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数字化;矿产资源;勘察;方式
“数字化”是矿产勘察发展趋势,按照数字系统布局方式进行调度控制,实现了现场勘察作业流程一体化,推动了矿产资源开发与利用的最优化。结合3S技术对矿产资源勘察提供科学指导,提出切实可行的矿产勘察方案,体现了数字矿产技术应用特点,实现了勘察模式及改造的一体化建设。
1“3S”技术特点
3S技术是遥感技术(RS)、地理信息系统(GIS)和全球定位系统(GPS)的统称,是空间技术、传感器技术、卫星定位与导航技术和计算机技术、通讯技术相结合,多学科高度集成的对空间信息进行采集、处理、管理、分析、表达、传播和应用的现代信息技术。新时期数字化平台实现了优化转型,矿产资源利用体制呈现多元化发展模式,这些都是形成高效采矿方案的重点。从科学技术转型角度考虑,矿产勘察将朝着数字化、科技化、信息化等方向转变,促进采矿业优化转型与发展。
2数字化矿产勘察趋势的思考
2.1科技化
数字化矿产资源勘察体系中,要充分利用数字技术指导资源建设,帮助企业构建更具创新性的开发模式,减少各类资源的浪费。对于不同勘察模式中,要更好地利用资源结构布局平台,建立具有区域特色的勘察操作方式。只有结合不同类型的矿区层次,才能选择相对应的数据库系统,从而更好地利用数字化操控体系。科技化为矿产资源开发与建设提供指导依据,标志着采矿区生产作业流程科技化转型。
2.2功能化
数字勘察运行功能实现升级改造,职能上,数字平台协同采矿系统实现综合化调度,为区域采矿与分析提供指导依据;功能上,利用数字系统进行规划改造,保证数字系统运行与矿产勘察的最优化,这些都是勘察单位测量中不可缺少的功能模块,可在短时间内完成多种数据处理任务。充分利用数字技术实现勘察作业一体化,为区域资源开发与利用创造良好的环境,这样才能加快资源利用机制建设。
2.3最优化
当前,我国矿产资源储存量丰富,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设关系着区域发展水平,如何科学利用矿产勘察技术极为关键。数字技术是现代采矿业的先进技术,矿产勘察是为了更好地开发资源,构建具有数字化特点的采矿作业模式,帮助企业构建科学的发展机制,从而提高矿产资源利用率。
3数字勘察系统构建及功能布局
3.1勘察系统布局
贵州地质资源储存量丰富,对数字平台信号的管控任务量很大,如果依照民用通讯设施建设开展,一方面资金需求非常大,另一方面维护成本也非常高,国内企业现阶段还没有能力完成这一工作。矿产资源勘察可采用纯B/S的应用架构,支持各种主流的浏览器,无需安装任何插件。设定应用系统要结合矿区布局特点,从多个角度采取针对性的调度体系,进而实现资源开发与利用机制,形成更加稳定的资源构架体系,消除矿产勘察中遇到的各种问题。
3.2勘察模式应用
(1)地理系统。通过矿产资源勘察与分析,能够为地区采矿作业提供科技化平台,为资源开发与利用机制提供综合保障。以“3S”技术为指导实现资源一体化利用,可以帮助企业构建更加先进的勘察模式,提高区域资源开发与利用效率。为了提高地理信息服务水平,勘察单位要充分利用3S技术平台,发挥地理信息服务模式的应用优势,解决传统服务机制平台存在的缺陷。科学技术辅助勘察单位地理信息数据管理,从本质上解决了传统地理信息数据管理模式上的缺陷,提高了勘察单位宽带地理信息水平。勘察单位积极引入信息科技作为平台,为数字化操作模式调整提供指导依据。
(2)数据系统。基于数字技术发展趋势下,利用新技术构建勘察平台,从而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效率。通过多年的发展,数字勘察的信息管理范围有了很大程度的扩张,企业运行采矿模式实现了优化升级,软硬件一体化是必然趋势。勘察人员要结合地质、构造环境,科学布局勘察系统方案,把各项设备落实到位,确保获得的地理数据与实际情况一致。企业需要按照矿产资源结构布局及发展样式,从多个方面进行数字调度与转型,才能更好地利用地质资料,加快矿产开发与利用。
(3)网络系统。3S技术设置了多道数据认证标准,地理信息服务只有在安全认证指令下才能获取虚拟操作权限,否则系统自动关闭展示功能,这也是虚拟数据人性化控制技术特色。3S技术是地理信息工程核心支撑,利用信息处理技术可提高动态展示效率,从多个角度呈现勘察单位网络结构模型。设定现场快速调度与指挥平台,建立矿区的数据系统平台,为矿产资源勘察与分析提供指导依据。现场调度具有科技性特点,结合现场矿区布局特色及应用模式,构建符合现代科技资源利用体制的发展模式,加快数字化矿产转型。
(4)管理系统。出台相应的部门规章和煤矿成本价计算规则,引导企业以数字勘察水平为主要手段参与市场竞争,改变以最低价为主要手段的中标方式。按照数字技术应用优势,明确数字勘察监督机构作为主管部门的执法监督机构,从监督实体数字勘察转变为主要监督煤矿各参建方的履职行为;对一些管不好、管不了的建立相关制度,充分发挥市场优胜劣汰的作用。以部门规章的形式推进数字勘察保险制度。推进煤矿监理企业向煤矿总承包、煤矿咨询、项目管理等方面转型。我国要从设备、技术、人员等方面进行数字化转型,增强自主创新及研发能力,从多个角度研究矿产资源利用模式,为资源开发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赋予技术单位法律功能,有效制止一些数字平台的违法活动。
4结论
总之,数字化矿产勘察模式具有先进性特点,按照地区规划与利用机制展开调查,构建更加实用性的数字勘察模式。不断调整现有的资源勘察平台,明确地方政府的数字勘察监管职责,完善“数字勘察、高效开发、综合利用”的数字勘察责任体系,建立健全政府数字勘察目标任务考核体系。通过这几年的快速发展,我国在该领域的发展水平已有了长足进步,但还需积极引进学习数字平台信息管理的最新技术,为矿产资源开发与利用提供技术支撑。
参考文献:
[1]刘骏,颜钢锋.基于Socket的网络编程技术及其实现[J].江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3):249-251.
[2]陈文敏.对我国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回顾与展望[J].经济师,2003(9):50-51.
关键词转型二级学院教学档案管理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DOI:10.16400/ki.kjdkx.2017.02.005
AbstractIndependentcollegeswanttorealizesuccessfultransformationofappliedundergraduateeducation,wecannotignorethecollectionofteachingarchives.theproblemofteachingarchivesmanagementmustbesolvedwiththedevelopmentandconstructionofIndependentcolleges,thispaperexpoundshowtoadjustteachingarchivesmanagementcenterofgravity.
Keywordstransformation;Independentcolleges;teachingarchives;management
1新建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内涵
近年来,随着2014年国务院《关于国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和教育部等六部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3年)》颁布,一批新建本科院校和民办高校逐步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发展。新建本科高校一般指从1999年升格的“新”本科院校。这一类学校的转型,主要是形态、内涵上转型,进而真正达到本科教育水平;另一方面实现功能转型,即由过去只注重单一的教学向教学、服务并重方向转变,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成为新建本科高校的新使命。新建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主要内容有:人才培养目标的准确定位、专业建设、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建设、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提高服务社会能力、管理模式和资源配置转型等。
2转型发展背景下教学档案管理模式的变化
(1)教学档案的收集从职能部门下移到二级学院。以往一级管理模式下,大量的教学工作由职能部门来组织运行,他们会主动收集整理各种教学档案,保证各项档案的完整性。随着高校转型发展的进一步推进,深化改革内部管理体制,进一步完善院系二级管理制度,加大二级学院办学自、行政管理权,大量的教学档案的原始记录来源于二级学院。新的二级管理模式要求各学院要有收集档案的意识与责任,确保档案资料的不流失。
(2)教学档案的使用由被动到主动。转型高校要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教学档案由过去的单一性为了应付各种评估检查,变为为教学研究服务,相关数据通过整理、统计和分析,为人才培养的提供潜在信息,可对现有教学计划和方针加以完善,使专业设置、教学模式、师资力量、管理模式到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形成自我办学特色的发展轨迹。其次,新建本科办学历史较短,缺乏历史积淀,教学档案是学校工作成就与办学特色的载体,有利于学校积淀成深厚的历史文化。
(3)教学档案的载体形式从纸质为主到纸质与电子形式并存。在大数据背景下,新兴的电子载体与数字传播方式,高校教学管理与教学研究产生的资料和数据都逐渐信息化。很多高校实现现代信息化管理系统运行,极速增长的电子文件让教学档案的载体形态开始从纸质档案逐渐过渡到电子档案。
3新建本科院校教学档案管理现状
(1)教学档案呈分散状态。无论哪一类新建本科高校,学校的本科历史均不长远,学校建设的重心更多地放在教学秩序运行、教学质量的控制、教学设施建设、特色打造等方面,教学档案管理工作起步较晚,制度不建全,学校多数员工规范管理教学档案的意识比较薄弱,二级学院在教学运行中产生的各类档案资料分散在各专业教研室、相关办公室,且存放零乱。
(2)教学管理人员档案管理经验不足,工作动机不强。二级学院教学秘书配备很少经过教务管理资格面试选聘,普遍缺少教学管理经验,多凳墙萄Цㄖ岗位调配人员,没有过教学管理基本知识的系统培训,工作效率较低,工作质量不高。年终考核也由二级学院完成,没有专项业务考核,工作动机不强。缺乏清晰的角色定位,只是单纯做好排课、工作量核算、学籍清理等事务性工作,不能很好地扮演院系领导的参谋和助手、部门间的桥梁、师生间的枢纽等重要角色。
(3)平时档案积累不全,档案材料不系统。二级学院档案多数由教师或系、教研室主任兼职管理,繁忙的教学科研任务很难系统的整理好,主要是通过各类教育评估如新建专业合格评估、本科教学评估、学士点授予权评估,集中整理档案资料。
(4)电子档案代替传统纸质档案缺失严重。
伴随现代无纸化办公,纸质到电子媒介的飞跃,数据、文件、资料通过计算机数字化传输,二级学院在教学实践、教学研究、教学管理活动中自然形成的历史记录、大量的档案信息,以单个的形式随机地散存于部门或个人的电脑中。虽在节省空间和利用和查阅方面体现了独特的优越性,但很容易随着人员调动而导致资料丢失或不全。
4转型背景下新建本科院校二级学院教学档案管理举措
教学档案对学校向应用型本科教育成功转型、规范教学管理、提高教学质量、提升学校竞争力的促进作用不容忽视。因此,必须加强二级学院教学档案管理。
(1)建设一支“双能型”的教学管理队伍。新建本科院校转型发展需要建设“双师双能型”教学师队伍,同样,在精简管理人员、教学档案管理重心下移二级学院的现实条件下,建设一支既懂档案管理知识,又懂教学管理,并能运用现代化手段的教学档案管理队伍尤其必要。学校通过在建立管理人员的激励机制基础上,进一步明确二级教学单位的教学管理人员负责教学档案的收集、整理、保存和利用,并加强网络、多媒体、计算机技术等实现教学档案管理手段的现代化的培训。
(2)健全档案管理机制,以检促管。建立院系两级教学档案管理制度,使档案工作有章可循。每学年第一学期开学初,学校组织相关人员对二级学院本科教学文档进行全面检查;每学期期中教学检查设置专项检查,对某类教学文档资料收集与归档情况开展重点抽查,逐步规范管理。
(3)强化教学档案为教学管理和教科研服务的重要性。教学档案和普通档案一样,具有凭证作用、参考作用,因此,加强教学档案管理工作和建设,从过去的教学活动中挖掘准确、完整的教学信息,用来作为总结经验、开展研究、教学评估和奖励评优的重要依据。这样就能做到熟悉教学情况、总结教学经验、制订教学计划更科学完善,处理存在问题时不会单纯地凭个人记忆,造成判断或决策失误。
(4)提高全员档案管理意识,重视档案材料建设。学校要统一全校上下的思想、认识,强化全校所有员工重视教学档案工作的意识。让大家在平时就要注重教学文件资料的点滴积累,避免评估检查时突击、被动应付。将二级学院教学档案工作建设与管理状况纳入系部年度绩效考核,调动二级院系专兼职档案管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5)确定须归档档案内容及时间点。制定“本科教学基本原始文档(资料)库”目录。根据文档的属性明确各类文档(资料)保存时间:有关专业建设与发展的材料可长期保存;省级优秀毕业设计(论文)资料长期保存;学生的考试试卷和非优秀毕业设计(论文)只保存到学生毕业后四年;学生课程实验(实习)报告、课程设计(综合实训)材料只保存到学生毕业后二年。
(6)根据教学档案的多样化形式,实行分类整理。在教学运行过程中因教学实际会产生不同形式的教学档案,纸质档案、电子档案、影像资料,特别是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中,案例教学、模拟仿真实训、幕课微课的出现和强化,使影像档案成为独立学院转型发展殊的教学档案,三类档案要相互a充、相互结合,丰富教学档案的形式,通过文字、声音、影像立体化地展现学院教学活动的实际,为以后的工作提供借鉴。
(7)加强数字化档案的安全保密工作。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入,教学管理的日趋规范及现代化,高校产生了大量数字化档案。这类档案是伴随着计算机技术、扫描技术、OCR技术以及录音、录像、数据库、多媒体等技术的发展而产生的一种新型档案信息形态,原有的载体形式教学档案变成数字化的档案信息,或以数字化形式存储、网络化办公形式开展检索和阅读,教学资源实现共享。由于信息存储容量大,通过检索软件可便捷实现检索浏览,还可远程访问,网上下载、传输,大大提高教学档案的利用率。由于这类档案容易被“病毒”和“黑客”威胁袭击,因此要采取物理隔离和逻辑隔离等多种安全防范手段,保障数字化档案其信息数据的真实、完整,保障它们的机密性、安全性、稳定性、可靠性,确保档案的保密和安全。
参考文献
[1]刘溪.本科教学评估视角下的教学档案管理和建议刍议[J].大家,2010(15).
[2]张青玉.从普通高校教育评估看系级教学档案管理[J].现代情报,2003(1).
[3]李君.对本科院校教学档案管理的思考[J].中国成人教育,2008(2).
[4]熊跃萍,黄建平.高校二级教学档案管理数字化网络平台的构建.浙江理工大学学报,2008.11.25(6).
各市、县(市、区)人民政府,省政府直属各单位:
《浙江省数字化转型标准化建设方案(2018—2023年)已经省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此件公开)
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2018年7月16日
浙江省数字化转型标准化建设方案
(2018—2023年)
为全面贯彻落实数字浙江建设部署,聚焦聚力高质量竞争力现代化,加快全面实施标准化战略,深化国家标准化综合改革试点,以标准化支撑数字化转型,推动我省加快转入高质量发展轨道,制定本方案。
一、总体目标
到2023年,建立健全权责明确、统一协调的数字化转型标准化工作机制,构建完善结构清晰、系统高效的数字化转型标准体系,制定实施一批具有先进水平的亟需标准,组织开展一批关键领域的标准化项目,打造形成一批可复制推广的标准化成果,高标准引领数字化转型取得明显成效。
——数字化转型标准化基础逐步夯实。到2019年,形成数字化转型标准体系框架,初步建立涵盖政府、经济、社会各领域,以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为主体,以团体标准为补充,基本满足数字化转型需求的标准体系。到2023年,具有浙江特色的数字化转型标准体系进一步完善。
——数字化转型标准化竞争力显著增强。到2023年,在数字化转型领域制(修)订国际标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或地方标准50项以上,组织开展部级、省级标准化试点示范项目10项以上,新增全国、省级标准化技术委员会3个以上,数字化领域标准话语权显著提升。
——数字化转型标准化效应不断释放。进一步深化标准研制、标准化项目建设、标准实施监督评价等工作,形成一批具有先进水平的技术和管理标准化成果,数字化转型标准化程度不断提升,标准化规范和引领数字化转型成效不断显现。
二、基本原则
(一)科学规划,系统布局。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着力点,强化标准体系顶层设计和系统架构。系统梳理数字化转型标准化建设的短板和需求,制定实施任务清单,构建完善标准体系,确保高标准推进数字化转型。
(二)开放共享,协调发展。着力发挥标准化的互联互通作用,以标准化促进政府、经济、社会等领域数字资源深度融合,助力打破信息孤岛。针对数字化转型多学科融合和涉及面广的特点,着力加强各领域标准化建设的统筹协调。
(三)需求导向,重点突破。以政府数字化转型为先导,撬动经济和社会各领域数字化转型,加快各领域数字化转型标准化建设。围绕数据共享、流程再造、信用体系、服务协同等关键领域,优先制定政府数字化转型亟需标准。
三、重点任务
(一)助力政府数字化转型,全力打造智慧政府。
1、构建数字政府标准体系框架。以“最多跑一次”改革标准化建设为突破口,按照“123466”的要求,完善标准化运行机制,助力争创政府治理数字化转型试点省。围绕大系统、大数据、大平台、大集成建设,构建涵盖经济调节、市场监管、公共服务、社会治理、环境保护、政府运行等领域的数字政府标准体系,加快总体要求、政务服务、数据共享、业务管理和技术应用等标准研制。围绕公共数据整合、共享、开放等重点领域,抓好公共数据平台标准化建设。(责任单位:省质监局、省发展改革委、省数据管理中心、省“最多跑一次”改革办公室,列第一的为牵头单位,下同)
2、打通数据互通关键节点。围绕建立“三大模型”的要求,直面打通信息孤岛的堵点和难点,加快构建跨部门、跨层级、跨领域的标准模型。围绕数据共享、流程再造、信用体系建设,重点开展数据汇聚、数据平台、数据安全、大数据应用等领域亟需标准的研制,加快公共数据资源目录编制规范、“互联网+政务服务”公共数据管理规范及电子证照库、人口综合库、公共信用库等规范制定。加强政务领域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等信息技术应用标准研制,着力破除“三大模型”中标准缺失问题。(责任单位:省数据管理中心、省质监局)
3、扩大政府治理标准化效应。加快政府决策、执行、督查、反馈等数字化协同标准化步伐,强化财政、金融、国资、商务等领域数字化转型标准化机制建设。健全市场监管数字化转型标准体系,结合信息系统建设,将监管要求固化为可量化、可执行、可追溯的全周期标准链和监管模式。推进大数据、互联网、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现代化信息技术标准化联动应用。加强政府数字化转型标准宣贯和实施评价,在民政、人力社保、教育、卫生计生等领域开展标准化试点示范建设,打造政府数字化转型标准化样板。(责任单位:省数据管理中心、省发展改革委、省经信委、省工商局、省质监局)
(二)引领经济数字化转型,全力打造数字经济。
4、抢占数字经济高地。立足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实施标准领航工程,加快制定实施先进标准,制定实施团体标准30项以上,抢占产业标准制高点。围绕集成电路、基础软件、核心元器件、柔性电子、量子通信等薄弱环节,推动成立产业标准化技术组织3家以上。推动之江实验室成为国家人工智能标准化总体组成员单位,争取获批部级技术标准创新基地和标准验证检验检测点试点,加快创新成果标准化。围绕术语定义、产品评估、系统和组件接口、数据兼容、互换模型等国际竞争和市场应用重点领域,加快标准研制步伐,提升行业标准话语权。(责任单位:省经信委、省科技厅、省质监局、之江实验室)
5、促进新旧动能迭代更新。强化“品字标”浙江制造标准数字化要求,促进传统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开展创业孵化、协同创新、网络众包等“双创”平台标准化复制推广,制定并推广一批支撑制造业创新基地建设的共性和前沿技术标准。探索开展一批互联网协议版本第六版(IPv6)、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数字领域关键技术在传统制造业领域的融合应用,培育一批基于数字技术的新型生产、组织、服务模式标准。在化工、纺织、造纸等重点传统产业开展数字技术与制造业融合创新标准化试点示范。(责任单位:省质监局、省经信委、省科技厅)
6、夯实数字金融基础。以标准化助力数字经济风险防控,围绕移动支付、借贷、保险、基金销售、信托和消费金融等数字化金融服务,加强监管、准入、第三方存管、信息披露、风险提示、网络安全、信用建设等关键标准研制和实施,构建数字金融行业管理和数据统计监测体系。推动区块链技术在数字金融领域创新应用,加强区块链技术应用标准化,强化金融科技标准化建设。(责任单位:人行杭州中心支行、省质监局、浙江银监局、浙江保监局、浙江证监局)
7、助推数字经济创新融合。聚力之江实验室、实体经济、新兴金融中心、新型贸易中心建设,加强数字经济创新融合标准化建设,加快创新成果标准化。加强与国际、国家标准化技术组织对接,推动以之江实验室为代表的浙江企事业单位参与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国际电工委员会(IEC)和国际电信联盟(ITU)有关工作。优先做好之江实验室等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开放创新平台标准化顶层设计,围绕医疗、交通、金融、物流、环境保护等领域率先开展数字化转型关键技术、产品、服务标准研制,及时将有效模式和关键技术标准化。(责任单位:省科技厅、省经信委、省质监局、之江实验室)
(三)支撑社会数字化转型,全力打造智慧浙江。
8、推动公共服务智能化。探索“标准化+大数据+公共服务”模式,加快“网上办、掌上办”领域数据采集、分级、交换、质量、保密等关键共性标准的制定,实施基本公共服务指导性目录及标准。建立全省社会数据标准化协调机制,构建涵盖教育、司法、文化、健康、交通、地理、金融、信用等领域的社会公共服务标准库。推进企业投资项目审批监管、商事登记联办、不动产登记管理等全过程标准化,建立公安、人力社保、民政、医疗等领域信息共享标准化路径。强化乡镇(街道)便民服务中心、村(社区)代办点等公共服务标准制定、实施与评价。(责任单位:省发展改革委、省质监局、省数据管理中心,省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协调小组成员单位)
9、推动社会治理集成化。结合基层社会治理工作,实施社会治理事项标准化指导性目录,依托基层治理综合信息平台加快推动社会治理数字化转型。加强政府、企业、个人分层分级分流标准化体系建设,以标准化规范数据采集、传输、存储、使用、开发等环节的安全边界和监管措施,制定涉及国家利益、公共安全、商业秘密、个人隐私等信息的保护清单标准。开展基层社情民意监测标准化工作,围绕基层治理重点领域实施一批标准化项目,开展重要标准实施绩效评价,提升基层社会治理标准化水平。(责任单位:省综治办、省发展改革委、省质监局、省数据管理中心)
10、推动公众消费数字化。加快数字化消费云工程、云服务、大数据等领域创新成果标准化,促进虚拟/增强现实、智能网联汽车、人工智能等前沿科技应用,培育数字消费新业态、新模式。提升文化、教育、医疗等领域数字化产品和服务模式标准化水平,推动管理经验和关键技术转化为标准。围绕新零售、农村电子商务、跨境电子商务等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开展标准化建设,培育一批国际先进标准。围绕打响“放心消费在浙江”品牌,探索建立数字化放心消费“三度一率”社会评价标准指标体系。(责任单位:省商务厅、省发展改革委、省经信委、省教育厅、省文化厅、省卫生计生委、省工商局、省质监局)
四、组织保障
(一)强化部门协同。完善统一领导、分工负责的标准化管理机制,强化标准化主管部门的牵头、协调和监督职责,有效发挥行业主管部门的标准制定、实施作用。在省全面实施标准化战略领导小组框架下,设立数字化转型标准化工作专班,统筹各相关部门规划、政策和举措,定期开展专题研究,及时协调重点工作。
(二)强化政策保障。积极推荐一批重要标准上升为国际标准、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标准实施绩效显著的,按有关规定优先推荐申报省科学技术奖、省标准创新贡献奖。支持我省企事业单位承担或参与国际、全国专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秘书处工作,优化省级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建设。完善科技创新与标准创新融合机制。探索建立数字产业服务认证体系。
(三)强化实施评价。将标准实施与数字化转型政策深度融合,加大标准实施协调力度,强化标准的制度性合力。建立第三方标准实施监督和评估机制,探索实施符合国际惯例的认证认可模式,培育标准服务市场。每年选定一批重点标准化项目进行标准实施绩效评价,建立标准动态调整机制,加强标准实施信息公开,增强实施绩效评估能力。
抄送:省委各部门,省人大常委会、省政协办公厅,省军区,省监委,省法院,省检察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