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人在实践中也体会到:咨询关系的良好与否是决定辅导成败的首要要素。如果辅导者能够成功地建立起一种充满信任、理解、真诚、关爱、尊重、宽容、接纳等成份的关系气氛,就一定取得良好的辅导效果。下面我谈谈怎样建立良好的帮助关系:
一、对接受咨询的学生必须保持平等的态度。
保持平等的态度是建立咨询关系的基础。这里所谈的辅导关系中的平等,并不是指客观上的,而是辅导教师主观上的平等。辅导老师不以长者身份自居,承认在辅导过程中双方有同样的权利。在辅导学生过程中,如果能够特别注意培养这种平等待人的态度,以自己的平等待人去诱导学生的平等意识,就会使师生之间心理的距离不断拉近,进而实现平等无间的交流。
二、对接受咨询的学生要能够同感理解。
同感理解就是辅导得设身处地投入地去倾听受辅者,不仅注意他所说的内容,而且去体验他的内心感受。感受当事人的愤怒、害怕或烦乱。“用当事人的眼睛看世界”。同感不是同情,同感并无怜悯成分,而是去体察对方的心情,留意对方反馈性反应,关键是看对方是否感到你准确地理解了他。这对治疗是至关重要的。
三、对接受咨询学生的态度要温和。
辅导老师应该端正自己的态度,以热情、耐心和爱心对咨询会谈进行有效、良好的把握。辅导老师必须清楚,咨询、或者说是会谈所关注的是学生自己的故事。在咨询的过程中,你可以听到不少的故事、甚至说沮丧话与粗话,有些虚岁可能还会因此对辅导老师产生移情,把自己的怒气发泄在辅导老师身上——比如大吼大叫等等。这些都是让人很难堪,也是不得不正面对待的问题。那么身为一名辅导老师,我们的首要任务就是端正自己的态度:我们的目的是为了帮助身怀痛苦的学生解决他们的问题,因此,我们应该要认真的倾听他们的故事,并了解学生思考、感知和行动的方式。往往关注与倾听就足以产生非常重要的作用。
四、对接受咨询学生要真诚
真诚能导致信任和喜爱、能促进自由探索和更开放的交流。辅导者的真诚态度具有榜样作用。在辅导学生过程中,不应去想着“我是老师”、“我是辅导员”。不必对自己的想法字斟字酌,应泰然自若。若遇到学生的埋怨或攻击时,不会被激怒,不会去反驳、辩解。反而同感理解学生的心情。做到表里一致、心口如一,愿意分享自我、提示自我。
五、对接受咨询的学生要接纳要尊重
对前来咨询的学生要“无条件的尊重”,这对建立良好的帮助关系非常重要的,中学生活动场所主要是学校和家庭,在这样环境中,老师的批评,家长的呵斥。学生前来咨询,已经鼓了很大勇气而且也表明其本身对已经认识到了自己“缺点”并想改造。所以,作为咨询老师,应该通过语言的形式表达或传递给来访学生,要对咨询学生给予尊重和感情的接纳。对他接纳有利于他自身的表达,更可以增强他改正“缺点”的信心。无论来咨询学生是怎样的态度,是肯定的还是否定的,作为咨询老师都能够接纳它,并在共同感受体验中促进学生自我表现,老师应沉着、冷静、温和地倾听来咨询学生的倾吐并时而对应着:“噢”“嗯”“原来这样”“是这样吗?”等话语。虽然这是“简单的接纳”,但来咨询的学生却是非常注意老师的应对的,这种应对让咨询学生感到是非常认真地倾听,觉得老师尊重他。因为青少年学生更需要人们尊重和理解。当咨询的学生受到咨询老师的尊重和感情接纳时,学生就会更相信老师,自愿向老师倾吐其心中烦恼,不管学生咨询什么问题,我都会耐心地倾听,尊重学生的看法,并适当作引导。我有时还会采用非指示的引导语言促使来咨询学生能够更积极地表明问题。如“我不太明白这是什么意思,你能解释一下吗”“关于这个问题能再详细地说一下吗?”“那以后呢?”等,这样就使谈话容易进行。除语言之外,还可以充分利用表情、动作等施于影响。
六、在心理咨询过程中创造一种温暖的氛围。
实践表明,受辅者希望他的辅导员有经验、有能力,但同时又是让人感到温暖亲切的。有的辅导关系在一次会谈后就中止,当事人不再来寻求帮助,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由于辅导者冷冰冰、公事公办的态度。温暖是通过语调、表情、姿势、动作等非言语式来表达的。真正做到如古人所说的,“情动于中,而形于外”。面部表情中最应注意的是目光接触。辅导者看着受辅者,表示你对他的谈话感兴趣,并有支持鼓励的作用。你的眼睛仿佛在说,“我听着你,我愿意听你说,我理解你。”若谈话触及某个令人尴尬的问题时,应避开对方。
一、基本情况
学生升入高中后,住在学校两周回家一次,成绩比较好,很稳定。新学期开学不久,班级转来一名新同学,说话“口吃”,他一说话,同学们就哄堂大笑。这不由得使小丁想起自己小时候也有口吃,便担心起来,怕被同学们知道会耻笑自己。于是,上课不敢发言,害怕老师叫他会在同学面前出丑,使自己没面子。小丁生活在城镇,父母都是工人,经济状况一般。从小在父母身边长大,由于父母工作忙,没时间管他,经常把他一个人放在家里,偶尔与小朋友一起玩,有时候一些事想与父母沟通交流,父母总是说:“去去去,自己一边玩去。”慢慢地,他便不再与他们说什么了。在家里缺少交流,所以不太爱说话,形成了稍内向的性格,但做事很细心。有时,他比较顽皮。学习一直不错,上进,自尊心强。小学四年级时,去姑姑家串门,姑姑家的孩子有“口吃”,他觉得好玩,便跟着学,可没想到自己也“口吃”了。回家后,在父母的训斥、教育下慢慢纠正过来。
二、原因分析
心慌,紧张,注意力不集中,成绩明显下降。最近上课不敢发言,听课精力不集中,心烦,紧张一周多了。听课状态不好,学不进去,以前不是这样的。前些天,班级转来一名新同学,他说话“结巴”,他一说话,同学们就哈哈笑。不由得使我想起小时候我也这样过。心想,万一我也“结巴”,同学们不也得笑话我呀!这种想法一直在困扰着我,在我头脑中闪现。后来,怕自己被同学们笑,上课就不举手。但也怕老师叫到我头上可咋办?总是提心吊胆地怕看老师,上不好课。前两天的一节数学课,老师让我回答问题,这是怕啥来啥。本来我会,可一站起来,心里非常紧张,干张嘴也说不出来,真就“口吃”了。急得我用手笔划,引起同学们的哄笑。没等我说完,有的同学七嘴八舌已经把答案说出来了。急得我满脸通红,觉得很没面子,在老师和同学面前丢尽了脸。我也知道发言时不应让大家等很久,耽误大家时间,我真是反复提醒自己站起来要顺畅地说出答案,可就是不行。自那以后,不再愿与同学说话,上课不敢看老师,不想回答问题。总想那天的事,觉得同学们都耻笑我,老师瞧不起我。近一周以来心烦,紧张,听课精力不集中,很多知识都不会,自己很着急,担心这样下去,成绩会下降,影响学习成绩,于是急忙来这里做辅导。
进辅导室时衣着得体,起初不太自然,有些羞怯。刚开始有嘴巴张大但发不出声的情况,过十几秒钟才能结结巴巴地说,其后说话逐渐流利起来。班主任反映,该同学平时上进,懂事,稍内向,成绩较好,但近期有些注意力不集中,不敢回答问题。
三、辅导过程
1.辅导目标的制定
与求助者讨论协商,确定具体目标与近期目标:缓解心烦紧张的情绪问题及伴随的行为问题;明确讨论其应对方式中不合理的一面,增强学习兴趣。
最终目标与长期目标:纠正歪曲的认知方式,学会建设性的排解压力的方法。提高学习成绩。
制定切实可行的辅导方案,确定双方的权利和义务,辅导过程中,求助者及其监护人的权利和义务。辅导师的权利和义务。
2.辅导时间
每周1次,每次50分钟。
3.辅导过程
辅导大致分以下三个阶段:
(1)诊断评估与辅导关系建立阶段;
(2)心理帮助阶段;
(3)结束与巩固阶段。
第一阶段主要任务:了解求助者的基本情况;建立良好的辅导关系;确定主要问题;确定辅导目标、制定辅导方案。
具体辅导过程:第一次辅导,时间:2010年3月28日。
方法:会谈法、心理测验法。
第二阶段主要任务:进一步建立良好的辅导关系;帮助求助者了解评估自己的情绪;引导求助者改变其不适应的认知情绪或行为;学会合理评价;明确努力方向。
第二次辅导,时间:2010年4月5日。
方法:会谈、行为疗法、认知疗法。
第三次辅导,时间:2010年4月12日。
方法:会谈法、行为疗法、认知疗法。
第四次辅导,时间:2010年4月19日。
方法:会谈法、行为疗法(系统脱敏)、认知疗法。
老师的反应、同学的笑,这都是他的一种感觉(感觉是大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把这种感觉当成了事实,产生错觉(错觉是在特定条件下产生的对客观事物的歪曲知觉,这种歪曲往往带有固定的倾向),进而产生晕轮效应――夸大、泛化了错误的认知。这是他内在原因起作用,正因为他很在意别人的评价,才会形成如此的感觉。同样,这也是情绪、认知、行为三者间产生了互动关系,他有这样的想法,就会有这样的情感体验,负面影响强化了错误的认知,并且强化了错误认知的关注行为。于是,“害怕――紧张――苦恼――心烦”。这种精神交互作用导致恶性循环,将他推入了难以挣脱的痛苦漩涡,这正是他所应该改变错误认知的关键所在。
由于他的行为表现,没达到一定严重程度,可以直接进行放松――紧张交替想象系统脱敏。咨:请闭上眼睛,现在开始想象,你一个人躺在海边的沙滩上,沐浴着温暖的阳光,心情愉快、舒畅……是不是很放松?求:点点头。师:这时你把画面切到课堂上,老师现在提问你回答一道数学题,你站了起来……你感觉到紧张的话伸指示意一下。求:(伸指了)我害怕,我不敢说话。师:你现在放松,想象刚才的海边沙滩上……是不是感到放松了?求:(点点头),再继续想象课堂上站起来(反复进行十几次的脱敏训练,缓解了他的紧张焦虑情绪)。
第三阶段主要任务:巩固辅导效果;增强自信心;缓解紧张情绪,消除“口吃”症状。成为一个乐观、悦纳自己的人。
第五次辅导,时间:2010年4月26日。
方法:会谈法、行为疗法
四、辅导效果
第六次辅导,时间:2010年5月3日。
方法:会谈法、心理测验法。
经过辅导,各方面指标都趋于正常,基本不出现“口吃”现象。
自我评估:我现在与同学关系相处良好,课堂提问没出现“口吃”,发言比较积极,考试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上课注意听讲,主动发言,积极参加活动并主动与老师交流,成绩明显提升。
半年后,求助者情绪情感状态良好,取得了优异的成绩,还被评为“三好学生”。
参考文献:
关键词:换位思考法高职辅导员运用
中图分类号:G64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1578(2015)03-0041-01
1引言
随着高职院校规模的不断扩大,高职院校的学生也在逐渐增多,为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高职院校辅导员的工作至关重要,通过思想政治教育,让学生逐渐形成正确的自我评价与自我认识。高职辅导员工作的高效性要积极运用换位思考法,从而促进思想教育的有序开展,实现日常管理的高效进行。
2换位思考法对于高职辅导员工作的重要性
在高职院校,对于学生的管理主要是依赖于管理人员,即:辅导员。在管理过程中,辅导员是管理的中心,有一定的权威性,此时,辅导员和学生是管理和被管理的关系,此时管理存在诸多的问题。辅导员的管理理念与管理标准具有单一性,未能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与具体特点进行管理,导致管理的效果甚微,同时,学生对管理存在较大的排斥心理,影响着管理的有序开展。
高职辅导员在工作中运用换位思考法,与学生能够进行及时的沟通和交流,从而更新了管理的理念、丰富了管理的方法、优化了管理的标准等,在实际工作过程中,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并且树立了服务于学生的理念。
换位思考法对于高职辅导员而言是重要的,通过角色换位,从而实现了对学生心理活动的了解与认识,从而利于管理问题的有效、及时解决,利于思想政治工作的有序开展[1]。
3换位思考法在高职辅导员工作中的运用
3.1解决矛盾
运用换位思考法,高职辅导员能够对学生的具体情况与各自特点进行了解与掌握,进而认识到了学生的实际需求。此时,高职辅导员将以学生为中心,根据学生的视角,调整自身的管理理念与管理方法,运用学生易于接受的方法,与学生进行换位思考的沟通,在这一过程中,辅导员将对学生的需求有更加明确与深刻的认识,从而运用高效的方法实现矛盾的化解。
高职辅导员运用换位思考实现矛盾的解决,有着众多的案例,下面将对陈辅导员的案例进行分析。
例如:某高职院校英语教学过程中,任课教师为李老师,刚毕业于某重点院校,经过几个星期的教学后,发现学生的英语能力不足,不能适应教学的进度,李老师便对该班级的学生进行了评论,如:笨、蠢等。学生在知道此言论后,十分气愤,全班同学共同书写了投诉信,要求学校对李老师进行辞退处分。
面对学生与任课教师二者之间的矛盾,陈辅导员要对其进行处理,在工作中运用了换位思考法,对矛盾双方的心理活动进行了分析与了解,从而实现了对矛盾了有效化解。陈辅导员运用换位思考法对矛盾双方的问题进行了思考、观察与体验,从而得出了分析:对于高职学生而言,学生的英语基础具有薄弱性,同时学生具有较强的自尊心,对于任何教师的评价均十分注重并且也十分敏感,当学生知道李老师的恶意评论后,其自卑心理受到了较为严重的刺激,从而形成了李老师对自身不尊重的想法,于是出现了联名投诉的事件;对于李老师而言,在承担此班级英语教学之际,李老师具备一定的负责态度,但由于其性格的缺陷,过于急躁,同时李老师刚从学校毕业,工作经验不足,在此情况下,发现学生的学习效果未能满足自身教学的要求,于是才对学生进行了评论,作为新毕业的教师,其出发点较好,但做法不当[2]。
通过换位思考法,陈辅导员对于矛盾双方进行了客观的分析,并引导李老师与学生也进行换位思考,让双方以对方的角度进行问题的思考。辅导员引导学生认识李老师负责的教学态度与急于进步的教学心理,同时引导学生认识刚毕业教师工作的情况,一旦辞退,将影响李老师今后的教学与发展;辅导员引导李老师了解高职学生的实际情况与各自特点,同时引导李老师改变教学方法,使其教学符合高职学生的实际需求,进而实现李老师与学生二者间矛盾的化解,促进教学的有序开展。
3.2建设班级
班级建设对于高职学生而言是重要的,通过建设,能够增强学生对班级的认可度,能够促进学生对班级的归属感,从而为学生营造团结、友爱、互信的班级氛围,此项工作的开展对于辅导员来说是重要的,在工作开展之际,运用换位思考法利于班级的建设,主要是由于高职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较弱、自理能力不足,同时存在较强的自尊心、严重的自卑心等,面对此情况,辅导员要与班级干部进行及时的沟通与交流,并积极运用换位思考法,根据班级学生的具体情况与各自特点等制定相应的学习目标、活动规划与成长计划等。
辅导员在建设班级之际,要鼓励每个学生积极运用换位思考法,从而实现学生间矛盾的解决,促进班级建设的快速开展。在此过程中,学生能够互助互爱、平等相处、相互尊重,进而利于集体理念的形成,利于学生友谊的建立,最终为班级建设营造良好的氛围、奠定坚实的基础[3]。
4结语
综上所述,换位思考法对于高职辅导员来说是重要的,通过此方法的运用,能够提高辅导员的管理能力,能够促进辅导员思想教育工作的高效开展,文中主要介绍了矛盾解决与班级建设中换位思考法的运用,二者均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王颖.新时期高职院校辅导员工作创新的思考[D].四川师范大学,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