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边防部队;口腔疾病防治;工作方法;建议
【中图分类号】R780.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6455(2010)07-0106-01
口腔疾病是边防部队人员的常见病、多发病。边防部队驻地偏远,条件艰苦,官兵患口腔疾病后不能得到及时的诊治,口腔疾病一直困扰着边防官兵,严重影响着守边官兵的身体健康,制约着部队战斗力的提高[1],因此,边防部队的口腔卫生勤务保障需要加强,口腔疾病的防治工作急需开展,工作程序急需规范。最近我院组织巡回口腔医疗队,对边防部队进行巡回医疗,历时35天,行程1563公里。口腔健康检查630人,组织口腔健康知识宣教上课12次,板报11个板次,电子小报一期。充填牙齿228颗,牙髓治疗52颗,口腔洁治235人次。对基层部队家属进行口腔检查治疗48人次。培训边防连医生、卫生员处理牙科急症10人。边防部队官兵要求得到口腔保健的呼声很高,对本次活动非常欢迎。现将我们开展基层官兵口腔疾病防治的工作方法和建议如下:
1工作准备
工作的设备准备,动用了平战两用的携便式牙科器材:牙科治疗椅(一个),气泵(两个),医师坐椅(两个),综合治疗机一台(无口腔灯),洁牙机(一台)。由院修理室进行安装调试后,工作状况良好。器械、材料如调拌刀,充填器,扩大针,牙钻,积各种粘固剂及牙髓、根管治疗药物等。
工作的组织开展,原则是不影响部队正常的工作、操课、学习、生活。
2工作内容
2.1以班为单位进行,作活动动员后,开始行口腔健康检查,检查问卷填写情况,填写调查表,并以每个官兵存在的口腔健康问题有真对性地逐个给予指出,告诉其解决办法,一人不漏。记录需要进行治疗的人员。
2.2确定性治疗:对需要进行洁牙治疗的人员进行洁牙,对早期龋齿进行充填。
2.3对需进行牙髓治疗及根管治疗的病人进行有计划的治疗,不能完全治疗者,记录名单建议后送治疗。
2.4对患有冠周炎的患者进行冠周冲洗,并指导连队医师及卫生员处理牙科急症:冠周炎、急性牙周炎、急性牙髓炎、根尖周炎、牙裂等
2.5对于阻生智齿,建议患者择期拔除。
2.6进行口腔健康宣教,组织讲座,出板报。主题:爱牙、健齿、强身、提高部队战斗力。口腔宣教的内容:介绍口腔卫生勤务;口腔健康与战斗力;口腔卫生技术;刷牙方法及注意事项;介绍保健牙刷;牙膏的使用;牙刷的维护;口腔健康的要素及条件;结合边防特点,讲授军事环境对口腔健康的影响;展望我军未来的口腔卫生勤务。
2.7深入到班排,了解牙具的使用及摆放情况。
2.8增送小册子《口腔卫生保健》《军人口腔保健指南》。复制并发放光盘《武装牙齿,提高部队战斗力》。
2.9活动后期,增送洁牙机及部分器械、材料给卫生队,并依检查发现的情况讨论部队的牙防建设。
3工作建议
工作中发现大部分官兵在口腔保健方面存在误区,刷牙存在的问题很多,不能做到有效刷牙。大多数官兵对保健牙刷无认知,有过半官兵未使用保健牙刷,少数人牙刷使用时间过长。大多数官兵对于口腔卫生勤务、口腔健康和战斗力的关系认识不到位。有部分连队班牙具摆不合卫生要求。有一部分官兵对牙防认识不足,参与不积极。因此我们建议:
3.1中心医院每年组建2-4人的口腔医疗队对边防一线官兵进行巡回医疗,切实解决广大守边防官兵的口腔健康问题。这个医疗队应与其它医疗队分开,在每一个边防连工作5-7天/次(按60人算)。
3.2考虑到边防的特点:偏、远、散、小的特点,建议对守边的军一级单位所属医院配发口腔流动医疗车。这台装备车应具备有在高原、高寒地区工作能力。
3.3口腔巡回医疗队的工作应效仿这此活动进行工作,以收集每年的口腔资料,以真正了解口腔疾病在部队的流行规律,且在纵向上检验口腔宣教、医疗的效果。
3.4兼于每个人的牙合形态都不相同,可以做为鉴定身份用[2],建议在部队建立每一个官兵的牙合模型的计算机档案,这在战时或其它相关的军事环境下特别有意义。
3.5对于口腔健康与战斗力关系要加大宣传力度,应制作多种形式的以口腔保健知识为内容宣传活动,宣传口腔卫生保健。
参考文献
【摘要】口腔健康状况与个人的口腔卫生行为密切相关,口腔健康知识是促进行为改变不可缺少的因素,是行为的基础与动力。口腔健康科学知识的教育,无疑会促进健康行为的形成。本文笔者通过调查研究,进一步了解口腔健康教育作用。
【关键词】口腔教育;效果分析;预防教育;宣传预防
随着现代医学模式的转变,口腔科护理人员不能仅仅满足于配合医生的操作,需要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与医生共同进行口腔健康教育和口腔健康促进,让更多群众获取口腔健康知识,提高自我逐步建立起良好的口腔卫生行为,并通过他们向子女、朋友、亲属宣传与推广,达到提高人群的口腔健康水平的目的。为评价口腔健康教育的效果,我院口腔门诊对牙病患者开展了健康教育,今报告如下。
1对象和方法
1.1对象:2008年1月~209年12月,在我院口腔门诊随机选择160例初诊病人,具体为12~21岁55人,22~43岁83人,44~63岁22人。
1.2方法:对患者进行问卷调查,同时检查其口腔卫生状况。
1.2.1问卷调查:
用相同的问卷在初诊及最后一次复诊时(间隔1月~1个半月)对所有对象进行二次调查,问卷包括5道题:①口腔疾病对健康有无危害。②甜食对牙齿的危害。③刷牙与保护牙齿的关系。④你认为什么时候该去医院看牙。⑤你认为应怎样选择牙膏、牙刷。问卷由患者当场填写。医护人员于治疗处理后即阅卷。在第一次问卷调查后,针对每位患者的具体口腔健康问题,健康教育内容包括讲解口腔卫生保健知识,推广保健牙刷,教授正确刷牙方法、正确使用牙线。在患者最后一次复诊时进行第二次相同内容的问卷调查。
1.2.2统计学处理:问卷数据输入计算机,用SPSS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
1.2.3口腔卫生状况检查:在进行第二次问卷调查的同时均进行口腔卫生状况检查。通过视诊检查龈上牙石、软垢的情况,然后用光滑的尖探针查根面有无龈下牙石,尤其检查有代表性的6颗牙,16、26、11、31的唇颊面及34、46的舌面。作记录并计算口腔卫生指数(OHI)。
OHI用以衡量人群的口腔卫生状况及口腔健康教育的效果。公式为OHI=DI+CI。软垢指数(DI)的记分标准:0=牙面上无软垢;1=软垢覆盖面积占牙面的1/3以下;2=软垢覆盖面积占牙面的1/3~2/3之间;3=软垢覆盖面积占牙面的2/3以上。牙石指数(CI)的记分标准:0=龈上、龈下无牙石;1=龈上牙石覆盖面积占牙面的1/3以下;2=龈上牙石覆盖面积的1/3~2/3之间,或在牙颈部有散在龈下牙石;3=龈上牙石覆盖面积占牙面的2/3以上或在牙颈部有连续而厚的龈
下牙石。判定标准:OHI值为0或1是低值;OHI值为4或5是高值;中间值为2或3。
2结果
接受问卷220例,有效问卷204例,其中16人未来复诊。健康教育前后口腔保健知识、态度、行为及口腔卫生指数。口腔保健知识及行为对牙周健康的影响,无知识、无行为牙周疾病的患病率最高,为81.54%;随知识增长和行为的行成,患病率有逐渐降低趋势。
从调查可以看出,健康教育后病人对口腔疾病的危害及有关病因的认识有明显提高,对刷牙与牙齿保护的关系一题回答的正确率也有一定程度的提高;对定期作口腔检查的认识率提高最为明显;而对牙膏、牙刷如何选择虽有所提高,但知晓率是5项指标中最低的。调查表明健康教育后掌握正确刷牙方法、漱口的人数均明显提高,而正确使用牙线的人数还较少。
调查显示健康教育前后OHI值有明显的改变,由高值占52.7%变化为低中值占67.6%。年龄对口腔保健知识及行为形成的影响,年龄大于35岁,口腔保健知识及行为的形成所占比例较低,仅占15.7%。年龄小于35岁者,虽然口腔保健知识及行为的行成所占比例高于年龄35岁以上者,但无知识及无行为的比例亦较高,应引起重视。
3讨论
强烈地相信口腔健康科学知识的人,无疑会促进健康行为的形成。而正确口腔卫生行为的形成是以知识获取为前提。既有知识又形成行为对维护口腔健康的作用重大,两者缺一不可;有知识而没有形成行为,和没知识、没行为的口腔疾病患病率均高于有知识、有行为的。从调查结果中同样看到,在具有一定的口腔卫生知识且形成口腔卫生行为的人群中仍有45.76%的人患有不同程度的牙周疾病,原因分析除局部因素外还不能排除全身因素的影响。众所周知,牙周健康状况受诸多因素影响,饮食习惯、唾液环境、宿主本身的健康状况等都是不可忽视。另外,是否与问卷口腔卫生知识内容设计局限性和卫生行为答题过程中答题者知和行的偏差,仍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良好的口腔行为应包括一定的刷牙次数和正确的刷牙方法(含足够的刷牙时间),坚持饭后漱口及正确使用牙线。这是保持良好口腔健康的基本要求。调查发现,多数人尚缺乏最基本的口腔保健知识和口腔保健意识。尽管受检查者100%刷牙,但掌握正确刷牙方法和每天坚持早晚刷牙的人仅有32%~45%。有近1/3的患者并不了解牙病对身体健康的危害,绝大多数人是因为遭受牙痛的折磨而前来就诊,定期作口腔健康检查的意识十分淡漠。
在问卷和被检者中,有工人、家庭妇女、职员、干部和大学教授,这表明普及口腔健康知识和开展口腔健康教育在社会各个层次的人群中都是适宜和必要的。医护人员利用就诊时间结合病情进行健康教育往往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医护人员的椅旁宣教,绝大多数患者理解快、易接受。在最后一次复诊时再次接受问卷调查时,他们对于口腔卫生健康知识的认知有了明显提高,纠正和消除了一些不良的行为习惯(如剔牙、吸烟、不刷牙等),建立了有益于健康的口腔行为。
参考文献
[1]杨少强、张卫.临床口腔健康教育对口腔保健知识知晓率和口腔卫生行为的影响[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04(16)
[2]程敏,孙平辉.口腔健康知识及行为对维护牙周健康的影响[J].中国健康育,2004(9)
广东省惠州市惠阳区人民医院口腔科,广东惠州516000
[摘要]目的分析口腔卫生与儿童龋齿的相关性,探讨预防儿童龋齿的有效方法。方法选取2014年1—7月间于该院体检的3~6岁学龄儿童340例进行口腔检查,并对儿童家长发放口腔卫生问卷调查,统计儿童基本资料、甜食食用习惯、口腔卫生保健情况等,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进行体检的340例儿童中,有140患有儿童龋齿,患病率高达41.2%。通过问卷及统计学分析显示,甜食食用频率越少、食用甜食后漱口或刷牙、每日早晚刷牙、餐后漱口、开始刷牙年龄≤3岁、每季度定期口腔检查、睡前不食用零食的儿童,其口腔龋齿发生率较低。结论口腔卫生行为与儿童龋齿危险性因素有显著联系。保持口腔卫生、坚持餐后漱口、经常刷牙、降低甜食食用频率是防治龋齿发生的重要措施。
[
关键词]口腔卫生;儿童龋齿;相关性
[中图分类号]R7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654(2015)01(b)-0077-02
龋齿是儿童时期常见疾病之一,患病率较高,可严重影响患儿生长发育与生活质量[1]。其致病因素多样化,不仅与生活环境、饮食习惯、家长教育指导有关,亦与儿童口腔卫生直接相关[2]。有学者指出,养成良好的口腔卫生习惯,能够明显缩减牙面受牙菌斑或食物污染时间,进而预防儿童龋齿[3]。为了更好地揭示口腔卫生行为与儿童龋齿的关系,该研究特选取该院于2014年1—7月间来该院体检的3~6岁140例儿童龋齿和200例健康儿童进行口腔卫生与儿童龋齿相关性调查研究,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于2014年1—7月间于该院接受常规体检的340例学龄儿童进行口腔检查。男226例,女114例;其中3、4、5、6岁儿童分别有79、93、81、87例。纳入标准:3~6岁;无系统性疾病;乳牙列;患儿与家长均知情同意。
1.2龋齿诊断方法
主要采用人工照明与自然光相结合方法,借助平面口镜、镊子等空腔工具对儿童牙齿进行检查,记录儿童口腔情况。龋齿诊断标准参考WHO《口腔健康调查基本方法》,具体为:①牙齿窝沟点隙或光滑面可见龋洞;②牙釉质下破坏明显,存在可探及软化洞底或洞壁。
1.3口腔卫生调查问卷
自制调查问卷,统计患儿及家属一般临床信息,包括日常甜食摄入情况、日常口腔保养情况。
1.4统计方法
将所选儿童按龋齿诊断情况划分为龋齿组和健康组,将统计数据输入至spss19.0统计学软件,计数资料用百分率计算,行χ2检验。
2结果
2.1总体状况
纳入340例体检儿童,检测龋齿患儿140例,占41.2%。其中3岁儿童中龋齿患儿21例,占26.6%;4岁儿童中龋齿患儿30例,占32.3%;5岁儿童中龋齿患儿32例,占39.5%;余57例均为6岁,占6岁儿童总体65.5%。其大体趋势为儿童年龄越大,龋齿发生率越高。
2.2每日甜食摄入情况对比
日常甜食摄入频率较低、摄入甜食后漱口或刷牙儿童,更不易发生龋齿,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3日常口腔卫生保健情况对比
健康组每日早晚刷牙、餐后漱口、开始刷牙年龄≤3岁、每季度定期口腔检查比率明显更高;龋齿组睡前食用零食比率明显更高,上述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结论
医学研究显示,龋齿直接病因为口腔牙菌斑,其内细菌酵解后产生有机酸,将导致口腔内pH值降低,进而导致儿童牙釉质受到侵蚀[4]。儿童正处于牙齿生长的黄金时段,一旦患龋,即可能对牙齿形态的发育带来严重影响,严重者甚至会对影响儿童骨骼的生长发育,威胁显著。
既往研究证实牙菌斑的形成与儿童生活环境及个人习惯有一定相关性。如陈志斌的研究指出,城镇儿童患龋率低于农村儿童[4];卫淑平的研究同时将儿童饮食卫生、家长口腔卫生保健意识纳入重要影响因素之一[5]。上述多项研究亦认为,口腔卫生习惯是儿童龋齿的直接影响因素。与既往研究结论基本一致,该研究同样认为甜食食用习惯、日常口腔卫生保健习惯在预防龋齿中具有重要作用。
首先,甜食食用习惯直接影响龋齿发生率。这可能是因为食用过多糖分,同时又未能及时清洁口腔,大量葡萄糖可能于口腔中氧化,其顶端多羟基与氧结合,最终形成葡萄糖酸,可导致口腔及牙菌斑pH值下降,达到一定酸度后,牙齿脱矿,进而形成龋齿[6]。甜食食用频率越高,牙齿在危险酸度暴露率越高;食用甜食后不清洁口腔,葡萄糖口腔内氧化量越多。因此,甜食食用频率越少、食用甜食后漱口或刷牙儿童,其患龋率越低。
其次,有效维护口腔卫生,可显著降低儿童患龋率。这是因为牙面上粘附细菌及食物残渣,形成牙菌斑,是导致龋齿的直接因素之一[7],同时食物发酵则为牙齿的腐蚀提供了能量基础及环境基础[8]。因此,减少口腔内食物残渣及细菌水平,是预防龋齿的有效措施。早晚刷牙、餐后漱口、尽早开始刷牙、睡前少食用零食,均为较为便捷而确切的措施。口腔检查则可使儿童及家长全面掌握儿童口腔情况,及时针对性制定口腔卫生保健方案,从而降低患龋率。
该研究同时还显示,儿童年龄越大,其患龋率越高,这提示患龋率可能具备一定累积性,进一步说明需要积极预防并早期治疗。
综上所述,儿童家长要高度注意培养儿童的口腔卫生行为和饮食行为,防止龋齿病的发生。此外,定期带儿童进行口腔健康检测能及早发现并及早得到控制,确保儿童口腔健康。
[
参考文献]
[1]刘敏,高萍,孙鹏,等.2013年河北廊坊幼儿园5岁儿童龋齿患病率调查[J].中华医学杂志,2014,94(28):2201-2203.
[2]代其铭,郑美玲.博山区39个托幼机构儿童龋齿调查及干预措施探索[J].中国医药导报,2011,8(23):138-139.
[3]陈国娟,阮香莲.上虞市3~6岁儿童龋齿患病情况调查[J].中国妇幼保健,2009,24(13):1829-1830.
[4]陈志斌.3~6岁儿童龋齿患病状况及相关因素调查[J].中国妇幼保健,2012,27(7):1052-1053.
[5]卫淑平.2~6岁儿童龋齿患病情况分析[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10,18(10):813-814.
[6]高薇,刘洪,严俊,等.替牙期儿童龋齿与饮食及口腔卫生习惯关系分析[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4(15):1786-1788.
[7]夏源,李伯灵,赵新华,等.广东省汕头市地方性氟中毒病区改水后儿童龋齿患病情况调查分析[J].中华地方病学杂志,2013,32(3):309-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