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点作文网

九寨沟旅游市场细分(收集5篇)

时间: 2024-08-10 栏目:办公范文

九寨沟旅游市场细分篇1

[关键词]旅游资源;开发

旅游资源开发对于发展旅游经济,促进落后地区文明进步等方面具有重要而积极的作用,但是,如果开发方式不当,其负面影响也不容忽视。对于旅游资源开发中的问题,我们可以从“公地的悲剧”中得到启示。“公地的悲剧”是美国学者哈丁在同名论文中提出来的。在哈丁所描述的模型中,有一个牧民们共同所有和进入免费且没有限制的草场。在这个草场生态系统中,牧场是公有的,奶牛是牧民们私有的。牧民们为了使个人的近期利益最大化都尽可能地增加自己的奶牛头数。但是,草场的载畜量是有限的,超过载畜量的奶牛会给草场带来损害,这种损害必须由全体牧民共同承担。牧民们增加奶牛饲养头数的结果就是使草场退化,直至毁灭。因此,这个模型的结论就是:虽然从近期利益来看,牧民们有收益,但是从远期利益来看,牧民们“损人不利己”,确实是一个“悲剧”[1]。

在“公地的悲剧”中,哈丁的简洁描述实际上提示了一个非常深刻的道理:众多微小的外部不经济行为所构成的集合,可以造成巨大的破坏,哈丁的“公地的悲剧”理论对于我们理解区域经济发展中旅游资源开发过程中一定要重视外部不经济的问题,是很有启迪的[2]。在旅游资源开发过程中,类似于“公地的悲剧”这类外部不经济现象是经常发生的。改革开放以来,有些地方政府为了局部利益和眼前利益,不顾全局,不顾长远,对旅游资源进行掠夺性开发,造成了部分资源的破坏。有的单位不按规划建设,乱搭乱建,严重破坏旅游环境;有的旅游区废物随地乱扔,恣意污染环境;有的在一个狭小区域低水平重复建设同类旅游产品,既浪费旅游资源,又分割客源市场。这些悲剧就是各区域市场主体在追求自我效用最大化时形成的外部不经济。

开发旅游资源,发展旅游经济,对地处西部地区、旅游资源丰富的四川省而言可以带来诸如促进农民增收、加快基础设施建设等众多的外部经济效应,但在旅游资源开发的同时,也不可忽视旅游资源开发给旅游资源环境的保护带来的负面影响。一是环境污染。旅游是一种个人的社会行为,对生态环境依赖程度较高,当众多的旅游者把旅游资源当做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财富去消费时,其认识上的差距和行为上的不当,就会造成旅游资源一定程度上的损坏和污染,加剧甚至激化旅游与资源、环境的矛盾,破坏甚至会摧毁区域旅游业。在许多景区,旅游者常常图一己之便,随手丢弃各种垃圾,造成环境污染;有的甚至偷猎珍稀动物、盗窃重要文物、毁坏景观建筑物等,给旅游资源环境带来严重破坏。一些生活在景区的居民由于缺乏环保意识,对自然资源掠夺性开采造成的破坏也令人触目惊心。二是文化冲击。很多到四川民族地区的旅游者,为的是了解当地独具特色的民风民俗,接触那里原生态的自然景观,以增长知识、陶冶精神,但是,随着四川民族地区旅游资源开发力度的加大,特别是商业行为的冲击,四川民族地区的特色文化日益受到削弱甚至面临湮灭的危险。旅游者的行为态度在不知不觉中冲击了当地传统文化、道德观念,旅游经营者出于利益的驱动可能会让服饰、歌舞、节庆和手工艺品等带上利益的色彩来迎合游客的需要,使传统生活方式受到影响。三是开发不当。目前,在开发利用中缺乏生态保护和环境保护意识,一方面造成旅游资源的过度开发和浪费,另一方面,又造成旅游资源开发的恶性循环,使旅游生态环境恶化,可持续发展受到一定影响”‘。如川西北高原及岷江上游的森林采伐过度,整个地区的水资源锐减,景区水位明显下降,部分景观已名存实亡。由于生态环境的变化,景区小气候已受到影响,不少特有动植物的生息繁衍已面临威胁。随着旅游业的开展,生活垃圾增多,且处理欠佳,容易造成二次污染[4]。四川在西部大开发中必须充分认识外部不经济行为对四川经济发展的破坏性和危害性,切实转变旅游资源开发方式,努力减少和避免旅游资源开发给旅游资源环境保护带来的负面影响,实现旅游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发展。

一、由粗放型向精细化转变

粗放型旅游资源开发方式本质上是一条低层次重复性的数量扩张的发展道路,造成旅游资源的严重破坏和旅游生态环境的不断恶化。一是低水平。有的地方旅游业缺乏总体规划,造成旅游资源开发存在特色定位不明,景区功能不清,资源开发失控、设施建设失衡等问题;有的地方对人文旅游资源的开发缺乏对民族、地域文化的深入考察,不少地区的人造景观粗制滥造,杂乱无章。例如平武白马藏寨景区,山门左侧建了一座高高耸立的长颈鹿塑像,右边是一个现代加油站,这二者与整个景观和气氛极不协调,与白马人的文化生态环境格格不入[5]。二是破坏性。有的旅游区的政府和企业为了本地和集体的利益,不顾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文化环境的实际承受能力,采取掠夺式的开发经营方式,以获取局部的短期的利益;有的把风景区当作野外游乐场和“吃喝玩乐综合体”进行开发,结果造成风景自然度、美感度和灵感度的下降,原貌严重受损,使那些传世数千年的风景区遭到破坏;有的景点所建的高层建筑、宾馆、发廊、桑拿等设施,往往与风景格调不和谐,破坏了景区的文化氛围。三是重复性。以九寨沟、黄龙旅游线上汶川、茂县、松潘、红原、理县等6县为例,在旅游资源开发上存在着随意开发、重复建设的问题。九黄线上的自然景区,无论是叠溪一松坪沟、大录神仙池;还是卡龙、牟尼沟等景区,如果单就某一个具体景区而言,都可以说美不胜收,但由于这些景区在地质地貌、海拔气候、自然风光、动植物资源方面与九寨、黄龙基本类似,属于同质性旅游资源,这些景区(点)既不及九寨沟、黄龙那样精美、典型,与著名,又与九寨沟、黄龙相距不远,重复开发这些景区(点)的结果是分流客源,分割市场,加剧竞争,浪费投资。

四川旅游资源开发方式要吸取粗放型开发的教训,走出粗放型开发的误区,实现由粗放型向精细化的转变。一要打造精品。克服县县搞开发、乡乡抓旅游的现象,认真贯彻四川省委、省政府关于培育旅游支柱产业的决定,重视和加强以品牌为主的旅游资源开发进程,树立大旅游观念,努力使旅游资源开发向规模化、精品化方向迈进,培育旅游龙头景区和拳头产品。二要丰富内涵。在不增加或基本不增加景点和景区外延的情况下,以艺术、文学、民俗、建筑、宗教、政治等文化因素为内涵,对原有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进行再开发,这既是旅游资源文化内涵

深层次挖掘的过程,也是旅游产品的更新过程和深层加工过程。以甘孜州为例,甘孜州是藏族传统三大区域(卫藏、安多、康区)之一——康区的核心和藏族三大古文化中心,是川滇藏三省区联手打造的中国香格里拉生态旅游区的核心区,自古为“茶马古道”的中心,是英雄格萨尔王的故里[6],要深入挖掘康巴文化内涵,推出民风民俗之旅、民间节庆之旅等特色旅游线路,做好“康巴狂欢节”、“国际赛马节”等大型节庆活动,打造康定情歌、茶马古道、格萨尔故里、德格印经院、丹巴古碉藏寨、泸定铁索桥六大文化旅游品牌。三是关注细节。细节决定成败。四川一些景区(点)给外地游客留下不好的印象,并不是景区资源不吸引人,而是人性化考虑不够,对细节关注不够,引起了游客反感,破坏景区形象。要按照旅游星级厕所标准新建和改造好景区(点)厕所,解决好景区(点)厕所的水源和排污问题;要建好景区(点)游道、桥亭和休息凳椅,让游客既能安全游览观光,又能适时休息调整;要完善旅游标识和警示标牌,方便游客游览和提示游客遵守相关规定;要建设无障碍通道和各种紧急救援机制,方便残疾人旅游,妥善处理各种突发事件,真正把四川旅游区建成文明安全旅游区。转二、由单点式向系统化转变

四川旅游资源开发起步较晚,各地普遍缺乏科学合理、协调发展的旅游发展规划指导,在旅游资源开发上存在随意开发、遍地开花的问题。有的地方只从自己狭小的市场半径认识自身的资源优势,只要属于旅游资源就竞相开发,几乎三州地区县县搞开发,都在发展旅游,这种同类资源的单点式分散开发,既无鲜明特色,又无规模效益;既浪费了资金,又破坏了资源;既分流了客源,又分割了市场,造成景区竞争加剧,游客无所适从。

四川旅游资源开发方式要吸取单点式开发的教训,走出单点式开发的误区,实现由单点式向系统化转变。一要统筹规划。要在各市州、区县做好本行政区旅游发展规划的基础上,突破行政区划的界限,按照旅游经济区域的划分和旅游线路的形成,上级政府要统筹协调各方,制定旅游资源区和旅游经济带(线)总体旅游规划,对旅游资源具有同质性、旅游经济具有关联性的相邻空间范围内的旅游景区(点)在开发上的轻重缓急、旅游服务设施的空间布局、旅游行业的协调管理、旅游产品的联合促销等内容进行合理部署、有序安排,以避免单点开发导致低水平重复建设和资源破坏、资金浪费,实现资源整合,发挥资金最大效用。二要联动互补开发。联动互补开发模式是利用中心景点的较高知名度,进行旅游资源的滚动式开发,形成聚集规模经济的旅游资源开发利用模式。中心景点之所以在众多的旅游吸引物中处于中心地位,在于其一般同时具备资源的稀缺性、垄断性和市场号召力,中心景点既可以是旅游资源、旅游产品开发的“龙头产品”,也可以是景区开发的“中心产品”,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在于中心景点享有较高的知名度,能够产生较强的品牌效应。联动互补开发模式的实现,能够充分利用中心景点的品牌效应,以无形资产辐射带动有形资产的互补式聚集,起到以热点促冷点的效果,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形成区位规模经济[7]。当然,联动互补性开发切忌近距离重复建设和小范围项目雷同,切忌不顾环境容量的超负荷开发,为避免联动互补开发模式下的过度聚集现象,地方政府必须依法运用行政、经济和法律手段对聚集规模和聚集结构进行控制和调整。以阿坝州为例,要重视和加强以九寨沟、黄龙品牌为主的旅游产品系列化开发进程,在努力把九寨沟、黄龙培育成为四川省的国际旅游拳头产品的同时,充分利用九寨沟、黄龙的品牌效应和市场影响力,围绕自然生态和民族文化两条主线,促进九黄沿线民族地区旅游资源的互补开发和旅游经济的错位发展,使九黄线民族地区旅游产品形成功能互补耦合效应,既减轻九寨、黄龙中心景点的游客压力,又让周邻其他景区达到客源分享效果,既形成了聚集规模经济,又避免了简单重复开发。三要合理配置资源要素。旅游是吃、住、行、娱、游、购六大要素的统一体,发达国家国内旅游收入中“吃、住、行”与“游、购、娱”基本上各占一半,而四川旅游业仍以“吃、住、行”为主,“游、购、娱”的比重还低。据2001年国内旅游者在川人次花费及构成统计表明:国内旅游者在川“吃”占17.4%,“住”占25.8%,“行”占19%,而“游”仅占8.6%,“购”占14.4%,“娱”占6.1%[8]。四川在旅游资源开发中要克服就景区说景区的单向思维,认真研究六要素的合理配置和有效组合。要加快旅游交通路网建设,尽快改善通往景区的支线公路,重视和加强信息传输方面的基础设施建设,切实解决景区的可进人性问题;要重视和加强对旅游商品的开发、生产和销售,组织专门力量去设计和开发有民族特色、地域特色和时代特色的旅游商品,精化工艺,改进包装,提高旅游商品的附加值和竞争力。要加快景区宾馆、游乐等配套设施建设,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精品文化演出,挖掘四川地方美食文化,让游客游在四川、乐在四川。

三、由简单化向生态化转变

四川旅游资源开发过去在不同程度上存在简单化现象,有的地方缺乏旅游规划,打着“边开发边规范”的旗号,实则进行破坏性开发;有的景区在开发过程中,不重视人文内涵的保护,致使随着景区开发,当地原有的民族文化被迅速破坏;有的地方在开发过程中乱砍乱伐,致使景区森林采伐过度,景区水位明显下降,生态环境发生变化,上述现象近年来有所改观,但并未完全杜绝。四川旅游资源要吸取过去曾经走过的简单化开发路子,实现由简单化向生态化开发方式的转变。一要严格保护。生态环境学有关环境容量的理论研究已经表明,一个旅游地区(点)游人的增加或超量进入,必然导致旅游服务设施超载,废弃物、污染物以及对旅游区(点)生物种群干扰现象的增加,造成生态环境质量的下降乃至恶化。旅游区(点)的旅游资源会受到破坏,造成吸引力锐减,并逐渐衰亡。为此,四川生态旅游开发过程中,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减轻旅游地的生态环境压力,达到将游人分流的目的,以维护旅游地生态平衡。二要科学开发。四川旅游资源开发必须坚持生态旅游资源科学开发的原则和思路,做好总体规划与区域规划。其中的重要环节,是在规划阶段对各项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进行客观评价,既要考虑旅游资源开发建设、合理布局设施和维护生态平衡等,又要紧密结合区域所在的重点发展目标、相关行业配套,减少在实施项目中的盲目性、局限性及不必要的损失,求得科学与协调发展。三要持续发展。为了保证生态可持续发展,四川旅游资源开发必须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和思路,对景区进行功能分区,坚决执行“区内游、区外住”的布局原则,以达到有效控制和减轻污染的目的。缓冲区和核心区内不能修建任何餐饮及住宿设施,以减少对生态旅游区的污

染和破坏。加强旅游区(点)及周边生态环境建设,如加速实施绿化工程,提高植被覆盖率;抓好天然林保护工程和退耕还林(草)工程,建立绿色天然屏障,从而改善生态大环境,实现生态良性循环[9]。四要生态与人文并举。就四川的生态旅游资源来说,体现于自然层面的地域特点和体现于人文层面的民族文化特点息息相关,并存在结构性的内在联系。自然负载了人文,人文渗透于自然,并经自然而得以体现,二者相互依存,相得益彰,共同营造出四川境内的生态旅游资源不同于其他地区的一种特有氛围。四川旅游资源开发必须坚持人文与自然有机结合。

四川旅游资源得天独厚,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开发旅游资源,发展旅游经济是四川变比较优势为竞争优势、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的现实途径。因此,既要提倡大力开发旅游资源,积极发展旅游业,在发展中提高发展质量,又要强调在资源开发中,坚持保护与开发并重,转变旅游资源开发方式,合理开发,优化利用。对多数旅游资源富集且具备发展条件的地区,应通过积极开发旅游资源、发展旅游业促进旅游资源保护;对少数生态环境脆弱、敏感的地区,实行封闭式的保护管理。切实做到有能力开发的就要很好地开发,暂时没有能力开发的,要很好地保护起来,等待后人去开发。那种绝对的保护、所谓纯自然主义的方式,既不利于环境与资源的保护,也不利于旅游业的发展。所以,四川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应该和谐地结合为一个整体指导思想和行动方案,以发展为前导,以保护为支撑,既使当代人脱贫致富,又把青山、绿水、蓝天留给子孙后代,这才是真正的、完整意义上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美)C·哈丁.公地的悲剧[J].科学,1968.转引自[美]H·范里安.微观经济学:现代观点[M].北京:三联书店,1994.714—718.

[2]曾坤生.生态旅游消费与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J].改革与战略,1997,(4).

[3]傅岳瑛,刘琴.我国西部生态旅游的现状和开发建议[J].地理学与国土研究,2002,(2).

[4]《九寨黄龙一线民族地区旅游业及其资源开发研究》课题组.关于进一步发展九寨黄龙一线民族地区旅游业的意见建议[J].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7).

[5]李左人.四川民族地区文化资源保护与旅游开发对策研究[J].中共四川省党校学报,2004,(3).

[6]何志华,王康,陈晓莉.浅析甘孜州旅游资源开发[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5,(4).

[7]陈实.旅游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模式设计[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5).

九寨沟旅游市场细分篇2

星期一

天气

明天,爸爸就要去九寨沟旅游了。我也想跟他去,爸爸说太累了我撑不下来。经过我的再三请求他才勉强同意了。他又给旅行社打了电话,旅行社也同意了,我高兴地欢呼起来!晚上,妈妈给我收拾东西,让我早点睡觉,可是,我躺在床上怎么也睡不着。

2002年8月6日

星期二

天气

昨天也不知道什么时候睡着的,早上三点半爸爸就喊我起床了。我揉着眼睛跟爸爸下了楼,旅行社的车在楼下正等着我们呢。上了车便向郑州方向开去。一路上,导游给我们讲笑话、猜谜语,我一点儿都不困了。

八点,我们到了郑州火车站。吃过早饭,我们便上了去成都的火车。这是我第一次坐卧铺车,每排座位有三层,我和爸爸的是最下层。我感到很好玩,在爸爸和同行的伯伯、阿姨说话时,便爬上爬下的玩个不停。

2002年8月7日

星期三

天气

小雨转阴

上午11点左右,我们到了成都。下火车时,下起了小雨。导游把我们安排住在了一家宾馆,听爸爸说是三星级的。我还从来没住过这么高级的宾馆,里面干净、整洁又漂亮,地板都能照出人影来,连开门都不用钥匙,听爸爸说叫IC卡。

下午,我们先围着成都转了一圈,欣赏了它的城市风光。接着我们又去了武侯祠和杜甫草堂。在杜甫草堂,我们观赏了杜甫的茅草屋,欣赏了杜甫的诗,我还摸了摸杜甫塑像的手。听导游说摸摸他的手可以沾上他的灵气,能写出好文章。

2002年8月8日

星期四

天气

阴转小雨

今天,我们去游览峨眉山,听说山上有很多猴子,我更感兴趣了。我们从万年寺停车场坐索道上了万年寺。我还是第一次坐索道呢。我和爸爸坐进一个像笼子似的车厢,车厢先滑行了一段就离开了地面。人在半空中,真吓人!后来爸爸把我揽在怀里才不那么害怕了。在爸爸的指点下开始欣赏四周围的景物。四周全是绿葱葱的山,加上山间白云环绕,真漂亮!往下看,便是很深的山谷,还是让人挺害怕的。

游了万年寺,我们便去了清音阁。一路上的台阶既陡又滑,同行的李阿姨走到半路就累得快走不动了,可我一点儿也没感到累。还没到清音阁便听见了轰轰的水声。因为太想去看猴子,我和爸爸在清音阁没停就去了猴区。我们给猴子准备的桃子、糖块、火腿肠等,可是管理人员不让带,只好寄那儿了。进了猴区刚看到一只猴子,我就赶紧给它合了个影。就在合影时,它突然摘掉我的帽子跳到树上去了,无论我怎么喊它都不下来。往前走,我们又看到了一只很大、很壮的猴子,听管理人员说那是猴王,很凶,不能惹它。我吓得赶紧走开了。走了不远,我么又看见了一群猴子,小猴子趴在妈妈的肚子上,猴妈妈无论是跑、跳,还是上树,小猴子都掉不下来,真有趣!我偷偷扔给它们几个果冻,它们抢到后便又剥又咬起来,而没有抢到的猴子只好在旁边眼馋。

不知不觉到了下午五点多,导游催我们回去了,我们只好依依不舍地离开了峨眉山。

2002年8月9日

星期五

天气

多云

今天一大早我们就向九寨沟出发了。由于昨天睡得晚,又有点累,上车不久我就睡着了。当我醒来时,只见汽车在半山腰上爬行,旁边便是很深的山沟,很吓人。我问爸爸快到了吗,爸爸说早着哪,到天黑也到不了。哇,这么远!

吃过午饭,导游说我们将要翻过一座三千九百米的大山时,只见公路盘曲而上,汽车在云彩里钻来钻去,一不小心就有翻下去的危险。山下的岷江成了一条白线,司机开着也十分小心。就这样我们在山里钻了一天,天黑的时候住在了川主寺,听说离九寨沟还有一百多里哪!

2002年8月10日

星期六

天气

阴转小雨

九点多我们到了九寨沟。买了门票便坐沟内的观光车进沟了。

听导游说九寨沟的主要景点集中“丫”字形的三条沟内。我们先去了左边沟的最远的景点——长海,然后在返回的路上游览起它的景点。一路上只见山间的溪水全是蓝色的,哗哗地向山下流去,而激起的水花却是白色的,真奇怪!听导游说“九寨归来不看水”,九寨沟的水太美了,也太奇妙了!一会儿,我们便到了长海。长海真大,水又清又蓝,加上周围各种颜色的树叶的衬托,可漂亮了!我照了好几张相,其中还有一张骑牦牛的哪!接着,我们又去了五彩池、熊猫海、孔雀河、珍珠滩瀑布等地方,给我印象最深的要数珍珠滩瀑布了。它有二百多米宽,五十多米高,水流从上面落下来,发出轰轰的声音,像一大幅白布挂在那儿一样。站在瀑布脚下,细细的水珠飘下来,落在衣服上,湿湿的、痒痒的,真舒服!听说《西游记》的片尾就是在这儿拍的。

游完了九寨沟,我没有看到一点儿垃圾。这儿的人们和游客都很注意卫生,很注意环保,才使九寨沟这么美。

2002年8月11日

星期日

天气

阴转小雨

吃过早饭,我们便向黄龙出发了。途中我们又翻过一座四千一百米的高山。十一点,我们到达了黄龙。那儿可真冷啊!爸爸给我租了一件大棉袄便登山了。

第一个景点是迎宾池,只见大大小小的池子连成一片,池水五颜六色,可捧起来又什么颜色也没有,太奇妙了!接着我们又到了金沙铺地,整个山坡像铺了一层金子,金黄金黄的,连溪水也被染成黄的了!到争艳池的时候,同来的刘伯伯和李阿姨感到憋得慌,不愿爬了。再看周围的人,好多都背着氧气袋。我既没感到累又没感到憋,和爸爸一起向最高的五彩池爬去。经过努力,我们终于爬到了。这个池子比下边的任何一个都要大,都要美。我想看到这么美的五彩池,就是累点也值得。

九寨沟旅游市场细分篇3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和不足

(一)思想上有“满”、“怨”、“怕”情绪

“满”——大九寨管委会成立两年来,在州委、州政府的领导下,经过全体员工的共同努力,完成了漳扎镇改造、九寨沟沟口至九寨沟县城公路“三改二”工程以及黑水达古冰川、阿坝莲宝叶则、茂县营盘山、理县桃坪羌寨等景区景点的规划,达古冰川、莲宝叶则景区公路也将在今年完工,“大九寨”品牌的知名度和美誉度越来越高,项目融资也取得了实质性进展。这些成绩得到了州委、州政府领导的肯定,也赢得了群众的好评。面对这些赞誉,有时把上级对自已工作的肯定当作炫耀的资本,满足于现有的成绩沾沾自喜,有头脑不够冷静,盲目乐观,守成自满的表现。

“怨”——大九寨管委会按照州委、州人民政府要求,在对大九寨区域内景区进行规划、管理、开发、促销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但由于当前大九寨管委会的体制、机制等方面的问题,在履行管委会的职能上还存在诸多困难和障碍。因此,怨体制不顺、机制不活,怨环境不宽松,怨上级不理解,怨下级执行不力,怨个别县和部门不支持。这种思想的存在,使自己在大九寨的建设中有时有喘口气、歇歇脚的念头。

“怕”——随着大九寨各景区项目建设的铺开,在工程监管方面的任务越来越重,存在的问题日益突出。再加之国家对金融政策的调整,银根紧缩,项目融资的难度也越来越大,致使自己的胆子变小,调子变低,怕冒风险,怕出问题,脑子里困难想得多,对前景担忧多。

(二)工作上有性子急躁的表现

建设大九寨国际旅游精品区是一项全新的系统工程,没有模式可以参考。面对资源整合、景区开发、宣传促销、资本运作等全新的课题,加之景区建设任务重、头绪多、情况复杂,对如何“高起点、高标准、大手笔、快节奏”建设大九寨国际旅游精品区表现出急躁心情,对工作有时缺乏认真准备和周密计划,有时过于注重程序,缺少开拓创新精神。在处理问题时,有时脾气过于急躁,对下属的态度不够好,特别是当工作遇到困难时,更是心急如焚,恨不得来个“快刀斩乱麻”,缺少耐心细致、“和风细雨”。

(三)作风上有“坐着车子转”的现象

由于大九寨建设项目点多、面广、战线长,去年全年跑了万多公里,平均每天要跑近公里,就只有走马观花,“坐着车子转”。在实际工作中,布置安排得多,检查督促得少,特别是对大九寨项目建设中的一些重点、难点问题,比如项目融资、工程质量、工程安全、对外协调等方面存在的一些薄弱环节抓的力度还不够大。

二、存在问题的根源

通过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第一阶段全面深入系统的学习,对照反思自己,归根结底,我存在以上问题的种种表现都能从学习上和认识上找到根源:

一是日常工作中总是忙于琐碎事务、忙于工作,工作下来就感到身心疲惫,缺乏学习的钻劲和忍劲。学习缺乏系统性,深入思考不够,艺术修养、人生领悟方面的书看得多,理论知识、现代管理方面的书看得少。在学习内容上,有实用性但缺少前瞻性,为政治上的坚定和理论上的清醒、为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积极改造主观世界、为适应新形势、研究新问题、把握新规律、迎接新挑战等方面学习做得不够好。在学习目的上,觉得自己在工作能力、工作经历上都积累了一定经验,没有制定一套全面、系统的学习计划,缺乏锲而不舍的精神和与时俱进的时代品质。

二是学习上的误区自然导致了认识上的模糊。自己长期在党政机关工作,加之现已人到中年,有一种“万事求稳”的心态。特别是看到社会上发生的一些不正当现象,有时也有一种失落感。这种失落感会使人产生一种精神惰性,会给人一种负面影响,也会影响到自身工作中的价值判断。

三、今后的努力方向

通过查找不中,分析根源,结合自身工作实际,决心在以后的工作中做好以下几点:

一是坚持发展理念的创新,做到谋事想民。只有不断创新发展理念,才能在抓旅游建设中确保人民的利益。利益从广义上可分为全局利益与局部利益,全局利益通常是指党的利益、国家利益,局部利益则是指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党的利益和国家的利益即是人民的利益。因此,做到谋事想民就要认真履行自己的职责,在工作中勤奋、敬业、清廉、奉献,做到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局部利益服从全局利益。今年起我们将集中人力、财力、物力建设好达古冰川、莲宝叶则、桃坪羌寨等景区。在观念上要从注重景点建设向完善旅游要素市场建设转变,由产品单一性向产品多样化转变,不断拉长旅游产业链,使广大群众在旅游发展中得到更多、更好的实惠。

九寨沟旅游市场细分篇4

一是把做好“五一”黄金周工作与承办好四川省第二届旅游发展大会结合起来,要求各县、各景区要以做好“五一”黄金周工作作为承办全省旅游发展大会的一次大检阅。4月9日至14日,州委书记黄新初带领州委、州政府调研督查组深入松潘、九寨沟、若尔盖和红原各景区调研,解决导饰侍猓讲槌邪旃ぷ鞯那捌谧急腹ぷ鳌R笕莞飨亍⒏鞑棵乓σ愿扒惺底龊谩拔逡弧被平鹬艿母飨罟ぷ鳎嬲龅健敖】怠踩⒅刃颉ⅰ⒅柿俊⑿б妗蔽逋骋唬砸涣鞯木扒⒁涣鞯姆瘛⒁涣鞯慕哟印拔逡弧被平鹬埽衲?月在我州举行的四川省第二届旅游发展大会营造优良的环境、奠定坚实的基础。二是重点部署了全州道路交通安全、食品卫生监督、旅游市场秩序、宾馆酒店消防措施等方面的大检查。要求各县、各景区切实增强责任意识,要充分认识到今年“五一”黄金周阿坝州将迎来旅游人数尤其是境外游客量新高峰的现实可能性及接待等方面可能面临的压力,要认真分析今年我州旅游发展的新动向、新趋势,比如自驾车旅游对州、县旅游接待、服务等方面带来的新挑战。各县、州级有关部门、各景区要提早制定旅游接待、应急等方面的预案,作好思想、组织、措施等方面的准备。当前,由州级领导分工负责的全州道路交通安全、食品卫生、旅游市场秩序、旅游宾馆饭店消防大检查已全面展开,各项大检查坚持明察与暗访相结合,做到决不走过场,决不放过任何安全隐患。三是州、县假日办加强了黄金周旅游工作的领导,州委、州政府要求假日办各成员单位要切实履行好工作职责,既要各司其职,又要通力合作。“五一”黄金周期间,旅游、公安、交通、公路、运管、卫生、防疫、安办、消防等单位一律不放假,坚持24小时值班制度。州、县假日办和各景区要认真做好旅游信息上报、旅游预警报告工作,切实为领导决策服好务。五是树立“旅游服务蚁蚀溃堤”的危机意识,从每一个细节、细微处着眼,高度负责地搞好旅游优质服务。全州各景区、宾馆、饭店、机场及涉旅企业加强管理,切实搞好优质接待服务水平。加强了食品卫生监督检查,确保无食品卫生中毒等事故的发生。州级有关部门、旅游重点县、景区和涉旅企业提早做好各项工作预案,特别是提高了预防、应对、处置各种突发事件的能力,切实维护好游客的利益。州政府组织了旅游、工商、公安、物价、质量技术监督等部门对旅游市场秩序的综合整治,保障游客的正当权益。大力净化旅游景区的游览环境,严厉打击旅游购物欺诈行为,依法打击非法从事导游活动,规范旅行社经营和导游服务行为,重点查处“黑社”、“黑店”、“黑车”和“黑导”以及私拿回扣、索要小费、强迫购物等不正之风。严厉打击在游客集散地争夺“地盘”、“拉抢”游客和敲诈勒索等欺行霸市行为。六是自觉增强“旅游管理从细抓起”的责任意识,从小处着手,从细微抓起,切实把各项管理措施落到实处。从创建最大的国际旅游精品区的高度来认真研究州、县旅游如何宣传促销、开拓旅游市场特别是拓展境外客源市场,阿坝州近日已与北京市旅游局及北京五大旅行社团签订了合作协议,共同开拓海内外旅游市场,打造阿坝州旅游精品,“北京—九寨黄龙”直航航线也将于今年“五一”黄金周开通。>>>>州安排部署五一黄金周旅游责任编辑:飞雪阅读:人次

九寨沟旅游市场细分篇5

过去的三十年里,在这块960万平方公里土地上的变化可谓翻天覆地,瞩目的经济成就和越来越巨大的国际影响力令中国这个昔日大国的复兴在望。然而持续二十多年经济高速地增长所带来的环境承载压力也是历史罕见的,片面追求经济效益、粗放型的发展所产生的一系列环境问题已经开始越发严重地消耗掉经济发展的成果。毫无疑问“保护生态”和重视环境将是今后中国改革的共识。2007年的中共十七大报告将这种共识上升到国家层面:在报告中首次提出“建设生态文明”的理念,这是代表着“生态”这个以前多见于生物学领域的词将全面进入中国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1978年建立自然保护区的九寨沟也许是三十年来中国在生态保护所做的探索和努力的最佳见证者――在这被称为改革开放元年的年份,九寨沟才正式进入人类的视野。

发现九寨沟,被伐木声惊醒的童话世界

九寨沟位于四川省西北部的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境内,与甘肃省接壤。因沟内热西、尖盘、部郝、树正、热果、则查洼、荷叶、亚纳和盘亚9座藏族村寨而得名。群山环抱之中的一条蜿蜒约60公里的“Y”字型山沟谷地,大大小小118个海子(高山湖泊)星罗棋布地点缀其中,与原始的生态环境,一尘不染的清新空气和雪山、森林、湖泊组构成神秘、奇幻、美艳绝伦的童话世界――由于被厚厚的原始森林所覆盖,又有岷山的天然屏障,九寨沟这个世所罕见的美景在深山中躲藏了数万年之久,仅有寨子里为数不多的藏族同胞过着半农半牧、自给自足的世外桃源般的生活。长期以来,九寨沟内只有马道和山间小路,藏民们很少与外界交往,因而九寨沟一直鲜为人知。在《南坪县志・翠海》一节中,对九寨沟的记载只有一句话:“羊峒番部内,海狭长数里,水光浮翠,倒映林岚”。

直到1960年,号召支援边远的山区,由此平原一带的人们响应号召分别走进阿坝州,甘孜州及凉山州进行三线建设,开发森林通过林业来发展当地经济。于是,两个林场在1966年在九寨沟内相继建立,开辟人工道路,进行大规模的林小采伐,直到1978年四川发文禁止九寨沟砍伐,刺耳的伐木声在九寨沟整整响彻了十多年,生态环境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根据当时进入沟内进行考察的专家们描述,当时的九寨沟人工道路沿途都有丢弃的边角木材和码得整整齐齐的原木,青翠的山坡上残留有星星点点的树桩,而工人们依旧忙着砍倒一棵棵粗大的树木,在震惊于九寨沟绝世容颜的同时,这样的景象令在场的专家痛心不已。林场伐木的痕迹在今天依然可见,一个突出的例子就是沟口一带没有树林存在。

为保护蕴藏着丰富动植物资源和世界罕见景观的九寨沟,一些专家开始着手用各种方式向相关政府机构呼吁停止在九寨沟内的砍伐,同时进行妥善保护,尽快恢复九寨沟伐木而被破坏的生态环境。这其中,中国林科院院长,著名的林学家吴中伦教授是必须提及的名字,1975年他在对九寨沟进行细致而翔实的考察后感慨万分:“我曾到过欧美数国,也未见到有这样奇美的自然景色,必须很好的保护起来”,后立即上书四川省政府及林业部门,强烈建议要很好地保护这一奇美的自然景色。

1978-1984年:“生态保护”意识警醒

结束后的七十年代后期和八十年代初,是九寨沟单纯的保护期。1978年8月,中科院成都生物研究所在《关于建议在四川建立几个自然保护区的报告》中,提出了在九寨沟建立自然保护区的必要。此报告经中科院指示后,引起了四川省委的高度重视,省委指示省林业厅和中科院成都分院生物所共同制定,包括九寨沟在内的新建自然保护区的具体规划。

1978年11月30日有关部门下令停止在九寨沟采伐木材。1978年12月15日国务院正式下达文件,批转国家林业总局《关于加强大熊猫保护、驯养工作的报告》。以此为标志,九寨沟自然保护区正式成立。

1978年,对于在这年成立自然保护区的九寨沟而言有着凤凰涅磐般的重大意义,而对于整个中国而言,更是再也没有比“涅磐”更确切的词来形容中国发生的巨大变革:在九寨沟自然保护区成立两个星期后的12月28日,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在邓小平的主持下在北京召开,短短5天的会议,掀开了新中国一段光彩夺目又历经波折的历程。

此后,无论是中国大地和九寨沟的各种工作开始真正步入正轨:

1979年,进驻九寨沟的两个林场迁出;

1980年,九寨沟自然保护管理处成立;

1982年,国务院批准九寨沟为部级风景名胜区;

1984年,九寨沟风景区管理局成立,九寨沟正式对外开放。

短短5年间,封闭数千年的九寨沟开始向世人展示她不出世的容颜,而同样封闭多年的中国,好奇却又小心翼翼地打量或者被打量外面的世界。

这段时间的九寨沟,虽然经历了十多年的砍伐,但由于几年的封山修养,九寨沟完整地保持了原生态。根据南京大学教授张捷的回忆:开放之初的九寨沟,当地的旅游配套设施跟不上,每年的客流量仅有几万人次。游客到九寨沟,住宿还是以前伐木工人的招待所。张捷指出,那个时候的游客享受的才是真正的生态旅游,他们可以直接接触到真正的原始森林风貌,深入到森林的内部。他第一次进沟的时候,地面上有着厚厚的一层苔藓,保留了最原始的自然风光。这些在如今的九寨沟游览区域已经鲜见了。当时不仅自然风貌保持着原始的风光,就连当地人也保持着淳朴的民风,并不愿受到太多的外来打扰。

特别是在1979年9月,中国颁布了建国以来第一部综合性的环境保护基本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试行)》,把中国的环境保护方面的基本方针、任务和政策,用法律的形式确定下来,为其后陆续颁布的多部重要环境保护单行法规奠定基础。

1985年到2000年。光荣照不进现实

1984年以九寨沟风景名胜区管理成立为标志,九寨沟正式对外开放,游客数量增长很快。到1990年,进沟人数超过15万,其澳台游客数超过7D00人,九寨沟逐渐成为旅游业的新热点。这一方面自然是因为九寨沟有着世界罕见的景观所无比吸引人的魅力,另外一方面,则是经过几年的发展,中国经济开始复苏、并出现快速增长的势头,中国老百姓在解决温饱问题后,开始考虑游山玩水,中国的旅游业也正是这15年里,实现了飞跃式发展。

1992年,是九寨沟又一个重要的年份,在前一年九寨沟管理局收到了省建委转来建设部城建司30号文,国家把九寨沟列入了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报加入《世界自然遗产目录》的名单。九个多月后,所有申遗所需的申请书、电视片、幻灯片等

整套资料准备完成。1992年6月5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首席考察官,国际自然与自然资源保护联盟高级督察桑塞尔博士走进了九寨沟。根据当年专家陪同的人回忆,桑塞尔从九寨沟口到诺日朗,只看了一个序幕,就被九寨沟的奇景陶醉了。当他留连于树正群海情不自禁地说到:“这是世界上最优美、最神奇的自然景观,形态优美、色彩斑斓。”随同考察的世界自然与自然遗产保护联盟、国家公园与自然保护区委员会主席卢卡斯博士到了孔雀河景区时,深有感慨地说:“这里湖水的颜色太丰富了,有的颜色我在英语中一时找不到恰当的词语来形容。”

九寨沟对于专家们的称赞自然受之无愧。3个月后,九寨沟顺利入列世界遗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评估报告上列出了九寨沟成功入列世界遗产的两大因素:独特的美景,重要而濒危的动植物资源。这个人类观赏历史仅三四十年的景区,只用了十年的时间,成为全人类共同的遗产。然后,在1997年,被纳入世界人与生物保护圈。至此,九寨沟包揽了作为一个景区所能取得的至高荣誉。

然而,所有为九寨沟拿下世界自然遗产而欢欣鼓舞的人们,不应该忽略在颁给九寨沟“世界遗产”证书时专家的警告:“委员会应该对保护区正增长的人口及人为影响问题表示其关心”。

而此时的九寨沟旅游经济,呈现出爆发式增长:1984年,全年游客仅5000人,1995年的游客是15万次,1998年则为加万人次,而2000年更是超过100万人次,2004年每天平均游客就有7000人,高峰期达到九寨沟所能承载的最大游客数每天1.2万人。其别要指出的是1998年设立“黄金周”,每年的“黄金周”九寨沟皆人满为患,景区车队排成了长龙,堵车数个小时是家常便饭,有的游客在沟外排队排到夜里也没能进来,沟内沟外的旅馆均爆满,不少人睡在车上。

这个期间内,一直关注九寨沟的张捷教授,再次走进了九寨沟,作为一个专家发自内心对世界遗产的尊重与爱护,不免对九寨沟一些状况开始担忧。他回忆说,旅游者蜂拥而至,九寨沟内忙着修葺旧屋,平地起新楼,几百户人家都成了客栈,有的还建起了带“星”的宾馆,整个沟里竟然有5000多张旅客床位。水泥、石灰、瓷砖,马赛克、卫星接收器等城市化的设施遍布九寨沟。虽然有关部门早就要求九寨沟要“沟内游,沟外住”,但是很长时间九寨沟都处于“屋满为患”的状态。张捷教授说“1990年左右的时候,我去了一次九寨沟,确实很为当时看到的情景担忧。不讲规划的房屋大批出现,废弃的建筑材料随意堆置,土质和植被被伤害。宾馆饭店四周污水横流,垃圾丛生。水是九寨沟的灵魂,素有‘九寨归来不看水’之说。但九寨沟管理局的监测结果表明九寨沟的水体已经有富营养化的趋势,湖泊有沼泽化倾向。”

在张捷教授看来,关于“九寨沟将在20年后消失”的论点并非杞人忧天。

2001年――:进入生态文明的漫长旅程

2001年5月1日起,九寨沟管理局下令:景区内的宾馆饭店一律关闭,游客一律“沟内游,沟外住”。投资近百万元的跑马场也在一片责骂声中被拆除。管理局从每年的门票收入中拨钱给当地居民作生活保障费,同时安排当地人给景区打工。沟里1000多居民绝大部分都在景区内找到了保洁、护林、消防、票务等工作。有了稳定的收入,农民自觉地退耕还林还草,64000公顷的保护区,森林覆盖率恢复到63.5%。

从2001年7月1日起,九寨沟管理局又实行“限量旅游”,限制每天进沟的人数。所有旅行社都必须在网上预订,给沟内减压。为了避免游人直接践踏林区,九寨沟管理部门投资了数千万元在各景区建立起人行栈道,游人全部在栈道上行进,既能不受干扰地观赏美景,又可避免直接接触景区。为了满足游人接触自然的愿望,有关部门在一些次森林地带用铁丝网圈出一定的区域。

车辆不得进入景区,游客一律乘坐环保大巴。目前各候车点已安装了7个隔离栏,做到人车分离,有序排队上车。景区内还采用了不少国内甚至国际领先的环保设施――景区内原本是旱厕,游人的排泄物就地处理,现在28座生态厕所取而代之。这些环保厕所采用电子监控,自动更换保洁用袋,排泄物通过自动打包后,由专用清洁车运出景区进行处理,另外还有8辆车载式流动厕所。

原本在九寨沟沟内设有垃圾厂,景区内产生的垃圾就地埋在山里,这对九寨沟的破坏可想而知。诺日朗、火花海两座现代化污水处理厂启用,景区内的生活垃圾也一律运出沟外处理。管理局还委托四川省环境科学院制定了九寨沟环境保护规划和景区污染防治规划,建立了九寨沟环境监测站,开展水质、大气和噪声等监测。

    【办公范文】栏目
  • 上一篇:度假旅游市场分析(收集3篇)
  • 下一篇:辅导员办公室工作计划(整理2篇)
  •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相关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