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通过对茶文化的角度对茶艺教育的研究对象以及茶文化所涉及的内容进行分析,最后阐述了茶文化与茶艺教育之间的关系,试图为茶艺教育提供一种更有价值的理念与模式。
关键词:
茶文化;茶艺教育;结构体系
1茶文化教育概述
文化主要包括物质行为文化与精神心理文化。随着文化的发展进步,文化不再是一种单纯的形态,而是一套价值体系。茶文化正是这种文化背景下产生和发展起来的。茶文化作为人类历史发展的代表,以茶叶作为基础经历了几千年的发展演变,而且许多传统的饮茶习俗还保留至今,成为人类文明发展的宝贵财富。随着人类对茶文化研究的深入,茶文化也逐渐渗透到现代教育之中,成为一门专业化的教育课程。在关于茶文化研究中,如何组织更科学有效的茶文化体系,构建茶文化的应用领域,是当前教育领域面临的主要问题,也是茶文化发展的核心内容。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一些学者就呼吁应当将茶文化作为专门的学科进行研究,茶文化有独立的研究对象,有一定的研究内容,有标准的价值体系。茶艺是茶文化的主要组成内容,随着茶文化的不断发展进步,茶艺教育已经成为茶文化研究的代表内容。随着当前茶艺活动的日渐繁荣,对于茶艺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许多高校为了满足社会发展需要,于是开设了茶艺课程。茶艺课程所包含的内容十分丰富,但是茶文化仍是其前提和基础。
2茶文化教育的研究领域
茶艺教育作为茶文化的重要组成内容,目的是更全面地掌握茶文化知识,以满足茶艺活动的各种需求。对于茶文化的研究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进行区分。由于茶文化的发展现状,如果要构建出一个统一完善的教育体系是不现实的,从不同的视角来看,可以构建不同的结构体系,使彼此之间相互补充完善。对于茶艺教育来说,无论是高等教育还是职业培训,所培养的是专业型人才,是在科学系统化的知识基础上能够满足社会需求,主要面向的是社会岗位,因此,只有以专业的茶文化知识作为支撑,茶艺人才的培养也要符合教育规律,要充分明确茶文化与其它学科之间的相关性,以适应时代的发展需求。
2.1茶艺专业的目的是满足社会需求
随着茶文化的发展演变,最先吸引人们关注的是饮茶的规范化和艺术化,即茶艺。茶艺不仅展现了茶活动的技术性,同时也更倾向于艺术性和思想性,茶艺被人们赋予了更多的审美特性和艺术形态,因此被称之为茶艺。茶艺的方式也十分丰富,无论是民俗生活还是普通饮茶活动都有茶艺的存在,人们在追求思想与精神的净化与升华时也有茶艺,在现代茶叶宣传推广中,茶艺也必不可少。如何推广更为科学的饮茶方式,以及如何在茶艺这种艺术形态中宣传树立茶品牌都成为当前茶文化的研究内容,茶艺是因社会需求而产生的岗位,茶艺也成为专业人才就业的领域。茶艺作为现代社会发展的需求之一,提供了专门的职业与人才,而在他们背后,则是与茶文化内涵密切相关的科学进步,如果没有茶文化的基础与支撑,茶艺是无法真正确立起地位的。
2.2茶艺专业课程的构成
无论是从社会需求来看,还是从茶艺的结构层面来看,茶艺所涉及的学科内容十分丰富,主要的课程知识结构包括以下几个系列。首先是茶叶学。茶叶学的课程主要可以分为茶叶种植、加工、茶综合利用茶健康等内容。学科主要侧重于茶的应用以及民族体质的提升作用。其次是经营学。主要是从经济管理的角度研究茶产业的发展经营,主要包括茶叶外贸业务、茶旅游等内容。再次是茶艺学,主要包括茶艺、茶具、茶道、茶俗等内容,是从社会学的角度对饮茶的形式、制度和技术等方面进行研究。最后是茶史学,主要包括茶文化发展史、茶文学、茶与哲学思想等内容,是从不同的角度学习饮茶文化及相关的文学艺术研究。
2.3茶艺内容的相关性
茶艺教育是具有茶文化特征的专业教育,教育内容与知识结构的研究对象相一致,二者不仅发挥着不同的作用,而且具有一定关联性。首先,茶叶学是茶艺教育中的基础内容,也是茶艺课程中的基础内容,主要研究对象是茶叶,只有以茶叶作为科学基础,才能使茶文化得到稳固的发展,茶艺教育才能经得起检验。茶叶也是茶艺教育中最具实物特征的文化代表。茶叶的研究是极具知识性与艺术性的学科。其次,茶史是茶艺课程的主干内容,研究对象是饮茶文化历史。由于中国茶文化博大精深,历史悠久,茶文化的研究包括了史学、文学以及哲学等综合内容,厚重丰富的茶文化内涵,进一步促进了茶文化艺术的繁荣发展,对社会经济发展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再次,茶艺学作为一门工具性学科,主要以茶的行为实践作为研究对象,因此具有极强的实践性和实用性。茶艺学是一门综合的实践学科,主要是以茶史为基础背景,利用茶叶这一实物,演绎出丰富而具有创造力的饮茶方式,同时对茶叶的生产经营、经济发展都有较积极的推动作用。茶艺是一门特殊的文化学科,也是体现茶文化的重要形式,从茶文化的角度进行分析研究,进一步丰富了茶文化的知识结构与表现形式。最后,茶经营学也是茶艺教育中的一项重要内容。研究对象是饮茶的经济法则。经济的发展与文化密切相关,学生在接受茶艺教育时,不仅要符合发展需求,更重要的是能够在未来的职业发展中获得专业的提升与肯定,并从职业发展中获得经济收入。茶艺教育具有极强的专业性和教养性,因此,将茶文化与茶经营学相融合,使茶文化能够在现代经济发展中激发出更鲜活的力量,才能有效促进茶艺的良性发展。
3茶文化在茶艺教育中的价值体现
茶文化具有较高的实用价值和审美价值,通过茶文化的渗透,茶艺教育能够与人类的本性更加协调,使人在真善美等方面获得更好的融合发展。茶文化的价值与茶艺目标价值是相一致的,这也使茶艺教育的意义更具典型性。
3.1真的价值
茶艺教育是一门实物教育,是以茶文化为基础,具有求真的价值体现。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首先,是对客观物质的求真。茶文化是以茶叶为载体,通过对茶叶的质量鉴别、冲泡技术、品饮方法的学习和研究,对其内在的规律进行归纳总结,以获得其真的价值所在。茶文化的这一价值体现在茶艺教育中得到充分的体现。茶艺作为一种茶文化艺术形态,在教育实践中也要求学生要遵守物质求真的价值观,以获得更真实有效的科学规律,有助于对茶文化知识的学习与掌握。其次,是对健康的求真。茶不仅是人们生活中的主要饮品,更有益于人体健康,通过多项科学实验证明,茶叶中含有多种对人体有益的物质。茶的养生功能被不断的推崇,使茶成为世界上的健康饮品之一。最后,是对历史文化的求真。文化与历史是相互融合的,文化就是历史,历史也是文化,虽然历史不可重演,但可以通过茶文化延续历史,使茶文化的历史得以还原,从茶文化史中可以更真实地看到中国文化的精彩一面。
3.2善的价值
茶文化中有善的价值内涵,这也是儒家思想所倡导的至诚为德,尽性是善。在茶文化中,有尽茶之性和尽茶具之性,即再远大的理想也要通过实践而实现,而在实践过程中,要通过至诚来实成人与物的情感连接,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文化虽然是历史的还原与再现,但始终离不开现代人的思想与感觉,茶文化有深厚的茶德精神,从特性到人性,最终体现了天人合一的价值,这也是善的价值最形象的体现。茶文化不仅是文化的体现,也是人们价值观的体现。只有满足人们的生活习惯和饮茶习俗,才能与人们的生活意义相符合。同时,通过专业化的茶艺形态,能够促进人们的完善生活,体现人们的价值观,在继承了历史文化价值的同时更明确了生活的信念,使人们的生活理想超越了生活的人文意义。茶艺教育既营造了一种独特的茶文化氛围,同时也为社会生活的平和高雅塑造了文化榜样。
3.3美的价值
美是人类的天性,是一种修身养性的体现,是人类对自由的想象与追求。茶艺中展现出的独特艺术魅力正是茶艺之美的体现。茶艺之美是形式与内容美的统一,展示茶艺形式的同时也体现出其内在美。茶艺的形式美主要是由茶、水、器、环境的组成,茶艺的内在美实质上是泡茶的意境之美,茶艺活动体现了一种人与茶相融的意境之美,是最接近生活的艺术表现。茶艺之美主要包括外在美与内在美。外在美主要体现在茶叶、茶具、茶环境、茶技艺之美。内在美是指茶体现出的人格之美,以儒家思想为基础,以提升茶艺的修身养性之乐,实现人与茶的和谐。通过茶艺教育,能够培养学生丰富的人生情感,情顺万物、对应自然等思想情感。茶文化体现了怡情养性的和谐之美,茶文化的美是规范的美,是高洁的美,是自然的修养,是对于人生的无限憧憬与热爱。
4结束语
茶文化是中华文明与智慧的结晶,是人们在几千年历史文化发展中形成的独特艺术形态。以茶文化为基础和支撑,为茶艺教育提供了鲜活的样本,使茶艺的外在形式和内在思想之美得以体现,对于学生专业技能与人文素养的培养有着积极的影响力和价值。
参考文献:
[1]王玲.关于中国茶文化学的科学构建及有关理论的若干问题[A].茶文化丛书编辑委员会.茶文化论[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1.17-29.
[2]庄晚芳,王家斌.研究茶文化,振兴茶业,促进物质和精神文明建设[A].茶文化丛书编辑委员会.茶文化论[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1.30-34.
[3]胡塞尔.欧洲科学的危机与超越论的现象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125-226.
[4]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M].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4.298-300.
[5]朱红缨.以茶文化促进茶产业品牌经济发展[J].浙江树人大学学报,2003(4):18-24.
(一)《茶经》对茶文化的精神文明影响
中国是茶的原产地,中国人对茶的熟悉,自陆羽《茶经》问世始,上至帝王将相,文人墨客,诸子百家,下至挑夫贩夫,平民百姓,无不以饮茶为雅事。人们常说“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文人七件宝:琴棋书画诗酒茶”,无不与茶有关,茶已深入社会各阶层,成为人们生活必需品。茶通六艺,茶是中国茶文化的载体。历代诗人常引茶入诗,留下了众多韵味无穷的咏茶名句。陆羽深受儒、佛、道影响,融诸家思想于茶理中,最早确立茶德标准:“茶之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唐代刘贞亮对茶德的阐述则更为具体:以茶散郁气,以茶驱睡气,以茶养生气,以茶除病气,以茶利礼仁,以茶表敬意,以茶尝滋味,以茶养身体,以茶可雅志,以茶可行道。这些有关茶德的论述体现了中国人温厚平和的处世风格。“和”是中国茶文化的核心,是儒、佛、道三教共通的哲理。儒家推崇中庸之道,提倡“亲和自然”、“以和为贵”。茶可以驱睡少眠、清心净性、消食去腻、参禅悟道,于是僧人将茶视为佛祖恩赐,“茶禅一味”。茶出自山川,长于山野,采天地灵气,吸日月精华,自然天成,体现“自然和谐”之美,符合道家“天人合一”、“道法自然”思想。“茶和天下”,儒、佛、道共同推进中国茶文化的发展。陆羽《茶经》也影响到世界其他各国的茶文化。自唐代开始,茶叶及茶文化主要通过古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茶马古道等传向世界各地。日本的茶道、韩国的茶礼、东南亚的茶俗、欧美的茶文化等无不打下《茶经》的烙印。而茶叶能成为世界三大饮料之一,离不开陆羽的肇始之功,这正是中国茶文化的物质基础,也是《茶经》脍炙千古的内在原因。
(二)《茶经》对茶文化的物质文明影响
茶文化的物质文明,即从事茶叶生产的活动方式和产品的总和。它不仅包括茶叶的育种、栽培、加工、包装、运输以及保鲜等创造性劳动与研究,也包括人们品茶、饮茶过程中所使用的茶叶、水、茶具以及桌椅、茶室等客观存在的物品和建筑物。《茶经》是全世界第一部茶学专著,它仅以三卷十章共7000多字的篇幅,深入浅出地论述了茶叶产地、制茶工具、采制评鉴、制茶过程、煮茶方法、饮茶器具、品茶方法、茶史茶事、茶事简化等。人们普遍认为陆羽的最大贡献在于指导茶叶生产、促进茶业经济的发展以及推广饮茶风气等方面。
1.茶叶生产。在《茶经•一之源》中,陆羽对茶的起源:“茶者,南方之嘉木也”;茶树栽培环境:“其地,上者生烂石,中者生砾壤,下者生黄土”;栽培方法:“凡艺而不实,植而罕茂,法如种瓜,三岁可采”;采摘要求:“野者上,园者次。阳崖阴林,紫者上,绿者次;笋者上,牙者次;叶卷上,叶舒次”;评鉴方法:“采不时,造不精,杂以卉莽,饮之成疾,茶为累也”等均做了生动详实描述。受陆羽对茶叶栽培的影响,历经千余年,到2010年,中国茶叶种植面积195万公顷,占全球茶树种植面积的50%以上;茶叶产量140万吨,占全球茶叶产量的30%以上,总产值500亿元;茶叶出口量为30.5吨,国内销售量为105万吨。总体看我国茶园面积世界第一,茶叶产量世界第二,茶叶出口量世界第三,位于世界四大产茶国之首。茶产业也催生数以万计的茶农、茶人和茶商大军,有效解决国家部分人员的就业问题。
2.茶叶制造。在《茶经•二之具》、《茶经•三之造》中,陆羽详细介绍了茶叶采摘、制造、贮藏、蒸青茶饼所需的10多种工具、7道工序的生产流程及成品茶的鉴别方法,其要求极为严格。如“茶人负以采茶”,“凌露采焉,其日有雨不采,晴有云不采”,“采之,蒸之,捣之,拍之,焙之,穿之,封之”等。随着历史的进步,制茶工艺的不断改造,茶叶发展由唐饼茶、宋团茶、明叶茶、明泡茶、清沏茶等到今天我国的6大类茶叶,形成了以西湖龙井、安溪铁观音、武夷岩茶、苏州碧螺春、黄山毛峰、庐山云雾、六安瓜片、恩施玉露、白毫银针、普洱茶为代表的全国十大名茶,数百个茶叶品种。
3.茶具制造。在《茶经•四之器》中,陆羽首创“二十四器”专门用于饮茶,推动了唐代饮茶之风的兴盛,标志着茶文化的成熟与独立。其中“二十四器”的尺寸、材质、功能以及装饰图案,包括生火煮茶、烤碾取茶、盛取水、饮用清洁和陈设等方面描述得无一不备。在茶事器具的设计制作上,虽然讲求优质美观,但极力避免奢侈,注重俭朴实用,体现陆羽追求自然和谐的养生理念。1987年5月陕西省法门寺地宫出土的唐僖宗李儇27件御用珍品,是迄今发现最精美的古代茶具,它代表了唐代茶文化达到了极高水准,印证了中国是世界茶文化的摇篮和发祥地。时至今日,陆羽发明的“二十四器”,促进了我国茶具制造业的大发展,琳琅满目的各色茶具满足人们的饮茶需求。
4.茶叶流通。在茶业商品流通方面,自唐代开始,中国制造的茶饼和茶砖通过“古丝绸之路”源源不断运送到边疆少数民族,成为西北地区各族人民的生活必需品,被誉为“西北少数民族生命之茶”,“茶马互换”在很长时期成为各朝代政府的财政支柱;通过中国西南部的“茶马古道”,中国制造的茶饼和茶砖经过云南,到达南亚各国;通过“海上丝绸之路”,中国制造的茶饼和茶砖运到欧洲各地。茶叶的商品流通,使中国和世界各国互通有无,繁荣经济,也丰富和发展了世界茶文化。元人辛文房《唐才子传•陆羽》记载:陆羽《茶经》问世后,不仅茶业大兴,而且饮茶也广泛普及于百姓生活,成为“比屋之饮”。许多茶商根据各自对陆羽的揣度,绘其像、塑其形供奉于店内,祀为“茶神”,尊为“茶圣”。凡是买“十茶器”者,就能得到陆羽塑像一尊,以此可使生意兴隆。正如梅尧臣《次韵和永叔尝新茶杂言》诗云:“自从陆羽生人间,人间相学事春茶”。也如耿譛《连句多暇赠陆三山人》所言:“一生为墨客,几世作茶仙”,来赞誉陆羽。
二、《茶经》推动茶医药发展
汉代《神农本草经》曰:“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以解之”。陆羽《茶经》云:“若热渴、疑闷、脑痛、目涩、四肢烦、百节不舒,聊四五啜,与醒醐、甘露抗衡也”。茶之入药,《茶经•七之事》中有多处记录,历代经典医书、茶诗茶赋中也多有记载。纵观历史进程,人们首先发现茶用于医药,然后逐渐演化成饮料,现在人们关注焦点又重新回到茶的医药保健方面。
(一)中医对茶医药的研究
中医对茶医药的研究是在阴阳五行理论指导下,注重整体观,采用综合归纳的方法进行的。按照中医理论,茶作为药物具有“四气”、“五味”、“毒性”、“归经”、“升降沉浮”等特性。从四气分析:茶微寒,偏平凉,具有清热、解毒、泻火、消暑之功效;从五味看,茶以苦味为主,兼有回甘,甘补苦泻,因此茶有消食去腻、利水通便、生津止渴、益寿延年功效;就毒性而言,茶完全无毒,且无副作用,符合李时珍《本草纲目》中对茶有“味苦、甘、微寒、无毒”的评价;就升降沉浮看:茶的祛风解表、清头目功效属于升浮,而下气、利水、通便功效属于沉降;从归经方面,茶多能兼备,对人体所有脏腑经络均有效,应归五经。明代李中梓《雷公炮制药性解》记载“茶入心、肝、脾、肺、肾五经”,与之印证。就茶一味而归经遍及五脏,可见茶的治疗范围十分广泛,安全无毒。茶作为饮品,常年饮用,能起到保健养生的功效;茶作为药物,传统中医将其功效归纳为20大类:少睡、消食、祛风解表、安神、醒酒、坚齿、明目、去肥腻、清头目、下气、止渴生津、利水、清热、通便、消暑、治痢、延年益寿、解毒、去痰、其他。暗合唐代陈藏器《本草拾遗》“诸药为各病之药,茶为万病之药”的结论。
(二)西医对茶医药的研究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借助精密分析仪器,运用生物化学、现代医学等理论对茶叶化学成分进行分析,对茶医药功能采用动物模型试验、临床试验和流行病学调查等研究,取得了可喜的成效。分析表明:茶叶中含有500多种化学成分,其中具有较高营养和药用价值的成分是:蛋白质、糖类、脂类、维生素、矿物质、茶氨酸、茶多酚、生物碱(咖啡碱、可可碱和茶碱)、茶多糖及茶色素等。茶叶中的特征成分是茶多酚(涩味)、咖啡碱(苦味)、茶氨酸(鲜爽味)。茶叶中的许多有效成分具有协同作用,使茶更具神奇药效。现代西医与传统中医共同证实茶能防治的疾病有十几种,除此以外,现代西医研究还发现茶有抗辐射、抗癌抗突变、抗氧化、防高血压和心脑血管疾病、降血糖、排重金属、代谢调节和生理调节、防治慢性肾炎和肝炎等作用。
三、《茶经》与现代茶业
(一)综合利用茶叶资源
《茶经》对茶叶质量的要求严格,按其规定一般仅采收春茶,少数地方采收夏秋茶,大量的夏秋茶、修剪后的枝叶以及粗老茶叶废弃不用,导致茶叶资源浪费现象比较严重。如果充分利用这些茶叶资源进行深加工,提取茶多酚、茶多糖等成分,开发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的药物和保健品,将是人类健康的福音。但我国茶资源深加工才刚刚起步,茶叶深加工的相关技术还不够成熟,夏秋茶开发利用和茶食品系列研发有待进一步加强。粗老茶作为兽药、饲料添加物或植物农药的研发也有了新进展。茶叶生产中,尤其在生产制茶饮料、提取功能成分中会产生大量茶渣。由于古人的科学技术水平限制,《茶经》中对茶渣的再利用未有涉及。但由于茶渣中仍含有多种营养物质和药效成分如茶多酚、氨基酸、粗纤维、粗蛋白等,所以茶渣再利用研究也逐渐得到重视。目前,茶渣多被用作牛、猪、鸡、鱼等动物饲料,或被制作成茶渣复合肥料,或被作为栽培灵芝、猴头、蘑菇等食用菌材料。但总体来说,茶渣再利用的研究在我国还处在初级阶段,规模不大,研究不深。如何加大研发力度,做到废物再利用,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二)发展多样化茶保健产品
虽然在《茶经》指导下,各地方根据当地的茶叶资源发展出众多的茶叶产品,但主要以单一品种茶为主。如何挖掘中医食疗宝库,将现代科学技术与传统中医学相结合,将茶叶与中药材配伍,开发多样化的具有中国特色的茶保健品将是现阶段茶产业发展的另一个重点。市场上的茶可乐、八宝茶、茶汽水、茶酒、茶果冻、茶豆腐、奶茶、柠檬茶、茶蜜饮、姜茶饮、茶食品等相关茶产品正是《茶经》、中医药与现代科学技术的综合结晶。在现代快节奏的生活方式以及人们对保健品需求量增长的影响下,这一领域的研究在很长时间内都将会是研究热点。
(三)提高茶叶产品质量
深究绿茶之源
茶源于中国,兴于亚洲,传播于世界,茶的故乡在中国。而茶的原产地在哪里?中华大地上关于茶的原产地有多种说法。西南说有云贵高原的大茶树为凭;西北说取《华阳国志•巴志》及蒙顶山茶文化佐证;巴蜀说为陆羽《茶经》所记;华南说以神农氏在湖南的茶陵为由;江浙说更有考古实物和史事记载。各家所说,自有理由。在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地理环境不同,茶又有红、绿、黄、白、青、黑之分,多元说无可厚非,以绿茶而论,江浙说凿凿有据。余姚市茶文化促进会探索绿茶之源,揭开了茶文化史上新的一页。
1973年发现的余姚河姆渡遗址,表明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一样,同为中华民族的摇篮。遗址上发现人工栽培的水稻,当时有些自持为稻谷原产地国家的专家,始则怀疑,继之倾倒,至今世界上人工栽培水稻出自河姆渡再无异议。而茶的原产地在中国,对境外人士来说,早已认同。但对于茶产在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在江浙一带、在浙东四明山上,中华茶界人士难免心存疑窦。其实,2004年9月在四川雅安召开的第八届国际茶文化研讨会上,其论文集首篇已有文章透露,河姆渡遗址博物馆内有原始茶遗存。
原始茶遗存在漫长的封建社会里,演绎成何种文化形态?发掘整理积淀的茶文化,实施茶文化工程,有待余姚动用大手笔。
2008年,余姚市茶文化促进会启动绿茶探源活动,邀请全国著名的茶文化专家来到余姚,在紧依河姆渡遗址的四明山上,两次到《茶经》所记的瀑布泉岭考察,并于同年11月底,由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宁波茶文化促进会、余姚市茶文化促进会联合举办“中国绿茶探源暨余姚瀑布仙茗研讨会”,专家学者和相关领导形成了著名的《余姚共识》,共识认定:科学考古,河姆渡遗址出土的樟科植物遗存,符合原始茶充饥、解渴和防病的古老饮茶习惯,余姚有原始茶源头。共识又指出,文字记载,由汉仙人丹丘子示余姚人虞洪以大茗,演绎到唐代名茶瀑布仙茗,为中国最早的产茶地之一。
《影响中国茶文化史的瀑布仙茗》一书,以《河姆问茶》为第一章,到最后一章《仙茗发新韵》收录《余姚共识》作结,具体地演绎了中国最早的茶类绿茶之源和它的茶文化轨迹。
细考古茶树根
2008年在茶文化史上余姚有两大茶事,事先互不相关,年底回归同宗,有异曲同工之妙。一桩是专家学者考察绿茶之源,发表《余姚共识》;另一桩是考古发现田螺山遗址有古茶树根。
与河姆渡遗址相邻的田螺山遗址,由浙江省文物局和北京大学考古研究中心于2004年发掘考古,并请日本金泽大学、东北大学教授参与研究,于2008年作出《田螺山遗址自然遗存的综合研究结项报告》,同年12月1日《参考消息》发表题为《中日专家发现六千年前茶地遗址》一文,指出“此次发现表明,茶叶可能在更早阶段已被栽培,对探索茶叶起源意义重大”。
六千年前余姚有茶地,令人大开眼界。各地茶学、茶文化及考古学专家和相关领导纷纷前往田螺山遗址考察古茶树根原委。
2004年上半年,在田螺山遗址1米多深的地下出土了多个块状和干条状的树根,它出土时全部直立,并大于建筑遗址附近。这些植物明显具有人工栽培的特征。日本东北大学铃木三男、金泽大学中村慎一等6位考古教授鉴定,此处6个树根样品均为山茶属树根,鉴定指出:“经过分析木材样本,结果显示均为山茶属的同种树木。……种种迹象表明,这些山
TEACULTURE茶叶博览
第十届全国政协文史和学习委员会副主任、浙江省政协原主席、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名誉会长刘枫题词。
ThisinscriptionisdonebyLiuFeng,directorofCulturalDialogue,forthebookontheoriginofChinesegreentea.
茶属的树木是人工种植的,其木材结构与栽培茶树一致,这也能够证明这些山茶属木材确为茶树。”
为进一步证明田螺山出土的树根为茶树,最有力的证据是现代生化检测,树根是否有茶树独有的茶氨酸成分。余姚市茶文化促进会依靠权威部门和专家检测,这些植物树根含茶氨酸,但含量明显少于当代茶树根,当时认为与六千年的年代久远相关。其实是考古检测过程中忽略了一个环节,经考古领队孙国平研究员介绍,茶树根出土后,为防止风化变形,五年来一直浸泡在水中保存。有关茶专家猛然醒悟,茶氨酸极易溶于水中。于是再把茶树根连同浸泡过的水做再次检验。经农业部茶叶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测定,茶氨酸的含量明显增多。
田螺山遗址同属河姆渡文化系列,这块四明山北麓的余姚古土,6000年前已有人工栽培的茶树。
仙茗的前世今生
从原始茶、古茶树根以来,余姚茶文化在六千年中同样璀璨夺目。茶文化专家形成的《余姚共识》,就是以瀑布仙茗为代表。
且看瀑布仙茗的前世与今生。
事情还得从中日交往的一段佳话说起。30多年前,日本有一代表团到杭州,他们在品尝和礼赞西湖龙井后,提出可否品尝瀑布仙茗。接待人员心中没底,只得委婉解释,暂无备用,留待下次再品。说来外交无小事。在统购统销的计划经济年代,事后由省供销社通知各县,寻访瀑布仙茗。绿茶主产区余姚有关人士走茶山、访茶农、读方志、查史料,终于在四明山上白水冲,找到日本客人期盼的瀑布仙茗。同期还找到了瀑布仙茗的最早文字记载,见诸《神异记》:
“余姚人虞洪,入山采茗,遇一道士,牵三青牛(羊),引洪至瀑布山,曰:‘予,丹丘子也。闻子善具饮,常思见惠。山中有大茗,可以相给。祈子他日有瓯牺之余,乞相遗也。’因立奠祀。后常令家人入山,获大茗焉。”
《神异记》作者曾以西汉名士东方朔具名,后人考证为西晋洛阳道士王浮所写。陆羽《茶经》记其事,赐茶给余姚人的是汉仙人丹丘子,把大茗命名为仙茗,并在《茶经•八之出》中指明,“浙东以越州上,余姚县生瀑布泉岭,曰仙茗。”《鲁迅全集•古小说钩沉》也有收录。《浙江省农业志》关于记述浙江茶叶篇章中,首篇就是丹丘子示虞洪、山中有大茗,为浙江茶叶生产最早的记载。
这桩汉魏六朝的茶事,按西晋王浮所写计算,也有1700多年历史,与有的地方茶叶产出年代更早相比,别处多为后人所写,并且记的是传说。唐代之前的茶事文献,寥若晨星,即使片言只语,也常作为引经据典的实证。《神异记》所述的余姚茶事,有人物、有对话、有情节、有行动,写得如此具体生动,在当时全国也是少有的。在瀑布仙茗原产地的遗址上,2009年4月,宁波市人民政府设立了“瀑布泉岭古茶碑”。
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向全国一批“中华文化名茶”和“中国茶文化之乡”名录。根据余姚茶的历史地位,余姚市是第一个被授予两块牌匾的地方。在《影响中国茶文化史的瀑布仙茗》一书中,列出专章,分别记叙了第一个中华文化名茶,第一个中国茶文化之乡。全国政协文史学习委副主任、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会长周国富亲自为该书作序。序言申明:“瀑布仙茗作为绿茶代表,河姆渡遗址的原始茶遗址应是其源头,六千年田螺山古茶树根更可
田螺山遗址出土的人工栽培的古茶树根
Therelicsoftherootsofcultivatedteatreescul-tivatedatTianluoshansite
瀑布泉岭古茶树碑揭碑仪式
Anunveilingceremonyisheldtocelebratethefindingofthean-cientteatreesatWaterfallStreamHill.
专家实地考察瀑布泉岭古茶树
ExpertsconductafieldstudyonancientteatreesatWaterfallStreamRidge.
作证。在漫长的汉魏六朝岁月中,余姚茶传播到长安、洛阳等地。唐宋以来位列名茶,虽经沉浮,仍名垂千秋,堪称中国第一古名茶,其产地可谓中国绿茶之源。”
瀑布仙茗原产地在白水冲大瀑布上端,那里风光秀美,植被苍翠,溪流纵横,云蒸霞蔚,形成独立的小气候,至今还有石骨嶙峋的古茶树遗存,具有得天独厚的生态优势、资源优势和人文优势。那里地处北纬30°附近,专家发现全球北纬30°附近有名山大川、奇山异水,又有金字塔、“空中花园”、河姆渡遗址等奇迹,中国的十大名茶中,西湖龙井、祁门红茶、蒙顶甘露等六只名茶,也处于北纬30°附近。瀑布仙茗出产在有奇迹的土地上,适逢盛世,亮点纷呈。
在全国性茶叶参赛评奖中,瀑布仙茗多次获得金奖,被列为浙江省十大地理标志区域品牌、中国驰名商标,入选中国鼎尖名茶、上海世博会中国元素礼品茶。瀑布仙茗以其特有的文化内涵和优良品质,成为馈送亲友的礼品。它的产品结构已经发展成绿、白、黄三大系列,每个系列又有若干等级,受到广大消费者欢迎。
在历史长河中,名茶由大茗、仙茗到瀑布仙茗,现在正步向更大规模的明州仙茗。
茶文化工程备考
呈现在读者面前的《影响中国茶文化史的瀑布仙茗》精装本,由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名誉会长刘枫题写书名,打开书页,装帧精美,图文并茂,每节文字以名诗作引子,无论浏览还是细读,都会开卷有益。
全书文字精益求精,10余万字,数易其稿,文史出版社编审评价全书文笔流畅,文字精悍。又倾余姚市摄影家协会之力,从数千张图片中精选图片入书。从2010年2月着手启动书稿,到2011年10月成新书,上架新华书店。在20个月时间内,撰有形之文于帷幄,事先写无字之书于大地,前前后后投入相当的人力、物力。
在完成本书的茶文化工程中,值得一写编委会主任叶沛芳先生的书外佳话。出本好书,没有钱是寸步难行的。而有了钱,不一定能出好书。叶沛芳在筹取资金的同时,更多的精力投放在编辑工作上。他曾任慈溪市委常委、宣传部长,后来从余姚市的主要领导岗位上退下来,现任余姚市茶文化促进会会长深谙好书,既是个体脑力劳动的心血结晶,又必须依靠众人智慧,集思广益。他曾说:“这本书如果出了差错,责任由我承担。”从讨论全书的编写大纲、文稿修改到照片选定等一系列工作中,叶沛芳主持了13次编委会议,会上大家畅所欲言,对书稿逐字逐句讨论,文字去掉粉饰,提倡白描,表达真意。在编写过程中,既发扬民主,又高度集中,编委会主任真正履职到位。
《影响中国茶文化史的瀑布仙茗》已由浙江图书馆、宁波图书馆的地方文献部以及天一阁博物馆收藏。大批量书本在社会上流转,并向世人宣告:到目前为止,余姚是人类煮饮“原始茶”最早的地方,也是世界上人工栽培茶树最早的地方。至少在晋代之前出产的仙茗,为陆羽《茶经》所称颂,《茶经》还赞扬余姚越窑青瓷是全国最好的茶具。当你处在清幽的环境里,伴着幽幽丝竹,品尝神仙赐予的仙茗,可以陶冶身心,领略有滋有味的人生。
日本东北大学铃木三男教授参加余姚茶文化学术交流活动
ProfessorSuzuki(left)ofTohokuUniversityofJapanattendsanaca-demicexchangesprograminYuyao.
四明山高山云雾茶基地Ahigh-mountainteaplantationinSimingMountain
WaterfallTea,agreenteamadeinSimingMountainsinYuyao,ZhejiangProvince,isbelievedtohavebeenthegrandmotherofallgreenteasinChina,accordingtoarecentlypublishedbookentitled“WaterfallTeathatImpactstheHistoryofChineseTeaCulture.”ThebookwasputtogetherbyYuyaoAssociationforPromotionTeaCultureandpublishedbyChinaCultureandHistoryPress.Itiswidelyacclaimedasagoodbook.
ItisagreedthatteaoriginatedinChinabeforeitflourishedinAsiaandspreadallovertheworld.However,whereitoriginatedinChinaremainscontroversial.GreenteaoriginatedinYuyaoifyoubelieveYuyaoAssociationforPromotingTeaCulture.Theassocia-tionbelievesitiscorrecttosayso.
TheHemuduSiteinYuyaowasdiscoveredin1973.Archaeologi-
calfindingsfromthesiteindicatethattheYangtzeRiver,likethe
广州国际茶文化节的发展
广州有着悠久的茶叶对外贸易传统,是中国历代茶叶国际贸易的主要口岸,现在北京故宫博物馆还珍藏有康熙帝在1685年的亲笔御批,钦定广州作为全国唯一的茶叶对外通商口岸,成为中国通往欧洲的“海上茶瓷丝绸之路的一个起点。几百年来广州一直是中国最大的茶叶集散地、最大的茶出口外销口岸、最大的茶消费市场;也是当今较为活跃的茶文化发展基地。随着茶经济逐渐繁荣、茶文化事业蓬勃发展,茶文化已经逐渐形成为广州这座历史文化名城具有深厚韵味、具有鲜活时代气息的一张文化名片。
广州是中国最大的茶叶集散地和消费茶叶最多的大都市,自2000年举办了第一届广州国际茶文化节以来,已成功举办了多届茶文化节和博览会,取得非常显着的效果,已成为广州的强势展会品牌。众多的参展企业凭借这一平台宣传了自己的企业,打响了自己的品牌。
广州从古至今都是我国重要的茶叶集散地,茶文化底蕴深厚。广州有全国最大的茶叶批发市场和消费市场,在中国茶行业流通领域起到主导作用。
广州是历史上中国茶叶对外贸易的重要港口与通道,茶文化至今仍是广州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份。目前广州茶叶交易市场主要集中在荔湾区芳村地段,经过二十余年发展,现面积规模超过二十万平方米,茶经营商数量超过三千家,成为中国茶叶市场之首。在当地政府指导下,广州的茶叶市场已从农贸集市形式升级为现代化、国际化的茶叶交易平台。
广州国际茶文化节的介绍
广州国际茶文化节,自2000年举办了第一届广州国际茶文化节以来,已成功举办了多届茶文化节和博览会,取得非常显着的效果,已成为广州的强势展会品牌。
广州是历史上中国茶叶对外贸易的重要港口与通道,茶文化至今仍是广州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份。目前广州茶叶交易市场主要集中在荔湾区芳村地段,经过二十余年发展,现面积规模超过二十万平方米,茶经营商数量超过三千家,成为中国茶叶市场之首。在当地政府指导下,广州的茶叶市场已从农贸集市形式升级为现代化、国际化的茶叶交易平台。
2007年12月,在第三届中国节庆产业年会上,广州国际茶文化节(博览会)荣获了“中国节庆产业十大品牌节庆和“中国节庆产业十大物品类节庆两项大奖,成为了国内最具影响力的茶会展著名品牌。
事实表明,在以茶文化、茶会展推动广州茶经济、茶贸易乃至全市社会经济文化发展,树立广州作为全国茶产品贸易、茶文化交流的中心地位发挥了积极作用。
第一届广州国际茶文化节,2000年9月24--26日在中国出口商品交易会召开。
第二届广州国际茶文化节,2001年12月14--16日在中国最大的茶叶批发市场广州(芳村)南方茶叶市场举行。
第三届广州国际茶文化节,2003年11月22--24日在广州国际会议展览中心举行。
第四届广州国际茶文化节,2005年11月25--28日在广州琶洲中洲国际商务展示中心举行。
第五届广州国际茶文化节,2007年11月8--11日在广州国际会议展览中心(即广交会琵洲展馆)隆重举行。
广州国际茶文化节的发展
(1)祁红,是祁门红茶的简称。为工夫红茶中的珍品,以高香著称。具有清鲜持久的香味,被国内外茶师称为砂糖香或苹果香,并蕴藏有兰花香,清高而长,独树一帜,国际市场上称之为“祁门香”。
(2)川红工夫,简称川红,产于四川省宜宾等地,是我国工夫红茶主要品种之一,亦属红茶珍品之一。川红工夫色泽乌黑油润,滋味醇厚鲜爽,汤色浓亮。川红珍品――“早白尖”,更是以早、嫩、快、好的突出特点及优良的品质,博得国内外茶界人士的好评。
(3)滇红工夫,简称滇红,产于云南西双版纳和景洪、普文等地。滇红工夫茶,属大叶种类型的工夫茶,是我国工夫红茶的新葩,以外形肥硕紧实、金毫显露和香高味浓的品质独树一帜,是世界茶叶市场上的著名红茶品种。
(4)湖红工夫,简称湖红,主产湖南省安化、桃源、涟源、邵阳等县市,而湘西石门、张家界等县市所产的工夫茶谓之“湘红”,归入“湖红工夫”范畴。湖红工夫以安化工夫为代表,外形条索紧结肥实,香气高,滋味醇厚,汤色浓,叶底红稍暗。
(5)闽红工夫,简称闽红,是政和工夫、坦洋工夫和白琳工夫的统称,均系福建工夫红茶特产。三种工夫茶产地不同、品种不同、品质风格不同,但各自拥有自己的消费爱好者,盛兴百年而不衰。
(6)宁红工夫,简称宁红,是我国最早的工夫红茶珍品之一。“宁红茶”素以色泽红艳,香味持久而闻名中外。宁红茶的成品共分8个等级,其级宁红以鲜醇爽口、汤色红艳著称于世。
(7)英德红碎茶,产于广东。茶汤红亮,滋味浓烈,饮后甘美怡神,清心爽口,适合清饮。而加上牛奶、白糖后,色、香、味也俱佳。
(8)云南红碎茶,具备独特风格,香气高锐浓郁,汤色红艳明亮,滋味浓厚强烈,加乳后呈姜黄色,味浓爽,富有刺激性。品质优异,在国际市场上享有较高盛誉。
(9)正山小种,因集中于星村加工,故又称“星村小种”。正山小种茶历史悠久,品质别具风格,滋味强烈而爽口;加入牛奶后,芳香不减,形成的奶茶犹如琼浆玉脂,惹人喜爱。
黄茶名品
(1)君山银针,产于湖南岳阳洞庭湖中的君山,是黄茶中的珍品。其成品茶芽内面呈金黄色,外层白毫显露完整,而且包裹坚实,茶芽外形很像一根根银针,故得其名。该品种全由芽头制成,茶身满布毫毛,色泽鲜亮,香气高爽,汤色橙黄,滋味甘醇。冲泡时可从明亮的杏黄色茶汤中看到三起三落,雀舌含殊,枪丛林立,具有很高的欣赏价值。
(2)蒙顶黄芽,是四川省雅安市蒙顶山名茶,属于芽形黄茶之一,该茶自唐始至明清皆为贡品。蒙顶黄芽采摘于春分时节,黄芽外形芽叶整齐,色泽金黄;内质香气清纯,汤色黄亮,滋味甘醇。
花茶名品
(1)苏州茉莉花茶,我国茉莉花茶中的佳品。苏州茉莉花茶以所用茶胚、配花量、窨次、产花季节的不同而有浓淡,其香气依花期有别,头花所窨者香气较淡,“优花”窨者香气最浓。
(2)福建茉莉花茶
福州茉莉花茶。茶品芬芳浓郁,水色明净,叶片嫩绿,又称香片。特种茉莉花茶的品目有:东风、灵芝、银毫、凤眉、秀眉、雀舌毫等上品。
天山银毫。福建宁德茶厂生产,茶形紧秀匀齐,色泽嫩绿,水色透明,香气鲜灵浓厚。
(3)珠兰花茶,以清香幽雅,鲜突持久的珠兰和米兰为原料,选用高级黄山毛峰、徽州烘青等优质绿茶作茶坯,混合窨制而成。其中尤以福州珠兰花茶为佳,珠兰黄山芽为珠兰花茶的珍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