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内涵建设分析高职院校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十一五”时期要“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把高等教育发展的重点放在提高质量和优化结构上。”这意味着作为高等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战略重心,已由规模扩张的外延式发展转向以提高院校建设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的内涵建设重心上来,建成更有中国特色的高等职业教育,服务地方经济建设。由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宏观形势复杂性、区域差异性、产业水平多样性,决定了在“十一五”时期,高职院校内涵建设呈现出复杂性、多样性、长期性特点。
一、新时期高职院校内涵建设的复杂性
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在发展战略上经历了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的改革“实验”——特区建设和优先发展浦东,珠江三角洲和长江三角洲二个区域率先发展起来。在此基础上走协调发展之路,开发西部、东北振兴、中部崛起,掀起了中国改革开放波澜壮阔的历史新篇章。伴随这一宏观进程,东、中、西客观上形成了各自不同的经济社会发展特征。东部市场经济体系日臻完善,已经参与到经济全球化进程之中,二十几年的发展使之接近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中部成为重要的产品生产基地,形成体系化的产业。西部则成为重要的能源、原材料乃至廉价劳动力的输出地。伴随这一复杂历史进程发展前进的高职教育,呈现出同样的差异性、复杂性。因而,在高职院校内涵建设上也呈现出较大的差异性与复杂性。东部,特别是东部沿海地区高职院校建设起步早,已完成资源整合与校区建设,规模大、面貌新、质量高、就业好,内涵建设的重心已从规范教育教学管理向开放办学、深层次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国际化发展和高职教育创新方面转移,内涵建设的重心是如何实现发展创新、提升质量的同时提升层次。中部地区与东北地区高职院校正在进行资源整合或刚刚结束,建设发展与内涵建设并举,一方面要加强教育教学的规范管理,同时,开展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要解决生存与发展二个方面的问题。西部地区高职院校还处在进一步扩大高职教育办学规模、改善办学条件阶段,特别是经济欠发达地区就业空间有限,如何提高高职教育的实效性,向东部地区输送技能人才,提高就业率,是其内涵建设重点。因此,高职升本的冲动更多来自东部,发展本科层次的高职教育,探索有中国特色本科层次高职教育规律的重任,也应由东部高职院校承担,上海二工大、上海电机学院成为样板。同时,由于外向型经济的发展、社会较高的开放度,又决定中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国际化也应从这里开始,才能逐步实现中国高职教育的国际接轨。事实上,苏州工业园区职业技术学院、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已经在这一领域做出示范。
中部及东北地区高职院校初步形成规模,师资队伍、实训条件等还需进一步完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已逐步开展,发展具备良好基础。如,长春职业技术学院、沈阳职业技术学院、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等,在服务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上取得显著成绩,平均就业率较高。
西部地区高等教育资源总体不足,高职教育资源也欠发达。所以,民办高职教育发展较快,如西安翻译职业学院,一所2000年建校民办学校,不足十年发展成在校生3万人的规模,令人震撼。由于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较滞后,毕业生本地就业空间有限,输出性教育服务是其一大特色,教育部实施的对口支援西部高校工程,在带动西部高职教育发展、提高内涵建设方面发挥了积极有效的作用。大批西部学生东部就业,解决了东部技能人力资源不足的问题,也提高了西部高职院校内涵建设水平,服务于和谐社会建设的总目标。由上可见,东、中、西部高职院校内涵建设上存在层次、重心的差异,也存在内涵建设发展阶段、水平的差异,各自负有不同的历史使命和社会功能,这些情况决定新时期高职院校内涵建设复杂性特点,在实施高职院校内涵建设时绝不能简单化。
二、新时期高职院校内涵建设的多样性
中国高等职业教育自上世纪九十年代后期至今,发展近十年时间,不论从办学规模、还是院校数量快速发展主要是2000年以来的事情,2005年全国高职在校生数为713万人,占本、专科在校生总数的45.7%,独立设置高职院校1091所,这样举世瞩目的办学规模与所取得的成绩,在于中国走了一条多样化发展高职教育的道路。中国高等职业院校在办学主体上,既有省、市二级政府主办的高职教育,又有行业企业办的高职教育,有中外合作办高职教育,还有一批民办高职教育。在办学基础上,既有普通本科办二级高职学院,更多的是通过“三改一补”方式在职工大学、成人高校和普通中专基础上建设的高职学院,相当一批高职院校是整合几所甚至十余所成人高校、中职学校资源组建而成,还有一批原来的高等专科学校转向办高职教育,一批社会力量投资兴办的民办或社会力量新建高职学院。这些高职学院建成的时间不是整齐划一的,多数是在2000年以后成立的。区域上分布全国各地,全国大部分地市已至少有一所独立设置的高职院校。门类上从综合到专科,一、二、三产业均有,可分成十九个专业大类。从规模上大到三、四万人,小到千余人。从层次上有本科层次高职院校、有本专并举高职院校、更多的是专科层次高职院校。
从功能上有只服务本区域高职院校,也有跨区域、跨国界服务高职院校。如此丰富多彩多样性的高职教育本身构成中国高等职业教育自身的突出特色。这种多样化决定高职院校内涵建设也必须是多样性的。行业办学的高职院校内涵建设重点是更深层次开展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全面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发挥行业、企业办学优势,使之全面参与到专业设置、专业建设、实训建设过程中来,追求师资、教学内容、技能训练与生产实际岗位的零距离。
转贴于
政府办的高职院校在保障稳定办学经费支持的前提下,改革体制与机制,通过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干部制度、人事制度、分配制度提高院校建设与管理水平,进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民办和社会力量办学高职院校要迅速扩大规模,同时加强办学条件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发挥民办运转灵活的体制、机制优势,紧跟市场,办出特色,提高生存能力,扩大市场空间,同时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成为服务社会经济发展的示范。建院时间短的高职院校尽快争取通过国家高职高专人才培养水平工作合格评估,建校时间长的争取通过改革和发展建成国家或地方示范性高职院校。中国高职院校内涵建设的多样性特征是根深蒂固的,也是中国高职教育发展的生命力所在。
三、新时期高职院校内涵建设长期性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是长期的,服务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高职院校内涵建设同样是长期的。
第一,作为一种教育类型,在中国教育体系中,高等职业教育还是一个新生事物,对其自身的规律、特点需要长时期的客观实践和理论探索才能逐步了解,不断总结。如对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对高职专科与本科层次建设的比例结构等,都需要一段时间探索和了解。
第二,不同发展水平、不同区域、不同产业门类的经济与社会环境需要不同水平、不同形式、不同功能的高等职业教育,如美国的社区学院层次上本科、专科都有,还能形成立体衔接,同时兼有成人教育、继续教育、技能培训等多方面功能,但美国是发达国家,高等教育已进入普及阶段,我国还是发展中国家,高等教育还处于大众化阶段初期,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必然不能完全借鉴美国社区学院模式。
第三,在世界范围内,大规模兴办高职教育还仅三十余年的历史,对高等职业教育的规律还处在探索期中。发达国家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后职业教育的重心才由中等职业教育逐步上移到高等职业教育,高等职业教育成为发达国家实现高等教育普及化的重要途径,但高等职业教育内涵建设至今仍是其发展与改革的重点,从德国的“双元制”到“三元制”,到美国的“学校到工作”模式,英国的基于工作的职业教育模式,澳大利亚的TAFE学院,等等,每个国家都在探索适合自己的高职教育模式,这个过程还在进行之中,中国的高等职业教育内涵建设也将汇入这一长期改革与探索大潮之中。
第四,现代技能人才培养的复杂性决定高职教育内涵建设必然是长期的,高素质技能人才的紧缺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大瓶颈,一方面技能人才紧缺,一方面大批高职毕业生找不到工作这种状况并存。现代高素质技能人才既要有良好的职业素质,又有现代精神,熟练掌握现代信息技术,还有熟练应用专业技能,这是很高的要求,在短短的二至三年里实现这一目标是十分艰难的,需对其成长机制、过程管理、结果评价有一套科学而严密的制度,而制度建设必然是长期性工作。
第五,内涵建设是一项重要的文化建设,建成有中国高等职业教育特色的文化,使全社会认同高等职业教育,不是视之为淘汰教育和“弱势教育”,重视技能人才的社会贡献而不是鄙视它,要通过这种高职教育的实践提高其社会地位,扩大社会影响,增加社会贡献,使高等职业教育深入人心,这是和谐社会建设的必然要求,也是一项长期的历史任务。
正由于高职院校内涵建设的复杂性、多样性、长期性,新时期高职院校内涵建设任务必然是十分艰巨的,既不能采取一种模式、一个样板,也不能在短时间内一蹴而就,更不能泯灭不同地区不同高职院校的各自特色,必须遵循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规律,依据中国国情去建设。要实现这一目标必须以提高高职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从深化高职教育教学改革实践入手,深入探索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特殊规律,在理论与实践的良性互动中,不断推动中国高等职业教育走向世界,在建设和谐社会中更好发挥其历史作用。
参考文献
【关键词】城乡规划;一级学科建设;更新与创新
城镇化这一发展路径,需要特有的规划学科支撑。城乡规划这一科目,整合起了建筑学、人居环境特有的学科、风景园林这一科目,创设了特有的学科群。这一新颖的学科群,带有开放的倾向。伴随教育的延展,要延展现有的科目构架,逐渐创设出新颖门类。实践表征出:城乡规划学这一级学科,应当结合社会的发展不断的更新和创新。
一、一级学科建设的必要价值
(一)现有的建设状态
城乡建设这样的多年实践,在建筑工程这一科目以外,折射了独立学科特有的建设价值。城乡规划这一范畴内的学会、学术范畴的多样刊物、一级这个层级内的行业学会,都带有城乡规划特有的执业注册。教育部认可这一范畴内,还涵盖了预设的指导委员会、城乡规划关联的评估主体。城乡规划这一范畴的研究所、创设出来的地方杂志、既有的出版机构,都在逐年递增着。
(二)从业队伍的延展
城乡规划特有的从业队伍,也凸显出递增的总倾向,形成了带有独立特性的新体系。统计数值表征出:这一行业既有的从业人员,递增了十几万人。去年年底,多个层级的事务所、预设的代表处、设计范畴内的工作室,已经获取了可用的资质。城乡规划师这一特有的职务,经由多年发展,已经构建出了职业资格这一机制。城市规划学会,是特有的一级学会,经由登记,被划归成科协成员。
(三)创设带有特色的路径
城乡规划学建设成为一级学科,是综合模式特有的新要求,也是城镇化这一必备趋势。近些年,伴随经济的延展、城镇原有规模的递增,现有的各类城乡,都需要专门范畴内的建设人才。因此,培育出带有综合倾向的新人才,关涉着各个层级的持续发展,也关涉着综合态势下的建设安全。为此,城乡规划这一科目,作为特有的一级学科,很好的化解了现有的制约困境,助推实践及调研的延展。近两年促动城乡统筹,增添区域稳定。
二、复杂的建设路径
(一)涵盖多个城市建设层面
城乡规划这一科目,被划归成一级科目。因此,细分出来的二级学科,应涵盖特有的区域发展、城乡预设的规划设计、社区住房特有的规划设计、历史遗产预设的保护规划、生态环境的管控及保护、细化的规划管控。
第一,区域预设的发展规划,涵盖了如下层级:区域发展特有的政策战略、规划这一范畴的城镇化。预设的调研内涵,涵盖了如下分支:某一区段发展、区域以内的城乡统筹、城乡特有的经济学、预设的土地规划、城镇化特有的本源理论、预设的发展对策。
第二,住房及社区预设的规划,涵盖了如下层级:区段内的住房政策、房地产这一范畴内的规划、社区特有的建构计划。预设的调研内涵,可以分出:城区区段内的住房管控政策、住区开发及关涉的房产开发、社区的管控及接续建设。
第三,历史遗产预设的保护计划,涵盖了如下层级:城乡特有的历史延展规划、历史文化这一范畴的保护计划。调研的预设内容,可以分出:城市特有的建设历程、历史延展的本源原理、历史及文化延展的规划保护、乡镇特有的遗产保护。
第四,城乡特有的建设管控,涵盖了如下层级:城乡这一范畴的建设,以及接续的管理路径。这一范畴的主体内涵,涵盖了关涉安全防灾的特有计划、城市区段内的管控及建设、关涉管理的预设法规、乡村区段内的管控及建设。
(二)应对着不断变化的外部条件――如现有的气候变化
城乡规划是关涉生态环境的预设规划,涵盖了如下层级:城乡特有的生态计划、城乡这一范畴的安全防灾。调研预设的内涵,可以分出:城乡范畴内的生态理论、乡村现有的保护规划、社会架构下的基础设施、工程建构的预设规划。城乡预设的设计规划,涵盖了如下层级:城市预设的规划原理及路径、城市及乡村可用的规划。预设的调研内涵,涵盖了如下分支:城市特有的设计计划、城乡规划这一范畴的本源原理、城市及乡村预设的规划路径、城乡景观特有的建设路径。
随着气候的不断变化变化,城乡规划要有特有的侧重点,不断更新生态的管控及保护。近些年,由于注重城区建设及关联的乡镇建设,忽视掉了生态管控及保护,这就造成偏多的气候难题。为应对这一状态,城乡规划既有的分支,就要涵盖气候的考量。
三、城乡规划原有的观念更替
城乡规划特有的根本理论,带有系统化的特性,以及普遍的特性;这样的理论,是城市延展这一历程中的认知形态。城乡规划带有复杂特性,以及综合特性,关涉着不同范畴内的价值根基。因此,规划关涉的本源理论,也可分出多个层级,带有丰富性。具体而言,这一理论根基,整合起了自然科学、关涉的社会科学、带有人文特性的多样艺术。
城乡特有的空间延展,涵盖了固有的发展规律、城区预设的空间组织、城区以内的土地利用、城市关联的环境描画。如本源理论,主要明晰城市特有的发展状态、演变及更替的总规律。经由这一层级的多样理论,可以明晰实践对象独有的更替规律。它涵盖着经济这一范畴的、政治及交通这一范畴的子系统。
城乡规划关涉的观念更替,涵盖了预设的规划属性、规划特有的技术及路径。城乡规划细分出来的根本内容、城市空间关涉的组织内容,都被涵盖进这一范畴。通常而言,这一范畴的概要内涵,是规划依循的总构架、潜藏着的演进关联、操作路径下的技术解释。人居环境特有的科目,构建出学科群。带有开放特性的体系构架,还会吸纳更多分支。
结束语
经过多年发展,城乡规划这一科目,已经形成规模偏大的支撑架构;这样的体系,是学科建构的本源保证。最近几年,城乡规划学这一科目,被列为特有的一级科目后,渐渐累积完善。。城乡规划成为一级学科后,需要不断的更新与创新,与时俱进,解决不同时期城乡发展呈现的不同问题。研究及并构建不断更新和创新新的学科体系,这样的目标,已经形成惯常的共识。
参考文献:
[1]赵万民,赵民,毛其智.关于“城乡规划学”作为一级学科建设的学术思考[J].城市规划,2010(06).
【关键词】区域文化思想道德教育功能与途径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全面推进,物质的充裕与精神的缺场所形成的二律背反,使大学生的生活方式、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如何将区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创新高校思想道德教育的新思路,是高校人才培养工作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区域文化的内涵及其表征
区域文化的内涵。人类文化的主体是人,而人总是生活在一定的区域中的,带有一定的区域特色,所以文化在某种意义上说都是区域文化。文化的影响范围是有明显地域性的。
在人类社会演绎进化中,各式各样的区域文化汇成了人类文化的大观园。区域文化是与区域息息相关的,不同的区域因区域特点而形成了迥异的文化特色,这种文化特色受特定区域的地理环境、气候条件、民间习俗、人文背景以及特殊的文化因子等诸多因素的影响而凝成。“区域”,根据《大不列颠百科全书・国际中文版》的解释:“区域是一种学术概念,是通过选择与某一特定问题相关的诸特征并排除不相关的特征而划定的,是由其内部的均质性和内聚性决定的与相邻诸区域相识别的地区。”①区域文化是“该区域内人们在长期历史实践中所创造的一切精神财富的总和,主要表现为具有浓重区域特色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人文心态、风俗习惯、道德规范等文化特质”。②比如湖湘文化的倔强与霸蛮,齐鲁文化的内敛、守拙、忍耐等,各具特色。
区域文化的表征。第一,地域性。区域文化既然是该区域内人们在长期历史实践中所创造的一切精神财富的总和,因此,地域性是区域文化的一个首要表征。在每一个区域生活了一定时间的人都具有一种不同于其他区域人的个性,这种独特性是与地域特征紧密联系的。“每个区域文化的研究都描述着该区域的风土人情、生活习俗和名人杰作,进而归纳其文化精神品格。”③诸如湖湘文化中吃苦耐劳的拼搏精神,就与湖南境内自然环境的恶劣息息相关。第二,传承性。区域文化不是在短暂的时间内所能形成的,它需要经过长时期的历史积淀,在漫长的历史演绎传承中,不同地区的人们用风格迥异的语言、风俗习惯传承着他们的文化品格。不同区域之间的文化之所以有差异,最重要的是因为他们在历史长河中承继了不同的传统文化。比如齐鲁文化中的孝文化,它就是对孔子文化精神的代代传承。第三,兼容性。区域文化的兼容性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客观的历史原因所造成的。人类的进化总是伴随着残酷的战争,战争造成的人类迁徒不断,人的流动注定了文化的交融。二是区域文化自身发展的需要。任何一种区域文化都是在不断吸收其他区域文化的先进文化因子中逐渐成熟和演进的。比如三峡区域文化的“多元融汇、兼收并蓄、开放而又具有独特品格、颇具历史厚度的文化体系”,楚文化与巴文化在这里融汇、积淀,演绎成崭新的三峡区域文化。第四,创新性。任何一种区域文化其实都是在不断地发展的,在发展的过程中,表现出文化的创新性。区域文化的内涵随着时代的变化而不断地增添新的时代内涵,诸如当代区域文化中大力张扬的和谐理念,这是当前我国建设和谐社会的国情所赋予不同区域文化的崭新内涵。区域文化的形式也在不断地发展变化,与时俱进,满足人们对文化新样式的期待。
区域文化在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中的功能
区域文化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能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资源,为人才培养提供强有力的思想宝库、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④置身具体的区域文化场域内,大学生无不受到区域文化潜移默化的影响。
区域文化为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提供不竭资源。经过长期积淀的区域文化,其自身所形成的道德观、风俗习惯、价值观等在一定层面上影响着个体的价值选择和行为习惯,以一种无形的力量影响着区域内人们的思维观念、思维方式、价值取向、道德情操、生活方式、礼仪制度、风俗习惯和。区域文化的悠久、传承演绎以及与新时代的合谋,这说明区域文化的内涵不是静止不变的,而是不断发展进化的。因此,蕴含其中的思想观念为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道德提供不竭源泉。
区域文化为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提供了鲜活蓝本。区域文化则是具体的,是耳濡目染的,甚至是可以触摸的,比如杭州西湖旁的岳王庙,在这里可以触摸历史,真正读懂历史。湘中区域内的罗盛教纪念馆及曾国藩的富厚堂,其中的“大爱”与“大德”,唯有在区域文化的熏染下方能感触到。区域文化中许多鲜活的教育蓝本,远比空洞的说教要有意义得多。因此,区域文化中的典范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具体鲜活的道德蓝本。
区域文化为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提供了新范式。区域文化的真实可感、形象生动和内聚力容易感染大学生,产生共鸣,从而切实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所以,区域文化与思想道德教育合谋成新范式,把区域文化“点石成金”,使其“登堂入室”,在高校课堂中实现理论与区域素材的有机融合,对于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利用区域文化加强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途径
区域文化对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影响毋庸置疑,如何规避消极因素,挖掘积极因素,探索有效途径,切实利用区域文化提升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是每一个思想政治工作者所需要直面的问题。
挖掘区域文化精髓,编写区域文化教材。尽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需要理论支撑,但更需要真实可感、形象生动的事实让学生产生情感共鸣,在灵魂深处留下烙印并自觉地在生活中践行。区域文化的挖掘,为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提供了新的思路。充分挖掘区域文化中的精髓,编著出版有关区域文化资源教材或辅导读物,开设具有区域文化特色的思想道德教育讲座和选修课等,让学生感触体悟蕴涵于区域文化中的文明成果、科学精神、道德理念,促使大学生结合时代背景,摒弃市场经济带来的负面影响,形成积极乐观、健康向上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
利用区域文化典范,建设思想道德教育基地。在大多数高校中,思想道德教育主要采取封闭式的课堂教学和集中的理论灌输方式,大量的抽象词汇、概念弄得学生枯燥厌烦,根本无法达到预期的教育效果。区域文化最大的优点就在于其文化内涵往往依附于具体的文化遗迹、革命故居旧址、文化习俗等典范人物事迹上,依附其上的思想内涵不再是空洞的、抽象的,而是给人一种真实感和莫名的敬畏感,容易让学生认同并以之为榜样。利用区域文化中的这些典范人物事迹,建设成为教育学生的德育基地,有计划地组织学生深入德育基地,感受区域文化中的思想精髓,洗涤灵魂,形成符合时代的思想价值体系。
依托校园文化活动,加强校园文化与区域文化的融合力度。区域文化总是从两方面影响人:一是以显性直观的地方性知识影响人们,比如文化遗存、人物掌故等;二是以隐性的区域文化精神影响人们,区域文化作为一个地区地方传统、生活历史和精神观念的结晶,是该区域最为宝贵的精神财富,其先进因素能对当地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产生不可低估的积极影响,从而推动该地区的社会进步、经济发展和文化发展。区域内的高校对于传承和宣传区域文化的积极因素,是责无旁贷的。
在日常的理论与教学实践中,深入区域群众中,虚心求教,大胆提取区域文化中活生生的素材,并把它引入课堂,丰富充实课堂,使课堂言之有物,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潜移默化地锤炼其性情,达到思想道德教育的良好效果。同是,可以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围绕不同区域文化特色,充分挖掘区域文化内的有用资源,把校园社团活动与区域文化资源有机融合,让学生在校园内就感受本地区的先进区域文化,陶冶其性情,激发其斗志,使置身于市场经济洪流中的当代大学生不至于迷失方向。
加大区域文化研究力度,促使区域文化与时俱进。在经济大潮的冲击下,区域文化一度被人们漠视,当“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呼声响彻寰宇时,物质充裕的人们方如梦初醒,区域文化也随之成了当下学界研究的热点。由于区域文化的历史悠久,地域广阔,区域文化的挖掘与研究需要深入持久进行,特别是与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融合,作为一个崭新的研究领域,更需要加大研究力度,使其与新时代文化内涵相结合,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与时俱进。(作者为娄底职业技术学院副院长、副教授;本文系湖南省社科基金哲学社会科学成果评审委员会2008~2009年课题《多元文化背景下湖南红色教育资源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0805012A)
注释
{1}杨斌,范玲玲:“区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2期,第130页。
②张玮:“区域文化对区域经济的影响分析”,《特区经济》,2006年第2期,第29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