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点作文网

对企业财务管理的建议(收集5篇)

时间: 2024-08-06 栏目:办公范文

对企业财务管理的建议篇1

【关键词】企业;财务职能;核算型;管理型;区别;联系;转变

一、引言

在市场经济的发展中,企业规模与市场竞争力都有所扩大和加强。但是,企业若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中“脱颖而出”,就必须顺应市场,对企业进行改革。而在改革中,将财务职能由核算型向管理型转变是一项重点。企业应关注二者的区别与联系,做好二者的转化工作,以使企业的财务工作更能满足企业的发展需求。

二、财务职能由核算型向管理型转变的必要性分析

核算型财务职能主要侧重于针对企业的财务报表等基础信息来源对会计信息进行统计、核算与分析。其依据是我国现有的财经法规,主要工作是记账、报账、出具报表等基础性财务工作;管理型财务职能则是在此基础上继续结合企业的发展战略和未来规划等进行研究,并最终为企业管理者的决策提供可行性建议。记账、报账、出具报表等只是基础前提,预测、分析、控制、决策等是管理型财务职能的主要构成。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企业规模逐渐扩大,内部管理也愈加完善。在此背景下,以核算为主要职能的传统会计模式(核算型财务职能模式)无法对企业的未来发展做出判断和预测,已难以适应和满足企业的发展需求。财务管理需站在一个更高、更广的角度进行分析与评价,并对企业的决策提供建议。管理型财务职能模式应运而生。

三、管理型财务职能与核算型财务职能的区别与联系

1.管理型财务职能与核算型财务职能的区别

前文已述,二者的区别主要表现在具体职能和工作上。虽然都为财务职能,但二者本质不同。最明显的区别是“工作对象”。管理型财务职能的工作对象是企业的整体财务状况,通过对财务状况的分析,以财务分析报告的形式做出评价,并与评价中提出相关的财务管理建议。核算型财务职能的工作对象是企业的经营业务、收支、资金流动等具体的财务事项。在这些具体事项中,核算型财务职能主要是进行记录与计算,该职能并未延伸到企业的发展之中。

2.管理型财务职能与核算型财务职能的联系

二者的主要联系是核算型财务职能是管理型核算职能的前身,核算型会计工作是管理型会计工作的基础。管理会计在财务会计的基础上对各类财务数据以及非财务数据进行整合,从企业全局高度对财务状况、资金流转等做出合理的科学的建议。既运用了会计核算职能,也结合了管理学知识,综合制定出财务管理方案,对企业未来经济情况和发展状况等进行预测。

四、财务职能由核算型向管理型转变的有效性分析

1.目前我国企业管理会计制度有待健全

在市场经济的发展之下,我国各项规章机制逐渐健全与完善,企业的信息披露已成为一项政策要求,这无疑大大增加了企业的对外报告压力。在这种压力之下,越来越多的企业都将对外财务报告作为工作重心。侧重企业内部管理与发展的管理型财务职能被大大忽视。此外,管理会计在我国的发展相对滞后,很多思想与管理方式都是直接借鉴于西方国家的经验。不仅缺乏对我国国情的考虑,而且管理型财务职能和管理会计都没有国内的实际管理经验。整体导致管理会计制度的发展相对滞后,尚不完善。造成管理会计工作成为一种“形式主义”,管理型财务职能无从展开。

2.管理者受传统会计模式的影响较重,缺乏对管理型财务职能的正确认识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一个曲折的过程,传统的核算型财务职能早已在企业管理者和财务人员心理“根深蒂固”。管理型财务职能和管理会计工作的发挥与展开需要一个“过程”,并可能会受到各种制约和阻碍。此外,管理型财务职能需建立在核算型财务职能基础之上,记账、算账、出具报表等只是企业的一种基础性财务工作。对管理会计而言,这些工作只是一种“媒介”,借以了解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结合市场环境和行业情况等,对企业的未来发展做出综合性的评判与分析。然而,由于管理会计过于“宏观”,很多企业的管理者和财务负责人等始终无法清晰认识管理会计和管理型财务职能的重要性,很少会在企业决策等方面运用管理会计的财务职能。这种认识误区,导致管理型财务职能的发挥受到阻碍。

3.管理型财务职能未与企业实际相连,理论基础也不完备

虽然管理会计传入我国已有近10年的时间,但是其发展始终处于理论研究阶段,实践应用始终不足。同时,我国财政部等相关政府部门对财务会计的重视程度较高,并了一系列财务会计的规章机制。但是关于管理会计,却鲜有制度。而且目前我国并不具备“管理会计行业组织”,对管理会计的研究始终不完备,直接导致管理会计在我国的发展缺乏充实的理论基础,管理型财务职能的发挥也被抑制。纵观我国的各类高校,虽然很多学校的会计学科都开设了管理会计课程,但课程本身侧重于对西方管理会计理论的宣传与介绍,缺乏对我国企业的研究,最终造成管理型会计相关理论与实践相脱节,进一步抑制了管理型财务职能的发挥。

五、财务职能由核算型向管理型转变的策略探究

1.从工作内容上凸显管理型财务职能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的信息技术水平不断提高,传统的财务会计工作逐渐引入了电子信息系统和ERP等电子技术,财务人员的工作任务有所降低。在此背景下,财务人员应将工作内容有所扩充,应做好基础财务工作的同时,加入管理会计的内容,财务职能应实现核算型与管理型并存。对此,企业财务人员可以首先学习了解管理会计的知识构架,通过加强理论研究,结合自身企业的特点和性质,以及行业背景等因素,从企业发展战略等高度进行财务管理工作。在此其中,还应考虑非财务因素的影响,预测企业的未来发展前景。此外,企业财务人员还应注重对电子信息技术的运用,除了将其应用于基础财务工作的同时,还应注重提高数据信息的处理和分析能力,并对信息格式进行统一规范,更好的为企业发展服务

2.建立健全管理会计制度,并提高其权限

财务会计在我国的发展虽然经历了漫长时间,但是财务会计始终没有“实权”,无法对企业的经营决策等实施直接性“干预”,而仅是负责简单而机械的财务核算等基础性会计工作。管理会计与此不同。管理会计是为企业的发展规划与管理者决策等服务。因此,在重要性方面,管理会计要重于财务会计。但是目前我国企业的管理会计制度尚不完善,存在许多不足与漏洞。对此,建议我国企业应建立健全管理会计制度,并提高管理会计的权限。使其能够根据财务会计的处理结果,围绕企业的发展战略和要求等实施进一步的处理与调整。在此过程中,企业应赋予管理会计的相关人员相关权限,使其无须像传统会计模式实施“逐级汇报”,以提高工作处理的速度和进度。

3.调整与优化管理成本,实现财务职能的转化

在我国企业财务职能从核算型向管理型转变的过程中,势必会产生许多问题,需要及时调整与优化。其中,最需要调整与优化的便是成本问题。管理会计成本包括控制成本、责任成本、决策成本等。企业在促进财务职能转化的过程中,应积极调整与优化这三种管理成本。唯有做好三种成本的调整与优化,方能真正实现财务职能的转化。其中,控制成本是企业于发展中根据预算情况,依据考核标准对各指标进行分配,在此过程中所发生的成本即为控制成本。

4.加强预算管理,逐步推进核算型向管理型财务职能的转变

预算管理是企业财务管理乃至整个内部管理的前提与重心。因此,企业在财务职能由核算型向管理型转变的过程中,应注意做好预算管理工作。首先,企业应将预算管理不再仅视作一项财务管理的内容,应在预算管理工作中更注意对“管理”视角的把握,要更全面。此外,无论是财务会计,还是管理会计,收入与支出始终都是企业管理者应予以把握的重点。因此,管理会计应对每一笔资金的流入与流出都做好记录,并定期进行统一汇总与分析,尤其对每一笔资金的流出都要做出严格规划,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

六、小结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企业规模逐渐扩大,内部管理也愈加完善。在此背景下,以核算为主要职能的传统会计模式(核算型财务职能模式)无法对企业的未来发展做出判断和预测,已难以适应和满足企业的发展需求。财务管理需站在一个更高、更广的角度进行分析与评价,并对企业的决策提供建议。管理型财务职能模式应运而生。但是目前,我国管理会计的发展与管理型财务职能的发挥都存在许多问题,管理会计机制亟待完善。基于此,建议广大企业应重点做好以下工作:从工作内容上凸显管理型财务职能;建立健全管理会计制度,并提高其权限;调整与优化管理成本;加强预算管理。希望通过这些措施与手段,能够有助于我国企业的财务职能实现从核算型向管理型转变。

参考文献:

[1]杨海荣.探讨会计核算型向管理型的转变[J].现代商业.2013(32).

[2]段蓉.浅谈财务会计由核算型向管理型的转化[J].财会月刊.1998(04).

[3]叶洪侠.企业核算型会计转化管理型会计的思考[J].商场现代化.2014(03).

[4]张丽丽.谈由核算型转为分析型会计[J].冶金财会.2012(01).

对企业财务管理的建议篇2

【关键词】企业资产证券化;财务风险;风险评价指标;管理建议

一、企业资产证券化融资财务相关风险理论

(一)资产证券化理论

资产证券化是以特定的资产组合方式或特定现金流作为支持,在金融市场发行可用于的交易的证券的一种融资形式。它具有以资产来支持融资、结构性融资和表外融资、不会增加融资人资产负债表的规模的特点,并依据信用增级原理、风险评估原理和资产重组原理三大基本原理。

(二)财务风险理论

财务风险是每个企业都可能会面临的重要问题,财务风险的本质更确切的表现为一种微观经济风险,同时也集中体现出企业理财活动过程中出现的风险。具有客观性、全面性、不确定性、收益与损失共存的特征,是由于自然环境的不确定性、政治环境的不确定性、经济环境的不确定性、财务活动本身的复杂性、财务管理工作主体的局限性和经营者的道德风险所引起的。

二、企业资产证券化财务风险管理需要解决的问题

从理论分析中我们可以得出企业在资产证券化财务风险管理中需要解决:识别资产证券化财务风险、选择财务风险分析方法、建立有效财务风险评价指标体系和完善财务风险的控制制度四大问题。

三、企业资产证券化融资相关财务风险的评价指标体系

(一)评价指标的选取原则、选取方法和影响指标选取的因素

1.选取评价指标的原则主要有:敏感性原则、广泛性原则、可比性原则、综合性原则、可测度性原则、协调性原则、科学性原则、全面性原则和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原则。

2.选取评价指标的方法主要有:理论分析法、实证分析法、调查分析法和指标修正法四种。

3.影响指标选取的因素有:政治风险、法律风险和利率汇率风险三种。

(二)企业资产证券化融资财务风险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企业资产证券化融资相关财务风险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详见表1。

四、企业控制资产证券化融资相关财务风险的管理建议

(一)提高财务管理人员的资产证券化风险意识

企业进行资产证券化融资过程中如果涉及巨额资金,且过度损耗融资成本的话将会对整个企业的运营活动及资产的流动性管理方面产生不可估量的消极影响。企业在通过发行资产证券化进行融资的过程中,若果相关管理人员没有及时准确清晰地意识到资产证券化融资所带来的相关财务风险,就会给整个企业的资本运营、财务管理等活动带来极大的挑战。所以,企业必须从提高自身风险意识方面出发提高各个相关部门及相关管理人员的资产证券化融资风险意识,从而达到整个企业从基层到决策层对证券化实施的高度重视。

(二)完善企业财务机制

1.合理有效的“财务风险隔离”制度的建立

2.构建与企业资产证券化融资相关财务风险相适应的管理体系

3.对企业资产证券化的相关信息披露予以加强

(三)及时采取有效行动

当企业资产证券化财务风险指标体系发出高度预警提示时或出现财务风险时,企业相关财务风险管理人员应该立刻将该种情况汇报给企业高层管理人员以便决策者在最佳时机采取最佳的应对风险措施,从而控制风险。该建议的目的在于尽可能的避免企业资产证券化融资业务的失败。

(四)完善政府环境制度方面的控制

国家应制定有助于对企业资产证券化融资相关财务风险进行控制的会计规范,根据特殊的企业主体对其具体问题进行明确,严格合理整治监管格局,建立统一的监管环境;制定相应法律,明确企业资产证券化融资的会计处理流程,熟悉其具体的税目规定。发挥政府鼓励性政策的积极作用,大力发展安全透明的资本市场金融环境,对相关的法律制度进行不断完善等各种对企业控制证券化融资相关财务风险有重大意义的措施。

参考文献:

[1]袁艺鸣.企业资产证券化财务风险与风险评价[D].太原理工大学,2011

[2]杨舒林.资产证券化融资对我国企业财务的影响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08

[3]罗光兴.中国资产证券化相关问题研究[D].北京大学,2007

对企业财务管理的建议篇3

浅议低值易耗品的精益化管理

当前企业风险管理的探讨

浅谈血站业务档案的收集和整理

浅析企业应收账款管理中的风险控制

大学生网购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以杭州下沙高教园大学生为例

浅析90后大学生消费观

应用作业成本分配营销费用

建筑护结构保温隔热材料市场营销浅谈

企业应收账款风险的规避

会计稽核工作在医院财务管理中的重要性分析

关于加强我国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管理的认识

工业企业工程预结算审核注意事项浅谈

我国企业内部控制的建立与完善研究

我国现行统计制度方法存在的问题与改革浅议

浅析应收账款对企业经营的影响及风险化解对策

我国环境会计信息披露问题研究

浅析新会计准则对铁路运输企业会计核算的影响

论事业单位内部控制

企业会计风险防范制度的构建策略分析

如何做好会计职业判断

关于防范高校财务风险的措施

关于事业单位预算管理的研究

建立现代监管机制促进乡镇财政健康发展——对东港市乡镇财政管理方式改革工作的几点思考

有关企业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解决探讨

我国国有企业负债经营现状分析及解决对策

探析企业会计监督及企业会计监督弱化的原因

有关企业财务风险的探讨

浅析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在我国的应用

浅议企业应收账款管理

浅谈会计管理

浅谈我国管理会计研究的新动向

现代企业财务管理变革趋势分析

转移定价税收筹划涉税风险及化解

试论房地产公司财务成本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事业单位财务会计规范化的必要性与税法的差异

会计谨慎性原则的应用

公允价值计量模式相关思考与建议

企业集团财务公司建立应收账款池集中开展应收账款保理融资的模式探索

我国预算法存在问题的分析及政策建议

公立医院筹资方式问题探讨

对我国开征物业税的问题思考

浅谈企业财务报表分析

浅谈供电企业预算管理的现状及对策

浅谈债务重组准则变迁

电力企业无形资产当中的会计核算问题研究

论信息在企业财务分析中的作用

通货膨胀条件下企业理财对策研究

关于规范油田会计制度加强基础工作认识

加强成本控制提升高速公路公司财务管理水平

政府补助的所得税核算及纳税调整

浅析电力企业预算管理与控制措施

加强通信企业成本费用控制浅论

浅谈国际会计准则下企业集团合并财务报表的编制

浅谈现代成本会计管理的重要性以及应用

企业应收票据的风险管控

关于人留存问题的探讨

我国民办高校财务管理的相关问题研究

对企业财务管理的建议篇4

一、“营改增”概念界定

简单来讲,“营改增”就是将企业经营的营业税改征增值税。增值税指的是我国税务部门对境内出现销售活动、生产活动、维修活动等带来的增值额征收的流转税,而营业税则是税务部门对境内发生的应税劳务、不动资产与无形资产等转让销售产生的营业额征收的税收。“营改增”将营业税改收增值税,减少了部分重复纳税的环节,符合社会发展形势,符合深化改革的总体部署与重要决策,是加快税制改革的重要举措。“营改增”政策的实施,将调动各方积极性,促进产业与消费升级,并能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二、“营改增”政策的实施对建筑企业财务管理工作带来的影响

(一)对建筑企业的发票管理与使用工作有一定的影响

“营改增”政策实施后,建筑企业购置的材料、设备等固定资产可以通过购买时获得的增值税发票进行税额抵扣,若企业在这一过程中通过违反我国法律规定开具的增值税发票、伪造增值税发票等进行抵扣,将给国家税收造成巨大损失。因此,税务部门“营改增”实施后核查增值税发票时变得更加严格,对于使用伪造、虚开、非法出售或随意开具的增值税发票,将依照我国相关法律进行严格稽查。因此,企业的发票管理需要严格按照法律法规执行,避免因增值税发票管理不当造成的影响。同时,我国建筑企业和其它制造企业有着很大的差别,在材料和设备方面都更加的复杂,材料供应部门也存在着多样化,进而形成了数量庞大的增值税发票,增加了建筑企业发票管理的工作。根据我国税收相关规定,在收到增值税专用发票后,可于发票开具日期起180天内完成认证,并抵扣进项税,如果当期无法抵扣完,则可留待后期抵扣。在这种情况下,增加了发票管理的难度。

(二)对建筑企业财务分析带来的影响

对于建筑企业来说,其材料成本的下降,一定会对其营业成本带来相应的影响问题,其因素主要由于增值税中的进项税额能够抵扣的政策所引发的问题。在建筑企业当中固体资产购置账目金额出现减少情况,会将折旧费用整体降低,从而导致营业成本也受到影响而直线下降。对于以往的财务工作来说,会计人员都很明确营业税与增值税的具体处理形式,其两者的管理方式有所不同,而在实施“营改增”政策后,相关的营业税收额度与资产价值也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相应的调整与管理,对于企业的财务报表也应该进行改变,这就给财务文员分析工作带来一定的影响和问题。

(三)对建筑企业的风险管理产生影响

建筑企业的营业税与增值税在算法上存在明显差异,实施“营改增”后,建筑企业税制变化过程的衔接受到影响,财务人员在对业务清算的过程中,如果因核算方式混乱,将造成税款缴纳出现问题。企业在进行业务清算过程中应认真、负责、细心、严格,确保核算结果正确。这无疑给建筑企业的财务管理人员造成了更大的工作量,增加了财务管理工作的难度,也增加了企业财务风险管理的危险程度。

(四)影响财务会计相关工作

对于营业税和增值税的核算形式来说,两者具有不同的特点,在对营业税进行核算时,其形式相对比较简单容易,而增值税则恰恰相反,通过运用销项税额和进项税额进行税金的核实工作,而在营业税编程增值税后,在与税制进行衔接时会出现一定的难度问题,这就使得企业会计必须要经原有的业务全面进行核实,这不仅提升了工作量,也给财务工作人员带来一定的工作难度。对于“营改增”政策的全面实施,给建筑企业账务部门带来一定的工作难度,这也就要求企业财务会计人员必须具备较强的专业性才能完善整个工作内容。

三、在建筑企业财务管理工作中面对“营改增”政策的有效策略

(一)提升对政府最新政策动态的关注度

在我国还处在初始发展阶段时,“营改增”政策的提出对我国财政工作的影响是非常大的,由于我国现今的政策还欠缺完善性,因此?τ诮ㄖ?企业来说,必须要及时对国家和政府所提出的最新政策动态进行关注,在结合本企业的具体情况进行有效的完善,有效满足现今税收政策的改革要求,并且建筑企业也要经常与税务部门进行沟通,进而有效的了解和掌握国家所提出的最新政策或管理制度,因而根据其要求采取相应的管理措施和实施制度,从而有效的将建筑企业与财务相关的问题,这样才能为建筑企业的合法权益与经济效益提供有利保障,更好的推动企业稳定发展。

(二)建立高质量的建筑企业财务工作人员队伍

随着“营改增”税制的全面实施,这也提升了建筑企业财务管理工作难度,给财务管理人员工作提出较高要求,为了能够保障建筑企业财务人员在严峻的挑战下更好的开展相关工作,那么首先就要整体提升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以及专业能力,并制定完善的激励制度,提升工作人员工作兴趣和效率,还有建立健全的奖惩机制和考评制度等,进而更好的提升财务工作人员的专业能力以及整体素质,并保障工作人员能够拥有防范风险的能力,这样才能保障建筑企业在“营改增”政策实施下更好的发展和进步。

(三)对建筑企业发票管理制度进行有效完善

建筑企业为了能够更好地面对“营改增”政策的全面实施,就要对发票管理制度进行有效的改进和完善,首先,让企业内部人员整体提升增值税意识,并明确其重要性,并抵制增值税抵扣思想的出现,并且在使用发票时,必须要将详情全部标注在发票上,明确其时间与数量等。其次,要严格按照我国税法规定与要求,在采购之前,明确采购计划内容,并且要将应开具增值税发票供应单位名称和相关内容准备好,之后在根据实际情况对采购清单进行编制,保障后期工作能够顺利进行。

对企业财务管理的建议篇5

在市场经济环境中,中小企业在扩大就业、活跃市场、增加收入、保障社会稳定及形成合理的国民经济结构方面都起着难以替代的作用。因此,发达国家对中小企业的发展都很重视,并建立了较为完善的融资体系来帮助中小企业解决其发展过程中的资金“瓶颈”问题。相比之下,我国中小企业的融资状况不够理想,存在融资困难问题。借鉴西方国家的经验,结合中小企业的特点,笔者认为现阶段我们应重点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疏通股票融资渠道

股市行情的变动与货币政策和真实经济的关联是毋庸置疑的。但目前我国股市还仅仅是国有企业分散风险、筹集资金的一条途径,广大的中小民营企业则基本被排斥于股票市场之外。在过去“额度管理”的股票发行机制下,广大中小企业很难从相当紧张的发行额中分得一杯羹,高额的佣金成本和成本也使中小企业望而却步。因此,要疏通股市渠道,就应在继续发展主板市场的同时,积极借鉴和吸取西方国家发展股票市场的经验和教训,努力营造上市环境,为那些成长性较高,但规模较小,抗风险能力较弱,不适应主板市场要求的中小企业提供新的融资场所。

二、发展和完善投资基金市场

市场机制能确保资金的高效配置,它通过价格调节使资金直接流向需求者,并在保持流动性的同时,不断降低交易成本。我国居民储蓄余额现今已超过8万亿元人民币,这预示着我国投资基金市场的发展潜力十分巨大。众所周知,产业投资基金和风险投资基金可以通过市场的有效配置,为广大中小企业提供急需的资本性融资。其中,产业投资基金的投资对象,主要是参与市场竞争并已产业化的产业或企业;而风险投资基金则专投于尚未产业化的项目,或者是直接投资于技术人员或企业家,即种子投资。投资基金可以为中小企业提供上市前的创业投资,特别是商业模型好、技术含量高、成长性强的中小企业,更容易获得产业投资和风险投资者的青睐。因此,发展和完善投资基金市场,是弥补我国中小企业资本缺口的最佳选择。

三、规范地方产权交易市场

对于90年代初我国曾出现的某些区域性股票市场,由于市场极不规范,场外交易出现了很多问题,存在很大的市场风险,被国家责令关闭。目前应考虑在清理整顿的前提下,采取措施实现市场的制度创新,为中小企业的股权交易和融资开辟渠道。

四、建立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

当前基层银行不愿积极发放贷款的原因,与我国中小企业信用透明度不高、信贷担保体系缺乏、信贷风险难以分散和规避有很大关系。通过担保机构为中小企业融资提供信用担保服务,是解决中小企业间接融资的重要条件。

1.建立多种形式的担保机构。目前我国的担保机构多为政策性的,担保机构力量较为薄弱,而且各自为战,不成体系,难以更好发挥为中小企业融资的作用。为此,政府应加大对担保机构的政策支持力度,从市场准入、税收等方面提供支持。在资本金的来源方面,鼓励民间资本参与组建多种形式的担保机构,如商业担保公司和互助担保基金,形成以政府为主导、多种形式并存的局面。

2.成立再担保机构,降低担保机构风险。建议成立国家和省两极再担保机构,分担担保机构的业务风险。具体模式是:各种形式的担保机构直接面向中小企业,为它们提供融资担保,从银行获得信贷支持,同时,担保机构将所有的担保业务向省级担保机构申请再担保;省级再担保机构以对区域内的担保机构提供再担保为主要业务,同时负责对担保机构的业务监管和协调等其他事务,省级再担保机构还可以将其承担的再担保业务,拿到国家再担保机构申请再担保;国家再担保机构负责担保行业法律法规的制定、全国范围内的担保业务监管以及最终再担保。以此形成“一体三层”的担保体系机构、共同解决困扰我国中小企业发展的融资难问题,促进中小企业的发展。

3.对中小企业的担保合同进行保险,以减少和分散贷款风险。保险机构应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开发合同担保保险这一保险项目,为符合条件的中小企业提供贷款保险业务。当企业不能还款时,保险公司给予贷款担保机构或银行一定的补偿,以提高中小企业的信用程度。

五、加强整合,建立银企之间新型的战略伙伴关系

所谓银企之间新型的战略伙伴关系,是指由银行过去对企业单纯的资金支持,上升为对企业经营管理的全过程进行帮助和改进,它是金融资本与产业资本融合发展的具体表现,其核心内容是银行与企业相互依存,共同发展。发展中小企业的战略实施与我国银行企业化的改革,从根本上决定了银企之间必须重新整合,尽快建立性的战略伙伴关系。

从一些发达国家和地区来看,中小企业要想得到成功发展,离不开政府和银行的支持。美国、日本、韩国以及我国的台湾地区在这方面已进行了积极的实践,尤其是日本的主办银行制度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借鉴它们的成功经验,我国应考虑在中小企业中建立结合中国国情的主办银行制度,重建银企关系:

1.赋予银行更多的权益。

我国目前所实行的主办银行制度,与国外相比,在于银行对企业不控股,只是通过加强信贷管理和改进金融服务方面来建立银企关系,只规定了银行的义务和责任,很少提及权益。而且我国《商业银行法》明确禁止商业银行对企业持股。根据这一规定,银行与企业之间缺乏产权联系基础,银行只能作为债权人从外部服务于企业,很难改变企业内部人控制的现象。而银企结合的核心是要实现金融资本和产业资本相融合,双方资本互相流动。要实现这一点,一个较好的途径是银行实行股份制。在这方面可选择部分有潜力、成长型好的中小企业进行试点,允许企业与银行相互持有各自的股份。这样可以使银行超越一般债权人的身份,不仅可以促进银行集团化发展,更是解决现阶段银行不良债权、中小企业经营状况不佳的一种手段,密切了银企关系,有利于互相监督。

2.强化银行服务功能。

首先,要发挥信贷桥梁作用,促使科研单位与中小企业联姻,加大对中小企业的软投入。银行在与企业的长期合作期间,与众多的科研单位建立了良好的伙伴关系。如果能够发挥信贷桥梁作用,促进和鼓励科研单位同中小企业建立各种形式的联合,支持中小企业从大专院校、科研单位获得专利产品、科研成果和先进技术,指导中小企业根据自身实际上马“短、平、快、高、精、尖”项目,将有利于解决中小企业的技术问题,促进新产品的开发。

    【办公范文】栏目
  • 上一篇:能源产业发展(整理2篇)
  • 下一篇:温泉旅游市场前景(收集3篇)
  •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相关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