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点作文网

精神分病的治疗方法(整理2篇)

时间: 2024-08-23 栏目:办公范文

精神分病的治疗方法范文篇1

【关键词】精神分裂症;阴性症状;氯氮平;帕罗西汀

EfficacyofParoxetineandClozapineintheTreatmentofNegativeSymptomsofSchizophrenia.MengYuelan.ZhumadianMentalHospitalofHenan,Zhumadian463000,P.R.China

【Abstract】ObjectiveToinvestigatetheefficacyandsideeffectsofparoxetineandclozapineinthetreatmentofnegativesymptomsofschizophrenia.Methods80schizophreniawithnegativesymptomswererandomlydividedintotwogroup,Awasthecombinationgroup,Bwasclozapinegroup.SANS,TESSandNOSIEwereusedtoevaluateclinicalsymptom,sideeffects,positiveandnegativefactorbeforeandafter2,4,8,12weekstreatment.Results2weeks,8weekstreatment,thescoresofSANS,NOSIEhadsignificantdifferencebetweenthetwogroup(P

【Keywords】Schizophrenia;Negativesymptoms;Clozapine;Paroxetine

各种抗精神病药物对精神分裂症阴性症状的治疗均有不同程度的疗效,但疗效却不理想,目前仍未解决临床问题。氯氮平对精神分裂症的阴性阳性症状都有效,但对分裂症的阴性症状有时仍不能达到所需疗效。文献报告[1],5-羟色胺(5-HT)再摄取抑制剂(SSRI)治疗分裂症的阴性症状有较好的疗效。现就帕罗西汀合并氯氮平治疗以阴性症状为主的精神分裂症的疗效和不良反应进行探讨,报告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入组标准:病例来自我院2004年2月~7月病区慢性精神病患者,符合中国精神疾病分类方法与诊断标准(CCMD-3)中精神分裂症诊断标准,阴性症状量表(SANS)总分40分以上,排除精神活性物质所致精神障碍,脑器质性与躯体疾病所致精神障碍,精神发育迟滞及对帕罗西汀有禁忌的病人,共80例,随机分两组,合并用药为A组40

例,男18例,女22例;有配偶24例,无配偶16例;平均年龄40.7±10.2岁,平均病程13.6±6.9年,平均受教育7.1±3.6年。单用药为B组,40例,男16例,女24例;有配偶22例,无配偶18例;平均年龄41.4±10.5岁,平均病程13.9±7.8年,平均受教育7.5±3.2年。两组以上各项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

1.2给药及评定方法入组前服用抗精神病药的病人均停药清洗1周。A组在应用氯氮平时加服20mg/d帕罗西汀;B组单用氯氮平,由两名精神科主治医师,采用SANS评定临床症状,护士用住院病人观察量表《NOSIE》量表评定病人的治疗前后总消极因素和总积极因素,副反应量表(TESS)评定不良反应,分别在患者治疗前,治疗2,4,8,12周末进行评定。1.3统计学处理采用Systyat软件包,对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2结果

两组治疗前后SANS评分比较见表1;两组治疗前后NOSIE评分见表2;两组不同治疗阶段TESS评分比较见表3。

3讨论

治疗以阴性症状为主的精神分裂症是精神科的一大难题,近年来有人报道用抗精神病药合并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SSRI氟西汀治疗精神分裂症阴性症状有效率达92.3%[2],王定省等[3]报道用抗精神病药物合并氟西汀治疗精神分裂症阴性症状12周SANS总分明显下降,阴性症状严重者减分明显。本研究结果显示,氯氮平合并帕罗西汀组自第2周末开始SANS评分较B组即有显著下降(P

氯氮平是较强的5-HI2受体阻滞剂[4],而帕罗西汀能选择性阻滞突触前膜对5-HI2的再摄取使突触间隙5-HI2浓度高,两者药理作用相反,但两药联合能改善精神分裂症阴性症状起协同作用,至于副反应减少可能为两药物相互作用时多种受体拮抗有关。

关于精神分裂症阴性症状的发病机理目前人们尚未彻底弄清,但多数人认为阴性症状与5-HI2功能有关[5],近年来出现的非典型抗精神病药被解释为5-HT和DA受体的平衡阻滞剂也似乎证明了这点。本研究合并SSRI类药物帕罗西汀也可能加强了这方面的作用,所以氯氮平合并帕罗西汀治疗以阴性症状为主的精神分裂症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值得推广。

4参考文献

[1]GoffDC,MidhakkSand-SegalO,etal.Aplacebo-controlledtrialoffluoxetineaddedtoneurolepticinpatientswithschizophrenia.PsychopharnacologyBerl,1995,117(4):417

[2]陈银娣,周天,范珠,等.氟西汀合并氯氮平治疗精神分裂症78例观察.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1999,25(3):185

[3]王定省,高哲石,沈何珍,等.氟西汀合并抗精神病药物治疗精神分裂症阴性症状的研究.上海精神医学,2000,12(4):208

[4]陈彦方,白牛范主编.新编临床精神药物手册.第1版.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30-31

精神分病的治疗方法范文篇2

关键词:精神病人;开放性治疗;封闭性治疗;对比观察

【中图分类号】R7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83(2012)03-0439-02

目前,对精神病人的治疗主要侧重于生物学治疗,长期的封闭性治疗不仅会导致病人和社会、家庭环境相隔绝,还会进一步引起病人社会功能的衰退。因此,尽量缩短精神病人的封闭性治疗时间,增加开发性治疗的时间,从而实现拓宽病人的精神康复领域、增进病人与社会、家庭的接触与沟通,是提高精神病人治疗效果,促进其尽早恢复社会功能的重要方法。我院自2011年2月-7月对住院治疗的精神病人进行开发性治疗与封闭性治疗的对照观察研究,现将研究结果报告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本次对照研究的研究对象均为2011年2月-7月经由门诊随机收入我院并住院接受治疗的精神病人。所选的100例研究样板均符合以下标准:①符合《中国精神疾病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CCMD-3-R)诊断标准的精神病人;②年龄在18~63岁之间;③有小学以上文化程度;④没有严重身体缺陷或疾病;⑤对此处对照治疗研究知情并同意。以入院先后顺序为标准,将所有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开放性治疗组和封闭性治疗组各50例。两个对照研究组的研究对象在性别、年龄、文化水平等方无明显差异(均P>0.05)。

1.2研究方法:开放治疗组在最初的急性发病期进行住院封闭治疗,再病人病情稳定后随即转为开放性治疗,让病人在家属的陪护下在自己家中进行后续的治疗。主治医生和护士每周到开放组各病人家中巡诊走访一次,一方面对病人的精神及身体状况进行检查和病情评估,并指导病人继续用药,进而开展进一步的心理治疗和对病人及病人家属的健康医疗指导。对病人及其家属的指导旨在帮助病人加快社会功能的康复,主要包括家务、工作、社交和其他一些日常活动的安排,引导病人及其家属配合各项康复治疗活动。在开放治疗期间,病人病情复发则再次入院转入封闭性治疗。

封闭治疗组则在入院之后一直采取封闭性治疗及其相应的药物治疗。对两个研究组的对照观察研究持续时间为2个月。通过SDSS社会功能筛选量表、BPRS简明精神病评定量表来对两组精神病人的康复效果进行最终评价。评定者为经过专业培训的数名精神科医师和主管护士。评定者用按照以上三个量表,采用双盲法对康复效果进行评定,评定结果再实施一致性检验,kapp值在0.84~0.91之间。

在入院治疗并分组时,两个研究组的SDSS、BPRS评分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在分组进行2个月的治疗后,两个研究组的SDSS评分相比较,经过2个月治疗的SDSS总分及银子分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

3讨论

精神病人由于病程长、病情长期迁延,长期的住院封闭性治疗会导致病人长期脱离正常的社会、家庭生活环境,进而导致病人社会生活及工作能力出现不同程度的下降。这样的结果不仅是病人自身的巨大困扰,也为其家庭及其社会带来了沉重的负担。因此,要减缓乃至于抑制病人社会功能衰退的状况,必须采用更好的治疗方法。

对精神病人的开放性治疗,是以开放性的管理模式对精神病人进行药物治疗、心理引导及社会生活指导。开放性治疗是现代心理、生物及其社会医学在精神病人护理与治疗中应用的一种全新治疗模式。本院进行的开放性治疗与封闭性治疗对比观察研究结果表明,经过2个月的开放性治疗和合理的康复指导后,病人的SDSS和BPRS评分充分说明开放性治疗对病人社会功能康复的效果明显优于封闭性治疗的效果,说明了及时合理的心理引导对病人的社会功能康复有着明显的意义。在开放性治疗的过程中,病人的家属参与和支持,对于激发病人的社会理想和生活热情有着相当明显的积极影响,更增进了病人与社会、家庭的实际接触和精神交流,使得病人的精神整装和生活能力、社会适应能力等都有了显著的改善。

由此可见,开放性治疗是比传统的封闭性治疗更利于改善精神病人精神症状并保持和恢复社会功能的一种疗法,具有推广应用的实际价值和操作性。

参考文献

[1]张明园.精神科评定量表手册[K].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214~217

[2]中华医学会精神科分会.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M].第3版.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75~88

    【办公范文】栏目
  • 上一篇:茶叶工作经验总结(收集5篇)
  • 下一篇:花生高产栽培技术(收集3篇)
  •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相关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