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要做一个小实验,叫“胡萝卜小船”。
首先我准备好实验材料:可弯吸管、胡萝卜、个玻璃杯和刀。材料准备完毕后。我心里有些忐忑不安,心想:这次的实验会成功吗?我心里窃窃地期待着。
我按照实验步骤上说的,先把胡萝卜切出两片差不多厚的萝卜片儿,再把吸管剪成几个相等长度的小段。接着,我在其中一块萝卜片上插上吸管,另一块不动。然后,我再把两片胡萝卜同时放入倒满水的玻璃杯里,两块竟然全浮起来了。可我听同学说应是插管的那块浮起来,没插管的那块沉下去呀。
这是怎么回事呢?是我哪里做错了吗?我疑惑不解地跑去问妈妈,妈妈仔细地查看后说:“可能是因为萝卜营养不良,减轻了萝卜自身的重量。”妈妈拿着那两块萝卜,指着萝卜芯,说:“你看,这个营养不良的萝卜中间颜色泛白,你用手摸摸看。”我好奇地上前摸了摸,发现它不仅颜色泛白,而且手感软软的,像海绵一样。原来是这样,我终于明白了为什么两块胡萝卜会一起浮起来了。“哦,我知道了。”但我还是希望能做一次成功的实验。妈妈见我闷不作声的样子,说,“别担心,冰箱里还有胡萝卜,你可以再试一次。”
我快熄灭的火把又燃出了一丝丝火苗。我迅速奔向冰箱,找到一个又大又好的胡萝卜,切出两块差不多厚的萝卜片,我仔细观察了下,这根胡萝卜颜色鲜艳,养分充足,我不放心地用手去摸了一下,中间硬硬的,仿佛能掐得出水来。这一次,我再按照实验步骤小心翼翼地做了起来,我仔细地观察着两块萝卜片的变化,果然,没插吸管的那块很快就沉下去了,插管的那块先沉下去一点点,再慢慢地浮起来了。
其中的奥妙我还是不大清楚,于是我上网查了下资料,原来比水轻的吸管能帮助胡萝卜获得浮力,当浮力大于胡萝卜的重力时,萝卜就能浮起来。
原来是这样,成功了!欧耶!我高兴地一蹦三尺高。这时,妈妈还对我说:“还有一种方法也能让萝卜浮起来,那就是在玻璃杯里加盐。”我觉得难以置信,于是我急忙去厨房拿盐,倒了几勺进去后,萝卜果然浮起来了,在浮起来的过程中,竟是边转边上升,不禁使我想起了汽车的轮子往前滚,不过萝卜片是往上螺旋滚的,真有意思。
这又是为什么呢?妈妈说:“水里面加了盐,盐水的密度大,所以同样能让萝卜漂起来。”虽然我不是很懂,但之前在一本书上见过游客们浮在死海上看书的奇事。
通过这次的实验,我深刻地体会到生活中的奥秘,世界这么大,无奇不有,科学知识真有趣!
星期四的第三节课,陆老师早早地来到教室,把一杯盛满水的量杯和两盒大头针摆在了桌上,我们都很好奇,这时陆老师笑着告诉大家: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做一个有趣的实验——盛满水的杯子里能够放入多少根大头针?
话刚说完,下面的同学议论纷纷,胆小的郁欣俊说20根、稍胆大的张宇杰说50根,最大胆的陈铭云则说100根……,我想水已经盛满了杯怎么能装得下呢?于是我轻轻地说:“10”。
实验在大家的猜疑中开始了,陆老师在靠近水面处将一根大头针垂直放下,大头针便平稳入水了,大家哇的一声叫了起来。紧接着第二根、第三根大头针,纷纷入水,而且杯面水平如镜,一滴水也没有溢出。一会儿我的预言就破了。大约过了一分钟左右,第二十个大头针快速地入水,沉入杯底,第一个预言随之破灭。
实验继续进行,这也吊足了大家的胃口,所有人都拥到讲台前要看个究竟,有些人为了方便,直接跳到了桌子上、凳子上。“48、49、50……”没过多久,第五十二根大头针入了水。
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一个接一个的大头针纷纷沉入水底。下面顿时炸开了锅,一些人反悔了,纷纷改数字,但是谁也说不准,到底还能放入多少个。这时,陆老师故作神秘地说:“请大家原地不动,屏住呼吸,接下来将是见证奇迹的时刻。”随后,陆老师把把大头针纷纷发给小组长,由她们来继续完成这个实验。
空气似乎凝固了,大家都目不转睛地盯着水面。第一百个到了,所有的预言都不攻自破了,水面却依然纹丝不动,只是有些稍稍拱起。
“叮铃铃”,下课了。但是大家依然关注着实验,生怕眨眼的一瞬间,水面会容不下那么多大头针,向外溢出。只见施添瑀小心翼翼地拿起一根大头针,对着水面顿了一下,然后轻轻一放,第二百根大头针入水了。
接下来每放入一根大头针,都会揪起大家一刻紧张的心。尽管窗外一阵喧闹,但教室里依然十分宁静。第三百根大头针慢悠悠地入了水。整整两盒的大头针入了水。直到最后,杯底已经积累了厚厚一层大头针,大头针也占水的体积,那为什么水不会溢出呢?
“哇,怎么这样神奇,难道这是个魔杯?”这时老师笑嘻嘻地告诉大家:这一切都是因为水面张力在作怪。根据水面张力的原理,杯口的'水面就像一个球面,张力使水的面积缩小,鼓成一个包。只要将大头针垂直放入,水就不会外溢。
“原来如此啊!”看来,大家的紧张都是多余的。这真是一次有趣的实验啊!
世界上所有的真理,都是通过实验得来的。物质的变化可谓家喻户晓,我就对这家喻户晓的变化做了一项实验。
实验的材料是白砂糖、汤匙和蜡烛。白砂糖和汤匙还好说,可蜡烛……我翻箱倒柜,终于在车库角落里找到了一支。准备就绪,实验开始!
我把蜡烛插在泡沫塑料里,用不锈钢汤匙装了一大勺白砂糖。我有参考了一下教科书,白砂糖太多了!于是,我把多余的糖倒了回去。
“咔哒——”我按下了打火机,点燃了蜡烛。火光摇曳,可以清楚地看出外焰与内焰。松开打火机,我根据老师说的一样,捏住了汤匙的尾尖,很难拿,汤匙随火摇晃着。好不容易掌握了平衡,我把汤匙盛着白砂糖的部分小心翼翼的挪到了火的外焰。火舌贪婪地舔着汤匙,似乎渴望要把它焚烧至尽。我保持一只手不动,用另一只空闲的手摸索出了纸和笔,准备记录待会儿发生的事情。
过了两分钟左右吧,白砂糖渐渐的融化了,变成了一汪糖水。与此同时蜡烛的一部分被火焰熔成了蜡油,顺着蜡烛的边缘流了下来,凝固在了半路,有的滴在了泡沫塑料上,也冻结在了那里。蜡烛四周一片红,
又过了一会儿,我的手臂累得发酸,只好换了一只手。黄色的糖水不断的冒气泡,逐渐越变越深、越变越稠,变成了褐色的糊,连白砂糖的甜香气也淡了许多,取而代之的是类似于菜烧糊了的焦味。滴下的蜡油也越来越多,蜡烛变得坑坑洼洼。
“糖糊”不断的冒着气泡。当我的手泛起酸意的时候,飘向别处的眼睛又看了回来,心中暗暗吃了一惊:本来洁白如玉的白砂糖,易经变成了黑色!空气中充满了刺鼻的焦味。我用笔戳了戳它,是固体!我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
我赶紧取回汤匙。我想,再烤一会儿,白砂糖会跟着汤匙一起遭殃。我的纸上写的一些字,跟老师之前讲的一模一样。
通过这个实验,我充分明白了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含义,我更加热爱科学,对科学的兴趣更上一层楼,也更爱实验了。
我认为,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诞生于一百次试验之后,诞生于对科学的热爱之后,诞生于……
朋友,如果我告诉你,我不需要手拿,也不需要用钳子夹,就能让水中的鸡蛋乖乖地浮起来,你相信吗?接下来,和我一起见证这个奇迹吧!
今天的作文课上老师神秘兮兮地说:“我们来做一个科学小实验吧。”同学们都十分好奇,探着脑袋张望。这时,就看见老师拿出了一枚生鸡蛋、一袋盐、一杯水还有一个勺子,我肯定这些就是今天做实验的材料。
在同学们的探寻的目光中,老师把这枚生鸡蛋放入水中,只见鸡蛋像一个鹅卵石一样迅速地沉入水中,躺在水中一动不动,好像要睡上一百年。这时,老师说:“现在我们要请出一个神秘助手,让鸡蛋从水底乖乖地浮起来。”同学们个个都跃跃欲试,老师早就看出了我们的心思,就宣布这个实验由大家一起来完成。
首先,第一个同学登场了,只见她拿着小勺子狠狠地舀了一大勺子盐,小心翼翼地放入水中,接着用小勺子搅拌起来。这时,同学们都瞪大眼睛,聚精会神地看着水中鸡蛋,看看它会有怎样的变化。可以,这个家伙就是纹丝不动,急得同学们直跺脚,有些急性子同学们说:“估计是不可能浮上来的了。”这时,勺子传到了第二位同学们手中,只见她也卯足了劲,舀了满满一大勺子盐,倒入水中,迫不及待地搅拌起来,期待奇迹发生。同学们也是一动不动地盯着水中的鸡蛋看。可是,这枚鸡蛋还是纹丝不动,像是安静地等待王子唤醒的白雪公主,真让人着急。这位同学也有点沮丧,有点失望了。看样子,她多么希望鸡蛋能在她的帮助下浮起来啊!然后,勺子又传到了第三位同学的手中,他狠狠地舀了一大勺子盐,放入水中,立马搅拌起来,同学们都期待着奇迹出现。这时,看见原本只是有一点动静的鸡蛋竟然摇摇晃晃地上浮了,只是浮在水中央。此时,同学们爆出了一阵欢呼声。老师微笑着说:“更神奇的还在后面呢!”很快的,勺子到了第四位同学手中,她也舀了满满一大勺子盐,放入水中,轻轻地搅动起来。“哇!鸡蛋浮出水面了!太神奇了!”同学们欢呼起来。
老师微笑着告诉我们:“这跟浮力有关,清水浮力小,鸡蛋会下沉;盐水浮力大,鸡蛋会浮起来。”
真是一次有趣的科学小实验啊!
星期五语文课上,老师要和我们一起做个实验,这让同学们兴奋不已,我也伸长了脖子仔细观察,实验就这样拉开了帷幕。
老师首先拿出一只装满水的玻璃杯,试着又倒了些水,可杯里再也容不下一点点水了,水一下子就溢了出来。同学们个个眨巴着小眼睛凝视着杯口,生怕少看了一个环节。接着老师又拿出两盒大头针,神秘地问:“同学们,你们估计这水里还能放下多少枚大头针呢?”话音刚落,同学们便开始议论纷纷,有说30枚、50枚的,也有说70枚、100枚的,而我猜80枚吧!老师见我们吵得热火朝天,她却一声不吭,拿起一枚大头针,用右手捏着大头针的尾部,左手轻轻顺着大头针从上往下捋了捋,然后把针头竖着放入水中。大头针就这样缓慢地潜入水底。同学们紧张得都不敢呼吸出声音来,眼珠子也仿佛快要瞪出来了。
紧接着,第二枚,第三枚也相继潜入水中。随着水中的大头针的数量不断增加,同学们激动的数数声一浪高过一浪。直到数到30枚了,蒋煜天的预测数已经被打破了。我仔细一瞧杯底已是薄薄的一层大头针。这时教室里的气氛已经完全转变了。同学们的情绪也格外高涨,大家从趴在桌子上看,到站起来看,到站到椅子上看,最后拥到讲台前观看。“55、56、……80、81、……90、91……”
水中的大头针已经有厚厚的一大层了,大头针纵横交错,可水却依然没有溢出来,但是水面已经不是那么平了,中央已经微微向上方凸起,就像一面凸透镜一般。教室里的同学越来越兴奋了,老师在这种紧张又兴奋的场景下,手也有些发抖了,于是便让朱蕴绮来放余下的大头针。
同学们的心情这下变得更加高涨,恨不得跑上去和她一起放。放进去的大头针的数目突破了200大关,下课铃声也在此时响起。
下课后,同学们的兴趣丝毫没有消减,反而增加了,大家一拥而上。几个同学一个接一个继续投放大头针,有时一秒钟就有3、4个呢。这不,一会儿工夫,两整盒大头针全部放入水中。这时杯底的大头针已经如同荆棘一样,到处密密麻麻,杯口也是呈现出凸出的一个小半圆球,这是怎么回事呢?我带着这个问题,翻开了百科全书。
这下我恍然大悟,这是由于水的表面张力在作怪,它是一种特殊的力,是液体性质的一种表现。这次实验真是有趣而生动,水的表面张力作用带给我们无穷的乐趣。
大千世界真是无奇不有,有的时候道听途书的不一定是真的,还是需要眼见为实哦!
"儿子,快来!妈妈给你做个好玩又有趣的实验,好不好?"
"好,来了。"我飞快的跑到妈妈身边,只见桌上摆着两个瓶子,一些水、一些米、一些黄豆、一把椅子、一块木板和一个电子秤。我疑惑的看着这些材料,这到底是要做什么实验呢?
我迫不及待的开始做起了实验!按照妈妈所说的步骤,开始动手做了起来。首先我在其中一个瓶子里装上了一定量的米,用秤称好它的重量,然后妈妈在另一个瓶子里装上了同等重量的水。接着我们把木板倾斜45度角,斜靠在椅子的椅背上,妈妈把两个瓶子同时放在木板顶端同一水平线上,让它们从同一高度滚落下去,看哪个先落下来。滚之前妈妈叫我猜猜看到底是哪个比较快一些?我想它们的重量是一样的,那么滚得速度应该也是一样快!但妈妈却意味深长的笑了笑,并认为是装水的比装米的跑得快。究竟谁猜对了呢?让我们拭目以待。随着妈妈喊着:"一二三,放!"我屏气凝神的看着,两个瓶子同时从木板顶部出发,近了!近了!装水的瓶子已经接近木板底端了,可装米的瓶子还在慢悠悠的滚下来。哎,是我输了!
可为什么明明两个瓶子的重量是一样的,装米的却比装水的速度慢这么多呢?带着疑惑,我们决定用黄豆替换成米,再试一回。将瓶子里的米倒掉后,我又装上了等量的黄豆。在木板顶部的同一水平线上,同时将两个瓶子放下,结果还是装水的那个瓶子速度较快的滚落下来。与装水的瓶子比,装米的和装黄豆的速度都比较慢,那到底三个里面谁的速度最慢呢?我又一次尝试着将等量的黄豆和米同时从木板顶部放下,我发现之前黄豆虽然滚得比水慢,但是远比米滚得快多了。一样的重量,怎么会一个滚得快,一个滚得慢呢?
妈妈看着我满脸疑惑的样子,笑着给我解答说:"在滚动的时候,米与米之间,米与瓶子内壁之间会产生巨大的摩擦,所以米的速度最慢。而水对瓶子内壁的摩擦要小得多,所以水的速度最快。"这时我才恍然大悟,原来物体与物体之间的摩擦也是会分大小的啊!
这个实验可真有趣,彻底颠覆了我原先想当然的认为,看来,还是要眼见为实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