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点作文网

区域经济行业分析范例(3篇)

时间: 2025-09-06 栏目:办公范文

区域经济行业分析范文

关键字:旅游经济;区域差异;聚类分析;协同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旅游业得到快速发展,已经成为支撑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行业之一。然而由于政策导向、区位条件等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使得区域旅游经济在发展过程中出现时间和空间上的不平衡性,区域旅游经济发展非均衡已经成为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普遍存在的现象。因此,分析区域间旅游经济差异的表现,探索产生差异的原因,进而为我国不同地带区域旅游经济发展提供科学合理的理论依据,这将对我国旅游业全面协调发展产生重大意义。

一、国内外研究综述

“旅游经济学(EconomicsofTourism)”一词,最早出现在19世纪60年代西方国家的一些旅游学术著作和刊物中,而对于旅游经济学的规模化研究则是在19世纪70年代以后。20世纪60-80年代,旅游业进入大发展时期,旅游经济研究的主题转向旅游经济的影响研究。进入20世纪80年代,宏观范围中的诸如旅游发展的经济效益和其所要付出的代等问题成为许多学者开始关注的对象。20世纪末,AlisterMathieson和GeoffWall在《旅游业:经济、自然和社会影响》一书中,通过研究旅游发展对不同区域的经济影响,为促进区域旅游的协调发展提出了指导和建议[1]。2005年,Bill.Bramwe通过研究不同区域旅游的开发、规划和管理,认为旅游者的需求偏好对旅游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2]。

目前国内学者对区域旅游经济差异的研究多体现在以下两方面,一方面是站在全国的角度,对我国所有的省份旅游发展的差异进行分析探讨;钱磊,汪宇明等运用多元统计分析方法,评估了中国2000年与2010年旅游化指数的省区差异[3]。王凯等利用计量经济学方法对我国旅游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变化的时空特征进行分析,揭示了我国区域旅游经济发展呈现出非极化不平衡发展的态势[4]。杨莎莎等运用经济重心和锡尔系数等地理模型,对中国东中西部旅游发展的总体差异、地带内差异和地带间差异进行了分析[5]。朱运海用变异系数、首位度、基尼系数等测算指标,对我国31个省份的旅游差异化发展进行了量化分析[6]。另一方面是站在省域角度,对个别省份内的不同地市进行的研究。程进,陆林分析了安徽省17个地市区域旅游经差异的时间变化态势及空间变化特征,表明安徽省各地市间旅游经济在空间上存在着明显的梯度差异[7]。汪德根,刘昌雪利用锡尔系数对旅游产业竞争力水平差异进行分解,从不同方面揭示苏南、苏中和苏北地区旅游产业发展水平的差异[8]。然而针对我国东、西部区域旅游经济发展差异进行的分析却是寥寥无几,付磊采用极差、标准差等单指标测量方法,针对我国东西部的旅游发展差距进行了分析,认为西部大开发是缩小我国东西部旅游差距的历史机遇[9]。匡后权针对我国东西部的服务业差距进行了分析[10]。田逢军根据我国东中西部区域旅游发展的现状和特征,将三大地带的旅游发展目标、战略重点、运行模式、发展对策与保障措施进行了比较分析[11]。

二、我国东西部区域旅游经济发展差异的单指标测度分析

(一)我国东西部区域旅游经济绝对差异变化过程

本文中我国东、西部划分采用国家三大地带的划分,其中东部省份包括:北京、天津、河北、辽宁、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广东、广西、海南;西部省份包括:重庆、四川、贵州、云南、、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文章中选取极差、标准差来反应我国东、西部区域旅游的绝对差异,对于比较区域旅游发展差异不可能面面俱到,国际外汇收入作为一个区域旅游经济实力和发展水平以及对外开放程度的重要指标[6],本文将选取国际外汇收入作为代表性的要素,比较分析东、西部旅游经济发展的时空差异变化。

根据《中国旅游统计年鉴(2000-2010)》提供的我国东、西部各省份国际旅游外汇收入分别计算我国东、西部两大地带间各省份国际旅游外汇收入的极差R和标准差S,所得结果如表2-1所示。

从表2-1中可以看出,东部省份国际旅游外汇收入的极差普遍高于西部省份,并且历年的极差东部大约是西部的8倍,同样标准差也是东部高于西部,且大概是西部的8倍,这就说明东部省份内部的旅游经济发展差异远大于西部省份。我们还可以看到东西部所有省份的国际旅游外汇收入极差高于东部,说明东西部所有省份的差异比东部省份的差异还大,这进一步说明我国东西部的旅游经济发展是极不平衡的。

(1)我国东西部旅游经济绝对差异不断扩大

从国际旅游外汇收入来看,2000年的东、西部旅游外汇收入极差为410949万美元,标准差为98707,2010年东、西部旅游外汇收入极差为1237662万美元,标准差为288771,极差和标准差十年间扩大了3倍。

(2)西部区域旅游经济绝对差异低于东部区域

2000年东部旅游外汇收入极差为400338万美元,标准差为118888,到2010年极差为1206025万美元,标准差为324500,十年间极差和标准差扩大了3倍;2000年西部旅游外汇收入极差为33630万美元,标准差为10640,到2010年极差为131766万美元,标准差为44488,十年间极差和标准差扩大了4倍。

(二)我国东西部区域旅游经济相对差异变化过程

极值比率(L)是用来反映一个国家(地区)经济相对差异的指标,即旅游外汇收入最大值与最小值的比率,L值越大,表明区域旅游经济发展的相对差异情况越严重。

变异系数(C・V)即标准差与平均数的比值,是衡量相对差异的一种常用指标,能够较为全面的反映区域间旅游发展水平的相对差异程度,C・V值越大,表明区域旅游经济发展的相对差异越大。

我国东西部两大地带间各省份国际旅游外汇收入的极差比率L和变异系数C・V计算如下(表2-2),其中极差比率取整数,变异系数保留到小数点后两位。

(1)东、西部区域内旅游极差比率趋于稳定,且东部极差比率略低于西部

东部极差比率均值为43,西部极差比率均值为257,东、西部所有省份极差比率均值为2830,东、西部总体相对差异远大于各自内部相对差异。

(2)东、西部总体变异系数和东部变异系数呈下降趋势,而西部变异系数呈上升趋势

东部变异系数从2000年的1.18下降到2010年的0.91,东、西部总体的变异系数从2000年的1.64下降到2010年的1.36,西部变异系数从2000年的0.92上升到2010年的1.15。

三、我国东西部区域旅游经济发展差异的多指标测度分析

借鉴相关文献的研究成果,考虑到数据的可获性,本文选取旅游外汇收入、入境旅游人数、国内旅游收入、国内旅游人数、旅游业就业人数占社会总就业人数的百分比、旅游总收入相当于GDP百分比、星级饭店总数、旅行社总数和景区总数9大指标来反映区域旅游经济发展水平,采用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法,将我国东西部省份进行分类并求出区域旅游经济发展水平综合得分,以测度我国东、西部区域旅游经济发展的非均衡程度。

利用SPSS17.0统计软件对我国东西部22个省、直辖市、自治区按照上述9大指标进行聚类分析。采用欧氏距离进行聚类分析,类间距的计算采用组间平均连接法。聚类结果显示,我国东西部22个省、直辖市、自治区区域旅游经济发展状况可以分为三类,其中广东省为第一类地区,江苏、浙江、山东、北京、上海、辽宁在第二类地区,第三类地区包括贵州、河北、四川、云南、福建、重庆、广西、陕西、天津、、海南、新疆、甘肃、青海、宁夏等,这和传统的东、西部两地区划分有很大区别。

为了对各区域的旅游业综合发展水平进行评价,可以先求出三个主成分在各个指标上的得分,然后再求出东西部各省的旅游经济发展水平的综合得分(F)。

其计算公式为:

其中,代表综合得分,代表第i个主成分的权重,即第i个主成分的方差贡献率与三个主成分的方差贡献率之和的比值,代表第i个主成分的得分。

我们将数据代入公式后得到我国东、西部各省旅游经济发展的综合得分表(表3-3),并按降序排列。

由表3-1和表3-3可以很清楚的看到,第一类的广东地区综合得分远高于我国东西部各地区的平均得分水平,可以归纳为“区域旅游经济综合水平发展超前”的一类;第二类的六个地区综合得分略高于各地区的平均得分水平,可以将这一类归纳为“区域旅游经济综合水平发展较快”的一类;其余的十五个地区的综合得分均低于东西部平均分,归纳为第三类“区域旅游经济综合水平发展滞后”。

四、我国东西部区域旅游经济非均衡协同发展对策分析

区域旅游发展非均衡是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深入分析研究区域旅游差异,对于缩小区域间发展差距,促进旅游健康、协调和可持续发展都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针对我国东西部区域旅游发展现状和区域间的差异,本文给出关于区域旅游协同发展的建议,以更好的促进东西部区域旅游经济的协调发展。

(1)建立专门的区域旅游管理机构

协同发展的旅游区是一个大的旅游系统,要求系统内部中各要素能自由流通,这就要求政府有关部门要树立区域旅游协同发展的思想,建立专门的区域旅游管理机构来促进区域旅游经济的协同发展。管理机构应配合东西部区域旅游经济协同发展的现状,建立科学的运行机制,出台相应的旅游法规,为各级政府和旅游企业的活动提供一个行为规范,为区域旅游经济的发展提供一个规范的法律环境。同时,东西部都要以各自的区域旅游比较优势为整合的最根本基础,加强旅游互补性强的资源之间的区域合作,重视各旅游区互补性整合的组织实施,建立一个可调控的过程,以免偏离区域旅游协同发展模式的整合预期目标。

(2)完善区域竞合机制,构建区域旅游系统网络

旅游地之间的竞争关系客观存在,但区域旅游合作进程的加速一定程度上掩盖了旅游地之间的外显竞争。一方面,东西部应加强区域旅游合作化程度,可以定期举办各种经验交流会,探讨和制定适合区域旅游业发展的政策和措施,特别是西部各省要通过经验交流会多向东部省份借鉴旅游发展经验;也可以建立统一的区域旅游合作协调机制,为区域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制度保障,以促进旅游合作机制的制度化。

(3)优化整体布局,促进旅游可持续发展

区域旅游的空间结构布局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区域旅游经济的发展,为此,针对东西部区域旅游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区域差异,必须认真分析各省区旅游发展现状和发展潜力,在此基础上,优化东西部区域旅游发展的总体布局。为实现东西部区域旅游的持续协调发展,在优化省区旅游整体布局的基础上,还应该协调多方主体,在谋求区域旅游经济效益的同时,注重区域旅游的社会和生态环境效益,协调好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三者的关系,增强区域旅游可持续协调发展的能力和潜力,实现旅游业的永续发展。

五、小结

区域旅游经济协调发展是保证区域旅游业长时间保持竞争力并持续发展的

有效方法。在经济全球化、一体化和国内外旅游产业竞争日益白热化的今天,区域旅游实现协同发展有助于提高区域旅游产业的整体竞争能力,降低区域之间旅游产业运作的交易成本,实现基础设施等公共产品的外部性经济。

参考文献:

[1]SudhianiPratiwi.UnderstangingLocalCommunityPartiliPationinEcotourismDevelopment:ACritiealAnalysisofSelectPublishedLiterature[M].2000.

[2]Yooshik.Yoon,MuzafferUysal.Anexaminutionoftheeffeetsofmotivationandsatisfactionondestinationloyalty:astructuralmodel[J].TourismManagement.2005.26(1):45.

[3]钱磊,汪宇明,吴文佳.中国旅游业发展的省区差异及变化[J].旅游学刊,2012(1):31-38.

[4]王凯.我国旅游经济发展水平省级差异的空间分析[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7(2):63-67.

[5]杨莎莎.基于锡尔系数的1995-2008年中国三大地带旅游发展差异研究[J].经济问题探索,2011(3):110-115.

[6]朱运海.基于聚类分析和主城分析的中国区域旅游差异化发展研究[J].襄樊学院学报,2008(11):56-60.

[7]程进,陆林.安徽省区域旅游经济差异研究[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2010(1):81-85.

[9]汪德根.江苏省区域旅游产业差异及“板块旅游”发展战略[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8(9):98-112.

[9]付磊.我国东、西部旅游发展差距与西部大开发战略[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1):28-32.

[10]匡后权.中国东、西部服务业发展的差距分析[J].旅游经济,2011(5):24-25.

[11]田锋军.区域旅游发展战略比较研究[J].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08(1):118-120.

区域经济行业分析范文

关键词:经济增长区域就业就业结构空间自相关

经济增长与高水平就业一直都是各国政府宏观经济政策的主要目标。为了增加我国的就业量,政府也采取了很多积极的就业政策。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增长速度不断加快,就业总人口虽然从2000年71150万人逐年增加到2008年的77480万人,但经济增长的速度与就业量增加的水平存在严重的不协调、不均衡。尽管根据美国经济学家奥肯指出的经济增长与就业增加应该同步发展,即经济增长速度越快,各国的就业人数总量就越多,然而,随着我国人口的增加,就业问题还是日益突出。从长期来看,就业水平的增加速度跟不上经济的发展会反过来抑制我国经济的发展。因此,经济增长对就业总量及结构的影响已经引起了政界和学界共同的广泛关注。

目前,国内有关经济增长对就业总量及结构影响的研究大致从两个角度分析:

一是从全国的角度分析经济增长与就业的关系。如王瑞云(2006)认为我国经济增长与就业总量的增长基本上协调一致,但个别年份经济增长对于就业增长呈现出非一致性和负相关关系,总体而言,经济增长对增加就业量具有推动作用。周可可(2007)模仿经济增长的就业弹性概念,构建各产业经济增长的就业弹性系数指标,分析了各产业经济增长对就业的作用。结果显示经济增长的就业弹性系数存在很大的差异,全国的产业结构使得经济增长对就业的拉动作用减小。李路勇(2008)认为我国经济增长对就业增长的作用并非等比例变化,不同区域或时期经济增长所带来的就业效应不同。

二是从不同的省份为出发点,分析经济增长对就业总量及结构的影响。路鲁(2008)采用VAR模型和ECM模型通过Granger因果检验对北京经济增长与就业的相互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从1986年以来,北京的经济增长没有带动就业量的增加。李艳(2009)分析了吉林省经济增长没有明显带动就业的增长,反而就业量显著降低的原因。蔡冬冬(2010)利用就业弹性理论分析了辽宁省总的就业弹性和三次产业的就业弹性,结果显示辽宁省经济增长对就业量的增加有一定的推动作用,但作用效应不大。总的来说,国内学者从宏观上分析经济增长对就业总量及结构的影响时很少考虑各地所受的影响,而从区域出发,以各地区为背景,单独分析某个地区经济增长对就业总量及结构的影响又较少考虑全国经济增长的作用。

国外学者MatiasMayor(2008)和GianPietroZaccomer(2011)利用偏离份额模型分别对西班牙和意大利的就业进行了分析,并且在分析不同区域的就业时考虑了就业的空间自相关性问题。UirichZierahn(2010)在分析德国的就业问题时也考虑了区域之间的空间自相关性。而我国在分析区域就业问题时,对空间自相关考虑得比较少。因此,本文利用30个省、市、自治区不同产业的就业数据,根据过滤掉空间自相关因子后的空间偏离份额模型,分析全国经济增长对区域就业总量及结构的影响程度,并进行了比较差异分析。

理论模型的构建

在研究经济增长对区域就业结构及总量时,学者们基本上都是研究单个省份内就业总量及结构的变化,几乎没考虑邻近省份的就业结构对本省份就业结构的影响,即区域与区域之间的就业结构及总量存在空间上的自相关性。因此本文采用国外学者MatiasMayor(2008)提出的空间过滤法过滤掉邻近区域就业结构及总量的影响,利用偏离份额模型分析全国经济增长对各省就业结构及总量的贡献率,并进行了比较分析,公式如下:

Xij=X`ij-Xij=Xijr+Xij(rij-r)+Xij(rij-ri)

(1)

Xij表示区域j产业i在基年就业总量;X`ij表示区域j产业i在末年的就业总量;S表示产业的个数;N为区域的个数。

传统的偏离份额法最大的缺点在于:第一,没有考虑区域与区域之间的相互作用,认为区域与区域之间是相互独立的;第二,只考虑基年和末年的数据,不能动态反映每年情况的变化。该方法后经Dunn(1960)等学者进行了修正,并于2004年Nazara&Hewing首次将空间权重考虑到模型中。

将区域之间的相互作用表示为一个N×N的权重矩阵W。根据著名的Tobler定律指出:任何事物之间均相关,而离的较近事物总比离的较远的事物相关性要高。因此,区域之间的相互关系可以用地理距离衡量。当区域间的相互作用表现为区域的经济产出或经济发展潜力之间的联系时,可以用经济变量来测量区域间的相互作用。考虑到本文所研究的区域比较多,分布份额范围比较广,因此采用地理因素来确定空间权重。Moran(1948)定义了著名的布尔矩阵,认为如果区域j与区域k之间的空间距离小于d,则wjk=1,否则wjk=0。

区域经济行业分析范文篇3

1.宏观经济规划特点及需求

经济活动是人类一切活动中的核心部分。经济活动涉及到众多的信息,包括各种条件、因素、技术、资金、设施、人员、决策和管理等,其信息有着丰富的内涵和时空特征。同时,由于经济过程是一个受自然、社会等多种环境因素制约的复杂的过程,不借助于GIS,难以处理大量复杂的经济信息,也难以做出科学的经济活动分析和预测,更难以做出合理的经济计划决策和活动部署。GIS技术能为区域经济分析直接提供一种交互式的、可视化的决策支持,已广泛应用于地方、区域和国家各级水平的经济分析、规划决策过程中0[2][3]。建立电子政务,数字城市,其目的之一就是充分发挥地理空间信息资源在国家和区域可持续发展决策中的作用,但往往是利用的效率不高。因此,建立城市或地区宏观经济地理信息系统是信息化服务与可持续发展的直接途径之一。宏观经济规划需要对现状和政策有充分正确的了解和分析,即规划需要充分的依据,包括定量依据和定性依据,定量依据包括各种自然资源环境数据、社会经济发展数据等相关数据,定性依据包括各种政策、法规、分析调查报告等。各类数据,包括公益性的和基础性的数据及一些战略性的数据是我国宏观经济发展的基础性资料,是国家和各级政府制定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依据。如何从数据中及时提取有用的信息,进一步转换为宏观经济决策的辅助知识,真正起到决策支持的作用,需要从区域经济规划和GIS技术实现两个方面进行研究,两个方面互相影响,互相支持,GIS技术应成为区域经济规划的技术支持,区域经济规划的需求则是GIS技术支撑的内容。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1.建立把自然要素和经济要素有机耦合起来的区划新理论社会发展的现状与趋势要求尽快创新经济区划理论和技术方法,以满足由于自然条件、经济基础等差别引起的经济发展差异需求,发挥各区域的综合比较优势和复合优势,制定和实施有针对性的、具有明显空间指向的区域发展政策,削弱行政区经济带来的负面影响,注重经济区内部经济联系的一体化和发展目标的一致性。GIS是在地理科学、测绘科学和计算机科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综合性科学与技术,其最关键的特性是能够从空间角度出发表达、分析各种数据。使用GIS技术,一些存在于区域间的关系一目了然。在区域经济规划中引入GIS技术,便于在区域经济规划中立足整体效益,统筹考虑区域空间开发总体秩序。

1.2.在区域经济规划中引入数字规划的思想应用模型技术和计算机技术可以从本质上弄清区域系统内各种因素相互依赖、相互作用的关系,揭示区域系统的结构、功能特点和生长规律,预测和评价区域的发展方向,模拟优化区域发展的过程,从而科学地制定区域发展政策。区域发展是一个自然、经济、社会要素相互作用的复杂系统,正确的模型可以揭示系统的本质,反映系统的规律,为经济规划提供科学的依据。GIS技术强大的空间分析功能和数据处理能力为实现数字规划提供了技术平台。也为区域经济规划由定性分析到定量分析提供了可能,通过模型技术与定性分析相结合,使规划的依据更科学合理。

1.3.在区域经济规划中引入经济评价指标体系区域经济规划需要清楚经济发展速度和发展规模等简单的指标,同时也更需要评价区域发展的状态、区域经济结构、区域产业配置、区域社会体系、区域生态环境等等,这需要研究明确的界定方法和评价指标体系,需要适当的评价模型。当然指标体系的确定和评价模型的建立需要从区域经济规划的角度进行深入的研究,GIS只是提供一个辅助实现平台。我们在开发重庆市宏观经济GIS辅助决策信息系统的过程中初步考虑了这方面的因素,使系统可以满足区域规划新理论和方法的需求。

2.重庆市宏观经济GIS辅助决策信息系统

重庆市是我国新设直辖市,其地理位置独特,为国家安全战略后备基地,我国淡水资源后备基地;是三峡库区的生态屏障,国家重要的生态工业园区。其宏观经济规划具有重要的意义。我们基于组件式GIS技术[4]开发了重庆市区域宏观经济规划评价系统,系统基于重庆市基本地理信息数据库,重庆市各区市县的多项主要经济指标数据库(实例数据来自于2004年)。为了能定量反映重庆市经济发展水平,经过综合分析,我们选取了GDP、工业总产值、农业总产值、建筑业总产值、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财政预算内收入、金融机构存款余额8项指标对重庆市各区市县经济发展水平进行因子分析;在空间结构上,将重庆市划分为都市发达经济圈、渝西经济走廊和三峡库区生态经济带三个经济区域。通过系统的运行结果,针对三个经济区域各自的特点,提出了其经济发展方向和重点。需要说明的是,本系统仅是重庆市宏观经济规划GIS辅助决策信息系统的实验系统,其目的在于探讨GIS在宏观经济规划中的辅助决策功能及技术重点。

2.1.系统整体功能结构采用VisualBasic+MapObjects组件技术[5],实现各种图层的载入、地图的放大缩小、漫游、略图显示、图例编辑、图层显示控制、矢量图形绘制、地图打印、长度面积计算等基本地理信息系统功能,实现查询检索、数值查询、空间查询、统计分析以及经济综合规划评价等专业功能,为重庆市的区域宏观经济规划提供有利的依据。图一显示了系统的整体功能结构。

2.2.经济发展水平因子分析所有经济指标数据来自2004年重庆统计年鉴,我们选用以下8个经济指标:1x:GDP,2x:工业总产值,3x:农业总产值,4x:建筑业总产值,5x:固定资产投资,6x: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x:财政预算内收入,8x:金融机构存款余额。通过分析,这8个经济指标基本上能够体现重庆各区市县的经济发展总体水平。为了在系统中定量评价重庆市各区、市、县的经济发展水平,我们首先做了因子分析,得到经济综合实力因子,工业发展因子和农业发展因子。(1)数学模型因子分析的出发点是用较少的互相独立的因子变量来代替原来变量的大部分信息,可以通过下面的数学模型[6]来表示,详见式(1)。若有N个样品(重庆40个区市县),每个样品有P个变量(本文选取8个经济指标)。(式略)(2)构造因子变量本文采用基于主成分模型的主成分分析法来确定因子变量。主成分分析的方差贡献见表1。可见,前三个主分量的方差解释已达93%,我们选取前三个因子反映各区市县的总体经济发展水平。表2表示了变量共同度,反映公因子对原有变量中所含原始信息的解释说明比例,是衡量因子分析效果的一个指标。其值越接近1,则说明公因子能解释原有变量越多的信息。可以通过该值,掌握该变量的信息有多少被丢失了。从表2可以看出,所有变量共同度都在0.85以上,说明提取出的公因子已经反映了各原始变量85%以上的信息,仅有较少的信息丢失,足见因子分析效果较好。表3是最终的因子荷载矩阵A,因子荷载反映的是原有变量在各因子变量上的负荷。根据该表格可以得出模型(表略)按照方差极大值法对因子荷载矩阵旋转后的结果。方差极大旋转,又称正交旋转,它使每个因子上的具有最高荷载的变量数目最少,因此可以简化对因子的解释。由旋转后的因子荷载矩阵可以看出,第一个因子在除工业总产值和农业总产值外的变量上都有较大的荷载,反映了除工农业外的各经济指标的综合影响,定义为经济综合实力因子。第二个因子在工业总产值上有很大荷载,体现了工业在经济发展中的影响,定义为工业发展第三个因子则在农业总产值上有很大荷载,体现了农业在经济发展中的影响,定义为农业发展的影响因子3F。第三个因子则在农业总产值上有很大荷载,体现了农业在经济发展中的影响,定义为农业发展的影响因子3F。这三个公因子从不同方面刻画了经济发展水平,其累计贡献率达到了93%(见表1),因此用它们对重庆各区市县的经济发展水平进行分类和排序是适宜的。进一步用回归法计算出来各因子得分函数的系数,得出如下因子得分函数:(函数略)(3)因子分析结果1)1F(经济综合实力因子)上得分最高的前三位是渝中区、万州区、涪陵区,这些地区经济基础较为雄厚、发展环境较好,尤其是渝中区5.615的得分远远高于其他地区。2)九龙坡区、江北区、南岸区、渝北区、沙坪坝区在2F(工业发展因子)上的得分较高,工业发展规模和发展水平较高。3)江津市、合川市、万州区、开县、永川市在3F(农业发展因子)上的得分较高,表明这些地区的农业发展水平较高。将3个公因子的得分进行加权得到各区市县的综合得分,据此可看出各区市县的综合经济实力。渝中区、万州区、九龙坡区的综合得分最高,排名较高的主要是各主城区;而综合排名靠后的主要是三峡库区的各区县,包括石柱县、秀山县、万盛区、巫溪县、城口县等。结合各公因子得分进行分析可以看出:1)以渝中区、九龙坡区、沙坪坝区等为代表的各主城区及少数经济发展较好的区市县可分为一类,其主要特征是综合实力因子和工业发展因子得分较高,经济水平在全市处于领先地位。2)以綦江县、铜梁县、璧山县、大足县等为代表的渝西地区为第二类,这些地区虽然综合实力因子得分不高,但农业发展因子得分较高,是重庆市重要的农业生产区域,同时工业发展因子得分也不低,具有一定的工业基础。3)三峡库区边远区市县为第三类,这些地区在各个因子上的得分都较低,整体经济基础薄弱,要想实现这些地区的经济高水平快速发展还需做很大的努力。

2.3.分析结果系统展示系统在分析过程与结果的空间展示方面具有优势,如重庆各区市县的GDP、农业生产总值和工业生产总值等8个经济指标的图表显示,各区市县经济详情查询,因子分析综合得分显示,以及整体经济发展战略的分区显示。使各区县的经济发展水平一目了然,有利于宏观经济规划。

2.4.辅助规划分析十五计划中把重庆全市划分为“都市发达经济圈”、“渝西经济走廊”和“三峡库区生态经济区”三大经济区。系统分析结果可以看出,三大经济区的划分基本体现了重庆市区域经济发展的现状及需要,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重庆市经济整体发展战略(图略)根据三大经济区的自然、经济、社会现状,确定各自不同的区域经济发展模式及发展目标。都市发达经济圈是三大经济区的核心,是重庆的经济、社会、政治中心,经济水平在全市处于领先地位。重庆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都市发达经济圈的地位和作用非常突出,具有以点带面、一点带两翼的战略支撑带动作用。其发展重点应该是: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建立长江上游最大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区;拓展北部城区,将北部新城建设成为产业实力发展区;大力发展第三产业,重点发展金融、贸易、信息传媒和科技教育文化等产业,积极培养房地产、餐饮业、都市旅游业、娱乐业等新的经济增长点。渝西经济走廊同时承接重庆和成都的辐射,离主城区近,交通较为便捷。其自然地理条件适宜农林牧渔业发展,便于进行农业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是重庆市重要的农业生产区域。渝西经济走廊的经济发展具有较好的基础,发展重点应该完善交通、通信、水利、电力设施等的建设;有选择地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围绕中心城市支柱产业和优势产业搞好配套加工,大力发展农业综合开发和农副产品深加工,逐步培养形成若干特色产业小区。三峡库区生态经济带资源丰富,应因地制宜,突出发展生态产业。重点应该是结合移民迁建工程,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构建三峡库区生态产业区的硬件基础;搞好农业综合开发,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利用独特的生物资源,发展生态农业和绿色产业,建立绿色食品基地、中药材基地、天然香料基地、蚕桑基地、经济林基地、速丰林基地;充分利用长江三峡及沿途的小三峡、天坑地缝、丰都鬼城等丰富的旅游资源,大力发展旅游产业;加快小城镇建设,形成合理的城镇体系,以乡镇企业发展推动城市化水平的提高;有条件的区县,结合对口支援和企业迁建,搞好工业结构调整,发展新的经济增长点等。

3.讨论与展望

3.1.统计分析功能与GIS功能平台本系统分析功能是在SPSS软件下实现的,是否有必要将社会经济统计分析功能集成到GIS中,或者如何以组件的形式将二者结合,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一步研究确定。

    【办公范文】栏目
  • 上一篇:财务规避风险的措施范例(3篇)
  • 下一篇:财务风险研究背景范例(3篇)
  •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相关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