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点作文网

心理健康教育概述范例(3篇)

时间: 2025-09-07 栏目:办公范文

心理健康教育概述范文

论文关键词:新课程标准基础教育运动素材教材化

1问题的提出

我国学校体育由于受到军事体育竞技体育的影响,学校的体育工作出现了飞速发展,但是,也出现一些突出的问题。表现在:学生的体质水平出现下降的趋势;肥胖人群不断增加;心理健康问题突出,耐挫折能力差,自杀与犯罪的学生时有发生;社会适应能力差,人际关系紧张,交往能力差;许多学生直到大学毕业也未能掌握一项体育技能。体育教材内容过于竞技化,受传统思想的影响,学校体育教学偏重于竞技运动教学,忽视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需要,忽视了体育的娱乐性、趣味性。新课标的提出为我们的体育教学提出了新的教学理念,提出了“健康第一”的理念,注重“以人为本”,体育教学的不仅增强学生的身体健康,还要关注学生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能力,使学生通过体育运动得到快乐,同时体育运动生活化。新课标鼓励开发校本课程,但是,缺乏理论支撑,表述比较笼统,许多学校仍然照搬体育竞技项目,缺乏对竞技体育项目的加工与改造,表现在教学内容高、难、繁、杂,学生难于掌握,得不到快乐体验,学生的掌握效果不好,使学生对体育运动望而却步,对运动素材技术性的改造,使学生通过学习能够得到快乐,并且生活中可以成为休闲娱乐的方式,促进学生的健康参与、娱乐和运动,同时,新的运动素材技术性转变为新的体育教学内容将丰富体育教学内容。

2概念界定

“运动素材教材化”:所谓“运动素材教材化”就是按照现代的教育思想和科学方法、原理,将那些属于体育运动范畴的运动项目,经过合理的加工和改造,使之成为服务于学校体育教育目的的教学内容,确定教学目标到加工竞技运动素材最后形成教学内容这一系列的过程就叫做“运动素材教材化”。

“运动素材”是可被选择的一切身体活动内容,具体来说有现代竞技运动项目和民族体育运动项目(包含中华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与“域外”民族传统体育运动)。每个运动素材中都有人类创造的痕迹,都有不同的文化含量,都有劳动人们倾注的文化因素。

3竞技运动素材教材化的思路

对竞技运动的表现形式存在不同的观点:

(1)认为是奥运会的体育项目都称为竞技运动,而其他的运动项目划归为民族传统体育运动,这其中包含中华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与“域外”的民族传统体育运动。

(2)认为具有统一的规范的赛制的体育项目都称为竞技运动,而其他的划归为非竞技项目。

由此可见,尽管竞技运动的概念与表现形式在表述上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但是就其概念的核心内容来讲,基本上是一致的,这主要表现在:①竞技运动是以取得优异运动成绩为核心目标的;②完成这一目标的途径是训练和比赛;③运动个体充分发挥其生理性能力(体格体能、运动能力等)和心理性能力是完成目标的基础;④这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即是运动个体经由持续不断的训练,最终在比赛中获得优异的运动成绩的过程;⑤竞技运动的技术是高、难、美、新、杂,最人限度地挖掘内在体力、心理、智力方面的潜力。

当前,基础教育的体育教学内容主要以竞技项目为主,即使是武术这一中华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也打上了竞技武术的烙印。竞技运动是人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以最人限度地挖掘内在体力、心理、智力方面的潜力,攀登运动技术高峰,创造优异运动成绩为主要目的的一种运动项目。竞技运动的技术是高、难、美、新、杂。对于在新课程标准下“健康第一”理念下,对竞技项目素材的转变的视角与方法,未能从学生和学校的实际出发,机械地搞“一刀切”,表现在:运动技术的高难度与学生学习掌握之间存在着根本的矛盾,竞技运动的技术高、新、繁、杂、难的技术在体育教学中常常认为是最先进的技术,必须传授给学生,但是那种高技术恰恰是少数人的“专利”违背了选取运动素材应遵循个体差异和个体需要的原则。在基础教育当中学生抱着大篮球投篮,有的学生连篮板都碰不到,试想学生如何能够通过体育运动获得成功的体验,得到快乐,身心得到健康的发展,体育成为小学生生活中的一部分,必须对竞技体育运动素材进行合理的改造。

80年代后,前苏联、美国等国家兴起小排球、小篮球、小足球运动,学校体育部门对正规的排球、篮球、足球等竞技体育运动的器材、场地进行改革,很适合学生年龄特征,受到了学生的欢迎。

目前,日本学校体育教学中,对正规的竞技项目进行改造,使之进一步适合青少年健身运动的需要,这是在青少年中开展竞技项目的厂泛措施,被改造的竞技项目可称作为亚竞技运动。亚竞技运动包括牛正规和非正规两个层次,半正规是修改正式的规则,而非正规是自己制定规则。因此,亚竞技运动项目并没有改变通过竞争决定胜负的竞技特征。日本的这种做法,很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竞技运动素材教材化需要根据学生的情况选取教学内容,将复杂的正规竞技项目的动作,技术,战术体系和规则分解化,向趣味化、娱乐化、游戏化方面发展,在传授运动技能的同时向同学讲授体育运动背后的文化背景,使学生在体育运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从而得到快乐,愉悦身心。这样学生才能热爱体育,使体育运动成为学生生活中的一部分,真正实现体育生活化。

4民族体育项目运动素材技术性转变体育教学内容的思路简述

民族体育项目在竞技性、观赏性、价值、娱乐性上与竞技体育项目相媲美。做为中华民族体育项目具有继承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凝聚民族情感、弘扬民族精神、健身、养心的作用。

吸收民族文化:民族体育项目多、游戏化、娱乐休闲性、民族性、有的还有宗教色彩。

民族体育项目运动素材的概述:例如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五禽戏、八段锦、太极拳、气功秋千、磨秋、跳跳板、踢毽予、放风筝、打陀螺、赛威呼、跳板、顶罐走、摔跤、打嘎儿等。

“域外”民族体育项目,英国的龙保龄球、法国的叭幢球、苏格兰的莎莎球手球、水球、网球、棒球等。

民族体育项目运动素材技术性转变的需要根据学校条件(体育场地、器材、设备、民族体育的知识技能等),学生(生理、心理特点、体育运动基础与经验等),教师(能力、教学经验、技能)。

(1)根据不同年龄阶段学生选择。

(2)技术含量与学生的具体情况协调一致,学生一看就懂,一学就会。

(3)选取原则和引进条件全部满足。

(4)技术上简约化、竞赛上规范化、运动强度和密度的缩减化。

(5)原汁原味,去粗取精。

心理健康教育概述范文篇2

人们在身体锻炼中,由于缺乏应有的运动保健知识,违反科学规律而中断锻炼的情况时有发生。例如,锻炼前准备活动不充分而造成伤害事故、运动锻炼中出现疲劳过度、练习气功时方法不当等。这就要求锻炼者应具有基本的运动保健知识,以正确的方法指导身体锻炼。运动保健学是一门交叉性的新兴科学,它综合了运动卫生、人体基本知识、医务监督、运动按摩及运动创伤和医疗体育等内容。在学校体育教学中,加强运动保健知识的教育,对促进学生的身体发育,增加健康,提高身体训练水平有着积极的意义。应用运动保健知识和方法,也可以评定体育教学及学生的运动训练方法是否正确,运动量是否合适,为体育教学和训练提供科学依据,为不断改进体育教学与训练工作,提高运动技术水平创造条件。

二、影响学生体质健康的主要因素

1.环境因素

学生体质健康离不开其生存的环境。而自然环境主要指天然形成的水、空气、土壤、阳光等生存系统,它是人体生存的物质基础。由于当今世界以及我国工农业生产的高速发展,加上某些人为的因素,造成我们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的污染,如大工厂里的污浊浓烟、汽车废气及噪声等,破坏了大自然与人体之间的生态平衡,使学生体质健康和生命受到威胁,甚至引发疾病和死亡。

2.行为因素

(1)吸烟对身体健康的影响

大学生吸烟不仅危害身体,而且影响学习成绩。吸烟后,尼古丁进入人体内,使血管收缩,血液流动变慢,脑血流量减少。另外,一氧化碳损害红细胞的携氧功能。这些变化影响神经和血液系统功能,使其记忆力减退,注意力分散,大脑运转速度变慢,智力活动降低,思维能力下降。

(2)饮酒对大学生身体健康的影响

大学生酗酒,不仅危害健康,而且影响学业。酒醉引起的失态、失常会产生极坏的影响,甚至造成严重后果。

(3)网络游戏对大学生身体健康的影响

网络游戏的普及,致使当今大学生生活、娱乐方式发生了改变,许多大学生周末和假期不愿走出家门,更不愿意参加体育活动

三、运动保健教育与终身体育的关系

在体育教学中,将终身体育作为教学的指导思想已得到共识。重视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观念,正确引导学生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已显得尤为重要。通过保健知识教育,可教会学生如何运用多种锻炼手段与方法来指导锻炼,并达到终身受益的效果。例如,它可以使学生懂得,在参加运动前及运动为什么要做准备活动和整理活动、运动损伤的预防及常见的运动按摩方法、个人卫生与自然锻炼的条件是什么、运动中应注意哪些营养卫生等。可见,运动保健教育与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是密切相关的。

四、体育保健学的教学体系

通过人体保健规律的教育和人体在运动过程中的保健规律和措施,特别是保健规律和措施的研究,明确体质与健康的概念及其影响因素和评价指标,科学地处理营养、卫生、运动三者之间的关系,并根据不同人群的生理特点,充分运用三因素在保健过程中的作用,以达到增强体质和提高健康水平的效果。体育保健学的任务是运用解剖学、生理学、营养学、卫生学、教育学、心理学和有关临床医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通过对人体保健基本规律的研究,了解体质与健康的概念和影响体质与健康的各种因素,掌握鉴别体质状况和健康水平的方法;通过对运动过程中保健规律和措施的研究,了解运动过程中医务监督的方法和要求,掌握运动性伤、病的预防和急救以及常用的治疗措施;通过对几种人群保健特点的研究,了解少年儿童、女子和中老年人保健的基本规律和特点。从而指导人们掌握人体保健的基本规律,并能在合理的营养配备和必备的卫生条件下,从事符合生理规律的运动,以收到增强体质、增进健康的效果。

五、运动过程中的保健规律和措施

1.体质测试和健康检查

主要阐述体质测试和健康检查的目的、要求、内容和评价标准,以及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和其他器宫系统的检查方法。

2.体育运动的保健指导

主要阐述保健指导的意义和作用,体育教学、运动训练和比赛期间保健的指导以及在运动过程中疲劳程度的判断和消除疲劳的方法。

3.运动性疾病的预防和处理

主要阐述过度紧张、过度训练、运动中腹痛、运动性贫血、低血糖、运动性血尿、游泳性中耳炎、肌肉痉孪、中暑、溺水、冻伤、晕厥等十二种运动性疾病的预防原则和处理方法。

4.运动损伤的预防和处理

主要阐述运动损伤产生的原因和预防原则,运动损伤的急救和常规处理方法以及常见运动损伤的检查和处理。

5.按摩

主要阐述按鹰的生理作用、适应范围、按摩的基本手法以及运动按摩、保健按摩和治疗按摩的有关向题。

六、体育运动是学生体质健康的必要条件

体育活动由人体各器官系统协调配合完成,同时体育锻炼又对人体各器官系统产生深刻和多方面的影响。长期坚持适度的体育锻炼,是运动健身的关键。因此,大学生体质健康来自坚持不懈的运动,体育锻炼是增强体质、磨炼意志的最好砥石。运动贯穿于生命的始终,大学生体育运动,将受益终身。

七、学生怎样科学地进行体育运动

1.运动时要调节好自己的情绪

要明确运动的目的和意义,讲究运动的科学性和兴趣性,调动运动的自觉性和积极性,从而在运动过程中,使自己处于良好的兴奋情绪中。

2.注重身体的全面锻炼

体育锻炼的目的是增强身体器官的功能,提高人体环境的适应能力,从而增进健康。在体育运动的过程中,不但要注意身体各部位的协调发展,同时也要发展力量、速度、耐力、柔韧、灵敏、平衡等各项身体素质,提高生活劳动所必需的跑、跳、投掷、攀登和游泳等实用技能。在锻炼中培养果断、机敏、勤奋、吃苦耐劳和大胆沉着的意志品质,起到健身、强身和养身之功效。

3.锻炼应掌握运动的时间和量

体育运动要遵循大学生的生理功能规律,而不是时间越长、越剧烈越好。每天活动持续时间为1小时左右,运动量和运动强度要逐渐增加,在运动前,做好充分的准备活动。

八、总结

通过体育运动可以提高学生身体的形态发育、生理功能、身体素质、基本活动、心理发展和适应自然环境的能力。学生要珍惜人生的春天,坚持参加体育运动,促使身体体质健康强壮。体育保健课在学校体育中起到的作用,可概括为:能够提高抗病能力,具体的是增强呼吸系统机能;促进消化;通经络;促进血液循环,提高心肺功能;促进中枢神经系统调节,健全大脑功能;强筋壮骨,增进机体活动能力。同时,既可满足学生们对体育保健课的兴趣爱好,又可照顾到部分体弱多病或残疾的学生,掌握自我锻炼,保养身体的方法,学会生存,真正掌握体育保健技术技能,改变和更新健康观念,全面地发展和提高身心健康。

参考文献:

心理健康教育概述范文

1、积极心理健康概述

心理学是一门介于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中间学科,在现代社会有着广泛的应用。人们常常有一个认识悖论:似乎社会越发展,人类越容易出现心理问题和心理疾病。这其中多数原因是现代化的信息传播技术,提升了大众的观测视野与认知范围,即了解的浅层知识增多。其实是社会越发展,心理学研究的领域也随之拓宽,关注的社会与人的细节越多,并把很多问题上升为理论,在现代媒体的飞速传播下,得到很大的关注。

国内学者积极研究日趋增多,在面对压力事件时,通常处于积极情绪状态下的人不易生病(李金珍等,2003);有学者以积极心理健康理论为指导,致力于青年职工的积极心理品质的探索和量表的编制(孟万金,2009);而在研究方法上,有学者认为没有什么实质性突破(崔丽娟等,2005)。也有学者认为心理研究包括心理健康研究不是生活现象下的被动行为,不是对某些消极生活现象的顺从和认同,亦不是对人类病例性心理问题的被动应对,而是一种向社会和生活现实自己精神力量、自由意志和道德立场的自觉行为(陈晓娟,任俊,马甜语,2009)。

2、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应用模式

当传统的心理咨询模式滞后于青年职工对于心理知识需求,尤其是不能形成青年职工对于心理问题的自我应对。探索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应用模式,主要有以下三种模式。

2.1基于移动学习的积极心理教育应用研究。

依托于移动互联设备的移动学习正成为新的学习模式。“移动学习是一种在移动计算设备帮助下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发生的学习、工作,移动学习所使用的移动设备必须能够有效地呈现学习和工作内容并且提供大家之间的双向交流。”互联网终端设备的简易与便携使得智能手机成为青年职工登录互联网的首要选择。如何把青年职工心理健康教育与手机为主要操作仪器的移动学习使用相联系是今后企业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应用研究方向。

心理教育课程的微小化、互联化,不仅可以缩短传统课程模式的应用时间,消除同事之间的时空差距,还可以增加业余时间的兴趣性、增强同事之间的互动性,可以凭借互联网实现远程优质教育资源的灵活应用。健康心理知识传播与自我指导、学习榜样都可以在移动学习中实现。

2.2基于培养积极内在心理状态的团体辅导。

群体层面的凝聚力,良好的群体心理氛围等会给青年职工积极的心理暗示与鼓励。企业的存在环境即封闭又开放,接受着社会与网络的双重影响,网络的广泛渗透,人机互动的模式,致使青年职工的集体观念模糊,集体精神涣散。对于眼前的集体认为其功能过于正统,作用限制,通常是采取忽视的态度,在寻找归属集体的时候往往屈从网络社会分层,集体成员处于虚拟的交往空间,没有生活与心灵的感触,青年职工寻求的内心归属感长期处于空置。把握适度的团体辅导是进行心理咨询的有效方式。

青年职工自主意识的社会分层存在误区。群体内分层误区是指青年职工把社会上未经辨明的青年群体分层标准套用在自己身上,以此来表明自己的群体态度,模仿这一群体的生活模式。社会上流行的“富二代、官二代、星二代、农民工二代”等热词既是这种社会分层状况的集中体现,尽管其中有着狭隘的偏见,但是青年职工本身的知识储备与社会经验不足,没有能力对这些看似正确的概念进行理智的区分,不能分清概念的本质与外延,难以形成正确的认识,但是这种非正式化的言语标准极易被青年职工掌握,并结合自身的现实状况,把自己归于某一类别,而后出现仇视、不甘、嫉妒等不良心理。团体辅导之前要进行相应的心理学知识普及,团体辅导中要根据团体成员的表现及时调整辅导方向与力度。团体辅导后要适时适度进行跟踪调查与回访,检测辅导的效度与信度。

2.3基于发展和提升心理潜能优点的个别指导。

青年职工在工作期间尚已经养成耐心和坚定的品质。由于青年职工所处青春期生理特征与个性发展阶段特征,使得一定数量的青年职工心理问题层出不穷,个别指导一直是企业进行心理辅导的主要方式,多数是事后的诊断与分析。当代青年职工的“苦难”,诸如就业选择、爱情体验、网络依赖等,因为与长辈存在的代际差别而不被社会理解,甚至被家庭、学校、单位或社会忽略。当他们的心理表述与行为出现时,常被冠以异常等词。这种哲学式的耐心和坚定正是当今青年职工心理健康的欠缺。对于青年职工的优点与潜力的发掘与发挥需要心理健康教师与心理咨询师的作用,进行个别指导需要。

传统德育模式存在不足。瑞士精神病学家荣格说:“心理治疗的主要目的,并不是使病人进入一种不可能的幸福状态,而是帮助他们树立一种面对苦难的、哲学式的耐心和坚定。”传统的德育模式下说教的应用空间正在缩小,实际功能也在下降,主要是因为描述的幸福状态需要不同层次的青年职工投入其自身努力的数倍也难以实现。传统教育模式无效后,要结合青年职工个体,发掘优点与潜力,鼓励青年职工养成良好的品质,实现努力突破,是进入幸福状态的关键步骤。

综上所述,青年职工的积极心理健康教育要结合当代心理学研究的最新成果,积极推进新模式,实现高效心理健康教育的被动转化,注重青年职工积极心理品质的养成,心理危机的应对策略把握,使青年一代在人生发展的进程中可以应对周围世界的变化全面收获幸福感。

参考文献:

[1]李金珍,王文忠,施建农.(2003).积极心理学:一种新的而研究方向.心理科学进展,3,31-327.

[2]孟万金,官群.(2009).中国青年职工积极心理品质量表编制报告.中国特殊教育,8,71-77.

[3]崔丽娟,张高产.(2005).积极心理学研究综述.心理科学,2,402-405.

[4]陈晓娟,任俊,马甜语.(2009).积极心理健康的内涵解析.心理科学,2,487-489.

    【办公范文】栏目
  • 上一篇:红十字会审计报告(收集5篇)
  • 下一篇:老年人健康档案工作计划范例(3篇)
  •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相关栏目