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事业单位;企业;会计准则;趋同
一、研究背景
是否以营利为主要目的是事业单位与企业最重要的区分标志,但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完善,事业单位也不可避免地受其影响。譬如经营性的类似电影制片厂、体育馆、出版社等都改制为企业,对于部分未改制的事业单位也参照企业运营。在事业单位运作整体向企业靠拢的同时,其会计准则也向企业靠拢,不过两者之间依然存在很多差别,需要求同存异,如会计确认计量的基础不同,会计平衡等式不同,财务报表表现形式的不同,会计人员发挥职能的不同,等等。这些不同点都需要事业单位会计准则向企业单位靠拢时找到一个平衡点。
二、事业单位与企业在会计准则方面的差异
(1)会计确认计量的基础不同。在日常工作中,无论事业单位或企业都必然会产生收支业务,而在业务确认计量上,企业采用权责发生制,即资金的收支确认是当业务实时发生了才做会计处理。如3月底缴纳一季度的水费400元,这400元并非3月份的支出,而是需要分3个月分摊入账的。而事业单位更多的采用收付实现制(也称现金制),这种会计计量基础就只看资金的收支时间,按这个时间入账,像之前水费问题,就只需在3月记录水费400元,而1月、2月没有水费支出。不难看出,这反映出收付实现制的一些弊端:每期的成本无法准确计量,1月、2月没有水费或者说水费完全相同显然是不科学的,也不能确认单位的实际资产与负债,很多单位的隐性债权债务在特定时刻是无法查询的。收付实现制的存在越来越不能适应体制转变需要。(2)会计平衡等式不同。事业单位资产所有权归属国家,事业单位的会计期末平衡等式为“资产=负债+净资产”。企业的会计平衡等式是将净资产替换成为所有者权益,这也是会计主体性质不同的反映,但实质上净资产可以等同于所有者权益。而事业单位会计准则和企业会计准则的会计要素有五要素和六要素之分,相比较于企业会计准则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利润的六要素,事业单位少了利润要素,而将其利润和损失放在了收入和费用中体现,显得较为笼统,尤其是对于改制后事业单位,资本利用的界限不明是不利于会计计量与财务管理的。(3)财务报表表现形式的不同。除了共有的资产负债表外,事业单位是不存在利润表的,取而代之的是收支明细表。收支明细表相对企业利润表简单许多,只需将事业收入减去事业支出和经营收入减去经营支出算出结余,每年年末结转,这对未改制前主要依靠财政拨款运营的事业单位还是比较适用的。但是事业单位的财务自扩大和自负盈亏后,原有的财政拨款比例大大降低,经营收入支出对应增加,不能单纯地靠收入减去支出算出结余那么简单了,要考虑到像营业外支出和收入、营业费用、管理费用等方面,正如企业多步式利润表,划分细致地区别营业利润、利润总额、净利润。实际上,1998年预算会计制度改革时,对收支明细表“结余”这一要素是否设立存在过很大的争论,持反对意见的学者认为结余不够细分。(4)会计人员发挥职能的不同。由于事业单位性质的特殊性,事业单位会计工作人员相对于企业来说工作职能单一,主动性不高,思维僵化,从而导致事业单位会计信息质量不高。在事业单位改制过程中,实施了单位财务自主和自负盈亏后,原有会计人员的工作思维模式必然无法满足单位会计信息质量的要求,参与市场竞争的事业单位也处于劣势。
三、事业单位与企业单位会计准则趋同可行性建议
(1)确立以权责发生制为主的会计计量基础。收付实现制在事业单位管理中确实发挥了监督现金与简单便捷的作用,不过随着事业单位改制的深入与企业长期实践证明,权责发生制相比收付实现制拥有更多的优点:权责发生制能够反映单位某一特定会计期间的利润与成本,评估出在此期间单位的运营成果。可以说能够评估出运营成果的会计计量基础,对于事业单位或企业的长期可持续发展都非常重要。至于对单位资金的掌控相对于收付实现制被弱化了这一点,单位可以采取制作现金流量表的方式予以弥补。总的来说,与收付实现制相比权责发生制更为优化,事业单位应该更多的采用这种方法。(2)会计六要素进一步代替五要素。在事业单位“资产+支出=负债+净资产+收入”这一等式中,为了更严格地对事业单位各项收支耗费进行监管,在原有会计基础等式上加入了动态化的支出与收入两项。这个等式对于前期的事业单位是适用且平衡的,但是对于企业和企业化事业单位,资产的收支就显得不够明确,因为单位运营中的利润和损失也会导致单位净资产的变化,而将其一律归结到收入与支出显然不合理。而在会计等式中运用六要素,既能够静态地反映单位某一节点财务状况的“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又有能够反映某一会计期间动态经营状况的“利润=收入费用”,将原有的五要素分化为六要素,使得各个要素更加明晰。更加细分的会计要素划分也将是事业单位会计准则的趋势所向。(3)由收支明细表到利润表的转变,财务报表同化。收支明细表同样也因为事业单位改制而逐渐显得落后,笼统地表现单位收入与支出,很难反映单位具体的运营情况。随着事业单位逐步参与市场竞争,收支明细表不能全面客观地对其运营状态充分反映,无法发现存在的问题与不足。而采用多步式利润表能很好地弥补收支明细表的缺点,通过对营业利润、利润总额、净利润的层层计算分析,单位能够很好地了解各个阶段资金收支情况,并针对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相应的调整并采取整改措施。事业单位与企业都应该更多地采用划分细则的多步式利润表,这样也能使管理层做出更科学合理的决策。(4)引导会计人员由记账到管理的过渡。随着事业单位改制与市场化竞争的日趋激烈,无论是事业单位还是企业,会计的作用都会更加重要,会计从业人员的工作直接影响单位会计信息质量,甚至影响着单位的可持续发展。所以管理层应该有意识、有计划地对单位会计人员开展再教育和提升培训,促使记账会计向管理会计转型,使会计人员充分参与到管理中来,为单位的发展提出专业性建议。随着事业单位改制与企业化,事业单位与企业在会计准则上的区别逐渐模糊并逐步趋同。首先是要确立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的会计计量,再将会计要素细化,从而影响会计报表的变化,其目的是让事业单位管理层能够更细致客观地了解本单位财务状况,从会计信息质量提高与单位可持续发展考虑,全面加强会计人员专业技能,发挥其管理职能。
参考文献
1.王姗婕,俆心梅.企业会计与事业单位会计的异同.经营管理者,2016(21).
一、深入贯彻上级人才工作会议精神,进一步加大实施人才强县战略的力度
1、完善人才工作机制,优化人才环境。县委、县政府十分重视人才工作,要求人事部门搭好平台、做好后勤、当好“人梯。为此,我们继续做好事业单位聘用制和人事工作。对387人进行了续聘和续聘人事,流动人员349人。县人才交流中心接收学生报到共331人,库存学生档案1785个(其中今年接收大中专毕业生400人),为学生推荐县外企业就业42人,县内民营企业就业71人。办理个人档案查阅服务近百次。
2、人才服务体系建设得到加强。今年,我们积极参加全省xx年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活动。为文教、卫生、民营企业等用人单位需求岗位264个。我县举办招聘会2次。今年我县文教系统事业单位面向社会从专科以上学生中公开招考聘用教师150人,卫生系统事业单位面向社会招聘40人,其他部分事业单位招聘10人,民营企业招聘9人。
3、人才教育培训工作取得新进展。一年来,我局加强了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培训,推荐了4名专业技术人员参加了市知识产权师资培训。举办了全县知识产权培训班,培训124人。做好了全县4963名专业技术人员知识产权知识考试。完成了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验证工作。
4、完善了人才评价考核体系。按照加快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的要求,我们加强了专业技术人员的职称评聘工作,评审初级247人,中级423人,高级73人。聘任初级227人,中级425人,高级71人。并对参加xx年度全省机关事业单位技术工人晋升技术等级考试的合格人员,中级174人,高级203人进行了评审,并办理了技术等级证书。我们还组织了专业技术人员参加计算机考试报名135人次,并为考试合格人员办理了证书。在做好了对专家的联系与管理工作的同时,我们也对全县高级专业技术人员进行了专项考核,发放高级专业技术人员津贴189500元。并推荐了2名高级专业技术人员参加市优秀专家的评选。
5、人才转化流动顺利进行。我们对新成立的县城管办和拆迁办的人员进行严格考试进入,参加考试人员共38人,聘用11人。通过公开考试县规划与建设执法大队保留20人,划转城管办执法大队23人。今年事业单位辞退13人,辞职20人,解聘1人,辞聘1人,从县外调进4人,调出县外24人(其中有2人考研)。事业单位人事工作总结
二、适应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要求,继续深化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
会计的体系及其分支,是在过程中形成的,是适应人们管理财务活动的需要而产生的。它反映着会计各个组成部分的内在联系和区别。从古到今,从我国到外国,会计历来是按其适用范围和核算对象分为企业会计和非企业会计的。企业会计是适用于农、工、交、商、等企业单位的会计,是用以反映和监督再生产过程中生产、流通领域的企业经营资金活动的。再生产过程中生产、流通领域的企业,基本上属于物质生产部门,处于经济基础领域,这些部门中的企业从事各项生产经营活动,提供社会必需的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并创造价值,在社会再生产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非企业会计,即我们所说的预算会计,适用于各级政府财政机关、行政单位和事业单位的会计,用以反映和监督社会再生产过程中分配领域、精神生产和社会福利领域的政府财政资金和事业单位业务资金的。作为非物质生产部门的财政、行政、事业等单位,不直接提供物质产品,处于上层建筑领域,它们从事各种业务活动,为社会生产和人民生活服务,在社会再生产中同样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企业和非企业的主要区别,就在于是否具有物质生产方面的职能,是否具有生产经营性。企业会计同预算会计的主要区别,则在于是否追求资本的保值增值,是否具有营利性。企业投资者投入资本以后,要求得到回报,企业终止时,投资者要收回原来投入的资本,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必须获得盈利才能维持其生存和发展。所以,企业会计要以营利为目的,会计的确认、计量、记录、报告都要围绕着资本的保值增值、所有者权益而展开。行政和事业单位进行各种公务活动,公益性、社会性业务活动,其出资者投入资金以后,不要求得到回报,这些单位一般也不会终止,个别单位终止时出资者也不一定都收回资金,它们在业务活动中有的无偿提供服务,有的虽有收费但也并非足额补偿,而是由国家财政提供全部或大部的资金。所以,预算会计要以社会效益为目的,会计的确认、计量、记录、报告都要围绕着社会效益而展开。非营利性是预算会计区别于企业会计的特殊性,也是预算会计各个组成部门的共同性。只有充分认识这一特征,才能明确事业单位会计必然归属于预算会计(非企业会计)的客观依据。1996年2月我国财政部的“预算会计核算制度改革要点”开宗明义指出:“预算会计是以预算管理为中心的宏观管理信息系统和管理手段,是核算、反映和监督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预算以及事业行政单位收支预算执行情况的会计,是我国两大类会计体系之一。”这一概括,为我们认识事业单位会计的地位,建立预算会计法规制度的管理体制指出了明确的方向。
二、事业单位会计的特征
把事业单位会计作为预算会计中的会计分支而单独制定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是这次预算会计改革的一个创举,它有助于适应形势发展而加强单位内部管理。其所以要确立事业单位会计的相对独立会计分支地位,是因为人人认识到在从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渡的过程中,事业单位会计发生了显著的变化。现阶段事业单位会计的特征主要有以下几项:
1.事业单位除财政拨款外还有自己的事业收入。
2.事业单位虽然以实现社会效益为宗旨,但却具有一定的经营性,并要实行经济核算,其事业收入和事业支出大都与业务活动相联系,可通过扩大服务规模、提高服务质量,实现增收节支,争取改善自身的运营条件。
3.事业单位虽然不提供物质产品,但向社会提供精神产品(即知识形态的产品)和劳务,它具有一定的生产性。、、文化、卫生等各种事业单位,大都属于第三产业中为提高科学文化水平和居民素质服务的部门(有人把这种提供精神产品和劳务的行业称为第四产业)。这些部门在社会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越高,智力劳动和智力开发的作用就越显著,物质产品再生产的发展就越依赖于精神产品再生产的发展。正是事业单位经济活动的特殊性,使得事业单位会计成为预算会计中的一个单独的分支。我们事业单位会计的特征,是为了按照其发展的客观有效地制定法规制度,使之更好地适应事业单位会计工作的需要。但是,这决不意味着事业单位会计已经企业化了,已经按企业会计的规则运行了。这是因为:
(1)我国的事业单位尽管资金来源渠道多样化,但其绝大多数还是以国家财政拨款为主,其他资金来源为辅,完全不需要国家财政拨款的还是少数,有些单位虽然能做到日常收支相抵,但重大工程项目依然要依靠国家财政扶持。事业单位的财务活动同国家财政资金之间存在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其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应该受到国家预算管理部门的指导和约束,而且其会计法规制度的建设应该与财政总预算会计制度的建设由同一部门进行,使单位会计与财政总预算会计很好地衔接起来。
(2)事业单位的性质及资金来源,决定了绝大多数事业单位的非营利性,必须把社会效益放在第一位。水利、林业、科学、教育、文化、卫生等事业单位提供的是公共产品,而追求利润必然会使其业务活动走偏方向。这里还要指出,一些单位虽然能够实现收支相抵后还有结余,但这是它们加强管理、量入为出的结果,绝不等于在主观上就是以营利为目的。把事业单位会计当作预算会计体系中的一个分支来进行法规制度建设,既照顾到事业单位内部管理的需要,又维护了预算会计体系的统一性,这才是正确的选择
。三、事业单位会计的定位
事业单位是我国特有的一个名词,我国民法通则规定,企业、机关、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都可以取得法人资格,从而确立了事业单位的地位,而在西方通常则采用非营利组织一词。我国的事业单位会计在内涵上近似于西方非营利组织会计,但两者又不完全相同。为了与国际会计惯例相协调,我们对事业单位会计的适用范围需要作一些具体。所谓事业单位通常可理解为不具有物质产品生产和国家事务管理职能,主要以精神产品和各种劳务形式,向社会提供生产性或生活性服务的单位。其范围习惯上涵盖较广,包括不同的行业和经济类型。从行业来看包括以下三类:
(1)科学、教育、文艺、广播电视、信息服务、卫生、等科学文化事业单位;
(2)气象、水利、农业、地震、环保、计划生育、社会福利等公益事业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