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点作文网

应急救援(收集5篇)

时间: 2024-08-11 栏目:办公范文

应急救援篇1

关键词:直升机救援;应急救援模式;启示

前言:

直升机作为一种对起降场地要求较低的飞行器,同时具备操作灵活、速度较快的特点,十分适应应急救援活动的对交通工具的要求,所以在直升机诞生以后其在应急救援活动中的应用就贯穿了发展的始终,是直升机应用的一个重要领域,当前在我国直升机在救援领域的应用还处在起步阶段,如何发挥直升机救援的积极作用是我国应急救援领域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对国外应急救援模式的研究具有鲜明的现实意义。

1国外直升机应急救援的现状

在应急救援领域,直升机的优势是不容置疑的,其在应急救援活动中的应用不仅不受地形、地质问题的限制,而且有高速、高效的特点,如今已经成为各个国家普遍采用应急救援手段,而直升机在应急救援活动中的应用也经过了大量的救援实践检验被证明是一种能极大提高应急救援效率的方式。直升机在应急救援活动中可以执行灾情侦查、运救援人员和救援物资、撤离受灾民众和伤员、中继通讯、消防灭火、卫生防疫等任务。在一些发达国家对直升机应急救援的应用已经形成一种体系,对救援直升机降落的基地和关联的医院、救援部队等都有充分的考虑。

因为整理航空业的发达,美国拥有世界上最强大的直升机救援力量,包括美国空军、海岸警卫队、民用航空巡逻队、各州救援力量和社会力量在内,仅纽约一地的民用直升机就有2000架之巨。

俄罗斯同样作为一个航空大国,其在直升机救援领域实力也不可小觑,俄罗斯国家“紧急情况部”下属的空中机动救援中心,是专门负责紧急情况救援的,自身具备完备的紧急救援机构,同时在紧急情况下有权调动当地一切航空器参与应急救援活动。

2国外直升机应急救援装备体系特点

国外直升机应急救援装备体系主要具备以下特点:第一高度重视直升机救援,不遗余力的进行直升机救援装备体系的建设,据统计美国全境的救援直升机数量在8000架以上;第二建立了大量的直升机救援配套设施,在地域面积较小的国家直升机救援基本上可以做到15分钟到达,在地域面积较大的国家通过救援直升机降落地点的合理配置,基本上可以做到30分钟到达事发现场;第三,国外的整理航空领域开放程度较高,大量的地面航空服务设施对民用航空开放,可以提供精度极高的地面引导,保证救援直升机能够在各种条件下安全、准确的到达事发地点。

3启示

3.1我国直升机应急救援活动存在的问题

3.1.1硬件技术方面

当前我国的直升机在应急救援领域的应用存在的主要硬件问题有两个:一是直升机的数量问题、二是救援直升机的性能问题。直升机作为一种现代工业的结晶其对生产国家的工业基础要求较高,我国现役的大部分直升机都是从外国引进的,当前主力的直升机是从法国引进的直―9(海豚)和直―8(超黄蜂),以及俄罗斯进口的(米系列)虽然这些机型后期都实现了国产化,但是数量一直捉襟见肘。数量上的不足导致直升机只能优先满足军队的需求,当前我国救援直升机数量的不足,已经严重的影响了直升机救援的效果。

直升机质量方面也不容乐观,因为体型较小的原因直-9不适宜应急救援工作,当前应急救援工作主要由直-8变型机和俄罗斯进口的米系列执行,但是这些直升机的质量不容乐观。2008年汶川地震,救援队伍和军队奉命进入灾区救援。但是直系列和米系列直升机因为高空缺氧问题都无法有效的在海拔3000以上的灾区展开救援,唯一能在高原地区执行救援任务的只有上世纪80年代美国进口的民用“黑鹰”直升机,直升机的质量问题已经影响到其在应急救援活动中的应用效果。

3.1.2体制建设方面

在地域较广、直升机数量较少的国家,直升机应急救援也是可以开展的,但是需要有完善的直升机应急救援体制,对救援直升机的降落位置、转场位置,医院停机坪进行细致的设置,以体制的优势来弥补直升机数量的不足,在这一体制的建设领域我国还处在刚刚起步的阶段,体制还有待完善。

救援直升机作为一种民用航空器,在执行应急救援任务时需要有地面航空引导系统的引导,当前我国的民用航空领域正在逐渐开放,在对救援直升机的导航、引导等领域的发展还是比较缓慢的,阻碍了直升机在应急救援活动中的应用

3.2对我国直升机应急救援发展的建议

针对我国地域广阔、地形复杂、气候差异大的特点,在直升机应急救援的发展过程中,首先要解决的就是直升机的数量和质量问题,我国幅员辽阔、人口密集、自然灾害多发,应急救援的直升机绝对数量不可太低,所以应该提高民用直升机的研发和装备数量,同时针对我国特殊地区的极端环境,研制或者引进性能较高的直升机以保证对我国全境的直升机应急救援覆盖。

在体制建设方面加快对民用航空领域的开放,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积极推动民用直升机航空领域的发展,参考美、俄的直升机应急救援机制,民用直升机都是主要的救援直升机来源,在民用航空领域开放的同时注意地面引导系统与应急救援直升机引导机制的建设,保证应急救援直升机的安全运行。在优先的救援直升机现实状况下,优化直升机应急救援体制是有效的办法,对我国灾情的发生几率进行统计,将救援直升机优先布置在灾害发生频发、严重、危害大的地区,对优先的救援直升机力量进行优化配置,保证其在应急救援活动中能够发挥最大的作用。

结论:

直升机在应急救援领域的应用,能够极大的提升应急救援活动的质量,本文对从国外直升机应急救援的现状、国外直升机应急救援装备体系特点、启示三个方向对国外应急救援模式进行了简要的分析,以期为我国直升机应急救援水平的提升提供支持和借鉴。

参考文献

[1]黄丽琼.对芦山"4.20"地震医护应急救援模式的思考[J].求医问药(下半月),2013,12:5-6.

应急救援篇2

军事化救援已成为世界自然灾害救援的新趋势。联合国秘书长在第63届联合国大会上所作报告—《自然灾害领域人道主义援助从救济向发展过渡的国际合作》中指出:“把外国军事资源部署到遥远的国家和邻国是重大国际救灾行动的共同特征……外国军事资源在救灾行动中可发挥宝贵作用”。[3]其一,军队具有较强组织性和纪律性,能在短时间内集结,形成强大救援队伍;其二,军队物资装备充足且具有较强专业性,能保证救援效率,完成各种复杂任务的综合目标需求,充分发挥国际应急救援的作用。军队进入他国领土一直是引起国际社会关注的敏感话题,若未正确把握好军队在国际应急救援的法律地位和社会角色,一旦军队进入受灾国境内提供国际应急救援,军队的法律地位显得较为尴尬,军事人员不像外交人员那样普遍地享有外交特权和豁免。目前军队的法律地位问题只能由受灾国和救援国协商解决,而协商通常是在灾害发生后的紧急状况下作出,不能全面概括救援过程中出现的所有问题,具有临时性和不完整性,许多国家仍未能寻求一条合法有效的方法解决这一难题。以中国为例,在国内法的建设方面,截至目前,中国已有与抢险救灾密切相关的4部法规相继出台:《军队参加抢险救灾条例》《军队处置突发事件总体应急预案》《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和《自然灾害救助条例》,这4部法规衔接配套,完成了军队抢险救灾的国家、地方和军队的三重赋权,军队参与国内救灾抢险的法律体系已初步建立并逐步完善。但中国在国际法的准备方面明显不足。通常情况下,对救援部队及其官兵在受援国境内的法律地位问题由双方另行签订的部队地位协定作出规定,该协定有较强针对性,它专门调整经接受国同意在其境内执行职务的派遣国武装部队的法律地位问题。中国虽然针对联合军演缔结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和俄罗斯联邦关于举行联合军事演习期间其部队临时处于对方领土的地位的协定》与《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关于举行联合军事演习的协定》,但尚未与他国签订具有普遍适用性的部队地位协定。[3]这不得不说是中国国际法方面的重要缺失。因此,中国不仅要继续完善国内法方面军队救援的法律体系,也要加快达成国际法方面军队参与国际应急救援的法律依据,不断提升中国国际救援的规范化和标准化,在国际社会中树立负责任大国形象。

二、联合国与其他人道组织的合作不充分

联合国的人道救援协调体系是一套系统完整的体系,其组成及分工如下:联合国人道事务协调办公室负责统筹整个机制运行;机构间常设委员会则处理联合国人道机构与非联合国机构的人道主义合作伙伴间的政策协调和发展决策;人道主义事务执行委员会负责加强联合国内部机构间的协调;现场协调中心负责协调各方救援力量;灾害评估与协调系统负责第一时间进驻灾区,调查灾害程度及灾民需要;国际搜救咨询小组负责为搜救提供技术指导和培训;应急储备登记处提供除医药及粮食之外的物资支援;军民协调部负责在必要时刻征调各成员单位的军事及民防设施用以救援。在该系统外部还有全球灾害警报与协调系统、地理信息支援队、人道主义信息中心及中央紧急应对基金。[4]

三、由上可知

联合国的人道救援机制虽然比较系统全面,但仍存在以下几方面不足:

1.机构间常设委员会对整个救援协调体系起领导作用,其任务是针对紧急情况明确联合国和非联合国合作伙伴的作用定位、责任分担问题,并力图与东道国政府简化沟通程序。该机构是联合国提高人道主义救援改革的主要成果,但其长期合作伙伴只有如国际志愿机构委员会、国际移民组织在内的六个非联合国人道机构,其国际化合作程度较低,业务覆盖不广泛。联合国人道救援协调机制应侧重于增加合作伙伴、扩大合作范围、提高合作程度等方面的改革,以期充分发挥作用。

应急救援篇3

在本届论坛上,国内外47名从事应急管理的官员及专家、学者发表了演讲。来自12个国家和地区,以及3个国际组织的代表,共500余人参加了论坛活动。

我国应急救援的新进展

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局长杨栋梁出席了开幕式并致辞。杨栋梁指出,中国政府历来高度重视安全生产,在法制、体制、机制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重大举措,使全国安全生产状况呈现总体稳定、趋向好转的发展态势。安全生产之所以取得这样的成效,与强有力的应急管理和应急处置工作是分不开的。实现安全生产形势的根本好转,应急管理工作肩负着重要使命。要突出抓好应急能力建设,为安全生产状况的持续稳定好转提供保障;要在充分发挥国家矿山应急救援队应急救援能力的基础上,加快推进区域矿山应急救援队和中央企业应急救援队建设,形成结构合理、上下贯通、纵横衔接、互为补充的安全生产应急救援体系;要加强资源整合和应急管理信息化建设,加大应急装备建设的投入,把煤矿应急救援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确保在关键时候能拉得出、用得上、打得响。

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副局长、国家安全生产应急救援指挥中心主任王德学在开幕式上发表了主旨演讲。王德学指出,近年来,中国政府先后采取了一系列重大举措,全面加强安全生产应急管理工作:不断强化事故预防的基础地位,加大应急管理科技攻关力度;积极推进应急管理社会化工程,从体制机制和制度上将安全生产应急管理纳入加强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之中;全面构建功能综合、优势互补、上下贯通、纵横衔接的网络化应急救援体系;落实属地为主、条块结合、上级指导、专家会商和救援队指挥员参与决策等制度,提升科学施救水平。王德学要求,要加强国际间的安全文化交流;深化国际间的安全生产应急技术合作;开展国际间的安全生产应急培训和竞赛,提升管理的信息化水平、建设的标准化水平、装备的现代化水平、队伍的正规化水平、施救的科学化水平。

新理念新理论

事后救援向事前预防转变

“事故易发、多发是我国现阶段的实情,减少伤亡是最大的民生。为此,我们必须从事后救援向事前预防转变,从不惜一切代价应急处置向千方百计做好应急准备和科学处置转变,由政府包揽向政府统一领导、部门依法监管、企业全面负责、社会广泛协调、公民积极参与转变。”国家减灾委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国务院参事、国务院应急管理专家组组长闪淳昌如是说。他还就深化安全生产应急管理工作,提出了自己的建议:“按照底线思维的方法,立足应对重特大事故,立足应对巨灾造成的次生、衍生事故,加强应急准备工作;本着布局合理、专兼结合、装备精良、训练有素、反应迅速、处置高效的原则,加强应急救援体系建设;加强公共安全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发展应急产业,加强应急信息化建设;实施全民安全文化建设工程,提高广大职工和公众的忧患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提高各级领导的研判力、决策力、掌控力、协调力和舆论引导力。”

应急联动机制成效明显

“中国政府将安全生产应急管理作为社会管理的重要内容,自上而下建立了跨部门、跨行业、跨地区和多层次、全覆盖的应急联动机制。中国应急联动机制在建设过程中,始终坚持生命至上、整体合力、快速响应的原则。”国家安全生产应急救援指挥中心副主任王志坚在介绍中国的应急联动机制时说。他还举例道,2013年5月20日四川泸县地震救援中,从接警到展开救援,响应灵敏,处置果断,行动迅速,信息的及时性发挥了关键作用,这说明信息就是战斗力。2010年3月28日山西王家岭矿严重透水事故救援中,救援力量和装备快速到达极为关键,说明应急联动的重要职责之一,就是迅速协调相关各个部门,建立空地运输通道,将力量装备快速投递到现场,也说明时间就是生命。

用系统方法进行重大灾害备灾

“应对重大灾害的备灾和应急响应规划,往往存在部门各自为政的问题,影响全盘救灾行动,进而影响长期的灾后重建工作。因此,需要各部门多管齐下,采用系统方法。”美国威特奥布莱恩公司首席执行官、美国联邦应急管理局前首席运营官肯·伯里斯介绍了美国的应急管理理念。他介绍,若灾害严重,且持续时间较长时,救灾能力就会有很大的负担,需要投入更多力量应对问题,这时,系统方法就不可或缺了。采用系统方法制定和维护应急响应方案的措施包括:为各类主体制定并实施标准应急响应、灾后恢复工作框架;扩展应急管理任务;加强监督和协调能力;加强信息搜集和分享能力;加强风险管理和风险沟通;持续推进应急管理工作。此外,标准化应急管理系统和早期预警及告警系统,是应急响应方案的新的发展趋势。标准化应急管理系统由事件管理系统、机构间协调和沟通机制、互助约定和民间组织的参与、扎根基层等部分组成。

新技术新方法

重大危险源安全监测监控技术的发展趋势

“我国从上世纪90年代初期起,开始开展重大危险源的监测监控和应急救援等相关研究。对重大危险源实施有效的安全监测监控,是重大工业事故预防控制体系‘辨识评价—安全规划—监控管理—应急救援’中的重要环节。”中国安全生产科学研究院副院长魏利军,介绍了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安全监测监控技术的现状和发展趋势。他指出,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安全监控监管工作的方向为:综合利用移动互联网、现代控制、物联网、地理信息系统、多媒体、风险管理等先进适用的技术,将重大危险源监测监控与监管为主的重大事故预防控制,朝数字化、网格化、信息化和智能化的方向发展;研发集成先进技术装备,为重大危险源监测监控和安全技术改造提供技术支撑。

技术引领强化救援装备建设

“大同队积极组织科技攻关和技术革新,研发了矿山救护信息管理系统,研制了风动木工锯、风动射钉枪等装备,建立了3D仿真模拟演练培训系统,为地下演习巷道配备了地面计算机控制的高温浓烟演练系统。”国家矿山应急救援大同队副大队长马红立介绍了具体做法。他说,大同队还投资1500万元改建了调度指挥中心,配备了集调度指挥、信息传输、综合演练、视频会议为一体的综合应急指挥平台,实现了应急指挥、快速反应、应急管理、安全预警和协调综合演练5项功能。

应急救援篇4

论文关键词应急救援队伍建设战训工作

作为我国自然灾害最严峻的省区之一,云南省在近几年来,大力加强了应急救援体系及综合应急救援力量建设。截止目前,云南省和全省16个州(市)、129个县(市、区)依托公安消防部队全部组建了综合应急救援总队、支队和大队,部分县区所属乡镇组建了综合应急救援分队或者中队。随着应急救援体系的完善和综合应急救援力量的充实,使得以公安消防部队为主的综合抢险救援能力得到大大的升级,然而,我们也应该清醒的看到,因为综合应急救援力量构成成份(消防加政府部门工作人员及政府部门临时招聘的应急救援合同制成员)复杂,没有受过专业和定期的培训,对综合应急救援专业知识学习了解的不足,以至于造成在火灾或者自然灾害发生时,抢险救援效率不高、相互配合协调不够、自身素质不强、救灾救援能力偏弱等现象出现。在综合应急救援体系日趋完善的今天,对如何加强综合应急救援队伍的专业训练和学习显得十分重要和紧迫,提升综合应急救援力量的综合素质,这不仅能有效发挥这只庞大队伍在抢险救灾中的能量,而且对加强综合应急救援体系建设、促进经济社会和谐发展都将起到积极的作用。

一、综合应急救援队伍战训工作的现状分析

对于综合应急救援力量的培训教育,可以说每个组建综合应急救援队伍的区域都相应的成立了相应的组织,采取了较为积极的措施,开展了一系列的培训教育活动,在局部地区以致在一定范围内营造了培训教育的氛围,大部分综合应急救援力量在综合应急安全意识和自防自救能力上有所提高,但从整体上看,这项工作的广度和深度都还远远不够,目前,因为综合应急救援力量组建时间晚,这支队伍成份复杂,整体素质还存在参差不齐,良莠不整的现象。特别是一些偏远乡镇才刚刚组建的综合应急救援队,依然处于综合应急救援战训的盲区,偏僻边远、各项软硬件配套的缺乏以及专业师资力量的匮乏直接导致综合应急救援训练和教育成为一片空白。究其原因,其一,主要是各级党委政府重视程度不够,综合应急救援力量培训教育没有列入计划,缺乏保障、没有统筹,更不要说系统性、经常性,深入持久地开展专业性培训;即使在开展培训教育时往往热衷于一阵风、搞形式、走过场,缺少实专业性内容,造成综合应急救援训练教学有名无实,综合应急救援队伍的安全常识、救援能力并没有从根本上有所提高。其二,各级消防安全主管部门由于力量薄弱,主动引导,积极参与综合应急救援训练和教育还没有形成机制,缺乏联动协调性。成立应急救援队伍后,很多地方政府把训练教育任务完全推给消防部队,可由于消防自身自身综合应急救援工作的繁重,以及部分消防队员专业知识的不足和教学场地、器材的匮乏、没有可参照的经验等,造成纸上谈兵;而地方的党委政府认为综合应急救援培训主要是消防机构的事,对消防机构存在严重的依赖,对抓与不抓训练教育感觉与己无关,而目前,消防部队以及消防机构由于人力有限加之功能太多,承载的任务太繁重,全面组织实施综合应急救援训练教育存在客观的困难,即使抓,也只是片面的、局部的,因此会造成顾此失彼无法照顾全局的局面。其三,综合应急救援培训教育没有形成一定的机制,很多地方由于没有可参照的模式,致使思路狭窄,形式简单,教育训练内容片面,使得综合应急救援训练教育无法开展。也由于政府部门没有进一步主导,各相关部门缺少统筹协调,地方重视的程度不够,相关部门不能很好沟通汇报,因此,从人力、财力、物力还是其它方面投入到综合应急救援教育培训上的很薄弱,致使综合应急救援训练教育工作形单影只、追求片面、力量薄弱。其四,纵观当前综合应急救援力量的训练教育真实情况,往往是形成舍近求远,往往是与消防部队相隔距离较近的应急队伍训练相对开展得多,而偏远的乡镇的开展得很少,有的地方甚至没有开展亦或有的部门成立了这支队伍,却没有专业的训练保障,包括专业的人力物力和装备,这使得综合应急救援队伍在战训工作上处于名存实亡的现象。

二、加强综合应急救援队伍的训练教育,全社会都应该高度重视

综合应急救援工作包含了各类灾害的抢救预防,而加强综合应急救援力量的训练教育,不仅关系到抢险救援工作,更关系到我们国家综合应急救援力量的的壮大与发展,关系到民生的安危,因此,加强综合应急救援队伍的训练教育应该作为一项社会性、长期性的基础工作,从全方位大力加强综合应急救援力量的训练教育,提高队伍熟练掌握综合应急救援知识、熟悉灾害处置方法,增强他们的体能和技能,不仅能有效增强他们自我防范和自我保护的能力,更能增强他们处置各类突发性灾害、保护人民生命财产的能力,所以,加大对综合应急救援力量的训练教育,既是各级党委政府和安全部门抓好安全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各级政府、社会单位义不容辞的责任。对于综合应急救援力量的培训教育,应该纳入各级党委政府的工作议程,建立完善教育训练制度,制定教育训练内容和训练方案,充实教育训练师资力量。目前,我国的综合应急救援体系还不十分完善,各种教育条件还不十分完备,所以给这项工作带来了相当大的难度,这就要求各级地方党委政府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切实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克服客观上的困难,将综合应急救援训练教育工作纳入各项安全工作之中扎实、深入、持久地统筹好、开展好。从源头上增强这支队伍的综合素质和综合应急能力,这不仅关系到社会的和谐发展,还关系到这支队伍的壮大发展。

目前,各级成立综合应急救援力量时间短,各项工作还处在探索阶段,抢险救援的能力还处在参差不齐的现状,因此,各级党委政府以及各有关职能部门和宣传教育机构,一定要站在全面发展、全面提高的新高度,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加强联系,相互配合,切实加强对这项工作的组织领导,将综合应急救援队伍的教育培训作为一项重要工作内容,纳入年度工作计划,列入重要议事日程,明确职责,强化措施,完善制度,强化落实,把这项工作做到每个细小环节上,把强化综合应急救援战训工作当作政府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抓实抓好,抓出成效。

各级政府要加综合应急救援训练教育工作的组织、领导,对应落实各有关职能部门的训练教育工作职责。公安消防机构要发挥好组织、指导、协调、服务作用,积极协调各部门各单位形成齐抓共管的合力。新闻、出版、广播、电影、电视、互联网等有关部门要主动配合综合应急救援训练教育的宣传,充分发挥舆论导向作用,增强人们对这项工作的支持和理解。司法、科技部门要将综合应救援法规和相关知识列入普法和科普工作的重要内容,加大普法教育力度。教育、劳动部门要把综合应急教育纳入义务、学历教育和职业教育体系,使综合应急救援知识成为学生及广大青少年知识结构、从业技能的组成部分,从关注综合应急救援工作全面发展事关社会进步的历史高度统揽该项工作,努力形成政府统一领导,消防主管主抓、各部门共同支持、单位各负其责的综合应急训练教育机制。要不断加大经费投入力度,建立长效的教育训练管理机制和保障机制。各级公安消防机构和教育、劳动等部门要密切配合,认真编制相关教材和宣传资料,配备相应的配套器材、设施、场地,为扎实、深入、持久地开展综合应急救援教育训练创造条件。

三、只有政府主导,消防主抓,才能全面加强综合应急救援力量训练教育

各级政府在防治与减轻各种灾害事件中所表现出的行为、效能,已经成为评价其施政能力和水平的重要标志。加强综合应急救援体系建设是政府应对公共危机、履行社会公共管理职责和构建服务型政府的客观要求。在建设面向西南开放的重要桥头堡战略中,我省在积极抢抓机遇的同时,全面将综合应急救援工作融入到整个经济社会的建设之中,牢固树立“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至上、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的理念,充分依托公安消防和多种形式消防队伍,建立起覆盖全州、上下衔接、反应灵敏、协调联动的省、州、县、乡(镇)综合应急救援力量网络,实现了综合应急救援体系跨越式发展、灾害事故应急处置能力得到极大提升的目标,为经济发展、社会和谐、边疆稳定提供了坚实保障。但是,在全面加强综合应急救援队伍建设的同时,我们应该清醒的看到,综合应急救援队伍的建设实际是一个系统的工程,是一个需要长期投入的事业,只有把其纳入地方党委政府的工作之中常抓不懈,才能确保综合应急救援队伍得到不断的建设和发展,而要发展好,建设好这支队伍,教育训练是必不可少的工作。开展好综合应急救援队伍的训练教育,各地可以根据本区域的实际,有针对性的选择教育训练内容和科目进行,既要要因地制宜,多措并举,还要有针对性、持久性的开展丰富多彩的训练教育活动。

在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在消防机构的引导下,不同地区要结合不同地区的实际,从实、从严开展针对性的教育训练。因为各地地理状况,灾害发生的情况不同,这就要求我们在抓综合应急救援队伍训练教育时要紧密结合当地的实际,紧密结合辖区情况和灾害救援特点,科学确定训练科目,按照从难从严、从实战需要出发的原则,改进和加强救灾训练工作。在训练教育的内容上,既要强调知识性,又要强调可操作性,使训练教育的内容既通俗易懂,便于理解和掌握,更能使综合应急训练教育贴近灾害实际,贴近实战需求。在教育训练的形式上,既要注重课堂教学,又要突出训练的可操作性,注重让他们进行必要的综合应急救援技能操作和抢救能力训练,感受“实战”体验。同时,在训练中要充分发挥消防师资这一教育训练基础龙头的作用,有计划地组织综合应急救援队伍进行培训学习,要充分利用各种综合应急救援模拟设施和抢险救灾影视资料,加强对这支队伍的训练教育,增强他们对综合应急救援工作的感性认识和救灾能力。强化体能训练和对装备器材的熟悉掌握,解决“会操作,懂应用,救得了”的问题。积极开展救灾战术合成训练,提高综合应急力量协同作战能力。加强心理和适应性项目训练,提高综合应急救援力量的心理和生理素质,以适应各种复杂情况的能力。建设模拟训练基地,加大“面向实战”课目的训练,编制地震、泥石流、交通事故危险化学品泄漏处置的训练教案,加强制度化、规范化建设,努力使执勤训练、救灾救援行动的各个环节都有章可循、有据可依。针对辖区灾害事故特点和灭火救援实战需要,消防业务部门要在加强综合应急救援技术、战术的研究和训练,创新训练方法上下功夫。要针对综合应急救援队伍所承担的急、难、险、重任务的特点,强化单兵、班组、中队的救灾业务训练,建立轮训制度,大力提升综合应急救援队伍处置突发性灾害事故的能力。制定出台由消防、公安、地震、安全等单位参加的协同训练保障机制,建立行之有效的多警种、多部门共同处置灾害事故的组织指挥体系。

在抓好综合应急救援队伍训练教育的同时,要积极构建运行协调体系。应该结合各级各部门实际,将综合应急救援工作任务数字化、专业化对接分配到各级各部门,严格落实“考评、督导、奖惩”等机制,构筑“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责任网络体系。按照自然灾害、事故灾害、公共卫生灾害和社会安全事故四类事故,分别建立一般、较大、重大、特大4个等级应急救援分级响应和联动机制,明确每个等级每个类型的响应主体、出动程序、出动力量和时限要求,保证了应急救援出动的科学性和实效性。根据不同区域的地理、交通和灾害事故特点,将其划分成等级协作区,相关区域发生事故,州、县应急救援指挥中心可直接调度指挥救援,确保联动性和协调性。

四、只有不断强化保障举措?才能更好的推动应急救援战训工作持续发展

强化管理保障。各级政府均把应急救援战训工作纳入政府工作目标责任考核体系,建立完善“横向到边、纵向到底”责任网络体系。实行政府应急救援战训工作跟踪问效制。坚持“重奖重罚”,每年采取实地检查考评的方式,对应急救援队伍战训工作情况进行检查验收,对考核中的先进单位和个人予以通报表彰;对考核中成绩差的予以通报批评、责令限期改正,实行黄牌警告。对未完成应急救援基本训练任务的,或者应急救援正常业务经费未达到标准,训练中出现重大事故的实行“一票否决”。

应急救援篇5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和十六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全面构建和谐贵池。

二、基本情况

目前,我区境内有危险化学品生产企业10家,其中区属企业5家,主要产品为电石(CaC2)、C5树脂、乙炔(C2H2)、氧气(O2);汽油经营点33家(区管17家),柴油经营点60家,农药、油漆经营点200多家;使用单位34家,其中剧毒9家,一般25家;液化气站10家,其中区属企业5家。这些企业中有重大危险源的有16家。

三、应急指挥机构及职责

区里成立应急救援指挥部,由区政府分管区长任指挥长,区安监局局长和区*分局局长任副指挥长,区卫生局、区环保分局、区交通局、区财政局主要负责同志任成员,应急救援中心设在区安监局。各相关职能部门应急救援的职责如下:

1、区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负责组织与协调本辖区内危险化学品事故应急救援工作,及时向上一级应急救援机构统计汇报有关应急救援情况;承担辖区内危险化学品事故救援指挥部的职责;组织编制、修订辖区内危险化学事故应急救援预案;组织开展危险化学事故应急救援宣传、教育、培训、演练工作。

2、区*分局:组织、指挥、协调本辖区危险化学品事故应急救援中*系统所担负的抢险、消防、交通和治安工作;研究、配置适用于本辖区危险化学品事故应急救援的消防装备和技术,必要时对消防力量进行调配。

3、区卫生局:负责受害人员的现场抢救和入院治疗与康复工作,研究制定本辖区有关的危险化学品医疗抢救方案,并组织培训、学习和相应装备、器材的落实,研究、开发危险化学品事故中毒、灼伤治疗抢救药品,组织、协调药品和食品医疗器械的调配。

4、区环保分局:负责组织危险化学品事故现场的环境监测和处理事故危害区域污染物。

5、区交通局:负责交通指挥、运输工具调配及撤离人员和应急药品、物品的运送。

6、区财政局:负责为危险化学品事故应急救援工作提供资金支持。

7、各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负责组织应急救援后备力量,撤离、疏散事故危害范围内的群众。

四、应急事故范围(危害分析)

目前,在我区生产、经营、使用、储存危险化学品的单位中,发生事故可能会产生如人员伤亡、中毒、财产损失和空气污染、水源污染等危害。主要包括:

一是制氧站不慎发生火灾爆炸产生危害;

二是乙炔在生产、使用过程中发生火灾爆炸造成危害;

三是剧泄漏造成危害;

四是剧火灾爆炸造成危害;

五是酸碱(硫酸、盐酸、硝酸、氢氧化钠等)泄漏腐蚀造成危害;

六是车辆运输发生交通事故造成泄漏、火灾爆炸产生危害;

七是其它原因造成的危险化学品危害。

五、应急资源

1、通信联络

有关部门或主要负责人电话号码:

市安全监管局:*(应急救援中心)

市*局:110

市*局消防支队:119

急救中心:120

区政府:*

区安全监管局:*

区*分局:*

区卫生局:*

区环保分局:*

区财政局:*

主要负责人电话由区应急救援中心管理。

2、专家组

当事故发生后,为迅速分析评价事故性质和危害后果,制定救援方案和措施,为指挥长科学、准确指挥提供依据,指挥部应及时邀请有关专家组成专家组,到现场进行技术指导。专家组由区政府聘请,区应急救援中心负责管理。

3、消防队

由区*分局消防科抽调人员组成。

4、医疗救护队

由急救中心抽调人员组成。

5、应急救援队

区政府成立危险化学品事故应急救援大队,区应急救援中心负责管理,由相关危险化学品生产、储存、经营、使用单位的应急救援人员组成,必要时迅速组织施救。

6、义务救援队

各乡镇街道应根据相应的情况组建应急救援预备队,在情况紧急时迅速投入救援,人员由所辖区企事业单位应急人员组成。

7、应急救援车辆(指挥车、运输车)

指挥车由各主管部门负责提供,运输车辆单位由交通部门确定一至两家,紧急情况时由*、交通部门组织。

8、应急救援常备设施、设备

包括(防毒、消毒、防火、防护用品)、检测用品、中和物资、收集设备及容器、通讯设备等由各主管部门负责采购保管。

六、应急预案

1、接警

区应急救援中心接到有关单位或群众报警后,应立即查明事故原因,评估事故危害后果,迅速作出是否启动救援预案的决定,并立即报告应急救援指挥部,通知相关救援人员准备实施救援。

2、预案启动

应急救援指挥长接到应急报警后,应进一步查明事故性质,评估事故危害,迅速启动应急救援程序,并立即命令相关应急救援人员赶赴事故现场,实施救援行动。

3、应急程序

指挥长应按下列程序实施救援:

(1)指挥安监局(应急救援中心)迅速查明事故性质,评估事故危害,拟定初步救援措施,及时组织抢救伤员,并初步划定警戒范围。

(2)指挥*部门立即对事故现场实施警戒,实施交通管制。

(3)指挥抢险人员根据初步拟定救援措施及时抢救伤员,并转送医疗。

(4)指挥医疗人员实施现场急救。

(5)指挥抢救人员探明事故起源点和危害点,为进一步排险提供依据,并采取必要措施防止事态进一步扩大,及时事故信息。

(6)指挥当地政府做好群众疏散准备。

(7)立即成立现场抢险指挥部,下设四个组,第一组现场警戒;第二组现场抢险;第三组现场医疗急救;第四组后勤保障。第一组由*部门负责,交通部门、当地政府和相关单位配合,制止无关人员和事故伤亡者家属进入现场,并负责周边群众疏散转移、安置;第二组由安监局负责,环保部门、专家组、抢险单位配合,负责制定抢险方案、事态监测与评估、消防与抢险及泄漏物控制,并妥善保护好现场;第三组由卫生部门负责,*、交通部门及当地政府配合,负责伤员的现场施救和及时转送医院,并为抢险人员提供必要的防毒防护用药;第四组由交通部门负责,财政部门、通讯部门、*交警部门及当地政府配合,负责抢险救援物质的准备和运输、通讯联络、信息等职责。

(8)根据现场危害情况及时作出事故应急升级决定,启动更高级别救援行动。

(9)指挥事故现场恢复工作,包括指挥*部门解除警戒、应急人员撤离、宣布应急秩序结束、制定重新进入现场和人群返回程序(方案)、现场清理和公共安全设施基本恢复方案、环保部门对受影响区域的连续检测方案和制定事故调查秩序及对事故后果的评定等。

(10)指挥事故应急救援行动效果评定和应急预案的修定、改进。

    【办公范文】栏目
  • 上一篇:家禽养殖知识(整理2篇)
  • 下一篇:冬瓜的高产种植技术(收集3篇)
  •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相关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