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辅导理念
在社会生活中,人人都渴望受到尊重。但现实中,却常有一些不尊重别人的现象发生。比如,人群中,普遍存在着因他人的成绩、才能、名誉、境遇超过自己而产生一种嫉妒心理。这种因差异而产生的嫉妒心理,影响人与人之间的感情,更使自己疲惫不堪,学生中,这种现象十分常见。学生生活在集体中,每天都要与不同的人进行交往,那么如何才能让学生有正确的交往态度和方法呢?这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我认为“在活动中渗透”对学生来说比较有效,为此,我设计了以《克服嫉妒心理,学会尊重他人》为主题的心理健康活动课。
二、设计目的
1、通过活动使学生明白嫉妒是一种心理病态,认识到由于嫉妒而产生的不良后果。
2、正确认识自己的这种状态,学习如何避免和克服嫉妒。
3、使学生懂得应该以友爱、尊重和宽容的态度与他人相处。
三、活动准备
1、以不署名的方式,让学生根据自己生活中的体会,把感受最深的因别人在其它方面超过自己而产生嫉妒的经过写出来。
2、确定扮演角色,并进行小品《无名之火》的排练。
3、黑板上写"克服嫉妒心理,学会尊重他人"几个大字。
4、邀请几名家长前来参加,讲清活动目的。
四、活动步骤
1、摆现象
(以小品的形式,创设情境。)
小品《无名之火》
剧情:
双休日,六年级女学生刘玲正在家里做功课。同院的杨阿姨喊刘玲去她家接妈妈的电话。刘玲执意要爸爸去接;杨阿姨邀请刘玲去她家玩电脑游戏,刘玲婉言谢绝;刘玲和爸爸一起外出,在大门口看到杨阿姨家新买的汽车,刘玲不屑一顾并忿忿地埋怨爸爸:"怎么咱家电话、电脑、汽车一样都没有?"
学校里,刘玲和张丽这对好朋友,正在研究一道物理难题。当得知张丽在今天的测验中又得了全班最高分,成绩不如张丽的刘玲一反常态,下课后拒绝和张丽一起跳绳;放学不和张丽一起走;班里选班长,张丽是两名候选人之一,刘玲却故意选了另外那名同学(本来她是要选张丽的)
2、查根源
(以问题来引发思考。)
(1)刘玲为什么会产生这种行为呢?
(因为她家没有杨阿姨家富裕,她的成绩没有张丽好,所以产生了"嫉妒")
(2)定义"嫉妒"
"嫉妒"是一种消极的、不健康的心理。人和人之间进行比较,看到别人某一方面比自己好,自己又达不到他人的水平现而发展到不甘心,并达到了恼怒于他人的程度。
3、论危害
(观看录像,体会危害;集体讨论,分析后果。)
(1)看录像《纵火犯》
剧情:
山东某大家有个姓唐的女大学生,从小受到妈妈的宠爱,养成了任性好嫉妒的坏毛病。进入大学后,处处想拨尖,出人头地,因为没被选上班干部,心里很不自在。一次,班上有两位女同学考试分数比她高,她更是妒意大发,竟把人家的课本、作业本以及其它学习用品全偷了,使人家学习不成。她的这种行为理所当然受到了班上同学的批评,但她不仅不改竟乘别人上课的机会溜回宿舍,把姓袁的同学价值500多元的衣物被褥统统烧光。触犯刑律成为纵火犯。
(2)讨论"嫉妒"的危害
A"对别人的危害可能对自己的危害绝对"一个光会嫉妒别人的优点、长处、幸福、成就的人,由于他的心计全部用在如何嫉妒别人,设法算计别人,妄想把别人拉到跟自己同一水平上,甚至低于自己的水平。结果,且不论对被妒者有无损害,首先他空耗了自己的宝贵时间和精力,最终一无所成。
B好嫉妒的人,不仅对于自己的学习、工作、事业、成就,对于人际关系和友情,有害无益;而且对于自己的心境和健康也绝无一点好处。试设想,妒人者必然是终日被自己胸中的无名妒火煎熬着、折磨着;严重时还会食不甘味,夜不成寐,这种人心理卫生自然谈不上了,生理健康也往往会受到影响。这岂不是庸人自忧、自讨没趣、自找苦吃?
……
4、制"妙方"
(以小组讨论研究、记者采访专家、家长谈论感受的形式,讨论方法,促进心理健康)
(1)学生分组讨论如何才能避免和克服自己的"嫉妒"心理。
(2)学生采访心理辅导教师。
学生:高老师,我们应该怎样才能避免和克服自己的"嫉妒"心理呢?
高老师:首先要看到新型的人际关系应该是平等互助、团结共进的关系。21世纪的少年儿童无论是男是女,应该把竞争的机制引入到人际关系中去。不过,我们的竞争,第一,是在平等的基础上的竞争;第二,竞争的目的,并非为了搞垮别人,而是为了互相促进,互相帮助,共同进步;第三,竞争的结果,自然也会有优胜劣汰的情况出现,但无论是胜者还是负者,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各自在新的起点上,继续相互帮助,团结前进,绝不会出现你死我活的对立局面。
其次,要树立自信心。我们通常所说的嫉妒,一般都不是把自己抬高到被嫉妒者的位置上,现时是相反,总是企图把被嫉妒者贬低到自己相同的水平和同样的位置上,嫉妒的目的表面看来在于得到更高的东西,但实际上却是致力于"吃大锅饭",在智力、水平、成就、地位等方面搞平均化。总之,没有自信,才会产生嫉妒。
日本学者三木先生指出:"靠嫉妒是一事无成的。人靠创造来造就自己,培养个性。人越有个性就越不会去嫉妒。"他说,"靠一个情感来控制别一个情感要比靠理性更为有力,这是普遍真理。如果说英雄是不会嫉妒的说法是真实的,那么实际上就是说英雄的功名心理和竞争心理等其他情感比嫉妒强,并且重要的是具有更大的持久的力量。
第三,一方面自己不去嫉妒别人,另一方面当被人嫉妒时,要正确对待,即心胸要宽广一些,不要去计较,甚至伤心备至;要在可能的条件下,给对方以能够接受的帮助。
(3)家长谈谈自己的想法。
(4)播放音乐《歌声与微笑》,让学生能化解彼此之间不愉快的事而握手。
关键词:幼儿尊重意识日常生活
现代社会里,尊重人是一切礼仪规则的核心,是“待人接物”的一条重要原则。在打造和谐社会的今天,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尊重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幼儿年龄小,他们的尊重意识需要培养,幼儿日常生活的各个环节都将是培养和发展他们尊重意识的良好素材。
一、尊重的“内涵”
“尊重”,指尊重人的尊严,尊重人的基本权利和责任,尊重人的价值,尊重人在自己发展中的主体地位。“尊重”教育就是要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相互促进、适宜幼儿发展的教育环境,并培养幼儿“尊重”的意识和能力。
二、对幼儿尊重意识现况的分析
在日常观察中我们发现,现今的孩子在家中都是称王称霸,和同伴相处事事以己为主,尊重意识比较淡薄。一方面,主要是现今大部分孩子都是独生子女,一出生就是全家人围绕的中心,现代的父母工作繁忙,老一辈人带孩子的较多,隔代宠爱的现象较严重。另一方面,随着“70后”、“80后”的新一代青年的成长,这群新时代的家长有很多本身就是独生子女,自我为中心的意识较强,父母们的言行直接影响着孩子,很多父母们与长辈和师友相处时不太注意,自身的尊重意识不强。
三、多途径培养幼儿尊重意识
孩子们的生活环境以家庭和幼儿园为主,事实上尊重意识融合在孩子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之中。我们应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结合幼儿的已有经验,充分挖掘现有资源,开展相应的活动,提供感受认识的平台让幼儿多途径地树立尊重意识。
(一)观察讨论,在生活小事中认识尊重意识。
对幼儿尊重意识的培养应从他们日常生活中开始,善于抓住日常生活中的小事,激发幼儿的观察,并展开积极的讨论。
1.视觉感知,明辨事理。
观察作为幼儿获取知识、认识世界的重要方式之一,能够让他们通过视觉的直接感知,清楚地认识尊重意识。这些观察的来源就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小事,为了让幼儿对所观察到的有关尊重意识的现象,有更深刻的认识,观察后的讨论是必须的。在讨论中,幼儿与幼儿之间相互交流,理解沟通,提高对事物的整体认识。同时在讨论中,教师和孩子们共同思考当前的事物,并进行交流,彼此既是言说者,又是倾听者。这种平等、相互的交流是尊重意识的一个方面。
2.事例讨论,感知尊重。
生活中发生的事情总是很琐碎,有很多事情看似小事,但当积累到一定的程度就会造成很大的影响,一些有违尊重的现象就来源于这些小事。如,有的孩子喜欢叫别人外号,见到残疾人会上前围观,见到别人陷入困境会加以嘲笑,看到别人倒霉会幸灾乐祸。可能对于他们来说,这些行为只是想看热闹、好奇;只是想开个玩笑;或者只是盲目地跟着别的孩子做。他们并不认为这样做是不尊重别人、对尊重的认识还比较淡薄。教师就可以让幼儿自己观察发现,组织开展有针对性的讨论活动,从而意识到尊重的所在。教育者的目的就是先要让幼儿知道什么是尊重,在讨论中正确辨别日常生活中的尊重与不尊重现象,激发幼儿对尊重意识的认识。
(二)随机生成,在日常生活中培养尊重意识。
1.榜样示范,随机引导。
要让幼儿学会尊重他人,教师必须首先具备以儿童为本的概念和意识,以身作则,尊重每个幼儿。这样幼儿才能学会尊重他人,与同伴之间的关系才会变得友好、宽松和谐。教师要做个有心人,善于发现,随机生成活动来培养幼儿的尊重意识。“生成”是指幼儿依据自己的兴趣经验和需要,在与环境和他人的交互作用中自主产生的活动。也指教师在幼儿游戏与其他活动中,发现的一些有意义的活动,及时介入进行随机教育,或对该活动加以充实和扩展。
2.生成活动,体验尊重。
当然随机生成的活动有很多,但有些生成活动其实是在教师的预设之中,是教师有意识给予培养和发展的。例如,通过孩子们喜欢的艺术活动培养尊重意识,艺术领域的活动是教师了解幼儿的窗口。在活动中,教师要允许幼儿按自己的方式表达,充分表达他们的所见所感。要注意倾听幼儿的讲解、描述。可能有的幼儿说的、画的、唱的、跳的和教师设计的主题一点“不着边”,但是教师要认真倾听、接纳,同时还可以提意见、建议的方式,给予幼儿适当的指导、帮助,让幼儿学会尊重他人对美的感受和表达方式。
(三)换位思考,在情景体验中感悟尊重意识。
“换位思考法”通常被人们运用在人际交往中,当人与人之间产生矛盾时,应懂得站在他人的角度,设身处地地为他人着想。要让幼儿对尊重意识有比较明确的理解,更好地发挥换位思考的作用。我们必须创设相应的生活情景给孩子一个体验的平台,让他们来感悟尊重意识。
如幼儿园中我们请小朋友给大家表演节目,观看的孩子不仅自己不看,而且和别的孩子嘻嘻哈哈地玩耍,既影响了表演者又影响了欣赏者。这样的现象可以说在幼儿园中是十分普遍的,为了让孩子们知道这样都是不尊重他人的行为,我们运用换位思考,让孩子亲身体验。把那些看表演时爱吵闹、不尊重他人的孩子集合起来,请他们表演自己的特长,尤其是他们感到骄傲的一些本领。在表演时教师有意地表现出不在乎,并不时打断他们的表演,让他们体会到不被人尊重的感受。有的孩子就会说:“老师他们太吵了,不听我的。”相应地,我们再让他们体会大家安静地观看表演,并对他们的表演表示赞同,结束时给予掌声。利用孩子们亲身的体验,让他们比较两种情景带来的不同心理感受。孩子在初步的换位思考中理解尊重带来的快乐。通过这样的活动,培养他们初步的尊重意识。
(四)潜移默化,在成人的正确引导下提高尊重意识。
创造一个互相尊重的环境。幼儿和成人一样有自尊心,需要别人尊重。教师要做到尊重每一个幼儿:尊重他们的合理要求;尊重他们的兴趣选择;尊重他们的性格。同时,还要注重启发、引导幼儿逐步养成互相尊重的品德和习惯。互相尊重、和谐、融洽的环境对幼儿也是重要的。教育家马卡连柯说:“开始教育自己的子女之前,家长首先应该检点自身行为。”父母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是孩子的一面镜子。
我们成人应该清楚地认识到,自己在日常生活中所做的一切都将直接影响孩子们对事物的认知和理解。所以要提高孩子的尊重意识,我们必须以身作则,用自己的行动潜移默化地去引导他们。
(五)主动尝试,在丰富的社会实践中发展尊重意识。
让幼儿参与社会实践活动,为他们提供亲近社会和熟悉社会的机会,而幼儿对尊重意识的认知和理解,最终是要用行动在社会生活中表现出来的。因为幼儿本身就是一个社会人,所以我们要鼓励幼儿大胆地去主动尝试和表达,这有助于我们发现,他们对尊重意识理解的程度和需要进一步发展的方向。
要给幼儿创设一种相互尊重的环境氛围,从幼儿园到家庭到社会,积极地运用幼儿生活的每个细节,以引导教育孩子。对各种途径的灵活运用和相互穿插,鼓励孩子们从他人的角度去分析事例,将尊重的行为成为一种习惯既而形成一种良好的尊重氛围。
参考文献:
[1]学前教育研究.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与湖南省长沙师范学校联合主办的.
安全是一种爱。安全的爱是父母对外出儿女永远的牵挂,是朋友寄来贺卡上的眷眷祝福,是同事带着微笑的一声问候,是陌生人邂逅时的彼此关照,安全更是一种以人为本的社会制度奏出的爱之歌。
安全是一种美。安全的美体现于维系安全的行为过程之中。一种规范娴熟的安全行为是美,对安全知识的熟练掌握并在实际工作中运用自如是美,在异常情况下能够运用在平常的日子里培养出的正常心态和应变能力潇洒应对突变更是美。安全的美的本质就在于能够预防灾害蠢将灾害的桶央降到嚣徽。狸庸;井而给社会带来前进的希望和力量,并能净化人类的灵魂,增强人类的智能。
安全是一种情。安全的情是一种美好的感觉状态。安全的情不仅仅体现为一种美好的自尊自恋情结,亦体现为对他人个体生命的尊重,更体现为一个国家和政府对民众的拳拳之心。为官一任,保一方平安”是情;按章操作,防患未然是情;善待自然,善待自已是情。安全的情更是平常日子里的严于律己,是灾难面前的斗智斗勇,更是灾难之后观念的更新、情感的升华、灵魂的涅架、生命质量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