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点作文网

葡萄英语怎么说范例(3篇)

时间: 2025-08-29 栏目:办公范文

葡萄英语怎么说范文

之前,移民葡萄牙是遥不可及的梦想,如今,葡萄牙正式推出黄金居留证计划。即通过在葡萄牙投资50万欧元购置房产的方式,便可携带家人一起移民葡萄牙,享受优质社会福利和舒适的生活环境,并且几乎没有移民监。

如此宽松的环境,究竟怎样移民葡萄牙?移民葡萄牙能带来什么?申根国的身份是否可以保障?房地产投资又该如何选择?本期《出国》杂志“专题策划”将目光投向欧洲葡萄牙。

移民葡萄牙的基本要求和项目优势

移民葡萄牙的基本要求

关于申请条件

申请人必须年满18周岁以上,无犯罪记录,在当地购买价值50万欧元或以上的房产,房产必须是通过当局认可并审核后才申请,然后在葡萄牙存入2万欧元的全家生活保障金。

关于续签要求

申请人必须保持所购投资项目至少5年,移民监要求按1+2+2模式操作,但在特定的情况下,居住时限可免除。

持有居住许可后的社会待遇

1.持有居住许可证的投资人,其子女在获得居住许可证后也享受免费教育。

公立教育体制:

18岁以下的孩子接受免费义务教育;

葡萄牙实行12年免费义务教育;

大学学制是不同专业分为4年制和5年制。

私立教育体制:

国际私立教育体系为3种,英式体系,美式体系,法式体系。从费用上讲比留学英国,美国要低得多。随着年级的增长,学费逐渐增长。孩子从1年级到12年级全部在私立学校,每年平均费用在10,000欧元-13,000欧元。

2.持有居住许可的投资人可享受免费医疗

葡萄牙医疗条件、卫生条件较好,公立医院和保健中心提供免费医疗服务;

国家卫生系统提供全民覆盖。前10大最好的葡萄牙医院中,有三家位于首都里斯本:

里斯本北方中心医院(CentroHospitalardeLisboaNorte或SantaMaria)

位于里斯本大学城附近,也是里斯本大学医学院所在的医院。从医疗设备的角度和从医务人员的编制上来看,该院是全国范围内最好的医院。里斯本作为一个国际都市对于疑难病患的诊断也有很大的国际优势。

里斯本西方中心医院(CentroHospitalardeLisboaOciental):

该医院是以医疗反映速度快而闻名葡萄牙。该院是由三家里斯本传统医院合并而成(HospitaldeSantaCruz、HospitaldeSaoFranciscoXavier、HospitaldeEgasMoniz,合并后医院购进许多先进的设备。

里斯本肿瘤研究中心(Ins.Port.DeOncologiadeLisboa):

该院主要研究肿瘤病患,在癌症的治疗方面具有一定的权威性。葡萄牙著名球星NunoGomes的父亲罹患肺癌,在这家医院接受了六年的治疗。

3.凭所持有居住许可可以自由出入所有欧盟及申根国家

若持有永居:

可以用葡永居申请其他申根国家的永居。永居证有效期为5年,期间每两年登入一次,无资产或移民监要求;

若可以加入葡国籍:

在葡之外的欧盟国家学习,可以享受欧盟学生的费用,以英国为例欧盟学生学费比国际学生少近2/3。

其它:

享受158个国家的免签,其中包括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

世界上有2.3亿人把葡萄牙语作为他们的第一语言,是世界流行语种的第8位;

有8个国家以葡萄牙语作为官方语言,即葡萄牙、巴西、安哥拉、佛得角群岛、几内亚比绍、莫桑比克、圣多美和普林西比、东帝汶。其中巴西是金砖四国之一。

欧盟国与申根国的联系与区别

在前面的篇幅里,我们有提到欧盟国待遇、申根国待遇,对于中国的朋友们来说,可能对欧盟、申根这两个概念会有点混淆不清,甚至误以为是同一件事,实际上这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欧盟

欧洲联盟,简称欧盟(EuropeanUnion-EU),是一个集政治实体和经济实体于一身、在世界上具有重要影响的区域一体化组织。1991年12月,欧洲共同体马斯特里赫特首脑会议通过《欧洲联盟条约》,通称《马斯特里赫特条约》(简称《马约》)。1993年11月1日,《马约》正式生效,欧盟正式诞生。

至2009年1月共有27个成员国,他们是: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荷兰、比利时、卢森堡、丹麦、爱尔兰、希腊、葡萄牙、西班牙、奥地利、瑞典、芬兰、马耳他、塞浦路斯、波兰、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斯洛文尼亚、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罗马尼亚、保加利亚。

欧盟已经制定了一个单一市场,通过一个标准化的法律制度,其中适用于所有会员国,保证人,货物,服务和资本的迁徙自由。它保持了一个共同的贸易政策,包括农业和渔业政策,和区域发展政策。

2001年,欧盟已经体现的作用,在司法和内政事务方面,包括许多会员国之间根据申根协定取消护照管制。而且在某些领域,它取决于会员国之间的协议。

申根国

申根协议的签署国和执行国。这项协议最早于1985年6月14日由5个欧盟国家德、法、荷、比、卢在卢森堡的一个小城市申根签署。该公约于1995年7月正式全面生效。申根公约的成员国亦称“申根国家”或者“申根公约国”,成员国的整体又称“申根区”。

申根协议的目的是取消相互之间的边境管制,并协调对申根区之外的边境控制。持有任意成员国有效身份证或签证的人可以在所有成员国境内自由流动。根据该协定,旅游者如果持有其中一国的有效签证即可合法地到所有其他申根国家访问。

截至2011年,申根的成员国增加到26个:奥地利、比利时、丹麦、芬兰、法国、德国、冰岛、意大利、希腊、卢森堡、荷兰、挪威、葡萄牙、西班牙、瑞典、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斯洛文尼亚、波兰、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马耳他、瑞士和列支敦士登。

葡萄英语怎么说范文篇2

冰酒――舌尖的舞者,酒中的奇葩

冰葡萄酒(Icewine),是上帝赐给那些坚守者的收获,一种在葡萄树上自然冰冻的葡萄酿造的葡萄酒。它以迷人的色泽、馥郁的香气、卓越的品质和稀有的产量而被酒迷们视为酒中的珍品。

冰酒最早起源于德国弗兰肯(Frarlken)地区。1794年冬季,德国弗兰肯地区突然遭到一场早霜,当年的葡萄看来要毁于一旦,酒农们硬着头皮把半结冰的葡萄榨制酿酒,居然酿出了一种异于其他葡萄酒的独特风味,于是他们把这种酒叫做冰葡萄酒。自那以后,冰葡萄酒就成为德国的特产。

冰葡萄酒虽然出身是“德系”,但是发扬光大却是在以冰雪著称的加拿大。由于特殊的地理环境和气候,加拿大几乎年年可以酿造冰酒,这一点着实让德国、奥地利等冰酒发源地国家眼红。加拿大有两个符合VQA标准的冰葡萄酒产区:安大略省(Ontario)和英属哥伦比亚省(BritishColumbia),尤其是安大略省的尼亚加拉(Niagara)半岛是加拿大最大的冰酒产区,地处北纬43°,受安大略湖和尼亚加拉断崖的共同影响,非常适合生产冰酒。现今,安大略冰酒名声鹊起,与屡次在各种国际大赛中赢得最高奖项密不可分。

冰酒酿制的原料是冰葡萄,而等待冰葡萄的成长就像青春年少时等待羞涩眼神的再一次碰撞,充满了诱惑和忐忑。生产冰酒的葡萄虽然在十月份就已经完全成熟,但是它们要原封不动地挂在葡萄藤上,经过秋天的风吹日晒,葡萄被自然脱水,使葡萄汁中的风味、香气、糖和酸度得到浓缩,直到冬天的第一场冰霜雪冻,使葡萄果粒冻结,在保持-8℃的低温下采摘、压榨,从中获得含糖量高达350g/L以上的果汁进行发酵,加工成为冰酒。即便是德国这样冰酒的发源地,也是平均每3~4年才有一个足够寒冷、能够酿造冰酒的年份。记得有个朋友曾经这样说过:“在上帝揭开人类所有智慧之前,我们所能够做的仅仅是两件事情,忍耐和等待”,此语用来描述冰酒和冰酒的酿造者们,尤为贴切。

冰酒被誉为“液体黄金”,这不单单是说它的酒色能够表现出来从亮丽的黄色到富贵的金黄色、赤金黄色,看上去饱满盈实富贵,充斥着金属般的光泽,更是在说它的难得:由于冰葡萄经历了秋天的日晒、风霜以及冬日的冰雪,因此它的产量大大降低,而且能够贡献出来的冰葡萄汁更是少得可怜,一般来讲,一株葡萄仅仅能够获得一瓶冰葡萄酒。因此,与其说冰葡萄酒是大自然的造化,倒不如这样说更贴切:它是葡萄的果实和酿酒师的耐心一天天地积累、一分分地浓缩而成。也正是有了这份天地人的浓缩和忍耐,才会让你面对一杯真正的冰酒,觉得用语言很难快速地捕捉并表达出它不断变化的浓郁复杂的香气和口感,即便你尝试着去表述,回过头来再看,也是显得那么粗糙、乏力、空洞,让自己都很难满意!冰酒的香气浓郁、复杂,这种复杂性是普通葡萄酒中很难体味到的,即便是没有经过严格训练的爱好者,也能够从冰葡萄酒中感受到蜂蜜、杏、桃子、芒果、蜜瓜、太妃糖等甜水果、糖果的风味以及荔枝、槐花、玫瑰花、桂花等花香,但是,这些香气总是层层叠叠地展现出来,让不同的品尝者在品尝的不同时刻都会找到不同的感受。正是这样复杂的花香和果香,让你忽略了甚至忘却了它的酒精,沉醉于芳香之中,常常是第一杯一见钟情,第二杯畅爽淋漓,第三杯流连忘返,第四杯回味无穷……直至最后被它“征服”了!

贵腐酒――酒中的帝王

贵腐酒是用一种感染了BotrytisCinerea(贵腐霉菌)的葡萄进行酿造而成的特殊的葡萄酒。大家都知道,附着在葡萄皮表面细菌、酵母菌和霉菌等各种微生物有很多种类,而“贵腐霉”的特殊之处就在于:它对葡萄腐而不烂,而对人体是无害的。当它依附在成熟的葡萄皮上时,又恰逢适当的环境条件则会大量繁殖并使菌丝穿透葡萄皮,促使葡萄中的水分得以挥发,使葡萄中的糖分、有机酸等风味成分高度浓缩。这样的感染过程不仅能使原本已经很甜的葡萄果实变得更甜,而且产生了更圆滑、滋润的口感物质,形成格外迷人、丰富、和谐的香气。从某种意义上说,贵腐酒的发酵在贵腐霉侵染的同时,已经开始了一定程度的自然发酵,使最终酿成了凌驾于其他葡萄酒之上的“王者之酒,酒中之王”。

如果说一棵葡萄树所结的果实仅能够酿造出一杯酒的话,唯贵腐酒是也。仅由此我们足以看出贵腐酒的金贵。有人也许会问,既然贵腐酒如此珍贵、美味,那么我们为什么不能人工接种贵腐霉,从而酿造出更多的这种酒中极品呢?事实上,这仅仅是人们的一个无法实现的美好愿望。这是因为贵腐酒对环境的要求十分严格,需要有“天时、地利、人和”的特殊条件。贵腐霉菌不是在任何葡萄园都能出现和传播的,它需要一种独特的微型气候才能产生――早上阴冷但要富含水气,下午干燥又需日光炎热。中午过后的干热天气才能使葡萄果粒里的水分从侵染处蒸发,进而脱水提高葡萄的甜度。全世界拥有这种独特地理环境,造就如此苛刻气候条件的葡萄产区就那么几个。即便如此,也不是每年都能出产贵腐酒,因为如果天气反常,即便是“上帝赐予”的那几个产区也无可奈何。除此之外,酿造师们精心的酿造过程也是不可或缺的,等待采摘的葡萄就像是婴儿一样,酿造师们需要对酿造过程中的每个细节都严格把关,才能将这些“娇贵”的婴儿培育成举世瞩目的“英才”。

贵腐酒散发着浓郁的花香和果香,层次丰富,杏干和芒果味尤为突出。其酒体丰满醇厚,入口如饮甘露,如食蜜饯,味道悠扬绵长,堪称佳品。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此酒虽然如此甘醇,却依然爽口,甜而不腻。那么,这样的人间尤物最早诞生在哪里呢?葡萄酒界一直存在着以下几种说法,众说纷纭,争论不休。

1德国起源。德国说贵腐酒在德国已有200多年的历史,根据记载它的起源最早产自莱茵河的约翰山堡酒庄,当时这家酒庄归教会所有,并且有一个严厉的主教,他控制着多个葡萄园。这位主教爱出游,某次外出因事耽误了回程,虽然葡萄早就熟了,但工人们不敢自作主张去采摘,只得任由葡萄在树上长毛腐烂。主教回来后,虽然懊恼却不便发作,遂硬着头皮

吩咐即行采摘并用来压榨酿酒,却没料到酿成了格外香甜美味的贵腐洒。

2匈牙利起源。匈牙利人认为世界上的贵腐酒最早起源于匈牙利,它因战争而起源,典型的“因祸得福”。传说公元1650年,土耳其军队大举入侵匈牙利。当土军迫近托卡伊时正值葡萄收获季节,为免遭土军劫掠,托卡伊一位基督教改革派牧师号召葡萄园主推迟采摘,直到11月初上冻之前人们才开始收获。原本水灵灵的葡萄因水分收缩已经干蔫,表皮不仅变薄发皱,上面甚至还泛起了一层难看的霉菌。望着干枯如同葡萄干一般的葡萄串,人们在无奈之中也只能拿它来酿造当年的葡萄酒了。但是,万万没有想到的是这一年酿出的葡萄酒味道要更香醇,更浓郁。于是战争的祸事、偶然的迟采,意外地为托卡伊葡萄酒带来了几个世纪的辉煌。但也有一些人认为早在1526年靠匈牙利边境的叫Neusiediesee湖畔的皇家庭(Kaisergarten)就已经有了贵腐酒生产了,这个说法使贵腐酒在匈牙利的历史更为悠久了。

3法国起源。法国波尔多的索泰尔讷(Sauternes)产区甜酒生产历史起源于400多年以前的伊甘酒庄。传说酒庄的主人酷爱打猎,在一次狩猎出行前他叮嘱酒庄工人一定要等他回来后再采摘葡萄。结果迷猎晚归,酒庄100多公顷的葡萄全部感染上了贵腐菌,一年的辛勤劳动眼看就要付之东流。为了尽可能地减少损失,他决定剔除已经干枯的葡萄,剩下的仍然像往常一样装桶发酵。结果令人惊讶的事情发生了,腐烂葡萄酿出的酒不但口感圆润甜美,而且还拥有金子般亮丽的黄色。从此之后,伊甘酒庄便沿袭这种方法酿酒,周围的酒庄也相继效仿,从而形成了今天举世闻名的索泰尔讷甜葡萄酒产区。

以上三种说法中,较为令人信服的是匈牙利起源说。这其中最新的,也是最直接的证据是2000年历史学家发现的一封写于1571年的书信,在这封书信中发现了最早的有关托卡伊葡萄酒的文字记载。这封信出自当时托卡伊王的兄弟,在信中他表示要将自己酒窖中的52桶埃苏(Aszu)酒全部献给其“尊敬的陛下”,并提到了关于酿酒的一些信息,比如当时的托卡伊酒农已经在用“带皱褶的葡萄”来酿甜酒了,这便是今天匈牙利人引以为傲的托卡伊Aszu甜酒。这封信的发现足以直接证明了贵腐甜酒的酿制发源于托卡伊。

谈到贵腐酒,现今世界上最著名的产区当属波尔多的索泰尔讷产区和匈牙利的托卡伊产区。

当我们准备介绍贵腐酒的真正故乡――匈牙利托卡伊时候,我忽然觉得有些茫然不知所云了,在世界葡萄酒版图中,匈牙利并没有什么大的笔墨让我们关注、流连,而贵腐酒恰恰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关于葡萄酒中的匈牙利。

20世纪之前,托卡伊由于拥有河运而成为欧洲交通的交汇点,这为早期托卡伊酿酒历史提供了条件。除此之外,更为重要的是你会发现在这片土地上,除了葡萄可能就找不到什么更适合种植的植物了。这里有火山运动形成的独特土壤、对葡萄生长有利的小斜坡以及不同寻常的小气候:夏天酷热、冬天严寒、葡萄成熟的秋天却经常弥漫着博德罗格河和帝萨河带来的薄雾……所有这一切都是贵腐酒生产所必不可少的!这里被认为是贵腐酒的天堂,这里生产的贵腐酒总有着别处无法匹敌的风味。所以,我们今天回头看历史,贵腐酒诞生在这里也许是上天的选择、大自然制造的必然!

托卡伊山麓出产的托卡伊埃苏贵腐酒,被看作液体黄金、财富的标志,在18世纪成为风靡欧洲各国的宫廷宴酒,甚至是外交的工具,成为各国王室权贵求之不得的稀世珍品。1703年,一位亲王曾送给法国国王路易十四一批托卡伊酒,深得国王喜爱,被国王称作“vindesrois,roidesvins”(王者之酒,酒中之王),杨起先生把它翻译为“只有国王才配喝的酒,此酒乃酒中之王”,更为通俗易懂。由此可见托卡伊贵腐酒的尊贵与难得。如果把一瓶上乘的葡萄酒比作公主,那么托卡伊埃苏就是葡萄酒中的皇后――所有的皇后都曾经是公主,但并不是所有的公主都能成为皇后!这就是托卡伊贵腐酒。

托卡伊的葡萄采摘时间很晚,传统的葡萄收获时间是从圣西蒙节(st-SimonDay),也就是10月28日开始,此时的葡萄已经被真菌侵蚀,变得形状干瘪、味甜如蜜。采摘的过程非常麻烦,工人要小心地将“干葡萄”从树上一颗一颗摘下来。就算是经验丰富的好手,一天也不会采到超过10公斤。酿酒师把精挑细选的埃苏干葡萄粒做成贵腐浓汁,精心发酵,送入托卡伊山麓的酒窖长期陈酿后才能装瓶上市。

其实,讲到贵腐酒,相信更多人耳闻目睹的是波尔多的索泰尔讷产区。

索泰尔讷产区位于波尔多西南部、加龙河南岸。其实真正的索泰尔讷产区很小,只有几家酒庄,但因为邻近的巴尔萨克(Barsac)同样采用素泰尔讷的酿造工艺,因此统称为素泰尔讷一巴尔萨克产区。在著名的1855年的分级中,该产区只有伊甘酒庄进入列级酒庄,而且是最顶级的级别(PremierSupdrieur)。如果提到索泰尔讷,熟悉的人立刻想到的是伊甘酒庄!这个酒庄还有另外一个更贴切的译名――滴金庄!写到这里,我不由得想起一位深受葡萄酒同行尊敬的超级大师――亚历山大・德・吕尔・萨吕斯伯爵,一位掌舵伊甘酒庄长达40年的执着的老人!他的名言“没有失去一切的勇气,就永远不能取得最后的胜利”至今仍然在指导、激励着年轻的酿酒师去追寻自己的梦想,面对伊甘酒庄被商业巨贾强行收购,他的答复仍然掷地有声回旋于耳:“伊甘只应属于梦想,而不该属于金融!”这就是伊甘的精神,这才是王者的风范!

晚摘型甜葡萄酒(Jateharvest)

晚摘型甜葡萄酒是指在葡萄正常成熟后,仍然将葡萄果实留在树枝上不采收,经过一段时间之后,果实进一步完成了糖分的积累,形成特殊香气,才进行采收、酿造的葡萄酒。这种葡萄酒在达到正常的酒精度(12度左右)同时,仍然可以保留超过每升100克的糖分,香气浓郁、酸甜适口。这种类型的甜葡萄酒在标签上注明“晚摘收”或者“迟采收”葡萄酒(英语称为“lateharvest”,法语称为“vendangetartive”)。正是因此,有人将晚摘型葡萄酒称之为“冰葡萄酒的早产儿”,因为它与冰葡萄酒冰冻前享受的是一样的环境、待遇,能够获得相似的葡萄品质。只不过世界上能够让这样的葡萄继续挂果并冰冻进而酿造出冰葡萄酒的产区寥寥无几,但是通过晚摘达到糖度、香气积累进而酿造出来晚摘型葡萄酒的产区却很多。目前这种葡萄酒多分布在法国的卢瓦尔河谷和阿尔萨斯地区以及德国等葡萄酒产区,我国西北地区也多有晚摘型白葡萄酒的尝试和生产。由于葡萄过熟,除了正常品种特有香气以外,还会给葡萄酒带来一些特殊香气,如类似熟透的哈密瓜、

果酱、桃脯等的香气。

雪莉酒和波特酒――被选为“国酒”的酒

加强型葡萄酒是指在葡萄酒里加进去烈酒,借着提高酒精度来把发酵过程中止,同时也保留了原来的糖分,口味变得明显带甜。常见的品种有西班牙的雪莉酒(Sherry)和葡萄牙的波特酒(Port或者Polo)。

说起西班牙,人们往往想到的是豪放勇敢的斗牛和风情万种的西班牙女郎,高深些的则知道《堂吉诃德》、毕加索的画、高迪的建筑、卡雷拉斯的男高音、弗拉门戈舞等名誉世界的西班牙文化艺术瑰宝,但请不要忘了西班牙二的葡萄酒,尤其是有西班牙“国酒”之称的雪莉酒,它曾经获得过莎士比亚这样的赞誉――“装在瓶子里的西班牙阳光”。

西班牙葡萄品种众多,其中白色葡萄品种占多数,但真正使西班牙葡萄酒扬名天下的,还是它的红葡萄酒和西班牙二独有的雪莉酒。雪莉酒是一款最受欢迎的西班名酒,其酒液呈浅黄或深褐色,也有的琥珀色(如Amontillados酒),清澈透明;口味复杂柔和,香气芬芳浓郁,是世界著名的强化葡萄酒。雪莉酒的风味如同西班牙酒馆中千般娇媚的舞娘,一朵艳红的鸡冠花插在鬓间,裙间飞扬出的风情如一瓶经多年陈封刚刚破瓶后的雪莉酒一样,令人神往、让人迷醉。

雪莉酒堪称“世界上最古老的上等葡萄酒”。大约公元前1100年,腓尼基商人在西班牙的西海岸建立了加迪斯港,往内陆延伸又建立了一个名为Jerez的城市,并在周围的山丘上种植了葡萄树。据记载,当时酿造的葡萄酒口味强烈,在炎热的气候条件下也不易变质,这种葡萄酒成为当时地中海和北非地区交易量最大的商品之一。雪莉酒的名称通常被认为来源于阿拉伯语对这个城市的称呼,在这个城市及周边地区生产的才可以被称为雪莉酒。

1587年,英国海军中将马丁・弗诺比舍突袭了加迪斯港,抢走了大约1450万升雪莉酒。作为当时的海上霸主,西班牙全国震怒不已。1588年5月,西班牙国王腓力二世派出人类历史上空前庞大的“无敌舰队”,排山倒海般地驶向英国,同时又在欧洲大陆集结了一支精锐部队,扬言要水陆并进,彻底征服英国。

这场战争的结果以西班牙的彻底惨败而告终,英国一举取代西班牙成为世界新的海上霸主。最让人意想不到的是,西班牙的“无敌舰队”虽然永远地沉到了海底,但是西班牙的雪莉酒却代替“无敌舰队”完成了征服的重任。雪莉酒一战扬名,成为当时英国上流社会聚会时必不可少的美酒,成为高尚消费的象征,并随着英国世界霸权的扩张传遍全球。直到今天,雪莉酒的年总产量约一亿瓶,单单英国人就要喝掉3000万瓶。雪莉酒成为人类划时代的见证,这也是其他洋酒无法诉求的。

需要补充的是,雪莉酒并不都是甜酒,还有干型雪莉酒,它又被称为最“男人”的葡萄酒。相对白酒的暴烈,葡萄酒显得非常的“温柔”,但唯独雪莉酒例外。雪莉酒到底具备怎样的“男人性格”呢?传统精制的雪莉酒入口热烈,芬芳浓郁,口感复杂深沉。李道之拿法国的干邑酒与之对比,作了形象的说明――如果说干邑像一位温惠优雅的贵妇,那么雪莉则是阳刚豪迈的男人,就像西班牙的斗牛士一样热烈奔放。

讲完西班牙的“国酒”,我们再来认识一下另一种“国酒”――来自葡萄牙波尔图(Porto)的波特酒。

在说波特酒之前,我觉得很有必要介绍一下葡萄牙极富盛名的波尔图。因为可以说没有波尔图就没有波特酒,而没有波特酒就没有葡萄牙今天在葡萄酒世界中的地位。波尔图是葡萄牙的第二大城市,也是一个重要的港口。在这里常说的一句话是:在葡萄牙水比酒还贵。说明了这个国家缺少雨水,却是一个盛产酒的地方。波尔图东西走向各100公里的山地有29万公顷的葡萄种植区域,特别是杜罗河两岸的3.3万公顷梯田更是上好的葡萄栽种良地。沿杜罗河逆流而上,满眼所见的山石尽被葱郁茂盛的葡萄架覆盖。浸润在细雨绵绵、雾气缭绕中的波尔图,占据着一切关于葡萄的天时、地利、人和。这里是名副其实的葡萄酒的天堂。就像香槟只可能来自法国的香槟产区一样,波特酒也只属于葡萄牙。杜罗河流域的优质葡萄、大西洋海风的常年吹拂以及独特的土壤条件联合孕育和造就了世界独一无二的波特酒。虽然也有其他国家采用同样的工艺酿造加强型葡萄酒,但只有波尔图的酒有资格叫波特酒,而葡萄牙因为有了波特酒,也让世界更深地记住它。

虽然波特酒由波尔图而得名,因为所有的波特酒要在波尔图市的酒窖中进行陈酿,但波尔图却不是酿造波特酒的地方。酿造波特酒的葡萄种植在流经波尔图的杜罗河(Douro)上游两岸的河谷地带,葡萄的种植和酿造都在于此,当波特酒的发酵和加烈工序完成后,用一种像鞋底儿的平底船“BarcosRabelos”运载着橡木桶顺流而下,运抵波尔图市,在各家波特酒厂(PonHouse)设在VillaNovadeGaia的酒窖中继续完成陈酿过程,直至成为成品装瓶出售。这个过程成为了一种仪式,一种传统,两百年来未曾改变。正如波尔图人坚信的那样,波特酒正是在摇摇晃晃的小船上呼吸到了第一口的新鲜空气,并由此开始了缓慢而又坚实的成长之路!

如果我问你什么酒必须放在左手边?什么酒必须顺时针传递?什么酒干杯时必须要坐着?这一切的答案都是波特酒!当年,经过杜罗河把成桶的波特酒贩卖到英国时,葡萄牙人大概并没有想到,在葡萄牙以外的今天,只有英国还传承着“波特”的传统文化。而以保守著称的剑桥,对波特酒的推广竟有推波助澜的神奇作用:从教授餐桌上的珍酿级波特,到学生餐桌上的普通波特,喝波特酒的晚餐必定盛装出席,披袍戴帽。在这里,波特文化带有了强烈的仪式色彩,酒瓶必定要放在左手边,顺时针传递。据说英国海军喝波特酒从来都是坐着干杯的。

时至今日,波特酒的饮用习惯还没有太多的改变,全世界绝大部分的人拿这种酒当作甜点酒或者餐后酒饮用。英国人愿意在酒窖中储存大量的年份波特酒,而法国人就当开胃酒喝。

葡萄英语怎么说范文

16世纪中叶至17世纪中叶的日本被一些学者称为“切支丹世纪”[1]。在此期间,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四国商人均赴日通商。其中,日葡贸易量及影响最大,持续时间最长。日西、日英贸易仅维持了短暂时间,以失败告终。荷兰人属后起之秀,他们凭借强大海军,通过复制葡萄牙人的贸易经验,迅速在亚洲立足,并成为最终获利者。日欧贸易兴盛之时,恰好是(帆船)大航海活动的最后高潮。通常来讲,地理大发现与大航海活动指相同的历史事件[2]。严谨地说,不管是前者还是后者,发展到16世纪,已经进入尾声。但若仔细对比,“大发现”与“大航海”仍然有细微区别。前者重在“探索”,后者重在“通航”,“大航海”的延续时间可以再长一些。16-17世纪,虽然西班牙、葡萄牙的航海事业逐渐衰落,但英国、荷兰的海上活动明显增多,因此有学者提出了“第二期大航海”的概念[3]。由此看来,16-17世纪的日欧贸易仍然处于大航海的时间范围内。无论如何,就当时贸易与航海的关系来看,两者必然产生了互动,航海业的发展为贸易准备了条件,贸易的开展更是推动了航海业的进步。国内外史学界虽有论著提及日欧贸易,但少有学者探讨该时期贸易与航海的关系。鉴于此,笔者试对相关问题进行探讨,以期补苴罅漏,抛砖引玉。

一、航海术的交流与日欧航线的经验

简言之,16-17世纪的日欧贸易指欧洲商人万里迢迢,驾船赴日开展贸易活动。无论欧洲人从哪个方向前往东亚,无论乘坐何种船只,航海术与航行经验都是保证航行成功的重要条件。

16-17世纪的航海手册(也称航海指南)是欧洲人重要的航海工具之一,也是欧洲航海术的精华所在。欧洲第一本航海手册大概出现在地中海,日期可追溯到腓尼基人时代。大航海时期,葡萄牙人对航海手册的贡献很大,这得益于“航海家”亨利王子及葡萄牙优秀航海员多年经验的总结。16世纪中后期,葡萄牙人来到亚洲,其航海手册也日臻完善。来到亚洲后,葡萄牙人发现欧洲人并非唯一使用手册的航海者,阿拉伯和中国人都有类似手册。于是,欧洲航海手册又从阿拉伯人、波斯人、土耳其人和印度人有关印度航海术,可参见加布里·法拉德(GabrielFerrand)在1913-1928年的研究。达·伽马及后来的欧洲航海家从印度航海术中汲取了不少“营养”。那里得到补充。

日本人对航海手册的贡献重在传承,而非创造。他们把欧洲人制作的航海图和手册翻译成日文,妥善保管。1622年,曾沦为葡船“德乌斯号”奴隶的池田与右卫门翻译出欧洲航海手册,在其基础上制作出具有日本特色的手册,其至今保存于京都帝国大学的图书馆。内容包括:怎样使用南十字星(SouthernCross)进行海上定位;怎样依靠正午的太阳确定纬度;怎样解释和定义各种气候及航海术语;怎样使用星(相)盘和指南针;怎样使用儒略历和格里高利历等儒略历是格里历的前身,由罗马共和国独裁官儒略·恺撒参考数学家兼天文学家索西琴尼的历法,制作出来。儒略历在公元前46年1月1日起开始执行,从此取代了旧罗马历法。儒略历一年设12个月,大小月交替,四年一闰,平年365日,闰年于二月底增加一闰日,年平均长度为365.25日。由于儒略历累积的误差越来越大,1582年,教皇格里高利十三世用格里历代替儒略历,格里历即沿用至今的公历。。手册还收录了一些从长崎前往中国(南方港口)的航海记录。时至今日,日本大阪的住吉氏后人仍保存有葡萄牙的牛皮航海图,其制作者的姓名不详,但风格接近果阿制图专家费劳·瓦兹·杜拉多(FernaoVazDourado)的作品杜拉多的制图特点是在地图上标出许多小旗,每一小旗代表一个葡属据点。。随着牛皮纸和制图技术传入日本,日本人也开始广泛制作航海图。今天的长崎博物馆保存有17世纪初日本人制作的航海图,属于日本豪商角屋氏。其制图风格仍然源自葡萄牙,因为图上标记出许多小旗子(葡萄牙特色),但其文字已经变成日文。相比葡萄牙人的原创地图,日本航海图的标识更准确。

欧洲人来到亚洲后,日本人学习到了不少先进的航海技术。池田好运一直跟随葡萄牙商船船长曼奴尔·冈萨雷斯(ManoelGoncalvez)学习航海知识,最终编成《元和航海图》(1616年)一书。内容包括:日历、经纬度表、利用太阳测量纬度的方法、使用指南针的方法、象限仪和星象仪的使用、航海图的偏差辨别、长崎—澳门航海图、水深测量法(铅锤测量)、暹罗—日本航海图和水位图、领航员的必要知识以及天文学基础等[4]352353。总之,《元和航海图》介绍了很多来自欧洲的航海知识,还不乏最先进的航海技术。当时日本的造船业不发达,尚不能完全领悟和实践书中的记载。不过,这些宝贵经验通过书籍传到下一代。除了葡萄牙人,英国人威廉·亚当斯新教徒亚当斯是首位抵日的英国人,经过不懈努力,成为日本历史上第一位外籍武士(白人),他也是德川幕府初期最具影响力的欧洲人之一。也将自己的航海知识和经验传授给日本人,为日本现代航海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欧洲商船要想成功、安全地抵达日本,除了依靠航海手册、海图及技术,还需要参考一些重要资料或书籍,林奇顿新教徒简·胡英根·范·林奇顿(JanHuyghenVanLinschoten,1563-1611年)是荷兰著名探险家、商人、旅行家和历史学家。他将自己在亚洲探险的经历、葡萄牙人的航海记录、地图、航海图收集起来,编成《环航记》。此书在欧洲引起关注,并对英国、荷兰人的亚洲航行起指导作用。的《环航记》(Itinerario)就是较突出的一本。《环航记》之所以重要,是因为林奇顿对亚洲海域的情况进行了详细记载,且内容多经过西班牙人、葡萄牙人、荷兰人的航海实践证实是正确的。这位勤奋的荷兰人利用其在1583-1589年担任印度主教秘书的机会,收集了很多有关亚洲的地理资料(港口、浅滩、干地、峭壁、季风、风暴、海潮、海岸等情况)[5]。1598年,林奇顿的私人翻译将这些资料译成英文,并出版。《环航记》的大部分内容来自亚洲人和葡萄牙人的航海经验及日志,另有一些日本地理、地形的珍贵记录[6]。《环航记》中有12个章节与日本有关,内容以葡萄牙人赴日的航行记录(1550-1586年)为主。

《环航记》中有几章是关于日本九州、四国和内海的记录。比如林奇顿对堺市的介绍较详细,据其描述,堺是一处浅滩,亦是开放港口,这是其能够繁荣的原因之一。另载,当欧洲人到达纪伊,要穿过海峡时,当地人提醒他们,此处倭寇和海盗猖獗,并且岛上的人都很狡诈:

淡路岛被描述成为一个避风良港,但不适合船舶停靠,因为浪人和偷窃者甚多。……四国东部的德岛居住着许多凶猛强悍的盗贼,甚至有军队,随时准备作战。如果在德岛周围停靠,一定会被抢劫,甚至会被杀掉。[7]127

另外,林奇顿还在航海图中仔细标出九州丰后地区的臼杵、日出、大分等港口。

在第三十五章,林奇顿重点分析了中国海的天气,其中对台风关于“台风”一词的解释,还可参见:MichaelAndre-Driussi,LexiconUrthus:ADictionaryfortheUrthCycle,Albany:SiriusFiction,2008:352;HenryYule,ArthurCokeBurnell,Hobson-Jobson:TheAnglo-IndianDictionary,Hertfordshire:WordworthReference,1996:948.的记载颇有价值:

在亚洲海域,有一种暴风被称为tuffon(台风),这个简单的词语可能会引起语言学家注意,很多人认为这可能是中文“台风”的意思。不过葡语中这个单词是否指汉语的“台风”还需探讨,有可能葡语的tuffon仅指暴风(雨)。同时,阿拉伯语中也有类似词语,比如其tufan表示突然出现的暴风,此词最接近葡萄牙语的tuffon。所以,中文“台风”亦可能是汉语中的外来词。[7]130

第三十七章提供了长崎港的停靠指南。这可能对亚洲船没有多大用处,但对欧洲船却非常重要:

如果要在长崎靠岸,办法很简单。你只需将船驶入港口,然后沿水面正中航行。找到停靠地点后,把锚抛入4.5~5英寻的深度(fathom,深度单位,每fathom等于6英尺)。如果你正对着长崎最大最高的教堂,那么你的位置就正确了。如果不能面对教堂,那么最好向左移动。另外,请注意港口附近有珊瑚礁[7]131。

虽然林奇顿也在书中收录了一些航海图,不过这些海图多半是从航海手册和日志中摘录下来的。《环航记》中的海图按照1∶12500000的比例画出。如果用于实践,它们根本看不清楚。当时有关中国海的航海图确实很少,而且从现存资料来看,当时中国、日本制作近代海图的技术都不高,尚待进步。

据弗洛伊斯和维列拉等初抵日本的传教士描述,中世纪的日本人基本没有开展过远洋航海活动,他们只是沿着日本海岸进行短距离的航行,太阳落山时就返回港口。日本少有经得起大风大浪的船舶,也缺乏“对付”风暴的经验。他们对世界的认识仅局限于中国和其他一些亚洲国家。日欧航海术的交流对东西方交通均有促进作用,但似乎对日本的意义更大些,日本人不但吸收了欧洲先进的航海术,还丰富了自己的地理知识,其世界观也得到拓展和更新。

二、东西方地图的绘制及海员交流

日欧贸易不但让东西航海术得到交流,还推动了地图绘制的发展。看到一幅精美的日本地图,人们可能会赞叹绘制地图的欧洲人。实际上,这要更多归功于提供资料的亚洲人和在亚洲活动的欧洲人,早期欧洲绘图者制作日本地图时,主要参考日本的手绘资料。日本人在16世纪使用的地图源自公元9世纪的“行基样式”(Gyogi-zu)地图。虽然经历了800多年,还是有立体的感觉。当时的日本地图画有66个地区,每个地区和主要道路均被标注出名字。后来,日本学者复制了多份这种地图。16-17世纪,欧洲人绘制的日本地图无疑也受到了行基地图的影响当时的欧洲专家坚信,欧洲人绘制的日本地图没有受日本风格影响,制图专家达尔格瑞(Dahlgren)和科里罗(Crino)就反对欧洲人曾模仿行基地图一说。不过,当代日本学者木村教授坚持认为,欧洲人绘制的日本地图确实以日本行基地图为模本。。

日本山野公园博物馆保存了一些16世纪的欧洲地图,它们由牛皮纸(只能从国外进口)制成。地图上的文字基本上是葡萄牙语,一些较大的地名用荷兰语。地图的绘制者是科内里斯·多伊德兹(CornelisDoedtsz),但他并非地图的最初作者,原版来自葡属印度。这些地图不仅标出欧洲,还有中国(明朝)、朝鲜和日本等地。地图上本来没有这些地名,于是有人猜测是日本制图者或是亚当斯将其加入图中。亚当斯到达日本后,还制作了地球仪,标出了澳门、日本等地。葡萄牙史学家迪奥哥·多·库托还提到:“亚当斯的地球仪甚至标出了日本的66个小国”[8]。如果该地球仪能够保存下来,将是相当珍贵的史地资料。

当瓦利格拉诺(中文名为范礼安)与日本遣欧使节团于1590年返回日本后,欧洲人又开始尝试用新的、系统的、科学的方法绘制日本地图。葡萄牙著名绘图师英阿西奥·蒙特罗(InacioMonteiro)于1590年随使节团抵日,在传教士的陪同下,他花费2年时间,到日本各地收集、测量、采访和调查。经过研究,蒙特罗计算出日本的纬度在305~39度之间直到1646年传教士安东尼奥·卡迪姆(AntonioCardim)出版了更为精确的日本地图前,蒙特罗对日本纬度的计算一直被认为是最准确的。参见:LutzWalter,Japan:ACartographicVision:EuropeanPrintedMapsfromtheEarly16thtothe19thCentury,Munich:Prestel-Verlag,1994:52-54.。1595年以后,特克希拉、杜拉多绘制的日本地图就更加精确了。

17世纪,日本人还初尝制作世界地图。其参考资料来自欧洲制图专家亚伯拉罕·奥特琉斯(AbrahamOrtelius)的《世界地图》,日本人将世界各地画在屏风上。他们不但画出了欧洲和亚洲,还尝试勾勒出美洲和非洲。屏风上的日本地图比奥特琉斯的原作更加准确,并且标出日文地名。这些地图屏风不但满足了大名或权贵的好奇心,还可用于教育和航海,同时也是一件精美艺术品。日本闭关前的地图偏重于葡萄牙画风。幕末,“兰学”在日本兴起,制图风格遂转向荷兰画风。

.

此外,通过日欧贸易,东西方还开展了绘图、制图交流。1583年,天正少年使团访问欧洲时,瓦利格拉诺就指示日本使节,将一幅画在屏风上的中国地图赠与西葡国王菲力浦。同时,瓦氏也请求欧洲画师将安土城堡和中国地图绘成油画,返赠日本使节。日本使团还从欧洲带走了奥特琉斯的《世界地图》等有价值的资料[9]。德川幕府初期,亚当斯还向家康介绍了简单的世界地理知识。而且,耶稣会士利玛窦在中国印刷的《山海舆地全图》和《坤舆万国全图》,也被带到日本。

欧洲人能够在亚洲航行成功,不但要依靠自身努力,还需要亚洲海员的帮助。当时的欧洲人充分利用了亚洲海员的作用,后者也在欧洲船上学到先进的航海技术。在阿拉伯、印度、日本、马来群岛和中国等地的海员的帮助下,葡萄牙人顺利地从马拉巴尔海岸来到锡兰和金色半岛(TheGoldenChersonese,克尔索尼斯半岛);还从马六甲顺利驶抵巽他群岛、爪哇、摩鹿加、苏门答腊岛、暹罗、广东和宁波等地,最终成功抵达日本。著名航海家瓦斯科·达·伽马曾经雇用马林迪(Malindi)的阿拉伯海员,引领他们前往马拉巴尔海岸。1539年,远航红海的葡萄牙船长若昂·德·卡斯特罗(D.JoaodeCastro)在曼德海峡迷路,不得不找来阿拉伯、印度领航员引路,才最终到达目的地[10]。在东亚,葡萄牙船上通常配有中国海员。他们多来自福建,协助葡萄牙领航员引路。中国海员精明能干,能够看懂中、日文的航海手册,对葡萄牙人的帮助颇大。而在日本(德川幕府初期),日、葡还签订了一系列航海协议。幕府要求,所有去东南亚经商的日本朱印船必须配备葡萄牙领航员,以确保航行安全。如果将欧洲海员与中国、日本海员相比,前者在航海理论和技术上占优,后者却拥有地域、语言优势。17世纪初,英国赴日使节萨利斯船长返回英国时,便雇用了15名日本海员。1614年9月27日,英国船顺利返回普利茅斯,这些日本海员可能是首批登陆英伦岛的日本人[11]70。

    【办公范文】栏目
  • 上一篇:财务风险分析与对策范例(3篇)
  • 下一篇:班级文化的重要性范例(3篇)
  •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相关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