和重要保证,而且更能够让公众共享科普资源和科普服务,从而最大限度地满足公众对科学知识多样化的需求。
《河北科技报》作为科普宣传阵地和科技传播的重要渠道,多年来以推广先进技术、普及科学知识、传播致富信息、服务生产生活为己任,充分发挥报社的人才优势、设备优势、出版优势、专业优势、信息优势、网络优势,以及在河北省农村达到了100%覆盖,其社会影响力涉及周边省区,努力探索开发整合科普资源的新路子,相继编印了《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科学素质知识测试辅导》和《农民科学素质读本》图书,完成了《领导干部科普知识必读》一书的出版。承担编辑出版的《致富金桥》,每期筛选刊登30项农业技术和信息,增强了稿件的时效性、针对性、互动性,结合农业生产中的热点问题搞技术报道。汶川地震发生后,报社迅速组织人员编印了《防震知识手册》、《地震灾害救助知识》折页画册以及《震后疫病预防知识手册》和《震后心理疏导知识手册》等,并及时发往地震灾区。上述做法不仅为报社赢得了良好的社会声誉,而且还创造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关键词〕科技查新;信息化;内涵;调查
〔Abstract〕Informatizationinthefieldofsci-technoveltysearchisthetrendofthetimes.Themeaningofnoveltysearchinformatizationhasmultiplelayersanddifferentphrases,includingnoveltysearchtechnology,businessprocessmanagementofnoveltysearchorganizations,developmentandutilizationofnoveltysearcharchivesandnewindustrialecologyestablishment.Thesurveysshowedthatinformationportalofnoveltysearchorganizations,publicserviceplatforms,commercialdatabases,andacademicresearchhavemadealotofprogress.Thereareneedsexploringandpracticinginaspectsofinformationresources,serviceculture,organizationalmanagement,serviceevaluation,promotingsounddevelopmentofinformatizationinthefieldofsci-technoveltysearchagainstproblemsofitinthenewinformationenvironment.
〔Keywords〕sci-technoveltysearch;informatization;meaning;surveys
信息化是当今世界发展的大趋势,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我国持续推进信息化应用,科研、教育、金融、农业、工业等各个领域的信息化工作取得了可喜的进展,信息化已成为当前国家发展的战略举措。在这样的时代大背景下,开展科技查新工作的信息化建设是必然的、是大势所趋。由于各个行业和领域存在不同特点,信息化需要有针对性地为不同行业和领域提供服务,也就是说科技查新领域的信息化应该具有特定的内涵。多年来全国各级各类图书情报机构或多或少地参与到信息化的浪潮中,推动了科技查新领域的信息化工作,但其中存在的问题也值得我们探索和思考。
1科技查新领域信息化的内涵
信息服务业是信息产业的一部分,科技查新作为一种信息服务,已经经历了30年的发展。国家科技创新战略带来巨大的用户信息需求,目前全国已形成由国家各级科技行政部门认定的300多家查新机构共存的行业状态[2]。可以说科技查新是国家信息化历史进程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在科技查新领域中,信息化建设的内涵涉及了科技查新本身、科技查新机构以及整个查新行业。科技查新技术的发展、查新机构业务流程的管理、查新档案资源的开发利用以及查新行业新生态的建立构成了多层面的、分阶段的信息化建设的内容。
11科技查新技术的发展
科技查新是以信息资源为基础的,信息检索与分析是科技查新工作中的核心技术,包括信息资源选择、信息检索、信息对比和分析等。随着信息资源的不断发展,查新人员一方面需要学习和掌握各种信息资源的使用方法;另一方面需要对信息资源进行收集、评价、组织,建立查新参考信息资源支撑体系,以满足新的信息环境下查新工作的需求。
查新机构业务流程的管理
简单来说,科技查新的业务流程为业务委托、业务处理、业务完成,可细分为查新委托、查新项目分析、信息检索、信息对比分析、查新报告撰写、查新报告审核、存档等环节。通过信息技术的应用,实现查新机构业务流程的自动化管理,提高工作效率;同时通过业务数据统计和分析,为查新机构的业务规划和管理决策提供信息支持。
根据科技部2000年公布的《科技查新规范》规定,查新文件归档内容包括查新项目的资料、查新合同、查新报告及附件、查新咨询专家的意见、查新员及审核员的工作记录等。应用信息化技术建立查新档案数据库、检索系统等,可以实现对查新工作的监管、查新项目的等功能。做好查新档案信息化工作不仅有利于查新人员之间隐性知识的共享,而且便于分析和把握查新机构的工作进展及其所在单位、区域乃至全国的科技创新活动。
14查新行业新生态的建立
在传统的查新行业生态中,查新人员、查新机构通常是分散的、孤立的信息节点。通过建立信息门户、公共服务平台等信息化建设,不仅能够使这些信息得到展示和宣传,而且能够使这些信息节点连接起来,形成区域性、全国性的查新服务“网络”,在新的行业生态环境下,人与人、人与机构、机构与机构之间实现信息交流和共享,服务资源配置更加优化,服务更加多元化、个性化,服务质量和效率不断提高。
科技查新领域信息化建设与研究情况的调查分析
本文采用网络调研、文献分析和工作实践3种途径对我国科技查新领域的信息化建设与研究情况进行调查和分析。具体调查结果如下:
查新机构信息门户建设
首先笔者通过网络收集由国家科技部、教育部、卫生部等行政管理部门审批的查新站以及科技查新联盟会员单位等共188家查新机构信息[3-6],排除相同机构以及无法找到查新网站信息或者网站链接无效的情况,最终获取有效的调研对象为153家查新机构,即这些机构(占比80%以上)已通过网络公开相关的查新服务信息。信息门户建立的基本模式是以依托单位网站、依托单位或其所在区域建立的文献信息平台为基础的,查新信息门户有的是网站的一部分,有的是在网站上建有相关链接并拥有独立站点。
通过具体查询网站内容发现,公开的信息主要涉及了查新机构简介、查新知识介绍、查新工作流程、查新委托(如下载查新委托书、下载查新合同须知、在线填写委托、查新委托系统、委托须知等)、政策法规、规章制度、查新反馈、查新资源、收费标准、联系方式等。除5家查新机构的公开信息较为简单,未提供必要的委托信息外,另外148家查新机构都提供了较为详细的服务信息,但在信息的完整性和清晰度上各个查新机构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
通过对上述148家查新机构提供的委托信息进行考察,结果显示,目前查新委托方式多样,有下载委托单或合同填写后现场、传真、邮寄、邮件发送进行委托,直接在线填写委托单或注册登录查新管理系统提交委托(53家,占比30%以上)。在线委托方式中,有采用查新机构自主开发的委托系统,如清华大学科技查新系统,有引进现有系统(如甘肃省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开发的查新综合管理系统)并进行个性化定制的,有借助联合咨询平台的,如Balis联合信息咨询中心。
科技查新公共服务平台建设
在科技查新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方面,值得一提的是教育部科技查新服务平台以及全国科技查新网。
教育部科技查新服务平台[3]于2010年开通,该网站设置了查新工作站、新闻动态、学科资源、政策法规、学习交流等栏目,是集宣传、管理、信息共享等多项功能的一个平台。网站上收集了教育部从2004年开始分7个批次认定的102家查新机构名单和链接以及16家查新站的风采展示,学科资源中汇集了由各个查新站上传的近1880条的数字资源信息,学习交流栏目中提供了27份查新报告案例。2014年之前教育部查新站需要通过该网站提交年检报告电子版,在2015年12月最新公布的《关于规范高校科技查新工作的意见》中提出,今后各查新机构应当编制年度报告,由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汇总形成高校查新报告库。
全国科技查新网[4]是由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建立,于2011年启用,该网站是一个具有联盟性质的科技查新共享平台,联盟会员由26家全国各省市情报所组成。其中23家联盟会员与中信所共同参与建设全国科技查新事实型数据库[8],在该网站上提供项目查询和项目功能,在网站的交流培训栏目中收集了2723条关于科技查新的学术论文文摘信息以及年会论文信息等。
科技查新商业数据库建设
科技查新是我国特有的信息服务类型,国内3个代表性的大型商业数据库(万方、中国知网、维普)对此都开发了相关的功能,在文献导出方面三者均提供了查新格式,另外,三者还提供了EndNote、NoteExpress等适用于文献管理工具的导出功能,为检索文献去重和格式处理提供了便捷。万方和知网提供了期刊、会议、学位、成果、专利、标准等的跨库检索功能,在万方数据库中输入一段文本(如科学技术要点),系统可以为用户推荐检索词,知网提供了全文搜索功能,在文献内容的深度标引、知识元链接方面也独具特色。
4科技查新信息化的学术研究情况
纵观20多年科技查新领域的学术研究,始终离不开科技查新的信息化这个主题,既有理论探索,也有实践总结。具体内容主要涉及如下几个方面:
在科技查新技术的发展方面,信息资源的变迁(从以纸本资源为主,到机读光盘、网络数据库、网络信息资源),科技查新技术手段的改变(从以手检为主,到机检、联机检索、全文检索、跨库检索、智能检索、知识发现等各种检索手段的结合),新的信息环境下的检索挑战(从苦于信息资源匮乏和检索手段落后,到如何科学选择信息资源和利用越来越先进的检索技术从海量信息中找到真正有价值的信息),这些都是查新技术领域需要持续探索的问题。另外从经济效益角度考虑,开放获取资源、特色数据库建设、信息资源共享、信息资源保障体系等问题的研究都对查新工作的开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科技查新业务流程信息化方面,研究主要涉及了业务管理系统的功能设计与建设实践[9-12],管理系统的基本功能包括用户管理、查新委托、任务分配、业务统计等,有些系统功能开发还深入到查新工作具体环节,特别是针对查新中费时费力的文档处理问题,如查新报告模板自动生成、检索数据去重、文献规范格式输出等。在业务流程中,查新档案管理也是备受关注的信息化研究热点之一[3-16],有的研究将其作为查新信息管理系统一部分进行考虑,但绝大部分将其作为单独的研究内容。无论是建立某一查新机构的档案数据库、基于档案的查新人员知识共享系统还是国家性的查新报告数据库和查询系统等都是充分开发和利用档案价值的重要途径。
随着科技查新工作的蓬勃发展,有研究者提出建立查新公共服务平台[-18],此类平台具有行政管理、业务开展、资源共享等功能,从而实现在互联网环境下查新工作的规范化和标准化管理。信息通讯技术、云计算、大数据等是互联网时代的技术元素[9]。新的互联网技术将促使信息化进入新的发展阶段,近年来的研究也主要探讨了应用新技术实现科技查新的服务创新,包括科技查新的服务模式转变、查新主体的动态协作、查新信息资源的共享等[20]。
3科技查新领域信息化的问题与思考
综上所述,全国科技查新领域的信息化态势是良好的,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规模。随着新的信息化时代的到来,科技查新领域的信息化工作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
具体来看,在科技查新技术方面,当前查新机构基本上依赖于图书馆或各省市情报所的文献资源开展工作,还未从学科或行业发展的高度,将查新工作和信息资源建设联系起来,从而更好地为科技创新工作提供文献信息支撑。在信息资源快速发展以及数据库购买费用不断增加的双重压力下,查新机构应该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把对多样化的信息资源、专业化的检索工具的研究作为一项常态化和持续性的工作来抓,从符合查新工作需求的角度科学地收集、评价和组织信息资源,保证新的信息环境下查新服务工作的水平和质量。
在开发和引进业务信息化管理系统的过程中,查新人员和用户均会面临因技术因素带来的挑战,且可能出现各种不适应。从前述调研结果来看,大部分查新机构均已建立相应的信息门户,但从服务用户的角度来看,各个查新机构在信息揭示的清晰度方面并非都尽如人意,这无疑会对信息化条件下的查新服务带来一定的影响。对于此,需要采取一定的方法和策略,培养查新人员和用户信息化应用习惯,提升其信息化应用能力。在这个过程中,应处理好技术元素和人文精神的关系,这不仅是查新业务流程的再造,也意味着一种新的查新服务文化的形成。
查新档案资料的开发与利用是一项基本的且非常重要的信息化建设内容,查新机构内部查新项目档案的电子化已普遍实现,有些还建立了检索系统。全国范围的查新档案数据库建设方面也有一定的进展,如教育部查新站年检中需提交当年的查新报告目录,科技部查新站已开始建设查新报告事实数据库。但在区域性、全国性的查新报告数据库建设中,一方面需要加强开展知识产权相关的学术研究;另一方面需要建立一个统一化的管理组织,协调各个查新机构,同时负责制定相关的政策、法规和标准,为数据库建设提供指导。
在查新行业新生态的构建中,不断发展的网络信息技术将使查新服务模式、服务方法发生改变,但服务质量仍然是基础和关键。查新人员之间、查新机构之间、地区之间在服务质量方面存在差异是面临的主要问题,需要建立服务评价标准,促进建立良好的行业生态。由于查新机构自身具体情况和实际所处的环境不同影响着信息化的进程,因此查新机构要在充分认识信息化发展趋势的基础上,找准各自的信息化发展目标。
信息化不是最终目标,只是社会发展的一个阶段,应理性看待信息化工作。不能是为了信息化而信息化,而是要利用信息化推动科技查新工作的发展,使查新工作真正满足国家科技创新战略的需要,这是科技查新信息化的核心目标。信息化不是静态不变的,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不能追求一蹴而就,而是不断完善。我们应该秉承这些管理理念,促使科技查新信息化往正确的方向发展。
[3]杨晨,陈洁,丁源,等.国内近十年知识产权研究文献的综述与分析[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07,(3):23-25.
[4]ChenC.CiteSpaceⅡ:Detectingandvisualizingemergingtrendsandtransientpatternsinscientificliterature[J].JournaloftheAmericanSocietyforInformationScienceandTechnology,2005,57(3):359-377.
[5]MartinBR.Theevolutionofsciencepolicyandinnovationstudies[J].ResearchPolicy,2012,41(7):1219-1239.
[6]Anonymous.Intellectualpropertylawprimer-surveyofthelawofpatents,tradesecrets,trademarks,franchises,copyrights,andpersonalityandentertainmentrights-Kintner,EW,LAHR[J].JLmusicEducatorsJournal,1976,62(9):80-80.
杨彭.2008-2012年我国数字图书馆领域的文献计量分析[J].图书与情报,2013,(5):73-77.
[8]ArrowKJ.Theimplicationsoflearningbydoing[J].ReviewofEconomicStudies,1962,29(80):155-173.
[9]SchererFM.Nordhausstheoryofoptimalpatentlife:ageometricreinterpretation[J].AmEconRev,1972,62:422-427.
[0]DavidJ.Profitingfromtechnologicalinnovation:Implicationsforintegration,collaboration,licensingandpublicpolicy[J].1986,15(6):285-305.
]LevinRC,KlevorickAK,NelsonRR,etal.AppropriatingthereturnsfromindustrialR&D[J].BrookingsPapersonEconomicActivity,1987,18(3):783-832.
[2]HelpmanE.Innovation,Imitation,andIntellectualPropertyRights[J].1993,61(6):1247-1280.
[3]KeithE.Maskus,MohanPenubartib,etal.Howtrade-relatedareintellectualpropertyrights?[J].1995,39(3-4):227-248.
[4]JuanC,Ginartea,WalterG.Park,etal.Determinantsofpatentrights:across-nationalstudy[J].ResearchPolicy,1997,26,(3):283-301.
[5]MichaelA.Heller,RebeccaS,etal.Canpatentsdeterinnovation?theanticommonsinbiomedicalresearch[J].Science,1998:280(5364):698-701.
[6]MaskusKE.Parallelimports:globaltradepolicy[J].TheWorldEconomy,2000,23(9):1269-1284.
HallBH,ZiedonisRH.Thepatentparadoxrevisited:andempiricalstudyofpatentingintheU.S.semiconductorindustry,1979-1995[J].RANDJEcon,2001,32:101-128.
[8]Glass,AK,Saggi.Intellectualpropertyrightsandforeigndirectinvestment[J].JournalofInternationalEconomics,2002,56(2):387-410.
[9]Arora,A,Ceccagnoli,M.Patentprotection,complementaryassets,andfirmsincentivesfortechnologylicensing[J].ManagementScience,2006,52(2):293-3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