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点作文网

重症医学中级考试总结范例(3篇)

时间: 2025-09-27 栏目:办公范文

重症医学中级考试总结范文篇1

【关键词】芪众颗粒/治疗应用;上呼吸道感染/中药疗法;上呼吸道感染/预防与控制;老年人

上呼吸道感染(upperrespiratorytractinfection,URTI)是老年人群的常见病、多发病。老年人由于其全身各脏器功能的衰退,免疫力下降,合并有心肺脑血管基础疾病,常容易发生呼吸道急性感染。芪众颗粒是依据名老中医颜德馨教授在经典方玉屏风散的基础上,根据流行性感冒的发病特点和病因病机进行辨证论治、加减化裁研制而成的中药复方制剂。为进一步探讨芪众颗粒对老年人上呼吸道感染的预防作用,本研究共治疗观察50例患者,并与49例玉屏风颗粒组和50例空白对照组进行比较。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病例选择

111病例收集选取2007年1月~2008年1月上海中医药大学曙光医院的住院、门诊老年病人共149例。

112纳入标准年龄>65岁,签署“知情同意书”,且符合下列条件之一者:①易感人群:易患感冒的气虚体质;②免疫功能低下人群:长期使用激素或免疫抑制剂者;③体虚人群:病后、手术后、产后等身体虚弱者。

113排除标准①合并严重心、肺、肾基础疾病者;②己存在呼吸道感染者;③建立人工气道者;④过敏体质或对多种药物过敏者;⑤妊娠或哺乳期妇女。

114剔除标准①不符合纳入标准;②违背试验方案,无法判定疗效;③失访或资料不全影响疗效判定。

12试验设计方法本试验采用随机、对照的研究方法。全部病例均符合纳入标准,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149例患者随机分为芪众颗粒组(A组)50例,玉屏风颗粒组(B组)49例,空白对照组(C组)50例。

13干预措施

131A组芪众颗粒(由同济大学附属第十人民医院研制),每天2次,每次1包,餐前约30min口服,观察期间禁止服用其他预防药物或采用任何预防方法,连续服药7d。

132B组玉屏风颗粒剂(由上海雷允上药业有限公司生产),每天2次,每次1包(5g/包),开水冲服,禁止服用其他预防药物或采用任何预防方法,连续服药7d。

2010年第27卷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苏中昊,等.芪众颗粒预防老年人上呼吸道感染的临床研究第1期133C组观察期间,禁止服用任何预防药物或采用任何预防方法。

14观察指标

141一般资料包括姓名,性别,年龄,联系电话,现住址,随机号,所在组别,门诊或住院号,诊断及主要基础疾病,所有观察项目记入专用登记表。

142生命体征试验期间测定体温,脉搏,呼吸,心率。

143安全性指标试验当天及试验结束测定血常规、尿常规、肝肾功能等指标。

144病史回顾(1)详细记录受试者基础疾病及本次入院的原因。(2)记录患者既往上呼吸道感染发病次数:无发病(0级),平均每月发病≤1次(I级),平均每月发病1~2次(II级),平均每月发病≥2次(III级)。(3)记录患者既往上呼吸道感染发病病程:无发病(0级),每次发病≤5天(I级),每次发病5~10d(II级),每次发病≥10d(III级)。

145中医证候类型判定试验前依照《上海市中医病证诊疗常规》[1]中有关虚劳病的中医证候分型对观察对象进行证候判定,分为以下6种证型:脾肺气虚,心脾两虚,肺肾阴虚,肝肾阴虚,脾肾阳虚,心肾阳虚。

146主要症状体征临床症状体征积分根据中医计量诊断方法,从肺脾气虚证候[2]中筛选出有特征意义的乏力、自汗、恶风、畏寒怕冷、头晕、纳差等症状为主要指标,按照有无分2个等级(无记0分、有记2分),以喷嚏、鼻塞流涕、盗汗、啰音、发热、咳嗽、咽痛、痰、口干、呼吸困难、头痛、便秘、腰酸、耳鸣等症状和体征为次要指标,依据有无分2个等级(无记0分、有记1分),并根据舌象、脉象进行参考辨证。于试验当天、第7天及第14天时对上述症状和体征逐一调查登记,采集资料,确定症状和体征积分。

147临床用药情况记录包括是否用药,用药种类、剂量、数量、天数、方法。

148不良事件观察记录试验结束后对不良事件按肯定有关、很可能有关、可能有关、可能无关、肯定无关等5级判定标准评定与试验药物的关系。

15观察时间点观察时间为2周,主要症状体征分别设试验当天、第7天、第14天3个观察点,安全性检查于试验当天、第7天各1次,病史回顾与中医证候类型判定于试验当天观察1次。

16疗效判定

161预防感冒效果判定比较3组上呼吸道感染的发生率、发生时间。上呼吸道感染病例的发现:定期电话和(或)上门随访受试者症状和体征,发现上呼吸道感染可疑病例。根据观察期间症状体征,结合诊断标准进行判断。西医诊断标准参照《实用内科学》[3]中上呼吸道感染诊断标准:(1)有感冒流行接触史。(2)以局部症状为主,全身症状可有或不明显。局部症状:喷嚏、鼻塞、流涕,有时咳嗽、咽痛、声嘶、流泪。全身症状:恶寒发热、全身不适、头痛头昏、四肢腰背酸痛。(3)血象:白细胞计数多正常或偏低。

162总体疗效评价标准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4](2002版)。临床治愈:干预后症状体征积分消失。显效:症状体征总积分减少>2/3并1/3并≤2/3。无效:干预后症状体征总积分减少≤1/3。计算公式为:(干预前总积分-干预后总积分)/干预前总积分×100%。

17统计学方法3组数据进行可比性比较,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或多组等级/频数表秩和检验(Kruskalwallistest,KW),不同时间点的症状体征积分用重复测量的方差分析,二项分类采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数据分析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

2结果

21基线资料可比性分析表1、表2结果表明,3组人群性别、年龄、合并疾病,以及3组人群构成比、既往上呼吸道感染发病病程、既往发病次数等,经R×C卡方检验,各组间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表13组患者性别、年龄、合并疾病比较表23组人群构成比、既往上呼吸道感染发病病程、既往发病次数比较

22证型分布比较见表3。3组证型分布比较经R×C卡方检验,差异无显著性意义(χ2=0809,P>005),具有可比性。排前3位的证型依次为:脾肺气虚(6242%)、脾肾阳虚(1745%)、心脾两虚(671%)。表33组证型分布比较

233组上呼吸道感染发生率和发生时间比较表4结果表明,A、B、C3组发生上呼吸道感染例数分别为1例(200%)、2例(408%)和11例(2200%),3组间上呼吸道感染发生率比较,经fisher确切概率法分析结果表明,AC、BC2组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24不同时点间的症状体征积分变化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法分析3组症状体征积分变化与不同时间点(试验当天、第7天、第14天)的关系。Mauchlys球形检验结果:P>005,满足球形假设。表5结果表明,干预前后症状体征积分差异有显著性意义(F=1034,P

干预后A、B2组症状体征积分也呈下降趋势(见图1)。从图1可直观看出,与C组相比,随时间变化A、B组症状体征积分均数呈下降趋势。在第7天、第14天,A组积分均数均较B组低,B组积分均数均较C组低。表明A组在第7天、第14天症状体征积分的改善优于B组,B组在第7天、第14天症状体征积分的改善优于C组。表6结果表明,时间点1与2,1与3,2与3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25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运用二项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对149例观察对象进行临床症状、既往发病、药物干预与是否发病的相关性研究,将149例干预对象分为未发生上呼吸道感染与发生上呼吸道感染两类,通过研究分析结果判断哪些项目与易发生上呼吸道感染有显著的统计学联系。

以是否发病为因变量,各项症状、既往病程、既往病史、服用药物为自变量,采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变量进入方式:Enter。结果显示:χ2=51955,P

对发病有显著性意义的变量是:畏寒怕冷,自汗(P

26安全性评价两药物组均无明显的肝肾功能损害且三大常规未见异常。

27不良事件观察记录研究过程中共发生不良反应3例,A组2例(其中恶心1例,口干1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400%(2/50)。B组1例表现为恶心,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04%(1/49)。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χ2=0682,P>005)。

3讨论

芪众颗粒系全国著名中医学家颜德馨教授用于预防流感及病毒性感染的经验方(由黄芪、贯众、防风、苍术、生甘草组成),具有益气固表、运脾祛湿等功效,用于防治流行性感冒以及老人、儿童、病后等体虚感冒,而且在非典型性肺炎的临床应用中已获良效。已有研究[5]表明,芪众颗粒能提高大鼠白细胞介素2(IL2)和干扰素γ(IFNγ)水平,从而增强机体的免疫功能,有可能是通过调节机体免疫力或干扰病毒免疫病理等途径达到预防流感的目的。

《素问·刺法论篇》曰:“正气存内,邪不可干”。每遇气候突变或气节交变、寒暖失常之时,风邪湿浊病邪淫行而侵袭机体。若正气充盛,表卫固密,则病邪可拒之于外。若体弱气虚,表卫不固,则病邪入侵而发病。芪众颗粒方中以黄芪为主药,用其补气升阳、益气固表之力,使气充而表卫固密,不易使外邪侵袭,御邪于外。由于风邪湿浊病邪常经口鼻而入,在病邪肆虐之时,虽卫表固密而不能侵袭肌肤,也难免病邪入侵,故用清热解毒且有抗病毒之功效的贯众以抗邪毒。风邪袭表,理当祛之,然腠理疏松之人,发汗又虑其伤表,故佐以少量甘温不燥且药性缓和之防风走表而祛风邪,因其乃“风药之润剂”,且与擅长补气固表之黄芪相伍,黄芪得防风,则固表而不留邪,防风得黄芪,则祛邪而不伤正,二药配伍,使风邪祛而又不伤表,腠理密固又不留邪,其与贯众相合,共奏祛邪之功,此两药与黄芪相伍,达到“正气存内,邪不可干”之目的,是为臣药。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脾胃健运则气充血活,但脾为中土,喜燥恶湿,易受湿困而乏运,故以苍术燥湿运脾,使湿去脾健,以发挥黄芪之益气升阳作用,无论内生之湿还是外受之湿,皆以苍术燥之,故为佐药。甘草既能助黄芪之补气,又能助贯众之解毒,且能调和其他四药的甘、辛、温、凉诸性味,还能缓和苍术之性燥,具有调和、协助作用,故为使药。诸药合同,共奏益气固表、祛风胜湿之功,为防御外邪之妙方。

芪众颗粒与玉屏风颗粒的异同在于:两方均有益气固表、健脾作用,但本方中苍术替白术,以强化燥湿运脾、化浊辟秽功效,因时行感冒多挟湿浊,其病因多为秽浊之戾气,故用苍术更为贴妥。在应用防风基础上,本方加用清热解毒、辟秽抗病毒之贯众,以加强防治时行感冒的作用,因贯众有小毒,且方中寒温药物并用,故加入甘草以解贯众之毒,并调和诸药。

本研究结果显示,芪众颗粒在改善老年患者的症状体征、减少上呼吸道感染发生率、缩短感染发生时间等方面与玉屏风颗粒相仿或更优,且用药安全,因此能有效预防老年病人上呼吸道感染,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上海市卫生局上海市中医病证诊疗常规[M].2版上海:上海中医药大学出版社,2003:90-91.

[2]朱文锋中医诊断学[M].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1999:164.

[3]陈灏珠实用内科学[M]10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

重症医学中级考试总结范文

方法:将余江县人民医院收治的门诊及住院的符合条件的病人118例随机分成两组,其中观察组60例,对照组58例。观察组给予中西医结合治疗,对照组给予西药治疗,观察两组的临床疗效。

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显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心力衰竭的临床疗效均优于单用西医治疗。

关键词:心力衰竭中西医结合疗效

【中图分类号】R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1879(2012)10-0184-02

充血性心力衰竭(CHF)是一种复杂的临床症候群,是各种心脏病发展的终末阶段表现。其发病率和病死率高,对人民的健康危害极大。根据我国50家住院病例调查,心力衰竭住院率只占同期心血管病的20%,但死亡率却占40%。提示预后严重。CHF除药物治疗外,尚缺乏其它更为有效的治疗方法,部分患者单纯西药治疗,疗效不甚理想,或因不良反应或毒副作用而难以耐受治疗。中医中药在CHF的防治及原发性心脏病的防治上具有独特的优势。其毒副作用小,易于耐受。本院应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心力衰竭,取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现汇报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研究对象。研究对象来自于余江县人民医院2005年4月至2010年8月收治的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118例,其中男72例,女46例。年龄在15-82岁,平均年龄(56.0±8)岁,病程6个月至9年,随机分成两组,观察组60例,治疗组58例。经统计学分析,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和疾病严重程度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

1.2纳入标准。参照中华心血管委员会心力衰竭研究组1995年制定的《充血性心力衰竭诊断和治疗对策》及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委会心血管药物对策专题组,1998年制定的《心血管药物临床试验评价方法的建议》。符合充血性心力衰竭诊断,心、功能Ⅱ一Ⅳ级的轻一中度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具有典型的症状和体征,适宜药物长期观察,可纳入观察病例。

1.3排除标准。①严重心衰,左室射血分数(LVEF)

1.4治疗方法。两组均兼顾各种原发病的治疗。

1.4.1对照组。对照组单用西药治疗,基本药物为卡托普利、美托洛尔(倍他乐克)、地高辛、螺内酯,卡托普利有禁忌症或不良反应(如咳嗽)者改用缬沙坦替代。心功能Ⅰ级、Ⅱ级患者不用地高辛,所用药物视病情及个体差异调整至患者能耐受的有效靶剂量长期维持使用。

1.4.2观察组。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服中药汤剂治疗,自拟“心衰合剂”,方剂:党参、麦冬、五味子、丹参、门冬、茯苓、猪苓。气虚自汗加黄芪;阳虚加川附子、桂枝,水肿重者加郁李仁;大腹肿胀加石菖薄;阳虚水肿加女贞子、白茅根,下焦湿热加苦参;血瘀加赤芍、桃仁、红花;血虚加当归、熟地、阿胶。中药水煎服,连服28剂为一疗程,连用两个疗程。

1.5疗效评价。心功能分级,应用美国纽约心脏学会(NYHA)分级法。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1993年制定颁布的《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及有关规定制定疗效评定标准。①临床近期治愈:心功能纠正至1级,症状、体征基本消失,各项检查基本恢复正常。②显效:心功能进步2级或以上,或心功能基本达到1级,症状、体征及各项检查明显改善。③有效:心功能进步1级,而未达到1级心功能,症状、体征及各项检查有所改善。④无效:心功能无明显变化,或加重,或死亡。总有效:显效和有效之和。

1.6统计学方法。根据观察指标和数据的不同分别采用X2(计数资料)、t检验(计量资料)、方差分析(使用SAS软件)、Ridit(疗效判定)分析等相应的统计学方法处理:数值表示用X±S。

2结果

2.1临床心功能疗效观察。参照美国纽约心脏病协会(NYHA)心力衰竭判定标准进行心功能分级。用药前后,治疗组与对照组心功能分级分布如下:

治疗后两组经RIdit检验,u=2.3263,治疗组R=0.4309,对照组R=0.5759,(P

2.2临床总疗效观察。参照美国纽约心脏病协会(NYHA)心力衰竭判定标准进行心功能分级。两组患者治疗后疗效比较见表2。治疗组显效32例,有效24例,无效4例,显效率53.3%,总有效率93.3%。对照组显效17例,有效32例,无效9例,显效率29.3%,总有效率84.5%。

3讨论

充血性心力衰竭(CHF)是一种复杂的临床症候群,是各种心脏病发展的终末阶段表现。

随着医学的迅猛发展,心衰的发生机制基于传统血液动力学改变的基础上得到了巨大的发展。随着心衰基础理论研究的不断深入,人们对CHF的病理生理概念的认知有了重大改变,认为其发生、发展过程中神经内分泌过度激活,是加剧和促进心衰恶化的重要因素。心室重塑是由于一系列复杂的分子和细胞机制导致的心肌结构、功能和表型的变化。近年来,对心室重塑刺激或介导的因素有了更多更深入的了解。初始心肌损伤后,有多种内源性的神经内分泌和细胞因子的激活,包括去甲肾上腺素、AngⅡ、醛固酮、内皮素、心钠素、肿瘤坏死因子等。神经内分泌细胞因子系统的长期、慢性激活促进心肌重塑,加剧心肌损伤和心功能恶化,并进一步激活神经内分泌细胞因子,形成恶性循环。因此,任何原因的初始心肌损伤,都将导致心肌结构和功能的改变,最后导致心肌泵血功能的低下。基于以上缘由,心衰的治疗观念也出现了根本的改变。循证医学的发展也为CHF的治疗提供了依据。SOLVD试验、V-HeFTⅡ试验、CIBISⅡ试验均因其显著的疗效和对患者明显的益处而提前终止了试验。尽管如此,CHF除药物治疗外,尚缺乏其它更为有效的治疗方法,部分患者单纯西药治疗,疗效不甚理想,或因不良反应或毒副作用而难经耐受治疗。

近年来,中医药也从分子学水平做了大量的临床试验并取得了显著成绩。中医药在治疗CHF及防止心功能恶化都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在原发性心脏病的防治上具有独特的优势。在治疗CHF的机理的研究方面也取得了重大进展。其毒副作用小,易于耐受。中医关于CHF的病机比较一致的认识是气虚阳微,气滞水停,气、血、水相互为病,阳气虚衰为本,血脉瘀滞、水饮内停为标,属本虚标实,虚实夹杂之证,病位以心为主,涉及肺脾肾诸脏。心衰主要沿循阳(阴)气亏虚,瘀血阻滞,水饮停蓄发展演变,根据不同时期的发展阶段,治以温阳利水、益气养阴,益气活血、泻肺逐水等不同方法。本方中党参大补元气,补脾益肺,益气生津;佐以麦门冬增加养阴益气之功效;茯苓、猪苓,具有补气健脾,利水渗湿的作用。丹参有活血化瘀的功效,能扩张外周血管,降低外周血管阻力。在本研究中,中医治疗根据疾病的程度、发生发展的不同阶段进行辨证论治,并未固定方剂,是为了能更好地利用中医传统理论优势,以更好地发挥中医药的疗效。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显效率及总有效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参考文献

[1]向永国.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心力衰竭56例[J].甘肃中医,2010,23(6):58-59

[2]郑军.温阳利水法治疗慢性心力衰竭48例[J].陕西中医,2005,26(2):102-103

[3]李利峰,张雪娥,姬富才,等.充血性心力衰竭病人贫血患病率及其原因分析[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07,5(10):926-927

[4]刘莉,李丹,张真.中医药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研究概述[J].中医药学报,2006,34(06):50-52

[5]郭宁.中医辨证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研究进展[J].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2008,32(02):273-274

重症医学中级考试总结范文

【关键词】心律失常;麻黄附子细辛汤;右归丸;中医证候

【中图分类号】R5417【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7-8517(2016)21-0054-03

Abstract:

Keywords:

缓慢性心律失常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类心脏疾病,包括窦性心动过缓、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房室传导阻滞等,早期无明显的临床症状或者伴有心悸、乏力、头晕、胸闷等[1],当病情加重进入到晚期时可引发气促、胸痛、抽搐、晕厥等[2],甚者出现心源性猝死现象。目前,临床上的治疗方案为常规西药治疗,在一定程度上可提高患者的心率水平,但存在一定的药物不良反应现象,长期服用效果不佳,严重者须安装人工心脏起搏器。本文在西药治疗的基础上,采用麻黄附子细辛汤合右归丸加减对缓慢性心律失常患者进行临床干预,获得较好的临床治疗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择取2013年12月至2015年12月至我院进行疾病诊疗的缓慢性心律失常患者50例,所有患者均在知情同意的前提下纳入本次实验研究。随机分为对照组与治疗组,每组各25例。其中:对照组男性14例,女性11例;年龄42~78岁,平均年龄(6023±456)岁;12例窦性心动过缓,6例病态窦房结综合征,7例房室传导阻滞。治疗组男性15例,女性10例;年龄40~76岁,平均年龄(6059±428)岁;13例窦性心动过缓,6例病态窦房结综合征,6例房室传导阻滞。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等资料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诊断标准西医诊断标准参考《实用内科学》[3]中关于窦性心动过缓、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房室传导阻滞的诊断标准。中医辨证标准参考《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4]及《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5]中有关心悸、胸痹的证候标准。

13纳入与排除标准纳入标准:符合诊断标准;辨证属心肾阳虚、气虚血瘀。排除标准:先天性心脏病,重度心绞痛,心肌梗塞急性期及中、重型病毒性心肌炎急性期及高血压危象者;合并严重认知功能障碍、肝功能不全、肾功能不全的病例;妊娠或哺乳期女性;对药物容易过敏的特禀质者。

14治疗方法对照组给予阿托品(朗致集团万荣药业有限公司;H14020272)进行常规治疗,每次给药剂量为03mg,3次/d,连续治疗15d。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中医治疗方案,中医药物为麻黄附子细辛汤合右归丸加减,药物方剂组成包括麻黄10g,制附子8g(先煎),细辛3g,肉桂5g(后下),鹿角胶10g(烊化),黄芪30g,桂枝10g,丹参10g,熟地10g,山药20g,菟丝子10g,杜仲10g,当归10g,炙甘草10g。每剂药物取汁300mL,分为早晚两次服用,连续治疗15d。

15观察指标

151安全性指标治疗前后检查血、尿、粪便常规,肝、肾功能,观察可能发生的不良反应。

152临床观察对两组患者均实施心电图、24h动态心电图检查,详细记录两组的心率水平。对缓慢性心律失常常见症状、体征进行观察,按中医单项症状记分、积分标准进行记分、积分。中医证候积分参考《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4]的相关内容进行分级量化,对以下症状分4级评分:心悸、胸闷、气短乏力、头晕耳鸣、畏寒肢冷、面色苍白、口唇紫绀,评分标准:0级:无症状(0分);Ⅰ级:稍有症状,程度较轻(1分);Ⅱ级:经常有症状(2分);Ⅲ级:症状明显,影响工作或生活质量(3分)。

153疗效标准临床疗效标准参考全国中西医结合防治冠心病心绞痛及心律失常研究座谈会修订的标准[6]制定,显效:心室率增加幅度大于等于10次/min,且心电图情况恢复至正常状态,心悸、胸闷等临床症状明显改善;有效:心室率增加幅度大于等于6次/min,相比治疗前,心电图情况有所改善,心悸、胸闷等临床症状有所改善;无效:心室率增加幅度在6次/min以下,临床症状无改善。证候疗效标准参考《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4]的相关内容制定,显效:临床症状、体征明显改善,证候积分减少≥70%;有效:临床症状、体征有好转,证候积分≥30%;无效:临床症状、体征无明显好转,甚或加重,证候积分

16统计学方法数据采用SPSS21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处理。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用均数加减标准差(x±s)表示,进行t检验。P

2结果

21两组临床疗效比较治疗组的临床疗效总有效率达到9200%,明显高于对照组68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两组中医证候疗效比较治疗组的中医证候疗效总有效率达到9200%,明显高于对照组76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办公范文】栏目
  • 上一篇:财务公司流动性风险管理范例(3篇)
  • 下一篇:重症医学科建设与管理范例(3篇)
  •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相关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