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新课标;创造性思维;数学教学;培养
一、引言
新课改之前,中国的教育仍然是传统的应试教育,教师们在教学的过程中只是以升学率为目标,很少甚至没有意识到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而学生也只是机械式的记忆知识,很少甚至不会利用创造性思维解决问题。随着新课改的实施,这种状况逐渐被打破。新课标规定中国的教育今后不再是只考虑升学率的应试教育,而是把学生培养成能适应世界新技术发展、有创造性思维的教育,是真正意义上的素质教育。这种培养创造性思维人才的教育模式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尤其明显。
二、什么是创造性思维
创造性思维就是人们为了解决问题而产生的新的见解或发现的思维,是人类思维的最高表现形式,是创造力的核心。它不禁锢于人类原有的思想,而是在原有思想的基础上推陈出新,产生出新颖的前所未有的思想。方向的求异性、结构的灵活性、进程的飞跃性、效果的整体性和表达的新颖性是创造性思维的特点。创造性思维与直觉、判断、推理、想象和联想等思维活动密切相关,是多种思维活动的综合表现,任何一项发明和革新的出现都离不开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够创造具有社会价值的精神财富。
三、创造性思维在数学中的重要性
数学象征着思维的体操,学习数学能使我们的思维能力得到锻炼和培养。在数学活动中,创造性思维是最高形式的思维,它能够在学生思考问题时直接洞察问题的本质,具有直觉性;能够把思维观念沿着不同的路径扩散到各个方面,具有发散性;还能够不因循守旧,以批判的眼光看待问题和解决问题,具有批判性。由此可见,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具有重要的意义,不仅可以让学生学到数学知识,而且可以教授学生思考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然而现今还有许多教材侧重于对现成知识的演绎,还有一些教师对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不够重视,这些都严重制约着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因此教师们应对数学教学中的创造性思维培养予以重视。
四、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创造性思维策略
1.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数学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首先要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首先,教师除了具备过硬的数学专业知识外,还要有丰富的综合知识,能够使课堂内容丰富多彩,课堂气氛活跃,从而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第二,教师在导入新课或介绍数学知识背景时,可通过数学公式或定理后面的故事或是著名数学家的成名故事等,激发学生学习数学和自觉培养创造性思维的兴趣。第三,教师对学生不同寻常的提问、与众不同的见解、标新立异的构思或别出心裁的解法,即使只有一点点新意,也应对其多加鼓励,肯定其敢于想象,有创造力的一面,提高学生的自信心,从而增强其利用创造性思维学习数学的兴趣。
2.通过一题多解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发散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心,就是运用新的方法或从新的角度对熟悉的事物重新进行研究,从而找出与原来思维不同的思维形式。在数学教学中运用一题多解方式是培养学生发散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的有效手段。教师通过一题多解的教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引导学生评价各种不同解法的特点和优缺点,既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解题能力,又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数学思维的独创性,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学生通过一题多解可以从狭窄和封闭的思维模式中解脱出来,活跃思维,开拓思路,提高解题技能,起到“举一反三”的作用。
3.引入数学开放题
数学开放题是20世纪70年代出现的一种新题型,其主要特点是答案不唯一。在开放题的求解过程中,解题者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同时联想多个可能的解题方向,很容易在某些方面创造出新的思想和新的方法,这就有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在数学教学中引入开放题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同时使学生能积极探索思考问题,并且学会合作和交流。
4.重视直觉思维能力培养
数学的创造性活动始终离不开直觉。直觉思维又称形象思维,是以自身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借助丰富的形象材料,对客观事物进行整体把握,用典型化的方式进行概括,是一种重要的创造性思维。直觉思维是在一瞬间发生的,能调动个体的感觉和知觉经验、展现其知识和思维能力,是综合的、积累的产物,具有分析性、直接性和具体性的特征。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有意识地训练和培养学生整体把握问题内容,迅速洞察问题本质的直觉思维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数学创造性思维能力。
5.锻炼学生的逆向思维
所谓的逆向思维,使指人们解决问题的思路受阻时,从原思路的反方向出发去思考问题。逆向思维往往可以给人们带来意想不到的成果。柯西运用逆向思维建立常微分方程的定性理论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逆向思维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有重要的作用,能够帮助学生打破传统思维的保守性,进而产生出意想不到的效果。教师在数学教学中,可采用以下方法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首先,教师在讲授数学定义时,应注重对定义可逆性的阐述;其次,教师要教会学生逆用公式和对问题进行反向思考。
五、结语
新课标下数学教学中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是一个漫长又复杂的过程,我们要深刻领会创造性思维培养的目的,运用科学合理,行之有效的手段对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进行培养,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宋贽,陶桂洪,汪金燕.浅谈数学教学中创新性思维的培养[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8(11):170-171
[2]孙桂芝.谈新课标下创造性数学思维品质的培养[J].辽宁师专学报,2013,15(1):9-10
[3]蔡克.谈数学教学中创造性思维的培养[J].九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4):31-32
关键词:高职化学教学创新思维培养方法
引言
化学是高职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高职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有助于促进学生良好心理品质和创新能力的发展[1]。创新思维是一个产生新观点、新设想的过程,指的是在强烈的创新意识下,认识主体以脑中信息为材料,通过思维、想象、联想,逐渐加工组合脑中信息。创新思维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核心,创新能力是人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综合能力,以培养学生知识运用能力为基础。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快速发展,创新能力已成为新时代人才的必备素质,只有具有创新思维、创新能力的人才能在社会中生存发展[2]。因此,在高职化学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其创新能力,为其未来发展奠定基础。
1.激发学生想象力
激发学生想象力,有助于在高职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想象是创新的起点和必经过程,通过有意识地想象,学生创造出不存在的事物,这就是创新。创新通过三段式递进实现,即“想象―假设―实践”,其中,想象力对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具有积极作用。激发学生想象力可使学生学会联想,从而积极主动地探索和获取新知识。因此,高职教师在化学教学中,应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思维环境,设计有吸引力、开放性的化学问题,激发其想象力。例如,教师在讲解糖类时,可通过单糖的分类、结构、性质和常见单糖,引导学生联想二糖或多糖的分类、结构、性质和常见种类;教师在讲解单糖生物功能的过程中,可联想到二糖或多糖的生物功能,以及对人体有哪些益处。可见,教师根据教学内容,适时引导学生联想,可激发其想象力,为培养创新思维创造有利条件。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因势利导,使学生思维时刻处于积极状态,同时遵循接近原则、相似原则、对比原则,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2.鼓励学生探索创新
在化学教学过程中,教师鼓励学生探索创新,可有效培养其求异思维。求异思维是一种创新思维形式,指的是从多方面对问题进行推理、假设和构想,进而寻求问题答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通常忽视训练和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以致学生针对一个目标集中学习,不能在保证学习效率和质量的基础上分散思维,给创新思维的发展造成严重阻碍。因此,教师在化学教学过程中,若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则应用多种方式问同一问题,或者引导学生用多个方法解决同一问题,使学生学会通过不同角度解决问题,进而使其思路拓宽,达到培养创新思维的目的。例如,教师讲解缓冲溶液pH的计算时,可设计一道计算分析题,即“0.30moldm吡啶和0.10moldmHCl等体积混合,溶液的pH是多少?”。这道题从缓冲溶液原理、缓冲溶液pH计算等方面,考查学生化学知识掌握情况,可通过“一题多问、一题多解”的不断训练,提高学生综合分析能力,具体提问方式有“等体积混合的0.30moldm吡啶和0.10moldmHCl是否为缓冲溶液?”、“能否计算该溶液的pH?”。通过上述提问,学生不断发挥求异思维,从而得出吡啶Kb=1.7×10,和HCL作用可生成吡啶盐酸盐,Ka=5.9×10,那么0.10moldm吡啶和0.050moldm吡啶盐酸盐为浓度较大的混合液,该溶液是缓冲溶液,pH是5.53。
3.唤起学生创新欲望
化学课程资源非常丰富,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同时又融合数学、物理等学科,教师教学时可根据学生的共性和差异,有针对性地选择适宜学生学习的教学素材,确定教学内容,尽可能唤起学生的创新欲望,使其利用所学知识及自身思维,综合分析、解决化学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3]。唤起创新欲望,可在一定程度上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思维活动通常从“问题”开始,并不断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发展,也可以说,学生学习化学的过程是不断发现并解决问题的过程。所以,教师化学教学过程中,应根据学生学习情况,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并遵循一定认知规律,不断引导学生根据提出的问题进行分析、解决,使其产生探索欲望,积极思维,从而抓住学习重难点、关键,有效培养创新思维。例如,教师讲解含氧有机化合物时,可向学生提出以下问题:含氧的有机化合物有哪些?醛和酮的性质?甲醛的应用和危害?之后从多方面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如小组讨论、视频播放等,激发学生求知欲,使其创新思维得到充分培养,在探索过程中不断获得新知识,从而有效提高化学课堂教学效率和质量。
4.保持学生好奇心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保持学生好奇心理,使其对化学产生兴趣,可激发其创新潜能即探求真理的欲望[4]。作为学习的重要动力,兴趣也是创新的前提,创新过程需靠兴趣维持,也就是说,必须保持学生好奇心理,才能驱动学生高效学习化学。学习化学时,学生通常有较强好奇心和求知欲,教师应创造适宜机会,保持其好奇心和学习积极性,充分发挥其所长,产生学习成功感,激发积极探索化学知识的欲望,从而有效培养创新思维。例如,教师在化学实验课堂教学中,可集色、态、味、光、声于一体,刺激学生视觉,进而激发其兴趣和求知欲。教师结合化学实验教材内容,合理开展缓冲溶液的配制、螯合滴定等实验,可在一定程度上保持学生的好奇心。由于这类好奇心理不稳定,教师在实验过程中可让学生适时操作,使学生的好奇心理持久、稳定。此外,教师创设学习情境,结合理论和实际,讲述化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及利用化学取得的成就,如结晶牛胰岛素合成、侯德榜制碱法等,可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促使其形成合理的化学知识结构。
结语
社会的发展提高了对人的创新能力要求,只有具有创新思维的人才才能在新时代中生存发展,所以高职课堂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提高其创新能力,以顺应社会发展需求。近年来,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推广,高职化学教学逐步实施素质教育,创新思维是素质教育的重点,教师在化学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在化学教学中,教师激发学生想象力,鼓励学生探索创新,唤起学生创新欲望,保持学生好奇心,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有效培养创新思维,并在实践中提高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李海燕.在高职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思考[J].山西煤炭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1,24(02):194-196.
【关键词】初中数学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
1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兴趣是学习的重要动力,也是创造的重要动力”。兴趣是人们力图参与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它在培养创造性思维过程中起着定向和动力作用,是推动学生求知欲的强大内在动力。学生对数学产生了兴趣,就对数学知识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就能主动学习,积极思考,执着地去探索。
1.1用数学中的历史人物、典故、数学家的童年趣事、某个结论的产生等等,激发学生的创造兴趣,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
1.2让每个学生积极参与到“探究、尝试”的过程中来,挖掘出学生创新的潜能。让多媒体教学进入课堂,化抽象为形象,化枯燥为乐趣,让学生由苦学变乐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导作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使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实现创新。
1.3利用数学中图形的美,培养学生的兴趣。生活中大量的图形有的是几何图形本身,有的是依据数学中的重要理论产生的,也有的是几何图形组合,它们有很强的审美价值,在数学中宜充分利用图形的线条美、色彩美,给学生最大的感知,充分体会数学图形给生活带来的美。在数学中要尽量把生活实际中美的图形联系到课堂教学中,再把图形运用美术创作、生活空间的设计中,产生共鸣,使他们产生创造图形美的欲望,使他们去创新,维持长久的创新兴趣。
1.4满足学生好胜、好奇的心理,培养学生的创造兴趣。学生都有强烈的好胜心理,如果在学习中屡屡失败,会对学习失去信心,教师应创造合适的机会使学生感受成功的喜悦,体会数学给他们带来的成功机会和快乐,逐步培养创造的兴趣,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好奇心是科学发现的巨大动力,是创造思维的一种具体表现,而提出问题正是创造的前奏。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通过质疑、解疑,让学生具备创新思维、创新个性、创新能力。因此,好奇心是一种创造的动力。我们老师的责任之一就是要保护和发展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实践证明,教学中充分激发和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对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和提高教学效果是十分有益的,而这一结果又能使学生的好奇心理得到进一步强化。
2细心培养学生观察和想象力
观察和想象能力是人类智力结构的奠基性的组成部分,细致、敏锐的观察力和丰富、周密的想象力是创造性思维的“起步器”。要想提高初中学生数学学习成绩和课堂教学效率,必须细心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想象力。
首先,培养学生养成精确观察能力的习惯。教师在数学教学中,要引导学生细心地剖析教材,细心地分解知识点,并纵观知识点在整个知识链条中的作用,不仅要观察事物的表面,还要观察它内在的、隐藏的特点,形成精确观察问题的习惯,才能取得好的成效。如,99×101中,培养学生观察99只比100少1,101只比100多1的情况,用什么方式最简便呢?学生就知道了利用平方差公式计算简便。
其次,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获得成功解题。想象力是创造性思维的“设计师”。正如一位伟人说的:“没有想象就没有成功。”爱因斯坦发现相对论离不开想象力。想象力是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基础,也是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源泉,没有想象力的学生也将不具备创造性的思维能力。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尤为重要。
根据教材潜在的因素和学生掌握的基础知识,创设想象情景,提供想象材料,诱发学生的想象力。例如,我在教“圆周角定理”时,由于学生已掌握了圆心角等于它所对弧的度数,所以在教学中,我适时引导学生对圆周角与所对的弧的大小关系究竟如何展开想象,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迫切的求知欲。为此,我设计了一个数学实验科目,让学生自己动手测量同弧所对的圆周角、圆心角度数的大小,通过同学之间的交流及教师的引导,他们发现虽然各人所画的圆大小不同,所取的弧的大小不同,同弧所对的圆周角的顶点位置不同,但却有一个共同的规律,即“在同圆或等圆中,同弧或等弧所对的圆周角相等,都等于这条弧所对的圆心角的一半”。这样让学生在实验中印证了自己的想象结果,并为论证同学们所发现的规律的正确性提供了有效的推理思路。
3精心培养学生逆向思维和发散性思维能力
人类的思维都是大自然乃至宇宙间规律性在头脑中的反应,人们认识了天地、日夜、冬夏、母子,才有了高与低、黑与白、冷与热、长与幼的思维,按照思维规律这属于逆向趋势,即从一端分析后,再从另一端倒过来分析,就是逆向思维最浅显的解释。发散性思维比逆向思维更活跃、更广泛、更全面,其思维路径形成了网状,它对分析的事物进行全方位地思维,既是开拓性创新思维,也是创造性思维最核心的成分。逆向思维和发散性思维都是创造性思维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所以,我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既注重精心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能力,又注重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
一是着力培养学生逆向思维敏锐解决问题的能力。我的数学课堂常常有这样的情况,学生往往正面思维较为活跃,而逆向思维相对薄弱,而数学中有很多定理、公式运算是需要逆向思维的,所以,我在教学中精心培养学生逆向思维和敏锐分析问题的能力。例如,在讲到幂的运算时,学生对(an)m=amn能很好掌握,但对amn=(an)m=(am)n就较难掌握,类似这样题目教师应诱导学生逆向思维解题。又如,已知2n=a,3m=b,求8n·9m=?这时教师就引导学生从8n=23n=(2n)3=a3进行思考,同理,9m=b2,这样问题就得到了解决。有时逆向思维可以避免学生走许多解题的弯路,同时也能迅速拓展学生的解题思路和解题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